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树立起一个核心的业务,让这个业务带着所有的员工和组织构架往前走。
文/金山网络CEO傅盛
最近三年来,我们公司每年业绩增长120%+,在企业管理上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跟得上,我总结了一个“管理三段论”:一、目标,一定要把自己的目标作为自己思考的第一要素,多花时间想清楚目标;二、路径,梳理出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整个路径;三、资源,评估通过这个路径实现目标所需要投入的核心资源。以上三步理清之后,所有的工作再紧紧围绕目标展开。
简言之,“三段论”就是定简单“目标”、想清楚“路径”、投有效“资源”。
今天,我们先来谈谈目标。
一个公司最大的危机不是来自业务瓶颈,而是团队跟不上公司的成长。一旦团队没有跟上步伐,必然出现业务的崩塌。很多高速成长的公司,最后昙花一现,大多如此。
我认为,一个公司的瓶颈根本是CEO自己,如果CEO自己不能成长,他就没有机会带领这家公司走向更大的机会。不过,光有CEO的成长是不够的。
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一头狮子带领的绵羊,可以打败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狮子和绵羊怎么区别?不是以勇敢为区别,而是头脑。如果一定要打胜仗,我们为什么不做到用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狮子。
顺着往下说,如何管理一群狮子?这需要更高的管理智慧。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树立起一个核心的业务,让这个业务带着所有的员工和组织构架往前走,而不是去构建一个四平八稳的组织构架,让所有的业务井井有条。
要低头做事,更要抬头看路
雷军(微博)有一句话非常有道理,他说,“你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用战术的勤奋掩盖了战略的懒惰,必须真正花时间思考自己的目标点。
二战时期,斯大林肃反,为了排除异己,上台后把苏联高达80%以上的高级军官全部杀掉,集团军的首脑基本被他杀光。希特勒激动得恨不得授予斯大林铁“十字勋章”。因为一个军队的战争,即使这个高级将领在战争中带领杀敌,死亡率也不可能高达80%。当时希特勒说了一句话:苏联是“没有狮子的钢铁巨人”,就是懦弱的钢铁巨人。
之后,当德国和苏联打起来的时候,由于大部分集团军被干掉了,苏联提拔了很多战斗英雄。有一个战斗英雄是团长,一年之内连升五级,变成集团军的司令。此英雄是攻坚一把手,按理说作为集团军司令,必须第一时间找到突破口,但他不是。他的集团军70多万人被围时,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砸掉电台,防止被敌人偷掉。一砸掉电台,70万人找不到他,没有命令。最后他抱起炸药包,冲向敌人的坦克,炸药包响起,集团军长粉身碎骨。他死了没关系,关键70万大军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全部投降。
所以,德国进军那么快,除了苏联没有做好准备之外,与它缺乏高级将领,没有战略目标有非常大的关系。
目标要简单到“白痴”都能懂
目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叫“极简”。这个目标对任何人讲,任何人都能听懂,简单到白痴都能听懂,这才是靠谱的目标。
讲一个经典的例子。
三大战役时,国共两党在辽沈交锋。东北靠近苏联,工业基础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中共和国民党把所有精锐都派到了东北。中共认为:经过两次战役以后,沈阳、长春都快沦陷了。东北成了中共第一个在全国形成局部战争兵力的地方,只要打一场大战,解放全东北,进而就能解放全国。
林彪带兵打长春和沈阳,但长春打了半年没打下来。锦州、沈阳、长春这一线是著名的关宁锦防线。从明朝开始,这条线两边都是山,只有锦州是唯一入关口。林彪想从大城市打,最后进军关内。但这种方式会给国民党守军留下逃回北平的机会。所以,毛泽东要求林彪带兵直接切入锦州,先把锦州拿下,再拿东北,最后干掉所有的国民党部队,解放全中国。但是,攻打锦州非常困难。锦州有一个城叫营口,国民党可登陆营口,直接增援锦州。同时,华北的傅作义军团也可从长城沿海直接攻击锦州,而且国民党还有50万大军候在北平。如果锦州没打下,等国民党两边援军一上来,沈阳再顶上来,中共很可能被反包围。
