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又称世界心理健康日。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生逐年增多,特别是抑郁症等情绪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长久以来,对于抑郁症发病成因,始终没有明确的定论。我国的青年女科学家胡海岚正带领她的团队将这个谜题的神秘面纱不断揭开。
青年女科学家胡海岚领导的实验室,在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其成果既有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胡海岚在颁奖现场,笑容亲切又保持距离,无论记者们怎样探求一个美丽女科学家的寻常日月,都是一种妄图。除了她的研究领域,旁的话题都是闲笔,不止不必赘述,简述也没有必要。后来记者和她通电话,电话那头声音甜美,笑起来也颇感染人,但仍然是,说专业,不在话下,说家常,恕不分享。
胡海岚中学就读于杭州二中,是杭州最好的中学;本科则在北京大学生物系,是北大当年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博士和博士后分别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分校和纽约的冷泉港实验室,导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始终在顶尖行走,胡海岚身上有一种不见烟火气的清爽。
美女学霸的父亲是军官,母亲是工程师,从小学习不用父母操心,自然也就没有限制与管束。父母的开明还表现在:“很多女生到一定年龄父母就觉得应该怎样怎样,我父母很好,从没有给我施加这样那样的压力。”
没有强迫与要求,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喜欢什么就学什么。而“大脑和宇宙黑洞一样,是地球上最神奇的现象之一,也是人类智力的挑战极限,因为我们是在用自己的大脑在研究大脑怎么工作。”神奇与挑战,成为胡海岚研究的动力。而且越复杂,越有趣味。
如今,作为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和医学院双聘教授、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胡海岚带领她的团队从科学的、专业的角度解密人大脑中的“情绪密码”,揭开了人拥有七情六欲、喜乐哀愁的秘密,并有望破解抑郁症等情绪疾病的成因之谜。胡海岚以去年上映的一部好莱坞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为例,讲到记忆和情绪的关系,情绪可以塑造记忆,在情绪不正常的时候,核心记忆可能都会坍塌掉。“小女孩起初只希望有快乐情绪,后来发现悲伤的情绪也很重要,因为悲伤帮助她在父母那里得到关注和理解,所以悲伤也是正常情绪的一种,帮助我们应对生命中的困境。但当它不受控制地蔓延时,对我们的生活就会造成困扰。”
工作之外的胡海岚兴趣广泛,一度非常喜欢摄影,现在正在学习油画——周末有空会去老师的画室临摹印象派的代表作,“很有趣,可以一边做一边改,不像做实验那么严谨,更像小孩子玩泥巴,自由自在,是容错的。”她说自己的油画老师对她讲,你要做科学家里面画画最好的,画家里科学最好的人。说毕,大笑。
探索本身就是神奇的
Q:您为什么会选择情绪作为研究方向?
A:是随着课题的发展逐渐确定的。我博士后做的一个课题是研究情绪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想要探索为什么情绪激动时记忆会增强。我们对小鼠进行实验,让它产生恐惧情绪。对很多生物来说,恐惧是涉及生存本能,有利于逃避危险的情绪机制。让小鼠害怕很简单,我们逐步给它微弱的足底电击,同时听一种声音,在这样配对两次到三次以后,即使不再电击,只是听声音,小鼠也会表现出恐惧的反应,整个身体蜷缩在那里静止不动,装死,这是逃避天敌注意到它的行为方式。
我们也在网上买罐装的狐狸气味,直接引起小鼠害怕的反应。在引起这种情绪状态下我们又观察它的学习能力,去研究情绪激动时发生变化的分子是什么,有什么激素介导,又怎样影响大脑内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科学研究,基础科研的成果也许将来会在某个疾病上找到对应的用处,但在此之前,探索大脑活动的奥妙本身就是神奇的。而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这个领域里对情绪本身的研究要远远落后于对学习记忆机制的研究。所以在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之后,我决定把情绪本身的神经机制作为我们的主要方向。
Q:博士后期间,您研究为什么人情绪激动,记忆就会增强,比如重大灾难、第一天上学等等,能否讲讲您自己的人生中记忆深刻的事件?
