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千古绝唱《蜀道难》诗中三次出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既写蜀道行走之难,更写蜀道开辟之难,是诗人身临其境后发自肺腑的感叹。那么,李白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有感而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呢?
据关强编著《甘肃关隘史》,陇南市关隘计45处。剔除驿、堡、寨、城等,可以归为联通川陕的蜀道的关隘,仍有虞关、小河关、仙人关、七防关、白马关等多处。
古蜀道,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七盘关,全长约450公里。 蜀道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峡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和自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等,也包括蜀地范围内的道路,这是广义上的蜀道。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李白送友人入蜀时曾路经陇南徽县的青泥岭。面对“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奇峻险势,极尽笔力描绘了青泥岭古道的高峻奇险,发出了“蜀道难”的感慨。
青泥岭在甘肃陇南徽县城东南50公里的嘉陵江西南,是秦陇入蜀的必经道,是古蜀道最险峻的一道关隘,也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更多徽县解读:www.yangfenzi.com/tag/huixian
青泥岭蜀道遗迹很多,尤以碑刻为甚。《新修白水路记》是蜀道的重要遗迹。据文载“大抵蜀道之难,自昔青泥岭称首”。碑文详细记载了青泥岭古蜀道变迁的史实和改道白水道的始末,为研究古蜀道的兴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李白《蜀道难》作了真切的诠释。
青泥岭、阴平道、祁山道这些镌刻在“蜀道”上的地理概念赋予了甘肃陇南大地厚重的文化积淀。
邓艾灭蜀之路
李白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回溯约400年,三国名将邓艾率领万名曹魏军士是如何穿越万水千山,奇袭蜀军,导致蜀国灭亡的?
随着记者“探路”陇之南的脚步,这条路逐渐清晰起来。
沿宕昌河从宕昌向武都延伸的212国道旁,有一座如同“握臂”的桥,据说为邓艾父子所建,故称“邓邓桥”。当时邓艾父子率领大军伐蜀,沿宕昌河(甘肃小岷江)、白龙江由甘肃入蜀。大军边行军,边开山凿壁,修筑栈道。“邓邓桥”所连接的栈道是近些年修复的样道。
邓艾大军且修且行,就是这样,从甘肃陇西(或临洮)出发往南至宕昌,然后顺江而下到武都,再向南通过文县的阴平古道,翻越摩天岭(据说邓本人率先裹毡滚下,人品指数爆表,遂攻无不克)突然出现在四川江油的蜀国守军面前,这次奇袭以蜀国灭亡告终。
文县通往碧口镇的公路,一侧是奔流的白龙江,另一侧是壁立千仞。就在这些石壁上,古代栈道的遗迹清晰可辨认,直到现在还有一些村民仍在使用部分路段。
这条公路上的一处栈道遗址保留了至少三个时间为修筑栈道而在石壁上开凿的方形孔洞。这些孔洞向后人诉说着行路之难。
李白说唱蜀道难
一些专家认为栈道相当于古代这些地方的高速公路,而在历代修建这些“高速公路”之前,秦巴山区的先民们早已截弯取直,摸索出山间的行路。更多陇南解读:www.yangfenzi.com/tag/longnan
李白说唱风格的乐府诗《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提到的“青泥”即现在陇南徽县县城南5公里的青泥岭。这里是秦岭腹地,嘉陵江上游,甘陕川三省交界之地。据史书记载,经青泥岭前往四川的古道殷商时就已存在,唐以后成为官道。看着烟雾笼罩的青泥岭,很难想象昔日的艰难。
既是官道就有驿站,30公里一个驿站,路宽50到60厘米,窄的地方有30厘米。
北茶马古道
更鲜为人知的是北茶马古道。康县平洛镇团庄村有一座龙凤桥,据考证为北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2009年,考古人员在康县望关乡发现了一块刻有“茶马贩通番捷路”字样的残碑。石碑的发现,改变了学界对于茶马古道的认识。学者们形成的共识是茶马古道是“西部地区分布的内地茶叶运往藏区并以茶易马的往来道路”,而并不仅限于西南地区马帮贩茶之路。
石碑上所刻是察院明文,说明两宋到清朝前期,康县境内存在着茶马古道一条重要的支线。
据专家们研究,这条支线在明代和清前期的时候已经成为比嘉陵江一线还重要的路,因为这条比较平坦,路比较好走。
