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创投罗斌:接连投中 [ 映客 ] 与 [ OFO单车 ] 的奥秘

无论是做风投还是其他事,罗斌说他的经验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要有独立思维,做一个聪明的独立思考者。“遇到任何事情,别人说的对或者不对,你选择相信或者不相信,需要你自己的独立判断。”

△ 罗斌, [ 金沙江创投 ] 合伙人,在位于国贸三期的办公室

△ 罗斌, [ 金沙江创投 ] 合伙人,在位于国贸三期的办公室

采访 | 周明轩 记者 | 简言 编辑 | 格子 | 来源:百老汇(微信号:exbaiduer)

罗斌,就是这样一个独立思考的聪明人。从计算机专业转学法律,从中信证券到九鼎投资再到 [ 金沙江创投 ],在金沙江两年时间里,他从上万个创业项目中发现并投资了 [ 映客 ] 和 [ OFO共享单车 ] ,他坚持独立思考,敏锐判断,早早站在了行业的风口上。

1 辩论队中诞生的 [ 北大法学硕士 ]

2003年,罗斌代表中山大学辩论队在中央电视台拿到了当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今年奇葩说里很火的“马薇薇”、“邱晨”都是他当时的队友。对他而言,这是一件改变人生轨迹的事件。“当时辩论队集训5个月,大量接触了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我忽然发现自己不想写代码了。”集训中认识的法学教授将罗斌带入了新的天地,学计算机的罗斌本科毕业后选择了保送北大攻读法律硕士。

外行人看到的辩论是台上选手几分钟时间内的唇枪舌战,在内行人看来,赢得一场比赛需要选手间彼此磨合形成一个团队,透过大量纷繁复杂的材料抓住最本质的东西,需要在大量的准备和训练中去“术”得“道”形成自己独有的体系,需要在整个辩论过程中不受对方干扰的坚守自己的观点,需要沉着冷静寻找机会,需要在抓住对方破绽的时候迅速出击一击得手。

很多年后,罗斌寻找到了 [ 金沙江创投 ] 这个目标明确的集体,他每天大量阅读寻找新项目却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内按兵不动,但在发现机会后短短几天就促成项目投资,他在变幻的风投生涯中始终坚守自己的思考体系,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始终留有当年辩论队的痕迹。

辩论赛结束后,学计算机的他本科毕业后去了北大读法律硕士。这是罗斌基于自己的判断做出的选择。

△ 罗斌与 [ Hover无人机 ]

△ 罗斌与 [ Hover无人机 ]

2 从投行到投资,看重 [ 移动互联网发展 ]

“我们2007年开始找工作,当时股市到了6000点,很多人都选择去做金融。”这次的罗斌选择和大多数人一样,进入了中国排名第一的投行[ 中信证券 ] 投行部,负责IPO及企业上市相关工作。罗斌这时候就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当时做投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投资,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做巴菲特那样的工作。”

2010年,罗斌关注到了《摩根斯坦利移动互联网报告》中的一句话: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快于桌面互联网,并且其规模将大得超乎多数人的想象,因为它代表着5大趋势的融合(3G+社交+视频+网络电话+日新月异的移动装置)。他敏锐地判断出这句话的正确性:“我在 [ 中信 ] 投行部的时候就很关注通讯和传媒,觉得移动互联网是将来的趋势,那时候,我就觉得今后的重点是移动互联网。”

这一年,罗斌离开 [ 中信证券 ] ,进入 [ 九鼎投资 ] ,后来成为投资二部的副总。

2011年,他进入 [ 华光资本 ] ,做到了仅次于老板的VP。

“做投资,每天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报告,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这就要我自己去作出判断。我觉得投资方向不宜做的太杂,所以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专注于投资项目的集体。”2014年,他找到了 [ 金沙江投资 ] 。

资本圈子有着典型的长江后浪冲前浪的特征,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抓住新一波浪潮的机会,而互联网领域就是 [ 金沙江创投 ] 寄予众望的版块。从2004年成立, [ 金沙江创投 ] 就专注投资早期项目, [ 去哪儿 ] 、 [ 滴滴出行 ] 、[ 大智慧 ] 等多起成功的互联网领域投资与罗斌的理念非常一致,深深吸引了罗斌。

进入 [ 金沙江 ] 之后的一年多,罗斌没有投资任何一个项目,他一直在观察,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直到遇到 [ 映客 ] 。

3 [ 映客 ] 与 [ OFO单车 ] ,时势造英雄

2015年,视频直播应用忽然火了。 [ Meerkat ] 一上线,就迎来了30万用户,成为创业者们竞相模仿的对象。随后,国内涌现出包括国民老公王思聪参投的 [ 17 ] 、360推出的 [ 花椒 ] 等大大小小十几款视频直播应用。

罗斌也在关注这场盛世。

当得知身边的朋友也在玩 [ 17 ] 时,罗斌将自己的眼光放在这里,并且试图联系 [ 17 ] ,但因为 [ 17 ] 在当时已经拿到了普思的投资,所以双方没有合作成功。 “ [ 17 ] 在当时其实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服务器在国外,应用起来比较卡,二是内容审核比较松,色情的东西比较多。但我依然认为它很有投资价值。”

[ 映客 ] 在此时进入了罗斌的视线。虽然[ 映客 ] 比 [ 17 ] 做的还要早,但因为早期关注少,并不起眼。2015年国庆前夕 [ 17 ] 被苹果官方下架, [ 映客 ] 异军突起,7天时间用户量涨了十几万。

吸引罗斌的是 [ 映客 ] 的两大特点:观看直播时打开的速度非常快,画面质量在众多直播应用中相对最好。“我一直觉得做2C类的产品,产品本身不好肯定没办法做大。于是我们找到了 [ 映客 ] ,从开始到签署投资协议,只用了四天。”

罗斌最看好的是 [ 映客 ] 直播同时具有媒体和社交属性:“和电子游戏一样,作为打发时间的最重要的方式,直播应该在移动互联网中占有一席之地。就目前的数据来看,直播这种方式对特定的人群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直播是现在媒体的最高端形态,文字可以粉饰,图片可以ps,但直播最真实最直接的, [ 映客 ] 就在目前的环境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交平台。之前我们都在 [ QQ ] 、 [ 微信 ] 上聊天、看照片,而现在可以通过视频见面,这已经是我们目前能得到的除了现实见面之外的最好的交往方式。而且通过直播,已经可以对对方的生活环境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互联网交友的风险。”《映客6个月成为直播之王,获1亿用户,CEO奉佑生神秘低调

从决定投资时 [ 映客 ] 的日活不到10万,到现在注册量超过1个亿,日活过千万,罗斌说, [ 映客 ] 是2015年移动应用里面最好的创业项目之一。这是他到 [ 金沙江 ] 之后投的第一个项目,也是目前6年移动互联网投资生涯里最好的一个。“可以娱乐,也可以分享,这种 [ 娱乐+社交 ] 的方式就是 [ 映客 ] 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 映客 ] 的未来,是成为最好的交往方式,做成中国的 [ Snapchat ] 。”

另一个让罗斌很有成就感的投资项目是 [ OFO单车 ] 。 [ 滴滴打车 ] 的注册用户目前已经达到3个亿,后期的增长量不会再有之前这么大,“因为有些人天然不打车,或者短距离出行时根本打不到出租车。而 [ OFO ] 解决的就是这部分人群的需求,这个市场和 [ 滴滴 ] 天然互补。”

发端于高校的 [ OFO ] 项目,相对封闭的场所更是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土壤。“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自行车的使用需求量非常大。一个学生可能一天只吃三顿饭,但是他们平均每天骑自行车的次数会比他们吃饭的次数还要多。从目前北大的数据来看,基本上可以达到一天3千到4千单,这个数据是刚需。随着平台的发展,将 [ OFO ] 放到社会上,随着汽车限购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行,自行车的需求量更大,目前仅看北京市通州区的数据,公共自行车每年有上亿次的使用。所以,这个项目的未来有着广阔的前景。”更多投资人解读:www.yangfenzi.com/tag/touziren

在 [ 共享单车 ] 的市场, [ OFO ] 与 [ Mobike ] 曾经并驾齐驱,细分起来, [ OFO ] 车源由平台购买和回收、捐赠自行车相结合,用户通过APP找到附近的车源,获得密码解锁自行车,通过微信支付完成交易。在罗斌看来,只靠硬件发展做不成互联网公司,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互联网思维。毫无疑问, [ OFO ] 的属性更接近一个互联网公司应有的思维方式:不生产单车,只连接单车,做背后调度的平台。

上线一年来, [ OFO ] 交出一份比较完美的答卷:共享单车达到7万辆,累积完成使用次数超过1500万次,日出行订单超过 50 万,服务着全国 20 座城市中超过 150 万的用户,已成为国内目前最大的 [ 共享单车 ] 平台。而如果未来其订单能达到日订单100 万,意味着 [ OFO ] 将成为中国第九家日订单量超过 100 万单的交易平台。

“GPS实现了单车使用的定位、测定距离和计费,移动支付实现了个人自主的付费, [ OFO ] 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罗斌总结到。

△罗斌在卡罗拉多大峡谷

△罗斌在卡罗拉多大峡谷

4 独立思考,静静等待下一个投资机会

“市场调研没有用,投资机会也无法提前想、提前看,只有在关键的机会抓住合适的点,这就要求投资人有敏锐的洞察力。”

罗斌最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人要有独立的思维。他说,之所以我们觉得外国人比较有创造力,是因为外国的孩子从小独立生活的意识就比较强,独立的人才有独立的精神,才能造就独立的思考,很多种独立的思想集合起来,才能集合成有创造力的社会。浸淫投资界多年,现在的罗斌不光随时关注着各类项目的发展,也保持着旺盛的阅读习惯。有好奇心,爱读书,读各类书,让他对社会永远保持敏感。

“今年算是一个 [ 项目寒冬 ] ,没有发现太多的好项目,所以暂时也没有动手 。但是我一直在观察,只有密切勤奋的关注才能敏感捕捉到最好的时机。目前2B的市场已经很成熟,产业链也比较完整,后来者如果不能创造出更高的效率,就很难赚到钱。所以我重点在关注2C市场,希望能找到合适的项目。”

“大的机会都是出现在社会和科技变迁和进步的时候,这需要所有的条件都发展到合适的点。投资,就是敏锐地找到这些合适的点。”而罗斌,一直在为准确的寻找这些点努力着。

5 百度系创业者是VC争抢的翘楚,把握商业本质,赢在未来

△ 法律硕士的背景从照片中呼之欲出

△ 法律硕士的背景从照片中呼之欲出

△ " 嘿,祝你发展得更好,钱的事不用愁,找我 "

△ ” 嘿,祝你发展得更好,钱的事不用愁,找我 “

罗斌很早就关注百老汇,也是 [ 百老汇-创投圈 ] 的核心成员。罗斌的英文名是Robin,毕业于北大。罗斌认为,百度系诞生了非常多成功的互联网公司,比如早期的酷讯、后来的美丽说、最近的人人车等。百度系的同学具有扎实的互联网基本功底,百度系的创业项目始终是VC争抢的香饽饽。

罗斌未来会诚挚支持百老汇的发展,对百老汇中的各位创业者给予融资上的支持和帮助。希望与罗斌交流的同学,可以联系百老汇小秘书(微信号:b20160116)

百老汇也祝罗斌和金沙江创投继续在创投领域投出更多的独角兽企业,携手百度系创业者一起开创更广阔的空间!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真格基金董事总经理旻曼:为何偏偏投资你

➤ 对话投资人:傅盛王珂刘楠们的创业牺牲与获得

➤ 线性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川:人要学会否定自己

➤ 精益创业精益投资:专访中沃投资合伙人易理华

➤ 《百位投资人中国梦》:全面翔实叙述投资人的鸿篇“史诗”

➤ GGV童士豪:社交与电商结合,将催生下一个独角兽

➤ 天使投资人李丽金:一个十二岁就出来摆地摊的美女老板

➤ 滴滴出行天使投资人王刚团队Alice张璇:特种兵的识人方法论

➤ 和李彦宏创业十年,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要做投资界的乔布斯

➤ 火山石资本章苏阳:逻辑太严谨的投资人,往往投不出伟大的公司

您可能还喜欢…

11 Responses

  1. 金沙江创投罗斌:早期投资人需要前瞻性眼光说道:

    罗斌,曾任职于华光资本、普思资本,2014年加入金沙江创投,现任职位投资副总裁。在罗斌看来,一个好的投资项目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投资人不能单纯地认为市场觉得什么好就投什么。有时候,在市场觉得不好的项目中可能会找到一些好项目。最重要的还是看这个项目的商业模式是否合适。此外,投资人应该学会主动去假设未来会出现什么新应用或者场景,如果能够成功验证到一个项目,那么这很可能就是一个好项目。

    正如罗斌所说的那样:“我会主动地花很多时间去假设会出现什么新应用、新场。即便很多情况下,可能我的假设都是错误的,但是,只要让我验证到一个,那么这个很可能就是一个好项目。”

    事实也证明,罗斌所投资的一些项目非常具有前瞻性,映客、OFO共享单车项目就是他的代表作。

    极具前瞻性的代表作——映客

    映客是他在2014年加盟金沙江创投后的两大投资项目之一。从映客稳居苹果APP社交应用排行榜榜首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数据,均印证罗斌当初对映客的投资极具前瞻性。

    2015年国庆节期间,罗斌开始关注映客。他发现,在当时,无论是用户体验还是用户数量,映客都做得非常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国庆假期期间,映客团队仅仅用了7天的时间就使得这个平台的用户数量达到了近100万。

    在罗斌看来:“以后的社交都会变成视频化,而移动直播的好处,就是你可以看到别人样子以及生活方式。而映客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此外,罗斌还认为,映客的团队能在7天内将平台的用户数量扩充至近100万,说明这个团队的内心非常有“狼性”,这样的创业者通常会在竞争中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获得竞争的胜利。

    “于是,我们在国庆节后就决定投资映客。在一个多星期内,完成了对映客的TS和投资协议的签署,金沙江创投也因此成为映客最早的机构投资人。”罗斌说。

    接地气的共享单车项目——OFO

    OFO则是罗斌投资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项目。罗斌说,OFO这个项目非常接地气,而且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

    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自行车的使用需求量非常大。罗斌给我们打了个比方:“一个学生可能一天只吃三顿饭,但是他们平均每天骑自行车的次数会比他们吃饭的次数还要多。可以说,自行车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假设OFO的每辆自行车一天平均被骑10次,那么50天我们就能收回这辆自行车的成本。”

    我们都知道,近年来,自行车太多的问题现在已成为了很多高校非常头疼的问题。不过,OFO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罗斌介绍说:“OFO除了倡导大学生使用平台提供的自行车,还提倡学生把自己的自行车共享给OFO,OFO则会给予他们1-2年的自行车免费使用权。此外,对于那些没有在OFO共享自己的自行车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使用OFO的自行车,费用非常便宜。”

    OFO还帮助高校免费处理废旧自行车。罗斌表示,我们和高校的保卫处达成协议,如果有学生上门寻找这些自行车,只要学生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自行车是属于他的,那么OFO就会给学生一年的OFO平台自行车免费使用权,基本可以免费使用直到该学生毕业。

    值得注意的是,OFO这个项目也引起了滴滴的一些股东们的注意。罗斌透露称,早期投资滴滴的股东现在好几个都是OFO的股东。今年暑假结束后,OFO将进驻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和广州等共计200-300多所高校。

    B2B和O2O投资“很难受”

    近年来,O2O正在成为国内互联网创业潮中最火爆的领域,各种O2O企业获得投资的消息不绝于耳。有统计数据显示,仅2015年5月,主打O2O概念完成融资并被公开报道的公司就超过了30家,总金额超过4亿美元。而在2015年7月底至8月初,O2O领域被曝光的投融资案例就有11例,获得亿元级以上投资的有6家。

    不过,在罗斌看来,目前O2O这个行业中绝大多数项目都不像前几年那样受到资本的热捧,可以说,现在这两个行业的投资“很难受”。

    以金沙江创投为例,前年去年的时候很多炙手可热的O2O项目在金沙江看来并没有太多投资价值。罗斌表示,也不能说O2O项目全部都没价值,核心还是要看商业本质,除了外卖、打车等少数订单密集或者客单价高的刚需行业,像上门洗车、上门美甲、上门厨房等行业,无论从接单量还是盈利方面,其都无法行成规模化,他们运营都不太好。

    上门O2O可能唯一的例外是诺心蛋糕(Lecake),这是罗斌2012年参与投资的早期项目,目前是中国在线蛋糕第一品牌,最新一轮融资的估值已经达到过亿美金,诺心蛋糕能够盈利的核心是高客单价、高毛利,同时上门其实只限于送货,不需要耽误时间、人力提供美甲类似的服务。

    此外,罗斌还认为,在B2B行业尤其是纯粹做B2B交易的项目,目前在中国还很难赚钱。

    没亲自投滴滴非常遗憾

    尽管罗斌在上述投资项目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罗斌坦言,自己在这6年多的投资经历中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就是没能亲自投滴滴。

    “2012年我还不在金沙江创投,但我通过朱啸虎也见了滴滴的程维,当时王刚有意向按照金沙江投资的估值卖5%的老股,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罗斌说。其实,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看好滴滴,但自己当时却非常看好滴滴。

    当时,罗斌曾对滴滴做了一个非常保守的预测未来的模型:“我觉得,无论滴滴的运营模式是收取信息服务费还是拿出部分专线做自营,它都能挣钱,按当时1000万美金的估值都完全可以投。而且,当时的想法就是滴滴的业务上升空间非常大。然而,由于当时自己所处的基金的一些原因,错过的最佳谈判时间,没能投到滴滴,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太可惜了。”

    事实也证明,罗斌当初的分析是正确的,如今滴滴在中国打车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80%,近日更是并购了美国打车软件巨头Uber在中国的业务的消息,滴滴最新的市值已达到350亿美元。

    正如罗斌所说的那样:“我会主动地花很多时间去假设会出现什么新应用、新场。即便很多情况下,可能我的假设都是错误的,但是,只要让我验证到一个,那么这个很可能就是一个好项目。”

    寻找独角兽的孤独的投资人

    也许,作为滴滴打车这样的独角兽是稀缺的,这也就注定了真正寻找独角兽的投资人是孤独的。在寻找独角兽的路上既要冷静于喧嚣的资本浪潮,又要坚韧于外界的质疑,时间的压迫也会让投资人的内心接受拷打。

    而这样的孤独分子,从研究经济活动脉络出发,从行业历史变迁出发,从人的需求和决策演变出发,等等,从而锁定行业,寻找标的,探讨项目本质,去除浮夸的概念,判识根基,返璞归真,锤炼自己坚定的投资理念,而不随波逐流。借用投资界一位人士的话来讲,就是多做基础研究,投资少而精,而不是追逐。

    【品橙按】罗斌,曾任职于华光资本、普思资本,2014年加入金沙江创投,现任职位投资副总裁。罗斌从2011年起开始专注互联网领域的早期投资,投资了映客、共享单车(OFO)、爱心筹、Ablecloud、诺心蛋糕等项目。

  2. 一个肤浅的女博士说道:

    - 采访丨吕若邻 李秋志子 –

    – 编辑丨袭祥德 –

    2015年5月初,戴威结算完上个月的工资,公司账面就只剩下400元,“我们要倒闭了。”

    当时,ofo是一家做深度骑行游的公司,而共享单车只是一个略显“天真”的构想。

    15年3月份,戴威带着他的骑游项目去见各种投资机构,他必须融到下一轮,才能让公司活下去,可是,等待他的却是样式不一但口味雷同的闭门羹——几乎所有人都告诉他,定制骑行游不靠谱。连唯一一位有过口头承诺的投资人,最终也没能与他们达成协议。

    “我们不想放弃,还是想做跟自行车相关的项目,那怎么办?只能转型了。”

    于是,他们提出了“共享单车”的概念,一年之后的今天,这个概念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网络上掀起热议,并在寒冬之时,被创投圈追捧为一个新的风口。

    据公开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ofo已覆盖200个校园,用户总数超180万,日均提供出行服务50万次。

    创造出这份漂亮数据的,除了真实需求,自然也离不开资本推动,ofo用短短10个月时间,完成了6轮融资:不仅获得了滴滴出行战略投资,还在公布消息14天后,获得1.3亿美元C轮融资,且与小米达成合作,并将正式进军城市。

    ▲ ofo融资情况

    ofo的最大竞争对手摩拜单车亦不落后——9月30日,摩拜被曝已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由高瓴、启明资本领投,红杉跟投。而后来的追随者们也“来势汹汹”,如小鸣单车和优拜单车,已分别在近日公布了1亿美元的A轮融资和数千万人民币的天使融资。

    旁观者嗅到了硝烟的味道, 这一幕似曾相识:网约车刚刚进入人们视线之时,滴滴、快的们打响了那场战争。

    那么,骑上资本的共享单车,是否会重现当年的景象?