A:我就记得刚上大学时做实验慢,被人催促的时候会哭。当时北大生物系的同学都很优秀,很多是当地省的状元。我的数学物理比较好,但动手能力相对差,做化学实验,别人一两个小时就做出来了,我却要三四个小时,经常是做到最后的那一个。很伤自尊心,也怀疑过自己是不是适合做这个。好在当时的实验很多,各种化学实验全套做下来,慢慢也就跟上了。
有时候实验做不出来了,会需要靠动脑分析原因,这样能够用上我擅长的逻辑分析,慢慢又有了信心。到美国之后,研究条件更好,我做的第一个实验碰巧就成功了,导师很高兴,因为之前有博士后用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做出来。这个实验中得到的抗体到现在全世界好多实验室都在用。这对本科刚毕业的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科学就是这样,失败总是更多,但偶尔有这么一个成功的事件就能让人高兴好久。
Q:这件事为您后来海外的学习生活定了调?
A:是很好的开始。因为人生地不熟,刚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实验,后来慢慢就认识了很多朋友。加州周围自然风景好,我们会爬山、露营,开几个小时的车去滑雪,还有网球、游泳……学校的风气鼓励“work hard,play hard”拼命研究也拼命玩。我现在也这样鼓励学生。
后天训练可以改变性格
Q:您从小到大都是学霸,您觉得是您的什么性格特质起决定作用让您走到今天?
A:可能是好奇心,以及比较善于触类旁通,能从别人的工作中借鉴到好的思路和想法。比如在回国建立实验室之前,我在动物行为学中心注意到有技术员在用一个叫做钻管测试的行为来鉴定转基因小鼠,我就很好奇,询问了她这个行为有什么特征,甚至让她尝试了一些测试,她的结果启发我这会是一个很好的用来测量小鼠之间等级关系地位关系的行为范式。
回国后不到三年的时间,我们以这个范式为基础,做出了一个很漂亮的成果。最重要的是,有这样一个相对简单可操作且重复性高的可以量化的行为范式,为我们研究行为的一系列神经机制提供了前提基础。
Q:知道人的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受什么机制控制的,情感和理性在大脑中是怎样相互影响和交锋的——一个懂得情绪机理的科学家,会针对自己的压力状况进行有效调整吗?
A:暂时还没有,情绪控制需要通过专门的训练。因为情绪由交感自主神经系统控制,不像运动神经系统,想走路,大脑发出指令就抬腿了。情绪冲动上来,在很短时间内是不受自主意识控制的。比如人激动的时候心跳会加快,害怕的时候瞳孔会放大,正常的人没有办法用意识去告诉自己保持心跳,或瞳孔不要放大。但是通过一些冥想、心理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下意识过程有所调节。
Q:有的孩子天生弱势,有的孩子天生强势,都是特定的神经编码决定的,那么后天教育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呢?
A:神经编码也同时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调控。观察到孩子先天的某种性格趋势之后,如果在某个特别可塑的年龄阶段(我们叫它“关键期”),有针对性地特别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引导孩子的个性。
新技术革命,攻克抑郁症
Q:您推动了浙江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一项“PI午餐”制度,每周四中午,教授们会聚集到会议室,讲述自己最近的课题和科研故事。最近您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什么?
A:这个制度是为了促进神经科学中心的交流,互相都知道各自在一个什么状态,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利用大家的脑力一起帮助攻关。
我自己讲的是马上要投稿的一篇文章,想听听大家的反馈。对科学家来说,头脑风暴是最能理清研究思路和迸发灵感的方式。科学的进程,有时候似乎很久都在原地踏步,踟蹰不前,有时候却会霎时间就翻越了山丘,豁然开朗。更多美女科学家:www.yangfenzi.com/tag/kexuejia
Q:那您遇到的起初踟蹰不前后来又豁然开朗的事情是什么呢?
