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杜预与守弱学:终结三国历史的低调名将,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三国后期,曹魏由司马氏掌权。经过内部整饬,对外伐蜀灭吴,司马氏终结三国鼎立之势,最终一统江山,建立晋王朝。终结三国的战斗中,有一个人可谓功勋卓著,他就是杜预。

杜预出生在官宦世家,可以说是官N代,只是他祖父和父亲与权臣不和,仕途之路不太顺畅,导致他过了而立之年还待在家里是一个待业青年。不过,他并没有像一些纨绔子弟那样整日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而是宅在家里不闻世事,一心苦读,勤奋著述。

到了司马昭执政时期,各方笼络人才,自然注意到了杜预。司马昭给杜预恢复了他爷爷丰乐亭侯的爵位,又把自己的妹妹高陆公主嫁给了杜预。一转眼,杜预变成了皇亲国戚,成为司马昭的重要幕僚。

西晋杜预与守弱学:终结三国历史的低调名将,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步入仕途后,杜预继续保持低调,一头扎进书堆里,专心研究他的《左传》,并默默无闻地参与到改制礼仪、法令、官制的工作中。只是羊祜的一纸荐书,把杜预推到了权力的巅峰。

咸宁四年(278年),长期驻守在荆州前线的主帅羊祜突然病重,临终前向司马炎推荐杜预当自己的接班人。消息一传回朝中,大臣们便炸开了锅,这是羊祜慧眼识珠还是他老眼昏花,找这么个人当主帅?

原来,杜预没啥武艺,骑马根本不会,射箭也不精,连个靶都射不中,这么个人去前线能干什么?众人纷纷表示不服,皇上司马炎力排众议,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带着众多人的疑惑,杜预快马加鞭,奔赴襄阳上任去了。

作为东吴的西大门——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只要攻下这里,水师就可长驱直入。杜预了解到,驻守西陵的总督是东吴的名将张政,要打起来恐怕是一场硬仗,为避免死磕,他心生一计。

杜预在军中挑选一批精壮之士,乘夜突袭张政。与羊祜交手多年的张政,一下子没适应杜预的风格,措手不及吃了个败仗。因为忌惮孙皓的惩罚,张政刻意隐瞒了这次战事。却不料,早就了解到孙皓生性多疑的杜预,故意把抓到的俘虏送到孙皓面前,如此这般一一禀告,气急败坏的孙皓立即卸任张政,派去另外一人接替职务。

使用反间计,杜预成功将张政PK掉,解除了灭吴路上的一大障碍,令对方军中因大战前易帅而军心惶惶,为灭吴大计创造了有利条件。他小试牛刀,战果不错,不过,杜预并没趾高气扬,一把手司马炎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很快又给杜预委派了更重要的任务。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调集二十多万大军,兵分六路,大举进攻东吴。有了上次的出彩表现,杜预这回被司马炎任命为西线指挥,目标明确,就是攻取江陵,拿下荆州。

杜预到达目标地点,看到眼前的江陵城防坚固,要想攻下费时费力。经过缜密地观察与思考,杜预已有计谋在胸。一个夜黑风高之夜,杜预派几名干将率领八百名士卒偷袭江陵附近的乐乡。一边虚张声势,一边分部袭击,这里敲敲那里打打,吓坏了坐在城里的都督孙歆。

随后,将士们乔装打扮,混在一支返回乐乡的吴军队伍中偷偷溜进乐乡城里,兵不血刃地取得江陵,活捉了孙歆。杜预的巧妙计策,让部下直呼:原来打仗也可以SO EASY,不由地个个竖起大姆指:“主帅用计谋打仗,真是以一当万呀!”

攻取了江陵,荆州已成囊中之物。杜预带领着将士们挥师东进,配合其它各路晋军,围攻东吴都城建邺,终于成功灭吴。在这场意义重大的战争中,杜预发挥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了卓著功勋。

凯旋归来后,司马炎对杜预大加赞赏,对其父子封侯加增邑。荣耀无比的杜预风光无限,而他却低调地远离都城,到襄阳镇守后,更是默默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兴建水利工程上。他整修河渠,引水入田,开凿运河,既改善农田的灌溉,又解决了长江的排洪问题。他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赞扬,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杜父”。

在司马氏终结三国的战斗中,杜预可谓立下了不世功勋,但他却从不耀武扬威到处吹嘘,只是低调为人、低调做事,因此深得皇帝信任与喜爱。像杜预这样,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啊!

【文/任艳 我们爱历史】

西晋杜预与守弱学:终结三国历史的低调名将,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杜预与“守弱学”:文弱书生亦将军

西晋杜预

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他历官曹魏尚书郎、河南尹、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当阳县侯,官至司隶校尉。他在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他就是杜预,既是文弱书生,也是西晋久负盛名的大将军。

守弱与恕人

《晋书》里的杜预自成一传,是历代史学猎奇者最想探讨和琢磨的一个奇人。他通晓政治、军事、经济、历法、律令、工程等学科,人称“杜武库”,也就是说凡是军事上用得着的东西他一概全懂,唯一不会的便是武功,这并不妨碍他成为非常成功的军事家。不仅如此,他有他的一套人生哲学——“守弱学”。本着这套“至理名言”,无论在疆场还是在官场,他都走得潇洒、从容且淡定。以下为《守弱学卷六•示缺篇》:

“天非尽善,人无尽美。不理之璞,其真乃存。求人休言吾能,悦上故彰己丑。治下不夺其功。君子示其短,不示其长。小人用其智,不用其拙。不测之人,高士也。内不避害,害止于内焉。外不就祸,祸拒于外哉。”

以他的角度来说,每次面对的敌人无论是规模还是体力都在他之上,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身处弱势,但弱并不等于是坏事。“示缺”是杜预从不吝惜的做法,他毫不畏惧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以他的话来说:“人无完人,物无尽美”。

在《守弱学卷六》中,他将人比作一块未经雕刻的璞玉。玉的表面虽然看似一般,不等于它没有好的玉质,只要经过仔细的雕刻,就能展现它的光洁。人也是如此,所以千万不能轻易说一个人弱。聪敏的人在上级面前懂得谦逊,自暴短处;而一个好的统治者,要毫不吝惜地表扬下臣的优点。显示自己的缺点而不是显现自己的长处,这是君子所为;只有小人才乐意摆出自己的长处,绝口不提自己的短处。

不过,杜预也提出了一个观点:“不测之人,高士也。”世上真正高明的人别人无法看到其优缺点,他们的内心和肉体都不惧怕祸害,祸害自然也就伤害不了他们。击败一个人首先要击败他的内心,当他的内心无懈可击时,人便无敌。

杜预一生的仕途经历过大起大落,因为得罪了司隶校尉石鉴,他从高高在上的能臣变得一无所有,后来因为真才实学而被帝王重用。在他人前,杜预既不怕暴露弱点,也不标榜自己的优势,无喜无惧地活着,可见他追求的乃是《示缺篇》最后一句所推崇的“高士”,以下为《守弱学卷八•恕人篇》:

“天威贵德,非罚也。人望贵量,非显也。恕人恕己,愈蹙愈为君子可恕,其心善焉。小人可恕,其情殆焉。不恕者惟事也。富而怜贫,莫损其富。贫而助人,堪脱其贫。人不恕吾,非人过也。吾不恕人,乃吾罪矣。”

