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互联网界的大佬,以电商为圆点辐射了旅游、金融、支付、社交、文化等众多领域,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遍布各行各业。在投资领域,阿里校友中有一部分自己创办了知名的投资机构,也有一部分做了天使投资人,比如李治国、王刚,在投资界也交出了完美的答卷,以自己独特的投资风格自成一派。
或许因为阿里系的投资者大都曾经是阿里巴巴高管,或者负责过区域的管理,与其他投资者而言,具有两大显著特征:擅长战略布局,喜欢投阿里走出来的创业者。在当下“资本寒冬”的大趋势下,投资人投资时愈发慎重,对所投公司盈利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强,初小橙特地为广大创业者带来福音,起底阿里校友中十大顶尖的投资人,以期为广大创业者带来些许的帮助。
10:楼军、IDG资本VP
阿里江湖:2011年加入阿里资本,三年时间内主导了阿里对快的打车、淘在路上等项目的投资。
IDG资本:1992年创建,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投资机构之一,投资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移动/高科技、新型服务/品牌、医疗健康、工业技术/资源、媒体内容/旅游地产等领域,投资阶段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各个阶段, 投资规模从上百万美元到上亿美元不。
投资风格:主要关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
投资项目:快的打车、淘在路上、脸萌、一起唱、易露营、追梦网、瑞波天下、V直播、Bilibili、量子频道、为艺、Sobrr、Segment Fault、伏牛堂、Teambition、暖暖等。
9:黄海军、众海投资董事总经理、创始人
阿里江湖:在阿里巴巴集团分别担任阿里云计算商业拓展部总经理、阿里巴巴集团无线事业部市场合作总经理。
众海投资:投资方向涵盖移动互联网的多个领域,包括医疗健康、新媒体、消费升级、B2B、金融、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同时在传统企业+互联网领域也有诸多涉足。投资的主要阶段为:天使轮、Pre-A轮和A轮。
投资风格:投资最重视团队,团队人员是否有激情、有眼界,其次是商业模式,喜欢利用自己的经验给创业者一些分析和建议。
投资项目:人仁医、格隆汇、养爱车、PaPa口袋影院、新中冠、易钱庄、时速云等。
8:李甲虎、暾澜投资CEO
阿里江湖:2001年至2012年间就职于阿里巴巴,担任高级分析师,从事过市场调研、产品研究、网站运营分析、客户服务流程管理、销售数据管理、财务分析、战略研究、战略投资等工作。擅长TMT、消费品及连锁项目的探索研究与项目跟进。
关于暾澜:暾澜投资是国内迅速崛起并独具风格的专业创投管理公司。成立以来,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00亿人民币,陆续投资企业超过60家。发起设立的基金包括“风云浙商”天使基金(VC)、区域产业振兴基金、PE&并购基金以及海外并购基金。
投资风格:眼光独到,对新的商业模式设计情有独钟。
投资项目:悠先点菜、59store、尚妆、英语说、华夏收藏网、新丰小吃、住两天、开始众筹、车蚂蚁、电商宝、宝贝走天下、工猫科技、酷客美地等。
7:黄炎、鼎晖创投管理合伙人
阿里江湖:于1999年前后开始与马云一起创业,曾任阿里巴巴副总裁,主管工程部、战略联盟部和市场部,也曾经做过做过英特尔投资中国区联系总监。
加入鼎晖:鼎晖投资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机构之一,截止到2015年3月,管理的资金规模超1000亿元人民币。2006年黄炎加入鼎晖创投;在鼎晖他主导了互联网、消费服务、新能源、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投资。
投资风格:看重创始人的创新、眼光和魄力以及学习能力,重点关注领域TMT、医疗领域。
投资项目:挖财、五星汇、淘淘搜、未来会、微众传媒、闪送、又拍云、大朴网、本来生活网、微头条等。
6:王刚、天使投资人
阿里江湖:花名“老聃”,阿里巴巴任职超过十年,主管过B2B北京大区、支付宝商户事业部以及集团的组织发展。
投资风格:在阿里任职多年,有较强的平台基因和丰富的商务经验,喜欢抓业务本质,乐于跟CEO一起讨论竞争策略并打磨商业模式。天使阶段投资,看重CEO个人的特质与魅力。
投资项目:滴滴出行、友友租车、跑跑兼职、美差招聘、住两天、奇点金融、保保快险、万能小哥等。
5:李治国、天使投资人
阿里江湖:1999年加入阿里巴巴成为第46号员工,主导开发了阿里巴巴B2B最重要的产品之一“诚信通”;2004年创立了口碑网,口碑网被阿里收购后,担任当时阿里“七剑”之一口碑的总裁,并成为现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公司阿里云的创建者之一。
投资风格:投资更看重团队,投资项目大都在杭州周边,比较看重服务行业。
投资项目:蘑菇街、快的打车、口袋通、微相本、美食行、二维火、tataUFO嗒嗒之星、爱学贷、孩子学啥、Biu老友科技、爱相机Airtake等。
4:卫哲、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董事长
阿里江湖:2006年11月加入阿里巴巴,出任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阿里巴巴企业(B2B)电子商务总裁。
嘉御基金:2011年由卫哲与朱大铭共同发起创立的,专注于中国大陆地区互联网、电子商务、可通过电子商务提升的消费零售以及可通过IT优化的B2B服务四大领域的投资。
投资风格:投资比较谨慎,一般是先给被投资企业提供免费的管理咨询,再谈投资,比较关注所投企业的战略架构、企业愿景,以及团队的执行力和价值观。
投资项目:500万彩票网、八爪鱼在线旅游、车轮互联、房多多、中奥到家、六艺星空等。
3:吴炯、风和投资董事长
阿里江湖:阿里巴巴前CTO,2000年5月到2007年12月担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主导了阿里巴巴、淘宝网以及公司的其它产品的技术平台设计。更多投资人解读:www.yangfenzi.com/tag/touziren
关于风和:2010年,吴炯与胡猛先生共同创立了风和投资管理公司。此前,作为个人投资人,他的投资人列表中包括阿里巴巴、聚美优品、聚光科技、酷我音乐盒等。
投资风格:尽量只投熟人、朋友圈子里面或者是朋友的朋友,距离越短越好。所投的项目要对对社会有正面效益,对创业者持“但求雪中送炭不必锦上添花”的态度。
投资项目:聚美优品、挂号网、大龙网、友宝Ubox、光华活彩传媒、丁丁网、博医帮、时光网Mtime、CXA Group等。
2:谢世煌、湖畔山南基金掌门人
阿里江湖: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1999年追随马云,出任阿里巴巴首任首席财务官,2000年至2006年,担任B2B交易平台运营管理职位,负责阿里巴巴对外商务合作以及销售,2007年出任阿里巴巴产品开发部国际市场分部主管,2014年担任阿里巴巴投资事业部的总经理。
湖畔山南:专注于无线互联网、无线电商、无线O2O、无限社区、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早期投资项目。
投资风格:与阿里巴巴的战略息息相关。
投资项目:华数传媒、文化中国、携车网、掌合天下等
1:吴泳铭、元璟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