康县平洛镇团庄村村民龙恒金,68岁,年轻时曾走过这条路,背粗布出去换粮食。从康县到武都,里程比公路近(陇南的路多盘山公路)。
如今,茶马互市贸易早已中断。当地文物部门在北茶马古道沿线征集了上千件文物,正在策划展览。
文物中有古道上客栈的马槽,拴马桩等。
现代公路的修建使得蜀道不再难。这些古道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正在为世人揭开神秘的面纱。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新华网等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长庆油田被逼到西安,九寨沟硬推给四川—甘肃落后在于小农意识
➤ 全国电商扶贫陇南试点工作实录:当精准扶贫遇上“互联网+”
昔日“蜀道难”如今变通途 陇南成甘肃东南部交通枢纽
今年“十一”黄金周,我省不少去四川的游客和自驾游爱好者,不再绕道陕西汉中高速公路,而是就近取道10月1日刚刚开通的十天高速公路,经天水市进入陇南的西和县、成县,接成武高速穿过武都,再沿武罐高速进入四川。“走这条高速公路,比绕道汉中节省近两个小时,方便快捷多了。”一位兰州的自驾游爱好者高兴地说。
与四川毗邻的陇南,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多少年来交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成为甘肃通往中南、西南的交通“卡脖子”地段。为彻底打破交通制约,推进陇南地区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交通运输厅和陇南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打响了陇南交通扶贫大会战,加快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建设力度,从根本上改变交通落后局面。
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奋战,目前武都至罐子沟(甘川界)、成县至武都、十堰至天水(甘肃段)3条高速公路相继通车运营,两当至徽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武都至九寨沟高速公路实验段已开工建设。这几条高速公路贯通陇南全境,特别是全长188.7公里的十天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福州至银川横向联络线的重要组成路段。这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打通了我省东出陕西、南下四川的“南大门”,打通了陇南境内成武高速、武罐高速通往兰州、天水的瓶颈,将陇南真正纳入了关天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区,实现了省城兰州到成都、重庆、湖北的全程高速化,为西北地区与西南、中南地区的经济人文交流提供了畅通便捷的通道,同时对促进国家秦巴山区扶贫战略规划的实施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加快公路建设的同时,贯通陇南境内的兰渝铁路加紧建设,预计2017年建成通车,届时,陇南将搭上加快发展的“快速列车”。另外,备受关注的陇南成州机场正加紧建设,这座支线机场的建成将结束陇南没有航空运输业的历史,对陇南构建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陇南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陇南正由交通劣势变为交通优势,由过去的交通瓶颈变为我省东南部的交通枢纽。”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坦言。
十月下旬的徽县,多雨。
雨中行进在青泥岭的大山中,山上云雾缭绕,山下雨水随意流淌,脚踩上去便是泥,或许这正是此行探秘青泥道最好的体验了,青泥道字面上看便是与泥有关,与艰险有关。
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体现了青泥道行进之难。
由政协徽县委员会主办的“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10月下旬在徽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有关蜀道研究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热议青泥古道、重走青泥古道、体味青泥古道。三天时间里,徽县阴雨绵绵,青泥道行走之险、之难让这些古道研究者在秋雨中体味得淋漓尽致。
