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从股神巴菲特身上学到的三件事:投资平台时间

比尔·盖茨(Bill Gates)近期在个人博客上撰文,纪念了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50周年。他强烈推荐所有人阅读巴菲特今年致股东的邮件。

以下为文章全文:

几周前的一个周末,我和沃伦·巴菲特以及4万名其他人前往奥马哈参加了“资本家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即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度股东大会。作为股东和董 事会成员,过去多年我总是会前往那里。这一次,我们像以往一样找到乐趣,例如巴菲特在一场乒乓球比赛中胜过了一名前美国冠军。不过这次大会的反响更加热烈,因为我们有特别的庆祝活动:巴菲特领导这家公司50周年。

自巴菲特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以来,过去半个世纪中关于巴菲特的报道已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有趣、见解最深刻的是巴菲特自己撰写的内容。在每年的年度股东大 会之前,巴菲特都会致信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坦率地介绍目前哪些方面进展良好,哪些存在问题。他同时也会公布对投资和宏观经济的看法。关于商业,如果你 希望像巴菲特一样睿智(谁不想呢?),那么你不能错过这些邮件。

在今年的邮件中,巴菲特特别关注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强烈推荐阅读这封邮件。这是巴菲特有史以来写过的最出色、最重要的内容。巴菲特的合作伙伴查理·孟格尔(Charlie Munger)也撰写了一封邮件,而这封邮件的内容同样很优秀。

在这个周末的活动上,巴菲特和我花了几分钟时间探讨他关于明智投资的原则,以及他如何学会深入浅出地介绍复杂的金融交易。

巴菲特不仅是一名好友,也是杰出的导师。自我们1991年认识以来,我一直在向他学习。我们探讨商业、经济、政治、国际事件,以及慈善。作为我们基金会的托管人,他是梅琳达和我非常优秀的思想合作伙伴。

两年前,我曾写过从巴菲特身上学到的3件事。

1、投资不仅仅是投资

人们向沃伦学习的第一件事,当然是怎么思考投资。这很自然,因为他有惊人的投资纪录。不幸的是,太多人仅关注投资,而忽略了一个事实:巴菲特有一个很强的、商业思维的整体框架。比方说,他会谈及寻找一个公司的护城河(竞争优势)、这条护城河是萎缩还是增长的。他说,一名股东必须要像自己拥有整个公司那样来行事,寻找未来的利润流,决定什么是值得的。你必须有忽视市场的意志而不是随波逐流,因为你借市场犯错的机会领先——找到已被低估的公司。

我不得不承认,当我第一次见到沃伦,他的这个思考框架给了我一个真正的惊喜。我是在我母亲组织的一次饭局上见到他的。当时我还想:“我干嘛想见这个炒股的家伙?”我想他只是利用各种市场相关信息来做投资决策,比如销售额、价格等的时间曲线。

但当我们开聊以后,他没问我任何这类信息,而是开始问微软基本面这类很宏大的问题。“为什么IBM做不了微软的业务?为什么微软盈利性这么好?”这让我意识到他思考商业的方式远远比我以为的要更深远。

2、利用好你的平台

很多企业领导人都写股东信,但沃伦因为股东信而成名。部分是因为他天生的幽默感。部分是因为,人们认为读他的信有助于自己更好地做投资(他们是对的)。但这也是因为他一直都说话坦率,愿意批评股票期权和金融衍生品之类的东西。他不害怕有立场,比如支持加大对富人征税,尽管这也会影响他本人的利益。

沃伦启发了我开始写我自己在基金会工作的年度公开信。在以前,我也有个类似写信的好法子。不过,写信能让我每年一次坐下来,解释我们所经历的好事和坏事。

3、珍惜时间

无论你多有钱,你都买不到时间。在每个人的一天只有24小时。沃伦对此很敏锐。他不会让日程表充满了无用的会议。另一方面,他对自己信任的人又会很慷慨地花时间。他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给了他在伯克希尔的亲密顾问,他们打电话他就会接听。

尽管沃伦每年有几十次会议与大学课程,没有多少人会去找他要常规时间。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很幸运:跟他的对话对我来说一直非常有价值,不是仅仅是对微软来说。当我和梅琳达开始启动基金会,我也去讨教过他。我们谈很多的一点是,慈善事业会也像软件一样,以自己的方式发挥影响力。

这可以归结为一点:他总是鼓励梅琳达和我解决困难的问题,有勇气犯下错误。对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以及参与到伯克希尔哈撒韦各类生意中的所有人来说,幸运的一点是,巴菲特本人也遵循这样的智慧。在这50年时间里,他有着伟大的思想,而我们都从中受益。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专访盖茨夫妇:我们的战略是“为穷人投资”

看看全球最富有的科技大佬比尔·盖茨怎么过日子

比尔·盖茨揭最喜欢的商业书籍:《商业历险记》

比尔-盖茨:不要叫我大学辍学生

谭昊:巴菲特如何从黑天鹅事件获利

谭昊:巴菲特、李嘉诚、王亚伟的共同点

大佬另类拍卖:马云墨宝、罗永浩签名、巴菲特史玉柱午餐

您可能还喜欢…

6 Responses

  1. 孙思远说道:

    他们不只是普通的“好朋友”,外界把盖茨描述成巴菲特的“三子”,他们一起旅行,共度生日。巴菲特的巨额捐赠比起给子女的要多的多,让人们感觉他忽视了自己的子嗣,其实原因只是因为巴菲特不认同继承而来的财富,而比尔盖茨也有同样的观点。所以,应该是亲近的关系以及同共的观念让巴菲特做了这个决定。

    1.巴菲特对其导师本杰明有时候会有一种近乎孝顺的情节,所以在很多问题上他遵循格雷厄姆的理念,而对遗产,本杰明的阐述是:任何一个在死去时账户上还留有超过100万美元遗产的人都是白痴。so。。。 。。。你懂得。
    2.物以类聚么。

