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是西夏太祖李继迁的后人吗?

李继迁(963—1004年),谥号西夏神武皇帝,庙号西夏太祖,系李元昊的祖父,西夏王朝事实上的奠基人。其出生地被称作“李继迁寨”或“继迁寨”,位于今陕西北部榆林地区。

文/中华黄金家族

李继迁是党项平夏部人,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假使没有他,党项人可能和许多许多族群一样,默默无闻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正是他,在兄长李继捧坚决将平夏之地和党项人全部交给中原王朝的时刻,揭开了李氏(拓跋氏)之党项族群的自立之路,且愈战愈勇,竟在无比复杂和艰难的环境中于中国西北成就霸业,与强大的两宋、辽朝、金朝分别呈三足鼎立之势,成为中国古代史特别是辽宋金元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之一。

以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的夏州地方,起初民不过三二十万,控弦之士超不过一万,且周边强邻环伺,竟能崛起于困境,继迁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民族、种族、基因学说的角度讲,不断的融合,不断的引入新鲜血液,是族群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党项人的崛起,在民族融合角度讲,正是不断进行基因重组、汲取新的能量的过程,其兴发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南北朝末期,党项羌人游牧于今青海省东南部和四川省西北部巴颜喀拉山脉,在那里,他们与青藏高原上的氐羌部落和吐蕃部落进行了融合;隋唐时期,党项人开始内附和民族大迁徙,第一次是迁至河湟地区,在那里主要与吐谷浑人、诸羌部落和汉人进行了民族融合,第二次是迁往今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内蒙古河套南部等地,主要与汉人、回鹘人、蕃部、契丹、室韦等进行了民族融合。

经过这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党项人在人口规模上显著扩大了,文化、经济和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族群整体的民族意识有了显著增强,政治需求和建立自我政权的欲望开始膨胀。

从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主线来看,党项人从李继迁开始的目标清晰的民族独立进程是不值得鼓励的,因为毕竟在政治上造成了国家疆域长期分裂的局面(如西夏、北宋和辽/西夏、南宋和金),内战频仍,百姓苦不堪言,中华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了长期而严重的损耗。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继迁带领党项人走上民族复兴之路,尽管夹杂着个人英雄主义和封建时代为满足自己和后代政治经济欲望的目的,但当中原王朝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都不足以令包括党项人在内的少数民族由衷地心悦诚服的时候,且中原王朝派往民族地区的官员多为“无知无畏”型,而遭致强烈反对时,那么,继迁反对其兄李继捧的行动,自然就会得到广大当地人的支持。

因此,继迁固然是一位党项人的民族领袖,但他更多应该感谢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与政治氛围,他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与潮流,才得以顺势而为、就势而上,成就了家族和族群的一段霸业。

继迁“称霸”大约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开始是不服从继捧向北宋献地而举事阶段,这段时间在强大的宋军压迫和部分族人的反对下,继迁不得不东躲西藏,多次遭到毁灭性打击;后来,继迁成功地“攀附”了辽朝,迎娶其公主,获得其册封,借机在党项和蕃部中树立威望、重建威权;接着,继迁利用辽宋矛盾而浑水摸鱼,攻下银州以为据点,向四周侵扰;接下来,利用接受羁縻为条件,在辽宋之间“挑拨离间”,获得北宋允许互市等重大利好,党项人经济社会获得迅速发展。

继迁最初的想法与其军事行动方向是一致的,即和所有崛起的少数民族一样,都艳羡中原的物华天宝,欲先恢复故定难军和夏州之地,然后以图中原,因此战略攻击方向一直朝向中原,使得北宋将军事资源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

经过长期大小规模的战争,继迁认识到:以辽朝比党项人强大得多的军事能力,尚难以将中原占据(如辽太宗、辽世宗几度南下中原,皆因无法实现长期立足而返),党项人则几乎没有可能在中原获得胜利,且若长期相持相战,对党项人而言无异于“慢性自杀”。于是,继迁将发展战略转向唐末以来中原汉人王朝力所难及的河西走廊,先后攻取至关重要的灵州、凉州,为党项人势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无比重要的基础。

党项人占领凉州后,原先顺服北宋的吐蕃六谷部与北宋的联系被切断了,但他们并不是真心服从继迁,党项人的统治一度被仅仅局限于凉州城,城外则是六谷部人的“天下”,时常侵扰党项人。继迁从缴获的六谷部人身上发现北宋赐予的牌印以及潘罗支已获北宋“朔方节度使”的任命等信息后,深以为患。

