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侠界的两位宗师,金庸和古龙对武功的处理迥然不同。古龙的武功描写非常简略,就拿古龙笔下的经典角色来说吧,李寻欢为什么无敌?因为“小李飞刀,例无虚发。”阿飞为什么牛逼?因为他的剑很快。傅红雪为什么成长为一代刀神?因为他很勤奋,每天关在小黑屋里练功。古龙不太care武功,他比较care人物性格,你们不要追问为什么,反正百晓生的兵器谱就是那么排的。金庸则不然,他的武功描写非常繁复,无论是打斗还是主角武功的成长,其中往往深含义趣,这里谨就我读书的一点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慕容复姑妈家的琅嬛玉洞里遍藏天下武学典籍,他本人的看家本领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所学不可谓不博。结果在少林寺被攻击型技能只会一种的段誉打爆,弄得他差点灰心自杀。赵敏也想通过学习各家各派最厉害的杀着来增强武功,东学一招,西学一招,结果在周芷若的九阴白骨爪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文/东家丘
再如杨过,他的根基虽然是古墓派武功,但在之前学过欧阳锋的蛤蟆功,为了练玉女心经,又学了全真派的武功,后来又学了王重阳刻在古墓内的部分九阴真经,又从洪七公、黄蓉那里学到打狗棒法,从黄药师那里学到玉箫剑法、弹指神通。杨过本人飞扬跳脱、生性浮躁,所以他的武功很杂,打起来好看,但离第一流的高手却总是差一点。这一点被金轮国师指了出来,杨过听后心中大震,使他在今后的几天如果着了魔一样思考武学之道。老子说,“少则明,多则惑。”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杨过的武功真正进入超一流境界靠得还是从神雕那里学来的独孤求败的剑意,这种剑法化繁复为简易,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后来他自创的“黯然销魂掌”也是招式简单,全凭内力取胜。
陈家洛也一样,他的武功是“百花错拳”,其实就是大杂烩,有研究者说这是影射陈家洛这个人物的优柔寡断。他最后武功大进是因为看到庄子中庖丁解牛那一段而心有所悟,融会贯通。
可以看出这些都是聪明人,对绝顶聪明的人来说,精专往往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要见到好的学问、才艺就心痒难耐,不学不快。这种人绝对练不了老顽童的双手左右互博术,老顽童和小龙女都是心思单纯之人,如此方能做到分心二用。
等到绝顶聪明之人真正精通了一样东西以后,他再看自己以前所学的眼光就会不同,因为很多领域都是相通的,内在的精神是一以贯之、可以相互印证的。到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水平越高的人可能越不精专。比如黄药师,武功位列天下五绝,琴棋书画,医卜星象,奇门五行无不精通。射雕里面郭啸天、杨铁心不相信有这种人,曲灵风很不屑地说,这种人自然是有的,只是你们见不着罢了。一灯的弟子渔樵耕读,朱子柳入门最晚,最后武功却最高,而且同样博学多才,尤擅书法,并把书法融入到一阳指中。可见,是精专还是博综,应视个人禀赋而定。
学习还要有手眼,会选择,曾经沧海难为水。以读书而言,如果你读过了最经典的书,那么市面上的大多数书都可以跳过了。什么书经典?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我想有一个判断标准,那就是时间。很多经典是几千年前传下来的,你能想象几千年后有人读安妮宝贝、郭敬明吗?如果你生平所读都是最好的书,看当下畅销作家的作品,有时会觉得看完第一页就知道最后一页了,作者的水平、他想玩什么把戏、甚至潜在的意图,一览无余。就好比张无忌练了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后,天下武学对他而言再无任何秘奥。少林寺七十二绝技之一的龙爪手,张无忌一看就能使出来,而且使得比四大神僧之一、练了几十年龙爪手的空性更好、更地道。其他武功如七伤拳、圣火令上的武功,张无忌都是一学就会。甚至当时的最新武学成果太极拳、太极剑对他来说也不难,一看就会,且一会就忘了一大半,一会就“全忘了”。所以读书、学习都要读最本源、最精髓、最经典的东西。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拿写文章来说,你不读古今大家的书,整天看安妮宝贝、郭敬明、安意如,不变傻才怪。你研究了原典,还会去读市面上泛滥的“解读”吗?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也就几千字吧,所以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就是“选择比努力重要”。拿语言来说,如果你掌握了古汉语,现代汉语的双字词、多字词、成语就不存在学习的必要了(翻译词除外)。古人掌握单字的意思,然后排列组合,自己造词,现代汉语则墨守成规,词汇非常有限,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很多字本身是什么意思,仓颉如泉下有知,肯定会苦笑吧。