    美国的遗产税在客观上促进了慈善业的发展,但对遗产税也一直有很多争议。遗产税自1916年固定开征以来,便时征时停,税率也起起落落,各派政治力量围绕遗产税的角力至今余波未平。比如1999年和2000年,美国国会曾两次通过废止遗产税的法案。但出人意料的是,反对取消遗产税的主力军,居然是比尔·盖茨的父亲威廉·盖茨、沃伦·巴菲特、索罗斯、迪斯尼的女继承人迪斯尼等120名亿万富翁。他们联名向美国国会递交请愿书,反对取消遗产税,并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广告:“Please tax us(请对我们征税)”。
      美国富豪之所以会写这样的请愿信,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打击富人从事慈善捐赠的积极性,损害公益事业。他们还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劳而获。

    美国政府相对中国来说干预较少,私人做慈善在改善社会不平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美国人做慈善的历史来源已久,也本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主义。提问的人可以读一读著名慈善家卡耐基的《财富的福音》,看看这些捐款的富豪究竟怎样想,这本书(文章)在西方影响很大,题主问题中的比尔盖茨就经常反复读。

    当然为了避税而捐款不是没有,政府也会利用这个来鼓励私人捐款,那些收入在某个纳税分界线徘徊的人很乐意把一部分钱捐出去。有些富豪,如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创始人本身是个吝啬鬼,当初怀着避税和好好打理财产的想法办了基金会,但是这个基金会在他儿子手里就变成了做善事的组织,最终的结果依然是促成了慈善事业。

    如果从结果来看,不论是抱着怎样的初心,不管是为了避税还是有心做慈善去捐款,只要最后真的造福了社会,那就是值得赞扬的

    做了好事,有得好报。但如果没有这种政策存在,现象会下降很多。本身很多事情还是需要传播的。公益事业也是事业,公益基金也是基金。别因为是“慈善”就夸,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企业的更是。人可以感性,但企业不会,更需要理由。之前听一个老师讲,为什么美国大富豪这么热衷于慈善事业,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美国对富人的征税比较很高,这些富人不想辛苦赚的钱交给了政府,就把钱捐给慈善机构,像比尔盖茨这些的索性就成立了自己命名的慈善机构,捐了好多钱,让自己儿子或者小孩做该机构的领导人,就算自己死了,小孩子的这辈子如果真的水平比较差,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也是比普通人更吃穿不愁。

    第一次报道巴菲特股东大会(官方名字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年度股东大会),我凌晨4点起床赶往奥马哈世纪互联中心,在激动忐忑中等待股神的到来。

    当天早上7点,巴菲特在保镖的簇拥下,来到世纪互联中心一楼展区巡场——从DQ到可口可乐,从Geico到富国银行,巴菲特所到之处,必定接踵摩肩人头攒动。

    为了抢到股神的第一手消息,我不得不紧跟在巴菲特周围一路游走。其间被各路媒体和粉丝踩踏推搡,同时还要忍受巴菲特保镖的白眼: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没有野蛮的意志、强悍的体魄、风骚的走位,完成这项报道任务很难,很难。

    但想想看,其实还挺怀念的。

    最近几年,从国内来奥马哈朝圣的中国投资人如雨后春笋般激增。据说,仅去年从中国赶来参会的投资人就超过了2000名。时隔一年,这个数字后面恐怕得再乘上个系数。

    今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也破天荒开通了网上视频直播。要知道,之前在股东大会现场连录像和拍照都是不允许的。也许是股神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空前高涨的热情,不得不通过网络来分流(大会期间当地酒店一房难求)。

    但股神真的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吗?客观讲,巴菲特本人对中国的兴趣一般。每年股东大会,总会有来自中国的投资人提出关于中国股市的问题。每每这种时候,巴菲特都会狡黠一笑:“我不懂中国,但我在美国是这样做的…”

    过去50年,巴菲特绝大部分投资都聚焦在美国本土,他也因此收获了巨大成功。坚守自己的能力域,股神显然是明智的:一方面,巴菲特完全没必要舍近求远投资中国市场;另一方面,面对神鬼莫测的A股市场,股神恐怕也会力有不逮。

    但巴菲特对中国市场的意兴阑珊,丝毫不妨碍中国投资人对他的顶礼膜拜。事实上,除了骄人的投资业绩,股神值得膜拜的地方还有很多。

    去年这个时候,我有幸在奥马哈专访了巴菲特。当时84岁高龄的股神,面对提问对答如流,好几次我话音未落他就开始作答,思维之敏捷、语速之快,我自叹弗如。

    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经采访过的另一位大牛,美联储前前任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时年88岁高龄的格林斯潘,不仅思维敏捷,知识之渊博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莫非人越老越聪明?

    记得我在华尔街做记者的某一年,曾和某位大投行高管聊起巴菲特。他告诉我,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他们想尽快出手一笔不良资产。当时市场上有充足资金,看起来又比较好骗的投资人却没几个。于是,他们联系到巴菲特进行谈判。未曾想,巴菲特比他们所有人加起来还要精明。寥寥数语,股神便道破天机,令这帮华尔街精英自愧图样图森破。

    谈判到最后,巴菲特告诉他们,让我当接盘侠可以,但价格必须由我来定。而这个由巴菲特定的价格,令这帮投行家都感叹“其实我们也不算太贪婪”。

    作为商人,巴菲特这样做无可非议。低价买入优质资产长期持有,本来也是巴菲特的投资秘诀之一。他的那句名言“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显然不只是说着玩玩。

    但巴菲特的“贪婪”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贪婪——只限于投资领域,不涉及声色犬马。事实上,贵为全球第二富豪,巴菲特的饮食起居都异常朴素。之前曾有记者问他,赚更多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巴菲特回答,就是好玩。

    的确,活了这么大岁数,该经历的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该征服的事业巅峰,巴菲特也都悉数征服。如同李宗盛的那首《山丘》里唱的,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但不同于李宗盛歌里的沧桑惆怅,巴菲特在征服了一座座山丘之后,却选择在山顶开着派对唱歌跳舞,边跳还会边扮鬼脸讲笑话逗你。

    我不禁又想到格林斯潘——曾经有记者问格老,你怎么看待“退休”这件事,格老反问:退休?什么意思?是停止思考吗?

    永远有趣,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这才是人生应有的修为吧!

