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邓小平给香港人带来了什么?

邓小平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也开启了“一国两制”之路。正是他主导下的这场巨大变革,催生了过去数十年既依靠内地发家致富,自身又成为了内地经济腾飞重要支持的一代“港商”。

邓小平给港人带来了什么?
邓小平给港人带来了什么?

2014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改革开放36周年,也是“一国两制”下香港回归了17周年。这些年来,在邓小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政策之下,内地与香港经历几许欢乐、几许风波,与香港近在咫尺的深圳罗湖,见证着其间的阴晴圆缺。

短短30米长的罗湖桥,桥下一湾浅浅河水,曾有多少南下之士曾历尽艰辛越过它们投奔香港,又有多少北上人士跨过这条桥,找到了一生中仅此一次的黄金机遇。

“每次临近罗湖口岸,感觉就像回家。”香港上市公司主席L对笔者(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说。就像当前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播出的“逃港”情节一样,L在1961年小学毕业后,迫于饥荒,与朋友偷爬上开往深圳的火车准备偷渡香港。

由于年龄小的关系,L不但没有买票上火车,在火车上走来走去都无人理。到罗湖后,他伺机跳下深圳河游水来香港,投靠亲人。自此,“童工”的L开始到工厂打工,从低做起,通过10多年的打拼,L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间工厂。

海上漂满逃港者尸体

许多人并不像L这样“幸运”,当年偷渡来港的内地民众,不但需历尽艰辛,更有不少人丧命。香港一名当年曾採访偷渡潮的资深记者回忆,1962年在罗湖梧桐山上,很多人因缺水、缺粮及疾病死亡,“母亲死了,初生的婴儿还在怀里放声大哭的情况并不罕见。”

内地自1954年关上了中港之间自由来往的大门。从那时起到1979年,受饥荒及政治运动所迫,逾60万内地民众偷渡香港。其间较大规模的偷渡潮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1962年,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的1977年。

当时主要有3条路线偷渡香港﹕中线是在深圳梧桐山、沙头角一带,因须翻越铁丝网边境线,又称作“扑网”。东线是在深圳和惠阳之间,搭船到香港,但因巡逻很严,不少人失手被捕,被捕一次即称“一板”。西线则是从深圳南头落海游水,几千米的海域,危险性更高,海上时常飘着偷渡者的尸体。

“过了马料水就安全。”位于深港边界的梧桐山,是当年偷渡人潮的集中地。1962年曾採访偷渡潮的老记者说,当年在梧桐山上,偷渡的民众漫山遍野,几千人一齐涌来香港。他们去採访一般都会带上面包、药油、衣服、手巾及汽水,分发给面有菜色、缺衣少食的同胞。

但偷渡者见到背着相机的记者会害怕、抵抗,以为是特务。偷渡者被捕后,当局用车将他们押回华界,“当时公路上万人夹道,不少市民同情偷渡者,追着满载难民的警车,认物资给他们。”一些警车司机是华人,“就会故意慢驶,让他们投掷,甚至在安全的地方,让偷渡者跳车逃去香港。”

当前,深圳梧桐山上哨所已荡然无存,偷渡的痕迹亦难寻,取而代之的是风景旅游区的招牌。香港一份调查显示,现有超过15万港人在内地长期居住,其中在深圳居住就有至少6万港人。

邓小平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后,原本以为再无机会返乡的L,响应中国政府的号召,勇敢地跨过罗湖桥,前往东莞开设玩具厂,30多年来在罗湖桥上来来回回,令L罗湖口岸产生了特殊感情。

一过深圳心就会震

在30多年前,香港市民中流传一句话:“深圳,深圳,一过深圳心就震。”当时深圳罗湖区虽与香港一条浅河之隔,但由于过关手续繁琐,港人当时出入境一次,光轮候就要2、3小时。身为首批返回内地投资的L,则凭派发给外商的特别通行证,享有优先过关礼遇。可以说,最早一批北上的港人都是商人。直到今天,他们依然是在内地群众中很受欢迎的港人。

坐在挂着中港两地车牌的豪华座驾上,L告诉笔者(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梁海明),当年从罗湖过关到深圳后人车争路,而且道路坑洼不平,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L坐的汽车经常陷入泥坑中,寸步难行,“只能请农民帮忙推车,每人给5元报酬。”由于道路难行,现在从深圳到东莞莞城的工厂,L往往需要走5个多小时。

但在现在,随内地改革开放后,经济、基建迅速发展,不少城市的建设已经追上了香港,从深圳经高速公路前往东莞,今天仅需约1个小时。

L的事业腾飞是在1997年。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从英国政府手中收回香港主权。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与内地合作领域迈向多元化。就在回归后两个月,L的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L告诉笔者(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梁海明),回归后即上市,是因为对前景乐观,回归后生意会好做。

虽然香港回归后,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欧美债务危机、环球金融海啸不但接踵而来,一度令香港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在中央政府推出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惠港政策的力撑下,包括L的企业在内的港资企业,不但避过劫难,更发展壮大。

如今L已经逐渐退居二线,将公司交给兄弟及儿子打理。L近年来,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内地与香港的社会公益活动上,他更以身作则,以自己当年“童工”的经历教导两地青年,勉励他们把心思放在学业上,事业上。

L这一代港商,是特定时期造就的社会精英。他从童工到富豪的变化,受益于香港当时特殊的机遇,受益于邓小平所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方针。另一方面,在内地经济建设急需外资的时代,港商投资也一直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直到今天香港依然是对内地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地区,远远超过日本、美国等其后九大直接投资地区的总和。数十年来中港经贸往来的历史,写满了两地间相互支援,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温暖故事。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梁海明

(本文作者介绍:香港财经评论员、盘古智库研究员,著有《中国经济新政策与我们》。)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