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阔成先生仙逝,作为他的代表作,评书《三国演义》也成为经典,长期被人称道。不过,在这部评书里,有个小小的BUG,那就是40回上,关公斩了颜良之后,跟曹操说,我这不算什么,我三弟才厉害,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曹操就问了,你三弟谁呀?回答是张益德。于是曹操赶紧让人把这个名字记下来,“那时候没有笔记本”,就记在衣襟上。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一愣,曹操怎么能不认识张飞呢?汜水关温酒斩华雄,张飞可是当着曹操的面闹过一回中军帐,差点被袁绍袁术轰出去,还是曹操拦着才平息事端。之后的煮酒论英雄、白门楼杀吕布,张飞和曹操都是面对面,熟人啦,还用得着记名字嘛?
后来再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原文二十五回,对话是这样:关羽说,我何足挂齿,我三弟张益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直接说出了名字。曹操对手下说,你们都记住了,以后要遇到张益德不可轻敌。并且把这句话记在了衣袍襟底。也就是说,曹操记下的不是张飞的名字,而是不可轻敌这句警示。
当然,这个小小的BUG并不影响《三国演义》这部评书的宏大与成就。它依旧是一部堪称经典的评书。
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本身,也有不少BUG。比如张飞的字,是翼德还是益德?《三国演义》里可是从头到尾写的张翼德,但《三国志》里清楚地写着益德。以史书为准,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张益德,张翼德只不过是后世以讹传讹的叫法,虽然读音上并无不同。当然,也许因为翼德更有动感,符合豹头环眼猛张飞的性格,所以才流传得更广。
《三国演义》里还有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这个人叫关索,是关羽的儿子。
关索是在诸葛亮南征孟获的路上出现的。大军刚刚出发,关索突然出现在诸葛亮面前,说是关羽第三子,于荆州失陷后逃到鲍家庄养病,现在病好了,前来军前效力。诸葛亮慨叹一番,就任命关索为先锋,大军继续推进。
然后——这个先锋就沉寂了,不仅南征孟获的战场只偶尔出现,后来用人紧张,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时候竟没有出现。准确地说,没前因没后果的,他在《三国演义》中蒸发了。人哪儿去了?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中,采纳了很多说书的素材,许多桥段来自民间。在三国题材的说书作品中,关索(也有人写成关锁),可是个重要人物。俞樾的《茶香室丛钞》里就提到,《陕西通志》记载,商南县有个廉康太子墓,这位廉康太子是三国时人。当时汉室衰微,廉康太子自称是汉室后裔,占了块地盘,想称帝,结果被关锁给平了。再比如地处江浙的武康县,有个严康屯兵处,这位严康是个半人半神的怪物,长相奇丑,力大无穷,爪牙为兵戈,皮肤是铁,只有喉咙两三寸是肉的。他的老婆叫鲍三娘。后来,关索来了,他长得太帅了,绰号花关索,年少美容仪,鲍三娘“悦而私之”,搞了婚外恋不说,关索还一箭射在严康喉咙上,把他射死了。可见关索在鲍家庄养病的时候也没闲着。
俞樾认为,廉康就是严康,关锁就是关索,时间上差不多,只是两个传说,一个在陕西,一个在江南,差得太远,令他百思不解。
湖北也有类似的传说。俞樾找到《古今图书集成》引《蕲水县志》说,汉末,当地有对漂亮姊妹王桃、王悦,美貌而武艺出众,决定打擂台招亲,谁打得过她俩,就把她俩娶走。当然,是又帅又能打的关索(这个故事里关索是关羽的长子)赢了,一举娶走姐妹花。但此前,关索已经有老婆了,就是才艺和姐妹俩不相上下的鲍氏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是关公的儿子呀,一口气娶三个,也没人觉得不对。
世界各地都有三国迷,在日本当教授的韩国学者金文京先生就是一个。他专门研究了关索的问题。他提出《水浒传》里杨雄的绰号叫“病关索”,说明了好多事情,首先病中的关索也很厉害,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关索的传说历史悠久,不晚于《三国》、《水浒》成书的年代,在宋朝无论是官兵还是土匪,都有许多人绰号关索,甚至相扑的女选手,都号称“赛关索”。