  2. 思语客说道:

    每年都会有几万人跑到美国小城奥马哈参加这场大会,每年也都有人花几百万美元拍下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
    但你应该已经知道了,很多国人跑过去只是凑个热闹,最好能拍到一张跟老巴的合影,就够吹一辈子了。
    别羡慕他们了,现在就给你5个不需要关注巴菲特股东大会的理由:
    1、巴菲特谁都学不会。巴菲特之所以成为股神,不仅因为他的方法,还有他近70年如一日的坚持。他的方法说出来其实很简单,难的是始终如一的执行。不管谁去了现场、去了多少次,都永远无法复制他的神迹。
    2、股东大会上没什么新鲜内容。巴菲特现场讲的东西,在他历年的股东信中都已说得很清楚了。如果你嫌麻烦,还可以找一本《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编的很薄,几个小时就能翻完,基本上涵盖了老爷子的所有精华思想。

    当你认同了这些东西,去不去现场其实毫无区别。如果你不认同这些东西,就算巴老爷子天天在你身边念经,也没用。
    3、你关心的,巴菲特都不会讲。你关心什么股票能买,你关心怎么进行波段操作,你关心高科技公司的前景,你关心美联储是否要加息,你关心朝核问题会不会影响股价……你关心的,巴菲特都不会讲。因为在他看来,这些东西都是浮云,你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公司本身的价值。
    4、去参加一次大会太贵了,还是英文的。如果去现场,你不仅要有股票,还要飞去美国的机票和住宿费用。如果英语不好,去了还听不懂,多郁闷啊。还不如在家里上上网看看事后的新闻报道呢,每年都有大量媒体把老巴的回答翻译整理出来。真正愿意学的人,去不去都一样。
    5、去过股东大会的人已经太多了。今年股东大会大概有4万人到场。如果是十年前,你说自己去过巴菲特股东大会,一定会被投资界认为是巴菲特的真爱粉、真弟子。但最近几年,去现场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鱼龙混杂,凑热闹、到此一游的越来越多。

    2015年,天神娱乐董事长朱晔花了234.5678万美元,竞拍到巴菲特的慈善午餐。

    看完以上5个理由,你或许已经打消了关注巴菲特及其股东大会的念头。
    如果你觉得以上理由都不充分,仍然对这场大会有兴趣,那我就再分享需要关注巴菲特股东大会的5个理由:
    1、巴菲特,一直被嘲笑,从未被超越。对于价值投资学派的质疑,对巴菲特本人的质疑,从来没有消失过。在1999年美国科网股泡沫崩溃前,大名鼎鼎的《福布斯》封面报道“学学吧,巴菲特!”在A股市场,更是一提巴菲特和价值投资,就会被嘲笑。但是几乎每次嘲笑过后,都事实证明了巴菲特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而他的投资成绩,每个散户都可能在某一天、某一季度、某一年战胜,但是拉长到20年以上,无人能破。
    2、百闻不如一见。你吃了一只鸡蛋觉得很好,难道非要见下这个蛋的母鸡吗?有去过大会的股东说,是的,这只能下金蛋的鸡确实应该去见见,实际大大超出原来的想象。因为传播途径导致了信息失真,而关于巴菲特的书籍,全部是由其他人,而非他本人撰写。现场参加股东会,你可以直接地向他学习,避免了断章取义。
    3、这是投资者的大派对,是价值投资者的朝圣之旅。正如曼联球迷一定要去老特拉福德球场,湖人队球迷一定要去斯台普斯中心亲眼看一次一样。对于每个投资者来说,亲眼见一次活着的巴菲特,这辈子算是值了。(说句不好听的,老爷子毕竟已经86岁了,看一次少一次。)何况,这老头每年都会在现场卖萌!现场还有比尔·盖茨之类的名流和投资人,去开会,娱乐性比学习性要强。

    4、巴菲特一直在进化。我们昨天的文章里提到,巴菲特是复利人生的最佳代表,他每天仍然要阅读几百页的纸质内容,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包括今年还与时俱进地采用了网络直播。每年股东大会,是他展示最新学习成果的最佳时刻。
    5、不仅对投资,更对人生有所启迪。多少人虽坐拥亿万财富,但却早早过世、或不得善终?反观巴菲特,今年已经86岁,还有他的搭档芒格92岁,两个人坐拥近千亿美元,坐在台上谈笑风生,如同说对口相声一样,连续7、8个小时还丝毫不显疲态,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要知道,巴菲特几年前还得了前列腺癌。知道这些背景后,你不得不发出疑问,巴菲特的投资和他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即使你不投资、不炒股、不经商,也可以从巴菲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巴菲特的十大金句。
    关于公司管理
      巴菲特:如果你要找一家公司的经理人,要找聪明、奋进而且正直的,如果他不具备最后一点,那么你必须确保他也不具备前两点。
      芒格:管理层不正直的上市公司就是下三滥。 
      关于负利率
      对企业和退休者而言,现在有很多钱居然也成了一个问题,只赚0.25%的利息几乎就和亏损0.25%一样让人痛苦。  
      关于投资顾问
      如果雇佣专业投资经理,他们一定会让你的回报落后于市场,华尔街推销员的表现都比专业投资者要好得多。  
      关于现金
      鼓胀的钱包就像鼓胀的膀胱,你总是会有想尽快清空的冲动。
      关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就是我们做什么,宏观经济学就是我们必须要适应什么。
      关于裁员
      我们从来不裁员,因为我们从来不雇佣多余的人手。  
      关于企业收购
      芒格:企业品质与人员素质比尽职调查重要得多,挑人的眼光比挑公司更准确。
      关于幽默感
      芒格:如果你看清了这个世界,必定因为它的荒诞而变得幽默。
      关于人生快乐
      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作出决定,必须自己当自己的老板,这样就可以做到任何情况下都不恼怒。

  3. 天使客说道:

    7月6日,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相识25周年。比尔在自己的网站上亲笔写下一篇文章:《25 Years of Learningand Laughter》,纪念他和沃伦·巴菲特相识25周年。比尔从最初被母亲逼着和沃伦相识,到后来成为一生的好朋友。这一段友谊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比尔是如何总结沃伦人生的三大智慧?