毕竟当时党项人在凉州是“外来户”,且人数不多,因此继迁虽以获取凉州为喜,但也对吐蕃人的动向高度关注,面对不断的袭扰,颇有些一筹莫展的感觉。

就在这时,六谷部首领潘罗支派人给继迁送来书信,言明全族欲降之,并盛情恳请继迁亲自前往受降。继迁大喜过望,张浦却忧心忡忡:“兵务慎重,贵审敌情,(潘)罗支倔强有年,未搓兵锋,遽尔降顺,诈也。不若乘其诡谋未集,一战擒之,诸蕃自伏”。但继迁不以为然:“我得凉州,彼势已促,力屈而降,何诈之有?况杀降不祥,尔勿疑,以阻向化之心”(见《西夏书事》卷七)。

继迁显然被连取灵州、凉州巨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丧失了应有的警惕性,对六谷部的投诚深信不疑,并且未加任何戒备,欣然前往六谷部的住牧地受降。

果然不出张浦所料,六谷部等族人在继迁必经之地精心布下重兵埋伏,待继迁经过时突然发动攻击。

虽然继迁的侍卫部队久经沙场,战斗力很强,但“好汉不敌三手”,人多势众的六谷部伏兵几乎将继迁身边杀尽,继迁在几个贴身卫士拼死护卫下,狼狈逃脱,但也身中五箭,血流如注,在逃至灵州的“三十井”地方时箭伤发作,不治身亡,享年42岁。西夏王朝建立后,继迁被追谥为“太祖”,其墓号为“裕陵”。

统一河西走廊,实现的党项人独立建国,进而图谋中原,是继迁毕生的愿望,但一次小小的失误,竟让正值壮年的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临终前,继迁放心不下,还对赶到身边的诸子嗣和老臣们念叨“西略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然后长驱南牧”的未尽理想。

同时,继迁也很担心自己死后党项人群龙无首,北宋会大举进攻,因此他嘱咐长子李德明:“尔当倾心内属(指归顺北宋),一表不听则再请,虽累百表,不得请勿止也”,显然继迁甚至多年与北宋作战,已经累积恶感,所以要求德明以恭顺态度对宋。

继迁最放心不下的莫过于权力的传承了。为此,他特意将张浦唤到面前单独交流,反复叮嘱张浦尽心辅佐德明,一定要保住历史(拓跋氏)数百年开创并坚守下来的基业。在得到张浦等人坚定的承诺后,继迁才慢慢闭上了眼睛。

而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1606-1645年),就是出生于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今属横山县?)。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王晓磊:“大人物”战斗过的地方

中国古代各朝衰败原因大集锦

宋石男:明代的秘密警察及其覆灭

好一部南明痛史——读顾诚《南明史》

一个繁荣社会如何一步步衰败到崇祯的地步?

崇祯与李自成在1944 —— 重读《甲申三百年祭》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李继迁-李自成出生地探访┃陕北地理说道:

    李自成是一个历史传奇人物。李继迁既是一个历史传奇人物,也是一块神秘的土地。

    陕北的丘陵沟壑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藏龙卧虎;陕北的山梁陡坡看似瘠薄单调,实则龙腾虎跃。小时候常听老人谈说“南蛮”盗宝的故事,就是想不来那些宝是怎么来的。后来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总觉有些虚幻。而唯有李自成的故事却让我觉得那是实实在在的。看了李健侯先生的《永昌演义》,觉得那就是英雄史诗。由此产生的崇敬之情时常萦绕心际。后来又查阅了一些关于李自成的史料,更觉得李自成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正如毛泽东所说:“是陕人的光荣”。因为崇敬李自成的缘故,也了解了一些李继迁的事情。群众中传说的李自成“生在李继迁,长在长峁墕”的说法,让我多次产生了探访了李自成出生地——李继迁寨的想法。5月27日,我从榆林取道横山黑木头川,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

    北京市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北京市考古学会会长齐心,对故居窑洞群遗址出土文物进行鉴定讲解