    在戴威看来,竞争难免,但他拒绝用打斗、战争一类的暴力语汇来形容即将到来的那一刻,“我们就是想给用户提供好服务。”

    ▲ 戴威

    从骑行到共享

    自行车之于戴威,起初是一个代步工具,中学时代靠它上下学,而到了大学之后,骑行才真正成了他的心头好。

    2013年,戴威本科毕业,距离研究生入学还有一年时间,他做了一个不同于大多数人的选择:去青海省大通县东峡镇支教数学。

    东峡镇偏远,往返小镇与县城的山路崎岖,一辆山地车解决了这个问题——既帮助他在每个周末往返县城与小镇,也陪伴他看遍了青海的壮丽河山,他被这种魅力所折服,“我觉得骑行是一种最好的了解世界的方式。”

    于是,戴威成了重度骑行驴友,结束支教、回到北大攻读经济学硕士后,他和朋友就开始酝酿一份“自行车的事业”,很快,ofo骑游诞生,一个深度定制化骑行旅游项目。

    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骑行的快乐——但后来,在公司的账面只剩下400元之时,戴威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需求,不够“实在”,而且烧钱太快。

    首次创业失败,戴威反思得出的结论是:必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要击中真实的痛点。自行车共享模式开始进入他的视野。

    在几无亲朋支持的情况下,戴威决定将ofo转向共享单车,并宣告了自己的愿景:只连接,而不生产自行车。

    2014年6月,ofo共享单车在北大启动。初期单车均由师生共享而来。到了10月份,戴威和团队观察到用户增长量较为可观,师生骑着ofo上课、吃饭、回宿舍,应用情景确实存在,终于松了口气。

    共享经济要冷启动很难,Aribnb花了将近5年时间才迎来爆发,如果单纯依靠用户共享,ofo想复制到多个大学,必须在每个校园都重新开始,运营难度高。

    “这一波红利的窗口期时间有限了,我们必须再快一点。” 为此,戴威决定在学校里投入一批自生产的车辆。他认为,当投放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自愿共享的人会越来越多,而制造车辆的边际成本也将大规模下降。

    测试了9个版本之后,“小黄车”诞生了,ofo也从纯粹的C2C模式转变成“轻B2C模式”。对于自愿共享出自行车的用户,ofo仍会将其车辆改装成小黄车的样式。戴威表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1万名师生共享出了自己的自行车。

    进入10月,ofo经过两次迭代后上线了3.0版本,推出采用实心轮胎的22寸新车型,并宣告即将进入城市。

    城市的运营场景远比校园复杂,戴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还在摸索,城市会作为试点去运作,ofo的核心仍在校园,我们年底预计要扩张到500所大学。”

    ▲ 9月30日下午4:03订单数据

    融资、融资

    故事从一顿烧烤开始。

    2014年10月,戴威的一位师弟找他吃烧烤。撸到酣时,戴威告诉师弟,自己在创业,做深度骑游,恰巧师弟在唯猎资本实习,师弟说:“基金刚成立,我可以拉你去聊聊。”

    几天后,戴威见到了自己的天使投资人。40分钟后,1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敲定了,理由是为“支持年轻人出来做事情”,至于项目细节,他说:“下次再聊。”

    回家之后,对风投完全陌生的戴威,第一感觉就是:这不会是个骗子吧。

    事实并非如此。这位投资人是北大90级的学长,上市公司背景,资深投资人,险峰长青陈科屹创业募集基金时,第一笔2000万元的资金来自于他。

    2015年5月底,ofo骑游宣告失败,戴威带着最新的共享单车方案,又找到了这位天使投资人。对方并不认同这个理念,但对懂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团队寄予厚望,结果估值翻了一倍,又投进了100万。

    ofo缓过气来,顺利转型。

    1个月后,在北大孵化器一次路演上,戴威认识了东方弘道李晓光,李晓光是北大81级计算机系学长,他表示对该项目感兴趣,几次沟通之后,协议签订,300万元人民币在8月份打进了账里。

    到了10月,ofo在北大峰值订单达到4000单,开始考虑复制、扩张,制造“小黄车”。戴威启动了Pre-A轮融资,其早期天使投资人、东方弘道等又投了他900万。

    相对而言,在一个比较平静的发展阶段,戴威顺利完成了前几轮融资。但到了2016年,ofo的融资进入到戏剧性和更惊心动魄的时刻。

    戴威记得很清楚,那是1月29日,ofo已覆盖到5个学校,日峰值订单接近19000单。就在当天上午,一个自称是金沙江创投的电话打了进来。

    客服姑娘接过电话。她把金沙江约见意向写在一张小纸条上,下午交给了戴威,“上午有人打电话来找你,不知道是什么人。”

    戴威对金沙江不甚了解,拿到纸条后也未加理睬。直到晚上10点,回到了家,感觉“不回复一下不礼貌”,才发了一条短信过去,大意是:“感谢关注,有机会上门拜访。”

    不到一分钟,戴威就收到了回复。14个字的短信,给他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明天早上10点,国贸三期56层。”

    第二天早上,戴威和搭档张巳丁去到金沙江办公室,见到了映客的投资人罗斌,并与朱啸虎聊了20分钟。

    一天后,在回答了金沙江另一位合伙人林仁俊的一系列尖锐问题后,对方开价——大约估值1000万美金。这低于戴威的预期,他原本想翻一倍。

    既想拿到融资,又不甘愿被压低价格,二人在国贸楼下纠结了两个小时,一通百度之后,戴威还是决定选择金沙江。原因很简单,这个人投过滴滴。

    这与朱啸虎的投资逻辑不谋而合——他曾在分答上解释本次投资:“我们投ofo是在帮滴滴做早期布局,帮滴滴防护侧翼,这可以说是风险投资与企业两方的配合”。

    成功拿下金沙江的A轮融资,戴威终于过了个安心年。节后一回来,朱啸虎就引荐了王刚给戴威认识,过程十分顺利,协议达成,王刚和真格基金投了A+轮,两轮融资合计2500万元。

    2016年5月,戴威给团队定下的目标是,今年一定要完成100万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需要更充足的资金,必须再融资。很快B轮确定,经纬中国领投,ofo转变成美元结构。

    “在资本寒冬的时候,我们能拿下这三轮融资,绝对是一个转折点。”戴威十分庆幸。

    到了今年9月,共享单车俨然已成新风口。戴威决定启动C轮融资的时候,王刚、金沙江、经纬作为滴滴的股东,把戴威正式带到了程维面前。

    进展很快,从见面到最终敲定,不超过一个月。“因为双方价值观真的比较契合,我们希望连接单车,滴滴希望连接汽车,而3公里以内的短途出行也是他们想要服务的。”

    至于与滴滴在具体层面上的合作,戴威表示,合作会在多方面展开,如数据、运营等,至于用户能直接感受到的产品层面,目前“还不太好说”。

    以量为王?

    朱啸虎在分答上如此回应ofo与摩拜的竞争:“中国互联网一直是以量为王的。”

    言下之意是:谁能斩获资本与规模,谁就能赢。

    这道出了共享单车竞争的焦点:迅速融资,大量铺货,占领市场,实现垄断,最终立住品牌——ofo、摩拜以及众多后来者,都在做这件事情,

    据酷传App监控平台显示,10月9日,ofo安卓九大市场下载总量为1546508次,到了10日,则直接飙升至2595660次,仅仅一天时间,增长量超过100万。

    这“疯狂”增长的数据背后,是巨量资本的支撑,而ofo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烧钱”获客——铺货和营销。

    有关后者,一开始,ofo采取类似滴滴的红包补贴策略,并在几大城市运营相关红包群,用户可在群里分享和领取红包,一名北大学生告诉记者:“以前骑一次ofo基本只要几分钱。”

    到了9月27日,ofo在北京以及华东大区等地推出了新型营销策略:以每日使用频次为标准,骑得多者可获得奖品或参与抽奖,最高奖项为iPhone7。

    ▲ 北京地区活动推送

    不过,据媒体报道,在华东大区的活动里,有不少学生通过刷单获得了奖品或者现金红包,刷单方式十分简单——“在原地用手机解锁再还车”即可。甚至有爆料称,上海政法学院有同学一天完成了1000次订单。

    对于下单1000次的现象,戴威表示“不可思议”,因为按照系统设定,每位用户一天只能骑20次,但他也不否认刷单现象的存在,“我觉得问题不会太大。”

    值得注意的是,借鉴ofo投资方滴滴的经验,过度烧钱营销很容易导致品牌缺乏忠诚度。

    除此之外,抛去资本光环,放在用户层面,他们最关心的是产品到底好不好用。北大经济系学生葛军(化名)告诉记者,单就骑行体验而言,ofo确实比摩拜更人性化。

    但葛军也指出ofo所存在的问题——损毁率高,不时会骑上一辆没法用的自行车,“那就很无奈,摩拜会比较少有这方面的问题。”

    戴威选择从两个维度来控制损毁率:人与系统。在人的层面, ofo在每个学校均设置有几名修车师傅,他们会不定期检修自行车,而用户亦可在App上报修;在系统层面,ofo会根据每辆车的状况设定一个更新周期,未来希望能做到动态检修。

    除了自然损坏之外,更令人担忧的是恶意破坏乃至偷盗行为,ofo目前仍以机械密码锁为主,容易损坏或被破解——记者就曾在北大校园里,亲眼目睹一辆锁具损坏的ofo被一位小朋友骑走。

    对于这些问题,戴威心态乐观:“我觉得这些问题和困难是一定存在的,但它阻挡不了大家对于这个事情的需求,也阻挡不了这个趋势,而且我相信每个人的素质会越来越高。”

    游戏进入第二阶段

    ofo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立方庭大厦,是一个商住两用空间,近60号核心员工在其中办公,已略显拥挤。

    戴威表示,公司扩张,必须要搬家了,搬离这个“创业根据地”。

    记者上门拜访那天,三辆全新的22寸小黄车正摆在公司门口,阳光洒上车身,金灿灿。

    如果备受瞩目的共享单车竞争是一场游戏的话,戴威和他的ofo,正准备以全新的姿态,去参与游戏的第二阶段。

    ofo宣布进军城市,首批试点是北京和上海,这是自摩拜打入ofo北大老家之后,ofo的首次主动PK。

    显然,对于无收入来源的在校学生而言,ofo确实更具有吸引力,多名用户曾向记者表达了以下观点:ofo押金低,摩拜太贵。

    但进入城市之后,情况或许会变得不一样——非标准化场景更多、人们对车辆的要求更高,而更重要的是,它的竞争对手已先行把品牌打入了市场。

    当然,共享单车的竞争规则很简单:谁能掌握充足的现金流,谁就能笑到最后。

    可如果一味依赖融资,企业的风险会很大,所以,一个最本质的问题是:谁能最早实现盈利?

    相比单价3000元的摩拜单车,ofo的硬件成本仅在200元左右.因此,对于“是否能把共享单车做成生意”一事,戴威信心满满。

    他告诉记者,仅仅依靠租赁费用,ofo也能在商业上成立——2016年只剩下两个多月,而他的年度目标是:“1亿营收,盈亏平衡。”

    互联网➕大赛的时候,学校一个也做共享的项目负责人比较自己和OFO的区别,他觉得自己的车都是共享出来的有轻资产的特点比OFO更好,当时听着觉得怪怪的。直到他的项目得了省级铜奖,而OFO已经入围全国总决赛,我总算知道哪里不对了。哈哈哈哈,想挣钱怎么可能一点投入都没有呢?明明校园出行的市场这么大,他能吃下这一块肉就不错了,他还要去做正装、设备什么的。越做越杂反而不专业,反而变LOW了。

    说ofo的自行车商业模式好回本快,是高效率的共享经济,并以此强调盈利前景的朋友们,你们方向错了。这不是滴滴投资ofo的原因。

    投资ofo,因为滴滴不是“滴滴打车”。
    而因为滴滴是“滴滴出行”,投资ofo是滴滴最近的一次战略级布局。

    为什么是滴滴?
    只要有新的“出行”相关业务,滴滴一定会插一脚。比如近期的巴士业务、酒后代驾业务、租车业务,滴滴都已经进入。未来如果有无人车、汽车分时租赁,只要稍微成点气候,滴滴也会进入。

    自行车业务是出行的一环,何况还是ofo这种自行车分时租赁,提升整体社会效率、高契合度的,滴滴这时候插一脚进来也是意料中事。

    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到今天,不会再有大量app百家争鸣的状况。
    随着各个业务发展至今,很快将会出现一批超级APP,比如微信、支付宝、新美大什么的,这些超级APP会聚合尽可能多类型的业务。单一功能app将被整合进入。

    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你手机里每多一个超级APP,与之有竞争关系的小APP们就死掉好几个。比如曾经很火的拉卡拉,在微信支付宝竞争下,现在几个人手机里还有安装呢?

    滴滴的核心战略,就是拼命要成为一个超级APP,变成“出行”领域的最大入口。这才会对ofo又给钱又给流量。不但给几千万刀,还要从流量给ofo接入入口。

    像自行车这种铺得快、门槛低、频次高的,,虽然每天的GMV交易额有限,赚得也不多,但滴滴一定要抓住,为的就是增加用户。

    这批靠自行车接进来的用户,是滴滴汽车业务之外的增量市场,未来也会对滴滴平台的其他自身业务有提升。

    比如目前ofo订单峰值在50万单/天,这就是是对滴滴订单量的一个强力补充,滴滴又多50万个日活…多50万个开屏广告…

    一种新的互联网资本主义,没法避免。

    那为什么是ofo?
    互联网行业,是先天的垄断行业,垄断的是用户的注意力。只要app成为你手机里的核心成员,就会形成强力的垄断。

    为了这份垄断,互联网公司可以暂时忍着不赚钱,可以砸钱来换市场。只要达到占有率的优势(一般是30-40%),格局就稳了。

    比如2015年,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在全国多个城市疯狂的地推以补贴抢市场,直接原因就是只要某个地区市场被饿了么做起来之后,美团作为后发者想再进入抢市场,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扳回来一些。

    此时此刻的自行车分时租赁市场,就在这个疯狂抢市场的时间窗口。

    出行市场,服务资源就是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车辆数量”是核心竞争力。
    比如今年9月易到在广告里宣传,“充值送再多,没车也白搭”,就是在强调服务资源。
    这个例子换到自行车市场里,客户出了地铁口看到谁家的车,谁就赢了。
    车好不好骑、好不好看、划算不划算的前提,都是“有车给我骑”。

    此时ofo公司对车子的低要求,就变成了巨大的优势。
    ofo宣称每辆车只要300块(真低)。这笔数千万美元的投资可以把黄色自行车铺满全国top30城市,并且在这些城市里形成彻底的优势。

    便宜就是竞争力,别人投放一辆,ofo投放十辆。

    此外就是产能优势,ofo对车的要求不高,在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工厂生产,迅速铺货。而定制的车型,恐怕没戏。

    现在这些自行车的“维护难"、"用户破坏偷取”、“不好骑”、“没出过校门”这些点,确实也是问题。但我认为都只是小问题,是可以在运营过程中一步步迭代慢慢优化,是可以解决的。

    为了抢市场,此时最重要的就是
    车辆数量、城市数量、日订单数、政府关系。
    最后一点随便想到的。

    出行这种基本民生业务就是需要强政府关系,而且还是多个城市的政府关系。

    我们都说,做事不要重复造轮子,政府关系就是出行行业里最重要的那个轮子,也是最难造的那个轮子。

    但这只轮子,滴滴在打车时代造过了,在各地增加一点地面划线应该不成问题,甚至增加专用停车点也可以。
    可怕的是,搞不好哪天,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项目被ofo一个一个城市的去接收改造掉了…

    关于这事,最早的讯息来源于某些FA朋友在朋友圈发布说,很快就会有各类单车出行项目大波出现了。
    然后很快,就是各投资方的合伙人、投资总监、投资经理、媒体公关的各类自媒体讯息以正式报道或商业分析朋友圈各种刷屏不断。
    其实这件事,我一直是冷眼旁观的,直到ofo拿到滴滴出行融资。
    因为只有当对手势均力敌的时候,好戏才开始。
    本质上,拿到哪一方的投资,融资额只是最基本的因素,要看的是站在资金来源后方的机构和他们的风格,当然由此也基本可以判断他们的动机和接下来的打法。这块就不展开了,媒体分析已经很详细了,我只提供2个不同的视角。
    1. 政府:
    公共单车出行(大多是免费哦)一直是政府的民生项目之一,谈不上大力推进,但是基本上也不会缺席,钱还是花了些的,有的地方做的还行,有的推不下去无疾而终,属于鸡肋项目。做了增加政绩亮点,不做也没啥,反正也不是刚需急需。
    现在资本介入,已然进入竞争态势,资本就是最佳驱动力,政府应该是最开心的,省了人财物力,还了了一件心事,乐见其成。然而,政府没有推动的事情(还是免费哦),靠资本就玩得转了?还有,资本来做本该政府做的事情,确定符合vc投资的宗旨?又不见得是ppp项目
    2. 用户:
    整件事情里面没有看到真正对于用户的画像和分析,这是最为荒谬的。除了OFO本身起家是校园市场,用户身份聚焦以外,其他的并没有更多的分析。我想说,大多数的toc的项目死的透透的,基本就是项目关注了投资人的喜好、关注了竞争对手,关注了创业者情怀,唯独没有好好做过用户分析。
    滴滴模式之所以快速铺开,对于车主来说,私家车可以共享出来,可以有收入,可以社交,黑车则可以安全的拉活,对于用户来说,以更优惠的价格享受更便捷的出行;大家皆大欢喜的共赢,是商业模式成功的内在逻辑;
    而单车出行呢?所谓的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到底有多少呢?在撇除了新鲜感之后,真正会习惯并依赖使用的用户有多少呢?校园是个特殊的市场,也是ofo存在的原因,但是走出校园呢?
    “100个人中有85人看到的话就会用”——讲真,固定路线的人,真需要自行车的,谁家还没有买个自行车?除掉这个,偶发性的需求的,又有多少?这部分需求,又能提供多少的收入?大城市还有需求存在,二三线小城市呢,生活固定,圈子小,大多数家庭都有自行车配置。
    3.环境: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公民素质急需提高啊,否则就得以提供硬件成本作为代价,怎么算,后者也耗不过前者的时间啊。