    在学习中笑起来的25年

    我可能会记不住跟大多数友人第一次见面的那一天,但我能清清楚楚地记起第一次见到沃伦·巴菲特那天。那是25年前的今天:1991年的7月5日。

    我觉得这一日期之所以能在我记忆中占据如此醒目的位置,是因为对于梅琳达和我来说,它标志着一种全新的、出乎预料的友谊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一友谊已经以你所能想到的一切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得更好。

    沃伦让我们做好了两件一生中做再多都不会为过的事情:学习和欢笑。

    在过去25年的友谊生活中,我们一起做过很多事情。梅琳达(比尔盖茨的妻子)和我经常发现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去详述一些沃伦分享给我们的宝贵智慧,或因回想起他说过或做过的一些趣事儿发笑。

    为纪念我们之间25周年的友谊,我认为我应该分享我们在一起时的最佳时刻。

    尴尬的起点:

    乍一看的话,沃伦跟我是很不相配的。我是一个科技行业的书呆子,他是传统行业的投资人,甚至连 email 都不会用。事实上,我从没想到会跟他成为朋友。

    1991年,当我母亲叫我出来到我们位于胡德运河上的度假屋来见一群朋友时,其中包括沃伦,我甚至都不想出门(译注:比尔·盖茨的母亲是华盛顿州立大学校董事)。我告诉她我正在工作,实在太忙。我母亲坚持道:沃伦将会非常有趣的。可我一点都不信。“你看,他不过是个卖报纸的。那都带不来什么真正的价值。我不觉得跟他能有什么共同之处。”我反驳她。不过最终,她还是劝服我过来了。我同意去那里待上两小时,然后就赶紧回微软做我自己的事。

    我就这样见到了沃伦。他开始问我一些关于软件行业的问题,特别是为什么一个像微软这样的小公司竟能够跟 IBM 这样的商业巨头一决高下,以及其中的技能组合跟定价策略都是怎样的。这都是些极好的问题,过去竟然从未有人提起过。我们一下子就进入了交流的状态,不知不觉聊了几个小时都没停下来。

    他用一种谦逊的方式来谈论自己的事情,非常有趣,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思考世界时的清晰方式。一段深厚的友谊就这样从我们的第一次交流上开始建立了。

    奥利奥早餐:

    沃伦最令人吃惊的一件事就是,他还坚持着他6岁时的饮食习惯。他的确不再吃婴儿食品了,但如今他所吃的大多还是汉堡、冰激凌和可乐。(这就是为什么去找他吃饭时总是那么有意思。)我清楚地记得他一开始来我家做客时,总会拿我们的奥利奥当早餐吃。我们的孩子看到后马上也会嚷着吃奥利奥。他也许是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但这样的饮食习惯对他自己还真管用。

    “我们爱死你在餐厅所干的事了,沃伦!”当沃伦第一次邀请梅琳达和我到他位于奥马哈的家里做客时,他给我们上了一课。当我们进入餐厅,却发现椅子上都没有椅面。而沃伦却惊讶得跟我们一样:“这是怎么回事?”他一边说话一边检查椅子。最终,他才得知座垫在几个月前重装椅面的时候都被撤去了,而他一直都没注意到。(他一定总是在厨房里吃奥利奥和冰激凌)自那之后我们一直都会拿这事来取笑他。

    一旦需要世界级的建议,请按2:

    在办公室里,我只设置了两个快速拨号:我家号码和沃伦的。如果沃伦有时间接电话的话,那段时间就是我那一周的重点,我总是能从他那里学到东西。沃伦和我都喜欢谈论公司、政治、世界事件以及全新的创新。能够拥有一个从不同的背景来研究这些事情的朋友,是非常令人激动的。

    他有着那种金融投资者的视野,而我更多的是从技术专家的角度来关注这些事情。作为我们基金会的受托人,沃伦对我和梅琳达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伙伴。每当面临挑战时,我们经常这样问自己,“换作沃伦会怎么做?”这样思考总能让我们找出最好的答案。沃伦和我在大多情况下是差不多的,但有些情况下他要比我聪明得多。对我来说,他就是个父亲般的角色。

    感情投资:

    沃伦精明的投资方式为他带来了“奥马哈先知”的声誉,但他同样擅长投资于人。我总是惊讶于他是如此地能吸引到有志趣的人,并让他们能从他身上学到有趣的东西。尽管有着一个忙碌的时间表,沃伦总是能为少数我所知道的人找出时间来培养友谊。他会不时地打电话过来聊上几句。他还定期挑出他读过的文章中,梅琳达和我可能会有兴趣的发邮件给我们。

    过去25年中,我已经从沃伦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可能还是友谊,那就是你要成为你自己所希望拥有的那种朋友。能够拥有一个像沃伦那样深思熟虑、心地良善的朋友,每个人都会感到非常幸运的。他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美好,并分享出他生活中的乐趣。

    直到今天,每次我去奥马哈(一有时间我就会尽量过去),沃伦仍然会亲自开车来机场接我。(译注:巴菲特今年已86岁)

    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举动,但对我来说却意味着整个世界。等待机舱门的开启时,我总会极不耐烦,因为我知道沃伦正带着一个新的故事或笑话在等我,而我总是能学到东西、得到欢笑。

    感谢你的友谊,沃伦。这是非常了不起的25年。我还期待将来能从你身上找出更多这样的回忆。

    巴菲特三大人生智慧

    比尔·盖茨也专门总结过巴菲特三大人生智慧:

    1、不只是投资

    人们最了解沃伦的显然还是他的投资理念。这很正常,谁让他是“股神”呢。可惜的是,很多人都止步于此,忽视了他所拥有的一整套一流的商业思维框架。例如,他认为应当关注企业的护城河,也就是竞争优势,还要了解护城河的宽度是在缩小还是扩大。他还表示,股东应该具有主人翁意识,关注未来的现金流并判断其价值。而且应当刻意忽视市场,不要随波逐流,因为你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市场的各种错误——挖掘被低估的公司。

