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低,大中型、中高端医疗装备和高端植介入体主要依赖进口。高昂的进口产品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成为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和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这种情况有望得到改观。我国的科技公司和研究团队,正在一系列医疗器械产品上不断突破,创新成果密集涌现,并逐渐向医疗器械跨国企业发起挑战。
脑起搏器主要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癫痫等功能性神经疾病和强迫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我国适应症患者就有上千万人。作为尖端的植入式医学电子装置,脑起搏器技术门槛很高,不仅涉及电子、软件、集成制造等一系列技术问题,而且长期植入体内,可靠性要求极高。目前国际上仅有美国一家公司的产品垄断全球市场。
经过10多年的科研攻关,清华大学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难题,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技术体系,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能够研制生产并临床应用脑起搏器的国家。
脑起搏器项目研究负责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路明介绍,2013年5月,由清华大学研制、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脑起搏器获得CFDA注册证,成为我国首个有源植入式神经调控器械。
李路明介绍,该产品已经在十几家医院应用推广,从临床疗效和随访情况看,各项指标表现良好,价格比进口同类产品降低一半左右,每名患者双侧植入的器械费用有望由二三十万元降低到13万元左右,极大降低了经济负担。
超声是临床诊断中使用最普及的影像产品,其中高端台式彩超占整个超声市场的43%,2013年前,这块市场完全被大型跨国公司垄断。由于要突破一系列复杂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难度非常大。然而,深圳迈瑞公司成功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DC—8,使打破国外高端彩超垄断成为可能。
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王晓庆介绍,国产品牌的出现,将进口高端彩超的价格从原来的150多万元拉低到50万元以下,为我国彩超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直接升级和装备普惠性提供了支撑。
“十二五”以来,医疗器械领域被列入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科技部制定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并启动实施了“医疗器械重点专项”,至今已投入经费12亿元。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医协同推进的创新机制。一批数字化、智能化、便携式创新产品应用到了基层医疗机构,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收益。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0日 02 版)
1 Response
[…] 医疗器械“中国创造”日益增多(创新驱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