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与画家》的作者保罗·格雷厄姆如何看待财富?

我们并不能靠制作货币来过上良好生活,我们只有依靠满足他人需求借此获得财富来达到自身目的。

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被称为硅谷风投教父。他写程序起家,创办电商平台,然后做投资,创立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创业孵化器YCombinator。据说,李开复创办创新工场就是受YCombinator的启发。

在许多硅谷精英身上,存有一种让人向往的理想主义。他们在取得巨大成就后,往往乐于向其他人传递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譬如,Paul Graham有一个经常更新的博客,他的博文,往往从互联网和投资开始写起,但不仅限于此,而是延展到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对待自身。

《黑客与画家(Hackers & Painters: Big Ideas from the Computer )》

《黑客与画家(Hackers & Painters: Big Ideas from the Computer )》,是Paul Graham的一部文集。他曾经学过绘画,后来开始编程,发现画画和写程序有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要求创造性,成果都不能被准确衡量,所创造的事物却能影响无数人。

本书谈到了许多观念与方法。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写财富的一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仔细观察,能看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许多人对金钱和财富都抱着鄙夷心态。知识分子以清高自许,认为铜臭味难以靠近;普通人觉得有钱人虚荣浮夸,不适合谈心做朋友;最有意思的是,一部分创造出巨大财富的个体在取得成就后,往往对财富羞于提及,仿佛挣钱是一件极为可耻的事情。他们更乐于谈道德,谈中国的未来,谈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作者看来,世人形成鄙夷财富的观念是正常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获取财富都依靠非正常手段。有强权者依靠暴力赢得天下,官府欺压百姓贪污腐化,无权者坑蒙拐骗,武力、贪污、诈骗、婚姻,这几条道路成为个人改变财富地位的主要手段。毫无疑问,运用以上方式获得财富让人不齿。

这样的光景一直持续到近代,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商业力量兴起,依靠智慧谋略致富的商人,和凭借勤奋工作获取酬劳的中产者,成为了财富大军中的新力量,他们致富的方式光明正大,但因为这一过程历时不过百余年,和以往数千年的历史相比,过于短暂,所以在人类的意识中,残留着“财富=不义之财”的观念不足为奇。

商业勃兴,科技发达,第一次使得个人能够发挥才智体力,通过合法正当的手段,获取巨额财富。他们通过自身力量,运用公司等组织形式,创造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各式各样的需求,并因此获得回报。乔丹满足了人类对于体育审美的需求,袁隆平满足了人类对于粮食的需求,张小龙满足了人类对于沟通新方式的需求,他们在市场经济中因此获得财富,所满足的需求越巨大,得到的回报就越多。

时易世变,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获取财富并不意味着要违背道德戒律,满足他人需求并借此获得收入,成为一条通往罗马的康庄大道。

在《黑客与画家》中,作者还极力区分了金钱和财富的区别。金钱,不论是以美元、黄金还是人民币出现,本身并没有价值,是人类社会赋予它价值,让它成为财富的等价物,以方便交换。金钱并不是财富,它只是财富的象征。金钱并不珍贵,诸如人才、高楼、图书馆这样的财富才值得珍惜。但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挣钱”(Make money)这一习语,使人们误以为金钱是最重要的事物,而忽略了财富的本质,这无疑是本末倒置。

我们并不能靠制作货币来过上良好生活,我们只有依靠满足他人需求借此获得财富来达到自身目的。厘清了这一概念,我们就可以渐渐把目光从闪闪发光的金钱上移开,继而扪心自问:他人有怎样的需求?我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满足它们?