    2、利用你的平台

    很多商业领袖都会给股东写公开信,但沃伦的公开信名气极大。一方面源自他在其中自然流露的幽默感,另一方面源自人们希望从中吸取投资经验(他们的确如愿以偿)。但除此之外,还因为他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股票期权和金融衍生品等投资手段。他从不惮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主张对富人征收重税。要知道,这种方案对他自身的利益并没有任何好处。在沃伦的启迪下,我也开始给股东写公开信。虽然我与他还有很大差距,但每年都有机会与他坐在一起,对我们看到的或好或坏的事情展开分析,的确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3、珍惜时间的价值

    不管你有多少钱,都买不来时间。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沃伦一直都很珍惜时间,他不会让毫无意义的会议占满自己的日程。另一方面,对于自己信任的人,他在时间上又显得非常慷慨。他会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伯克希尔的亲密顾问,而当他们打过电话来的时候,他也的确会亲自接听。

    尽管沃伦每年都会应邀前往数十所大学演讲,但却没有多少人都够经常得到他的建议。我在这方面是非常幸运的:与他的对话令我受益匪浅,这不仅限于微软的事务。当我和梅琳达创办基金会时,我就曾向他寻求建议。我们谈了很多,认为慈善的影响不亚于软件。这足以表明,沃伦在商界的绝顶智慧同样适用于对抗贫困与疾病。他的才华堪称举世无双。

  4. 黎明说道:

    .1975年4月,爱德华·罗伯茨发布了划时代的Altair 8800,微型计算机的历史由此展开。盖茨在哈佛机房为这台电脑写出了BASIC编译器并卖给了罗伯茨,随后辍学创立微软。次年乔布斯和沃兹也受Altair启发创立苹果研制微机。

    2.盖茨与乔布斯第一次相见是1977年西海岸电脑展,盖茨友好地向乔布斯打招呼(想推销BASIC),结果正忙着在自己展位上做讲解的乔布斯没理他。沃兹焦急地提示乔布斯那是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乔布斯则表示无所谓。

    3.乔布斯去施乐的研究中心晃悠了一圈偷师了鼠标和图形界面,然后盖茨也跟着开发了图形界面的Windows 1.0。乔布斯愤怒地表示我这么信任你你却背叛我。盖茨则回复你偷了施乐的电视总不能不让我偷他的立体声音响。

    4.大概是上件事的报复,1986年盖茨去拜访乔布斯,当时乔布斯在办公室根本没事干,还是让盖茨在接待室干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见他。

    5.乔布斯经常表示盖茨一点品味都没有,盖茨则经常表示乔布斯就是个推销员对技术一窍不通。

    6.乔布斯用那句著名的“你是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改变世界”把百事的约翰·斯卡利忽悠来了苹果,结果没多久斯卡利就把乔布斯从苹果踢走了,直到97年苹果濒临倒闭才又被请了回来。乔布斯回归苹果第一件事就是向盖茨借钱,他躺在地上跟盖茨打了一天电话说服盖茨买了苹果一亿五千万美元的股票。(作为报答苹果撤销了对微软的起诉)正是这笔钱使苹果起死回生。然后过了两年盖茨觉得这破公司没前途就从苹果撤资了。
    1985年的纽约,两个人都是30岁。
    1991年,乔布斯家里,两人36岁。
    2007年D5大会,两人52岁。他们相识也整整30年了。

    比尔·盖茨曾经在几个场合下表示,他有三个理想。

    第一个是每个人有一台电脑,都用上windows系统。这个他基本上实现了。

    第二个是消灭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每个人有平等的医疗机会。而这个理想,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做,捐钱无数。

    那第三个理想是什么呢?

    比尔盖茨,世界首富,身价876亿(2015年),他资助了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会,而该基金会截止2012年9月30日时拥有资金约362亿美元。

    让穷人都能够用上清洁经济的电

    是的,这就是比尔盖茨的第三个理想:让穷人能够用上清洁经济的电!

    怎么实现?

    技术!

    什么技术?

    核技术!

    我们的孩子不会因为家里用不起电而跑到街上借助路灯看书,但是,在世界上的某些国家和地区,这样的情景并不难见到,如上图。

    很多人反对核电,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因为一天的雾霾而影响了一天的心情。

    很多人津津乐道于德国放弃核电,却不知德国每天都在用着来自法国的核电。

    更有不少人说,我国铀资源少,发展核电不是根本之道。

    真是这样吗?只占天然铀中0.72%的铀235提供了那么大的电力,它们比金子还要宝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点石成金——利用其余那99%的铀。

    中子是关键

    中子离我们其实很近很近,人体中很大一部分质量都是由中子提供的。在核电站中,中子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们就像一颗颗小子弹,不断地去击中铀235。

    子弹的速度有快有慢,同样,中子的速度也如此,在反应堆中,铀235释放的中子叫做快中子,它们的速度大约是1.4万千米/秒,接近于光速的5%。

    虽然快中子是铀235裂变放出来的,但铀235其实并不怎么喜欢自己鼓捣出来的东西,原因是快中子的速度太快了,中子在堆内停留时间太短。

    这麻烦了,你要是不喜欢你自产的快中子,怎么让你们维持链式反应呢亲?

    铀235不管这些,它还是喜欢慢中子,也叫热中子,即速度为2.2千米/秒的中子。

    还能怎样?为了清洁的核电,只能去满足它了,所以得把中子的速度降下来,怎么降?

    重水!

    这又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都知道氢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氕氘氚,水分子H2O中的那个“氢”如果是氕,那么这样的水就是你天天喝的白开水,学术上咱们叫它“轻水”。

    如果水分子H2O中的那两个“氢”,一个是氕一个是氘,那么这样的水就叫“半重水”。

    如果两个都是氘,那这样的水就叫“重水”。同理,如果两个都是氚,那就叫超重水。

    把重水冻成冰,它会沉入水中,而右边的普通冰是浮在水上的

    重水对快中子有非常好的慢化效果,所以,如果使用重水当核电站的慢化剂和冷却剂,那是最好不过了,而这样的反应堆,就叫做“重水堆”。

    但是重水很难提炼因此很贵,加上其他原因,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咱们平时喝的白开水(当然这是要多次提纯的),使用普通水的反应堆叫做“轻水堆”。而咱们前面说的压水堆,它其实只是轻水堆的一种而已。

    铀235不怎么喜欢快中子,但是对于铀238来说却是一个宝,它吸收一个快中子后会变成什么呢?