林彪一辈子以谨慎著称,不打无把握之仗,锦州之战凶多吉少,他非常犹豫。后来,毛泽东给他发了十几份电报,下令一定要打,否则东北战役无法解决。后来,林彪被迫受命攻打锦州,带了所有部队倾巢而出,拿掉了锦州。锦州一被拿掉,沈阳和长春两个城市立刻土崩瓦解,全国的解放时间从五年缩短到两年多。其实,这就是一个地方解决了全中国的战斗。
我反复想,林和毛的差距在哪?林彪也是世界级的元帅了。我觉得差距就在于打不打锦州这个简单的目标点上。这个点看上去很简单,但是敢不敢做出这个决定非常困难。作为一个统帅,你有没有可能找到你自己产品上的“锦州”,去找到这个点,然后竭尽全力去打,这点非常重要。
怎么找到这个极简的目标?我认为,要找到物质的本原。推及到产品,这个本原就是用户的需求。找到这一个点的需求,把目标树立起来。
本文内容是我在企业中高层例会上的部分讲话,在这里,也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些管理心得。这只是其中一篇——目标篇。接下来我还会沿此文续写两篇,继续论述管理三段论之《想路径》和《投资源》,欢迎大家关注。
战略可从活着、不死、对症、防患等多个角度切入,可在弄清馅饼、保障、陷阱、魔障的基础上,给出行动对策。战略决策需要多维度开放式思维,行动对策的制定需有广泛视野与深度把握,如此看来战略就像一个大箩筐,什么都可往里装。
的确,从“活着”的角度看战略,似乎企业处处是战略,而又处处非战略。活在当下是战略,需有随遇而安之心态;修因得果也是战略,需有修禅悟道之精。理论上,观点分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践中,白猫黑猫,甚至还有灰猫,很难界定。
抽象谈战略,容易不着边际,具体谈对策,也许会有共识。有故事说,孤岛上,狮子与猴子博弈,狮子威猛强大,最终把猴子逼到了一颗树上。狮子紧守在树下,猴子下不来。双方胶着,树上的猴子十分紧张,很难受,树下的狮子无法松懈,很痛苦。
对于以上情况,如果双方一直僵着,最后到底谁能活?如果最终有一方能够存活下来,那么谁更有可能存活,也就是相对活得久一些?回答这些问题,涉及狮猴耐力、食物储备、外援帮助、机遇运气等众多因素考量,具体情况不同,最终后果迥异。
若双方的综合实力等方面相当,结果极有可能两败俱伤。猴子机灵,跟狮子说:“与其这样我们双方死耗,你还不如到对岸去,那里食物丰富。”乍一听,狮子觉得这主意不错,但一细想,发现不对!自己不会游泳,没有渡船工具,又怎么到对岸去呢?
于是,狮子对猴子说:“你的想法不错,但我过不去。”猴子听后,对狮子:“到对岸去是战略,怎么过去是战术,战术问题你自己解决。”问题是,不能操作的战略,到底算不算战略?战略不能落实,到底因为什么?缺能力,少助力,还是没动力?
当然,战略难落地,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真的是因为目标定得太高,实际上根本不可能达成。例如,受制于同行激烈竞争、市场渐趋饱和、总体需求有限等。此时,若领导仍觉得是员工的执行力有问题,作为下属又到底该怎么办呢?
只有当所提出的战略是可以落地践行,也就是战术上能够实际操作的,结果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成效。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战略与战术密不可分。显然,在实践中,战略与战术的界限的确很难人为划分,毕竟关乎或非关“活着”,有时其区别并不清晰。
基于活着的考虑,现实中企业等各类组织的生存,也许根本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战略,所需要做的就只是,适应动态变化的内外环境,不断通过自我学习与更新,相机做出各种判断与选择,最终采取适当的行动,以确保组织能够一直不死。
就像人一样,作为基本的生存需要,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在这里,喝水,吃饭,到底是战略还是战术?做出该先喝水还是该先吃饭的决定,这到底是属于战略决策还是战术选择?采取先找水还是先找食的做法,又到底是属于战略行动还是战术行动?