    李继迁,这个位于横山县殿寺镇南五公里左右的一个山沟里,现在只有300多人口的小村庄,却与两个历史传奇人物有关联,这恐怕是一般人不会想到的。李继迁(963-1004),银州(今陕西省榆林县南)人。党项族平夏部人,为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之子。先祖本姓拓跋氏,唐贞观初归唐,赐姓李。宋史载,“建隆四年(公元960年),继迁生于银a州无定河,生而有齿。”幼年时即以勇敢果断,“擅骑射,饶智数”而闻名乡里。12岁时,担任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族兄定难军留后李继捧献地朝宋。他与其弟李继冲、亲信张浦等人出奔地斤泽(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组织和带领党项族各部叛宋,后来势力逐渐强大,不断攻掠宋朝边地。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二月,李继迁遣使至银州,佯与宋都巡检曹光实约降。曹光实信以为真,到了约定期限,李继迁伏兵于葭芦川(今陕西佳县西北),诱杀曹光实等,假其旗帜,袭据银州。三年(公元986年),李继迁依附契丹,受封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契丹封李继迁为夏国王。二年七月,李继迁归附宋朝,授银州观察使,赐姓名赵保吉。不久又附契丹,并联结契丹军,多次袭击宋朝西北边境。三年十二月,李继迁再次上表归宋,授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管辖夏、银、绥、宥,静等五州。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三月,李继迁攻取宋朝灵州,改名西平府,设置官职,整编军队,为后来西夏的建国奠定了基础。六年初,宋遣使议和,割银、夏(今陕西横山西北)等五州与李继迁。十二月,李继迁攻打吐蕃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吐蕃军伪降突袭,李继迁中箭逃归。次年正月,因伤死亡,年42岁。李继迁这个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在宋与辽的夹缝中,巧妙周旋,拥兵自立,逐渐强大,成为西夏王朝的奠基者。这个开创了西夏190年历史的李继迁无疑是党项族的骄傲。他当年屯兵的地方被人们称作李继迁寨,可见人们对他是多么的尊崇。谁也不曾料想到600多年之后,这里又出生了一个李自成。李自成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今横山县人)。少年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后来,因家境穷困,到银川驿站里当了驿卒,为官府传书送信。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李自成被裁辍业参加农民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闯将,作战勇猛,识略过人,在农民军中享有较高威信。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十三年曾先后在陕北潼关、四川鱼腹山(腹一作复)两度战败,但均度过难关。他在率兵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很快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十六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十七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部属刘宗敏等迫害明三海关守将吴三桂的家属,吴三桂投降满清,引清军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李自成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永昌二年(公元1645年) 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时神秘消失。李自成的主要事迹就是他“领导的伟大的农民战争”(毛泽东语)硬生生地推翻了大明政权。直到现在,陕北的老人谁都能说上几段关于李自成的故事。