阿里江湖:花名“东邪”,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集团创始人之一、合伙人(十八罗汉),第一代程序员,超级技术大牛一枚;兼任阿里巴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特别助理。2015年4月,吴泳铭担任了阿里健康董事会主席兼非执行董事。
关于元璟:2015年由吴泳铭创立,团队成员大都来自一线互联网公司核心岗位的专家,以及在一线VC基金从事多年的资深投资人组成,致力于发现和帮助互联网技术与生活消费,医疗健康,商业流通以及金融领域融合的变革性机会。
投资风格:作为技术大牛的他,更关注科技类与电商、金融相关的项目。
投资项目:biu老友科技、淘会场、锤子科技、剁手帮、宋小菜
————————————— 氧分子网延伸阅读 —————————————
初橙,成立于2015年4月,由淘宝的创始团队成员之一的资深阿里校友寿远创办,定位于阿里校友创业服务平台,旨在“不忘初心 橙就梦想”。同年,获得阿里创始人的投资。初橙资本(简称初橙)是阿里校友创业服务平台,拥有“阿里校友创业琅琊榜”、“初橙大会”、“初橙创业学堂”等极具行业影响力的品牌,以及覆盖全网的专业媒体。每年,主办10场千人互联网大会,协办100场会议/沙龙。
公司名称:杭州初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2015年4月
创始人:寿远(Sean)
总部地点:杭州·梦想小镇
使命:为阿里校友做创业服务
愿景:服务100家阿里校友企业上市
价值观: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激情、诚信、敬业
Slogan:不忘初心 橙就梦想
服务范围:品牌广告、孵化、投融资、猎头
自媒体:初橙资本(chuchengziben)
琅琊榜。2016年1月19日, 阿里校友创业服务平台——初橙制作的“2015阿里校友创业琅琊榜”第一次正式发布。关明生、吴炯、李治国三位阿里校友,阿里巴巴合伙人方永新来到2016阿里校友新年酒会,分享了对创业的一些感悟。2015榜单共收录了324家正常运营中的阿里校友创业项目,超过一半的创业项目拿到了A轮以上的融资。其中有明确融资额的创业项目有211个,可统计的融资额高达468.91亿元,最新一轮融资额Top3是滴滴出行(30亿美元)、同程旅游(60亿元)、易到用车(7亿美元)。榜单显示这324家创业项目涵盖了电子商务、企业服务、生活消费、电子硬件等10多个领域,同时,杭州(138家)、北京(65家)、上海(50家)成为阿里校友创业首选的三大城市。此外,2015年度琅琊榜还评选了4个榜单:阿里校友年度影响力公司、阿里校友年度投资基金、阿里校友年度创新公司、阿里校友年度投资潜力公司。2016年度琅琊榜暨新年酒会,于2017年1月14日举办。截至2016年12月,申报上榜企业已超500家,正在持续更新中。
初橙大会。从2015年4月起,基本每月一场,与会人数皆在1000人以上,如中国O2O高峰论坛、互联网·创新创业峰会、互联网+房新时代峰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峰会、中国互联网医疗峰会健康大全、互联网+汽车出行大会、拉勾联合招聘会、企业服务峰会、风险投资峰会、互联网消费升级大会、互联网文体娱乐大会、阿里校友创业琅琊榜发布暨新年酒会等。曾出席初橙大会的嘉宾有:前阿里巴巴COO关明生、前阿里巴巴CTO吴炯、嘉御基金创始人/前阿里巴巴CEO卫哲、阿里影业COO邓康明、阿里巴巴创始人戴珊、阿里巴巴合伙人语嫣、湖畔大学校长卢洋、挖财董事长李治国、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蘑菇街CEO陈琪、同程旅游CEO吴志祥、滴滴出行投资人王刚等。
全网媒体。初橙资本目前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微博、一点资讯、搜狐公众平台、简书、百度百家、企鹅媒体平台、脉脉、界面、微链等众多平台上开设有自媒体发布渠道。内容主要涉及:阿里校友创业故事报道、商业模式解读,大咖观点、各大行业剖析以及新闻资讯汇总等。曾在微信公众号(微信ID:chuchengziben)平台发表过阅读10万+的《324个创业项目,估值5000亿元!“2015阿里校友创业琅琊榜”正式版,揭露阿里校友创业版图》、阅读近3万的《卫哲:关起门来跟亲人交底,谈阿里校友创业三大致命伤!》;在今日头条(初橙创咖)平台上发表过阅读5.3万的《又一位创业者倒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作为阿里校友创业互助平台,初橙全网媒体致力于用文字的力量打造一个良好的阿里校友创投生态圈,不仅将橙味儿传承、发扬(不忘初心 橙就梦想),还将为越来越多的阿里系创业者及亲友团提供服务。
2015年4月,初橙资本成立;
2015年4月,中国汽车互联网高峰论坛;
2015年5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峰会暨CEO沙龙;
2015年6月,第三届无线电商高峰论坛;
2015年7月,游戏狂欢趴(上海);
2015年9月,中国O2O高峰论坛;
2015年10月,感悟互联网·创新创业峰会;
2015年12月,中国互联网+房新时代峰会;
2016年1月,阿里校友创业琅琊榜发布暨新年酒会;
2016年3月,初橙·中国互联网金融峰会;
2016年4月,初橙·中国互联网医疗峰会健康大会;
2016年5月,初橙·互联网+汽车出行大会;
2016年6月,初橙·企业服务峰会;
2016年7月,初橙·风险投资峰会;
2016年9月,初橙·北京互联网创新创业大会;
2016年10月,初橙·上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会;
2016年11月,初橙·互联网消费升级大会;
2016年12月,初橙·互联网文体娱乐大会;
2017年1月,阿里校友创业琅琊榜发布暨新年酒会。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离开阿里之后,我记忆力变差了。在阿里云的四年,每天都是高强度的。几月几号谁说什么话,谁和谁吵架,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在阿里云四年,我就像呆了一辈子。
01
我叫林晨曦,是阿里云第一任技术总监。
2008年,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当年的微软处于巅峰期,我们这些人,每天思考着全人类命运这样的宏大未来,从不为经费担心。
有一天,王坚博士把我和同事孙冰叫到办公室,说他和马云聊得非常好,打算去阿里,准备做云计算,如果我们有兴趣,可以跟他一起去。
当时的阿里,只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和这些宏大的技术理想,八杆子打不着。而且我其实有点没底,马云到底相不相信技术人,他到底想不想做?
做决定其实很简单,我相信王博士。只能选择相信。
阿里云的第一行代码,是我们团队写的。当时兵荒马乱,十几个人边写代码边四处招人。
阿里云第一个员工在08年10月24日入职,正好是1024。冥冥注定,阿里云和代码脱不开关系。
当时在北京上地有个办公室,没有空调。冬天还好,夏天就惨了,我们只好买来一堆很大的冰块,放在脸盆里降温。
除了没空调,办公室还经常停电。有次马云来北京,专门去阿里云的办公室,想看看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那是周六,办公室稀稀拉拉没几个人,我们想打开电脑给马老师看看,不巧还停电了,他只好坐在办公室等了半个小时,直到电力恢复。
环境确实太差了,曾经有工程师到这里来面试,一看楼里这么破,就不想来了。我们赶紧解释,这只是暂时的,新的写字楼还在装修。
02
还有一次,王博士向马老师介绍,阿里云这帮人晚上多拼命,加班到几点。他当时很震惊,这帮人居然也能这么拼?