“活着”作为一个过程,若随兴些,可简单至极,若要深思, 则复杂难解。实践中,对于一个真切感受到口渴或是肚饿的人,似乎很容易做出判断与选择,但从理论上看,对于找到水源或发现食物,到底该算战略还是战术,似乎并不容易说清。
来源:本文摘自企业管理出版社的新书——《活着》
君不见,扶桑洲,饥馁佃农鬻子血,山打崎婆望乡泪。古圣先贤的遗志垂训,亿兆臣民殷殷切望,尔等赳赳武夫,其罪岂非大焉!——摘自别处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剑指天下,杀伐四方的军队,从心底里有一种崇拜之情,抛开善恶是非不论(那是肤浅的历史观),无论是以有道伐无道,或者是以无道害无辜,都是一个国家尚武精神以及国家领袖雄才大略的体现。其中也包括二战的发动者日本,德国(不包括意大利,连狗都不如的军队),无论是“大德意志”的伟大构想,或者是“八纮一宇”的万世基业,至少从思想上,那是一个国家积极进取的体现。昔汉武当政,北却匈奴,广收漠南之地;太宗统兵,东征西讨,始有汉家辽阔之版图(最大时1251.19万平方千米,蒙元帝国不算)。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德国并无过错,所谓的是非善恶,只不过是成王败寇而已。那么,日本究竟输在哪了呢?
有人说拿破仑的“侵略战争”是以有道伐无道,而日本德国是以无道害无辜。看起来精辟的言语,实则苍白无力,难道蒙元帝国当年是“有道”,难道当年快马弯刀是来“解放”欧亚大陆,为世界带来文明吗?简直可笑。侵略战争就是侵略战争,没有有道和无道之说,但是为什么日本德国仍然失败。我认为主要原因不是什么正义邪恶,最重要的是要想实现对外扩张,必须有完整的战略构想和长达几代人的刻苦努力。看看先秦的历史,虎狼之邦的秦国,想要吞并六国,一统华夏,尚且要“奋六世之余烈”,合纵连横,远交近攻,费尽几百年心血,才有千古一帝。而日本和德国呢?有长远的计划吗?没有。日本更是妄言,三个月灭亡中国,六个月打败美国,可笑之极。整场战争,缺乏完整的战略构想,完全是一种率性而为的赌徒思维,以至于最终使日本成为一只四肢决定大脑的怪兽。
日本——失控的帝国
不能否认,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是有眼光犀利的战略策划大师的。当年福泽谕吉运筹刀笔,为日本打造的“经典版”侵华路线说的清楚:由慑服朝鲜而染指大陆,由经营满洲而窥觊中原,以诈术消弭中华意志,以商货吸榨“病夫”膏脂,伺时机成熟,则扬鞭入关西向,定鼎燕京,随后就如八旗铁骑般倥偬南下,席卷支那四百州,横扫贱民如“寇仇”。分析一下这份战略蓝图,不难发现,整体战略思路为从北到南。之所以如此制定战略,是因为中国历史但凡南北对峙,一般北可克南。从北到南,一战于长城,失长城则失华北;二战于长江,失长江则全国不保。
这份战略蓝图非常可怕,针对性也非常强,且来看看早期的实施方案。在石原莞尔(日本二战第一兵家,个人认为是当时日本唯一的战略大师)知华派的竭力策动下,“大陆计划”起初执行地顺风顺水,短短数年间,日本方面软硬兼施多管齐下,窃据东三省,建立“满洲国”,兵锋进逼热察冀,策动华北大自治。从北到南,鲸吞蚕食,宰割华夏,分裂山河。到目前为止,日本从高层到下级军官整体思路还算清楚,但是当七七事变之后,整个日本便完全变成了一只失控的野兽!