    当然是铀239了!

    铀239是不稳定的,经过几天时间,因自身衰变后,会变成钚239,而钚239跟铀235一样,很容易发生裂变,且放出的能量比铀235还要大那么一点儿。

    铀238“吃”进一个快中子后,变成铀239,再经过几次衰变最终变成钚239

    瞧,原来这里的关键是快中子!

    可是铀235不喜欢快中子呀!

    怎么办?

    其实,快中子之所以不能让铀235维持链式反应,这不是因为铀235绝对不吸收快中子,而是吸收的概率比较小而已。

    概率比较小,那就增加概率嘛!

    对头,在核燃料中增加铀235的浓度,如此,快中子与它反应的概率,也就是反应截面就增加了。

    现在,链式反应可以维持了。

    快中子也有了。

    每一个铀235(或者钚239)裂变会产生2到3个快中子,这些中子呢,有的去维持下一步的裂变反应,剩下的中子被铀238吸收,于是,反应堆中,每消耗一个铀235(或者钚239),就会产生一个以上的钚239,瞧,核燃料不是越烧越少,而是越烧越多,它居然还能增殖!

    于是,这样的反应堆就叫做“增殖反应堆”,又因为堆内主要是快中子,所以又叫“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简称快堆。而前面咱们介绍的压水堆,它可以归类到“热堆”里面,因为它使用的是热中子。

    快堆的优势

    现在的核电站对铀资源的利用率不足1%,而如果快堆技术成熟后,那么对铀资源的利用率将达到70%左右,又因为利用率提高了,那么,之前根本不具备开采价值的贫铀矿,甚至是海洋中的铀资源也变得值得开采了,如此,世界上可开采的铀资源将提高千倍。而我国铀资源少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我国的快堆

    我国的“华龙一号”属于先进的第三代反应堆,而“快堆”技术则属于各国争相发展的第四代反应堆。距离天安门直线距离不到40千米的房山有一座实验性质的快堆——中国实验快堆,2011年7月21日成功实现并网发电,发电功率20兆瓦。

    瞧,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驳了一些人的观点:核电那么安全,怎么不建在北京去?

    只要各方面条件合适,比如占地少等等,这不就建了吗?

    图为中国实验快堆外景

    中国实验快堆采用金属钠作为冷却剂,它属于钠冷快堆;同理,使用氦气作为冷却剂的叫做气冷快堆。

    行波堆

    比尔盖茨为了实现其理想,筹资建立了一个能源公司,发展一种叫做“行波堆”的反应堆技术。虽然很多细节上跟目前世界上主流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有所不同,但其出发点还是实现对核燃料铀238的充分利用。

    上图为行波堆示意图,黄色的为正在反应的核燃料,绿色的为待增殖的核燃料,运行时,一边消耗核燃料一边又生产核燃料,核燃料利用率很高,燃烧和增殖就像一个波一样,从反应堆的一端慢慢移动到另外一端,所以叫做行波堆。裂变区的移动速度很慢,数十年不用换燃料。

    无疑,不管是比尔盖茨看好的这种难度很大的“行波堆”技术,还是目前世界主流的快堆技术,任何一个在未来获得成功都是全人类的福音。

    虽然快堆技术令人向往,但还是有人不这么看,他们的观点是:我家住在四季如春的地方,夏天不用开空调,连风扇也不用,冬天不用电取暖,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电。

    好吧,我们暂时认为这样的人间美地是存在的,但是,你总得消费,而你消费的每一样东西都会有电力的成本在里面,你买到的任何商品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了电价,电力供应不足,电就会涨价,商品的成本也会跟着涨。反之,若电力能极其廉价地生产出来,那么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也会跟着降。

    虽然我们对运营商有这样那样的埋怨,但一个事实却无法否认:十几年前,谁要是听说谁家安装了两兆的宽带,都会一脸羡慕的表情,而现在,普通家庭的宽带可以到20兆,50兆带宽也在逐年增多,但是价钱,却还没有以前的两兆宽带贵,这是技术带来的。

    能源消费只有两种趋势,要么越来越贵,要么越来越便宜。而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贵,放心,它一点儿也影响不了那些有钱人,但我们普通大众就不同了。

  5. 李典说道:

    Gates至今捐了28B,其中至少8B是为了帮助全球健康的,比如给非洲国家治疗疟疾的(几年前的数据了)。这些项目是不会有任何人求他要捐的,甚至不会有人关注,反正是非洲一些人们都叫不出名字的国家的破事嘛。他没有任何义务或责任去做这些事,他不做甚至可能没人会知道世界上有这些问题,然而他却大力宣传这些事,甚至要大于他宣传Microsoft。

    Jobs至今捐了50M,给加州的医院。这也是值得嘉奖的,但是无论是数目,地理范围,次数,还是投入力度,都和Gates差远了。即使不谈这些分外的事,Jobs有个私生女,即使DNA结果下来,他很长一段时间都百般否认,不愿负责。

    你问我谁更伟大,对世界影响更大?

    另外即使不谈这些,Microsoft对世界的影响也是要大于Apple的,而Bill Gates对现代电子科技的推动也要远大于Steve Jobs的。

    Update:

    啊呀呀随手写的一个补充观点被顶成最高票了哎~

    我没有说要逼捐。没有任何的这个意思。将来报道上出现偏差了你们是要负责的。

    再说我怎么逼一个死人捐钱?

    但是你要问谁更伟大,谁对世界的贡献更大,那Bill Gates不仅完成了电子科技的革命,还救济了贫困国家的健康和资源,救活了数百万要病死的儿童,让贫困地区得到了干净的水资源,亲自跑到最危险的国家去和当地腐败政府谈判,投资让医生和工程师解决第三世界的问题,到处宣传慈善,鼓励各位富豪一起行善,跑Harvard做个毕业演讲和一堆22岁的孩子讲社会责任感… 这不是伟大?不是对世界的贡献?

    我没有任何绑架着Jobs或者马云也飞到非洲贫困国家和举着枪的腐败领导谈判的意思。他自己赚的钱拿来干什么那都是他的权力和自由,我没说他有任何不对。然而Gates拿他的钱干什么也是他的自由,结果Gates拿来帮助建设非洲了,那我说一句这很伟大,总可以吧?