青泥岭,是古蜀道从长安到四川成都途中三道险岭(秦岭、青泥岭、剑门)中的最险山峰,其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算得上最崎岖、最雄伟、最壮观的一岭。徽县境内的青泥道作为古代秦陇入蜀的必经之道陈仓道上的一段,被誉为“秦陇屏障、巴蜀咽喉”,至今隐藏在徽县水阳乡、大河店乡、嘉陵镇、虞关乡境内的青泥岭山脉中。青泥道,因在青泥岭上而得名。
陈仓道从两当杨店乡进入陇南,古蜀道在陇南境内共有90多公里,在两当和徽县东部的丘陵、山地中蜿蜒盘旋,进入徽县县城就到了青泥岭脚下。据考证,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徽县县城南门外还竖立着一块明代雕刻的书有“通蜀门”三个大字的石碑,从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出了县城南门就踏上了入蜀的古道。
从徽县县城出发向南绕山而上行进大约10公里,便到了大河店乡的青泥村。大山深处的青泥村在雨雾中显得有几分静谧,村部小广场上的李白、杜甫白色雕像格外醒目,诗仙李白显得神采飞扬,他的标志性动作——手举酒杯正在豪饮;诗圣杜甫则面容清癯,手握毛笔似正在作诗。与二位诗人正对的是一尊巨大的黑岩石,上书“青泥驿”,这便是蜀道上举足轻重的青泥驿,宋以前的历代朝廷都在这里设下驿站供路人歇息。
穿行于青泥村,青瓦白墙的房屋显得有些古朴,白墙上绘以古人饮酒作诗图或商贾云集的集贸市场交易场景,道路两旁三三两两悬挂“青泥岭客栈”、“青泥岭酒家”字样的彩旗迎风招展发出啾啾的响声,加之深秋时节从树上悠悠飘落的树叶不时映入眼帘,让人有穿越时空来到了古时候繁盛的青泥驿之感,仿佛看到当年店铺林立、酒旗招展、商贾云集、人欢马杂的繁荣景象。
北宋殿中侍御史赵拚在景佑元年(1034)及以后的几年中数次自长安入蜀走青泥道,他在青泥驿是这样的心境:“暂留山驿又晨兴,西望旌旄想旧朋……境上凭侍逐远境,青泥寒晓入云登。”在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中,青泥岭见证了多少金戈铁马、英雄壮举,又承载了多少凄楚美谈、悲欢离合?据《唐史》记载,天宝8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让他的爱妃杨玉环吃到四川涪陵的新鲜荔枝,下令开辟入蜀官道。自京都长安出发,穿宝鸡、越秦岭到凤州,过两当、河池(今徽县)上青泥岭,到长举沔水,过广元入剑门到成都,沿路设108个驿站,青泥驿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新修白水路碑记”记载,宋嘉佑二年,为避开青泥岭之险,绕道而行的白水路修成,青泥驿被废弃,当时,仅裁撤的邮兵就有一百五十六人,驿马一百五十六匹,该驿站和递铺每年为朝廷节省的粮食达五千石,喂马的饲料堆成堆要一万人伸直胳膊才能抱拢,解除契约的执事役夫达三十余人。而新修的白水路上却增加阁楼栈道二千三百零九间,供传递文书的人沿途休息的邮亭、驿兵驻扎的营房、转运大批货物计数编号的纲院三百八十三间。通过对比,可见青泥驿当年的繁华程度。
如今,在青泥村依然可寻见遗留下来的碾盘、枯井、对窝、马槽等。据悉在青泥岭23.5公里的区域范围内,分布着历代摩崖石刻及碑刻有71方,隋唐以来的寺庙建筑共8座,北周的石窟石造像1处。
过了青泥驿,前方便是青泥岭的主峰铁山,继续往山里走,新铺的水泥路只能一辆汽车通过,大约不到十分钟车程,路旁赫然立着一尊黝黑的石碑,碑名为“远通吴楚”。碑文大致清晰:“徽县至虞关之通道也,自石家峡至杏树崖二十余里,路皆崔嵬,险阻可畏。自明以来,虽崎岖如故,往来负载莫不寒心。但功力浩大,难以举动。己巳秋,四方左右奋发起念,同心协力,悉内一旦成功,爰立二碑,以示不朽云。捐资人,首领……嘉庆十六年四月吉日。”的字样。记载了青泥道自明代以来的通行路线、险易程度及当地百姓自发维修青泥道的情况。远通吴楚,展示了当时的山民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沿水泥路再行进三五百米,在青泥村辛家吊沟村北面的石崖上,一处明代留下的摩崖石刻保存完整,因其横额上刻有“玄天神路”四字,当地人一般叫它“玄天神路”碑,又名“新刊修路碑记”。碑文说:“上自青泥岭,下至青泥河,土路坍塌,顽石阻隔,往来奔走不便,人人所忧虑者。今众等集乡约会,各施资财粮石,发心修理道路。”这是青泥古道上关于路的又一处历史见证。
秋雨绵绵,雨雾蒙蒙,窄窄的盘山水泥路上沾满泥土,汽车走在上面时而会打滑,过了玄天神路碑行进大约五公里,水泥路也到了终点,只有窄窄而泥泞的土路。要想感受古人脚下的青泥道,只有弃车而走,在一段小溪窄处随行的当地向导介绍说:“这正是当年青泥道经过处,河面上裸露出来的石块上一个个小窝貌似就是古人骡马留下的足印。”跨过小溪,半裸露于山坡上的石阶大约就是青泥道最明显的遗迹了,只容一人通过并延伸向茂密的荆棘深处。坡度大约有60度,记者手脚并用爬上了古道,稍有抓不稳就有滚下山坡的危险,腿在发抖,难以想象当年古人还背有粮草行囊,如何一路翻过青泥岭走向川蜀大地。