    当然,如果是像朋友圈某位毒舌的投资人说的,反正最后会搞合并,然后走滴滴uber的套路,当我没说。
    不过,这场战可能没谁会赢。毕竟从模式讲,远不如滴滴uber啊

    只想说我们学校 小黄车 现状 坏了接近三分之一 一方面质量一般 一方面学生不珍惜 好的车子 有学生故意不锁 (这样就不用密码打开) 而且小黄车的锁 有一个秘籍就是摁住开锁键 四个密码 会震动 这样就可以手动打开 不用利用微信来获取密码打开

    就我校目前情况来看,我猜测ofo其实在下一盘大棋,他可能在做一套全新的在校大学生征信数据采集的尝试。

    要么就是在往真人游戏类方向发展。未来逐渐更新提升物理锁的复杂级别,加大破解密码难度,同时加强手机客户端漏洞破解设置,以抓住学生破译以及占便宜的心理,最终形成一款全新的实时在线校园出行类真人解码游戏。

    以上吐槽仅代表个人观点。
    1. 作为也曾经在 O2O 浪潮中折腾过的创业者,深知这个行业泡沫有多可怕。那时大家手握动辄几千万的融资,抢着去投那些日均百单几乎都靠补贴的 O2O 产品。叮咚小区在上海地铁铺天盖地的广告仿佛就在眼前,中关村和望京扫码一条街的喧闹也余音绕耳。

    「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许多 O2O 公司都没有撑下去,去年同期的那些按摩、洗车、洗衣、做饭……都不见了踪影。媒体原本都在喊 O2O 元年、在讲共享经济,现在又粉转黑,改说互联网寒冬期、全都是伪需求。

    ofo 获得战略投资至少说明了两件事:第一,O2O 并不是伪命题,仍然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第二,创业寒冬期并不意味着小公司都得死。

    2. 按照滴滴公开的数据,ofo 现在已经有近 7 万辆自行车,日订单超过 50 万,在 20 个城市为超过 150 万师生提供出行服务。这样的成绩跟一两年前的那些 O2O 创业项目比也不会逊色。

    除此之外,我还比较看好他们团队的几个方面:

    其一,ofo 没有冒进,没有一下就到校外战场烧钱,而是先做好校园生意,校园规避了很多社会中运作可能出现的很多问题,更容易先把模式跑通;

    其二,根据他们公布的运营模型(单车成本 270 元,每天每车单量 10,客单价 0.5 元,2 个月左右可以回本),相比其它很多项目的商业模式一塌糊涂而言,财务上是很可靠的。当然,这里不排除数据有美化成分;

    其三,投资方中有王刚、真格、经纬、金沙江,各个都是大名鼎鼎。不要小看了投资人起的作用,对创始团队这些 90 后而言,他们在人脉、战略和运作公司的经验上,能提供不小的帮助,这次滴滴的投资,跟王刚、经纬有着很大的关系。

    3. 现在很多创业项目还在拼命想怎么让技能分享转起来、让玩具分享转起来,碰了不少壁,举步维艰。大家都很关注这些看似市场广阔的共享经济形式,但都忽略了很多更小一点的、更实在的共享。

    公共自行车对很多人来说陌生,但早就出现在了全国上百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有了很多成熟的运作体系。我个人也经历过一些有趣的共享模式,比如 PS 的游戏光盘,许多玩家都是买来二手的用完后再二手转出去,甚至有专门出租游戏光盘的淘宝店。

    从类别上来说,自然是标品的分享更容易起量、也更容易运作。像出行、外卖这种标品,异常率很低。我现在所在的配送行业也是一样,众包模式相对容易运转、能保障服务质量。

    从需求上来说,自行车的确是出行最后一公里很好的解决方案。不见得是多数人的刚需,至少在宏观上看,比大多数上门服务在用户需求方面更有保障。

    所以我是很看好自行车共享模式的。

    4. 最后想说的是,滴滴已经开始转变角色,更有了大佬的样子,在慢慢跟 BAT 靠拢。没有完全归属于 BAT 哪个阵营的滴滴,不出意外未来会依靠垄断互联网出行成为巨头,甚至可能会借助交通工具触及物流、生活服务等领域,加入新的巨无霸阵营。

    总之,巨头越多,小公司的日子就越不好过。更担心的是,垄断之后的巨头很可能会在一些方面松懈。就像我们如果只有一个搜索引擎,就只能参考它推荐的医院一样,未来我们想出个门,是不是也要必须按他说的来?
    发布于 2016-09-29 33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申请转载
    孙志超小米科技投资部,MIUI 生态及游戏负责人 微信公众号…
    henu 等 244 人赞同
    关于ofo融资的话题,我看到了各种不同角度的分析,说句大实话,有的“上帝视角”实在令人瞋目。

    对投行有了解的人,可能会以为金融工作中最难的部分就是财务模型;对风投有了解的人,则可能以为投资工作中最难的部分就是行业推演。但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特别是理工出身的人):搞定估值、并购模型,或是研究产业形态、技术壁垒,都只不过是基本中的基本,是投行或私募中最菜的搬砖小弟的工作;真正投资、并购是否能成局的关键,在于MD(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或GP(合伙人,General Partner)能否找到潜在的获利空间和运作潜力,然后在多方之间斡旋折冲,让创业者与投资人、或者买卖双方踏入舒适区,最后签字成交。这也是为何在投行和私募中,没日没夜整理资料、尽职调查、建立和测试模型以及准备简报的投资经理们,其薪水和似乎成天只是坐头等舱、参加聚会、打球滑雪的老板们在数量级上可以差出几级。

    对一家公司用静态的模型去估量,把事情推敲得头头是道,并不是全部。如果真是如此,投资这件事全交给人工智能就好了,哪还需要金融业的专业人员?

    创新的商业模式多来自于两种方向:一是提供更新奇的体验模式;二是从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切入,以发展全新的商业模式。过去的酒店为什么都要下午3点以后才能Check-in、而且必须在中午12点前就得退房?原因很简单,因为产业规则就是如此——酒店要求客人最晚12点退房之后,他们得预留时间打扫房间和整理客房,所以最保险的时间就是必须等到下午三点之后,才能再接待下一批客人。随着连锁酒店业态的形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改进之后,这些生硬的规定都逐渐软化。作为题外话,从这里你能看见创新商业模式的机会吗?如果你正在经营酒店业或订房网,那么这里很显然有一个市场切入点:“随到随住、按时计费”,至于要如何设计这个商业模式,就看你的领悟了。

    上面这个比喻如果你看懂了的话,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在政府推广多年自行车租赁业务之后,ofo仍然以火箭般地速度窜起的原因了。

    我不想去预测ofo的业务会往什么方向发展,毕竟自己不是媒体。如今做商业分析的媒体说难也不难,手下建四个号:一个一直往死里吹,一个往死里黑,一个看见苗头就顺着说,一个专门逆势而动;两两组合,总有一个会成为极富“洞见”的大神。唯一我想表达的是,ofo能建立出新的模式,正是因为没有那么功利的商业分析,才带来如此有价值的开放性。ofo在成立之初,瞄准的是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共享经济,一直在推动校园里的同学们将自己自行车共享出来,改装后投放到校园内部,作为回报,共享者可以免费使用ofo平台上的任何车辆。这种比Uber还纯粹的共享经济萌芽,发展到今天成为资本界的香饽饽,又一次证明了“创新者的窘境”——颠覆式创新来自于无心插柳而不是苦心经营。

    容我讲一个小故事。也许你听过爱因斯坦介绍相对论的那句名言:“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1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1分钟;但是如果让他坐在火炉上1分钟,会觉得似乎过了不只1小时。——这就是相对论。”我猜多年来也许你都只是当做段子来看待,但这真的是爱因斯坦做过的实验,这篇实验报告发表于1938年的《热科学与技术学报》第1卷第9期(早已停刊),名为“外在感受对时间膨胀之影响”,里面有一段:

    实验方法:我试着取得一座火炉和一名美女。但是很可惜,我无法取得火炉,因为帮我煮饭的女士禁止我接近厨房一步。不过我仍然偷偷取得一部1924年制的曼宁鲍曼牌松饼机。用这部松饼机进行实验,效果应与火炉相当,因为它能够加热到相当高的温度。找到美女的问题比较大,因为我现在住在纽泽西州。我认识卓别林,并曾到他的公司参加1931年新片“城市之光”的首映。于是我请他代为安排与他妻子见面,他的妻子是电影明星波莱特.戈达德,拥有意第绪语中所谓的shayna punim,也就是“美丽的脸庞”。
    我坐火车到纽约与戈达德小姐在大中央车站的“大蚝酒吧”见面。她十分明艳动人,我觉得似乎过了1分钟时看了看手表,发现实际上已过了57分钟,我将之四舍五入成1小时。回到家后,我插上松饼机的插头,让机器加热。然后我穿着长裤和长的白衬衫,下摆没有扎到裤子里,坐在松饼机上。我觉得似乎过了1小时的时候,站起来看了看手表,发现实际上过了不到1秒钟。为保持两个叙述状况中的单位一致,我将之算成1分钟。然后,我打电话找医生……

    为什么我们只能在这里品足论道,或是酸酸地说上一句“我早就想过这个生意”,部分原因可能只是我们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我和ofo的David有一面之缘,说真的我挺喜欢这位师弟,不到半年融完两轮资并没有带来一丝一毫的膨胀,非常诚恳的交流。另外,作为当年只参与观摩不参与骑行的半个车协成员,莫名有一种好感。团队的几个创始人,都是David在车协认识的,然后这群没有毕业的学生出于对骑行的热爱提出组织骑行团的想法,打动了天使投资。然而骑行团是个非常辛苦艰难的工作,如果你真正远足骑行旅行过,才会知道里面的酸甜苦辣。当年我还不是一个宅男的时候,我最远只和几个小伙骑到过秦皇岛,然而一路上已然磕磕绊绊。

    而且这个模式下,作为学生,在早已成熟到透的旅行市场上,去和诸多巨头谈酒店谈交通谈导游,毫无优势。不过好在他们坚持了自行车领域,毕竟,如果没有热爱,创业的艰辛和风险会显得毫无意义。但Uber模式和自行车的结合竟迎来如此大的风口,着实让我羡慕。大学生这个群体非常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有开放的心态和良好的素质,而统一样式进行管理之后,在范围并不大的校园里看见ofo车的概率必然是100%,这是什么?这是线下的病毒传播啊,完全无成本的流量导入。这不是风口是什么?

    随处都可以找到车可以骑,价格也便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而不是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平台经济。未来怎么盈利,我认为David至少在刚开始的时候绝对是没有想法的。先做一个象牙塔式利人利己的产业,做大起来,应该有办法养活自己,我猜这应该是他原本的想法。

    从投资角度,有很多同行,甚至是伙伴,认为这个模式门槛太低,也缺乏技术含量。从投资人角度,我觉得不失客观,但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人们需求永远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伟大的变革固然令人心仪,我们却时常忘记身边也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解决,我喜欢ofo的原因,在于其起点之明确,执行之果断。观察到校内用车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抓到自己可以解决的点,又有一群充满活力果断推进的同学伙伴一共努力,这是ofo创业的第一步。即便从投资角度有多方面的考量,但仅仅从创业团队角度来说,有共同爱好和目标又能协作,已是非常难得。

    从投资人角度看创业,有点像文学,而创业者的角度则更加贴近真实的管理。我经历过这两种身份,也是一个喜欢文学同时又对管理抱有兴趣的人,那么文学跟管理要怎么对话呢?两者在人性。投资人看到的创业,和文学一样算是某种程度的“虚构”,但有时候确实比实际人物还真,因为全知的视角和缜密的分析。而创业里面也有一部分是在讨论有关“人”的主题,比如要怎么样去领导、让大家减少摩擦之类的。如果不了解人性的话,应用起来可能就不太管用。

    有经验的投资机构合伙人,之所以不用丢出大套理论框架就能得出相对靠谱的判断,正在于经历了足够多次亲身体会,有了一点“以史为镜”的味道,把诸多创业者的经历拿来当作案例参考。虽然不一定完全客观,但里头的人性却是真。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要想了解和判断一个行业,最重要的仍然是和创业者走得近,真正“感同身受”,才能让分析和讨论也变得具体。
    亚里士多德说,艺术的目的不是要呈现事物的外表,而是其内在的意义。——投资逻辑也是一样。

    对ofo来说,滴滴的投资是件好事,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创业团队而言。有那么一种大Boss,他不在意你的成绩、不关心你的转换率、不想听你的技术细节,唯一关心的,是跟昨天相比,你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变得更成熟、对人性、市场、经营、产业、上下游有没有变得更理解、想事情是不是更有深度、吸收信息是不是更有广度。不管你今天进步多少,他永远在逼你明天还要更进步。这个大Boss,往往是一个领路者身份的投资人:对于年轻的ofo来说,滴滴便是这样的一种角色。

    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如今对于创业充满向往,以前参加创业分享,总有大老远乘车赶来的听众,我问他们:“为何愿意花这么多时间来听一场分享?”大部分的答案是“我不想错过这难得的机会!”
    姑且不论是什么诱因,让他们珍惜这个机会,但这个行动,至少让他们没有“错过”的遗憾。古人说切莫重蹈覆辙,但在现实变化万千的社会里,过去的失败也不代表现在不会成功,只是成功需要经验的累积,如果没有重蹈覆辙,就无法真正感受到挫折中的成长。出于对母校的私心,我觉得这群校友有一种自信,知道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成功可能更高,而这股自信,自然就产生动力,让大家持续追梦。

    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只能预测;也没有人能够告诉你这个决定是否正确,只能分析;当然更没有人能够一直走在对的道路上,只能跟着心继续前进。

    未来ofo必然还要做更多的尝试,也许会有疑惑,虽然也会有不安,但梦想的动力一定会促使着他们不断的思考。他们一开始的简单想法,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而我又何其有幸,可以在此之前,就可以成为一个最前排的旁观者,为之加油打气。

  3. 幼师肄业说道:

    除非小黄车革新他的技术水平,否则这笔钱一定是打水漂了。
    目前我所在的一个学校是一所地方性一本,小黄车进入校园大约只有两个月,已经没有人花钱用小黄车了,重复一遍,已经没有人花钱用小黄车了。
    首先小黄车的bug太明显了,车子基本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而且质量明显堪忧,仅仅一个月左右,就有30%左右的车子处于损坏状态,而且锁子靠的是一个密码,这个密码是不会改变的,只要强摇锁头,密码痕迹就会出现,没有任何高端技术,管理难度加大。
    另外收费飙升,刚进入校园的时候,他收费标准是一分钟一分钱,对于学生党来说,这是一个完全可以接受的价格,但是由于报废率较高,而且偷车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已经到了一分钟五角钱,这对于学生党来说就不是那么友善了,他的收费反而成为了越来越多消费者逃离的理由,反而无法控制。
    如果ofo不革新他的技术水平或者营销模式,在消费者来看,这家公司之后在最先的惊艳后迅速走下坡路,猎奇心理过了以后,逃离人群明显越来越多

    2016 年 9 月 26 日,ofo 共享单车宣布,他们获得了来自滴滴出行的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

    这也是 ofo 这家公司今年获得的第四笔融资,在此之前,ofo 还获得过数千万美元的 B 轮融资,以及共计 2500 万人民币的 A 轮和 A+ 轮融资 —— 这样快速的融资节奏哪怕在去年市场火热的情况下也属罕见。并且,不仅仅是 ofo,同一领域的摩拜单车前不久也公布了千万美元级的 B 轮融资和 B+ 轮融资,还有媒体报道称其 C 轮融资也即将公布。大量资本纷纷涌入这一市场,映衬出的是在资本寒冬之下,投资方们对于寻找到“下一个滴滴”的渴求。

    在 ofo 公布上一轮融资以后,媒体、自媒体们关于 ofo 与摩拜单车的讨论就愈发火热:究竟是远期想以平台模式为主,不生产单车只连接单车的 ofo 会领先,还是在单车硬件技术上做了创新、希望靠产品、技术来解决单车共享租赁问题的摩拜会胜出?大家讨论的落脚点又往往都在:滴滴会不会押注其中一家公司,来补足其出行版图上最后一公里短距出行的模块?

