魏英杰:互联网医疗,政府面临的又一个“专车困局”?

在“互联网+”汹涌而来的社会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应积极拥抱变化,在公共治理与监管上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互联网医疗何去何从这个问题,近日引起一阵热议。据新华社报道,在日前国家卫计委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目前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还不允许开展。在网上,相关说法被一些人解读为“网络禁诊令”。有人担忧,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医疗产业会不会被叫停。

  这完全是一种误读。宋树立说的是,远程医疗只允许医疗机构开展,其他机构不允许通过互联网搞医学诊断治疗,只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询,这根本没有“一刀切”叫停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意思。况且,相关说法不过是对去年8月国家卫计委出台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的重申,并不存在出台“网络禁诊”新规这一说法。如今有些人判断问题时听风就是雨,跟着感觉走,难免作茧自缚。

不允许网上进行诊断治疗,符合现行法规政策,也是当前政府部门防范医疗风险、为患者负责的必要职责。近年来,网上医疗服务发展红火,各种在线问诊咨询遍地开花,人气旺盛,这对普及医学常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不无裨益。但医疗咨询和医疗诊治是两码事,后者涉及具体诊断和治疗过程,容易引发医疗事故和纠纷,不能不慎重。

政府是公众利益的“守门人”,政府施政应着眼于全局,维护广大公众的利益,防范于未然。这决定了,法规政策应保持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不能见异思迁、朝令夕改;政府决策应理性、稳健、平衡,而不能急功近利、简单粗暴。若法规政策变动频繁,行政理念方式转换太快,公众难免会无所适从。就此而言,政府在应对社会变化时慢上半拍,呈现一定程度的保守气质,有其合理的一面。

不过,对网络医疗服务这一新兴事物,行政主管部门该如何规范与引导,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在现行法规政策的框架下,对网络医疗服务进行管理监督,这是常规的行政运作思路。但要看到,和其他许多行业一样,当前医疗行业也正面临与互联网融合的问题。网络医疗诊治目前虽然仍具有一定风险性,但在技术和监管手段完善的前提下,今后可能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医疗手段。

网络诊治服务在公共治理上遭遇的问题,与近来流行的“专车”服务颇为类似。“专车”以出租车行业的“搅局者”面孔出现,给现行法规政策与公共治理带来不少困惑。一开始,各地对“专车”态度莫衷一是,在管理上茫然失措,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于是乎,有的地方全面禁止“专车”,而有的地方则“睁一眼闭一眼”,放任不管。其原因在于,相关部门对“专车”既缺乏清晰的政策思维,又未能及时制定有效的管理规范,导致公共治理手段一时捉襟见肘,赶不上社会新变化。在对待互联网医疗问题上,应尽量避免发生类似的“专车困局”。

4月13日下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常委学习会上说:“互联网+”时代不断产生的新模式、新业态,往往对政府传统的管理服务产生颠覆性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往往超前于各种法规和规范。这句话可谓切中要害。面对新挑战,政府部门在管理服务上就要有新思维、新手段。在“互联网+”汹涌而来的社会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应积极拥抱变化,在公共治理与监管上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网络诊治服务虽然暂时关紧闸门,但这并不说明这种新型医疗服务方式不具有市场潜力,更不表示它将从此与社会公众绝缘。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方式,为将来网络诊治服务的放开提前做好准备。

作者:魏英杰 专栏作家、时事评论员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互联网思维说道:

    互联网医疗何去何从这个问题,近日引起一阵热议。据新华社报道,在日前国家卫计委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目前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还不允许开展。在网上,相关说法被一些人解读为“网络禁诊令”。有人担忧,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医疗产业会不会被叫停。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