A:我们2011年做抑郁症课题的时候,有一年多都比较挫折,感觉在原地踏步。当时一个实验组,一个对照组,实验组注射的是一个有抗抑郁作用的病毒,对照组注射的是不该产生效果的病毒,结果发现,对照组也产生了抗抑郁作用,我们很困惑。经过好长时间的纠结和探索,才发现是外面公司包装的病毒质量不够好,造成神经元不健康、降低脑区的活动。但是这也间接验证了这个脑区的神经活动对抑郁症很关键。后来我们改成自己包装病毒,得到的结果就非常理想。这个症结的找到也是一种智力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实验细节对科研工作特别重要。
Q:您在抑郁症的分子机制等脑科学前沿方向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是不是意味着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呢?
A:目前用于抗抑郁症的药,都不是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设计出来的,有的药是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一些偶然和意外发现产生的。比如最开始用来治疗心脏病人的药,在用药过程中发现病人的情绪有所改善,于是就用来抗抑郁。因为是碰巧发现,靶点很广泛,副作用也大。我们希望通过科学探索真正的分子和神经环路上的特异机制,设计更好的副作用更小的药物。2013年我们发现在某个大脑核团当中的一个分子,它的表达水平和情绪抑郁症密切相关。
在目前,和其他外周疾病相比,针对大脑,尤其脑区特异的给药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神经科学家们(包括我们以及同行的团队)也都在努力。比如我们有一个思路是通过超声手段或无线射频手段等新技术,结合纳米材料把药物运送到脑部,到达某些特定的位置后打开,进行局部的释放,就好像特洛伊的木马……在这些新的技术革命帮助我们实现“指哪儿打哪儿”的理想之前,脑疾病的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Q:您的学生中女生居多,她们普遍表现出一种怎样的特点?
A:我接触到的很多女生都非常聪明能干,思维和动手能力都非常出色,和男生不相上下。在有一些实验细节上,女生会表现得更细心,也更擅长沟通。但让我觉得可惜的是,有一些女生到了一定阶段,会碰到来自家庭的压力让她们选择放弃学业,或者把学业放到很次要的位置。
我之前有个助理本来对科研很有热情,准备要读博士,但因为结婚后家里要求她马上生孩子,不得已选择了放弃。非常可惜。我的学生中也有在博士期间生了孩子,同时做出了很漂亮的工作。她的家人给了她巨大的支持。
希望能借此机会呼吁,社会和家庭能够对女生的职业选择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尊重她们的选择,帮助她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总之,我希望她们:爬最高的山,走最远的路,看最美的风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要知道,做科研,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你是第一个发现了自然未知中某个环节的人。
关于胡海岚
胡海岚,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浙大医学院教授,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199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并取得该专业学士学位,之后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Corey goodman的指导下于2002年获得了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2009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自2015年5月起任职浙大。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曾在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论文。2015年4月,胡海岚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名单。2015年12月22日,获得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共同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2、2014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获明治生命科学杰出奖。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在情绪影响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Cell,2007)、情绪效价的神经编码(Nature Neuroscience,2014)、抑郁症发生的核心分子机制(Science,2013),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环路基础(Science,2011)等方向,取得了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为Science和Neuron等杂志的特邀审稿人。5年内培养4名优秀博士毕业生,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恒源祥英才奖一等奖各2人次,另获吴瑞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张香桐奖学金一等奖、强生一等奖等各1人次。
【文/苏容 中国妇女(微信号:zgfn1939)】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彭实戈、张益唐获2016年度“求是”大奖 | 孙家栋、杨振宁点评
➤ 女科学家颜宁开讲啦演讲稿:人生的意义在于你为世界留下什么
➤ 中国科学家廖浡霖发现手机发烫元凶,研究成果或推进核电池发展
➤ 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揭晓,中国科技史从此有了大陆企业家的印迹
听大咖讲座,不仅要听他们讲,也要扒各位大咖们人生轨迹,万一能够复制呢???
上期过后,小编的小伙伴的小伙伴跑过来气愤地指着我的鼻子说:你怎么可以不扒我们的女神?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我顿时感到无尽的内疚和惭愧,我错了,哭。。。我改!