    而今天,这个悬而未决的答案终于落下:滴滴选择了模式看起来和其更相近的 ofo 。

    滴滴的意图不难理解。这个成立于 2012 年、以叫出租车平台起家的公司,在四年时间里快速成长,从叫出租车的需求开始,不断延伸出专车、快车、顺风车等模式来满足出行市场上的各类需求。并且,在今年 8 月份合并了 Uber 中国之后,滴滴的估值迅速上升至 350 亿美元。

    但是,在迅速蹿升之后呢?滴滴的下一步会是什么?会不会有滴滴尚未覆盖到的出行市场和需求?
    36氪在此前的一篇报道中提到,来自金沙江创投的罗斌认为,滴滴打车注册用户已到达 3 个亿,后期不会再有前期那样残暴的增长,因为天然有一些人不打车。而 ofo、摩拜单车所在的单车共享领域,解决的就是用户最后一公里出行不方便的问题,“100个人中有85人看到的话就会用”,这将成为一个新的入口。也就是说,ofo 解决的天然不打车的那部分人群的需求,这个市场和滴滴天然互补。

    并且,滴滴也在这次的投资中表示,此轮投资后,滴滴将和 ofo 在“城市共享出行”上展开战略合作,滴滴平台上的用户也“有望直接体验到 ofo 的服务”,虽然滴滴和 ofo 方面都并未透露具体合作的细节,但不难想象,滴滴很可能会在其平台上接入 ofo 的服务,让用户在出租车、快车、专车等服务和共享单车服务之间切换,拢住那部分不打车的用户,以及和打车互补的、在最后一公里有单车需求的用户,从而占住整个出行市场的入口。

    此外,滴滴也在此次投资 ofo 后表示:“未来,在滴滴平台上,除了滴滴自身提供的服务之外,用户还将能享受到更多由优质合作伙伴提供的出行及相关服务,形成完整的出行服务生态和灵活的互利合作模式。也就是说,很可能不仅仅是 ofo,滴滴未来可能还会更多地以投资或合作的方式来补充其出行市场的版图,形成一个出行领域的开放平台。

    ofo 单车

    那么,对于 ofo 来说,为何在会选择接受滴滴的战略投资呢?ofo 创始人戴威告诉 36氪,该轮融资整体洽谈的进展很快,主要原因可能还是 ofo 和滴滴在未来愿景等方面高度契合 —— ofo 的远期愿景是不生产单车,只连接单车,做背后调度的平台,这一点和滴滴的平台思路正好吻合,所以能很快走到一起;其次,ofo 的 A、A+ 和 B 轮投资人中的金沙江、王刚和经纬本身也都是此前滴滴的投资方,共同投资人也让两家公司有了更多的联系。

    根据 ofo 提供的数据,上线一年以来,ofo 已有近 7 万辆共享单车,累计完成 1500 万次共享单车使用,日出行订单超过 50 万,服务的用户数为全国 20 座城市中超过 150 万的用户,从数据上来看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共享单车平台。并且,掌握交易平台数据的人会知道,如果未来 ofo 能达到日订单 100 万,这意味着,他们将会是天猫、淘宝、美团、饿了么、京东、滴滴(全平台1600万单)、优步中国(500万单)、易到(100万单)之后,中国第九家日订单量超过 100 万单的交易平台。

    这是一个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现象级的公司,而滴滴无疑也做了一次重要的资源补充。

    9月30日,摩拜单车获1亿美金C轮融资;10月8日,“小鸣单车”获1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10月10日,ofo共享单车宣布完成1.3亿美元C轮融资

    我想说城市套路多,我要回农村…
    互联网这些个细分领域,总是同一时间段会跑出来三四家同质企业扎堆融资,然后血拼一阵后宣布合并,其中创始人性格最死犟的那个出来接任新公司CEO,其他的都拿股份拿钱跑了。即日起宣布市场份额达到90%,再过五年,发现还没实现盈利。

    很简单的回答,就自行车这种现在已经属于娱乐休闲产业而言,谁投资谁亏损。易损坏,易丢失,修理成本高,利润率低。赔钱赚吆喝,广告效应大于实际收益。

    赛格威的时代终于在一线城市来临了。无人驾驶的时代很有可能现有可无人操作的自行车开始,让自行车可以快速部署想想也蛮好玩的。

    首先摆明观点,不看好,除非ofo对单车硬件有进一步的优化改进。
    首先说优点,第一是造价低,据说只要一辆300,那么拿到滴滴的上千万投资可以很快的把车铺满各大高校。第二是价格低,优惠力度还挺大,一开始是一分钟一分钱,不过最近涨价了。
    那么来说缺点,显而易见的,就是这个自行车的技术含量太低,一不防盗没定位二密码不是动态的(这里可以学学摩拜),导致许多人相当于钻漏洞免费用车。
    第二是维修更换不及时,经常骑到没气的车子,影响用户体验。
    其实维修这个好说,加派人手就可以了,但是盈利这方面真的要好好考虑,固定密码和权利漏洞(可以不还就借)导致基本没有收入,首充20然后骑到毕业。
    以上只是个人拙见。
    接下来是我的恶意揣测

    ofo的单车质量及极其愚蠢的机械固定密码锁,单车成本不过100元左右(官方报价300)。

    为何其会使用如此的密码机制呢?难道创业者真的那么相信我们大学生的素质?如果真的素质都那么高,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玩盗版游戏用盗版软件听盗版音乐看盗版视频读盗版小说的人。这也不能全说是素质问题,好的素质是好的规则来引导出来的,规则那么多漏洞,傻子才老老实实的。

    但是我不信创业者会没有考虑到这点,毕竟他不仅是一个创业者,还是一个商人。

    若将单车植入芯片,虽说成本提高,但也绝对不会出现几乎可以随便免费使用的情况。

    那为何还要进行看上去风险极大的创业呢?天使轮及融资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何况,这还能使他火一把呢。
    现在他拿到投资了,要是不迅速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基本就是骗一轮就跑的节奏吧

    真的要看?

    好吧。之前和同学在学校里兼职打工为他们ofo宣传,说好的骑车逛校园,雇了50个人每个人刷18单(没错就是官方花钱让大学生帮他们刷单,他们是不是用这个假数据去骗滴滴的投资我就不知道了),然后一人给70块,结果4个小时过去了,说好的70变50,还有20算在了ofo车费,于是就给30,麻痹的除了我带的8个人,其他40多人都拿了30了走了(有些大学生真怂,不欺负你欺负谁),最后在我要和他们闹大之后才不情愿的给我们8个人结了说好的70,还说以后都不用我们了,哈哈哈笑死我了,一个20块工资都要克扣的公司,鬼才去,滴滴这次瞎眼了吧,单都是刷出来的哈哈哈祝愿ofo早日倒闭不谢

    9月26日,ofo抢在摩拜久已疯传的C轮之前拿到了滴滴数千万美元融资,这意味着它终于要驶出校园,在普罗大众中一显身手了,而滴滴在共享单车风口中的厚此薄彼,则另有一番不足为外人道的战略考量。
      滴滴手里有多少炮弹一直是个谜。
      2012年程维创立滴滴时,起动资金只有支付宝同事—花名老聃的王刚提供的70万人民币,几年来却如《星际迷航》里命硬的“旅行者六号”,不断学习,不断进化,不断逆袭,终于变身吞掉Uber中国的吸金怪兽。
      粗略算来,滴滴前后融资几近130亿美元,除去减记的近30亿美元亏损,3亿美元的外部投资,6000人的员工团队以及技术和机器学习方面的大量烧钱,账面现金虽不如滴滴自己公布的105亿美元那么吓人,但至少也有60亿美元之谱。
      然而,滴滴在投资上却极为保守。
      程维多年来信奉的经营哲学就是依托需求平行扩张产品线,一路杀伐,攻城拔寨,期待的是考拉班车那样身心俱疲后的献身,或是快的、Uber的化敌为友,几年来真正值得一提的投资只有3笔:控股GrabTaxi、Lyft和Ola, 5000万美元联手饿了么以及通过香港子公司在上海设立汽车金融试验田—众富融资租赁。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滴滴看好共享单车,为什么不在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试驾、公交、企业服务、租车之后开出第10条产品线,而是选择投资ofo呢?
      因为滴滴有一个判断!
      从模式上说,当年的Uber和如今的滴滴都是顺着两条思路开疆拓土,Car sharing(共享) 和Ride Sharing(共乘),后者起源于美国的carpools传统,被Lyft和Uber用互联网发扬光大,它也是交通部新政中特别被授予“豁免权”的创新。滴滴曾对此寄予厚望,在去年中期普华永道出具的报告中,滴滴明确希望拼车预期营收占据30%的份额,但由于拼车被官方限定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半公益性质,平台运营方并没有创造商业价值的空间,为维持活跃度反而要不断投入补贴。
      而在Car sharing中,最大的门槛是人。Uber和滴滴已经证明了带司机共享的可行和成功,相比之下,推崇单纯共享车辆,不参与服务环节的RelayRides(已更名Turo)、Getaround及其中国门徒PP租车等却深陷困境,说明作为重资产的汽车,C2C免司机共享的时机还不成熟,滴滴最近起动的租车业务也破例参与了线下运营。
      爆红的共享单车是个机会,自行车共享的门槛更低,用户接受度和尝鲜度更高,单车成本已经被摩拜控制在2600元左右,ofo更是低至200元,资产风险大大降低,在国内外都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这使得共享单车有可能先于汽车共享完善起来。
      对于滴滴来说,加码已经在校园市场自我验证的ofo风险不高,后者至少有三点吸引力:
      1、日均50万订单和7万辆车的规模已经驶上快车道,稍加资本助力即可顺利放飞,从校园到普罗大众,市场的增量可期;
      2、与摩拜对骑行体验的漠视不同,信奉“世界需要一辆好骑自行车”的ofo更讨巧,资本和用户的可塑性更强;
      3、摩拜热衷于用定制化单车做硬件壁垒,一方面说明它对C2C模式的车辆共享没有兴趣,一方面说明它有纵向撬动产业链的野心,所以ofo显然是更合适的合作伙伴。
      此外,随着产品线的不断扩张,事业群架构的滴滴很难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未来或许走雷军的小米模式,用流量入口+投资的方式建立起一个共生化的、邦联式的产品生态,以不断抢占新风口,制衡随时可能突然冒出来的竞争对手。
      对ofo的投资或可视为转型的尝试。
      与滴滴的结合意味着ofo短期内不必在增量和盈利之间做艰难取舍,也意味着短途出行竞争的白热化,ofo在大出行平台中的使命也越发明晰:
      1、如何在快速增量中避免泡沫化和伪需求泛滥
      几乎所有共享资源模式早期都用BC两端的双补来释放需求,再用高客单价回补,但代价是平台的泡沫化,伪需求泛滥,而这个早期病灶共享单车是天然免疫的,因为应对的是短时即发需求,非理性行为被压缩到最低空间,而且可替代的竞品不多。
      所以ofo冲出校园最关键的不是撬动需求,而是平衡资源与需求之间的变量关系,这在同摩拜的竞争中尤为重要。
      摩拜在一线城市每300米一辆车的密度显然是从市场态势和成本模式推演而来,以达到在核心区域压缩竞品生存空间,又保证规模化的冲量空间,但这个模式对摩拜的单车成本和产品控制力有很高要求,而OFO早就预留了用C2C共享方式快速获取车源的空间,诉求就比背负着硬件体系的摩拜简单直接。
      纵然ofo在短途出行领域对快车有一定冲击,滴滴也势必用流量入口加以支持,因为ofo的GMV想象空间可观。中国号称自行车王国,在产量和绝对保有量上保持世界第一,但人均拥有量和骑行比例并不高。按北京交通委的调查,34%的原因是出行距离太远(北京人均单日出行距离为8.1公里),这也变相说明,共享单车的竞争力体现在如何灵活接驳其他交通工具上,这类需求对于开放C2C共享的OFO会比摩拜更容易满足。
      所以ofo的B2C+C2C模式有可能比摩拜跑得更快,在更快增量也更符合滴滴的理念,在专快车市场有重启价格战迹象的今天,这对滴滴的价值不可低估。更重要的是共享单车的成功实践对险些被P2P租车玩死的自驾C2C汽车共享有教育意义,后者以及衍生出的分时租赁差不多是出行领域最后一块处女地。
      2、挖掘骑行基因,与摩拜做差异化服务
      摩拜坚持定制单车的原因不外二点,一是要推标准化,二是要实现最大限度的免维护运营,这就兼顾了自行车厂商、平台运营方的多种角色,有重资产布局产业链的倾向,而ofo由于有车辆共享的基因,车辆拼颜值可能比不过摩拜,但胜在更接近普通用户的审美,也更适合来优化骑行体验。
      两家都拼硬件的完善,摩拜的模式是控制风险,渐次扩张规模,同时注意对上游产业链的逆整合;ofo发迹于校园,对车辆方便快捷和骑行体验的强调超过对安全维护的关注,现实竞争环境下,二者的策略都面临变化。
      摩拜已经示范了如何把自行车做得如坦克般坚固,在成本层面实现了自我验证,剩下的考验是把车变成适合骑行而不是自虐的工具;ofo的任务是在承继校园小清新创新之后,如何应对用户及使用环境的急剧变化。
      3、如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用户习惯
      这是ofo努力的方向,它在校园场景中已经完成初步的业务闭环,但走出校园是否意味着如摩拜般体验让位于安全很值得关注。
      据说ofo内部已经形成了两点共识:
      一是坚持离人更近的服务理念,这可以理解成无论用户和需求如何变化,ofo都不会改变它“世界需要一辆好骑的自行车”的产品调性。
      二是发力完善硬件,摩拜的错误示范有其内在的逻辑,高达10% 的损坏率以及尚不得而知的丢失率不容忽视,ofo在坚持骑行体验的同时,规避摩拜式陷阱,这种尝试无论成败都有重要意义。
      所以,无论是滴滴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的破局,还是摩拜、ofo们重燃骑行热情的努力,都值得珍视。共享出行的玩家们需要牢记的仍是那句话:当你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时,千万不要被这个世界所改变。

    “共享经济”被错误解读,共享单车本质是“分时租赁”
    “共享单车”这一模式被广为流传之后,似乎“共享经济”就成为了ofo和摩拜的标签,创业公司、媒体也乐意借此名义,乘着滴滴、Uber、Airbnb的东风做用户推广和找投资人募资。包括已公开发表的两篇券商对共享单车的卖方报告中,“共享经济”也被作为这种商业模式的归类。

    然而,相比于二级市场,一级市场的从业人员还是有比较正确的认知,42章经的曲凯就曾以“把事物现有的拥有权转化为了使用权,形成了C2C的网络交易平台”这一“共享经济”的定义,解释了为什么滴滴属于共享经济,有着10%共享车辆的ofo不属于共享经济,而自产单车的摩拜单车更加完全不是共享经济。因为随着C端不具有所有权,是B端拥有所有权并出售使用权,所以共享单车模式是“分时租赁”,而非“共享经济”。

    其实,我们从商业模式的本质:供给、需求和他们配置、使用的组织形式来看,也能将共享单车模式这一“分时经济”与“共享经济”完全区分开来。

    作为网络双边市场,滴滴作为平台方,将供给方(车主)与需求方(乘客)连接起来,重构了传统出租车“B2C”的供给端,实现了配置效能的优化,是典型的共享经济。但分时经济与之相比,在需求方他们完全一样,但是它们在供给方的组织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共享单车模式中,平台方本身成为了供给方,他们购置资源并进行配置,并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关于这一点,国信证券互联网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学恒在《效能的未来》一文中作出了很详细的解释。

    单车出行市场“低端颠覆”的矛盾
    所谓低端颠覆(low-end disruption),就是给现有产品,提供一个更简单、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去占领那些本不需要现有市场上高端产品的客户。

    很显然,单车出行就是一个这样的低端颠覆。城市出行市场中,高端产品就是滴滴,出租车的服务体验确实很好,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出行都需要或者愿意付出成本获得这样相对高端的服务,也就是出行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这样一来,单车出行就成为了“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解决方案。摩拜、ofo、小鸣单车,以及一起跟随者都是倚仗的这个逻辑。

    然而,这个所谓“低端颠覆”却存在极有可能被证伪的矛盾。

    ofo共享单车,从校园中崛起,符合低端策略,低成本车辆加速了成本回收、提升了校园扩张的速度,被投资人认为财务模型远优于“昂贵”的摩拜单车。但在ofo大举计划走出校园,向城区进军扩张之后,低成本车辆却不一定适合社会公共自行车。看看在校园内就丢失损坏不断的小黄车,Vélib’运营之初三年丢弃在垃圾场、塞纳河的单车,还有Zipcar,发迹于号称美国雅典的波士顿,哈佛、麻省等名校用户素质保障了运营效率,但公司却未能及时证明拥有从校园走向普罗大众的能力…这么看来,ofo走出校园的社会扩张就显得有些前途未卜。摩拜单车的高价定制车辆耐用性强,号称“4年不返修”,但作为一款希冀借助某个方面的过度创新来破解单车出行市场的新手,其耐用性(低折旧率)本身就有待检验。

    不妨假定共享单车模式所实践的创新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但单车出行的需求逻辑本身就不一定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不妨思考这样一个很简单,但在这场共享单车追捧热潮中却罕有人提及的逻辑:为什么在历史上,排除掉健身目的,自行车在汽车出现之后中被边缘化甚至淘汰了?

    答案当然是效率、便捷性,因为骑单车不仅速度稍慢,也消耗体力产生劳累。短途的自行车可行是因为短距离的汽车通勤的成本大于了自身人力骑行的成本,使得在整个需求范围内,骑车的效用是大于汽车效用的。但是单车骑行受环境的影响比汽车大得多,如果上下坡较多、天气太热(南方)、天气太冷,这些情况下产生的效用是否还能仍然不变,或这些需求是否还真实存在?比如,对于深圳夏天和北京冬天的通勤人群来说,步行可能比单车要更加舒服一些——这样一来车辆的利用率和骑行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真实需求与模式创新的错配,营销红利将逐渐消退
    共享单车最引以为傲的凭仗,就是在模式上作出的创新,来符合用车人群的需求,然而,移动互联网+单车消灭了停车桩,使得单车可以随时借、随地还,看起来将最后一公里出行完美覆盖了。但是,摩拜单车是不允许单车进小区、办公楼、企业园区等独立管理的空间,这样就在最后一公里内人为制造了“最后一百米”的断点,将这部分需求截住了,使得单车作为短途工具的效用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城市公交不能覆盖的通勤暴露了庞大的固定需求,然而摩拜单车却没有针对一些高频、固定的需求作出一些调度协调,比如在地铁到写字楼、居民楼等的固定通勤线路的“流量潮汐”下,未能很好的配置这些需求。摩拜自身提倡的随机放置车辆就会出现在上班时间,地铁站无车可用,而写字楼楼下却扔满了车的现象。

    目前共享单车的阵风正刮得飞起,单车出行被和“健身”、“环保”、“时尚”等生活方式联系起来,使得其享受了巨大的粉丝营销红利,省去了很多推广成本费用。但是,互联网行业发展至今让我们明白,“流量经济”的前提是以最现实的角度思考用户们永远不移的懒惰天性,只有低成本和高效用才能让用户最终买账。

    由于我们岳麓山学院的校区和宿舍相距2km左右,好多同学都买了自行车。

    如果大家不是特别勤劳地每天把车扛进宿舍,大多数情况下不到半年车就会被偷,我周围有位同学甚至俩月连丢三辆。(当然如果像我之前买的那辆一样破烂的话就另当别论了)