他以前不太相信清华北大的高材生是阿里的“平凡人”。我印象里,在那次之后,他就不太提这句话了。
阿里云就像是一个军队,在攻占一个看起来不可能攻克的山头,一批冲锋者倒下了,下一批冲锋者接着顶上。其实是很悲壮的,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到底能不能成功。
2011年底到2012年初,是阿里云最艰难的时候。我们这么宏大的一个梦想,外界期望很大。但阿里云一千多人,各自有不同的经历和观点,自然而然就会有争吵和怀疑出现。
压力实在太大,很多人只在团队呆了半年就走了。我很感谢他们。阿里云就是靠着他们,一点点顶着,往前走。
对我来说,那也是最难的一段时间。什么感觉?一天24小时完全不够用,我对接四、五个团队,这就是四、五条业务线,事情多到疯掉了。
在阿里的四年,每个月平均有一天,我是在一线写代码。我曾经写过一段两三百行的code,后来有人维护,花了近一周才把这段code读懂。
我没法释放压力,也不能让团队看出我的压力。人总有段艰难的时间,就是得扛过去。我们这群人,对外面的变化完全不敏感。是憋着一股劲,想把东西做出来。
最早,阿里云还没有成立,我们叫集团研究院,后来阿里软件合并,变来变去。
最担心我们的是曾鸣教授。阿里软件合并的那一天,他专门坐高铁从杭州到北京,想看看我们情绪怎么样,担心我们心思浮躁想离职。
结果大家都没把这当回事。那天正好团队搬家,大家进进出出忙不停,把他晾在一边没人理。
他看团队又很正常,办公室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就只好回去了。
03
我在阿里四年,其实相当于呆了十年。阿里云是一年走完了,正常研发两年半的路。人的频率调快了两倍半。
我现在在依图科技,做人工智能,和当年的阿里云有点像 。大家都不知道路在哪儿,别人也不知道我们是做什么的。雪山很美,但怎么爬上去,没人知道。
但是认准了就得坚持做。我们相信这条路是正确的,并且不惜一切地做出来。
很多人觉得人工智能高大上,但我们的第一个单子,是苏州公安局的车牌识别。特别普通,普通到业内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在微软的时候,我个人的兴趣就是做人工智能。我认定了,这就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
2010年,阿里云艰难的时候,我现在的搭档来找我,我说我绝对不能走。2012年,我觉得时机差不多到了,飞天已经跑得比较顺了,可以放心了。
走之前,我一点都没表现出来,没人知道我要走。
离职那天,我和大家在一个西湖国际旁边的小馆子聚餐。几十个战斗了四年的同事们,舍不得我走,说了些留我的话,气氛有点沉重。王博士开玩笑,我们不应该这么自私,晨曦不只属于阿里。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不是伤感,不是难过,我恍惚觉得:在阿里云的四年,像是过完了一辈子。以后的事情,都是下辈子的。
在杭州创业史上,阿里系有“新四军”之首的称号。
在阿里的公司文化中,同事间互称花名,是“同学”,离职是“毕业”,一年一度的阿里巴巴离职员工大会,叫“阿里校友会”,经过15年的沉淀,阿里校友已有6万多人。
在这6万人中,投身创业的人形成了互联网创投圈内声名赫赫的“阿里系”。在创业各派系中,阿里系总能独当一面。在杭州创业史上,阿里系更是有“新四军”之首的称号。
【热点时氪】BAT创业派系爱出独角兽?初橙阿里系项目正在融资
2016最新数据:阿里系已超过500家公司,每天有3家公司登上「2016阿里校友创业琅琊榜」。
这派系的后面,是创始团队能力获得的背书,也是项目方手握的圈子和资源。很多知名互联网产品,如蘑菇街、滴滴出行、铜板街、同程旅游、易到用车、唱吧、珍爱网等,均是由阿里校友一手创建。某种程度来说,阿里系这个标签似乎更意味着较为显著的创业成功率。
一年一度的阿里校友创业琅琊榜因此而备受瞩目。本年度榜单即将在2017年1月14日最终公布,上榜的阿里系创业公司多达500+,总估值高达1万亿。作为初橙阿里系项目线上融资的官方入口,36氪创投助手也将全程跟踪公布,为创业者和投资人双方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对接服务。
在36氪创投助手上,6个阿里系早期项目将首批被推荐,进行线上公开融资。他们来自医疗健康、社交、企业服务、电商领域等领域,现在登录36氪创投助手,即可查看项目BP,直约创始人。
今天的热点时氪就来带大家一睹这些阿里系项目芳容!点击查看阿里系创业项目合集。
情咖FM 社交 天使轮
情咖FM是一款为满足用户情感分享,互动交友的情感热线电台APP,制造年轻人感兴趣的泛娱乐话题。主要满足16至28岁人群情感学习、咨询、陪伴、互动分享等需求,在产品上引入直播 、弹幕、打分等娱乐互动机制,强化主播与粉丝之间的黏性与互动,打造红人或明星主播的粉丝经济。
【热点时氪】BAT创业派系爱出独角兽?初橙阿里系项目正在融资
大咖助孕 医疗健康 Pre-A轮
大咖助孕是一个提供远程门诊、陪诊和大咖直播的治疗不孕不育的服务平台。用户可以在网站上直接远程问诊;有大咖医生在线直播,传授助孕方法并且提供在线社区咨询服务;也提供代用户排队、挂号、取药等服务。
旅行者镜头 社交 天使轮
旅行者镜头是一款旅行短视频垂直社交媒体APP,专注于以旅行短视频的形式连接全球的旅行者,同时通过用户拍摄的视频来构建世界旅行的视频库,通过移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前沿技术打造智能产品满足旅行者的刚需。已有1000+的制作精美的旅行段视频PGC,播放量日均上百万次,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10万活跃用户,累计播放量已突破一亿。
【热点时氪】BAT创业派系爱出独角兽?初橙阿里系项目正在融资
闲客帮 企业服务 天使轮
一个为企业快速找到合适兼职的平台。连接需要招聘兼职的企业与有空闲时间的人,通过平台企业端与兼职端精确匹配,解决招人慢且繁杂的痛点。平台统一定价,并通过平台统一收款与支付,解决兼职工资高低混乱以及支付工资信任问题,保障两端用户的利益。