首先请大家不要把女神经生物学家的印象还停留在《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女朋友Amy的形象,性格怪异、生活粗糙的直愣女汉子,胡海岚则颠覆了这一认知。她细和温婉,端庄得体,她就是女神!
首先恭喜女神喜获:
2015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没错,一个连全中国10位都不到的奖项!
其次,小编仅代表我浙全体科研狗向胡海岚姐姐(就你脸皮厚,还代表呢)加入浙大这个无比温暖的大家庭表示最最热烈的欢迎。(真佩服我浙,什么牛人都能分分钟挖过来,哈)
好了,祝贺也祝贺了,YY也YY了,接下来让我们开扒哦。
1973年出生的胡海岚,从学生时代起就是顶尖的学霸了。她是“全年级数学最好的女生,轻声细语,从容淡定,漂亮聪颖”。到了高中,斩获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高三被提前保送北京大学生物系。朋友问她生物系毕业以后干什么,她笑嘻嘻地回答:“要么研究细胞搞科研,要么进酱油厂造酱油。”直到十多年前,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时,胡海岚的科研目标开始变得明确——揭开情绪的奥秘,掌控大脑神经环路的“编程”。神经生物学是研究脑的科学。在胡海岚看来,大脑是自然界最神秘最复杂的结构之一。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更是脑科学的世纪。这个领域不仅有太多的挑战,更有太多的未知。
1991——1996年胡海岚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并取得该专业学士学位,看看女神当时的青葱岁月吧!
随后,胡海岚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Corey Goodman博士,于2002年获得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
2003-2004年和2004-2008年期间分别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Julius Zhu博士的实验室和冷泉港实验室Roberto Malinow博士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
这是冷泉港实验室?这是实验室吗??
胡海岚于2008年12月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神经环路与行为可塑性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
200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资助
2013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并获得明治生命科学杰出奖。
2012、2014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胡海岚在国内组建的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在情绪影响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情绪效价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核心分子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环路基础等方向,取得了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包括:
在情绪影响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Cell,2007)
情绪效价的神经编码(Nature Neuroscience,2014)
抑郁症发生的核心分子机制(Science,2013)
社会等级的神经环路基础(Science,2011)
等方向都有高水平论文发表。
在这其中,不得不提3篇文章:
第一篇是2011年发表在《科学》的论文,该文揭示了社会地位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在同期《科学》分别被首页亮点和展望专文特别介绍。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也引起广泛关注。美国的《发现》杂志、《国际商业时报》、法国的《世界报》杂志等媒体对该工作进行了专文报道。
看胡海岚姐姐怎样通过实验方法确定社会性动物的社会等级的?(小白鼠的社会等级?胡海岚姐姐的研究真有意思。)
上图讲的是一组非常有趣的一束光改变“狭路相逢勇鼠胜”的戏剧性“钻管实验”:两只小鼠在一根狭促的管子里相遇,原本地位低的小鼠理所当然地后退为地位高的小鼠让路。然而,只需一束光,在生物体脑细胞中嵌入光敏蛋白基因,并用植入的光纤选择性地激活或抑制特定神经元,便可自由地控制“剧情”,让地位低的小鼠改变自我认知,英勇地将地位高的小鼠推出管道,就好像科幻片一样。
国内有专家这样评论这篇文章:“文章采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动物行为实验部分尤其出彩(不是说其他部分不出彩,但是行为部分的确是令人眼前一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答题主的疑问。”
各位主创(原谅小编电影看多了哈)
真是跟着老板有肉吃哈。
第二篇:2013年8月,女神团队继续在《科学》发表抑郁症的分子机制研究,首次发现并证明了钙调蛋白激酶家族成员βCaMKII是导致缰核过度兴奋和抑郁表型的关键分子,为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子靶点。此项研究成果以独立通讯作者于2013年8月发表在《科学》杂志,被Faculty1000选为必读文章,受到《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JAMA》等杂志的专文介绍和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由于抑郁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研究发表后也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为什么海岚姐姐的工作都这么CUTE呢?