    而且被偷之后大概不到一个月,或许你就可以在附近众多二手自行车车行的某个中看到自己的车。

    ofo最近才到我们学校,感觉它的车质量其实不错呀,实心胎,刹车也挺灵敏,座垫也凑合。

    所以看到这个消息,就感觉像滴滴在给周围“偷车-销赃”的黑色产业链投钱了一样。
    共享单车:任重而道远最近几天,大家一定被ofo共享单车和摩拜单车刷屏了吧。前几年的时候,国内的机动车领域的共享发展的很快,那时候的滴滴,快的,uber中国等很多很多的共享租车的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一下子出现了大家的眼前,那个时候的补贴大战,大家一定用的很爽吧。直到滴滴一枝独秀之后,市场才开始稳定下来,但是一番狂战之后也诞生了中国的实力强大的共享经济的新秀。如今渗透到微短途出行市场,又被大家吵到了风口浪尖。但是可以确认的是,微短途的出行市场的红利期一直在,如今滴滴的版图已经基本建成,所以加快了市场去开发微短途出行市场。这次滴滴在ofo共享单车和摩拜单车之间早早表明了态度,投资了ofo共享单车,应该是最聪明的举措吧,其实他也想把人类需求中的衣食住行的行做彻底,而且这最后一公里里面的利用空间有多大,还有待探索。从这个现象中可以发现一个趋势,就是共享经济正在慢慢一点点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渗透到更多的领域。再说一下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首先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两家都是自营。这意味着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共享,与其说是共享,倒不如说是自己买一部分车来了之后,然后短期租赁,只不过它的租赁更加便捷。而像airbnb和滴滴这这样的平台,是把原来属于大家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使用,这样的话调动了大家的参与,可以使共享更有意义。 其实可以鼓励大家把自己的使用不频繁的单车捐出来,加入到共享的行列中,然后建立一个平台,提供像异地使用单车等更便捷的服务,这样就加大了大家使用单车的频率。然后最后一公里或者是对骑车需求的人的更多使用,个人觉得可开发性还是很大的。还有一个就是道德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像ofo共享单车就是从校园做起来的,而当时的一个初衷就是为了改善单车易被偷的普遍现象。这个的话,还是建议看情况,如果在可调控范围内,就不设停车桩。如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的话,就按照车辆的原有者指定的地点选择停车桩。其实只要停车桩很多的话,基本上也就可以等同于随意停了。这个视具体的情况而定。还有就是随着绿色,环保,健康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最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的城市已经有了公共自行车,所以看一下他们的具体使用情况,损坏率等,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里不想多说,感兴趣的可以自己了解。目前国内的共享单车的推广还有很大的一条路要走,还需要更多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推广方式,当然还需要资本的力量来培育用户习惯和创新商业模式,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共享单车,像滴滴一样被大家接受是必然的事,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是怎么创新,静观其变。

    你们投资你们的,我作为一个体验者来说说我的看法。这个暑假,小黄车登陆广州大学城,当然,我们觉得这种模式很新奇,也乐于去尝试。从一开始的红包共享,我们觉得小黄车挺棒的,虽然有些人知道了其中锁的原理,并尝试暴力解锁,但我们还是乐于去打开手机点击用车,事后发几个共享红包乐呵乐呵。但是,从需要app才能使用红包开始,我就觉得并非那么方便了,但由于懒得下载,也就没用红包了。之后我还在想,他的盈利模式无非是租车,车身的广告在流量这么大的大学城应该会在下一步进行推动。也就无所谓,用着原价租车使用。不得不说,对不想去买单车,锁车记住车的位置的人来说,还是很方便的。然而最近好像又修改了租金的计算。0.5元每半小时,也就是说,对于一个距离只有三个教学楼的距离,起步价也是0.5元。之前大概只需要0.1元多一点。或许是他开始试想盈利,这是不可避免的,可能好感度就降低了。

    摩拜单车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了,但是有几个问题摩拜单车并没有解决,这几个问题很有可能制约摩拜单车的后续发展和商业模式。
    第一、摩拜单车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护城河,出行巨头随时可以进入这个领域。摩拜单车看似是共享经济,实质是租赁经济,虎嗅网上已经有文章指出这一点了。虽然摩拜单车不属于uber和滴滴一样的共享经济模式,但是摩拜单车深受uber运营模式的影响,摩拜单车的创始人王晓峰是uber上海区总经理。所以摩拜单车本质上和uber滴滴一样都是技术公司。和传统的租赁自行车或者公共自行车不同,摩拜单车是一款高科技的产品,摩拜单车采用了GPS定位系统、大数据运算和特殊车身设计,通过这些功能能够实现定位、减少车辆损耗、防盗、扫码取车等功能。对于想进入这个领域的有强大技术研发团队和经验的出行巨头来说,可以随时攻破这些技术难题。摩拜单车面临着“先发劣势”的困境,出行巨头可以针对目前摩拜在技术方面的漏洞开发出带给客户更好体验的单车,毕竟摩拜单车带给客户的槽点太多。摩拜单车最好的护城河是政府,出行巨头侵犯了传统出租车的利益,因此和政府一直是出于紧张关系之中。摩拜的自行车出行是为了帮助当地政府解决出行难题,不存在和政府主导的企业竞争;同时,各地政府在推广公共自行车中存在诸多难题,如果有公司能够通过适当的商业模式解决这些难题,肯定会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摩拜单车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等到布局完成,即使没有了政府的支持,出行巨头也无可奈何了。
    第二、摩拜的规模化发展能否支撑起运营成本。摩拜的收费是半小时一元,根据摩拜给出的数据每天每车有效使用时间是八个小时,参考ofo,每天客单量是10单,那么每天每车可实现4元收入;摩拜单车的成本6000元,那就是需要1500天才能收回成本,也就是四年时间。摩拜单车的使用期限是4年,自行车受户外天气的影响较大,酷热、酷寒、雾霾、雨雪天气均不能正常骑行,每年将近有一半时间摩拜单车是在休息,摩拜实际需要8年时间才能收回成本。目前摩拜没有披露其单车维修、养护、后台运营和人工成本,单单是车辆的成本摩拜在报废期内都不能实现收支平衡。摩拜单车必须降低自己的运营成本,可以在某些地方采取低价自行车的投放运行策略,根据两种模式的实际支出成本和未来预期成本来决定推广车辆。
    第三、摩拜单车的定位。摩拜单车定位为适合3-5公里的出行。现在很多城市在大规模的推广公共自行车,在短距离出行上摩拜单车是和公共自行车竞争。公共自行车的最大优势是一定时间内免费,最大劣势则是骑行体验差,停车不方便。相比公共自行车,摩拜最大的优势就是便于停车。从顾客反映来看,摩拜单车的停车和定位也是被广泛吐槽的一点;在价格上摩拜是出于劣势;由于摩拜单车为了防盗和减少维修而重新设计的车身,导致摩拜的骑行体验不高,所以在骑行体验上摩拜也不比公共自行车有优势。对于广大客户来说,如果不能在骑行的便利性和骑行的体验性上摩拜遥遥领先于公共自行车,那么摩拜最终将沦为城市公共自行车的补充。比如在杭州这样的城市,摩拜很难成为自行车出行的第一选择。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推广公共自行车,这就进一步压缩了摩拜单车的发展空间。对于摩拜来说要对各大城市的公共自行车情况和未来政府公共自行车推广政策进行综合考虑,在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定位策略。
    第四、摩拜单车的人为破坏。摩拜单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减少人为破坏和维护成本,车辆的坐垫为不可调坐垫减少损坏的可能,车胎为实心橡胶胎,解决经常出现的车胎被扎破的情况,不设置车筐减少小广告的加塞。为了防止车胎爆气而采取实心车胎,车子太重,顾客骑行太沉;没有车筐,骑行者随身携带的物品无处可放。摩拜的这些为了减少维修养护成本而牺牲顾客体验的设计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据新闻晨报对摩拜单车的采访来看,摩拜七月初到八月初遭到人为破坏的自行车有150辆,这仅仅是上海一个地区的数字,按照摩拜官方给出的在上海投放的10000辆计算,一个月车子的破坏率达到1.5%。上海的人口素质相对较高,如果以后在中小城市投放的话,破坏率肯定远高于此,这个问题也是摩拜亟待解决的。

  4. 嫣公子说道:

    拜的车比ofo的车更复杂,这是最一目了然的区别

    为啥呢?

    因为膜拜一直试图用技术手段来改进自行车,来克服各种出现的问题。而ofo没有。

    共享自行车项目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咎到自行车上,车辆的保养维护,如何找车等等。膜拜选择直面,因为他要推广到社会中去。而ofo呢?处理问题的手段原始而幼稚。

    现在ofo的车得投入了上万辆了吧,他可曾进行过一点改进?根本没有。为啥?因为在校园中很多问题都不用真正面对。

    或者说,一群孩子做的项目根本就是在玩儿,而不是把它当做一项事业来做。
    那我就简要的谈一谈二者共享理念的不同吧。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mobike和ofo二者虽然都是共享单车,但是对于“共享”这个词的理解确是大相径庭。先说mobike,也许在摩拜来看,“共享”就意味着大家可以骑一辆车,那这在他来看就叫“共享”。因此基于这个理念,摩拜便实行了统一的厂商提供自行车,这样的优点在哪?没错,那便是摩拜可以自由的定义他给用户所提供的产品(也就是自行车)。接下来我们再说ofo,虽然ofo大部分自行车也实行了统一的厂商提供自行车,但是相对于摩拜对于“共享”的理解,ofo的“共享”在大家可以骑一辆车之外则要更加要注重自行车的共享,也就是ofo所宣传的以1换N的理念。俗话来说就是大家可以骑一辆车的同时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自行车给其他人,要更加强调人与人的连结。因此这便让ofo向着平民化发展,而不是选择科技感的路线。

    校园是一个鸡肋地带,迅速获客的优势和客户人员的流失速度,使得很多创业者又爱又恨,这其中尤以一些共享经济类的校园O2O项目为代表。但毕竟典型的出行共享巨头已经养成(也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滴滴),如果在校园这个相对短途和封闭的出行环境中做一个共享出行项目,是否还有机会呢?
    OFO是目前在校园共享单车方面,笔者研究比较多的一个项目。下面,咱们就通过这个项目一起来了解下,校园共享出行有什么样的特点?这其中,核心需求是什么?以及如何被满足?
    首先看一下在校师生的出行习惯(主要指校园内的出行习惯)。很多高校面积很大,走路要很长时间,有些同学或者老师会选择购买一辆自行车,为的就是方便,四年大学生涯结束后自行车或者转手,或者就废弃了。也有一些同学不会购买自行车,无论去哪都会走路或者搭车。但无论选择哪一种出行方式,都会遇到时间紧迫的时候,上课地点远,又睡过头的,偏巧自行车还坏了,这个时候大多数同学会做如下几种选择:第一,跑步过去上课;第二,打个出租车——前提是校园内正好有出租车经过;第三,搭同学的车或者其他方法。
    无论哪种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假如这时候旁边有一辆共享自行车,解开锁就骑走,一点也不用耽误时间,会不会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方案呢?要是再加上价格不算太高(交299元押金办张会员卡,每骑行1小时付1元),这么方便的自行车是不是会成为校园人群经常出行的首选呢?反正站在笔者的角度,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心动的。
    不管怎样,这其中,满足这辆自行车被接受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能够随时随地方便使用。
    接下来咱们就来看,共享自行车如何才能做到随时随地方便使用呢?再回到刚才描述的使用场景,当一个赶时间的同学冲出门,最理想的状况是什么?正好有一辆共享自行车就在眼前。没错儿,时间、地点、使用都必须恰到好处。既不能让他费劲巴拉去找车,也不能开锁使用特别繁琐——当然,更不能连车都没有。校园共享自行车要想打败个人自行车以及其他出行选择,必须同时满足这几个要求!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如何才能同时满足以上几点呢?在笔者看来,前提是在校园一定区域内随时随地铺设有共享自行车。这就要求创始团队随时能够对校园自行车数量进行盘点,保证某个区域内共享自行车数量,即实现实时调度自行车,降低使用者的时间成本才是关键。
    项目启示
    出行项目的根本是提高出行效率,因此即时响应非常重要,而即时响应对车辆数和使用数据的动态监控都提出了极高要求,要同时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滴滴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在这两方面同时做的不错:一方面,依靠巨额补贴砸出了数量;另一方面,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投入实现了实时调度。事实上,无论是不是校园项目,共享出行都应当遵循这两个原则。共享单车要想取得成功,这两方面同样是关键要害。可惜就笔者目前了解到的信息,创始团队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摩拜单车属于出行领域的项目,团队创始人优步出身,自建工厂生产一种比【公共自行车】方便帅气的【单车】,相比自行车,摩拜单车最核心的亮点是【没有车栓,可以骑到哪里,停到哪里。】
    同时,摩拜单车挂着“共享经济”“分时租赁”的牌子,摩拜和0f0之间红黄之战,在这里,我就不过多的说了。我们今天分析下。滴滴会不会收购摩拜单车。
    收购—分为收购方和被收购方,收购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
    1、合并用户;这个数据包括用户和数据,说的直白点就是直接买了被收购公司的用户和数据。
    2、避免竞争:竞争会产生很多无畏的成本,对公司来说,收购也是一种避免竞争的方式。
    3、财务并购:这种收购很多是为了充财务数据,而采用的一种金融手段。
    4、战略收购:战略收购大多数是大企业为了布局而收购上下游相关企业,对自身资源的最大利用。
    5、收购团队:这种很多是为了并购市场上不多的人才,这种相对不多见。
    说完公司并购之间的目的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摩拜单车】有没有被【滴滴】并购的价值。
    1、合并用户;摩拜的用户大多数是上班族,跟滴滴的用户有很大的重叠。但是用户习惯有差异,合并用户的比例很高。
    2、避免竞争;滴滴主打的是【车】,摩拜主打的是【自行车】,相对来说,是一个相对高频的事情,未来也可能直接上【分时租车】,直接上【打车】这个相对来说可能性不高。
    3、财务并购;这个应该不会,摩拜的前期财务状况不会太好。摩拜希望靠单车积累用户使用频次,然后再切入其他高毛利市场。
    4、战略收购:这个其实有可能,摩拜单车做的非常重,车是自研自产,软件也是自己开发,滴滴来说,再做这个事情不太划算。
    5、收购团队;这个可能性几乎没有,能收购团队,摩拜单车的创始人也不从优步出来了。
    滴滴目前收购【优步】和【快的】,满足1、2、3、5的目的,核心是1和2。这个大家都明白,就不说了。
    估计互联网行业的小伙伴都知道,滴滴除了收购过这两家知名竞争对手之外,还收购了一家公司【考拉巴士】,考拉巴士是去年最活跃的一家互联网巴士公司,由创业工场投资。去年被滴滴收购。那我们同样分析下收购的目的:
    1、合并用户;这个有,考拉做的早,用户忠诚度也不低,核心是抢占了路线,又卖了月票。价格不高,收购挺划算。
    2、避免竞争;考拉的人群是一批批上班族,有固定的出行路线,未来不说成为另外一个滴滴,做一个专车和租车也不难。
    3、财务并购;这个其实没有。
    4、战略收购;滴滴做巴士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所以没考虑战略收购,而是完全收购了。
    5、收购团队;基本没这个因素,刚收购,考拉核心团队基本都走了。
    同样,我们再琢磨一下,市场上另外一家出行公司【嘀嗒拼车】这家公司,这家已经获得B轮一亿美金的互联网出行公司,曾经也是能与滴滴角逐过。我们也以同样的逻辑分析下为什么【滴滴】不收购【嘀嗒】:
    1、合并用户;嘀嗒的用户就是滴滴的用户,便宜、速度快,已经触及滴滴底线,用户一样,没有合并必要。
    2、避免竞争;嘀嗒是走在了滴滴的必经之路上,这个路线上,只能留下一家公司。而且嘀嗒的市场份额太小了。
    3、财务并购;这个就没必要了。
    4、战略收购;嘀嗒太尼玛贵了现在。
    5、收购团队;还是太贵了。
    说完【考拉巴士】【摩拜单车】【嘀嗒拼车】,大家估计都能清楚的知道收购的思考逻辑。那再分析下【滴滴】不会收购的情况。
    1、价格贵;收购的核心其实是比自己做划算,如果价格太贵了,就不如自己做了。
    2、份额小;如果市场份额太小,在竞争层面就不如完全碾压死的好。除非成本低。
    3、威胁小;威胁主要是来源于未来业务的竞争,而前期的危险信号,是体现在用户的重叠度和份额上。
    所以分析到这里,我们再把【摩拜单车】的情况放到【滴滴】收购和不收购上考虑下。
    1、价格
    摩拜单车虽然是创业公司,但是已经B轮了,拿了熊猫、创新工场、愉悦资本数千万美金融资。从收购价格来说已经太贵了。
    2、份额
    在公共单车的份额上,膜拜是从上海起家,北京安家,目前已经覆盖了核心区域。未来竞争很激烈。
    3、威胁
    摩拜单车的用户和滴滴的重叠度很高,属于高度威胁的公司,用户频次和粘度都不会低,未来会对滴滴的一些核心业务产生竞争关系。
    除了收购,滴滴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自己做。目前从以上3点来说,滴滴收购摩拜的可能性不大,自己做的可能性非常大。
    能不能收购,其核心取决于性价比和企业的危机意识,同样也取决于被收购方的野心,虽然滴滴收购摩拜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还得看滴滴对于摩拜的价值评估,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创新工场】,其投过【考拉巴士】有卖过滴滴的前例。