发现需求——满足需求——财富被创造——金钱流动,这是一条正确的链条。只有不满足于做消费者,开始做创造者,才能体会到崭新的愉悦与冲动,并获得丰厚回报。

Try to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then you can make a dent in the universe.
作者:@饮冰 

————————————— 氧分子网延伸阅读 —————————————

关于《黑客与画家: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文集》

本书是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 的文集,主要介绍黑客即优秀程序员的爱好和动机,讨论黑客成长、黑客对世界的贡献以及编程语言和黑客工作方法等所有对计算机时代感兴趣的人的一些话题。书中的内容不但有助于了解计算机编程的本质、互联网行业的规则,还会帮助读者了解我们这个时代,迫使读者独立思考。

本书适合所有程序员和互联网创业者,也适合一切对计算机行业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各章的内容相互独立,不必按顺序阅读,你完全可以跳过不感兴趣的章节。如果遇到不理解的技术术语,请参考书后的术语表,或者在第10章中寻找答案,那一章解释了与软件有关的大量概念。

保罗·格雷厄姆,《黑客与画家》一书的作者,硅谷创业之父。1964年,出生于匹兹堡郊区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设计核反应堆的物理学家,母亲在家照看他和他的妹妹。青少年时代,格雷厄姆就开始编程。但是,他还喜欢许多与计算机无关的东西,这在编程高手之中是很少见的。

保罗·格雷厄姆在康奈尔大学读完本科,然后在哈佛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他创办了Viaweb,帮助个人用户在网上开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应用程序。1998年夏天,Yahoo!公司收购了Viaweb,收购价约为5000万美元。

此后,他架起了个人网站paulgraham.com,在上面撰写了许许多多关于软件和创业的文章,以深刻的见解和清晰的表达而著称,迅速引起了轰动。2005年,他身体力行,创建了风险投资公司Y Combinator,将自己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目前已经资助了80多家创业公司。现在,他是公认的互联网创业权威。

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

美国著名程序员、风险投资家、畅销技术书作家。哈佛大学博士。当今美国互联网界如日中天的教父级人物。被《福布斯》杂志喻为“撼动硅谷的人”。他是Lisp专家,是第一个互联网应用程序Viaweb的发明人之一,该程序后被雅虎以5000万美元收购,这个程序后来成为如雷贯耳的Yahoo!Store。

2005年,他创办了Y Combinator,如今该公司已成为美国著名的创业孵化器。截至2012年7月,共孵化380家创业公司,这些公司累计获得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估值已超100亿美元。2012年,《福布斯》将YC评为最有价值的孵化器。

如今,当年轻人紧握一个激动人心的想法,想要寻求帮助时,或是有所小成,得到了一点钱,却不知该朝哪个方向继续努力时,就会想到去找保罗•格雷厄姆。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硅谷创业之父保罗·格雷厄姆说道:

    根据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的简历,他是一个计算机博士,一个程序员,一个风险投资家。

    但很多人在看完他的著作《黑客与画家》后,会忍不住认同以下评论:“其实,保罗·格雷厄姆还是一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保罗·格雷厄姆常常妙语连珠,比如他说:“程序员就是当今时代的手工艺人,其他行业的人,都必须依附于流水线的工业化生产才能谋生,只有程序员可以靠个人的手艺谋生。”

    再比如,他形容互联网公司“就像蚊子”,“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数量多,作为种族可以生存下来,作为个体九死一生。”事实上,《福布斯》杂志早已将保罗·格雷厄姆视为“撼动硅谷的人”。

    他创建的Y Combinator,就像一个“财富黄埔军校”。每次,这个“军校校长”把 YC 训练营出来的学生送上演讲台的那一天,硅谷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都不得不来看看。有时候,还会出现哄抢。

    Y Combinator 是什么?这个名字来自一个计算机术语,意思是启动其他程序的程序。保罗·格雷厄姆的角色则是一个孵化器,也是一个教导员,还是一个与投资人联系的中介。

    2005 年至今,YC已经帮助建立了250多家创业公司,改写了创业家和硅谷投资者之间的旧秩序,塑造了创建技术公司的新范式。在中国,2009 年,李开复效仿保罗·格雷厄姆,创办了创新工场。保罗·格雷厄姆的创业公式就是:搭建原型、上线运营、收集反馈、调整产品、成长壮大。

