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我给学生上课,一直都有一个原则,即书本里写得清清楚楚的知识,不必去照本宣科地讲解,让学生们自己去阅读;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特别是如何利用那些教条的知识去思考鲜活的问题。在我看来,一个不会思考的学生,即便是寒窗苦读拿到了博士学位,也不过是一名有知识的“文盲”。
在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著名的诗剧《浮士德》里,浮士德不愿意接待一名向他求教的青年,魔鬼摩菲斯特便妆扮成浮士德的模样,回答青年的种种问题,最后说到,“亲爱的朋友,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
我想,我的观点与此类似,“知识都是灰色的,唯生活之树常青”。其实,只需要简单的一些逻辑线索就能把这个问题厘清。人类知识大多是对复杂多维的生活的概括和抽象,它或许揭示了普遍的规律,但却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从逻辑上,没有任何知识能够穷尽对所有生活的概括。不仅知识无法穷尽生活,而且任何归纳和概括的知识都滞后于时时刻刻都在动态发展变化的生活。换言之,知识更多时候是静态的,而生活却是动态的。
如果一个知识人不理解这一点,哪怕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充其量也就是一本昂贵的过期辞典,厚则厚矣,乏善可陈。仅仅理解了这一点还不够,还需要理解生活,不理解复杂多维而且动态变化的生活本身,知识也仅仅是点缀在胸襟上奢华的勋章,彰显佩戴者的荣耀和资历,以此可以在大众面前夸夸其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比如,有知识人一见到有好事的富家子弟戏谑“练习日狗大法”,便能望文生义地联想到“一个人类去和某种特定的非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的其他哺乳类动物进行交配”,然后痛心疾首大加鞭挞,斥之为“时代之耻”。便是一例。
稍微用百度检索了一下,“日狗”的用法至少可以追溯到7年前。与“屌丝”一样,如果非要将其理解成男人的私处毛发,恐怕就有些秀逗。网络用语的流行超过语言学者对其的跟踪梳理。“日狗”从其网络用法来看,不过是网民们“屌丝情结”的一种反映,表达了他们面对无奈的社会现实时的一种愤懑和沮丧的自嘲。如果要翻译成四川话,大体上就类似于“撞了个鬼”的意思。
如果非要从文字的本义来教条地理解网络新词,有洁癖的知识人最好远离中文互联网,除了“屌丝”、“日狗”,其他的诸如“装逼”、“牛逼”,以及从去年开始火爆的“撕逼”,哪个词都足以令其面红耳赤、芳心鹿蹿。干脆连互联网也远离最好,在英文里,“bitch”、“fuck”,等一众词汇渐已成为日常用词。
不仅要远离互联网,连文字的书籍也最好远离掉。在《红楼梦》里,“凤姐听了笑道:‘我说呢,姨妈知道你二爷来了,忽刺巴的反打发个房里人来了?原来是你这蹄子肏鬼。’”(洁本改作“闹鬼”)。这里的“肏鬼”二字,硬要从本义来理解,“一个人类去和另一个死去许久的尸体进行交配”,因为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没有“鬼”的。
其实,一个知识人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现时代的网络流行新词,总是容易与不雅的下三路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真命题,而不是一见富家公子戏谑“练习日狗大法”就脑洞大开,各种不求甚解的文化事件接踵纷呈。
网络如此,现实生活也同样如此。大江南北的市井粗鄙话语,无不与下三路紧密联系。四川话里骂人“日你的先人板板”,北方话里则骂人“操你祖宗十八代”;至于许多人的口头禅“狗日的”,那恐怕算是耳熟能详了。不仅现时代的现实生活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之所以会如此,不过是因为人类社会普遍地都经历了从性与生殖崇拜到性与生殖禁忌的文化历程。我们都知道,个体只要性发育成熟,就会自然地产生性与生殖的动机,但在性禁忌的约束下,随着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放纵的性将越来越受到限制和约束。从社会心理角度,禁忌总是与粗俗、卑鄙、邪恶等联想有关。所以,几乎在所有社会文化中,咒骂他人往往用性或生殖器来比喻,例如中文中的“鸡巴玩意儿”、“二逼”,或英文中的Dick、Cunt,等等。使用性与生殖器相关的词语来咒骂,既表达了对被咒骂者的侮辱和不屑,也释放了咒骂者在性禁忌下积蓄的焦虑和压力。
越是在一个压制人性的社会里,性与生殖有关的词汇就越可能成为流行语。中国色情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恰好也是道貌岸然的宋明理学最鼎盛的时代。当乳沟成为荧屏禁忌的时代,“屌丝”成为网民最普遍的自嘲也就顺理成章。“屌丝”们用“日狗”来形容打开电视就看到一堆大头娘娘的愤懑和沮丧,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我日了个狗,打开电视每个台都是同一副嘴脸。”
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么说的人是不会真的“去和某种特定的非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的其他哺乳类动物进行交配”,他只不过是表达他的愤懑和沮丧。这也正如在争吵中被人问候了母亲,完全不必郑重其事地辟谣,那只是一种表达愤怒的不雅方式。更不用说,被人致以“狗日的”,就严肃地要去做亲子鉴定,那只能证明当事人对生活的理解近乎一块璞玉。
这些不雅的,粗俗的词汇其实构成了丰富多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看洁本《红楼梦》的知识人,可能完全不知道有“肏鬼”一词;只使用洁本互联网的知识人,恐怕也完全不知道构成人类互联网最大宗内容和流量的恰恰正是那些不雅的,粗俗的展现人类下三路的材料。
你喜欢,或者不喜欢,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无码版的文化真相。一个自诩高雅的知识人当然可以保持与生活或文化中令人不悦的这一面的距离,甚至批判它、讽刺它。但要将其斥为“时代之耻”,那就令人忍俊不禁了,这就好比看到一些卡哇伊的女孩用Pussy来给自己取英文名。
如果要把什么东西斥为“时代之耻”,那也绝非一个有着表演型人格倾向的富家公子戏谑游戏,或者为之喝彩的看客,而应该是屏蔽生活本来面目,给文化打上马赛克的权力集团,以及对此视而不见,装睡抑或真睡的知识人。
在我,则会提醒人们“瞧,那些没文化的知识人!”,以吾之昭昭,使人昭昭。
作者:唐映红,高校心理学教师,自由撰稿人,从事心理学科普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