“恕人篇”的内容与“示缺篇”截然不同,是希望世人放开心胸地谏言。上天发威是因为天下德行变化,重点不在于惩罚世人;人受欢迎是因为其有气量,而不是他的显达和富贵。人要懂得宽恕别人也宽恕自己。遇到君子犯错可以原谅,因为君子良善;遇到小人犯错也可以原谅,因为小人无论多大的能耐也要遭遇报应。世界上唯一不可以原谅的是事情本身,而非人,这就叫对事不对人。如果别人不能原谅自己,不是对方的错;如果自己不原谅别人,就是自身的罪过。

杜预的“恕人”之道并不是说说罢了,面对司隶校尉石鉴的陷害,以杜预的家势完全可以将其扳倒,可他并没有对石鉴进行报复。复职后,他与石鉴一同驻守陇右边区时,石鉴仍想置杜预于死地,逼迫他出关与外敌硬拼。杜预早料到石鉴不怀好意,也不反驳,只是抗命不出。此后,石鉴再三陷害,都被他忍了过去。按他的话来说:“大辱加于智者;大难止于忍者”。因为他天生睿智、聪颖,必然要受苦受难,可他更要忍耐,因为迟早会有出头之日。

儒将的神话

灭吴之战开始,杜预终于等到了尽情挥洒智谋和汗水之时。当时孙吴政局动荡,这显然是全面进攻的最佳机遇。名将羊祜、能臣张华都是主战派,但大多数朝臣态度暧昧,令晋武帝司马炎犹豫不决。羊祜病重弥留之际,将晋军主帅的位置交给杜预。当时,西晋和孙吴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战争一开始,杜预的首要任务是夺取孙吴的荆州。

驻守荆州的总督是孙吴名将张政,不除张政,荆州的要塞西陵很可能成为晋军的巨大障碍。于是,杜预实施了一条借刀杀人之计。他从军队中挑选了一批精壮的将士偷袭张政,张政没有做好准备吃了败仗。张政害怕孙皓惩罚他,就没有如实汇报战况。杜预知道孙皓生性多疑,故意把在西陵抓到的俘虏送到孙吴的首都建邺。孙皓果然中计,气急败坏地召回张政,任命武昌监刘宪接替他。大战之前换帅致使军心动荡,这就为晋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八月,杜预准备就绪后,上书晋武帝请求伐吴。晋武帝迟疑不决,最后决定将灭吴的计划推迟到下一年。

杜预得知晋武帝变卦,非常着急。他再一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晋武帝仍然迟迟不置可否。杜预又急又气,第三次上书请求立即开战。晋武帝终于下定决心,立即发兵攻打孙吴。

司马炎并没有让杜预担任主帅,只是任命他为西线指挥,取江陵、占荆州,负责调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师。看来朝廷不信任他,杜预也未因此消沉。接到命令后,他接连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暗渡陈仓等方法,连战告捷,顺利夺得荆州之地。在东进配合各路人马的同时,杜预分兵南下,攻占了交州、广州等地。在整个灭吴战役上,杜预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官吏 14 人,牙门、郡守一类的中级官吏多达120人。

晋吴交战期间,吴军唯独痛恨杜预。人人皆知杜预有大脖子疾病,也就是现在的甲亢,于是吴军把葫芦瓢割出一个洞给狗套上;看到树结疙瘩,便在上面标出“杜预颈”的字样,挥剑把树砍倒。

杜预知道自己常常遭受侮辱,却毫不在意,他的《守弱学》思想体现在了他的日常生活中。“智以智取,智不及则乖。愚以愚胜,愚有余则逮。” (《守弱学卷二•保愚篇》)聪明人有聪明的做法,如果不够敏锐就保持低调,毕竟愚人也有蠢办法,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办不到。世上的弱者远多于强者,可弱者依然能活得很精彩。杜预自问什么都不会,事实上却什么都会,这才是他的高深莫测之处。

一部提醒自己也提醒世人的《守弱学》,没有苍凉的人生感慨,没有对岁月年华的追忆,也没有对时空浩瀚的深思,唯有杜氏最深沉的、发自内心的生活哲理。它虽无华美的辞藻,却有最坚实、最耐用的内涵,这或许才是世人最需要的至理箴言。

一介儒将,看似手无缚鸡之力,却令成千上万的人饮恨于他的手下。杜预,文弱书生亦将军,他在魏晋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晋杜预与守弱学:终结三国历史的低调名将,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杜预:制定和注解《晋律》的律学专家

文/冯军

杜预是我国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一生文治、武功超凡出众,同时也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律学专家,他制定和注解《晋律》,在我国法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家世显赫才华出众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杜预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谋臣之家。杜氏家族自西汉以来就是名门望族,他的十世祖杜周,在西汉武帝时期曾长期担任廷尉,为官尽心竭力,大公无私,后来官至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杜周担任的都是执掌刑狱和司法的官职,也为杜氏家族留下了优良的律法研习传统。

杜预的祖父杜畿生于汉末乱世之中,颇有才能,被荀彧推荐给曹操。曹操平定袁绍势力后,让杜畿做了河东太守。杜畿在河东兴农耕、倡学校、平诉讼,迅速使河东地区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并成为曹操南征北战的重要给养来源地之一。杜畿镇守河东16年,在魏文帝曹丕即位之初,以功封为丰乐亭侯,官至尚书仆射。曹丕想讨伐吴国,就让杜畿监造御船,但天有不测风云,御船在河上试航的时候竟然沉没,杜畿也被淹死。更多杜预介绍:www.yangfenzi.com/tag/duyu

在杜预的青少年时期,魏国内部逐渐形成互相对立的两大政治集团——曹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杜预的父亲杜恕是忠于曹氏集团的人。早在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杜恕曾上书提醒魏明帝注意司马懿连朋结党的动向。杜恕因此触犯司马懿,屡遭排挤。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彻底击溃以曹爽为首的曹氏集团,完全掌握了曹魏政府的实际权力。杜恕被外任为幽州刺史。在幽州任上,被征北将军程喜陷害,免为庶人,忧郁而死。受到父亲的牵连,杜预一直到30多岁也未能入仕。

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大将军司马师去世,他的弟弟司马昭主政。此时,魏国统治阶层内部力量的对比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实力的曹氏余党都被司马氏父子陆续剪除干净,司马氏取代曹氏只是个时间问题。司马昭为扩大统治基础,招揽人才,开始对一些政敌的子弟进行笼络收买。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杜预成为司马昭重点笼络的对象,司马昭甚至亲自出面,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并开始拜为尚书郎,继承祖父丰乐亭侯的爵位。其在职4年,转为参相府军事。钟会伐蜀,以杜预为镇西长史。钟会谋反,他的僚属官佐都被害,只有杜预靠他的智慧得免于祸,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

杜预虽然生长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种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常自豪地说:“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当时的人曾给他起个“杜武库”的绰号,称赞他博学多才,就像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