    YC为创业公司举办为期三个月的训练营,每年在加州的山景城办两次,每次吸引大约1000 个申请者,从中挑出40个入选者。正常情况下,训练营结束时,学员会拿出一个能够运行的产品,有自己的客户和收入。他们还能在“展示日”(Demo Day)上向投资者推销自己的产品。

    不过,保罗·格雷厄姆把整个过程弄得看起来相当有趣。在一张标准的Y Combinator毕业照上,你可以看到几个头戴大围巾的印度和美国学生,一起站在“导师”的周围。他们也许刚刚在展示日上,一起吃完香辣肉酱和小甜饼。

    而 台下 的 特 邀 嘉 宾 里, 除了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团购鼻祖Groupon的创始人安德瑞·马森这样的技术派高手外,有时甚至会看见好莱坞明星黛米·摩尔和她的丈夫艾什顿·库奇,这对夫妇在好几家 YC创业公司有投资,他们也是美国32000名天使投资人中的一员。

    按照保罗·格雷厄姆的观察,“初创公司和创业融资,全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正好是Y Combinator改写规则的好时候。

    “有一份工作就是正常的生活模式吗?”

    Y Combinator的出现纯属偶然。

    2005 年,保罗·格雷厄姆和他的朋友发起了一个暑期活动。“创业是艰难的,但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也是艰难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创业还艰难。”这句话几乎成了他鼓动学生们创业的口头禅。

    不过,这次保罗·格雷厄姆带来一个新点子。在这个暑期项目里,学生们可以从他和他的朋友那里得到5000 美元资助和悉心指导。

    没有料到的是,在这个暑期项目中,保罗·格雷厄姆收获颇丰。他从400个申请人中选择了8个,最后,有4个脱颖而出。其中,社会化地理服务网站Loopt,到现在已经有约400万用户;用户聚合的新闻网站Reddit,2006年被大型出版集团Condé Nast收购;移动支付服务网站TextPayMe,2006年被亚马逊收购。

    自此,Y Combinator在硅谷一炮走红。5 年之后的今天,纽约的创业孵化器才开始悄然盛行。而保罗·格雷厄姆所扶持的创业公司已有250 余家,成功的超过80%。

    Y Combinator 走俏,按照保罗·格雷厄姆自己的话来说,是“因为初创公司正在经历着一种转变,它很像发生在成本降低时期的技术转变。”

    “这种转变,在技术领域已经一再见到。一开始,新设备非常昂贵,只能小批量生产。然后,有人发现了降低成本的方法,生产数量开始增加。最终,这种设备找到新的用途。”

    保罗·格雷厄姆指出,电脑就是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一开始电脑体积巨大,价格昂贵,一次只能生产一台。现在,电脑只是一种普通商品,人们可以把电脑附加在所有东西上。

    他还发现,在经济史中,同样可以找到许多关于技术变迁的转折点。比如,19 世纪 50 年代的钢铁业,18 世纪 80年代的发电业,13世纪的纺织业,正是纺织业产生的财富,带来了文艺复兴,农业本身也是一个例子。“现在,初创企业也在经历这种模式,因为互联网创业 的成本如此之低,所以初创企业的数目将呈指数式增长。”

    人们觉得有一份工作是正常的生活模式,但保罗·格雷厄姆认为这是最不可靠的历史假象。“在现在的工业化国家,仅仅两三代人之前,大多数人都是靠务农为生。”他预料:有一天,初创企业的数目,肯定会增长到一个人们感到难以置信的程度。

    于是,保罗·格雷厄姆演算出一个公式——当你大批量生产出某种东西时,你就会将那些固定不变的部分标准化。当然,“创投”这一行也是如此。在Y Combinator,保罗·格雷厄姆正在推行这些标准。比如“小而美、简单投资条款”等等。