    骑行新格局,摩拜、ofo引领轻奢代步时代
    随着,滴滴快的和Uber中国合并,近两年响当当的科技圈烧钱大战全部在2016年的上半年结束。
    尘埃落定,天下已分,看上去风平浪静的国内互联网企业就这样平淡了吗?这显然不是网络世界的风格。每一次平静都酝酿着新一代的浪潮。毕竟,在墙外还有众多值得我们揣摩的风向标。
    日渐成熟的车联网技术小试牛刀,催生出单车共享平台,摩拜单车和ofobicycle应运而生,悄然出现在了上海和北京繁华街区的拐角。就像乔布斯先生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一样,好的科技产品总在最与人接近的地方出现。
    GO!像找皮卡丘一样找单车吧
    初遇共享单车是在朝阳大悦城附近的路边,单车的结构非常精简,和北京市政早年助力奥运推出的公共自行车相比,没有后座,没有车筐,车轮的辐条简化成四五条铁柱,像发电风车。车胎不用打气,全橡胶,细胎。单车整体呈现橘黄色,配有旋转式铃铛。看上去大部分零部件应该设计在大梁里,被亮银色金属外皮包裹,处在车身正中。
    真正骑上共享单车,还真是费了一番心力。朝阳区的传媒、二外高校投放量较少,很难成功定位。为了能同时横向对比摩拜和ofo的区别,我周末早上5点半搭乘较早的一班地铁从朝阳到海淀,走进了第一批投放地,北大!
    摩拜单车是最先注册成功的,没有任何门槛和难度。手机验证后,支付宝充值299元的押金,可随时退还。还赠送了1元的骑行金额。
    打开摩拜的APP,会出现定位界面,很像高德地图的导航,蓝色小圆点显示用户的位置,橘黄色单车大圆点显示附近的单车。按图索骥,拿着手机上下左右晃荡,感觉像极了前段时间刷爆社交媒体的AR游戏《Pokemon GO》。怀着同年的美好记忆,一路默念“皮卡丘,我来了。”
    皮卡丘被人套上了项圈 伐开心
    怀着对命运的敬畏,我认为上天安排给我最近的一个一定是最好的。在离我不到十米的一栋楼下,我遇见了它。赶忙打开扫码,在车把正中间扫描。滴的一声和微信付款并没有什么不同,随后只感觉身边微微振动,是单车里的某些零部件在响应。“咔”的一声,车座下面的环形锁,打开了。锁并没有什么奇特,但是卫星定位解锁带来的感受,对男生来讲绝对是瘾科技。
    APP上提示,单车用完后,要遵守交通规则。放在路边专门的停放处,并在白线以内。使用计费,从咔哒开锁那一刻起,直到手动扣回结束。详细阅读后,我脚踹车支,然而车并没有推走。MD,是谁把自己的弹簧锁给锁在前轮了Orz……找到的第一只“皮卡丘”就被人套上项圈,真的伐开心。
    无奈,点开APP,第二次扫描,毕竟是首批投放点,满屏都是附近的车。又走了不到十米,找到了第二辆,停在干干净的的车棚里,独占一片车位。同样的程序,这次终于领走了。同时APP同步显示计时,并随时定位。
    像风一样自由 却不要太久
    从北大东门一路向北,路过水塔和未名湖,然后抄小路向南回折,路过著名的西门,绕校园一周,最后回到光华管理学院附近结束。单次行程8km,用时1小时40分钟。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条小胡同。总花费4元。
    APP端同步记录运动轨迹和节约碳排量、燃烧卡路里数值。这些数据将会在每个行程结束后累计到账户总数据,为骑行人增加战绩,并支持晒到朋友圈。
    就骑行的体验来讲,最直观的两个感受:1.车体较山地车沉,骑上去有种90年代给自行车安装了摩擦前灯的那种感觉,有履带发电的声音,是否真的如此有待考证。2.橡胶轮胎很硬,虽然保证了车体不被轻易破坏,但在颠簸路面飞驰,很可能听见蛋碎的声音。
    总体感觉还是很舒服的,毕竟用作代步工具,并非长时间的交通工具。10km以内应该疲劳感适中,不建议更长途的骑行。
    PK吧!对比ofo
    就像人类需要找对象一样,貌似科技圈早已经形成“螳螂夫妻制”的传统,即任何一类科技产品,一定是两款同时投放,他们的关系从暧昧融洽,到最后一定要杀死对方补给自己结束。与摩拜单车相爱想杀的ofo就是这样如影相随。有摩拜的地方就有ofo。
    在北大,似乎ofo要更多一些。为了一探究竟,我前去测试,却吃了闭门羹。他的注册页面显示,只有在校生凭借学生证才能注册使用。难怪在校园里这么多,限定了使用区域。而摩拜确是布满整个城市的。
    除了区域上有限定,两类车对比,首先是颜色上的区别。ofo通体明黄色,朝气逼人。最大的不同是,这家车是打气的车胎。造型上更像传统自行车,没有科技感。使用方法也有不同,需要输入每辆车的编码获得单车上的密码锁密码,手动开锁。更加深入的区别,暂时无法体验。
    PS.这世上总有熊孩子和长大的熊孩子
    就在一行人都在称赞新玩具的时候,一位友人的奇葩问题震惊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这个车是全球定位的,要是从北京骑到石家庄呢?按照投放地来讲这一定是超出使用范围了,要如何控制。并且停放的地点不固定,有人专门扔进草垛里怎么办?难道真的要来一波寻找皮卡丘么~
    更重要的问题,无人值守的投放,万一遇到恶意损毁怎么办?友人尝试将车抬起挪走,我们惊喜的发现,这动作触发了报警装置,车身在发出警报声。不知道警报规则,要多久才会有工作人员来维护。
    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 需要这样的共享
    就在刚刚扣回车锁结束行程之际,有一对新生父母向我走来,详细咨询这个单车要如何使用,去跟什么部门申请。我首先回答:“这不需要人。”一个APP就可以,将是未来公共设施的方向。他们听罢也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决定用宝贵的4g流量下载试用,逛一逛美丽的校园。
    同样用4g流量下载试用的还有我的另一位好朋友,并且大半夜在车量极少的丽泽桥附近试行。感觉这款产品最先解决的是,地铁站与家之间的距离1-2km的人们,走路太远,打车太近。
    往比较长远畅想,如果投放地像滴滴的市场一样广泛,那将来很可能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尤其到旅游景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光靠地铁和打车是完全无法领略的。谁不想在晨光熹微的时候或者微风拂面的傍晚,慢慢的感受所到之处的气息呢。

    互联网资本的凛冬中,一橙一黄两台自行车,在过去的两个月中猛然搅动了潭水。8月初至今,共享单车领域两大玩家ofo和摩拜各自完成了四轮融资,身后几乎集结了所有一线投资机构,数亿美元入局。在新政对网约车行业发起“绞杀”之时,城市出行的“最后三公里”,成为了下半年一个出人意料的风口。

    快的和滴滴的战争犹在眼前。这一次,人们耳熟能详的“补贴”不再是主战场。纷纷建立供应链的共享单车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单车的成本控制,运维和折损率,烧钱率很可能还要高过补贴大战。在这条新赛道上,资本已经摆好了姿势,然而观察ofo和摩拜两大玩家的团队配置和人员储备,在更强大的架构和数据人才进入之前,这条赛道的竞争似乎并无法如投资人所说,“在三个月内结束”。对于两家公司来说,缺人的问题大于缺钱。

    一、ofo与摩拜:人才架构已殊途同归,接下来的战争其实是补短板

    资本大举进入之前,ofo与摩拜走的是两条路线:ofo做运营驱动,摩拜则上来就做产品和技术驱动。短短5个月过去,两个团队的架构地图在轨迹上完全相反,结果却是殊途同归:ofo的架构顺序是:市场团队à运营团队à工业设计团队;摩拜的架构顺序则是:工业设计团队à市场团队à运营团队。

    此前“两种模式+两个地盘”的竞争局势,因ofo拿到滴滴战略投资,走出校园在白领市场与摩拜正面对战而彻底改变。扩张团队和加大生产是两家在拿到C轮融资后共同的诉求,但面临的短板和难度却各自不同。

    对于已在无锡有工厂,且始终走“技术流”的摩拜,最急迫的需求是线下运营人手,最核心的需求是精良的系统安全和架构师团队,来应对更大的流量,减少宕机。这类人在市场上一向是重金难求。夸张一点说,不解决高并发下的实时数据处理和调度的燃眉之急,摩拜都会是“瘸腿”的。此外,摩拜单车本身存在的GPS技术问题,电压问题、人机通讯问题等等,都是重大挑战,而选择了走技术路线,就没法回头。

    ofo的远期愿景是“不生产单车,只连接单车”,然而在目前的情势下,必须要扩大投放量,才能留在战争中。目前ofo小黄车虽然成本较低,但更易损坏和丢失,扩充工业设计和供应链相关团队,是ofo面临的重大挑战,相较于此前ofo建设得轻车熟路的市场与运营团队,这两类人的共同特点是:难招且贵。与此同时,即使是已有一定基础的运营团队,在校园和社会两个场景中面临的挑战也完全不同,校园场景下尚且无法很好应付运维需求,扩量之后对运营团队的升级优化又成了另外一个挑战。

    目前ofo与摩拜正在进入彼此的阵地。区别是,摩拜是从复杂场景进入更单纯封闭的校园,ofo则要在守住校园阵地的同时,涉足复杂的白领场景。在路线上,ofo的优势是已进入20多个城市,有基础以校园为中心做辐射,而摩拜则需要走uber式的开拓疆域路线。如何排兵布阵,是两个玩家在第一阶段战争中的关键。

    二、两个可能左右战局的幕后岗位

    鉴于共享单车的低客单价和使用时段限制(北方地区的冬季、南方的夏季骑车并不舒服),长远来看,这个行业中的赢家决不能仅依靠单车翻台率盈利,必须有基于GPS、用户行为、城市生活服务等大数据而开发的升级版产品,才能提升短途出行的附加值。

    于是,在这条赛道上,更长线的战争,依然落在数据工程师身上——目前,ofo和摩拜两个主要玩家,都尚未建立起像样的数据团队,但他们各自的干爹滴滴和腾讯,都有一定的输血能力。相比之下,滴滴能够提供的流量更精准;腾讯能够提供的数据维度与出行结合,更有想象空间。所以眼下的问题,是拼速度。

    另一个将左右战局的幕后岗位,是政府关系。BOSS直聘观察了共享单车行业目前平均薪酬最高的十个职位,工业设计相关的职位自然拿高薪,政府关系岗以9300元的平均月薪榜上有名。政府关系团队成立之早,薪酬之高,在初创互联网公司中并不常见。

    在资本大举进入之前的二季度,ofo和摩拜便都已经开始布局政府关系人才。尽管ofo当时以校园市场为主,但提早建立团队,暗示的是ofo始终有进入白领市场的打算。

    几个月过去,ofo和摩拜身后都站满了土豪。除了来自对方的激烈竞争,市场上还有生下来就抱着政府大腿的优拜单车等竞争对手,“拼爹”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条赛道上的另一个不确定因素——除了用户的公德风险,还有一个大风险是城管。

    三、人才需求的新风口:单车行业能够成长为下一个平台经济吗?

    今年4月以前,共享单车行业人才招聘情况一直比较稳定,总量也不大。从5月开始, ofo和摩拜规模的扩张带动行业人才需求达到顶峰。BOSS直聘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共享单车行业人才招聘量较二季度环比增长32.6%,较一季度增长155.1%。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还将持续冲高。

    共享单车行业目前的人才结构更偏重市场和运营,占比接近60%,是互联网公司平均水平的2-3倍。采购、物流类人才占16%。电路设计、单片机工程师等硬件相关岗位作为该行业的核心人才,平均薪酬比通信和机械行业中的同类职位高出30%-50%。传统自行车制造业和通信行业中的人才,眼下有了一些新的工作选择。

    前文提到,共享单车行业单靠人骑车是无法做成“伟大公司”的,必须要做成平台型公司。而平台经济的必备要素之一,是供需双方数量都呈指数型增长并互相作用。这个领域目前的状况是: 供给端正在加大投放,但需求端的增长速度未知,存量也未知——毕竟不是人人都会骑车,恶劣天气没法骑车,很多城市还缺乏自行车专用道。二者何时能够达到指数增长的tipping point,是第一阶段战局的考量重点。

    目前,这个行业中技术类人才占比仅为9%,远低于通常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的平均比例。我们看到的是增长黑客和数据工程师的新机会,单车行业能否成为“真需求”,来日方长,我们会保持观察。

    摩拜 VS OFO : 一墙之隔的争斗将何去何从

    补充:现在OFO尾数双号车已经走出校园,尝试性在北京和上海校园外投放,车锁做了改进,以前是按键式的键盘锁,现在改为了旋转式的螺纹锁,不过依然是机械锁。文中提到的键盘锁的解锁方式依然存在,针对螺纹锁依然存在很大的漏洞,除了密码共享平台以外,我在西二旗附近已经发现新的破解方法,一把螺丝刀,将两个车的密码锁进行互换,这样根本就不用私锁锁车,在不损坏车辆的情况下,轻松将一辆OFO变为私人专用。

    拿到红杉、高瓴资本后的摩拜,正式和有滴滴背书、主打校园的OFO平起平坐。而OFO在拿到滴滴战略投资的时候曾说过“要尽快结束战斗”,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并没有那么容易。两个策略迥异的共享单车平台再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两者虽然都主打共享单车的理念,但是对于“共享”的理解却大相径庭:摩拜单车理解的“共享”就是大家可以共骑一辆车,基于此,摩拜单车实行的是统一提供自行车,但是OFO所理解的“共享”在共骑一辆车的基础上,还包含了将自己的自行车共享给大家使用,也就是OFO所宣传的“以1换N”的理念。

    摩拜单车和OFO虽然都宣称是共享模式,都做的自行车租赁,但摩拜单车以解决城市人群日常通勤的“最后一公里”为切入点,OFO则以解决校园内代步工具为切入点。两者看似无交集,但在OFO获得滴滴战略投资后,主打校园市场显然不是滴滴看中并投资的理由,未来ofo势必要进入城市市场,未来其势必要走出校园,进入城市市场,必然会与摩拜展开正面厮杀,就像饿了么当年从上海交大走向全国。

    相对于立足于校园的OFO小黄车的低调,起家于社会的摩拜橙色单车显然更张扬,抛开摩拜单车通过公关运作自抬轿子的嫌疑不谈,摩拜单车和OFO的对垒目前还只停留在斗嘴层面,均已完成千万级融资的两家接下来必然针锋相对,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两方做个对比:

    资本层面:难分伯仲

    刚才谈到两家均以完成千万级融资,让我们详细看一下,首先是成立时间较早的OFO:

    根据IT橘子的公开融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早在2015年3月便已完成天使轮的OFO,在2016年9月再次获得滴滴的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这让OFO率先获得主动权,但是作为竞争对手,摩拜单车迎头赶上:

    这次C轮融资由高瓴资本、华平投资集团领投,多家机构跟投,包括红杉资本、启明创投和摩拜单车早期投资方。

    应该说,OFO与摩拜单车从融资层面上来说,两家公司难分伯仲。

    创始人:各具优势

    在创始人方面,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两位创始人:

    OFO的创始人戴威没有太多的大公司工作经历,也没有太丰富的O2O从业经历,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北大自行车协会会员,能从痛点出发,更能第一时间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

    而相对于戴威的从业经验欠缺,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是资深汽车媒体人,曾创办GeekCar极客汽车,CEO王晓峰曾担任Uber中国上海总经理。王晓峰显然经历更加丰富,且有Uber中国上海区总经理的头衔,看似更加经验老到,不过结合Uber中国上海区的表现来看,似乎王晓峰在任上也鲜有建树,现在面临曾经有着老对手滴滴在支持的戴威,恐怕也很难轻松。

    从创始人上来看,应该算是各具优势。

    模式对比:轻重各异

    OFO立足校园,才用的提供普通自行车+机械锁的轻型模式。

    OFO共享平台的车辆来源自两个方面,一是从校园回收大量废弃自行车,并接受学生捐赠;二是平台自行购买,经过改装机械锁、号码牌、涂装黄色后投放使用,被昵称为“小黄车”。使用时,用户通过APP或微信公众号内置地图找到附近车辆,发送车牌号,获取密码解锁“小黄车”;归还时,通过微信付费并就近上锁即可,无需归还至指定车桩。ofo对用户驶离校园进行限制,只有双号车辆才能出校,价格则是校内的4倍。

    而摩拜单车采用的是自行设计制作的重型模式。

    摩拜自行设计车辆,自行生产车辆。为了保证质量,摩拜单车采用实心车胎、汽车轮胎5辐轮毂的设计,重达25公斤,是普通车辆的2倍。这一目标造成了摩拜单车骑行体验不佳,还造成资产过重,拖累盈利。为减少维护,摩拜单车甚至没有链条,用户使用APP找到附近车辆,扫码打开电子锁,同样无需归还至指定车桩。摩拜要求使用者将车辆停在允许停车的白线以内,严禁停进小区。摩拜团队会负责回收车辆。此外,摩拜自建一套信用评价体系,对使用者行为进行规范。

    成本对比:收支难平

    在成本上来看,OFO采用的是普通自行车+机械锁的轻型模式,成本相对较低,虽然一部分车源来自校园“僵尸车”和校友共享,但只占10%的比例,大部分仍然是自营单车,单车成本为270元左右;但是摩拜单车成本相对就很高了,在初期,设计生产1辆摩拜单车费用高达6000元,目前成本已逐步降低,但是也高达3000元左右一辆。

    从成本回笼来算,OFO由于是在校园,学生使用量很高,每天每车使用量平均为10,客单价0.3元,3个月左右可以回本;以公共自行车较为发达的杭州看,自行车日均使用量稳定在4-5次。由于摩拜单车上线时间较短,以平均每日3次、每次不超过半小时计算,一辆摩拜单车的日收入为3元,想要收回3000元的成本,在不改变收费规则的情况下,也至少需要33个月。

    任何项目能够成为事业,无疑要先作为一个生意而成立,那就要求盈利要大于成本。而在盈利上来看,OFO每分钟1分钱,无押金;摩拜单车则是半小时1元钱,需要缴纳299元的押金。

    现在公共交通工具已经很发达,而久坐办公室的员工下班后巴不得能走一段路,摩拜单车是能够解决一部分人的交通痛点,但是十分有限,尝鲜之后留存率值得商榷;如果是校园的学生,一般都会买一辆新自行车或者是从学长那里买一辆二手自行车,成本不外乎100元左右,以北大校园为例,每年废弃自行车都是以小山为单位的,所以这两个产品所能解决的问题很有限。

    此外王晓峰曾透露:摩拜单车现在不知道怎么赚钱,他同时还承认:摩拜单车在上海的损毁率超过了10%。
    雪上加霜的不仅损毁率,还有很多制约共享单车发展的致命缺陷。

    致命缺陷:难以克服

    除了车身重、骑行费力等硬伤,摩拜单车存在的致命缺陷是GPS定位问题,摩拜单车内置GPS定位,但是受制于GPS定位问题,经常出现扫码等待问题、锁车结束但计费继续问题、显示有车去了之后找不到的问题、车辆被私锁锁住、二维码损毁问题等。针对以上问题,摩拜已经与前海征信达成合作,将每个用户的信用信息接入系统,但是如何界定问题追责,具体规约效果如何仍有待观察。

    除此之外,摩拜单车出现的初衷是要解决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是却不允许用户骑进小区、办公区,在北京还不能骑出5环,这并没有解决最后一百米的问题;而OFO则是运行在校园,不能随意骑出校园,两者都有天然的局限性。

    相对于摩拜单车,OFO的问题则更为致命,所有的问题都出在OFO车身的机械锁上,由于是机械锁,则不存在密码更换问题,那么就导致一车一密码的固定搭配,这就出现了很多漏洞:

    1.获得密码后一分钟就结束行程,消费1分钱,不锁车,继续骑行。
    2.结束形成后不锁车,与后人“共享”单车。
    3.获得密码后,采用私锁、搬进宿舍等方式将车据为己有。
    4.一分钟无密开锁:一直晃动锁头,轻微抖动的四个键就是密码。
    5.校园地下OFO密码共享平台,你共享车,他们共享车的密码。

    我在贴吧、论坛做了一下搜索,上述第5条共享密码平台已经在多数大学地下出现,而据为己有的现象则更加猖狂,不仅有私自上锁的,更有喷漆的,10元钱买一罐黑色亚光漆喷涂,另加2元送各式样的镂空图形,加5元送一罐其他颜色亚光漆,用来喷图案,再将机械锁等卸掉,这样就完成了一辆OFO的“私有化”,更有甚者,校区距离居民区较近的,比如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由于附近村民较多较杂,车辆丢失严重,现在已经到了OFO官方将要终止与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合作的地步。

    OFO平台将经营场景限定在校内的战略,可能与几位创始人涉世不深有关,或许OFO管理者出于这样一种心理:校内环境比较单纯,向全社会开放就会面对很多复杂的情况。比如将直面比校园复杂得多的局面:更高的丢失率、损坏率,停车问题,更高的管理能力要求,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有限的车辆不可避免地稀释进广阔的城市海洋中等等。

    单车投入再多也拧不过用户的素质,毁坏二维码、上私锁、偷盗等等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现象,这些问题并不能寄希望于全体用户的高素质,总要有规避的办法,摩拜单车采用的规避办法虽然有效,但是却降低了可用性,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亟待解决,OFO后期总归也是要走出校园迈向社会的,那时候这些问题依然要解决,到时候OFO的投入成本相比摩拜一分都不会少,可能还会更多。

    另外的缺陷还有天气因素:刮风减半,下雨全完。特别是以北风和雾霾交替著称的北方城市,对于自行车骑行并不友好,从体验来讲,上班族骑车下班回家还好说,但是夏天上班满身大汗形象势必不好,冬天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也大大减少了使用摩拜单车的需求,尤其是到了冬天,寒风凛冽,在刀子一样的北风里骑行简直是受罪。摩拜当下的火热很大原因应该归结为其酷炫的外表以及杰出的营销表现,而持之以恒使用摩拜单车的,应该是少部分出于健身的需求。
    最后,这两者的产品都没有后座,摩拜单车还好说,OFO单车是立足于校园,没有后座,这是非常不利的,不论是出于减少损毁的目的,还是出于增加营收的目的,这都是不友好的,自行车是交通工具,在校园内它更是一种社交工具,没有后座,你让我带女孩子?
    后市如何:扑朔迷离

    尽管目前摩拜、OFO双方均表示将专注于提升服务和产品质量,但是竞争事实上已无法避免。既然是一个大市场,那么两方必有一战,可是到现在为止双方依然是以校园围墙为界限各自为战,所有的针锋相对也只是出现在公关稿里,难道你们两方打架都只用嘴吗?
    对摩拜单车来说,每位用户299元的押金不仅可以缓解高成本的资金压力,这每用户近300元的积累,可是一个不小的资金池,以这部分资金作金融理财,也会有不小的收益,所以摩拜单车后期是否会以资金沉淀为优势来与OFO展开拉锯战不得而知,而OFO目前为止还很难达到这种资金沉淀规模,但是有滴滴的支持,应该会走出校园在更广阔的战场与摩拜单车厮杀,但是现在拿到融资的OFO却偏安校园一隅,后续会怎么玩也是一个未知数。
    会以庞大的用户群体为基础来做数据公司吗?这一点滴滴现在已经手握巨大的数据,也没有做出很好的思路探索。会背靠滴滴,依靠滴滴的导流来做流水吗?流量是很重要,但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滴滴虽有流量优势,但是背靠滴滴流量的滴滴巴士、滴滴租车在业务上的败北也是难以掩盖的。滴滴的加入,虽然在平台导流上对OFO有助益,并且能收割一批校园用户,这也是未来的滴滴高频使用者,但是真正深入到共享单车这个细分领域,滴滴却并无太多优势,OFO是否会重蹈滴滴巴士、滴滴租车的覆辙呢?