杜预致力研究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左传》,参考名家见解,翻阅大量经典,编出独到的《春秋左传集解》。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留传于世,至今仍然是权威性最高的注本,是研究《春秋左传》学者的必读之经典。杜预为完成《春秋左传集解》而废寝忘食,整日手不释卷。当时,有王济好相马,和峤喜敛钱,杜预常说:“王济有马癖,和峤有钱癖。”晋武帝问杜预:“卿有何癖?”杜预说:“臣有《春秋左传》癖。”

终结三国乱世的杰出军事家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分裂乱世,魏、蜀、吴三国鼎立,连年混战,百姓苦不堪言。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遣大军征伐吴国,取得胜利,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晋武帝任命的伐吴最高军事统帅正是杜预。

三国末期,公元263年,曹魏政权主政的司马昭派大将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后主刘禅投降,蜀国灭亡。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建国号晋,史称西晋,魏国灭亡。当时,全国尚未统一,西晋王朝只有半壁河山,孙吴政权仍控制着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晋武帝一直想要灭掉吴国,实现统一全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吴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在朝中的大臣纷纷反对伐吴的情况下,只有杜预、羊祜、张华等人赞成。晋军主帅羊祜生病之后便举荐杜预来接替自己的位置,后来朝廷便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治理荆州军事。

到任之后,杜预首先修缮了兵器库中的铠甲,让士兵穿上个个都显得异常威武,军队的士气获得了大幅提升。之后又挑选出了精锐的士兵,暗中偷袭吴国西陵都督张政,并且取得了大胜。张政是吴国的名将,他据守在咽喉要地,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杜预偷袭,让张政感到非常羞耻,因此他没有向吴主孙皓汇报实际的情况。但这给杜预提供了机会,他原本就打算离间吴国的君臣关系,尤其是君王和驻守边疆大将之间。果然,在孙皓听说张政居然隐瞒失败的消息之后,立刻就召回了他,让刘宪代替张政的位置。由于杜预的巧妙离间,让吴国的将帅之间出现一次大换血,这对于杜预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成功。因为刘宪接手军队之后,由于不熟悉当地的情况,所以使军队的战斗力锐减。杜预认为这是一个进攻的好机会,于是立刻请示晋武帝,建议他赶紧确立一个攻打吴国的日期。晋武帝认为第二年才是进攻的好机会。杜预急忙又上了一张奏折说:“现在讨伐东吴,就有八九成的把握。那些认为时机不到的人,只是不愿意出谋划策而已。如果丧失了这一次机会,吴主孙皓也许会有别的计策,如果他们迁都武昌或者修缮了江南的城防,到时候就很难再次展开讨伐计划了。”晋武帝在接到这张奏折的时候,正在和张华下棋,张华便对他说:“现在我们国富民强,正是讨伐吴国的好机会,相信可以获得胜利。”司马炎思虑了一番,便同意了杜预的征伐计划。

杜预首先将军队布置在江陵,让周旨、伍巢等人率军突袭乐乡,然后又四面悬挂旗帜,放出烟火来扰乱东吴的军心。东吴都督孙歆非常惶恐,向伍延写信求救。而周旨、伍巢在乐乡城外的埋伏,也让孙歆在大败而归的时候更加狼狈不堪,直呼:“晋军是飞过长江而来的!”在孙歆逃跑的过程之中,周旨、伍巢暗中跟随,一直到军帐下才将他擒获,回到大营之时意气风发,士兵们都传唱着“以计代战,以一当万”的歌谣。紧接着,晋军又紧逼江陵,东吴大将伍延向晋军诈降,暗中布阵防御。杜预发现了他的诡计,便顺势而为,平定了沅水、湘水以南地区,连交州、广州一带也一并收复。晋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吴国州郡都望风归降,奉上印绶。杜预手持符节,对归降的人们一一安抚。在节节胜利的同时,晋国的将领们觉得应该暂缓进程,声称雨季即将到来,疾病也会大范围流行,所以最好等到冬天的时候再作打算。可是杜预却坚持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这就是成语“势如破竹”的来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晋灭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它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分裂割据的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它也是魏晋南北朝400年间唯一成功的一次统一战争。杜预在这次战争中的功绩是非常突出的。回师后,杜预因功勋卓著,晋爵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九千六百户。

制定和注解《晋律》

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七月,司马昭委托荀勖、贾充、裴秀、郑冲等人改制礼仪、法律、官制,为上台作最后的准备。杜预当时任守河南尹,受命参与法律的制定。这部法律就是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颁布的《晋律》,它上承汉律,下启唐律,对后世的封建法律有很大的影响。名义上主持修律的官员是贾充,而实际上杜预担负了最繁重的劳动。

杜预在《律序》中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这是我国法律史上明确区分律(刑法制度)、令(规章制度)最早的定义。《晋律》的制定正是依据的这一原则,它使《晋律》较之汉魏旧律的界限更加分明、体系更加完备。杜预还上奏说:“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故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例直易见,禁简难犯。易见则人知所避,难犯则几于刑厝。刑之本在于简直,故必审名分。审名分者,必忍小理。古之刑书,铭之钟鼎,铸之金石,所以远塞异端,使无淫巧也。今所注皆纲罗法意,格之以名分。使用之者执名例以审趣舍,伸绳墨之直,去析薪之理也。”杜预主张法律是官吏量刑的标准,不是讲道理的书,所以法律应该条目省减、文字简明通俗,以便老百姓容易理解,不敢触犯。《晋律》以前的《汉律》,刑罚苛杂、条目繁多,共有七百七十余万字,分二万六千余条,不仅内容重复,也不便于记忆,还为官吏提供了上下其手、从中舞弊的机会。曹魏时虽对此做过改革,但变动有限。《晋律》依据杜预的主张,对汉魏旧律大刀阔斧地进行裁减,只余二千九百余条,十二万六千余字,所以唐人在《隋书·刑法志》里称赞它“实曰轻平,称为简易”。

由于《晋律》言辞简约,实施中难免产生歧义,晋武帝又下令对其进行注解。《晋律》的注解工作分别是由张斐和杜预完成的,民国法学家程树德赞其“兼采汉世律家诸说之长,期于折衷至当”。张斐和杜预二人的律法注解被晋武帝下诏颁行天下,与《晋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经张、杜二人注解后的《晋律》又被称为“张杜律”。

后记

杜预一生文治、武功均达到很高的成就,为后世景仰称道。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杜预就名列其中。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杜预。到了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七十二位名将设庙,杜预依然名列其中。杜预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历史人物。杜预一生功业无数,其制定和注解晋律,更是在我国古代法制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西晋杜预与守弱学:终结三国历史的低调名将,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杜预(武库)传

杜预(222~284年),字元凯,西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汉亡魏立之际,他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之家,其祖父杜畿在曹魏政权中官居尚书仆射,封丰乐亭侯。父亲杜恕,曾任幽州刺史。杜预自幼勤学好问,博览经史,精心研究历代兴亡的历史经验。成年后,以学识渊博而闻名。更多三国将军:www.yangfenzi.com/tag/sanguo

曹魏末年,司马昭掌握政权。杜预和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成婚,拜为尚书郎,并袭其祖父侯爵。在职4年,转任丞相府参军。263年,魏将钟会领兵攻西蜀,杜预随征,参赞军机,任镇西长史。在钟会事件中,他以智免受株连,且增邑1250户。