    “在我的风险投资公司中,我们现在还只有4个人。”他说,“我们试着将一切都标准化。我们可以雇用更多的人,但是我们想强迫自己,找到有效投资的方法。”

    同时,保罗·格雷厄姆告诉Y C 学生们,“尽快地发布一个最简版本,然后让用户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

    “从根本上,让市场设计产品。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想象自己正在开发一种处理大量创业者的技术,就像开发软件一样。有时,它确实就是软件,比如我们的风险投资申请系统。”

    保罗·格雷厄姆对于一对一商定的投资条款极其厌恶。“这对创业者来说,是一个麻烦,因为它使得融资周期更长,法律费用也更多。”

    目前,Y Combinator对每一个交易都使用同样的文件,他们还授权这些接受资助的创业公司,将通用的融资文件用于以后的融资。

    在保罗·格雷厄姆眼里,孵化器式的创投已经是一个可以有“流水线生产”的行业了。“在可预见的未来,成熟期的企业在融资100万美元以上时,仍然需 要个性化的合同。”这个“校长”面对众多的Y C 学生们说,“早期的天使投资合同,大部分都将使用标准化合同。一个想在协议中插入一大堆复杂条款的天使投资人,可能根本不是你需要的。”

    “创始人可以掌握控制权”

    从Y Combinator 训练营出来的学生,都颇为强悍。在硅谷,有人甚至称他们为“Y C匪帮”。

    多年来,很多VC 在和创业公司谈判时表现粗暴,前者总是表现出超强的控制欲。所以,在第一轮融资过后,很多创业公司创始人就很难再继续掌握公司的控制权。

    但保罗·格雷厄姆给Y Combinator资助过的公司创始人发过一封 Email,询问此事。收到的回复让他自己都大吃一惊,有12家公司的创始人,在第一融资过后依然占据董事会的多数席位。

    保罗·格雷厄姆感觉这将是另一种新标准,而且会快到出人意料,因为能掌握控制权的创业公司通常都是最出色的。“是他们引领趋势,不仅引领创业公司,而且引领VC。”

    不过,现实看起来,真正引领VC的倒是保罗·格雷厄姆本人。

    在他创造的孵化器模式里,YC 每次在一个项目只投1-5万美元,以换取5% 左右股份。如果项目成功,5% 的股份会非常值钱。

    去年 8月,YC 最新孵化出的 36 家创业公司,有30家得到了风险投资,很多都超过了100万美元。

    作为一个投资家,保罗·格雷厄姆也曾经是一个创业者。1995 年,22岁的保罗·格雷厄姆和他的朋友罗伯特·马瑞斯一起创办了Viaweb,后者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的教授。Viaweb 是一个帮助人们搭建网上商店的互联网软件,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软件。3 年后,1998 年 Viaweb 被雅虎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

    不过,回首这段往事,保罗·格雷厄姆却觉得“我几乎都要没命了”,他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对着电脑,好像与世隔绝了。“当别人讨论什么大片的时候,我发现我几乎都没看过,那些新电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全然不知,简直就像生活在火星一样。”

    “没钱运转公司是我最为担心的。借钱的过程简直就是你办一家公司中最可怕的部分,你始终处于别人的怜悯之中。”正是这段经历,让保罗·格雷厄姆总是 设法为创业者争取更有利的风险投资条款。“转换券”就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它的作用是在创业公司下一次估值时,自动转换成股份。它经常附有“估值上限”, 防止一旦创业公司做大,早期投资人的股份被稀释。

    自然,YC也遇到了美国“史上最好的投资环境”。

    过去,在介于天使与风投之间的地带并没有人投资。天使每人会投资2万到5万美元,而风投通常是一百万美元以上。在天使与风投之间的无人地带对于创业 公司来说非常不便,因为它正好与许多创业公司想募集的资金相符。大多数创业公司在展示项目的那天,希望筹得 40万美元左右的资金,直到超级天使出现。