难怪杜甫在翻越青泥岭时留下了“始知五岳外、别有它山尊”、“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的诗句;与杜甫同时代的元稹也在《青云驿》一诗中写到:“苕绕青云岭,下有千仞溪。徘徊不可上,人倦马亦嘶……闻名意惨怆,苦坠牢与狴。”
徽县青年学者曹鹏雁曾这样描写他在2011年探查青泥古道的情景:“我独自沿典华山青泥河谷溯流而上,再次进行了探险。这道早已荒废,已全然找不见旧路踪迹。河谷内激流轰鸣、大石磊磊、荆棘丛生。山谷左侧多为悬崖,绝无通行的可能,山谷右侧由牛羊践踏出的小径不时被激流、巨石、荆棘阻断。穿行于谷间,随时就得跳越深涧巨石,猫身钻狼牙刺丛。满坡的森林黑压压一片,遮天蔽日。黑漆漆的树丛之内,乌梢大蛇挡于道中,见人直往脚下扑来,剧毒的竹叶青蛇挂在树梢晃荡,倍感阴森恐怖。”
然而,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路还是要走。
唐宋时期,由于青泥道是自古秦通蜀之要道,因此属交通大动脉,南来北往的商贾贸易经此转运。南边的茶叶、丝绸、造纸、印刷发展很快,加上南方的手工业,如青瓷、扬州的制玉业等源源不断沿长江输到嘉陵江运往长安,而西北的盐、铁器、种子、美玉等源源不断输入江南,这期间青泥道十分繁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天梯石栈相钩连。”千百年来李白的《蜀道难》成了千古绝唱,青泥古道千百年来也在文人骚客的笔下积淀了深厚文化,一部关于路的历史文化。
宋嘉佑二年,为避青泥道之险而新修的白水路建成以后,青泥岭上的马帮驼队、邮差商旅虽然得到了分流,但古道峻岭上行色匆匆的脚步依旧没有停止,随着1933年316国道和1957年宝成铁路的建成,青泥古道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走进了历史的博物馆。2015年10月1日,十天高速公路(湖北十堰至甘肃天水)正式通车,此路正从青泥岭脚下通过,不论是前往成都还是西安,都不再遥远也不再艰难。
近年来,徽县把青泥古道文化作为县域文化的核心来抓。徽县成立青泥古道文化研究会,对青泥古道的历史变迁、文化价值、保护开发等进行深入研究。投资75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保护文化遗存,把大河店乡青泥驿原址青泥村打造成了全省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示范村。
徽县,古称河池,青泥岭位于县城东南秦陇蜀三省交界之地,有鸡鸣三省之说,宋人杨粹中诗云:“山犹连蜀道,人却作秦音”,陆游也有诗云:“城郭秦风近,村墟蜀语参”。从这蜀道秦音、秦风蜀语中我们听得到徽县自古以来与川蜀、秦巴的渊源。从地理的角度看,青泥岭北锁秦陇,南控巴蜀,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蜀道的概念非常宽泛,包括古时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以及蜀地范围内的道路。以成都为原点来说:自成都向北,由陕入蜀的,有翻越秦岭到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古时汉中属蜀国),有从汉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有由甘肃入蜀的阴平道;自成都向西,有连接西藏通西域的茶马古道;成都以南,有由云南入蜀的五尺道和在此基础上拓展可通向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成都以东,有自三峡溯长江而上的水道。
其中翻越秦岭到汉中的陈仓道,它的具体路线就是从陈仓向西南出散关,沿嘉陵江上游(故道水)谷道至今凤县,折西南沿故道水河谷,经今两当(汉故道)、徽县(汉河池)至今略阳(汉嘉陵道)接沮水道抵汉中,或经今略阳境内的陈平道至今宁强大安驿接金牛道入川,而青泥道就是陈仓道上的一段。
据《史记》记载,这条古道从殷商通蜀,秦以前称故道,汉代称陈仓道和嘉陵道。青泥岭以北至陕西宝鸡为北故道,以南至陕西汉中沔水接金牛道这段为南故道。历史上把这条故道总称为蜀道。它从长安到成都全长约1626公里。唐代开辟入蜀官道,系国道大动脉、入蜀之高速公路。
陇南,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接陕西,南通四川,扼陕甘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是甘肃的南大门,总面积27923平方公里。那这是有多大?且让小陇帮你分析分析。
陇南=1.7×北京(北京面积16410.5平方公里)
陇南=4.4×上海(上海面积6340平方公里)
陇南=13.9×深圳(深圳面积1996.8平方公里)
陇南=17.7×伦敦(伦敦面积1577.3平方公里)
陇南=23×纽约(纽约面积1214.4平方公里)
所以,陇南>(北京+上海+深圳+伦敦+纽约)面积总和
辣么,中国如果少了陇南会怎样?
