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弟子规》的讨论似乎又热火起来了。斥其“封建糟粕”者有之,讥其“精神雾霾”者有之。同样,誉其“儒家宝典”、“启蒙真经”者亦有之。正所谓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笔者以为,日本人一直以来在吸收外来营养方面所采取的“汲取精华,弃其糟粕”之方法就比较好。
印象中记得有一家忘记了名字的国际权威机构曾就各国的国民综合素质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日本摘走了第一桂冠,我中华礼仪大邦位列第二,倒数的,就足够二了,也足够讽刺。这家权威机构有多权威,不得而知。所统计数据有多少可信度,也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随着国人钱包鼓鼓,纷纷涌出国门,我们的国民素质就开始被世界所时时瞩目着了,而日本却是以其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也一直在被举世瞩目着。之所以日本能做到这些,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深秘诀,不过是人家一直坚持着我们丢掉的东西罢了。
我们所丢掉的儒家礼仪教育,实际上在圣德太子主持制定的日本第一部宪法里,即《十七条宪法》的第一句“以和为贵,无忤为宗”中就有体现了。事实上,这宪法第一句也是为日本人的礼仪圈定了框架。据日本历史学家考证,学者王仁应日本应神天皇之邀由百济携儒家《论语》来日,是在公元5世纪前。如此,基本可以确定,儒家的礼仪之学也应是在那时传入日本的。虽然“以和为贵”奠定了日本的礼仪框架,但据日本历史史实来看,日本真正开始重视礼仪教育应是在武士成为支配者的时代,当时各藩为了培养出“文武兼备”的武士,在藩校里开始设置礼法、道德教育课程。而且非止于此,当时的远见之士还在庶民阶层的“寺子屋”(一种由寺院面向上不起学的庶民子弟开设的学堂)、私塾等处也进行礼仪教育,以争取做到人人知礼。由此,日本由上而下就展开了系统的礼法教育。日本人善于保护传统,代代相传,礼仪教育就不断得到完善并发扬光大,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完美的礼仪规范。
笔者旅居日本二十五载,孩子也是在日本出生并成长的,由于经常往返于中日两国,自然耳听眼见的能体现出中日两国儿童素质方面的事例,也就不在少数。比较下来,个人对近些年在国内常被提到的“与日本儿童相比,我们已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还是蛮认同的。
之所以这样说,我们来具体看看日本人对儿童所进行的礼仪、孝行等道德教育就一目了然了。
日本人对孩子的礼仪教育,首先是从家庭开始,自孩子稍稍懂事,父母就要教孩子礼仪用语、鞠躬和餐桌礼仪等,而且还要手把手的教孩子一些必须学会的行为规范。在日本人的家庭里,孩子要向父母鞠躬,弟弟要向哥哥鞠躬,女孩还要向男孩鞠躬。孩子向长辈或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鞠躬时,要等对方抬头以后才能把头抬起,有时甚至要鞠躬多次,甚至见什么人鞠躬多少度都有明确的说法。在日本,餐桌礼仪也是儿童的必修课,日本的父母从小就向孩子详细地讲解餐桌礼仪,比如饭前必须洗手,上桌坐下后要先双掌合十说“いただきます”(意思是“我就吃了”,但这个“我就吃了”却是包含有领受、拜领父母及上天恩惠之意在内的。)后才能开始吃饭的。除去这些,像自幼培养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卧具、玩具、打扫卫生也都是父母从小必须交给孩子的。等等,如此实例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一般而言,日本儿童进入保育园后就要接受正规的礼仪教育了。日本的保育园在每年的开园前都会制定出一年的活动表发给家长,这份活动表包括了除去寒、暑、春假外一年十二个月的每个月保育园要举行的活动,在此,暂以月份顺序的形式来表述一下。
1月,卡片游戏大会:
利用正月休闲,保育园组织孩子们进行印有文字或图画和假名的卡片游戏比赛,在玩耍的同时让孩子们学到基础知识。
2月,“节分”:
这一天,老师教孩子们一起制作鬼脸面具,然后和孩子们一起“撒豆驱鬼”,以让孩子们记住传统的祈福行事。
3月,女儿节:
节前老师会教孩子们做折纸、人形贴在教室里,然后在节日这天,师生一起祝愿女孩儿们健康漂亮。
4月,入园式:
在此之前,老师就带领孩子们制作欢迎标语、彩旗并排练颇为隆重的入园仪式,以培养孩子们的有爱精神和新入园儿童的庄重感。
5月,“男孩节”:
孩子们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鲤鱼旗”送给男孩子带回家挂起来,以祝愿男孩子们将来能够鲤鱼跃龙门。
5、6月,父亲节母亲节:
每逢此时,老师们也都会教孩子们制作各式小礼物,以送给父母尽孝行。
7月,“七夕”:
日本人过的是公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保育园的庭院里老师会准备好由数根竹枝制成的一棵竹子树,孩子们则会把自己的愿望写在五颜六色的小纸条上,然后挂在竹枝儿上,以祈愿自己梦想得以实现。年幼不会写的则由家长代劳。日本孩子写的梦想纸条很有点意思,与国内孩子动辄想当科学家、歌唱家、政治家、老板等不同,日本孩子的梦想大都是想当一个火车司机、木匠、护士、商店售货员等等,体现出的就是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的现实理想。
7、8月,夏祭:
保育园会鼓励孩子们利用夏休去社区的“夏祭”帮忙,以增进社交、劳动能力。
9月,中秋节:
虽然日本人已不重视这个节日,但保育园基于让孩子们记住传统文化的目的,还是会教孩子们画赏月图画、制作小灯笼挂在墙上。
10月,运动会:
为了运动会小朋友们不分高低年级,于会前在老师的带领下,各尽所能,为运动会精心做准备。运动会当天,比赛项目里是少不了“亲子互动”项目的,总之,一场运动会,孩子们从准备到参与,身心都得到了综合的锻炼。
11月,快乐表演节:
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提前排练各种文艺节目,其中最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要有上台表演的机会,以提高孩子的临场能力。
12月,圣诞、元旦:
保育园也会即时教孩子们制作各种圣诞贺卡,装扮圣诞校园等。元旦放假前,还要和老师一起“捣年糕”制作“年糕汤”并一起食用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去这些,还有穿插一年之中的孩子们的生日会、不定期的郊游、参观消防中心、地震中心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以增加孩子们的友爱精神、防灾意识和知识性等。而且,除了这些年间活动,每一天日本孩子还都在保育园、家庭接受着各项礼仪、行为教育。一般保育园还开设礼仪课以教授孩子各种礼仪规范。如果是幼稚园(日本的保育园属公立,幼稚园属私立),还要加上各项学前辅导等,就俨然有了准小学生的风范。毋庸置疑,日本的儿童教育是“快乐教育”,但却是在快乐教育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把传统文化、礼仪、独立意识、生活能力等知识灌输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礼仪修养和知识进步,进而在他们以后的人生生涯中,能自觉地逐步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
日本小学教育也是六年制,给我们的感觉也还是以“快乐教育”为主。与保育园同样,一年中,小学生也有很多学校行事要参与,如入学式、运动会、移动教学活动、参观保护者会、学校见学、联合音乐鉴赏教室、毕业式、六年生送别会等等。因小学授课时间较少,就有许多校外辅导教室应运而生,除去学校必修课程,校外教室还教孩子们游泳、音乐、英语、书法、绘画、料理、电脑以及球类等各类趣味学科,让孩子们在单调的课堂之外还能学到各类生活、社会知识,从而完善孩子们的知识面。当然,学校也是留家庭作业的,不过,其家庭作业量与我们的“作业山”相比,实际上就只是复习一下当天学过的知识这种水平而已。甚至听说有的老师已经把“和朋友玩”、“洗衣服”等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来做,颇有点令我们膛目了。