尽信书不如无书,有的作者所写的内容并不完全都是他真正体验到的,而是有臆测的成分。好比创出乾坤大挪移的那位高人本人只练到第六层,第七层是他凭聪明才智想出来的,并没有体证,所以有几句是错的,如果张无忌定要强练,很可能会走火入魔而性命不保。好在他生性豁达,知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大成若缺的道理。倒是小昭有些完美主义,一定要把这几句记下来,供张无忌日后参详。所以看书对作者的东西不可削足适履,不要太求甚解,“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不要老想,他为什么这么说?老在那揣摩,生怕遗漏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你要知道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作者是错的。
形意拳大师郭云深犯了官司被关进监牢,仍然练功不辍,但因为枷锁、镣铐的限制,只能练迈出半步的崩拳,出狱后赢得了“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称号。所以有时候一种限制往往可以强迫你进取,好比古墓里的寒玉床,奇冷无比,睡在上面必须以内力与寒气相抗,久而久之,即使在梦中,内功也自精进。这和跑步绑沙袋的道理一样,看过龙珠的同学肯定记得孙悟空他们会在几百倍的重力下训练,当然这是有点夸张了。
段誉本是个书呆子,对武功没有兴趣,不论长辈如何威逼利诱他都拒不学武。后来却莫名其妙地学了逍遥派的凌波微步和北冥神功,为什么?因为凌波微步是以易经六十四卦方位为基础的,而段誉对易经很有兴趣,所以毫无困难地学会了凌波微步。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从不认为什么真正的伟业是靠意志力完成的,爱因斯坦不热爱物理,肖邦对音乐没兴趣,你觉得可能吗?所以学新的东西,可由兴趣开始慢慢扩展,先学和自己感兴趣有关的,这样效率也高。但是有时候如果没有入门的话是谈不上兴趣的,这就需要通过意志力下一点功夫,如王国维所说的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然后迎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欲罢不能的第二个境界。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如果以金庸小说中的武学来譬喻,则“为学”就是学一套套的武功,如剑法、刀法、拳法等,大多数人都处在这个阶段。而什么是为道日损呢,就是忘掉套路、忘掉陈规,无往而不可。好比令狐冲跟风清扬学的独孤九剑,独孤九剑也有招式、但这些招式的作用是使习练者体会剑意而最后忘掉招式本身。从有为至无为,从有招至无招,随意挥洒,左右逢源。杨过跟神雕一起练剑,张无忌跟张三丰学太极剑,都是这个道理。
武侠小说里总是有很多门派,不同的门派有不同的武功家数,一般的人也往往学之不疑,而不想想我为何学的是这一派而不是那一派,这是由什么决定的?资质最高的两个人,杨过和令狐冲却想过这个问题,他们的结论是一样的,那就是不管是哪个门派的武功,只要用得恰当就毫无问题,可以夹杂在一起,该用这个的时候用这个,该用那个的时候用那个,而不必囿于门户之见。现在民间“国学”日兴,很多人扬言要振兴传统文化,然后就批判西方的东西,但你会发现他们根本不了解西方,而他们所宣扬的“传统文化”也会让理智清醒的人大跌眼镜。因此做任何事都要有博大的胸怀,不要有门户之见。
茴字的四种写法重要还是人生的重大问题重要?我个人当然不认为前者就不重要,但相较而言还是后者更重要。“小学”虽然要有人研究,但那是谁都可做的工作,不必劳烦天才的大脑。天才怎么读书?诸葛亮说,“吾观其大略”。陶潜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所以不论做什么都不可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忽略了根本所在。就好像侠客岛的那些高手,纠缠于李白《侠客行》诗句的具体内容,就无法看到真正的秘籍,而不识字的石破天却看出其中的图形,练成了绝世武功。
最后要说的人,毫无悬念,是他——扫地僧。这个真的很难说,因为这境界非我所知。扫地僧在藏经阁中数十年,默默无闻,精研佛法,无人见他显露武功,但一出手就镇住了几位绝世高手,佛法、武学都可谓震古烁今。我只能效法陆游说“功夫在诗外”说一句——“功夫在武外”了。不错,有时候只要到达了那个最根本的所在,一切都会豁然开朗了。
金庸小说博大精深,其中武学描写所包涵的至理想来还有许多本文未发之妙,就非我所能遍举了。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