没有你我,地球依然转动
但是如果没有陇南,中国会怎么样呢?
往下看!
如果没有陇南
就没有“天然氧吧”——阳坝自然风景区
这里是陇上江南一颗璀璨的明珠,国家AAAA级风景区,素有“甘肃西双版纳”之美誉,堪称甘肃的“西双版纳”。
如果没有陇南
就没有珍贵的“《惠安西表》”——西狭颂
这里是我国“汉三颂”之首的《惠安西表》(西狭颂)摩崖石刻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峡谷风光让景区显得神秘而有灵气。
如果没有陇南
就没有美丽的“小九寨”——官鹅沟
这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峡谷里有二十多个颜色深浅不一的碧绿湖泊,湖水清澈,还有老树等盘桓水中,山崖上有很多瀑布飞流直下,景观众多。
如果没有陇南
就没有《蜀道难》中的古道——青泥岭
这里是青泥岭, 因岭高雨频,道路泥泞而得名,现有的历史文献中以青泥岭为题材的古代诗文多达200余篇,其因为众多历史名人的光顾与历代军事故事的演绎而著称天下,名垂青史。
如果没有陇南
就没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祁山堡
这里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六出伐魏时的前线中军帐所在地,高数千丈,方圆一里余,三面刀劈斧削,上平如席,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
如果没有陇南
就没有乞巧活化石——“乞巧女儿节”
这是传唱了三千年的秦风遗韵,是汉族民俗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体现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如果没有陇南
就没有传统傩舞——池哥昼
这是文县白马藏族特有的习俗。舞蹈者头戴面具,扮成“山神”、“菩萨”、“小丑”等模样,挨家逐户地欢跳,意在为村民驱鬼除恶、驱邪消灾、避难免罪,以迎接新的一年吉祥和顺。
如果没有陇南
就没有“华夏第一洞”——万象洞
这里己有2.5亿年的历史,位列中国四大名洞之一,享有“华夏第一洞”的盛誉,号称“地下文化长廊”,又称“地下艺术宫殿”。
如果没有陇南
就没有震惊西北的武装兵变——两当兵变
这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西北地区发生的一次武装兵变,也是在甘肃发动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
如果没有陇南
就没有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哈达铺
这里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集镇。毛泽东在这里做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也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
如果没有陇南
就没有美味的洋芋搅团
这是陇南的传统小吃之一,砸好的洋芋泥加上酸菜或是醋水,这酸菜要用清油炒好,醋水里也加入了许多爽口的调料,用翠绿提味的蒜苗、韭菜或者青椒略做点缀,这碗中的风景立刻就不一样起来。
如果没有陇南
就没有一碗热腾腾的馓面饭
这是陇南人民运用本土食材创造出的美食,简单纯净却蕴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配上各种腌制的泡菜等“下菜”,轻轻一拌,即是美味。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这样描写蜀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蜀道的开凿始于战国时期,这条惊险奇绝的古道可以说是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文化的奇迹。
近日据媒体报道,“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活动已正式开启,四川方面目前已确定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荔枝道4条古道上的68处文化遗产点作为申遗支撑。
跨越秦巴 连通川陕
“蜀道艰险,走在路上总是心惊肉跳,面对高山峡谷、激流险滩,空寂苍凉之感油然而生。只有走到那里,才能更透彻地感悟人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敖堃这样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描述蜀道。
敖堃介绍,历史上最早通中原是秦国,司马迁有“秦国庇佑蜀国”之说,秦惠王为了打通去往南方富饶的蜀地,在他与蜀王相会的地方安放了几头石牛,并在石牛尾巴下放了一堆黄金,意为石牛能拉出黄金。由于蜀王贪图黄金,同时由于道路艰险,石牛和黄金无法运到蜀国,于是蜀王就派武兵力士凿山开路,把石牛运到了蜀国,于是就开通“蜀道”中最早的一条道——金牛道,也就是李白所讲“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那段路。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王东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继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大运河成功申遗之后,古道路申遗似乎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事情,“蜀道”申遗,首先要厘清概念,划定边界。“有明确界限”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对线路遗产提出的基本要求。