    展望:别忘了城市公共自行车

    摩拜单车和OFO两方均表示自己是智慧出行+最后一公里+共享经济的倡导者,但是从运营模式上看,OFO和摩拜单车本质上都是分时租赁经济,而非纯粹的共享经济,如果不能像滴滴一样完成私家车辆的共享,那么对于两方来说,返修、丢失等问题都会变成最重要的负担。

    目前来看,短期内实现商业价值的主要还是校园、连接地铁站、公交站与公司、住所、产业园区等的中短距离通勤,另外,这种模式就是投资+运营,如果再加上700bike等可能的各方参与,战场很快会演变为千团大战,出行最后一公里看似一片蓝海,但实则已经是一片血海。

    而且政府早已经探索了十几年,也颇有心得:为什么要加固定停车桩?为什么要收押金办手续?这些都是花钱买来的教训,如此巨大的投入之下都没做好共享单车,是政府不想做好吗?还是国民素质还没到那个程度?这很难说。

    政府做不好共享单车的另一个原因是需要做好与共享单车配套的城市交通设施规划,需要设置更多的白线区域停车位、解决路面不平的骑行阻碍、将单车道和人行道划分开来的车辆分流规则……

    当然,政府没做好的不一定商业公司做不好,所以现在政府没有限制摩拜单车和OFO的发展,不过目前政府并没有像规范滴滴和Uber一样出台相关政策去约束共享单车的发展,可以理解为目前政府处于观望状态,默许摩拜和OFO去闯,去摸底城市居民对这个共享单车的具体接受和认可程度,以及找寻更好的方式去解决供给侧问题。

    说到底,共享单车还是一个社会价值大于经济价值的事,所以很大的可能是到了最后,摩拜和OFO既不是To B 也不是 To C,而是一个To Gov的项目,被政府收了也许会是最好的下场,未来,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如果互为补充,将更好地利用已有资源、提高出行效率。

    共享单车还是交还给政府来做比较可行。理想很丰满,想要改变自行车世界的共享单车们的红旗还能打多久,车轮还能转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5. 太空流浪者说道:

    ofo VS 摩拜
    从我这名大学生的角度来看,ofo的入驻时间比摩拜早一个月左右,毕竟ofo主功校园,摩拜主攻城市。
    一开始听说ofo小黄车的时候,只觉得它很好玩,有一种线上到线下的体验感,而且也很方便,没想到后来ofo团队融资越来越多。C轮1.5亿美元融资完成之后,ofo和摩拜终于势均力敌,尤其是最近摩拜宣布准备在校园中发力,一场共享单车领域的大战即将到来!
    记得几年前,滴滴和快的也是这样,在共享理念和疯狂的融资中比烧钱。今天的共享单车解决了滴滴出行的“最后三公里”,ofo和摩拜争夺市场的动作可能更加激烈,让我们看看北大学生和商场老油条掰手腕,谁能占到便宜。
    想要看懂这场战争,自然要熟悉这两个团队的情况和他们各自不同的战略。

    这张图对比了ofo和摩拜的相关信息,就从团队到融资,应有尽有。
    从表格中不难看出,ofo走的是平民路线,摩拜玩的是高逼格。
    ofo从校园进入市场,校园里基本都是穷学生,免费最好,只要贵一点就免谈,所以ofo采用了控制初期投入的战略。一路走来也是经历了大大小小5次融资,给人一种穷学生登上金銮殿的感觉。当然,这样的战略必然导致他们要花很大的精力在后期维护上。
    摩拜则恰恰相反。他们选择从北京上海打开市场,那里居住着很多上层人士,不把每次一两块钱的使用费用当钱看。这样的用户群体决定了摩拜单车的土豪气质,他们选择增加初期投入以减少后期维护带来的烦恼。
    往深了说,这两种战略是由创始人价值感、世界观的不同导致的。
    ofo小黄车的门槛很低,可以预想,他们进军城市之后的收费标准也会比摩拜便宜很多。细想,这样的做法让他们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为运营模式对用户的监管几乎为零,所以他们的盈利模式是建立在认为多数人能自觉遵守用车协议的前提下的。
    这算是一种“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希望给人们平等的接收服务的机会,认为只要将少部分非法用户拉黑就可以正常运转。

    而摩拜则设置了很高的门槛,299元的押金,每半小时1元的收费标准,没有微信服务号只有APP,把很多不够“资格”的人排除在外。
    相当于给自己打了预防针。因为觉得大多数人不会有足够的自觉遵守协议,所以用金钱这种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户。
    战略上的水火不容让这场战争比快的vs滴滴的烧钱大战好看的多。
    疯狂融资和破败景象的巨大反差
    在创投圈中,大家觉得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了资本寒冬。随着融资难度越来越大,许多创业者应声倒地,投资人也开始变得谨慎。
    而共享单车领域却引起了红杉资本、金沙江创投等多方资本动了心,在短短一年之内,ofo、摩拜、小鸣单车都融到了至少1亿美元。除了说明投资人相信运营团队的执行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相信共享经济的理念,觉得这是未来的趋势。
    但在校园中的我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我周围的很多同学都表示对ofo的盈利模式非常怀疑,觉得这是一门“稳赔不赚”的买卖,对于投资人的热衷表示疑惑。
    校园中的小黄车很多都已经破破烂烂,不是座歪了,就是链子断了。而且微信端还有很多完全依赖于用户自觉的“漏洞”。比如拿到开锁密码之后可以直接保修,这样就既骑了车子还不用花钱,还有很多同学已经学会了徒手开小黄车。
    从我的角度来看,创投圈对于共享概念的狂热追捧和ofo破败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像一个大大的问号,质疑着我们是否真的为共享经济做好了准备。
    《连线》杂志前主编凯文凯利在他的著作《必然》中提到了他理想中30年后人们在共享经济中生活的样子:
    早晨起来,我打开家门口的盒子,把昨天的衣服装进去,9点钟左右会有人拿走去清洗。而另一个盒子里放着我昨晚睡前选择今天要穿的衣服——人们无需购买衣服,只需要每个月给XXX公司交少量的会员费,你就可以享受全世界各种款式的衣服。
    的确,这样的预想非常动人,我也希望这能变成现实。但被锁、被破坏的小黄车无情地告诉我们,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信用评价极致还不允许高度共享的经济形势存活。
    你可能会用滴滴反驳我,但滴滴说到底只是一个空闲车辆共享平台,滴滴本身不占有任何一辆车。而且汽车比自行车昂贵的多,所以监督机制要更加完善。

    我悲观地认为,像单车、衣物这样低沉本、难监管的物件,不适合在现在的中国纳入共享经济的领域。再新颖的概念,再酷炫的想法,都要以盈利作为基础,互联网产品企业赔本赚流量的做法不适合线下实体共享经济企业。
    想要迎来“一切皆可共享”的生活,需要的是经济水平、诚信评价体制、监督体制、人口素质的全面提升。

    说两个事,告诉大家mobike与OFO有多火。第一个,某天使机构一天收到三份自行车相关的创业,第二个,有圈内知名投资人开玩笑透露,初创企业已经把“X拜自行车”注册了个遍,估计很快轮到“鳌拜自行车”了。

    在这个热火朝天的话题背后,越来越多投资人指出一个严肃问题, mobike与OFO未来靠什么盈利.对此mobike CEO王晓峰 有个幽默的回答:这是个派对,八点就问派对什么时候结束多没有意思.创业者也没有想到靠什么盈利。

    投资人的忧虑并非没有根据.与摩拜类似的公共租赁自行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实现过盈利,  纽约的公共自行车依靠花旗银行的赞助每年仍然亏损数百万美元,台北的YouBike则需要捷安特赞助车辆。中国做得最好的城市是杭州,公共自行车在那里极受欢迎。为此,杭州市政府用8年时间,投入了3000多个停车点、8万多辆车,补贴了数亿元。去年是它最接近盈亏平衡点的一年,成本8000万元,依靠广告和模式输出的收入,亏损500万元。(以上数据来自新闻媒体)。

    但我想说的是,摩拜与OFO并不是公共租赁自行车.他们与传统公共租赁自行车有着完全不同的成本结构,以下数据来自岳阳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预算(规模为5000辆),百度文库可以查阅到, 百度短网址 百度短域名 免费缩短网址批量生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个5000辆公共租赁自行车系统的总成本中,自行车一项1100万元和服务器软件160万元只占总成本20.75%,在初期系统投入,这两项,摩拜单车生产成本只有1600元,只有政府公共租赁自行车72%,软件系统成本未知.总体来看初期系统投入只有公共租赁车20%不到.运营成本方面,摩拜单车没有庞大物理管理系统支出,运营人数也较公共租赁自行车大幅度下降.粗步估计运营成本是政府公共租赁自行车30%.’’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类推,同样规模,摩拜单车5000辆的初期投入成本大概在1200万左右,运营成本每年900万元左右.所以如果摩拜单车如果在某一城市能做到像杭州这样的规模,考虑摩拜单车使用更频繁,他是有机会实现大规模盈利。

    除了传统的自行车租赁时间付费,其实摩拜与OFO还有着更加互联网化的盈利路径: 第一,人人快递.类似众包物流在国内开展好几年了,但基本上还是专人专送,如果摩拜与OFO能够收集到庞大的个人路线图,那他是否有机会实现人人快递的计划.现在UBER与滴滴都在送外卖送东西,但传统汽车成本太高,对最后一公里杀伤不大,如果能让无数普通人用闲置时间用自行车送,应该是市场巨大。 第二,个人数据广告变现. 如果摩拜与OFO能够用APP收集到庞大的个人路线图,那就可以针对个人做商品推荐了.经常看书城,推当当,经常骑车去超市的,推生鲜电商,经常找工作的,推招聘网站,以此类推。 综上所述,摩拜与OFO有着显著的成本优势,而且考虑到它们将作为年轻人最后一公里代步的主要工具,将为系统带来巨大的流量.也许诚如王晓峰所说“一个对公众有价值的服务,最终肯定能找到赚钱的办法”。摩拜与OFO,或许有值得一赌的未来。

    利益相关,几乎每天租摩拜去上班,一般骑行时间在17分钟到25分钟之间,但是,已经4次超时计费了,前两次还能打通客服,退回1元,最近的两次根本打不通客服,心疼多扣的两块钱…它那个车,停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不小的概率会继续计费一段时间,停在树下几乎超时计费是跑不了的…

    引用来自42章经的文章: 出行市场大混战 | ofo、摩拜与滴滴的商业本源

    ofo和Mobike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停车桩进行了革新。这也反过来说明了,为什么去掉了停车桩以后这两家的生意就能这么快火起来,就是因为便捷的程度超过了那个 tipping point 转捩点。

    又正因如此,ofo用低端低价自行车(据称成本为200+)投放的发展思路,长远来看反而可能要优于Mobike的高端自研车辆(据称成本为2000+)。试想,不管是什么公司的自行车,同等条件下,我一定选择的是离我最近的,而如果两家公司的自行车是同等距离,那我一定选择那个更好骑的,更不是更酷炫的。毕竟这是一个比拼实用性的大众出行市场。

    而且,Mobike的车讲起来酷炫:车不易损坏、不需要打气、可以自充电、固定车座防偷等等。但如果你仔细想来,这些所谓酷炫的点似乎都是在为了Mobike自身运维服务的,都是讲给资本方听的,而不是给用户听的。用户也不会关心这些事情,用户关心的只有一点,车好不好找,好不好骑?

    (至于很多人诟病的ofo的车锁等问题,对于高速发展的市场和公司来说,用极限法思考问题,只抓核心症结就好,其他的但凡可以用钱和人改变的事情,放长时间维度,大概率来讲都不是事。)

    除了原来骑ofo小黄车以外,自从身边有了摩拜单车了以后,我有时出学校去地铁的路上也经常会骑,区别呢我就一普通用户我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我就说我切实能感受到的吧。什么能切实感受到?价格呀。摩拜单车注册时要交个299元的押金才能使用,说实话我一个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还是挺心疼的,当然嘛,好奇心理作祟我还是在犹豫了很久交了押金。然后骑了一把,感觉….额….一般吧。骑惯了小黄车突然一骑摩拜,那感觉摩拜那叫一个重啊。咳咳有点跑题了,我们接着说价格,摩拜每半小时要一元钱,而ofo小黄车顶多也就几毛。这么一比其实还是小黄车便宜的,但是摩拜车好看(虽说有点难骑)又是一个因素。所以吧,各有千秋吧。

    昨天广州刚投放单车出于好奇体验了下,没有特别注意停车范围结果被扣100。真是野蛮扣费,它软件也不提示超范围,也不给第二次停车的机会。就这么扣了100元!其实我距规定停车范围也就100米左右,一个新的事物怎么说也要让人有个适应的过程。人工服务电话永远接不通,这种体验真是不敢恭维

    一如既往,我把小橙(摩拜单车)和小黄(OFO共享单车)都试过了,就像我把uber、滴滴、快滴、快车、易道统统都试了一遍一样。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有人喜欢看马路边行人吵架,有人喜欢看已经失控的柏万青,不过还有一种更加精彩的剧情叫O2O大战。尤其是那种你先认识原配,后来认识了小三,然后看着她俩长期互撕,结局竟然是原配和小三发现对方才是自己真爱的狗血剧情。

    前两天有个妹子问我,又多了一家共享单车到底是不是好事。

    给你们看张截屏,这是2014年7月25日我第一次叫uber的截图。5.17公里的车程,花费了我54元,叫到了一辆奔驰E。

    优步进入中国最初的半年里,我一共叫过三次豪华车版本的uber,一次奔驰两次奥迪,所有的车里都有纯净水,司机还会为你下车开门,他们都是租车公司里出来赚外快的司机,对于路况,熟得很。

    作者:祝如愿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166272/answer/12856787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我就我简单的入门级新手体验来对比一下ofo和摩拜。
    应用场景:早上上班地铁站下车。碰到一辆摩拜单车,想着要迟到,要不骑车吧。
    然后我就扫码了摩拜单车。首先,需要下载一个app,并不是微信端就能完成的。
    我觉得那也ok,反正着急也顾不上流量钱了。
    4G还是很快,嗖嗖嗖就下下来了,然后,验证码。短信验证一分钟还没有发给我,我就语音验证了,这个时候,离我迟到了又近了一分钟。
    (20分钟之后,他的验证码终于发给了我,如下图:

    从26开始申请验证码到现在,过去了大概20分钟。
    第二步,他请我付押金299,我想了一下也行。继续。
    第三步,充值。ok
    然后!我想我终于可以扫码骑车了吧!
    我激动的扫了码,然后弹出来这么个鬼东西:

    请问我要怎么确认?
    我就点开了请确认您在车旁,点进去没有反应,我又按了一下锁,还是没有反应……
    然后我就前前后后花式扫码了2分钟,没办法证明我在车旁。
    我放弃了……
    这就是充值309,扫码5分钟的体验。

    我平静的迟到了,然后我申请了押金退款,告诉我要2-7天。
    我作死地下载了ofo,人家的押金是这样子的:

    人家的充值是这样子的

    然而,我并没有看到OfO……
    所以即使我觉得押金和新人卷上,ofo优于摩拜,但不幸的是,也没车给我骑!

    总而言之,从好用性、易用性上,我觉得大家还是不要救急用了,专门拍几张美美的合照,发给官博,帮他们做点品牌建设就好了。

    所谓,一扫就走,别这么说,笑死人了

    最后说一下坐标:上海浦东新区塘桥地铁站,也算是比较市中心了,隔壁就是八佰伴、陆家嘴金融中心,并不在什么偏远角落。
    编辑于 2016-10-27 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0
    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Zapler
    个人感觉城市公交车也算一种出行方式,所以把它也带上了。
    城市公交车采用固定停车桩,只能点对点通行,覆盖有限地区,而且做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不太现实,实用性降低。但是正因为站点对站点,所以无需对车辆进行定位。

    ofo小黄车最大的缺陷是锁的问题,改成动态锁可能更好一些;另外由于ofo采用的是链条车,故障率高,可能需要更多维护成本。但是它解决了固定停车桩的缺点,在合适的公共地点都可还车。

    摩拜单车对车做了重新设计,吸引眼球的同时也解决了维护这个大问题,不过看完答主的描述才感觉这个车成本真的是过高了;另外个人感觉摩拜的骑行舒适度有限,骑起来更费力一些。

    私装车锁这种人大家一起鄙视好了。
    另外骑行还涉及到天气,路面等综合因素的限制。

    自行车和公交车面对的用户部分重叠,价格比同距离公交车要低一些。分地段收费感觉也可作为一种盈利手段。毕竟用户对于收费的接受程度还得慢慢磨啊。

    骑行感受
    摩拜单车感觉沉一些,爬坡比较费力.车体比较重
    ofo单车 感觉比较轻一些,可能因为轮子大.速度稍微好点.而且带个铃铛. 在闹市区也管不了大用. 路上试了试 凑合事儿.
    座椅都是不可调的 ,略微费劲. 当然我也不是大长腿. 没有试验新款摩拜轻骑(带框)

    费用问题
    我都是在非校区骑行 . 摩拜略微贵一些. 但是容易找车. 使用了ofo发现定位上根本就没有车. 但是地铁口停了好多车.
    我的骑行是从来广西西桥往东直行右拐到望京 但是200米后摩拜就歇菜了 剩下的行程没有显示出来. ofo显示正常.不过我猜测是用的手机的gps.
    ofo/摩拜行程图
    正常行程:

    来自美国旧金山的打车应用 Uber在2014年2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最初采用的是与租车公司分成的盈利模式,主要瞄准的是有豪华出租车需求的人群。

    后来因为要与滴滴、快递、快车竞争,于是改变了市场策略,加入了私家车合作司机、取消了车价必须20万以上的限制、引入了拼车机制,结果,叫个uber变得如此便宜,最后,被滴滴收购了!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没有竞争就没有大幅度的补贴,没有竞争就没有服务的优化。市场上多一个竞争者,对用户来说是不是好事?你说呢?