泰始元年(265),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西晋王朝,杜预出任河南尹。晋武帝令贾充拟定法律,杜预参与其事。泰始三年(267),新律制好,杜预还为之作了注解。后又奉诏拟定了“六年黜陟”制度。杜预提出,每年对官吏的政绩考核一次,记录其成绩和劣迹,作为提升或罢免的根据。“如此六载,主者总集采案,其六岁处优举者叙用之。六岁处劣举者奏免之,其优多劣少者叙用之,劣多优少者左迁之。”

司隶校尉石鉴对杜预有宿怨,借故奏免了杜预河南尹之职。晋泰始五年(269),河西拓跋鲜卑树机能发兵攻凉、秦二州,杀秦州刺史胡烈,打败凉州刺史苏愉,占据了凉州。武帝任命杜预为安西军司,给兵300人,马100匹。杜预到长安后,改除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时石鉴任安西将军,命令杜预领兵出击鲜卑军。杜预认为鲜卑军力正盛,而晋军力不济,敌我力量悬殊,不宜出战,向石鉴陈“五不可”,“四不须”。石鉴怒,借故将杜预押送京城。由于杜预是皇室女婿,因准以侯爵赎罪。后来,陇右的形势正如杜预所料。从此,他以善谋略闻名。

泰始六年(270),杜预复起,拜为度支尚书。他向武帝上疏进言,提出“亲耕籍田”,以号召百姓“竞农务工”;建立常平仓,丰年籴,歉年粜,以稳定粮价;以及发展盐运等“内以利国外以救边”的意见五十多条,被晋武帝采纳。这时,石鉴自关陇回京,报战功不实,为杜预所揭发。二人发生争执,语言喧哗,同时被免官。数年后,复拜为度支尚书。

杜预是一位饱学之士,通晓天文地理,善于发明创造。他发现当时使用的历书有差误,因编成《二元乾度历》于咸宁中上奏,被批准颁行。杜预认为:制历应符合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不应把主观想象强加于客观规律,这是他的科学思想的体现。

黄河在孟津渡地段水流湍急,渡船常发生危险。杜预力主在富平津(即孟津)建桥。有些大臣反对,他说造舟为梁是古人说过的,力排众议,得到武帝支持。由他负责设计,终于建成了浮桥,世称“河桥”。武帝同百官前往祝贺,并说:“非君,此桥不立也。”周代的“欹器”到汉末已经失传,杜预根据古籍记载,“创意造成”上奏,晋武帝赞叹不已。

魏时,民间舂米使用一个单碓,费时费力。杜预经过潜心钻研,发明了连机水碓,就是利用水力带动好几个碓同时舂米。“它的动力机械是一个大的立式水轮,安装在江河岸边。水轮的长轴上装有一排滚角不动的短横木,好似一排角相不同的凸轮。当流水冲击水轮使它转动时,轴上横木一个接一个地打动一排碓梢,使碓舂米。”【注:见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这个发明,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对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咸宁四年(278)秋,发生了阴雨、水灾和蝗灾。杜预向晋武帝上疏说:目前东南灾情严重,百姓已面临缺粮,明春则要依靠国家仓粮救济,皇上应当预先考虑。他建议拆毁兖、豫二州东部的陂塘,泄水导流,让缺粮的百姓捞鱼虾等水产品充饥。待水退完之后,可开垦淤地种粮,来年可获丰收。在另一奏疏中,杜预针对淮河两岸“火耕水耨”的耕作法,提出毁掉利少害多的新堰,保留汉代的旧堰,发展陆耕法,他的建议被晋武帝所采纳。

由于杜预知识丰富,好谋善思,对国计民生、安边备战等大事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受到朝野称赞,被冠以“杜武库”的美称,赞扬他满腹谋略,无所不有,取之不尽。

咸宁四年,晋武帝欲出兵灭东吴,多数朝臣反对,而杜预、羊祜等认为时机成熟,支持晋武帝的意见。这时,镇南将军羊祜病重,推荐杜预接替其职。武帝当即任命杜预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羊祜卒,杜预被拜为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杜预到达襄阳,加紧训练士卒,增修军械,探听东吴军事消息。他乘东吴西陵(故城在今湖北蕲水县)都督张政不备,出奇兵偷袭获胜,并以反问计使东吴将张政调离,致吴军心不稳。

咸宁五年(279),杜预在分析了东吴国内的政治形势和军事状态以后,认为进攻东吴的时机成熟,旬月之间给晋武帝连上二表,提出发兵攻吴的具体建议,强调不可错过战机。于是,晋武帝坚定了信心,是年十一月,下令发兵六路进攻东吴。

六年(280)正月,杜预率大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县)进发,命部将率兵沿长江西上,配合出巴东沿江东下的王铉水军连克数城。又遣将率800精兵,乘黑夜渡过长江,偷袭乐乡(今湖北松滋县)。他命士兵多插旗帜,虚张声势,沿山放火,设疑兵以扰乱东吴军心。乘驻屯乐乡的东吴都督孙歆与王溶交战之机,杜预又命在乐乡城外设下伏兵。当孙歆战败逃回乐乡城时,晋军随东吴败兵混入乐乡城中,生俘了孙歆。这一出奇制胜的成功,鼓舞了晋兵士气,动摇了吴军军心。军中颂扬杜预是“以计代战一当万”。乘胜利形势,杜预命大军进攻江陵,一鼓而破,为王溶水师东进清除了一大障碍。江陵攻克以后,各路晋军主将会集江陵举行军事会议,商讨进军灭吴之策。贾充、苟勖等大臣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攻破东吴,时疫将起,应等冬季再战。也有人认为正值夏暑,江水上涨,不宜大举进兵。杜预反驳了这些看法,指出晋军初胜,军威大震,立即东下必势如破竹。他排除干扰,“遂指授群帅方略,径造建业”【注:见《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条》】。江陵会议后,杜预受命“镇静零(陵)、桂(阳),怀辑衡阳”。【注:见《晋书·杜预传》】杜预向南进军中,斩杀和俘获东吴将领、地方官吏一百三十多人,使沅(水)湘(江)流域及交、广等州(包括今湖南、广西、广东三省及贵州、越南北部部分地区)望风而降。杜预持节进行安抚,任命长吏,安定秩序。沿江东进的晋军,所到城邑,吴军皆降。兵临城下之日,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至此,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杜预以灭吴战功被封为当阳县侯,以镇南将军镇荆州(治今湖北襄樊市)。他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注:见《晋书·杜预传》】因而继续训练军队,加强守备。同时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兴建学校,大修水利。他重修西汉邵信臣时的水利建筑遗迹,引清水(即今白河)、溃水(即今唐河)灌溉今河南、湖北交界处的百多万亩农田,粮食丰收,国家和百姓共同受益。因而“众庶赖之,号为杜父。”【注:见《晋书·杜预传》】他还主持汉水下游漕运工程,开杨口(古杨水人汉水之口在今湖北潜江县附近)使汉水与夏水相通,向西可通达江陵。向南,经今湖北利监县境,可通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再由洞庭湖南下,经湘水,可达零陵郡(即今湖南零陵)和桂阳郡(即今湖南郴县),使南北漕运便捷,并对长江起着分洪作用。因而“南土歌之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杜预为使自己功名留传后世,便刻两方石碑,一方沉于万山(亦名汉皋山,在襄阳西北50里)之下的江中,一方树于岘山(亦名岘首山,在襄阳县南9里)之上。