    事实上,YC后来很顺利就获得了两笔融资。超级天使和风投都愿意通过YC去尝试投资这些微小的初创公司。

    “很快,电视机也将变成计算机”

    保罗·格雷厄姆在匹兹堡的郊区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个设计核反应堆的物理学家,他的母亲在家照看他和他的妹妹。他从高中就开始编程,其中有一个程序是预测实验火箭的飞行路线。后来,他在哈佛大学拿到了计算机博士学位,那时他的主攻方向是人工智能。

    因为对于开发一个真正具有智能的机器感到灰心丧气,保罗·格雷厄姆毕业后就改行当了画家。他先到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习,后来又去了罗德岛设计学院。 他栖身于纽约一间极小的公寓,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家生涯,生活过得非常窘迫,常常入不敷出。“我决定不当画家了,首先要彻底解决自己的收入问题。”他后来如 此回忆。

    Viaweb帮他实现了这一点。Yahoo收购Viaweb以后,保罗·格雷厄姆变得既自由又富有,于是他把创造力用来写文章,并把它们贴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

    保罗·格雷厄姆的文章清晰易懂,他还喜欢从艺术、科学、商业互相交织的角度,谈论如何写出优秀的代码。

    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在于做导师,打磨别人的主意。最新的一个例子是,保罗·格雷厄姆在白板上列出几个关键点,劝说网站 TapZilla的创始人佛兰卡和爱迪蒙做出改变。这个网站每次以折扣价出售一个iPhone应用程序。保罗·格雷厄姆希望提高该网站的更新频率,每天推 出一个新的交易品种。在他们谈话的那个时候,TapZilla一个月推出10个应用程序,总销售量为10000 件。保罗·格雷厄姆要求 TapZilla 变成一个iPhone应用程序爱好者每天都觉得有必要查看一下的网站。

    根据 YC 学员的说法,保罗·格雷厄姆有本事一眼看出一个创意的不足之处,或者设法放大这个创意最独特的优点。“他的大脑就是一个巨型仓库,无数创业公司失败和成功的案例,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不过,更有趣的还是看保罗·格雷厄姆对未来世界的预测。对于网络技术将如何影响这个世界,没有人说得比他更深刻。

    “你可能注意到了,过去三十年中,很多赚到大钱的人都是程序员,比如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拉里·埃里森。为什么?为什么是程序员而不是土木工程师?或者摄影师?或者精算师?”

    保罗·格雷厄姆说:“因为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正在成为计算机。打字机被计算机取代了,电话也变成了计算机,照相机亦是如此。很快,电 视机也将变成计算机。当今小轿车所具备的计算能力比1970 年占满一间屋子的大型计算机还要强。信件、百科全书、报纸,甚至本地的小店,都正在被互联网取代。”

    最新一期的“展示日”活动,保罗·格雷厄姆巴看中的创投公司名单公布了出来。YC 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五花八门,比如“将你的收件箱,打造成你的工作安排列表”、“在线安装安防系统”、“用互联网,替代你的传真机”等等。

    “这大概是未来社会的一个侧影。”保罗·格雷厄姆说。

  2. 开得出支票 耍得起笔杆:VC如何做成媒体品牌说道:

     风投人士也要能文能武,我们告诉你什么是“六万字定律”。

      本文由 Medium 和 Founder Collective 授权《好奇心日报》发布。Founder Collective 是一个处于初级阶段的风投公司,曾对 Uber、Buzzfeed 和 MakerBot 进行投资。乔·弗莱赫蒂(Joe Flaherty)是 Founder Collective 内容与社区部门的主管,之前他曾担任美国《连线》杂志网的特约撰稿人。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投资人,那么你最好有一份出色的投资方案、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或者至少准备好每年写出等量一本书的内容。

      成功的风险投资人要想在美国最佳创投排行榜上竞得一席之地,除了点石成金的本领之外,也越来越需要一条金舌头。过去的十年中,风投公司已经成了品牌,人们看重的不仅是他们开出的支票,还有他们的大量追随者和影响力。