HotWish 电子商务 天使轮
一家跨界的女性时尚导购平台,主营服饰、裤子、内衣、睡衣、流行搭配服务等产品与服务。为用户开展私人业务,提供定制商品,也帮助创业者开网店。CEO,02年加入阿里,15年外贸经验,4年跨境电商经验;CTO,前网易资深架构师,参与网易电商团队的初创和壮大,在其中主导技术团队的多次架构升级;联合创始人,在阿里、网易多年技术架构经验和产品管理经验,参与双十一技术保障。
【热点时氪】BAT创业派系爱出独角兽?初橙阿里系项目正在融资
lovefitt 医疗健康
lovefitt是健身+互联网形式的健身品牌运营商。lovefitt运用公众号来约课,店内提供各类团体健身课程、私教健身课程、定制型专题训练营以及教练培训认证等服务。同时给联想华润等企业用户提供健康旅游、团体建设、赛事承办等服务。
读完楼军先生的故事,感触特别深,一来是感慨他真诚分享给我个人带来了很多的启发;二来是钦佩他的斗志与不断地跟内心对话的勇气,希望他的故事也能与此刻正在奋斗的你产生共鸣,特别是在面对人生灰败的时刻。
楼军先生也算是年少成名,29岁时便主导对快的投资,实现账面回报5800倍。目前他担任IDG资本副总裁,投资案例包括快的、丽人丽妆、SEE、美黛拉、采伴网、乐刻健身、XY等优秀企业。
1
我的成长故事
首先要说,其实我真的没想到,我今天会做互联网行业的投资。
我大学主修的是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的就是编程,一度对互联网有阴影,因为我的同学大多成了技术男,而那种生活我当年特别不喜欢,觉得很闷,一点也看不出哪里有意思。没想到现在自己也爱上了互联网。
2005年,我毕业回国进普华永道咨询部做投资咨询,刚进去时,没人带我上项目,大家好像觉得我是一个拖油瓶,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就开始从0到1学习财务,每天从早上五点半到晚上十一点半雷打不动,那时候从没休息过一个节假日。
半年后,开始有同事带我上项目,当我突然能看懂这些报表的时候,觉察到自己一下子有感觉了,能看懂这个报表背后的故事是怎么样。
做了两年投资咨询之后,我又遇到了困惑:明明我的报告已经写明了这个企业有很多风险,但是投资人照样投;看上去没有什么风险的企业,投资人却没有投。
我每次都问合伙人:“为什么他们不投?我写的东西到底有用吗?”我想弄明白为什么投资人会投或者不投。于是,我开始想做一名投资人。
2011年,我入职阿里资本,这是阿里巴巴旗下专门负责财务投资的部门。在阿里时期,我一下子爱上了财务投资,还爱上了互联网——互联网背后的价值观是我很喜欢的。我就拼命学,在阿里把自己折腾得半死,后来主导了快的等一系列项目的投资。
后来,阿里集团决定把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部门合并,可是我只喜欢做财务投资。在我看来,财务投资实际上是乙方心态的投资,我在企业很小的时候投进去,为企业做服务,陪着企业成长起来,并且企业对这个社会有贡献和价值,这个过程中,有部分是因为我的眼光,这个是很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的。而战略投资是甲方心态,我投完你,你要为我做服务,我的业务缺什么你给我补。
一年前,我离开阿里巴巴,经过一番考虑,最终选择了IDG资本,任副总裁,电商组组长,杭州办公室负责人,目前炙手可热的移动互联网、消费升级、移动电商都是我每天冥思的内容。
在IDG这一年,我既是投资人,也是创业者。IDG的合伙人周全评价我说,“楼军是我见过最二的投资人,认定的事情两头牛都拉不回来。”
2
用大格局去思考问题
刚加入IDG时,我觉得自己算是“带着光环”的,然而迎面而来的却是无情的打击。我第一次参加了内部的周会后,真觉得自己蛮肤浅的,对项目的理解真的只在皮毛上。
我还发现IDG的同事们比我聪明还勤奋。
毫不夸张的说,我进来时的优越感和光环,一个月下来完全就没了。因为此,我的工作量是原来在阿里的三四倍,在阿里的时候一年差不多看200个项目,但是在IDG,一年要看800个项目。同时,还要思考的更深入、更有高度。
IDG是一家研究导向的VC,不热衷追逐热点,但希望能通过各种思考,提前发现热点。这促使我从过去的主要凭直觉看项目,开始学着建立自己的投资逻辑体系和理论体系,悟出自己的方法论。
我开始明白格局观和大局观这件事。
我们在IDG内部分析事情的时候,总是强调要看格局、市场的演变。我和同事有时会用“大格局”的眼光探讨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媒体需要有一个报社,后来为什么会有自媒体出现呢?而且为什么大家都很喜欢做自媒体呢?为什么现在很多自媒体开始切流量,但是之后下一步会怎么演变?
自媒体的瓶颈在哪里?为什么自媒体永远小而美,为什么成不了平台?但是之后又会有平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什么意思?这些都是有很多底层的原因。我们内部会做很多这样的思考,并且鼓励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见解。
*楼军先生看起来很谦逊,如今他已成为了创投圈新锐投资人的代表之一
3
创业者该如何调整自己
就这样我慢慢地成长起来,至今我已经做了11年的投资,也看了两万个创业者,感悟非常深的一点,其实,创业这条路是非常孤独、非常煎熬,而且也是一条九死一生的路。最后能够成功、在大家的视线里出现的其实是凤毛麟角。
在创业的过程中怎么调整自己呢?
我想到的第一个词,「坚持理想」。
坚持理想其实比你想象的要重要的多,因为,如果有一件事情是我真心热爱的,不论别人怎么评价,我们一定会坚持做这件事。为什么?举个例子,文化大革命时代,红卫兵认为他们做的事情是无比爱国的,从内心深处觉得这是正确的事情,但是我们在30年后再往回看文化大革命,发现这个事情有问题。
换到今天我们在做的这件事,我们做一个创业的方向,一定会有很多人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面对这个事情?