灭吴战争之后,杜预一面勤勉治理荆州,一面热心于经籍。他特别喜欢研究《左传》,自称有“左传癖”。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30卷,其《春秋释例》对攻读《左传》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其中《经传长历》(亦称《春秋长历》)是杜预参照东汉天文学家刘洪的《乾象历》推算、编订春秋时期240年甲子、朔闰和日、月食的一部历书,使后世史家得以正确掌握春秋纪年,价值更高。此外,还著有《春秋左氏传评》2卷,《春秋左氏传音》3卷(均佚),《律本》21卷,《杂律》7卷、《女纪》10卷。明人辑有《晋征南将军杜预集》18卷。

太康五年(284),杜预迁司隶校尉,加特进。他由荆州北返洛阳途中,因急病卒于今河南邓县,时年63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杜预死前遗嘱:丧事从俭,薄葬于洛阳东首阳山南(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北50里)。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大权谋家:杜预权术的六脉神剑!

【出处】《资治通鉴》第81卷 晋纪3
【原文】杜预还襄阳,以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乃勤于讲武,申严戌守。又引水以浸田万余顷,开扬口通零、桂之漕,公私赖之。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用兵制胜,诸将莫及。预在镇,数饷遗洛中贵要,或问其故,预曰:“吾但恐为害,不求益也。”

【译文】杜预回到襄阳以后,觉得天下虽然安定了,但是如果忘记了战事就必然会导致危难,于是他勤于讲习武事,命令部下要严于防守。他还引来水浇灌田地一万多顷,开凿扬口,与零、桂之水相通,以利水上运输,公与私都赖此而得到方便。杜预身不跨战马,射箭不能透甲,但是他以善于用兵战胜对方,各位将领都比不上他。杜预人在镇守,却多次向京都的权贵要人馈赠,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作,杜预回答说:“我只怕他们会加害于我,并不指望他们能给我什么好处。”

【解析】杜预是晋朝统一天下的大功臣,又是一个牛人,文武双全,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这样的人一个人,其实是一个权谋家。上述的一段材料直接揭示了杜预的权谋手腕。我们做下详细的分析:

1、居安思危

晋朝统一战争,攻克吴国的第一功臣就是杜预。平定天下后,并没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是居安思危,依然严防死守。这个居安思危的思想,看似简单,其实这是不居功自傲的心态。面对成就都当成了过去。而时刻的在思考未来可能的危机。这是一种前瞻性的危机意识。

2、公私兼顾

作为一个地方大员,兴修水利。这在古代是个惠及民生的大好事。有些人,想树立政绩,要么是为国家考虑,而忽视了老百姓的利益,这样的人被老百姓指责为政府的狗。有的人为民请命,不断地挑战官场规则,从而被官场视为异类。从而失去更高的作为。而杜预选择的都是能够各方利益平衡的政绩。

3、文武双全

杜预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在这段材料里体现的不是很全面,只是说,他不是依靠自己的体力,而是依靠自己的军事兵法能力赢得大家的尊重的。真实的历史中,杜预还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杜预的知识结构非常的完善。

4、能人行贿

上面的三点,可能都是杜预作为能人的展示,一般人思维,这么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肯定对行贿受贿的事情,嗤之以鼻,因为我们从小接触的就是能人都是伟光正的。但是杜预却不是,杜预是并没有道德过敏的症状,直接行贿。不被道德规则限制。

5、远能接近

作为地方大员,远离中央政治中心,而且手握大权,按道理,很容易被人进谗,影响领导的对这些人的信任。很多人被离间,无不先调离,然后给你实权,让你瓜田李下的处在猜疑的位置,从而被离间。但是杜预。直接对皇帝身边的小人行贿,从而杜绝了类似的事情发生。

6、贪污受贿

这么一个能文能武的人,会贪污受贿?对的,你没看错,尽管历史没有记载,这是为能人的避讳。你想啊,任何朝代的官员的工资都不是很高,这样的人靠工资肯定是行不了贿的。能够馈赠这些权贵要人,出手少了肯定不行,之打点一个也肯定不行,所以钱的来源只能是贪污受贿的非法途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刘黎平说三国:关羽的傲 其实是一种工作艺术

➤ 三国演义英雄论:还在争论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利害?

➤ 看过三国的人,你真的知道“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儿吗?

➤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神雕侠侣 倚天屠龙记 武侠小说最美六首开篇词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儒将杜预:三国终结者说道:

      婉如清扬
      求人办事,总希望有所得,或升官发财,或保条小命,有人图眼前,有人图以后,什么时候送,送多少,该怎么送,都是一门学问。提起送礼,东汉杨震四知的说法恐怕早已深入人心。送礼都是有所图的,如果说不图什么好处,只求人别害他,这样人应该是很少见的吧?世事无绝对,很少不代表没有,魏晋时的杜预就是其中另类。
      杜预在地方为官的时候,他就多次厚礼馈赠洛阳的权贵们,送礼之重,令人两眼放光,但是他并不图什么,就和我们平时送了些水果篮给人似的,不求回报,当人问他原因时,他说:“我只要他们不害我就行了,我不要什么好处。”聪明人说话果然不一样,地方为官,离皇帝远着呢,京中权贵们只要轻飘飘地说上那么几句,哪怕地方上做得再好,那也要瞎。所以,不图好处其实就是图他们别胡说,但远比跑官来得妙。
      杜预究竟是谁?
      
      大器晚成娶政敌之女
      
      杜预,京兆杜陵人,字元凯,生活在魏晋时期。
      京兆杜家,在汉代就已经是累世公卿。可两百年过去,杜家败落了。杜预的祖父杜畿,由郡守小吏,被举孝廉,官至河东太守,终因助曹操南征北战,被曹丕封为丰乐亭侯,官至尚书仆射。可惜,天不假年,调试御船时,落水死了。
      杜预的父亲杜恕虽承袭爵位。但终被小人所害,由散骑黄门侍郎贬为幽州刺史。在任上,他又被征北将军程喜诬陷,一捋到底,成为庶民。公元249年,他的政敌司马懿发动兵变,随后升为丞相,掌控了整个天下。四年以后,杜恕郁郁而终。
      都说三十而立,可杜预已经三十多了,仍没有担任任何官职。
      公元255年,司马昭上位。杜预终于挖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他娶了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
      司马昭为什么会把妹妹嫁给杜预这个仇人呢?原来今时不同往日,经过他父兄两代人的修剪,曹氏家族中有实力的都差不多干净了,司马氏得天下就是个时间问题。那些潜在的政敌当然需要笼络。杜预就是最合适的标杆,出身好,学问好。
      两年后,一个九十多岁的河东老寿星乐详上书说杜畿当年治理河东有功,司马昭顺手帮了妹夫一把,恢复妹夫丰乐亭侯的爵位,飞速升为尚书郎。
      老寿星很可爱,早不说晚不说,到杜预娶了公主后才说,估计是想送个大礼给杜家。司马昭也很配合,摒弃前嫌,大方地把爵位还给妹夫,还给他升官,真是皇恩浩荡啊。
      杜预娶妻后,一路飘红。尚书郎任上干了四年,他通过了大舅子的考验,成为参相府军事。
      杜预和公主的这场政治婚姻中,有多少情份呢?杜预心情我们猜不透,只是如果他父亲泉下有知,会不会气得再死一次?但是,无可否认,公主是张好牌,因为15年后,公主救了他一命。
      公元270年,杜预被司隶校尉石鉴弹劾,在河南尹任上被掀了下来。这年六月,鲜卑人秃发树机能兴兵滋扰,杜预出任安西军司,带着三百步兵,一百骑兵,开往陇右,刚到长安,又改任秦州刺史,兼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等。身份挺多,也挺好看,可不巧的是,内侄晋武帝派他的老熟人石鉴当安西将军,正是杜预的顶头上司。石鉴一到地儿,马上下令让他带着那三百兵去进攻,杜预可不傻,他说敌人兵强马壮,咱步兵不能硬拼,提出了什么“五不可,四不须”的建议,石鉴不讲那么多,他直接弹劾杜预擅自修城门官舍,扣留军用物资,贻误军机。一条条都是大罪,倒霉的杜预因此被押回洛阳,交付廷尉审理。
      如果杜预只是普通官员,那么必死无疑,但按当时律法,他是公主的丈夫,有司法特权(八议: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由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最后只是削了爵位就了事。也许杜预自己都没想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娶政敌原来也是有好处的。
      