    我没有否定jobs的能力和成就,我很尊重和佩服Apple。但是评论里都什么乱七八糟的话?什么叫“jobs发明了”?jobs根本就没有engineering background, 他作为一个发言人就把apple所有发明的东西credit都给他了?我确实觉得Jobs是我见过最牛的产品经理,Gates对他的评价(眼光独特敏锐,对市场的把握很牛,作为不懂工科的人能做到这地步很不可思议)我也是完全同意的,但是你吹一个产品经理,把工程师的功劳全给他是什么意思?

    我毕竟不是纯码农,我不想对不是我本行的事情做太多我负不起责任的评价。而且我觉得这也没什么值得比的。Edison vs. Tesla更有比较价值,但你就不能说他们都作出了很大贡献,谢谢二位吗?你折腾半天非要得出个Apple > Microsoft,Jobs > Gates的结论,请问你是拿到了两个offer了还是咋的啦?一股我该上清华还是北大的味道。我也没见哪个最后选了清华的人觉得世界没了北大照转,没了清华就不行了。

    最后,题目没有局限科技,到现在还是在问“哪个人更伟大”。那我认为a great man must be a good man. Gates帮助了那么多人,这个一点可比性都没有。而且Gates为了慈善做的事远不止写几张亿元支票,你没有为了非洲的基础建设亲自雇工程师设计水资源处理系统,就不要把慈善说得多轻松。还有别提总资产的事情。Gates身价大约是Jobs的6倍,捐的大约有600倍,gates捐了自己总资产的近一半,jobs捐了约0.5%,Jobs捐的范围是自己州,gates捐的范围是别人洲,这影响力有可比性?你们别试图说他挣得少捐得不少了,事实都摆着呢。别跟个初中小粉丝似的,别人说一句虽然王力宏很帅但是周杰伦更有才,还非要吵,好像周杰伦的才华冒犯了王力宏的脸似的。

    相比比较谁更伟大,显然后一个问题更容易比较:对世界的影响
    作为各自企业的领导者,无疑他们的决策,思想,方式,会对公司产生巨大,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基本可以通过比较微软和苹果的策略,行为,影响来比较他们二人。

    微软的想法是做通用平台,普及推广个人电脑,而自己在这个市场所占的利润率,不是最高的目标。不仅是在硬件上做通用平台(几乎支持所有硬件),在软件上,也是对别家软件几乎不做任何限制。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个人电脑的价格大大降低了,使用和开发成本大大降低了。
    甚至,如果你是个人或小公司,微软根本不在乎你是否为使用他们的软件付了钱。这客观上无疑是大大推动了基于PC的软硬件发展。至少中国在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个人电脑开始普及,是要感谢微软的。

    因此个人电脑在普通用户中的普及,是微软对世界的第一大影响 (当然其它软硬件厂商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第二大,也是最大的影响,在工业界(和企业界)
    由于微软的开放平台策略,工业界软件在90年代末本世纪初完成向Windows平台迁移的过程,原本在unix或其它定制特殊系统的软件,比如CATIA,AutoCAD,都转向Windows平台。所有的工科软件,几乎都是首先支持Windows系统。除非GNU之类的,然而工业界商用谁用GNU?
    在这个过程中,微软除了能收到Windows授权费用,开发工具费用,并不能获得额外的收益。然而就是这点基础费用,就能支撑微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

    在这两点上考虑,苹果正好相反
    苹果非常关心利润,而不太关心普及。为了利润,他不太可能开放很多东西,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
    他的理念,是要软件商去遵守的。固然他的理念在消费产品,平面设计等领域可能非常适用,然而却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软件和行业。所以,即使其它软件商开发了MAC版本的软件,却往往是不完全功能版,系统本身限制太多,以至于软件商不愿意去做,或者就不能做。

    这样来比,二者的影响就差太多了。微软力争改变世界,影响到各行各业;而苹果改变人们对电子产品美的看法,提高电子产品的操作体验(附加同样多的限制)。
    并且,根本不能用如果没有Windows来假设。现在有Windows,就影响了Linux,Unix在易用性上的发展吗?影响了Mac系统的开放性吗?为何90年代初大家都不成熟,软硬件商最终都选择了支持微软呢?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作为公司决策者,应该可以为这个影响买单。

    你住在Windows下AutoCAD设计的房子里,乘着Windows下CATIA软件设计的飞机,在运行着Windows系统的ATM机里取钱,然后去Apple商店里买了台Iphone,却不知Apple商店本身也是Windows软件设计的,水电网络是由一批Windows系统在后台支持的,再后面的能源,采矿,软硬件也是基本只有Windows上才有的。撇开机械,建筑,看看电子设计仿真制造,如果说用的不是Windows,那也只有Linux/Unix了。

    然而你在买了Iphone之后,还是会说,IPhone,IPAD真伟大,苹果真是改变世界。

    乔布斯每年慷慨分了百十亿美金,养活了多少程序员,但你知道Windows养活了多少程序员?年销售额几十亿美金的公司一大把吧。
    客户为软件付的钱,本来不就应该属于开发者吗?Windows从来不会说,你们开发者和客户的每一笔交易,都要到我这备案,钱要到我微软这里,之后再分给你们开发者。最后整理一个wiki上的CAD,CAE,EDA,GIS,Graphics相关软件的平台支持表,可以看看Windows在机械建筑电子以及图形中的位置。第二列就是Windows,有多少Yes?
    EDA好像Linux/Unix也没有超过Windows嘛。
    至于化工,石油,采矿,wiki上没有专门的汇总页面。
    部分软件更新可能不及时。

    比尔盖茨是工程师,微软产品是工业产品,简单粗暴是个人都能用。
    乔布斯是艺术家,苹果产品是艺术品,高端精致,尽显气质。
    我很佩服乔布斯,也很佩服苹果的产品,但是既然题主是问的对世界的影响,苹果比不过微软,乔布斯比不过比尔盖茨。
    这就跟梵高对世界的影响没有瓦特大是一个道理。会鉴赏向日葵的不多,然而你不会鉴赏也没啥影响。
    但是没有蒸汽机,这个世界的发展轨迹就大不一样了。
    所以,乔帮主真的没法和比尔盖茨比影响力,当然,大家用windows(大多数还是盗版)习惯了,从来不觉得比尔盖茨对你有啥意义而已。
    至于伟大,梵高和瓦特谁伟大?领域不同,无法比较。