《科学》审稿专家是这样评价这项工作的:“这是一个非常令人信服、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它揭示了βCaMKII在抑郁症模型中,介导外侧缰核可塑性的重要功能”、“我觉得这项研究不仅具有广泛的科学意义,而且在阐明这个蛋白如何参与抑郁行为表型中,做出了卓越的工作,适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我什么时候能上电视啊啊/
第三篇:2014年9月21日,《自然-神经科学》期刊在线发表胡海岚课题组研究文章《利用TAI-FISH技术观察大脑边缘系统的情绪效价图谱》。他们利用一项叫做TAI-FISH的新技术揭示了小鼠前脑边缘系统各脑区对于喜好或者厌恶的情绪反应的编码模式。
当期封面专题
在胡海岚的指导下,研究生修建波、张琪等巧妙地利用了神经元活性标记分子c-fos的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双染色来研究小鼠大脑对于不同情绪的编码模式。c-fos在受到刺激后迅速表达,可用于标记刺激所激活的神经元。c-fosmRNA先表达,先降解;蛋白后表达,后降解。因此通过先后给予动物两个情绪刺激,间以恰当的时间间隔,则可以c-fos蛋白来标记被第一个刺激活化的神经元,以c-fosmRNA来标记被第二个刺激激活的神经元。同时引入酪氨酸信号放大系统放大蛋白信号,使得两种刺激的信号分离更为清晰。这一技术可以以单细胞的分辨率对全脑进行考察。他们将这个强有力的新技术命名为TAI-FISH。(我这个门外汉都看懂了,果然很巧妙)
第一作者:博士生汪菲,硕博连读,三年级刚过不久就发了science论文,四年多一点拿到了博士学位。现在美国HHMI医学院做博士后。
在中科院期间,胡海岚实验室在五年内培养四位博士毕业生。其中博士生汪菲在四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硕博学位,获得了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强生、恒源祥英才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博士生李坤获得了2013年明治生命科学奖,目前也是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和吴瑞奖的候选人,将在美国顶尖的实验室继续博士后训练。(真是科研狗们向往的地方)
2015年5月之后,胡海岚姐姐就这样来到了我们浙大温暖的大家庭,神奇继续。。。
瞎想想:
1.胡海岚姐姐完美的人生曲线来自于她的天生丽质,这是学不来的,一开始就北大,哎,可望而不可即啊。看来小时候读书还得努力,站得高,看得远啊。
2.关于胡姐姐在美国深造后为何回国,她是这么说的:
2008年前后相信和我有相似经历的年轻人有不少:在美国完成博士和博士后训练,在美国和中国都获得了有吸引力的教职,最后选择回国创建实验室。经过慎重的思考,在美国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院和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提供的职位之中,我选择回国在神经所建立实验室。这一决定,一方面是希望在科研的黄金阶段在祖国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深受国家全方位吸引人才的政策吸引。这些政策中,中科院的“百人计划”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百人计划”致力于吸引和支持青年科学家在他们最具有创造力的阶段回国发展。它的实施,表明了国家对引进优秀人才的重视,促成了重视科学研究和人才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于2008年12月回国在神经科学研究所建立了神经环路与行为可塑性研究实验室。也很幸运地在2009年获得了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的择优资助。得益于这些资助,我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离体脑片电生理,整体和离体基因干预、动物行为学等完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平台,使工作迅速地进入正轨。
3.胡海岚姐姐最重要的几篇文章都是独立的通讯作者,这对于一个在国外学习这么多年的海归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只能说,有实力就是这样的任性。
4,科研狗身体锻炼很重要,胡海岚姐姐也特别喜欢各种运动,保持身材,游泳是胡海岚姐姐认为最好也是最喜爱的运动之一。
5.最后听听女神的几句哲言,沾沾喜气吧:
“名气并不重要,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你是第一个发现了自然未知中某个环节的人。”
“爬最高的山,走最远的路,看最美的景色,不忘初心”
2015年12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共同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九位来自中国科学界的女学霸,被授予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以表彰身为女性的她们,在科学界取得的优秀成就。
沈跃跃、宋秀岩等到场领导,给这些年轻美丽的女科学家们颁奖。全场响起了掌声,向她们表示敬意
她们中既有硕果累累的知名科学家,也有异军突起的“80后”新锐。从宇宙空间的物理探索,到神经细胞的基础研究,从量子计算、利用流星余迹通讯,到情绪解码以及癌症的攻克与治疗——她们满怀对科学的执着与信仰,依靠科学的力量让世界更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她们的事迹,听听她们对当代青年人的寄语!