      就拿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来说,在数年时间内,他就打造了一个资产数十亿美元的公司,以及一个让他能够与内阁级别的政府官员分庭抗礼的平台。作为网络浏览器的发明者和投资者,他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还有与此同样引人注目的成就,那就是他的“推风暴”(tweetstorm),而这可能算是他最有影响力的创新。

      安德里森一年多以前才注册 Twitter,但已经发了 4.7 万多条推文,也就是每天发近 164 条状态,或者说每 8 分钟就要发一条!假设他的每条推文的长度都是 Twitter 平台平均值 67.9 个单词,他在措辞时选择的都是符合标准英语语言的平均每词 5.1 个字母的单词,他的全部推文加起来也有 784166 个单词。如果做对比的话,那些悬疑小说也就是在 60000 词到 80000 词之间——也就是说,除了投资 Facebook、Airbnb 和 Oculus 之外,安德里森还相当于写了 5 到 10 本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作者)小说。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m Gladwell)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曾风靡一时,但在你充分掌握了最著名投资人的社交网站活动后,也可以总结出一个相似的定律来把这些顶级风投博主和他们的同行区别开来——就让我们叫它“六万字定律”。

      基本上,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投资人,那么你最好有一份出色的投资方案、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或者至少每年准备写出等量一本书的内容来。成为一个博主并不是成为炙手可热的风险投资人的必要条件,但确实有许多炙手可热的风险投资人都热爱发博客。让我们回顾一下几个著名的例子以及他们第一年的博客生涯吧。

      弗雷德·威尔森(Fred Wilson):135463 词

      弗雷德·威尔森是最早活跃在社交网站上的风险投资人之一,并且在近十年的时间内坚持每天发文。2004 年他发博客满一周年,算下来平均每月会发超过 10000 个单词。一些博客是他的长篇评论,还有一些是他与家人海滩度假时写的博客,但日积月累,他还是提供了很多洞见和评论。

      布拉德·菲尔德(Brad Feld):120103 词

      布拉德·菲尔德在威尔森开始加入社交网站不久后的 2004 年 5 月也开始发博客,并且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每个月都发布 10000 词左右的内容,同时也让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成为了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

      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请看《黑客与画家》

      保罗·格雷厄姆是这帮人里面最有文化的,并且真的写了一本叫做《黑客与画家》的书,书中收录了他最有价值的博客和散文。

      马可·安德里森:64520 词

      在发明浏览器之后,掀起“推风暴”之前,马可·安德里森引领了超长博客的风潮。在他已废弃的 Pmarca 博客中,从 2007 年 3 月到 7 月,他总共写了 64520 词,虽然这些内容是以博客的形式出现,但他更像是以写书的节奏在进行构思。

      马克·萨斯特(Mark Suster):58920 词

      继威尔森、菲尔德和格雷厄姆之后,马克·萨斯特也开始发博客,但是他从 2011 年才开始,那时博客已经不复当年的新鲜感了。从 2004 到 2011 年的这七年时间里,每个实力派风投人都曾涉足撰博客。

      萨斯特打破了固有模式,开始致力于写超长的博客,关注的是娱乐产业经济之类人们很少讨论的话题。除此之外,萨斯特还主持了一档叫做《本周风投》(This Week in VC)的电视节目,也增加了数十小时的曝光时间。

      一起发 Twitter

      在最近几年里,Twitter 的活跃度已经替代了传统的博客,看一看那些精英推客们吧,如果你像我对安德里森那样对他们在 Twitter 上的发文进行一番统计,你会看到,很多风险投资人每年发的推文即便凑不成一本书,也至少能凑够几个章节。