    对于那些觉得iPhone划时代意义比windows更大的,奉送上亚当斯科技三定律: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windows在这里)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iPhone在这里)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6. 舌在足矣说道:

    ates 创造了一个庞大的生态,他是隐形的,无处不在的,润物细无声的。

    当你提到微软生态的时候,你能想到什么?
    你或许能想到Windows,你能想到Office,你能想到Adobe,你能想到你所学习过的那些软件。
    你习以为常了,所以觉得这一切都没什么。

    但你可曾知道,当你按下开关的时候,那股电流的另一端,是由Windows控制的电网系统,从发电,输电,变电,每一个环节都有 Windows的存在?
    你可曾知道,你拧开水龙头的时候,另一端,是由Windows控制的庞大的净水体系,自来水管网?
    你可曾知道,当你拿起笔的时候,你手中这一根塑料笔杆后面的石油化工,钻探采矿产业,是由Windows提供的技术支持?
    你可曾知道,你所住的房子,学习的学校,路上经过的桥梁和公路,那一切钢筋水泥的骨骼,正是在Windows系统上面做的3D制图和受力分析?
    你可曾知道,当你去银行取钱的时候,那台ATM机上的界面,其实就是Windows?
    你可曾知道,当你夜晚走在马路上的时候,当你坐飞机的时候,当你乘船的时候,那些交通信号的背后,是一台台不知疲倦的Windows计算机在自动调度?
    你可曾知道,当你坐出租车的时候,出租车上的里程计费系统,很可能跑的就是Windows嵌入式?
    你可曾知道,哪怕是果粉们最引以为豪的Mac,也是在用着Windows机器的生产线上出来的产品?

    这是不是生态系统?这是不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当然是。

    可为什么人们不知道了呢?
    因为当你习惯了空气和水,你就不会去珍惜他们的存在。
    当你喝习惯了水,第一次见到西巴克咖啡的时候,你是会为之惊艳的。但你却忘记,水不仅仅可以用来喝,还有千千万万种更重要的用途,没有水,你连西巴克咖啡都喝不上。

    你们已经被乔帮主带来的消费电子浪潮短暂的繁荣而迷失了双眼,你们看见了琳琅满目的App,你们惊叹道,这才是生活。但你们忘记了,那个背后庞大的工业帝国,才是这一切的根基。

    微软衰落了吗?
    怎么可能!哪怕Windows Phone销量低迷,哪怕PC出货量没有稳步上升。这都不重要。
    只要企业市场,现代工业体系还在一天,Windows就不可能死,微软就不可能死。微软改变了世界,把自己的一切深植于现代工业体系之间。

    盖茨和他领导的微软就像个基础设施建设者,一个电网,而搞消费电子的,那是什么,能吃吗?人家才不管你今天是不是重新发明了49块钱的插线板还是一个新的什么智能灯泡,这对人家的根基一点威胁都没有。哪怕明天你全部弄成无线输电了,控制系统还是得老老实实找微软。

    你视而不见。

    正如零几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大家才高呼上当。
    那个时候,怎么没见人家说互联网思维拯救世界呢?
    但你见到微软怎么样了吗?巍然不动。

    这就是Windows的力量,微软的力量。

    托尔金诚不欺我。这才过去不到40年,大家对个人电脑的早期历史就都遗忘了。
    从两个公司的名字就能看出,微软靠软件起家,最早只负责给IBM做OS,所以可以说盖茨发家很大程度上是背靠着IBM的强势地位。而苹果最早作为一家电脑公司,从一开始就是软硬一体,所以在80年代苹果是一家公司同时对抗IBM、微软两家公司。尽管如此,当年的苹果也不落下风。
    乔布斯的苹果1977年发布的Apple II可以说是第一部普及型计算机,让电脑不再是极客与工程师的玩物,而第一次走向大众。当如今的软粉们高呼Windows为“生产力工具”时,他们却忘了最早将个人电脑变为“生产力工具”的软件VisiCalc是为Apple II所开发的。在1980-1990年代,Apple II是美国教育系统实际采用的标准电脑,为计算机的普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Apple II之于当年的个人电脑,就有如后来的iPhone之于智能手机。Apple II激起了无数后来者,包括“个人电脑”这一词的发明者IBM PC,直到1981年才出现。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盖茨的微软才与IBM签下了合同,向IBM提供由他们从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收购来的86-DOS,也就是后来的MS-DOS。

    乔布斯的苹果在1983年就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图形用户界面电脑Lisa,盖茨的微软则在麦金塔发售之后才弄出了Windows 1.0,而且还是使用了苹果不少许可。1984年乔布斯的苹果推出世界上第一款拥有GUI与鼠标、面向大众的个人电脑麦金塔,使苹果在未来10年内一直是仅次于IBM的第二大个人电脑制造商,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被Wintel联盟所超越。可以说在苹果第一王朝时期,乔布斯对个人电脑发展与普及的推动明显远超过盖茨。

    倘若乔布斯一直和苹果捆绑,如果苹果公司一直按照她80年代的发展速度持续至今,那么如今的个人电脑市场的格局一定会大不一样,微软90年代的崛起也很有可能要打上问号。
    历史无法假设。然而将中间失去的12年的乔布斯与一直掌控微软的盖茨相比较,未免也不那么公平。因此现在人们才会有乔布斯和苹果是1997年才出现、苹果的王牌产品是iPhone的幻觉。当然你可以说乔布斯的命运是其性格缺陷所致,但我相信,盖茨与乔布斯缺少其中任何一人,也许个人电脑仍然会被普及,也许IT时代仍然会到来,但是会被延后多少,走向什么样的道路,我不敢想象。

    当然还有人会讲乔布斯的皮克斯动画、盖茨的慈善基金会,但我觉得,既然我们现在的时代被称之为信息时代,引领并塑造我们的时代,这才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