九位女性科学家究竟有多优秀
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教授胡海岚
1973年出生的胡海岚,从学生时代起就是顶尖的学霸了。根据公开资料,她于1996年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又于2002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2003年-2008年于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和弗吉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12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资助和中科院优秀导师,2013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并获得明治生命科学杰出奖。
在科研成果方面,她不仅在《科学》,《细胞》和《神经元》等顶级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是《科学》和《神经元》杂志的特邀审稿人。而且她于2011年和2013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还都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并被重点推荐。
今年4月,中国日报的一篇报道指出,她的课题组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征研究员合作,又首次利用猕猴磁共振成像技术,揭示了氯胺酮作为快速、高效、长时程作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的靶功能脑区和神经环路机制为研发针对特定脑区和神经环路的疾病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指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彭新华
彭教授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并获200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学金。之后,她曾去德国从事科学研究,并于2008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进,聘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5年时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她研究方向主要是物理量子,比如量子态制备、量子算法、量子控制以及量子测量等量子计算的实验研究,另外她还研究磁共振技术。
今年年初的一篇报道显示,她与香港中文大学刘仁保教授的理论研究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探测到虚磁场中的“李-杨零点”!“李-杨零点”,是63年前由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但此前一直存在于理论之中,并未被实际侦测到。而彭新华与刘仁保教授的团队取得成果,也因此获得了科学界的高度评价。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王玲华
被北大学子称为“美丽与智慧”并存的王老师,同样在学生时代就是顶尖的学霸,在北大获得了空间物理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后,她又在美国知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师从著名空间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Robert P. Lin,在享有盛誉的Space Sciences Lab学习和工作多年。之后,她入选我国第二批青年千人计划,被聘为北京大学研究员。
如今,王老师已经是空间物理领域杰出的青年科学家,而她的关于磁层中性原子探测的研究工作,更为北京大学成功申请到2015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是2014年获批的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核心成员。
她的其他成果还有:1、发现了日球层边界区中存在中等能量的中性原子,改正了以往关于日球层边界区物理过程的理论,对研究日球层边界区具有重要意义;2、开辟了中性原子成像的空间探测新方法,对来自磁层环电流的低能中性原子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观测,获得多项有关磁层粒子加速的首次观测的结果,推动了新的空间探测计划;3、发现在日球层中存在一种新的高能电子成分-晕外电子,其起源、加速和传播机制与已知的日球层高能电子成分不同。 这一发现也开辟了空间高能粒子物理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吴晨
1982年出生的她,200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英文班),获医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她去了美国顶尖的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她入选中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并受聘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任研究员。
在科研成果方面,吴晨主要从事食管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遗传学研究,在揭示肿瘤易感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以及遗传变异与患者预后差异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已发表SCI论文61篇,影响因子700余分;其中第1或并列第1作者25篇,包括9篇Nature Genetics、1篇Nature Medicine等,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赞
1975年生的李赞教授,不仅是博士生导师和工学博士,也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带头人,以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ISN)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信号处理”的研究中心主任。
在学生时代,她1994年因为学习优异,被免试保送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1998年获学士学位后,再次被免试保送攻读硕士学位,之后2000年又是被免试提前攻读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并于2004年获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资助。