      一展所长:书生当官样样精
      
      杜家出身书香世家,待人接物,温文尔雅,谨言慎行。他平日无事时,总沉浸在《左传》等经书之中,著书《释例》,《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是个丰产作家。当世学者都崇尚奢华富丽的文风,认为杜预的文章质朴率直,不够有霸气。只有秘书监挚虞很欣赏他,认为左丘明为《春秋》作传后,其他的传记就都歇菜,而《释例》写成之后,也将成其中翘楚。
      公元264年七月,司马昭下令改制礼仪,法律,官制,编纂《晋律》,杜预和张斐负责律法的注解,直到民国时期,法学家程树德仍赞叹不绝。这部律法对汉魏旧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杜绝钻法律空子,操作起来也方便,因着造福无数,《晋律》也因此被称为“张杜律”。
      265年,司马炎即位,大封宗室。杜预也被封为驸马都尉。
      杜预笔下功夫了得,治理内政也有一手。他当了七年的度支尚书(财政部长),被人称为“杜武库”。
      他一上任,在京师东面建了千亩籍田,请皇帝和百官以身作则,定期下田,上行下效,农业发展得很快,政府提高粮价,建立仓库,丰年买粮,荒年卖粮,市场物价平稳,百姓和国家双赢。
      农业靠天吃饭,公元278年秋,各地连降暴雨,洪灾之后又是蝗灾,农田颗粒无收。朝中重臣干瞪眼,杜预调查灾情,得出了解决办法“坏陂宣泻”,修理有利地形的池塘水库,至于不利地形的,就决开口子,填平。对灾民的安置除了国家救济,还提倡自给自足。
      杜预为国为民,办事一定要详细考量,仔细比对,最终下手,人笑他过于琐碎时,“大禹治水,也是如此。”可见杜预对自己的期望之高。
      杜预发现当时用的历法不合晷度,经过仔细计算,纠正误差之后,修订出《二元千度历》。
      杜预还是个发明家,他主持工作时,发明了人排新器,连机水碓,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周代时有个欹器(一种倾斜易翻的盛水物件,君王常放在座边引以为戒。)水少就会倒,水多就会被淹没,只有不多不少时才会可以摆正。这东西失传多年,人们连它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而杜预凭着书上的记载,硬是设计出了这么个神器,晋武帝很开心。
      浮桥,也是他的首创。杜预的祖父死于水难,洛阳边的孟津渡水深流急,很容易发生事故。杜预经过考证,提议在富平津修建河桥,他排除了朝中种种声音,亲力亲为,终于建成了河阳浮桥。建成之日,晋武帝举杯称赞杜预,而杜预并不贪功,把功劳都记在皇帝头上,这座桥自从建成,虽经重修,但一直使用到宋代1117年,历时八百多年,真是钢铁工程。比较现在的一些豆腐工事,令人感慨。
      
      文人治军:以计代战平天下
      
      杜预文弱,射箭从不中靶,然而每次大敌当前,他从不退缩。他一生当中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是平蜀,二是伐吴。可以说,结束三国的大人物当中,杜预算得上一个。
      公元263年的春夏之交,大将军司马昭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下令伐蜀,三路大军杀向汉中。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人从西路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人从中路切断姜维退路,镇西将军钟会则走东路,率十万人杀奔汉中。为了牵制伐蜀大将,司马昭派亲信廷尉卫瓘持节监督邓艾钟会,给兵千人,让亲信胡烈担任钟会的护军,田续担任钟艾的护军,安排妥当,监军护军都有合适的人选,还有一个重要岗位:镇西长史(总理将军幕府事宜),最后定了杜预。
      魏国捷报频传,十一月刘禅率领满朝文武投降,姜维在接到诏令后也向钟会投降。之后,邓艾钟会争功,钟会姜维谋反,卫瓘等公报私仇,诛杀邓艾,成都大乱,无论魏蜀官员,人人不保。钟会幕僚几乎被杀了个精光,杜预作为长史,还能活着离开。
      杜预能活着许是皇亲,但更重要的应是他的冷静。他曾当众指责卫瓘:“身为名士,位居总帅,既无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何以堪责?”卫瓘是司马昭亲信,也是当世名士,成都动乱,他得负首责。名士爱惜羽毛,正是这一句当头棒喝,惊醒了卫瓘,赶紧谢罪。
      如果说杜预在平蜀之战保障后勤的话,那么伐吴就是正儿八经的前方冲锋了。
      蜀国被平定后,魏国经过多年的修整,国力大幅提升,司马昭在羊祜的推荐下,派杜预以度支尚书的身份假节兼任平东将军,领征南将军。羊祜去世后,杜预就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特赐追锋车,第二驸马。杜预下襄阳筹备伐吴事宜。
      羊祜在荆州经营九年,和吴国大将陆抗互有胜负,两位将军英雄惜英雄,一度吴晋两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等到杜预接手时,荆州已有了坚实的伐吴基础了。所以,杜预就任后,修缮甲兵,显扬威武。第一战偷袭东吴名将张政所守的西陵(吴国西部重镇,此镇一丢,荆州水师即可顺流而下),大胜而归。这一战的胜利在于出其不意,羊将军与东吴交战,从不偷袭,张政大意之下才中计。张政想自己竟然被文人给打败了,太丢了人了,没敢向吴主孙皓汇报,趁这空当,杜将军派人把俘虏送回去,孙皓大怒,临时换将。这一仗没费什么力气,小小离间计就取得了成功。
      279年,益州刺史王浚造船已七年,上书请求伐吴。
      杜预也响应起来。但驻守扬州的安东将军王浑等朝廷重臣大加阻扰,晋武帝同意推迟计划,急得杜预又再次上书,掰开了揉碎了分析,就差立下军令状,眼看晋武帝没有回复,杜预又在十几天后,再次上书,苦口婆心,幸好此时尚书张华加了一把柴火,终于让晋武帝下定了决心伐吴。
      经济保障有了,上峰任命也有了,军心也有了。公元280年十一月,晋国发兵二十万,水陆六路攻吴。杜预担任西线指挥,负责监督王浚的水师,取江陵,占荆州。
      江陵是荆州的治所所在,东吴经营多年,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杜预下令围而不攻,阻断长江,断退路断增援。专等王浚水师来攻。杜预派参军樊显等去接应,十几天,轻易就把上游沿江的城池给夺了下来,掌控了整个战局。
      攻乐乡,虚张声势,搞了个三国版的四面楚歌,让他们误以为晋军主力已来,一万士兵百姓投降。等到益州水师前来,都督孙歆应战,被打得大败之后仓促回城,事不宜迟,晋军人马扮作吴军趁乱进城,斩首行动开始,乐乡就这样被拿下。后世所传的“以计代战一当万”就是如此。
      乐乡被拿下,周围网点也被攻破,江陵成孤城,杜预识破伍延的诈降,攻进城池。
      江陵被拿下后,整个荆州就全收下来。杜预安官心,收民心,充实江北人口,施政理民,很快荆州就安定下来了。
      之后,杜预在武昌会集各路晋军,商讨下一步事宜。有人提出不用趁势灭敌,等到第二天冬天再攻不迟。杜预认为,当年乐毅一战强齐,今兵威势如破竹,还等什么呢?朝廷内部出现了各种声音,幸好晋武帝也站在主战派这一方,不久,王浚水军攻至建业,大败吴军,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至此,金陵王气黯然收,也应证了杜预的设想。
      王浚的首功当中,有杜预的一份功劳。当初,杜预受命节制王的水军,但是杜预却给了他百分百的自主权,看战争情况而定,不必事事禀报,对部下的信任和支持,充分显示他的大度。到下游,王浑接手监管时,王浑就怕王浚立大功,百般阻挠,甚至在他已经俘获孙皓时,王浑还在向朝廷上书诬陷王浚。杜预王浑高下立判。
      