首先,我认为当代人是没有资格评价当代人的,这个也包括投资人自己。创业公司、或者一个创业者面对投资的时候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质疑,只要初心喜欢就应该继续做下去,至于是对是错、正确与否,留给后人去决策。
第二个词,「理想跟商业价值结合」。
创业的事情要和市场、商业结合起来。首先,初衷是喜欢做这个事情,第二,这个事情一定要有商业价值。
不管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先做规模还是先做人气,还是一开始盈利,都一定要符合创业规律,才不会遇到资金断裂或产品服务根本没人用的情况。
人是会为了幸福感买单的,现在社会上所说的理想、情怀的确很重要,但这些理想和情怀一定要跟商业结合起来做。
第三个词,「悬崖心态」,这是我最近悟出来的。
人是在逆境中成长的,大家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人站在悬崖边,下面是大海,空中乌云密布。描述这样一个场景,大部分想到的是要掉下去了,所以要往会退两步,这也是跟大部分创业的人聊的时候他们的反应。还有一小部分人却是很有意思的反应,就是在这个悬崖上装一个橡皮筋,我要蹦极了。
面对同样一个悬崖,想到要掉下去而退缩和想到要蹦极而兴奋,这两个心态接下去的命运是不同的。这就是面对逆境的时候大家心态是怎么去面对的,是拥抱它还是逃避它。
我过年期间看了《武媚娘传奇》,武媚娘刚刚进宫的时候也是一个天真浪漫比较单纯的小女孩,底子很好,人聪明、仗义、很有大局观。这些底子决定了这个人的上升空间非常大,上限很高,如果我是一个投资人,同一批进宫的女孩里面我肯定投武媚娘,因为她的潜力最大。
但是你看,她一路成长下来,那些帮助她成长的,其实全部都是那些想害她的人。想害她的人会设计所谓的逆境,只要在逆境中闯出来了,就会打怪兽一样升级了。是那些想害她的人在帮助她成长,李世民做的事情就是保证她没有被害死。
所以看完武媚娘之后,我特别有感悟的一句话是,我们一定要感谢路上伤过我们和帮过我们的人,伤我们的人处心积虑的设计各种逆境帮助我们成长,帮我们的人、所谓的贵人,保证我们没有被这些逆境一下子就击倒。
面对逆境和悬崖的时候,拿出蹦极的心态去面对。再来一个逆境,就哈哈哈大笑三声,说,成长的机会又来了,多好。用这样的心态去面对创业这件事情,才会往上去发展。
在创业上,心态比做什么更重要,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4
投资人也是孤独者
所以说创业本身真的是很不容易的,如逆水行舟、天人交战,如果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能表现出好的本性,那真的是金子一般,令人敬佩。
而投资人也一样是孤独的,投资人都希望能够投出一个伟大的项目。
而往往,一个伟大的项目,在早期的时候做投资决策是很纠结的,因为没有市场参照物可比较,你也不知道这东西到底用户会不会喜欢,你甚至都无法描述清楚他做的到底是什么,就像马车时代根本说不出汽车是什么,因为那个时代就没有汽车一词。
我现在开始能理解为什么facebook在估值7亿那轮,投资过会的过程会吵翻天,甚至是掀桌子。因为决策者们只有两派,一派一分都不投,一派是下重注,没有中间的,而且两边说的都是对的。
因为这样的项目的结果要么是大成,要么是连渣都不剩,而后者结果的概率大得多,一眼望去全是风险。
我现在也开始感受到,那些投出伟大公司的早期投资人,当初在投的过程中,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一路陪着创业者走过来的,而且一路上同时伴随着的是各种的质疑,怀疑,嘲笑,被骂傻X,甚至也出现过自我怀疑。这个煎熬的感觉会在过程中一直存在,几年甚至十几年。
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在过程中坚持下来的呢?我也不敢说我就知道,但是至少有这么几点一定客观存在:
第一、他们自己也不知道项目能变成什么,能做多大。如果有成功投资人告诉你他当初在投的时候已经想到了未来有多大,基本是骗人的马后炮,因为那个时候的创业者自己也不清楚未来能做多大,投资人怎么会知道?
第二、他们会有种believe,这个项目一定会是somethingbig,且这种believe像是信仰这么坚定,为了这个believe,愿意和认准的创业者兄弟们一起,去承受和承担后果,失败也不后悔。
3,他们在一路煎熬和越来越孤独的过程中会成长得很快,思考越来越深度。看到现在浮躁的社会,到处是卖梦想,卖情怀,可能很少有人真正做好了心理准备,去面对、迎接、甚至是享受这份煎熬和孤独感,去找寻内心那份真正的believe。
我有时候会喝点小酒,然后陪创业的兄弟发一通感悟,有的时候我也觉得这可能真的是挺“二”的。
但我觉得这对创业者而言也是一种减压的渠道,因为创业者很多话不能和团队说,回到家里其实很多话也没法和家里人分享,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我能够陪他说说话,其实就是最好的合伙关系,最好的沟通。
如果你问我还坚持吗?
我想我还是会回答:即使在路上倒下了,也比不在路上的感觉好太多,因为这样不会因为曾经放弃了心中的那份believe而感到后悔!
而且,幸运的是,这条路上,我是和我认准了的同事,我认准了创业者兄弟在一起!
演讲:IDG资本董事 楼军
2016年11月19日,在初橙·中国互联网消费升级峰会上,楼军发表了主题是“消费升级背后的需求逻辑”的演讲,在讲之前,先说几个现在中国市场上很普遍的现象:
第一,消费者对时间越来越敏感:大家比以前更忙了,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
第二,人口越来越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少,零售的主要消费人群以女性为主,所以我拿了女性人口普查数据,据统计14~49岁中国女性共有3.3亿人,5年以前还有4亿以上,接下来5~10年女性人群会越来越少。
第三,渠道越来越拥挤:整个零售行业的渠道越来越拥挤。什么叫越来越拥挤?以前买东西大家都会上淘宝,但今天,同样一件东西,在很多地方都能买到。从商家角度来看,哪里流量都好贵,因为到哪里卖都有一大堆竞争对手,要拉新用户和新粉,还要和用户产生互动,最后产生成订单,成本特别高。
IDG资本董事 楼军大会现场分享
人口变少带来的蝴蝶效应
2011年我加入阿里,那时聚划算刚刚创立没多久,淘品牌也刚刚开始做。总体来说大家打的主要是低价:打穿供应链,把上游供应链、下游渠道压扁。很多商家赚不到钱,就是渠道拥挤,渠道压扁了。一样东西,如果哪里都能买得到时候,而大家又越来越忙,那么只要价格在合理范围内,价格高一点或者低一点,用户都不会太敏感。大家在乎的是:是否在我预期的时间内提供给我要的东西。所以很多新的创业公司开始讲究体验、服务、跟踪,从而来提高复购率。
人口越来越少,本来三个人干的活,现在只能一个人做完,这并不是某一家公司的现象,而是整个社会的现象。这就要求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都要越来越高,这很像15、20年前的日本。
中国一线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中产阶级的社会,中产阶层的人口会变成主力消费群。这样产生什么现象?
第一,他们从价格敏感向时间敏感转移了,以前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为主,现在是时间敏感型消费者为主。
第二,以前大家会通过提高货品的爆款概率,来增加销售量。但今天,需要提高单个用户的ARPU值,一个人干多个人的活、挣多个人的钱。中国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越来越低,看重的是:所买的商品是否符合他的要求,这时商业机会要转为服务、体验、效率。
第三,在消费升级领域创业,不用特别追求:一开始做项目增长地特别快。
我把近5年增长比较快的项目进行总结,发现有一个共同点:这些项目一定是一个新品类的新渠道,才会增长地特别快。所以,创业你要问自己:你做的东西在原有的渠道里有在卖吗,是一个新的东西吗?