    开得出支票,耍得起笔杆:VC如何做成媒体品牌
      找准焦点

      打造一个品牌不仅仅需要量上的积累。还有很多在 Twitter 上积极活跃的风投人并没有达到前述几位的地位。除了写的内容多之外,你还要写得好,并且培养一批读者。从这方面来说,关注的焦点就非常重要了,博客不需要看起来很学术,但好的博客都会遵从一定的模式,做好分类。安德里森写了“PMARCA 创业指南”,菲尔德写了一系列关于投资条款协议的博客,揭开了当时法律协议的神秘面纱,为 YCombinator 的 SAFE 融资文档奠定了基础。威尔森有一个持续数年的系列叫做“ MBA 星期一”,旨在为创业公司提供商业赞助。萨斯特对电视行业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进行了解析。这些风险投资人共享的信息都十分珍贵,并且在结构和形式上持之以恒,数量可观,包罗万象。

      多媒体明星

      不是所有的风投人都是利用文字提高其知名度的。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是一个高产的博主,但他也在 TechCrunch 电台上做了近 50 个访谈。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的 PPT 年报成为了科技界每年拭目以待的汇报。MG·西格勒和奥姆·马利克( Om Malik)在进入风投行业之前,作为记者撰写了上百万字的稿件。艾莉克西斯·奥哈尼安( Alexis Ohanian )通过撰写畅销书、录制视频和播客,在互联网+上培养了许多狂热的粉丝,在科技界之外,安德里森以他的评论文章著称,科技博客 TechCrunch 的创始人迈克尔·埃林顿(Michael Arrington )以他在出版界创业者的身份创造了一个风投基金。杰森·卡拉坎尼斯(Jason Calacanis)创建了一个微型的多媒体帝国,以支持他作为天使投资人的事业。塞米尔·萨哈( Semil Shah )利用科技博客上的一个常规专栏作为其个人博客、视频合辑和许多项目的跳板。布拉德·菲尔德创立了名为 FG 的出版机构。终极榜样是真人秀节目《创智赢家》(Shark Tank)——还有比马克·库班(Mark Cuban)更有名的风险投资人吗?

      平台崛起

      保罗·格雷厄姆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博主,而将风投公司作为知识传播平台的这一想法,也可以认为是他提出来的。创立于 2007 年的黑客新闻(HackerNews)成为了创业公司里的主要谈资。首轮投资公司对这一想法进行了扩展,策划了一个叫做首轮评论( First Round Review)的平台。A16Z 公司将这一想法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他们甚至聘请了一个专业团队做推广,其中很多人此前都是在知名媒体(如《连线》(Wired )杂志)工作的编辑。

      内部投资回报>转发

      最终的成功更多的是在于内部收益率,而不是推文被转发的次数。如果威尔森没有利用他超强的直觉投资 Tumblr、Zynga 和 Kickstarter 的话,那么他的预测将不复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安德里森的好名声主要得益于他对 Oculus、Facebook 和 Airbnb 大胆成功的投资。萨斯特的博文内容翔实还很有看点,但 Maker Studios 近十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这仅仅是成功的一小部分)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如果公司的投资回报率降低了,那么其老板博客的权威性下降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然而,成为一名顶级的风险投资人并不一定需要能写博客。麦克·格兹(Mike Goetz)、彼得·芬顿(Peter Fenton)、彼得·西埃尔(Peter Thiel)、道格拉斯·利昂(Douglas Leone)、史蒂夫·安德森(Steve Anderson)、保罗·马德拉(Paul Madera)、斯科特·桑德尔(Scott Sandell)、罗勒夫·博萨(Roelef Boetha)、吉姆·布莱尔(Jim Breyer)、麦克·莫里兹(Mike Moritz)……很多创建了传奇业绩的风投人即使涉足社交网络,也仅仅是玩玩而已。

      但是对于那些渴望与弗莱德、布拉德、马可、马克、杰森或克里斯相提并论的风险投资人和天使投资人来说,除了要引领科技潮流、与新企业家见面、为一流创业公司的老总提供咨询之外,你还需要过写文章这一关。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