      君子谨言慎行却立功德碑
      
      杜预从小受儒学教育,而魏晋时世家子弟都崇尚玄学。他深知君子要济天下,也要自保,所以,他一直很小心谨慎。
      济天下,他做到了。
      说到济天下,想起一个笑话:当初杜预在收复江陵时,吴人对他又怕又恨,把瓠瓜系在狗脖子上拿到城头给杜预看,羞辱他,原来他有大脖子病,遇到树上长着瘤状的疙瘩,也砍下一块,露出白色的树茎,写上“杜预颈”,然后砍掉,以此泄愤。
      他平定蜀吴之后,也曾恼羞成怒泄愤杀人,但是仍然勤于讲武,兴建学堂,富国强兵。百姓被感化,山越被收服,国防被巩固……引水灌田,公私得利。造福一方,终被百姓称为“杜父”。从夏水直到巴陵千多里水路,也全部被疏通,因此南方有歌说:“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杜预的功劳,被晋武帝记在心中:平定蜀国,增加了一千五百户的食邑。平定吴国,又封当阳县侯,食邑增到九千六百户,他小儿子杜耽封为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八千匹。
      天下大一统,晋武帝派杜预返回襄阳,镇守荆州,但杜预多次上书,说自己家族世代都是文官,武将并不是自己的本行,请求退职。
      杜预深知,当初接替羊祜,是天下还没全入武帝之手,而如今,天下再无大敌,此时再权势熏天,后果将不堪设想。虽然没有成功,但态度已然表明,至少问心无愧。
      他向往君子之道,却也是个平凡人。
      大凡名士都有爱好,没点爱好,怎么混?王济爱马,和峤爱财,杜预常笑他们“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武帝听说后就笑问他有什么爱好。杜预脸色一正,说:“臣有《左传》癖。”君臣皆欢。
      杜预也有心浮气躁时。
      当初杜预和石鉴斗法,杜预略逊一筹。后来他参谋军事,担任度支尚书。匈奴人刘猛反水,石鉴吃了大败仗,谎报军功,正好被杜预给抓住了小辫子,两人在朝堂上开掐,晋武帝也劝不住,最后,只好各打五十大板,免官了事。生性谨慎的杜预怎么回事?我们总想起他在荆州任上给人送礼都不求好处的样子。事实上,他也平常人。
      杜预任镇南大将军时,文武大臣都来祝贺。名士羊琇一来,见杜预和大家连榻而坐,就很不高兴地说:“杜元凯乃复以连榻而坐客邪?”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派人追了好几里才回来,杜预心中那个疼啊。这还不够,那个叫杨济的家伙,也给他敏感的心来了一捶,人家都来送行,吃过饭才走,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人杜预好歹也是晋武帝的姑父,可杨济就不买账:只是到个场,屁股都没坐下就走了。
      他们怎么这么牛?原来羊琇的姐姐是司马师的妻子,杨济是司马昭皇后的弟弟!这两家伙看杜预是怎么都不顺眼,同是外戚,为什么他就立那么大功呢?
      杜预于国于民,都有大功劳。而他也觉得自己成就如此,该当立碑。他常常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让手下刻了两块石碑记载自己的功勋,一块沉埋在万山之下,一块矗立在岘山之上,做完这些后,他得意洋洋的对别人说:“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无论沧海桑田,都有一块石碑存在。
      杜预,大器晚成,为国贡献良多,被朝野称为“杜武库”,被百姓称为“杜父”。一生中平蜀伐吴,却又能静心研究《左传》,生前荣耀,死后配享文武二庙(唐太宗时期,因著《春秋》传,配享孔庙,唐肃宗时因伐吴大功,配享武成王庙),立德立言立功,无一缺漏,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千百年后,再来读他,依然心潮澎湃。

  2. 守弱学(西晋)杜预原文配翻译说道:

    世之强弱,天之常焉。
    强者为尊,不敬则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
    君子不惧死,而畏无礼。小人可欺天,而避实祸。
    非敬,爱己矣。智不代力,贤者不显其智。弱须待时,明者毋掩其弱。奉强损之,以其自乱也。示弱愚之,以其自谬焉。
    译文: 人世间的强弱之分,是天道中很正常的事。强者尊贵,不敬重它就会招来祸秧。生存的第一准则,是要有自知之明。君子不恐惧死亡,而害怕失去礼节。小人可以欺瞒上天,却躲避了实际的灾祸。并不是真正地敬重强者,而是爱护自己。智慧不能代替实力,贤明的人不会显露他的智慧。弱者需要等待时机,明智的人不会遮蔽他的弱小。尊奉强者可以损害他,用这个方法能促其自我变乱。显现弱小可以愚弄强者,用这个方法能使其自生错误。