举个例子,大家有些人喜欢听喜马拉雅FM、知乎live,这些都是新的品类嫁接在原有建好的渠道基础上,所以发展得特别快,或者本来就是新品类下的新渠道,比如去年映客这样的产品发展得特别快。今天做直播时,发展地没有那么快,为什么?因为渠道开始拥挤了。所以要切记:做东西不要一心求快,要求新,无论是从品类上来说还是从渠道的角度,最好都是一个新的东西,不要重复以前的。
把上面的几个结合起来,就是创业者应该做的事儿了。今年的创业环境其实不太好,对于创业者有点不公平,为什么?今年很多资本不是没钱,他们手里有钱,为什么投资上这么谨慎?因为“在路上”的创业公司太多了,为什么?前年和去年涌现了很多的创业公司,他们中的一些可能就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所以,今年和明年上半年,都将是一个洗礼的过程,等到市场净化或者投资人把市场看清楚以后,他们才会决定往哪里布局。今年对新起来的创业公司有点不公平,建议大家再等一等。我感觉明年整个投资市场会比今年活跃一些。
阿里巴巴作为一个集团,最大的软肋,在于寄希望于支付宝作为服务入口而不可得。
阿里一直缺乏入口,淘宝虽是购物入口,但绝非服务的交易入口。购物和交易还是不一样的。
所以也可以说,阿里之痛,在产品上,是支付宝之痛,是期望把支付宝幻化为移动入口的“不可得之痛”。
这样也许你能理解支付宝产品迭代和更新的种种“不可思议”了。
(上图:和微信朋友圈长的一样的支付宝“生活圈”)
BAT的三个老板都有一个梦想:李彦宏梦想做电商、马化腾碎碎念地想做搜索、马云却一心想做社交。
三个老大,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总是觉得别人的饭更香。
然而,各自公司的基因也限制着各自产品的格局,无法实现那个。
支付宝之痛,是不甘心从一个担保交易的第三方“堕落”为一个隐藏不见的底层支付渠道的痛。
这样理解,也许能帮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支付宝产品迭代、红包战争、“生活圈”的怪现象。
接下来,我们来逐步解读阿里巴巴这一切肤之痛。
1. 阿里巴巴的平台之路,也是生存之路
阿里巴巴应该是国内互联网公司里做PR做的最好的公司,除了创始人马云作为IP有“高识别度”外,PR机器的运作也是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我想,这是从整个公司的基因里面根植的,毕竟英语老师还是很关注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的。
然而很多传统行业的老板们说到互联网言必称阿里,言语之间少不了“马云如何如何”。
这些传统行业的老板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基本是基于阿里巴巴的平台的认识,认为阿里帝国的平台才是真正的互联网。
这不能怪他们,事实上很多互联网的从业者,也认为BAT三家的平台是令人羡慕的,“要做就做平台”。
人们总是善于忘记历史,哪怕是短暂的互联网历史,都没人记得。
阿里的平台不是一天建成的,甚至不是刻意建成的,而是顺着阿里巴巴生存的逻辑自然而然地构建而成。
如果我们回顾中国互联网这不算太长的15年,我们其实会发现,草根起家的阿里巴巴之所以能活下来,成为一个平台,是多么的不易,而不是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B2B交易平台建立,为了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2014年夏天,在一次阿里人上市的庆祝聚会上,我有幸听阿里早期创始人之一的Savio(关明生)说过一个故事。
有一天,马云、蔡崇信和Savio三人进行了一场“严肃的辩论”,主题是阿里巴巴要不要行贿。当然,他们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阿里巴巴不要行贿。
基于这个价值判断,后面他们的业务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从为大型企业提供服务转向到给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毕竟中小企业不需要行贿也能下单购买阿里的服务。
也正因此,阿里的面向中小企业的B2B业务开始建立起来,成为马云和小伙伴们的第一桶金。
淘宝集市上线,从批发转向零售,还是为了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而在帮助中小企业批发和面向海外外贸(1688和http://alibaba.com)时,发现很多商家其实也可以把商品卖给个人,即所谓的“批发零售都可以”。
于是,马云和同事们秉承“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价值使命,开始帮助卖家尝试着把商品卖给个人用户。
他们想到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模仿并死磕“ebay”和“易趣”,二者后来合并。
阿里的打法简单实用,你收费,我免费。我有B2B赚钱,淘宝集市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的B2B会员服务。
然而,在2003年前后的日子里,在网上买东西是一件极其冒险的事情,因为你不知道“电脑那头和你聊天,称你为亲的人,是人还是一只狗”。
更何况还可能遇到不良商家,你确定买东西,但付了钱给你发的货不满意的问题。为了解决交易中的信任问题,阿里巴巴必须让钱在商家和用户之间做一个担保,也就是,用户把钱个阿里,卖家发货,买家确认收货后卖家才收到款。
这就是支付宝。
支付宝不仅仅是支付渠道,更是具有担保交易的功能,还是为了提升交易。
所以就像马云在美国的某大学演讲说的,支付宝不是paypal,paypal是交易渠道,商家和买家的交易通过paypal完成支付交易。
但支付宝不是,支付宝担负着担保交易的使命。而这一点后来成为支付宝最大的悖论。
这和当时的电子商务在中国不成熟、中国商业诚信缺失有关系。
当然,虽然当时看起来支付宝价值巨大,打开了中国电子商务交易的大门,从此让阿里插翅高飞,一发不可收拾。
但同时也遗留下了一个大问题:支付宝担负了太多的功能,但本质上却还是个交易渠道。
(上图:支付宝的担保交易角色)
为了促销和扩大交易,云计算开始启动。
应该说支付宝为阿里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在阿里的发展上有着极大的意义,从支付宝开始,淘宝集市、天猫(其前身是淘宝商城)、聚划算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在实物交易方面,阿里占据了独大的位置。
随着交易量的提升和双十一的抢购,阿里开始发现自己的服务资源和运维出现瓶颈了,于是开始布局计算资源。
而计算资源的动态不均衡带来了一个问题,双十一的时候需要很大的服务资源,双十一过了之后呢?资源不能浪费啊!
所以,阿里云开始建立,并且通过几年发展,购买万网后,成为中国第一的云计算公司。
有此,阿里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基于交易”的电商平台。但一路走来,我们发现,阿里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基于上一个动作展开,都是为了上一个事情做的更好,都是为了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做淘宝是为了B2B商家交易更多,做支付宝是为了淘宝能做起来,做阿里云是为了淘宝、天猫、聚划算的促销和交易量突破瓶颈。
阿里的平台之路,事实上是求存之路。
2. 护城河一直是干涸的,虽然也努力过
然而作为一家交易平台,其自有流量有限。电商网站最大的成本恐怕就是流量购买成本。
但阿里巴巴很早就屏蔽了百度的爬虫抓取技术,让用户在百度上搜不到淘宝的商品,让用户形成了要搜商品打开淘宝的“PC时代的习惯”。
在PC时代,用户对淘宝的品牌认知很大,并且找商品就上淘宝、一淘也是大部分用户的习惯,你要知道,淘宝网每天的UV超过7000万,而作为搜索入口的百度也就才1.5亿左右。
所以在PC时代,阿里携卖家以令“用户”的策略是成功的。
但移动时代,入口突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域名变成了App,用户停留时间也流入了微信、微博这样的社交产品。一时间阿里和百度都很着急拿到移动手机端的入口“船票”。
百度疯狂发力搜索App,所幸没有太大问题(当然也不足够的安枕无忧)。
阿里则比较困惑:淘宝不算、天猫不算,因为这些都是用户明确意识要买东西的时候才会打开的app,有什么app能让用户粘性更大呢?
阿里巴巴的护城河在哪里呢?
在阿里巴巴和马云探明自己的入口与护城河之前,投资并购已经开始。阿里收购了UC、入股了微博,为了在工具和社交两个层面占领入口。
同时,砸重金研发的来往也被寄予希望。
(上图:阿里的投资并购版图)
最后,大家发现,其实只有支付宝看起来有机会成为生活服务的入口。
支付宝可以连接实体商品的交易、也可以做虚拟物品的交易,可以做线上交易,也能做线下交易,这真实一个看起来完美的APP。
“如果我们可以让支付宝更加丰满,让用户留存度更高,我们不就再造了一个微信?”