“我心目中的‘蜀道’,主要指打通秦岭,连接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古道路。”王东林告诉记者,“这条路,大体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等组成。”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秦岭?王东林向记者解释,因为秦岭是川陕之间最大的交通屏障,就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秦岭,天下之大阻也。”
历史悠久 典故之道
东汉的《郙阁颂》中形容:“常车迎布,岁数千两,遭遇颓纳,人物倡堕,沉没洪渊,酷烈为祸。”每年都有几千辆车从这里掉入河中,其险峻由此可见一斑。
敖堃告诉记者,蜀道主要由“天梯石栈”连接而成,由于木质结构的栈道耐久性较差,到了唐代,多用土石取代木材——所谓的碥道,即有坡度的岩壁上削坡铲石的土石路,外围设置有挡马墙,与现在的公路类似。碥道不像栈道那样平实近捷,它更长,坡度更高,道路更崎岖,但是比栈道要经久耐用。
王东林表示,“蜀道”是“典故之道”,从秦惠王打通蜀中起,历朝历代,都与蜀道化生出不少故事与传说,诸如“五力士拽蛇崩山”“蜀帝杜宇化子规”“火烧栈道”“寒溪夜涨”“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尤以三国历史和故事最为集中。
仅剑门一带,庞统、蒋琬、姜维、邓艾、马超、鲍三娘都留下了十分精彩的故事和传说。王东林指出,今天,剑门蜀道是首批列入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剑门关为核心,北起陕西宁强,南到成都,全长450公里。沿线古迹有三星堆遗址、德阳文庙、昭化古城、七曲山大庙、皇泽寺、千佛崖等,都是重要级别的文物。数百里古蜀道上,峰峦叠嶂,峭壁摩云,雄奇险峻,壮丽多姿,自然遗产瑰丽,文化遗产密集。
在王东林看来,蜀道最重要的价值是开启了中央政权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蜀道之后,不仅汉中、成都盆地之千里沃野、膏腴壤土成为周秦汉唐的战略后方,更将山高路远、僻处王化之外的西南地区带入大汉文化圈,充分接受关中地区先进文化的辐射,从而跟上中国发展进步的整体步伐,成为华夏民族的一员。
即使在今天,古老的蜀道依然对秦巴山区现代交通体系的重构发挥了“先驱”作用。王东林告诉记者,宝成铁路大体循陈仓道;西宝高速基本循子午道;西商高速循蓝武道;川陕公路经陈仓道、连云栈道与褒斜道,至汉中后循金牛道达成都……呈现出明显的承续关系。
揭示价值 唤醒意识
随着高速公路等现代化交通设施的建设,古“蜀道”在当今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价值。
在近现代交通突飞猛进的情势下,古代的蜀道日渐废弃。“用不着再去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或者再去破译并利用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解决现代的‘物流’问题。”王东林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不破不立,新旧相承。只有当旧的东西流失得差不多了,人们开始发现记不起历史沧桑,看不见岁月留痕,无法寄托乡愁、留住历史根脉了,才猛然醒悟应该保护文物。
“蜀道”也是如此,据参与调查的专家说,蜀道真实的历史信息和它的完整性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原因多样。
“蜀道”申遗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揭示价值”唤醒“保护意识”,王东林这样认为。申遗本质上就是价值认定,从地区遗产、国家遗产到世界遗产价值。这种价值的认定,对各相关地区有意义,并能带来切身的利好。“尽管我们经常说申遗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保护,并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但是,申遗的号召意义和动员力不可低估。”
王东林坦言:“我认为申遗和保护不是矛盾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奔着目标去,每一步都对遗产保护有积极意义。”他同时指出,申遗工作首先是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家底,了解现状;尔后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拿出详细的保护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呈现蜀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最后是申遗策略的研究,尤其是如何揭示蜀道遗产“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个性内涵,以及它的“全人类公认”的“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
蜀道作为文化遗产或文化线路的价值,学者们已经作出了很好的概括。价值影响人们的判断,影响人们的态度取向和行为选择。只有揭示价值才能带动政府和社会认识价值,进而珍惜价值、保护价值。
总之,研究越充分,保护越到位,行动越给力,目标就越接近。王东林信心满满地表示:“在历史上出彩的蜀道,今天同样会在世界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