值得单独一提的是,从幼稚园、保育园到小学,孩子们从登校那一天开始,他们就是大包小裹肩背手拎来上学的,家长不会帮他们拿包,孩子跌倒了亦不会去扶,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独立意识。还有,学校的考试,从不排榜也不发榜,更没有留级一说,充分地保护了孩子们的隐私和自尊。
综上所述,日本人在儿童的礼仪教育方面可谓是传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而至于功课的学习,基本上则是完全委托给了学校和私塾,父母只是扮演一个后援者的角色。其他的诸如鼓励小孩子去图书馆借书阅读以丰富知识,培养孩子自己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引导孩子踊跃提问题并耐心给予解惑等等,都是自小就开始培养,这样做的一个基本好处就是,打小儿就培养孩子各种规矩,区分可做与不可做之事,为培养孩子日后健全的人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也不是说日本的教育就没有缺点,比方说,正是由于宽容和对个人权利的过分尊重,导致了日本的校园暴力事件欺侮现象等不时发生,学生的散漫、校内恋爱问题也很突出,而由于过分强调个人隐私权、人权。也使得老师束手束脚,不敢过于严格要求责罚学生,致使日本学校尤其是初高中,自由散漫现象蔚然成风,这些也都是日本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的令举世赞誉的温雅、礼貌,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日本的传统教育来看,他们非常注重礼仪的传承教育。保育园小学如此,初高中直至大学,到最后走向社会亦如此。而且还会在自己的社会生涯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行为,一切以“不给人添麻烦”为前提,凡事优先考虑他人的立场,从而使自己的为人处事尽量达到尽善尽美。
一般日本的会社在新人入职后都要再接受公司的礼仪培训。以自己为例,职前培训时,从包括发型、衣着、坐姿、立姿、鞠躬角度、接打电话的拿起放下和轻重迟缓、时机,以及到表演对方看不见的丰富表情,甚至开门带路、奉茶方法都要重新学习。当时虽觉得颇烦,但二十几年下来,感觉却是不枉所学。这些对个人的文化、精神修养的升华以至由此衍生出的对家庭、社会产生的正能量,可以说是意义非凡。而由每位员工通过礼仪互尊互重建立起来的良好末端结构网,也推动着日本公司的正面运作不断向上,日本如丰田、本田、索尼松下等各大世界著名品牌的产品都质优实用,享誉世界,你能说这不是和每个员工的认真努力有关吗?正是他们基于自小的良好礼仪教育,才使得他们的个体品质优良工作认真,也才能让他们视公司为家,重视团队关系,最终才成就出无数的世界级大公司。所以说,日本正是靠这一个个“小”的正能量,集中迸发出了国家的大能量。
再来看我们,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们一方面宠溺孩子,一方面又希望他们长大以后孝顺父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鱼与熊掌就不是这么个兼得法儿的。而日本人对“亲孝行”(孝顺)骨子里却是这样认识的:把孩子抚养成人,不是为了让孩子把养育费转换成养老费还给父母,也不是自己患病时要求儿女歇工护理,而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即使父母过世了,只要儿女依然对社会有用有存在价值,就等于还在继续着“亲孝行”。如此,在天堂看着子女的父母才会感到儿女尽了最大的孝,从而使得他们在天堂也好地狱也罢,能含笑而眠。听着就有点耳顺,因为有点像革命大道理,但好多日本人确实就是这样认为并身体力行着的。
旅居日本二十五载,自然没有资格对国内的教育环境说三道四,但仅从近年来的耳闻目睹来看,国内儿童由于独生,不可避免地就被父母及父母的双方父母宠为家庭“小皇帝”,娇生惯养就是必须的了。明知没有“龙”,父母却还却都望子成龙,于是,孩子上学后,一门儿心思填鸭式教育,只重视学习,从而忽视孩子德智体的全方面培养。上学送放学接,书包也要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拿,含在嘴里怕化了,而为了让孩子学习,与外界的接触也越来越少,趣味培养全免,礼仪道德教育也都为学习让步。缺乏主动与被动的动手能力,这从中日儿童夏令营活动的对比中,已不止一次地让我们对中国孩子的综合素质看在眼里忧在心中。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必将不可能成长为健全的孩子了。