也许阿里内部就有会有情不自禁的说出了上面的话。
于是,支付宝在往社交的路上一路狂奔,目标就一个:“让用户在ATM机和POS机旁边开心的聊天吧~”
种种好玩的产品形态出现了:交互微信化、生活圈晒动态图、红包绑定好友等~
但这都不能回避这么一个现实:支付宝是交易渠道,最多是个钱包。
最惨的是,在微信支付的偷袭下,支付宝可能连钱包这个定位都保留不住。
3.支付宝不是paypal,但也不得不面临本质是paypal的命运
支付宝应淘宝的交易而生,从第一天开始,就不是paypal,而是担保交易的第三方平台。(可自行搜索查看马云在美国斯坦福演讲的视频)
paypal类似今天的微信支付,基本属于不可见的底层服务,越简单越好。
而支付宝是要不断提示你我在帮你做担保、我在帮你做理财。
这就像360安全卫士目前遇到的问题,除了帮我杀毒防止木马外,还希望跳出来说几句邀功的话,但qq卫士和百度杀毒就比较耐得住寂寞的不说话,甘愿作为小米手机或者华为手机的底层安全服务提供者。
支付宝不是做不了paypal,而是它不能只做paypal,因为支付宝担负了移动端入口的重要使命。
但微信支付(财付通)不怕,因为腾讯有微信这个超级入口,所以可以让微信支付非常简单,非常安静,所以用户在用微信支付的时候感觉到比支付宝简单快捷多了。
今天,阿里在产品上最大的纠结就是支付宝不能只做支付,但支付宝又要面临微信支付的强大竞争。
这是非常凶险的一仗,结果很明确,支付宝必须要回到支付渠道这个基本的逻辑起点上来。
因为中国的商业环境,尤其是网络商业环境正在改变。
举个例子,五年前有个人说我给我汇100元,我1小时后给你送3斤龙虾,你肯定要想想自己会不会受骗。所以要把钱先给支付宝。
今天,我们在微信服务号上随便找个服务号就下单买了100元的龙虾。所以我们只需要微信支付。
这其中除了互联网门槛越来越高,服务提供者面临着审核更多,违约成本更高外,我们用户侧的消费决策也更加迅速,不会有太多时间思考了。
就像我不看好来往一样,我不认为支付宝可以变成人人都黏着用的社交软件,人们并不需要第二个微信。
但阿里无法接受支付宝只是一个看不见的支付渠道,所以,支付宝还是好好做“钱包”这个很有前途的工作吧!
还好,我们还有钱和时间。
阿里正在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改变这个困局,那就是布局生态:大健康、大娱乐、大农业,然后收购相关的重点企业,形成在“高频且重要的产品”上的入口占领。
我想,阿里的高层们大概也逐步知道支付宝对于入口价值的“独木难支”,准备多条腿走路了。
阿里在产品上弱,在运营上强,而其战略的领先似乎有时候能弥补所有的不足。
希望大阿里还能够在战略上不断突破。毕竟,阿里是唯一一个“做事符合逻辑”的大公司。
然而阿里搞的生态圈大战略我并不看好。这非常非常容易陷入“多元恶化”(diworseification)中去。因为生理和物理的本质上,马云就是一个人,不能控制住自己的专业范围,是很容易犯错误的。他当初的成功,是针对一个很简单的理念起来的,每做一件事,都是服务于这个理念,“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看起来有点大,但其实很小,那就是要服务中小企业。然而当企业大了,各界人士不断地吹捧,马云也到香港纽约买豪宅了,心自然而然就难以守在中小企业这个小圈子里,他现在要“肩负起中国电商的未来”,但一旦事情变成这样的时候,我就觉得忧心忡忡。这说明他开始偏离了本业了:搞口碑网,搞阿里影业,搞慈善基金,搞滴滴。随便大笔一挥,就十几亿砸出去。好的东西,真的是靠砸钱就砸成功的吗?马云又不是做投资起家的,他应该扎扎实实地收拢资金,全面提高一倍,两倍,甚至几十倍的淘宝阿里用户体验,钱可以砸在菜鸟上,可以砸在优秀人才上,但挥霍在那些口碑,影业,滴滴和慈善上面,就是忘本的开端。不是我崇洋媚外,乔布斯就是专心开发自己的产品,每段时期就是开发一个产品,很专心,苹果在年报上的生意策略写得很明白:就是要为用户提供一个superior ease-to-use的产品,乔布斯也是说得出,做得到,只针对一个简单的主意,然后疯狂实践到极致。巴菲特买了很多企业,然而他却没有离开自己的本业,就是投资,至今也没有离开自己几十年前买的别墅,当然比起盖茨的豪宅便宜多了,但不幻想着自己有什么使命感,放弃许多,才能把一样东西真正的做好。马云的多元化,我想,既是他身边各种吹捧,也是他潜意识里对未来艰难困境的一种综合反映。他是比20年前有钱多了,但他对做好一件事的自信比20年前的又小得多了
分析阿里系的软肋,需要将哪些是阿里系独有的问题点,哪些是国内互联网企业,民营企业,共有的问题点区分开。
为此特地又仔细看了“腾讯的软肋是什么”“百度的软肋是什么”两道题。发觉这两家公司和淘宝面临的问题有一定异同点。
比如中国的宏观政策问题,比如人才的流失问题,比如企业的现代化管理问题,我觉得这些问题淘宝也都存在风险,是共通的问题。
淘宝独有的软肋,我认为是马云。
1 我记得马云说过他希望把阿里巴巴做成一个百年的企业。
2 我看过《基业长青》中美国众多百年企业中领导人个人魅力对于企业长盛不衰的非正面影响。
3 我个人很崇拜马云,我认为马云的个人魅力,个人的表演天赋都是这一代中国企业家当中的翘楚。
由此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马云对于阿里巴巴成为一个长盛不衰的著名企业(这个长盛不衰至少是到马云卸任后10年吧),从长期来看是有负面作用的。
这一点在马化腾和李彦宏两位领导者身上并不明显,虽然他们在公司内部仍然是绝对的精神领袖,但是对于广大消费者,广大网民,他们的号召力,他们对于企业品牌形象的正面促进作用明显低于马云。
马化腾和李彦宏可以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而马云有希望成为中国的乔布斯。失去了比尔盖茨的微软仍然可以继续运转,而失去了乔布斯,我很难估计苹果的股价会是多少。值得庆幸的是,马云先生的身体还不错。
正因为如此,马云一直很看重他的个人声誉,他的声誉直接影响到阿里系的走势。但是这一次的支付宝时间,对于他本人来说,则是一个非常大的危机,诚信的危机,作为电子商务行业领军人物的公信力危机。如何平安度过这次危机,对阿里系能否长盛不衰,有很现实的意义。
阿里这企业很有趣,大战略基本都提前说,然后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互联网有句话叫“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阿里其实也是。但是他们基本预测到了自己的路径,而且执行到位了,这点太厉害了。
在蚂蚁金服起来之后,我觉得现在是阿里的一个拐点。
15年底马云有过一个履带战略的发言,虽然说他们七八年前定下来我觉得基本是胡扯,当时定的履带肯定不是现在说的这几块,但是大思路能看出来。
“阿里巴巴B2B需要修复,淘宝就当第一阵营,然后是天猫,然后接下来支付宝起来了,过两年再是云计算,再是菜鸟,一轮一轮的,因为每一个的优势只能保持3年,然后回来修复,再开始轮换。”
基础是电商,这个一点都没变。电商假货多,天猫出现;电商需要担保支付,支付宝出来;电商造了个双十一流量高峰,云计算出来;电商需要物流,菜鸟出来。包括没提到的一达通等等,基本都是围绕着电商在转。
然而看看其他国家电商没做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地广人稀、人力成本高、金融监管严格、线下服务优秀等等,虽然各国情况不同但大概原因都是在这几个里。
那么这些是不是中国以后的发展方向?