在金文京先生的著作《三国演义的世界》里,专文论述了关索。他发现四川、云南、贵州有很多地方都以关索命名,如关索岭、关索庙、关索镇,广元还有关索夫人鲍三娘墓。关索的足迹几乎遍及半个中国了。还有一些地方戏里,大量保留着关索的故事。
关索到底是怎么回事?金文京写道:1967年,在上海嘉定发掘了一个古墓,明朝的,棺材里出现了一本成化年间的书,就是《花关索传》。
事情是这样的:刘关张桃园结义,相约杀掉家小,一起起事。刘备是光棍无所谓,可关张都有妻子,自己杀自己的下不去手,于是就互相去杀。张飞到了关家,还是不忍,于是带走关平抚养,放走关羽怀孕的老婆。老婆后来生下的孩子就是关索。
后来就是母子离散,关索随世外高人习武,并且获得神力。接着母子相认,鲍家庄比武娶亲鲍三娘,并且杀掉鲍三娘原来许配的廉康太子,接着比武再娶王桃、王悦,接着投刘备,立大功,又被刘备之子刘封陷害,发配云南。再往后,荆州失陷,关羽罹难,关索玉泉山深潭中寻得青龙偃月刀,威力大增,活捉杀父仇人陆逊、吕蒙,血祭关羽。之后刘备去世,诸葛亮重新归隐,关索心灰意冷,大病身亡。三个妻子则归隐田园。
这就全串起来了。
可以想见在宋元乃至明朝关索的故事是多么脍炙人口,影响多么巨大。也许是罗贯中本人,也许是后人,忍不住将关索加入了以《三国志》为基础的《三国演义》中,但是后来的编辑者或出版者,觉得关索故事太过突兀,与《三国演义》风格、走向不合,又尽数删去,但没有删干净,只留下投军这么一个小小的线索。
陈汝衡先生在《宋代说书史》里介绍,南宋时期的瓦子勾栏里,说书业很发达,一些文人则建立了“书会”,将说书内容整理、编纂,并且加入唱词(如镇场诗或赞词),供更多的人使用阅读,当然,他们也会根据市场需求创作新本子。
可能有一大批中国的古典小说就是这么来的,它们来源于民间的曲艺文化,成了精英文化,又被袁阔成这样的大家改回评书,继续提供给后来的大众欣赏、传播。这个轮回过程可能得经历数百年,难免会出现各种添枝加叶或者走形,有的比原著更好,被保留下来,有的不如原著,又被修正。而袁阔成先生最可贵的地方,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了《三国演义》原著,还说出了自己的风格。这可比那些香港导演们胡编乱造瞎抒情要强得多。
当然,即便评书不时髦了,这些文本的轮回也会以其他方式进行下去,比如电子游戏、影视作品,还有难以更替的纸质书。想想看,如果出土的《花关索传》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块上千年前的软盘或硬盘的话,那也许大家永远都闹不清楚关索是怎么回事了。
作者:老猫,本名程赤兵,著名作家、媒体人。出版有作品《我的故乡在1980》《喵了个咪》《风月有痕》等。
三国演义 pk 军师联盟
电视连续剧《军师联盟》的热播雄辩地证明了我的一贯主张:
创作三国戏,必须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才有出路和前途,否则必败无疑,诸君不妨拭目以待。
三国演义 pk 军师联盟
《三国演义》
好在哪,错在哪
虚构的部分都好看
不可否认,纯粹以文学创作的眼光看,《三国演义》无疑是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其中许多故事脍炙人口,甚至成为耳熟能详的成语,千古流传经久不衰,比如借东风、空城计、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这些故事,包括草船借箭和三气周瑜,都是罗贯中的虚构而非历史的真实。周瑜甚有雅量,根本气不死;诸葛亮心眼不小,犯不着也不会去气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不是别人,正是罗贯中自己或者毛宗岗父子。
可是大家都说好看。
这就没办法了。
因为对于小说和戏剧,好看是第一位的。
《三国演义》好看的,也都是虚构部分。
这说明什么呢?
写历史小说和历史剧,不要怕虚构。
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也都是可以的。比如庞统献连环计,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历史上就连影子都没有。但他们的命运结局没改,因此无碍。
正史留下的空白,正是自由想象的空间。
创作三国戏的人也一定要有这样的观念:
罗贯中编得,我编不得?