曾看过一篇由昭和女子大学大学院教授押谷由夫做指导的报告,名为《关于日本和中国的礼仪教育特征及具体的指导》,报告中明确指出:近年来,中国进入竞争社会后进行了各种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问题,那就是,道德观的确立与经济的发展步调不一致。特别瞩目的是,欠缺道德教育。特别是从全体社会来看,中华民族自以为是的传统“礼仪”,现在的中国人对此根本已经丧失了意识,因此,种种社会问题产生,使得中国的道德被世界所疑视。基于此种论断,该报告从“问题的所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三个方面分八大章节详细研究分析中国人的礼仪道德。该报告经过综合考量,为了重振中国礼仪教育,从三方面给出了建议:一是首先从中国的古代礼仪教育开始学习。二是从感受语言行动的对方心情开始学习。三是从日常生活中养成礼仪习惯。可以说,意见都很中肯,如果真能做到持之以恒,中国的礼仪形象不敢说全面恢复,但起码得到改善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是我们能否认真对待日本人的这份研究报告。这正如2010年我们自己颁布的《中小学文明礼貌教育指导纲要》,不要说执行,甚至连许多教师都不知有这份“指导纲要”的存在,又何谈其他呢。
有识之士们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也因此,早在十数年前就开始提倡重振国学,《弟子规》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必须承认,《弟子规》有它产生的时代局限性,可剔除糟粕,让孩子们汲取到其中的精华,不正是我们这些“大人”应为之事吗?《弟子规》全文不过1080字,到底有多少封建糟粕精神雾霾呢?无意列举具体内容,个人觉得,其中的精华部分还是占绝大多数的。
我们再来看日本人又是怎样评价《弟子规》的呢?早在2003年9月,立命馆大学就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社会》的研究报告结尾处指出:“仅仅1080字,就把儿童必须掌握的儒家的基本思想和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作法表记出来,以最小限的汉字把作为儒教规范的‘孝’、‘悌’、‘谨’、‘信’、‘爱’、‘仁’、‘学’等人间德行用来教育孩子,边交给孩子基本汉字,边把文化、思想融入教导的做法是中国启蒙教育的特征……《弟子规》作为汉字启蒙教育和儒家文化教育的选用教材,非常好……”云云。日本人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礼仪先导循规蹈矩,从古至今一直以儒家的礼仪道德为准绳,又何曾见日本人被我们某些人所认为的“封建糟粕”给毒害过。恰恰相反,日本正是坚持坚守并发扬光大了儒家的礼仪之学,才使得整体民族的素质经过数百年的沉淀,终至修炼大成,成为令举世羡慕敬服的礼仪之邦。
日本人素以认真、守秩序、礼貌、卫生、重视集体主义、不给人添麻烦等优良传统著称于世。其实,这一切,无不都是得益于幼时就开始的良好礼仪、道德教育。自然,这些礼仪、规范行为的教育主要就是源自我国的儒家文化思想,日本人把它逐步完善并继续发扬光大,终至最后形成为契合日本国民教育的典范礼仪规矩。也正是对这些行为规则的严格遵守,才在世界范围使得日本人的个人素养及由此衍生出的日本制品以及国家整体综合实力被赞誉有加。既然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在礼仪桂冠早已东渡的今天,为了寻回我们中华礼仪之根,我们就应放下身段,礼失求诸野,坦诚的以我们过去的学生为师,结合本国优秀的儒家经典如:教导我们各种人伦礼仪的《弟子规》、《童蒙须知》等,真正力行从小培养国人的礼仪规范、仁信德行。相信,假以时日,我们重拾礼仪大邦的美梦没准儿还真能够梦想成真。至不济,起码也会对备受世界诟病的国人素养之改善,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