    卷二 保愚篇
    为学原文及翻译
    人不知者多矣。知之幸也,不知未咎。
    智以智取,智不及则乖。愚以愚胜,愚有余则逮。
    智或难为,余则克之,得无人者皆愚乎?
    上不忌愚,忌异志也。 下不容诈,容有诚也。上明而下愚,危亦安。下聪而上昏,运必尽。
    言智者莫畏,畏言愚也。
    译文:人们不懂的事情太多了。懂得的事情多是好事,不懂也未必是什么坏事。智者用其智慧作为取胜之道,智计一旦失败就会事与愿违。愚人用其愚笨作为取胜的办法,愚笨十足就能达到目的。智计有时难以做到的事,愚笨的办法却可以解决它,这恐怕是人们都是愚人的缘故吧?当权者不忌惮愚人,而忌惮不忠的人。地位低下的人不容奸诈之人,而容纳诚信之人。上司精明下属愚笨,虽然危险但可以平安脱困。下属聪明而上司昏庸,好运一定会完结。说自己聪明的人不要去怕他,要留心自己说自己愚笨的人。

    卷三 安贫篇
    贫无所依,不争惟大,困有心贼,抑之无恙。
    不恶窘者,知天也。惰以致贫,羞也。廉以不富,荣也。
    蹇以无货,嗟也。贵生败儿,贱出公卿。达无直友,难存管鲍。 勿失仁者终富,天酬焉。莫道苦者终盛,人敬矣。
    译文: 贫穷没有依靠,不争强好胜是最重要的。困境催生邪念,遏制它才没有祸患。不憎恨窘迫之境,即是通晓自然社会了。因为懒惰而导致贫穷,是值得羞愧的;因为恪守清廉原则而不富足,是荣耀的;因为命运坎坷而穷困潦倒,是令人叹息的。富贵之家,多有不屑子孙,贫寒之家常出高官显贵。得志时没有正直的朋友,落难时却有管鲍之交。不失去仁爱终究会富有,这来自于上天的酬报。不诉说苦楚的人终究会兴盛,这源自于人们的敬爱。

    卷四 抑尊篇
    智尊者未必强,名实
    弗契也。霸者存其弱,胜败无常焉。 弱不称尊,称必害。强勿逾礼,逾则寇。
    不罪于下,祸寡也。目无贵贱,君子也。心系名利,小人也。君子尊而泽人,小人贵而害众。
    至善无迹,然惠存也。至尊无威,然心慑耳。
    译文: 地位高的人未必是强者,名声和实际不是相契合的。称霸的人也有他的弱点,胜败没有固定的规律。弱者不能自称尊贵,自称尊贵一定会受到伤害。强者不能超越礼法,超越礼法就是贼寇了。对身份低微的人不轻易谴责,祸患就会减少了。眼里没有贵贱之分,是君子的行为;心中只有名利二字,是小人的行径;君子身处高位会造福世人,小人有权有势就会危害百姓。最大的善行是没有痕迹的,但它的恩惠却是实实在在的;最高贵的人没有威仪,但他能让人心悦诚服。

    卷五 守卑篇
    智人卑莫僭,赢马勿驰。草木同衰,威存其荣。 君不正臣谲,君之过也。上无私下谠,上之功也。
    功过由人,尊卑守序,卑不弄权,轻焉。
    宠不树敌,绝焉。陋不论道,暴焉。堪亲者非贵,远之不辱也。毋失者乃节,恃之者必成矣。
    译文: 地位低的人不要冒用地位高的人的名号行事,瘦弱的马不要拼命奔跑。草木同时衰败,它们都有茂盛的时候。君主不公正致使臣子欺诈他,这是君主的过错;上司没有私心才能使下属对他直言,这是上司的功德。功过是由人来决定的,尊卑是靠秩序来维护的。卑微的人不要玩弄权力,因为人们轻视他;受宠信的人不要树立强敌,因为这是一条绝路;浅陋的人不要谈论大道理,因为这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可以亲近的人不是达官贵人,远离他们能免遭羞辱;不能失去的是气节,依靠他一定会有所成就。

    卷六 示缺篇
    天非尽善,人无尽美。不理之璞,其真乃存。求人休言吾能。
    悦上故彰己丑。治下不夺其功。君子示其短,不示其长。小人用其智,不用其拙。
    不测之人,高士也。内不避害,害止于内焉。外不就祸,祸拒于外哉。
    译文: 上天不是最善良的,人没有最完美的;没有加工过的玉石,它的本性才会存在。求助他人不要说自己很有才能;使上司高兴要故意显示自己的丑陋;管理下属不能夺取他们的功劳。君子显现他的短处,不显现他的长处;小人使用他的智慧,不使用他的笨拙。深不可测的人才是真正的高人。对内不回避害处,害处就会在内部得到解决;对外不接近祸乱,祸乱就会被阻挡在外面。

    卷七 忍辱篇
    智至辱非辱,乃自害也。至忍非忍,乃自谅也。君子不怨人,怨天也。小人不畏君子,畏罚也。君子小人,辱之可鉴焉。强而无
    仁,天辱之。弱而不振,人辱之。辱不灭人,灭于纵怒。大辱加于智者,寡焉。大难止于忍者,息焉。
    译文: 最大的耻辱不是受人侮辱,而是自我伤害;最大的忍让不是容忍他人,而是原谅自己。君子不怨恨小人,怨恨上天的不公;小人不害怕君子,害怕人们的惩罚。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羞辱他就可以鉴别出来。强者没有仁爱,上天会侮辱他;弱者不能振作,人们会侮辱他。侮辱不能毁灭人,毁灭人的是放纵和愤怒。有智慧的人常常要忍受大的侮辱,因为能理解他们的人很少;忍受屈辱的人往往能躲过大的灾难,因为他们使对手停止了进攻。

    卷八 恕人篇
    天威贵德,非罚也。人望贵量,非显也。恕人恕己,愈蹙(cù)愈为君子可恕,其心善焉。小人可恕,其情殆焉。不恕者惟事也。富而怜贫,莫损其富。贫而助人,堪脱其贫。人不恕吾,非人过也。吾不恕人,乃吾罪矣。
    译文:上天的威严以仁德为贵,而不是惩罚;人的声望以器量为贵,而不是声名显赫。宽恕他人就是宽恕自己,形势越是困难越是要这样做。君子可以宽恕,因为他们的心地善良;小人可以宽恕,因为他们的处境危险。不能宽恕的只是具体的事情。富人怜惜穷人,不会损害他们的富有;穷人帮助他人,可以使他摆脱贫穷。他人不宽恕自己,不是他人的过错。自己不宽恕他人,则是自己的罪过。

    卷九 弱胜篇
    名弱者,实大用也。致胜者,未必优也。弱而人怜,怜则助。劣而人恕,恕则幸。庸而人纳,纳则遇。以贱为耻,其人方奋。以拙为憾,其人乃进。无依者自强,势所迫焉。贤以义胜,义不容恶也。忠以诚归,诚不输奸也。
    译文: 被人称为弱处的东西,实际上是大有用处的。能导致胜利的东西未必是人们所说的优势。弱者令人同情,同情就是强大的动力;处于劣势的人,人们会宽恕他,宽恕就是难得的幸运;平庸者人们会接纳他,接纳他就是难逢的机遇。把地位低下视为耻辱,人们才能奋发有为。把自己的不足视为遗憾,人们才能不断进取。没有依靠的人会自我图强,这是形势逼迫的结果。贤德的人凭着正义取胜,正义不会宽容邪恶;忠贞的人凭着真诚令人归附,真诚不会输给奸诈。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