    李继迁寨

    在即将进入通往李继迁寨的山沟的时候,我向一位年近50岁的老乡问路,没料想他就是李继迁寨人,正想搭便车回村,我让他上了车,他正好当了我的向导。我问他,知道不知道李继迁这个人。他说,知道。我再问,李继迁寨现在有没有象城那样的古寨堡,他说,听老人们说,在靠近沟口的山顶上,有一块200亩大小的平地,曾经挖出过又大又厚的城砖,那可能就是过去的李继迁寨。我问,李自成是不是出生在这里。他说,李自成就出生在这里,出生的窑洞已被土坝淤泥掩埋,现在只有一个藏兵洞还看得见。走过一个阁楼式建筑,进入村庄,这个与两个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有联系的山村,与陕北一般村庄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村庄座落在山峁之间,土坝封沟,向阳的山坡上,窑洞参差,树木掩映。男人们大都下地去了,只有三五妇女坐在街畔上剜洋芋籽,两个老汉坐在村中的坝顶上抽烟。在村人的指点下,我们找到了李自成出生的地方。一个靠山的山崖前,是一块平坦的坝地,地里栽满了柏树。靠近山崖的地方,有一块水泥打制的长方形碑石,正面写着“李自成诞生地”几个大字。还有一首四言诗,为明史专家谢承仁撰文,书法名家欧阳中石题写。其诗为:“李继迁寨,闯王桑梓。今归横山,昔属米脂。米脂立像,其像煌煌;横山树碑,其碑巍巍。煌煌巍巍,青史永垂;巍巍煌煌,两县之光。”短短48字,却有叙有议,既褒扬了米脂、横山两县为李自成立像、树碑的义举,也讴歌了李自成的功绩。碑的背面写着:“大顺李自成将军故里,为明延安府米脂县双泉里二甲三峰子敞梁湾,今横山县石窑沟乡长峁墕涌峰山古庄窠······”等字样。这就应证了群众中流传的李自成“生在李继迁,长在长峁墕”的说法。碑石左侧山崖上距平地一丈多的地方有一个土窑洞,窑洞虽已破败不堪,但很奇特。窑洞右边地下开着一个可容一人下去的洞口,黑古窿冬的,看不到底。左边向里也开着一个口子,人差不多低头就能走进去,看里面堆积着踏土。我想,这就是那位老乡说的藏兵洞吧。据说里面很深,曾经有人进去过,说,里面有驴槽、土炕等。在这个窑洞的下面紧靠山崖与淤土的地方,我发现了一个土窑洞。这个土窑洞只开着一尺多的口子,看里面空间较大。土崖右边二三十米东向的地方也有一个土窑洞,从外面往里看也是挺深挺深的。给人的感觉是这里的几个窑洞都相互连通着。我问走过来的一位老年妇女,这里究竟是不是李自成出生的地方。她说,听老人们说,这几孔窑洞都是李自成家的,李自成就出生在这里。言语间颇有几份骄傲。我查看那地形,那几孔窑洞原来的地势应该是比较高的,差不多就在半崖上,而且也比较偏僻。只是由于后来在窑洞下面打了土坝,泥土淤积起来才看上去这些窑洞地势不是很高。看着这些破败的窑洞,我尽力想象着李健侯先生的在《永昌演义》中描写李自成出生时的情景。在大明政权风雨飘摇之时,这个叫做“黄来儿”的孩子就在这里降生了。光绪本和民国本《米脂县志》载,李自成的祖籍在米脂县李家站(今仍属米脂),李自成的祖父李海开始生活在此,后迁居当时无定河西的米脂李继迁寨,李自成的父亲李守忠生活在这里。李自成出生在李继迁村,后来随父搬在当时的米脂长峁敞梁湾住,在此度过少年时代。这段话说得很清楚,李自成出生之后不久,就随父离开李继迁,搬到长峁墕去住了。长峁墕在今横山县石窑沟乡,两地相距50多里。我猜想着,李自成的父亲李守忠搬家的原因,莫不是真的象李健侯先生在《永昌演义》中描述的那样,为了那被称为“银州一百八十二处龙脉之一、葬之可卜王霸之征”的黄龙岭南十里之三峰子山那一佳穴?真是那样也应该是先葬后搬的吧。陕北人丧葬习俗之一,就是一般都将祖坟埋在离家较近的地方,这一则是为了节省丧葬费用,更是为了平时祭祀的方便。如有把祖坟埋到离住所较远的地方,那就可能是为了风水的缘故了。李自成的父亲李守忠完全有可能是为了照顾祖坟的方便才把家搬到长峁墕去的。在一些民间传说中,就是因为李自成祖坟坐在龙脉上,才出了李自成这样的不非凡人物。有资料记述,正当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所向披靡之际,明朝崇祯皇帝使用最卑劣的手段,密令陕西官员伐掘李自成祖坟,“断其龙脉”。明崇祯十五年(公元 1642年)正月初八,时任米脂县令的边大绶等率90多人,冒雪赴米脂城西北130里地李自成祖坟所在地“三峰子山”,将李自成祖坟“尽数伐掘,聚火焚化。”有人说,这就是李自成后来进入北京,匆匆忙忙只当了42天皇帝的原因。看着李继迁,想着长峁墕。长峁墕究竟如何,以后一定得看看。

    李自成这个名字,已然成了陕北人革命精神的一种象征

    临离开村子的时候,村民们陆续从地里回来,他们或坐在街畔上闲话,或躺在土炕上解乏,看上去,他们对自己现在平静的生活非常满足。我想也是,历史上的李继迁、李自成毕竟距离他们太遥远,在他们看来,那就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要生活得幸福,还得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还得靠智慧靠劳动。

    二O一O年六月初于子洲

  2. 李志强:李自成是西夏党项拓拔氏 建大顺立李继迁为不祧之祖说道:

    2016年6月9日端午节,应宁夏拓拔氏家族西夏王陵祭祖大典暨拓跋文化交流大会的邀请,来银川,随陕西横山拓拔氏代表团,参加这次有史以来,首次盛大的拓拔氏西夏王陵祭祀大典及文化交流大会。