恒定的价值观
在古代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独占鳌头,没有哪个什么“演义”可以望其项背。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毛宗岗父子处理过的《三国演义》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也简单,只有两个字:
忠义
但,这个价值观却是恒定的,贯穿始终的。因此它的开篇就一定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关云长也一定得过五关斩六将,尽管曹操根本就没有阻拦过他。
纲举目张。有了恒定的价值观,就能统揽全局。
虚构的故事,也顺理成章。
害人的价值观
忠义之害人,也许得另写文章。
简单地说,宋江和李逵就是被这价值观害死的,南宋以后中华文明不再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也有它的责任。实际上,讲忠义就是要否定扼杀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岂能有利于我们民族?
我反对读《三国演义》,根本原因在此。
《军师联盟》
好在哪
戏好看,拍得用心
由于时间不够,我只看了《军师联盟》前24集。总体感觉,是除了片名,编剧、导演、演员、摄像、场景和服装道具等等都很棒。比如曹操盔甲的空镜头就用得极好,透过杨修囚车的木栏拍司马懿也是上乘的构图。
这说明剧组很敬业,很用心。
戏也好看,这一点观众应该有共识。
大方向和小细节不错
历史剧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军师联盟》值得肯定的一点,则是没有把曹操与朝中反对派的斗争,简单地写成权力斗争,而是定位为路线斗争,也就是陈寅恪先生指出的:曹操代表之寒族法家与袁绍等人代表之士族儒家的斗争。这就保证了该剧品味的不俗,也比一般的宫斗戏高了一个档次。
在此前提下,对历史人物的定位基本准确。尤其是曹操形象的塑造,无论编剧还是表演,都已经超越了包括《三国演义》在内的几乎所有相关作品,目前无人可及。略显不足的是没能表现出曹操性格的复杂性。但由于该剧一号人物并非曹操,所以不能苛求。
小细节也做得用心。编剧甚至特意将曹操称孤安排在他当了丞相之后。其实按照汉制,封侯即可称孤,别人则尊称他为君侯,自称和尊称都与丞相官职没有关系。如果要突出这一变化,可以让别人称他为相公,曹丕称他为父相。
价值观比《三国演义》好
这是《军师联盟》又一高明之处:以仁义替代忠义。
仁义
为什么高明呢?
忠义是不平等的人身依附关系。
仁义却相反。你不仁,我可以不义。君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为寇仇。仁义是平等的,至少是对等的。
这就更接近现代文明,却又符合传统文化。
结果,曹丕立仁义木的那场戏就拍得相当精彩。
败笔 & 隐忧
荀彧之死是败笔
《军师联盟》对荀彧的理解和定位原本是准确的,符合历史的真实。他就是因为不赞成曹操封魏公而死,跟立储的事毛线关系都没有。当然,如果剧情需要,让他卷进夺嫡之争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样一来,就不该出现空食盒。这在逻辑上说不通。后来荀攸站在大理寺门前也莫名其妙。荀彧的真正死因当时一定讳莫如深,所以正史才语焉不详。再说曹操也没有明令赐死,还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荀攸又讨什么公道,要什么清白?跟交心那场戏也对不上啊!
诸葛亮怎么写
忘了是在哪集,反正挺前面的,司马懿已经在预告将来要跟诸葛亮唱对台戏。这在编剧是埋下伏笔,但在历史则全无可能。诸葛亮和司马懿都不是网红,他们岂能相互知晓并视为未来的对手?即便从《隆中对》到《出师表》,也足足有二十年呢!司马懿竟能如此未卜先知?
这个伏笔是定时炸弹!
我最担心的也是他们重蹈造神运动的覆辙,这方面罗贯中的装神弄鬼已经太多了。实际上诸葛亮比曹操难写得多。曹操过去被妖魔化和污名化,还其本来面目就足以让人耳目一新。诸葛亮却是坐在神坛上的,你怎么把他请下来?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军师联盟》充其量也就是一部好看的古装戏,离超越《三国演义》还远着呢!
End
推荐阅读:《易中天中华史10:三国纪》
· 三顾茅庐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 曹操书法真迹欣赏
· 貂蝉在历史上真得存在吗?
· 刘备与诸葛亮的最大分歧
· 《三国演义》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漏洞?
…
这段因《三国演义》妙笔生花而家喻户晓的历史,其真实面貌究竟如何?请读《易中天中华史 第十卷:三国纪》,品三国严肃正史,还原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的历史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