在科研上,李赞教授也同样优秀。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官方网站上这样写道:当年,李赞带领科研团队,分别赴陕西省长安县、河北省霸县、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湖南怀化山区等我国偏远地区,在恶劣的环境下开展了为期五年600km~1500km的一系列远距离野外线路试验,积累了我国流星信道特性数据,构建了国内第一个支持通信系统仿真的流星余迹信道模型,研制出我国新一代流星余迹应急通信系统,解决了国家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的急需。
如今,她已以第一作者出版专业学术著作3部,申请国家/国防专利40项、获得专利授权25项,申请软件著作权5项,在IEEE Trans. on Communications等国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SCI、EI检索论文113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57篇。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华
张丽华女士,199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同年,她追寻着父亲的脚步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99年时,她曾赴德国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进行合作研究,从事毛细管电泳和质谱联用于金属蛋白的分析。2000年回国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起,她又前往日本德岛大学,在Baba教授研究室从事微流控芯片用于基因组的研究工作。直到2003年4月,她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的身份又重新回到了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致力于生物样品高效分离与高灵敏检测的研究。
虽然获得众多奖项,张丽华仍谦虚地表示:“自己还算不上什么科学家,只能说是个科技工作者。”据中国科学报的报道,她还说:“兴趣和勤奋是最好的老师,搞科研的人一定要有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才能走向成功。”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郭旺珍
生于1970年的郭教授,恐怕是9位获奖的美女学霸中年龄最长的,但她从事的科研项目,却是今天中国最潮的项目:转基因。
具体来说,郭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遗传学,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生物信息学。而她的研究课题则来自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转基因专项等国家级项目及教育部,还有江苏省等省部级项目近20项!
在成就方面,她在Genetics、BMC Genomics、TAG、MGG、Mol Breed、Plant Sci等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参编论著3部,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6项,获授权专利5项。她还构建了国际上第一张含功能标记最多的四倍体栽培棉种遗传图谱;克隆和验证了一批高品质棉纤维优势表达的基因或全长cDNA,为优质棉种质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等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
根据中科院网站介绍,吴蓓丽女士和她的丈夫赵强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攻读博士学位时相会了,并成为了学霸情侣和学霸夫妻。
之后,两人又携手去了美国,在国际顶尖的Scripps研究所和Raymond Stevens教授的研究组开始博士后学习。再后来,他们又一起返回了祖国,走进了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始了一段神奇的GPCR解码之旅。
而他们所解析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与G蛋白有信号连接的一大类受体家族,这是最著名的药物靶标分子家族,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教授杨倩
“她温文尔雅,娴静如水,在男性占主导的神经生物学领域,犹如一朵洁白的玉兰,剔透玲珑却又坚韧不渝。纤弱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执着求索的心,如水的眼眸里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探求。”
早在赴美留学时期,她就看准了老龄化社会中最受关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老年痴呆等,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到2009年时,她已经成功在世界上首次从自噬(CMA)角度阐述了帕金森病的致病蛋白α-synuclein诱发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机理,建立了CMA自噬-α-synuclein-MEF2D调节通路,为帕金森发病提供全新的理论基础。
据悉,该研究成果还被誉为2009年帕金森研究的两个重要发现之一,发表于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并予以重点点评。
4年前,她为优秀海归科研人才被第四军医大学引进,成为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之一。如今,经过多年的努力,她不仅已经在Science、Molecular Cell、Autophagy等国际顶级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SCI他引470余次,累计影响因子176,而且其中一篇涉及在Drosha-miRNA的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的论文,更是获得了国际顶级权威期刊Molecular Cell的祝贺,因为那篇文章在短时间内就创造了一个新的阅读高峰。
听听她们对青年的寄语
爬最高的山,走最远的路,看最美的风景,不忘初心。
——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教授胡海岚
做科研不能仅仅有“夏天”的激情,更要耐得住“冬天”的寂寞,只要自信和坚持,“春天”自然到来,“秋天”才会硕果累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彭新华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王玲华
拥有梦想,享受科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吴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执着前行,做更好的自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赞