      作为陕西米脂泰安里二甲李自成家族代表,以及李自成、大顺文化研究者的身份,能应邀参加这次祭祀大典,本人颇感荣幸和自豪。

      在横山县拓家畔拓跋氏族人、延安市土产公司总经理拓承的介绍下,认识了全国各地区拓跋氏代表和工作者200余人。这次祭祀大典和文化交流活动,进行的圆满顺利。

      全国拓跋氏代表在宁夏西夏风情园“拓跋部落”的组织带领下,参观了西夏王陵、西夏历史博物馆和西夏风情园。与会者,利用这次机会,有幸了解到西夏历史和党项拓跋氏历史。

      李自成是西夏党项拓拔氏 建大顺立李继迁为不祧之祖兴奋之余,感慨之时,特将湖北省通城县李自成研究会收藏的,350年前,李过写给子孙后代的《长峁山记》,正式公布于世。由此,证实李自成家族历史之谜。也是给祭祀大典一份厚礼。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立李继迁为不祧之祖,说明自己是西夏党项拓拔氏后代。李自成祖籍地横山县(原米脂)流传:“李自成生在李继迁,长在常(长)峁墕。”

      然而,历史对李自成的家族史,却说法不一。有人说李自成是为了名正言顺当皇帝,攀西夏李继迁之皇脉血统,来抬高自己等不实之词,由此,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长峁山记》的发现,是李自成家族史一个铁一般的历史证据。李过在以祖籍地长峁山(陕西省横山县石窑沟乡)为记,证明长峁山是其祖籍地。

    李自成是西夏党项拓拔氏 建大顺立李继迁为不祧之祖长峁山,原归米脂,现属横山。长峁山现曰:常峁墕。按其地理地形来看,其名曰:长峁山,更为确切一些。

      《长峁山记》,是李过手抄本内容之一。抄本有《杂灯传录》、《长峁山记》和《襄公庙碑》三种内容。《长峁山记》,则巧妙的隐藏在两篇宗教内容文章之中。

      李过在给后人详细阐明,自己祖根,来源于西夏党项拓跋氏。同时,讲述了本家族从远祖拓跋思恭、李继迁、李元昊到李自成,四代人辉煌的历史和磨难的历程。

      从而, 表达了自己为子为侄,未能辅佐叔父皇帝李自成事业成功,更受先皇遗诏柬的惭愧、内疚心情。

      更为重要的是,李过在落款处,明确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及名姓——“大顺遗民李过、棲山寺黄龙真人李绣”。

      李自成是西夏党项拓拔氏 建大顺立李继迁为不祧之祖李过《长峁山记》正文:

      “吾祖五代昌盛,西夏侯国,镇夏、陕、蒙,辖地两国,祖拓拔思恭,辅唐数十载,平剿黄巢,东征西讨,屡见殊勋,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封夏国公,赐皇姓李氏,七代位之。”

      “相传,至吾祖继公,称夏国王,传两代至帝公昊时,国力盛壮,自即帝位,建国号西夏,传国二十四世,国柞衰退,西部蒙人峰盗日起,虎视我国久之,终被侵入,占我疆土,杀我同族。彼时,我已无抗争之力,撤回甘、陕边,聚族而居。其权其国灭,已为游牧之民,各安天命,自食其力。”

      “长峁山之分居,亦自此来,后来子孙繁衍。历数世,生子字鸿基,后自改名姓自成,投迎祥部,作战勇甚,继高迎祥之余,威号闯王,定陕西,攻北京,占皇城,称大顺皇帝,封国号永昌,叱咤风云,灭明朝,斗三桂,但终不敌金人诡计,退潼关,走西安,延黄下宜昌,崇通兵败,其壮志虽励,我之后族奈大气未助,终推之为乱寇枭雄。”

      李自成是西夏党项拓拔氏 建大顺立李继迁为不祧之祖“为子为侄,未能一佐其事业成功,更受先皇遗诏柬,再不能大申拳脚,大酬壮志。轰轰烈烈为一世英雄,草草伏居平邑乡间,延续我后裔繁衍万千。西人北移,历史变迁,恐我之后人未识其源流,草草笔录,以备后人观者,记之而毋失焉。”

      落款:“大顺遗民李过,年六十八,棲山寺号黄龙真人李绣,行将就木之人,记以传后”(李过之印)。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