感觉阿里系的员工,江湖气很重.微博上大部分淘宝的员工,微博名称都是"淘宝XX",另外你仔细follow了观察,相当一部分人互相吹捧,比如今天做了个啥,一堆人转发并且回复什么大牛云云.
听说阿里系的技术人员,除了能做出事情来,也要求所谓"影响力",包括在公司和外面.这也许就不难理解前面描述的微博现象.
我觉得一个公司如何,跟BOSS有非常直接的关系,马云本人就是一个喜欢说,到处说话的人,相对而言李彦宏马化腾这些就低调多了.
阿里系现在已经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生态系统,在电子商务方面,拉第二名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但是,物极必反,当阿里系树立一个如此深入人心的印象的时候,他们就很难在进行转变,实质性的转变;而另一方面,他的竞争者们确实有很大的选择的余地,并不断的借鉴阿里的成功经验。为了迎接挑战,阿里必须积极开拓新的领域。所以,阿里最大的软肋就是止步于电子商务!
阿里模式不败。它根本就不是电商,更不是卖家,而是一个抓住了买家卖家的商业帝国电商平台,坐庄不下场,又根据巿场需求及时调整规则,怎么可能败?全体卖家的交易额就是对阿里的背书,全体买家的需求就是卖家的动力,这样体量的阿里怎么会败给其他自营、联营的任一电商个体?
如果一定要说阿里集团的软肋,那只有它自己不求变,不能及时响应巿场、技术、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快速变化而带来的需求变化,甚至错误逆动,导致买家卖家大量离场,,,这种可能性很小却不能排除,无论马云或其后的接班人。遗憾,做不到民主,无论总裁、董事会,企业就是企业,你见过哪家企业有全员投票?企业的民主,就是生存,或者死亡。
物流还在完善, 电商还在更加普及,互联网走向传统行业,中国阿里巴巴走向国际深海,巨大的空间掩盖的”软肋“,只要有远大目标,软肋不会起作用,阿里巴巴是BAT 最硬的公司。
当然如果一定要说软肋,有一点
1 阿里巴巴没有真正消除假货,也可能无法消除假货。从这个突破点,新的平台可以赢得中产阶层的用户。
2 阿里巴巴国际化布局不够。海外电商阵地有可能失去,而新的电商可能蚕食阿里巴巴市场。
3 日资过多,中日关系不确定,有可能未来受政府制约, 如果有个类似百度 马化腾的电商出现,在政策方向政府可能偏向这些电商。
4 O2O方向格局复杂, 未来新的巨头可能会挑战阿里巴巴。
阿里的股价,我们这种散户能够拿到的价位是92.7,但是一般是93可以挂入。按当天交易日的最终结算,每股票的涨幅很小,算上交易成本,买入100股才有点赚头。但是,这个成本太高抬高,风险也很大。
9300美金,拿出去的时候还是得要考虑一下,而且这个交易能够落到手的,估计就是几十美金。性价比不高。
阿里也是连汤都不愿意给小股民喝。
第二个是关于后市发展。目前,80%多的美国人不知道阿里巴巴这样公司的存在。开盘首日的交易,一亿多的量,基本感觉是90%多是机构在里面撑的,机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要把股票脱手,需要的是股民和机构的买入。没有较好的信任和较理性的价位支撑,加上大股东套现,员工套现,股票价值肯定会低卖。有个前例,就是阿里在香港的表现。
低价套现,这样才有人买得起,股票卖得出 ,完成机构与阿里的市值游戏
最后,就是扯点数据造假的问题。
1.阿里IPO说的是自己占到了中国交易量的80%。有个疑问,中国其它的电商(如:京东,易迅,苏宁,国美,当当),垂直电商(如:小米,聚美),都去吃屎去了吗,他们总共占有了20%的市场份额?无论内部或是外部,阿里很多的业务被其它公司分化是个事实。不相信的话,你自己列一列你购物过的电商网站
2. 关于交易额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阿里喜欢了打折。比如:标榜的原价是100元,你其实可以80块钱买到,然后送点小东西,在计算交易额度的时候,你依旧是100元。借此计算,阿里若标榜的是3000亿元的成交额度,是不是实际上现金流水只有2400亿?
3.引以为傲的生态圈问题。阿里规模性的盈利,应该是2011年左右。前提是修改了排名规则,增加了很多服务项目的收费。所以,在此期间,淘宝在文三路的办公点被围攻多次。原因很多,不必多说。假设阿里是个帝国,那么很多帝国土崩瓦解之前,就是官逼明反,开始闹事。
一个数据很矛盾,就是阿里自己提到的亚马逊,人家赚的比你多的多,但只是小小盈利 ,你阿里的营利少,但为什么净利润那么高?是不是这个帝国的赋税太重了。
04年我加入淘宝,多隆是我的师傅,就是负责带新员工熟悉工作环境的老员工。他是一个不太擅长言辞,但很谦逊平和的人。后来我们虽然在工作上合作不多,但每次见到我他也会戏称我“徒弟”。
公司里有些同事发展得很好,我很佩服,但不一定羡慕。而多隆是公司里为数不多的我非常羡慕的同事。羡慕的是他的心态和状态,他从头到尾、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非常单纯,一心只执着于技术的工程师,从来没见过他执着过非技术的东西。
虽然很多其他同事也热爱技术,也有其他很多技术狂,包括我自己曾经也是。但应该这么说:多隆是爱得最深,最持久,最单纯,最心无旁骛的那一个。
在别人纠结着是不是要转型管理,是不是要转型业务,是不是要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是不是要获得更多的权力,是不是要得到更多的回报时,他却从一直在考虑怎么通过技术改进,把问题解决得更好。
而且幸运的是,阿里给了这些一心只专注于技术的同学们极好的机会,让他们成长为“大牛”甚至“大神”。
阿里的业务一路成长起来,遇到的技术挑战越来越大,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越来越难,复杂性也越来越大,领域也是越来越多。这就给了多隆这样的纯技术人才逐步“打怪升级”的发展机会,而且他也很享受这样的机会。
重要的是,阿里在壮大的过程中,发展出来一套很好的技术人员职业路线,一个技术人才,不需要做管理,只需专注于技术,就一样可以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岗位层级,更高的收入,完全不输于管理岗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机会比做管理还要多,因为管理者的位子比技术专家的位子少得多。
多隆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步成长为公司内“神”一般的人物,进而成为合伙人,应该说和他自己的能力、性格、专注分不开的,而且他也是生逢其时,在合适的时间加入了一家合适的公司,这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