坚持梦想,勇于挑战,你一定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华
坚持科学研究,享受农业魅力。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郭旺珍
你的梦想决定了将来你能到达的高度,扬起理想的风帆,勇往直前!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谁在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究都是用不懈努力换来的。
——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教授杨倩
后记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代表主办方向获奖青年女科学家致以热烈的祝贺,并通过她们向全国广大女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尚勇说, 受表彰的青年女科学家是广大女科技工作者中的优秀代表。她们活跃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一线,瞄准学科发展前沿,以女性的执着和坚韧,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展现了新时期我国女科学家自信自强、巾帼不让须眉的风姿风采,体现了科研与女性的完美结合,成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尚勇指出, 目前我国从事科技研究、开发、传播和应用的女科技工作者已逾2400万,她们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政府在推动男女平权、促进女性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令世人瞩目,中国女科技工作者的数量和在科技人力资源中的比例都位居世界前列,先后涌现出一批以何泽慧、林巧稚等为代表的杰出女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在国际科技界也享有盛誉。前不久,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先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大幅提升了我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是对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巨大鼓舞,更是女科技工作者的自豪和骄傲。
2013年10月,第十六届明治生命科学奖颁奖仪式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胡海岚、施国明、师咏勇等25位科学家、科研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分别获得“杰出奖”,“优秀奖”和“科学奖”。
今年的杰出奖获得者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胡海岚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施国明副主任医师。
杰出奖获得者胡海岚,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情感与社会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杰出奖获得者施国明,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2008年7月于复旦大学获外科学博士学位。自2008年8月任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主要从事肝外科临床和肝癌基础研究工作,并以肝癌侵袭转移及表观遗传调控肝癌发生为主要研究方向。
通过电生理记录高等级和低等级鼠的脑片,胡海岚研究团队发现,社会等级地位和小鼠的内侧前额叶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强度密切相关,即小鼠的社会等级越高,它的内侧前额叶神经元的突触强度就越强。“内侧前额叶这一脑区,被普遍认为与社会认知相关。
”胡海岚说。在发现了这一规律后,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基因操作改变大脑内侧前额叶内神经元之间联系的强度 (即突触强度),来调控动物的等级地位。令人惊奇的是,当在低等级的小鼠中增强内侧前额叶的突触强度时,小鼠的社会等级有了提升;反之,在高等级小鼠中减
弱它们内侧前额叶的突触强度,则会导致它们社会地位的下降。
这项在顶级学术期刊
《科学》发表的工作,首次为研究社会等级建立起了简单而可靠的行为学范式,将引领对社会等级的整个神经环路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此外,由于社会等级对许多生理、心理机能 (如焦虑、成瘾、抑郁和生育等)都有重要影响,这项研究也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些相关行为或情绪的调节机制。在该研究的基础上,胡海岚研究组近日利用最前沿的光遗传学技术,对小鼠内侧前额叶脑区的神经元进行了调控。研究人员首先把表达光敏离子通道的病毒注射到小鼠的内侧前额叶皮层,随后将光纤引入到这一脑区。在光的激活下,原本天生胆怯、处于低等级的小鼠竟然主动发起进攻,击退了另一只攻击性更强、处于高等级的小鼠。
胡海岚表示,这一实验用光成功调控了小鼠的性格和行为,今后他们打算用不同颜色的光来激活或者抑制神经元的活动。这些研究成果,或许能为未来治疗人类的抑郁症等神经疾病提供一种全新的 “光疗”方案。
明治生命科学奖简介
明治生命科学奖(原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是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由日本明治乳业株式会社(现日本明治株式会社)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于1998年4月共同设立的。2006年起,该奖项由日本明治乳业株式会社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共同承办。2011年8月,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正式更名为明治生命科学奖。
明治生命科学奖主要用于奖励上海地区从事生命科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在读研究生及科研管理人员,旨在推动上海地区生命科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该奖设有"杰出奖"、"优秀奖"和"科学奖"等奖级,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有25名左右的被推荐人获奖。
明治生命科学奖从个人报名、专家推荐、单位把关、到管理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初评和终审,整个程序严格公正。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十五届的评奖工作,上海地区生命科学及相关领域的三百余名专家获得了此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