日本从9.18开始,就已经开始显现出不受控制的状态,不要以为9.18是日本内阁或者天皇下达的作战命令,整体计划完全是一次“下克上”,时任中佐的石原莞尔(日本第一兵家)和大佐板垣征四郎,自发策动,没有任何上峰命令,完全是一种先斩后奏的作风。但是,结果出乎意料的好,天皇见状,予以嘉奖。自开此例之后,日本军队再不是日本内阁能节制的了。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拿下北平,天津,接着拿下山西,中国门户洞开。此时为抗战最关键时刻,因为日本人已经掌握三条灭亡中国的道路:第一条攻陕西,占四川,直接端掉中国战略大后方(蒙元攻南宋的战略路线);第二条从山西过河南,拿下武汉,使中国东西不能相顾(赵匡胤当年南下路线);第三条过太行山,走河北,进山东,南下江苏(清军灭亡南明路线)。
鬼子当时还算聪明,选择了第三条路。这条路线的优势在于:一路平原,有利于日本陆军机械化部队展开;靠近沿海,有利于日本联合舰队协助进攻;交通便利,有利于日本国内物资运输。蒋介石也看出来了,他也知道日本如果这么打下去,中国将丧失最富庶的省份以及所有的出海口,之后的战争就是瓮中捉鳖,中国必败无疑。所以国民党在上海跟日军展开决战,把日军的战略方向由从南向北变成了从东到西(看地图不难发现),这就是“淞沪会战”的战略构想。结局大家都知道,淞沪鏖兵,国民党精锐尽失,但却彻底将日军的主攻方向带跑偏了。注意,前方高能,此刻就是显现日本人丧失战略思维的时候了。
打完了上海,在肃清残余中国军队的过程中,日本高层给军队下达命令,不能向西进兵,在地图上从苏州到嘉兴划上了一条红线,日本军队不得超越。战略非常正确,可是,咱们皇军怎么会听话呢!淞沪会战打爽了,觉得可以去国民政府首都耍一耍,一脚油门兵临南京城下。他们觉得中国军队不堪一击,四处找中国军队决战,前线将士开始不受控制,慢慢把南进战略变成了西进战略,从这一刻开始,就已经决定了日本再中国的战役必败无疑。
西进的结果就是,华中地带水网密布,不利于机械化部队展开,日本军队的优势被大幅削弱,虽然日军凭借压倒性的装备训练优势,分进合击连战连捷,但是中国大地的“表里山河”却成为了日本鬼子挥之不去的梦魇泥沼。从此以后,顿兵中原,泥足深陷,如毛主席所说,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尽管大小战役日军仍占据上风,然而占领神州,八纮一宇变得遥遥无期。
从以上的分析已经不难看出,日军本来是有机会成功的,到那时,历史书就得改写,什么正义非正义,什么人心向背将统统见鬼去!但是正是由于战略上连出昏招,把好好的一盘大棋下的大败亏输。皇军的赫赫奇功只在咫尺之遥啊,八纮帝国的万世基业啊,吾皇千秋的玉音钦令啊,就这么在陆军马粪与海军马鹿的携手操办下,统统化作南柯梦。
尽管日军在战场上可以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战术胜利,一次又一次把中国军队打残消灭,但是这又如何,战略的错误,只能让其和原来的构想渐行渐远。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能带来最终的成功,相反却被拖入了一个巨大的战略骗局。在二战期间,日军的确有很多沙场名将,“海军之花”山本五十六,“马来之虎”山下奉文,“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等等,从军事角度来说他们都是百里挑一的将才。但是,日本的众位将才可以打赢一场战斗,他们的参谋部可以打赢一场战役,但是日本的大本营却打不赢一场战争。
分析这些现实意义非常巨大:对一个国家来说,要想更好的发展,哪怕是对外扩张,一定要有完备的战略规划,不能脑袋一热,如赌徒一般,几个航母舰队就妄图挑战蓝星第一大流氓。对于目前和平发展来说,虽然不会大打出手,但是各国也是明争暗斗,每个国家应根据国情不同而认真设计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而不能被其他国家“带节奏”。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和印度在军工上的发展。两国同为二战受害国,都是从零工业基础起家。然而现在中国已基本具备全套军工体系,而印度则仍需要向外购买。这就是当初制定国防政策的时候出了问题,印度贪多求快,再加上西方不对其技术封锁,大量装备均可购买得到,所以本国军工发展缓慢;而中国则是面临国际封锁,只能小步快跑,自立自强,虽然起步晚,但是后劲足,终于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一个国防现代化。
印度就是被其他国家带了节奏,看见中国崛起,不顾自身国情,结果整个国防战略乱套,自主研发战机研发了30年,阿琼坦克陆军始终不认可,“万国牌”战机买的还不够摔;而中国则是立足国情,稳扎稳打,闷声发大财。现在国际舆论总在谈论“龙象之争”,其实根本不必理会,两国发展,泾渭自明,高下立判。
对于个人而言,这同样重要,人生苦短,匆匆数十年而已,对自己的未来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不能只是追随他人的脚步,即使你所追随的人是个绝对的强者,追来追去,最终你也未必获得你想要的人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战略规划,切莫被战术的胜利带到了一个战略骗局之中。如果你希望此生为传奇,就不能循他人之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