    滴滴大战刚刚结束,为了“最后2公里选谁”的问题,共享单车大战又要开始了,有点意思。

    小橙与小黄的相同点

    都是随停随用的单车,通过手机定位和付费,无需传统的固定车桩。

    使用过程都是:找到路边的单车—获得密码开锁—用车—到达目的地后锁车扣款。

    扣款的方式都是:先充值,再从余额中扣款,

    小橙与小黄的不同点

    租车价格不同

    小橙租车价格:
    在校师生0.1元/10分钟
    非在校师生1元/30分钟

    小黄租车价格:
    在校师生0.5元/60分钟
    非在校师生1元/60分钟

    单车成本价不同

    小橙成本价:3000元/辆,新款1000元/辆
    小黄成本价:200元/辆

    开锁方式不同

    小橙:APP扫二维码自动开锁
    小黄:APP输入车辆编号获得密码,拨动车上的物理锁开锁

    押金不同

    小橙:299元押金
    小黄:99元押金

    押金退款时间不同

    小橙:1-7个工作日,期间账号无法用车
    小黄:1-3个工作人,期间账号无法用车

    车身

    小橙:轴传动、实心胎、无辐条车轮、抱刹式刹车、全部内走线设计,能包裹的地方全部都用金属包裹了起来,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让车尽可能的少出问题,从根本上避免了掉链子、车胎没气、刹车线松动断裂、车圈失圆等最基本的造成车辆无法骑行的问题。但正因为此,摩拜单车的重量达到了24kg,骑起来非常沉。
    小黄:就是一辆普通的自行车,车身重量在10公斤多,骑起来比较轻松。但是因为现在是投放初期,车况都还非常好,可能未来,半途出问题的概率会很高,这就要看ofo后期的维护程度了。

    小橙与小黄的融资情况

    因为两者各有特色,所以也各自获得了资本的亲密。

    小橙:
    2015.10,A轮,愉悦资本、创新工场等,数百万美元;
    2016.8,B轮,熊猫资本、愉悦资本等,数千万美元;
    2016.8,B+轮,祥峰投资、熊猫资本、创新工场等,数千万美元;
    2016.9,C轮,高瓴资本、华平投资等,1亿美元;
    2016.10,C+轮,高瓴资本、华平投资、腾讯、红杉资本、启明创投、贝塔斯曼等,未透露;

    小黄:
    2015.3,天使轮,唯猎资本,数百万人民币;
    2015.12,Pre-A轮,东方弘道、唯猎资本,900万人民币;
    2016.2,A轮,金沙江创投、东方弘道,1500万人民币;
    2016.8,A+轮,真格基金、天使投资人王刚,1000万人民币;
    2016.9,B轮,经纬中国、金沙江创投、唯猎资本,数千万美元;
    2016.9,B+轮,滴滴出行,数千万美元;
    2016.10,C轮,滴滴出行、小米科技等九家,1.3亿美元;

    总结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如果同时小橙(摩拜单车)和小黄(OFO共享单车)停在我面前,我会选择小黄,一方面租车价格低,同时押金也少,另一方面骑起来较轻松。至于是扫二维码还是输入密码开锁,在体验上区别不大。

    所以在用户体验上,目前小橙不占优势。

    但是小橙的优势在于后期维护成本上,如果未来小黄进入损耗期,车子经常出现掉链子、车胎没气、刹车线松动断裂、车圈失圆等情况,就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同时维修成本也会上升。

    不过模式都能调整,产品也能调整,再加上还会有更多的共享单车竞争者加入,未来,又会是一场精彩的厮杀。

    拭目以待。

    ofo和摩拜单车的共同点是把自行车从车桩上解放出来。这绝对是一项进步,因为无论是欧洲公共自行车还是现在政府铺的这些,都达不到,诸老师甚至认为欧洲公共自行车搞到现在是第三代,那么ofo和摩拜就是世界上的第四代公共自行车。能干成这件事,一部分得感谢马云。移动支付的普及和gps技术,是虚拟桩公共自行车的基础设施。

    ofo的思路是因为手机随着人走,开启用车和结束用车就能计算出用车时间,然后支付车费给后台。摩拜的思路是,车里的定位系统连入后台,车什么时候开锁,骑行路线,什么时候结束,都在后台被采集,然后也是通过移动支付给车费。你们觉得摩拜单车很重,除了想把它做得结实减少损坏外,里面得有联网的芯片吧,芯片得有电吧,上哪儿满大街找没电自行车给充点去啊,所以,就得想办法让自行车自己发电,第一代是通过骑行,刚推出的轻量版是通过太阳能。

    这两种思路的差异就决定了双方对决的优势和坑。ofo是现有自行车改装,成本300块钱,摩拜要吭哧吭哧自己建厂生产,成本2000元。ofo每天可以采购改装一万辆车,摩拜没有透露数据,但是肯定不会比普通自行车厂熟练行活生产的快。这些对比,很多公号都讲过了。所以,在双方拚快速占领城市街头时,ofo抛洒起来一定比摩拜快,如果接入滴滴,获取用户更快,如果他们瞬间获得千万级的用户,那就谁也不用玩儿了。这是ofo的优势和摩拜的劣势。那么问题来了,ofo没有联网,先不说丢多少,单说损坏和扔到死角没人发现最后变成僵尸车、垃圾的情况会有多少。多少新车洒进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能全身而退谁也不知道,ofo也不知道,他们运维主要靠人力,所以,并没有出现满大街洒自行车的事儿,他们很谨慎的在中关村、西二旗这些他们熟悉的环境,范围比较小的地区趟路子,积累经验。也有一种揣测是也许他们在研究如何自行车联网。摩拜单车的做法虽然很笨重,但是他们的开发花了半年时间,这半年就是窗口期,其他人很难短时间赶上来。一辆车成本2000也是个壁垒,即便车联网的技术有了,模式可以抄袭,生产资金也是问题。已经看见有人说他们跟摩拜单车想的一样,就是没有钱。

    都是资本惹的祸,看到最后哪家占的领域最多;一场烧钱的狂欢,谁的钱多谁就是赢家!刚刚垄断打车软件市场的滴滴这不马上就去投资ofo了,一副大哥带小弟玩的模样。想想之前BTA三分天下的时候互相招揽小弟,现在都一个个财大气粗的不把他们放在了眼里!呵呵,这就是中国的互联网竞争,资本才是王道!

    笙烟 产品,旅行,摄影,举铁爱好者
    摩拜主要是应用在是城市中1~2公里这种步行太浪费时间,打车太浪费钱的距离;ofo主要是应用在校园里,按北京校园的规模,也就是1~2公里这样的距离到头了。

    那么他们的区别在于那里?

    在于针对的用户群体。
    摩拜定位城市通勤,用户主体是上班族,以自己为例,家住劲松,上班在798,每天地铁到将台,换公交坐两站到王爷坟,再步行半小时到公司,通勤时间80分钟左右,效率最低的是在最后等待公交、挤不上去公交以及步行的时间(部分也是因为将台地区交通环境极差),摩拜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通勤时间可以缩短至50分钟左右,早上多出来的半个小时对上班族来说实在是宝贵。

    ofo定位的是校内交通,用户主体是学生、教师,典型场景是早上起床为了防止迟到,就近找一辆自行车赶去学校,这个方案需要完成找车、解锁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不如自己有一辆自行车直接上路来的方便,而以目前自行车(二手车)售卖的价格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日常使用自有自行车+临时有事又离自己的车比较远使用小黄车的情况比较多,这种情况算不上刚需,整体用户粘性也比较低。

    当然,由于摩拜本身模式比较重,也面临很多问题,定位不准、车少、无规范停放区域等,往下融资如果出问题应该也会比较难过,即便上述问题都完善了,还有政府政策的不确定因素在,看最近北京出台网约车意见稿就知道了,共享单车现在看着热闹,要达到便捷生活的目的估计还要很久。

    共享单车:任重而道远最近几天,大家一定被ofo共享单车和摩拜单车刷屏了吧。前几年的时候,国内的机动车领域的共享发展的很快,那时候的滴滴,快的,uber中国等很多很多的共享租车的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一下子出现了大家的眼前,那个时候的补贴大战,大家一定用的很爽吧。直到滴滴一枝独秀之后,市场才开始稳定下来,但是一番狂战之后也诞生了中国的实力强大的共享经济的新秀。如今渗透到微短途出行市场,又被大家吵到了风口浪尖。但是可以确认的是,微短途的出行市场的红利期一直在,如今滴滴的版图已经基本建成,所以加快了市场去开发微短途出行市场。这次滴滴在ofo共享单车和摩拜单车之间早早表明了态度,投资了ofo共享单车,应该是最聪明的举措吧,其实他也想把人类需求中的衣食住行的行做彻底,而且这最后一公里里面的利用空间有多大,还有待探索。从这个现象中可以发现一个趋势,就是共享经济正在慢慢一点点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渗透到更多的领域。再说一下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首先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两家都是自营。这意味着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共享,与其说是共享,倒不如说是自己买一部分车来了之后,然后短期租赁,只不过它的租赁更加便捷。而像airbnb和滴滴这这样的平台,是把原来属于大家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使用,这样的话调动了大家的参与,可以使共享更有意义。 其实可以鼓励大家把自己的使用不频繁的单车捐出来,加入到共享的行列中,然后建立一个平台,提供像异地使用单车等更便捷的服务,这样就加大了大家使用单车的频率。然后最后一公里或者是对骑车需求的人的更多使用,个人觉得可开发性还是很大的。还有一个就是道德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像ofo共享单车就是从校园做起来的,而当时的一个初衷就是为了改善单车易被偷的普遍现象。这个的话,还是建议看情况,如果在可调控范围内,就不设停车桩。如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的话,就按照车辆的原有者指定的地点选择停车桩。其实只要停车桩很多的话,基本上也就可以等同于随意停了。这个视具体的情况而定。还有就是随着绿色,环保,健康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最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的城市已经有了公共自行车,所以看一下他们的具体使用情况,损坏率等,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里不想多说,感兴趣的可以自己了解。目前国内的共享单车的推广还有很大的一条路要走,还需要更多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推广方式,当然还需要资本的力量来培育用户习惯和创新商业模式,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共享单车,像滴滴一样被大家接受是必然的事,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是怎么创新,静观其变。

  6. Me Before You说道:

    使用第一天吐槽:
    从家出来想试试,跟着地图找到单车,很顺利,扫码开车…但是车死沉,我个人觉得只适合短途骑行去,如果要是30min以上路程,请放弃!老牛拉大车…
    下班,减减肥…跟着地图找车,你猜怎么着…车并不在,围绕着车标走了三圈,哈哈,对不起没有,我再使用 铃,对不起没声音…就这样过去15min,找车的妈蛋的我都走一半快到家了…于是决定放弃!
    路上再试试,哈哈哈,尼玛奇葩的地图把我定位到公司找驹,真坑啊…我也不知道这次回程是某些人停车把车故意埋在地下,还是这地图君脑袋好使了,气的我直接退了押金。打客服还没人接,真不接地气!

    简单说摩拜是走校园外的路线,橙色,外形有点装逼格;ofo走校园路线(今天走进北理工中关村校区,满眼的小黄,真TM辣眼睛),就是普通的自行车,可以接受。摩拜的车今天体验了一把,车的定位还是有误差的,而且车实在太少,好不容易找到,骑车的体验让人闹心,蹬起来的阻力太大,累人。至于小黄,没有体验,估计会好点。

    最近我们大学里都是ofo,后来又发现周边有摩拜,都用过,小说下感觉。。。
    ofo其实就是。。。多多多多多多多多多多。。。不知不觉全学校都是黄色的车在飞。。快有密集恐惧症了都
    摩拜就正相反。。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开着GPS找都费劲。。。
    体验方面呢,ofo就是正常的自行车,多高多矮都能骑,高的骑着有点小费劲,但是这车一多啊。。。什么样的都有了,缘分到了能碰到很舒服的。
    摩拜呢。。。反正我见过的都一样。。都矮的快贴地了。。。骑起来那是相当的费劲。。也许个子矮的同学们体验还可以,哥们190就算了吧,容易杵着膝盖。。。外观还是很潮的,但是想来装个13代价太大了
    感觉两家公司做的定位不一样,ofo应该是专注做学校里,摩拜做学校外(虽然校内校外都找不到),但是都是无桩自行车,确实在很多时候能提供很大的便利性。
    但是。。。。
    既然都是出来做出行服务的。。先是量再是质。。。我都找不到你我还体验个屁啊,ofo学校里绝对的多但是出不了校门。。。摩拜就看造化了。。反正我都打算退押金了,是真找不到啊,而且就算找到了贴地骑也受不了啊。。。医药费很贵的啊摩拜也没有给上保险。。。。

    虽然二者都被归到广义的共享单车范畴,但在实际运作中,受众、模式轻重度、维护模式差异巨大。

    再来看看滴滴,目前主打产品包括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等,无一例外都是平台类轻型产品;相比之下,滴滴公交这类重模式产品,长期运作下并没有太大起色。

    受众群体可以进一步扩展,但运作模式却是一个企业难以摆脱的基因。在摩拜高投入的重模式和 ofo 低投入的轻模式之间,一向很“轻”的滴滴与 ofo 或许更贴近。

    3)成本低,潜力大

    对比摩拜,ofo 一个很大的优势就在于单辆车的成本低廉,对于未来拓展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的话说,摩拜布一辆车,ofo 可以布 10 辆。而中国互联网活下来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成本低。

    高密度的布车,对于共享单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更糙”的 ofo 模式,可能正是投资人群体希望看到的。

    滴滴和ofo走到一起,无论从资本上,还是从企业基因、产品逻辑上都可以说得通;反倒是摩拜,虽然受众更契合,但在之后的运作上,由于重模式,可能会产生很大矛盾。

    最后再啰嗦两句:

    即便滴滴投了 ofo ,双方融合也不是一件简单事,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受众和市场上。

    ofo 的生意仅限于校园市场,放在滴滴共享的模块下,显得过于单薄。

    因为校园市场在使用人群和场景上都很标准化,帮助 ofo 能够快速建立稳定的运作模式。校园外市场却截然不同,非标准化的市场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更大量的偷盗、损坏、停车寻车。一旦 ofo 走出校外,这些问题都无法绕过。

    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安祖 投资第二年 / 注册牧猫师
    收录于 编辑推荐 •190 人赞同
    主要还是由于成本,

    成本这个因素直接影响覆盖密度、扩张速度和壁垒深度,这些都是滴滴投资布局必须考虑的点。

    至于背后投资人都是Matrix、金沙江、王刚,这些更多是“果”,而不是“因”。

    之前写过一篇ofo跟mobike的比较,下面摘要列一下:

    (一)成本

    之所以看好ofo多于摩拜,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朱啸虎一直强调的因素:成本。

    根据公开的材料,摩拜的单车成本大约在3000元左右,定制的单车的使用寿命大约在4年左右。而ofo的单车成本含维护大约在270元。

    再到客单价,摩拜的收费为1元/30分钟,如果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自行车出行场景,即500米到3公里的骑行距离,客单价在2元以内。ofo校内0.01元/分钟,0.04元/公里,校内的使用场景客单价大约在0.1元以内(之前有报道说客单价为0.5元,个人并不同意,在校园内,随租随还的单车,平均客单价基本上就是起步价加一档左右,而且目前还存在补贴);在校外,ofo双号牌的车,收费是0.04元/分钟,0.16元/公里,客单价大约在0.5元左右。

    结合单车成本和客单价,排除每年天气等原因实际出行的天数假设为300天,假设每辆摩拜单车的使用频率在1天5次使用,那么大约1年可以收回成本。校内的ofo由于学生单车出行的习惯比较普遍,而且校园范围内容易形成大规模出行的潮汐效应,每天单车使用频率大约在10次左右。ofo每辆小黄车大约在270日内收回成本。

    其实在回本周期层面上,摩拜和ofo差距不大。而且,由于ofo的单车耐用程度比摩拜的要差很远,肯定达不到摩拜宣称的4年寿命。广州BRT沿线的公共自行车寿命在2-3年,ofo由于是无桩借还,日晒雨淋下估计其使用寿命大概在1.5年左右。这意味着每一年半,ofo就要对其投放的自行车进行更换。

    (二)覆盖密度

    让ofo真正凸显成本优势的,是车的覆盖密度。

    前面提到城市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出行场景大概是500米到3公里的距离。这里的公共交通末梢是指公交、地铁和居所间和3公里内点到点的出行场景。500米是一个临界点,500米以内的移动距离可能更倾向步行;超过500米3公里内的距离,人们可能更愿意骑车而不是步行;超过3公里,公交、地铁或者的士、专车是更优先的选择。

    也就是说,如果寻车的距离在500米以上,折合寻车时间超过6分钟,人们便对骑车接驳公共交通的需求大幅下降。道理很简单,如果我家离地铁站1500米,走路可能20分钟的样子。我如果花6分钟走500米来找公共自行车,骑上3分钟的路程,其实在消费决策形成时是容易觉得不划算的(还要付钱呐)。

    为了确保500米范围内有车,则需要对城市运营区域内500米半径对应的每0.79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行覆盖。按广州市环城高速内(摩拜广州的运营区域)人口密度20000人/平方公里、假设每100人中1人选择骑车,在广州环城高速210.1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需要运营的公共自行车42025辆;在北京五环内615.4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则需要105068辆。

    当然,通过出行数据分析进行优化调度,上面的这些数字会大幅下降,实现20%的自行车满足80%的需求,上面的这些数字会大幅下降。但目前摩拜在广州5000+、北京10000+的单车投放量来看,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在车不密的地方拿着手机寻车,有时候犹如在玩
    pokémon go抓精灵。

    假设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调度实现20%的自行车满足80%的需求是可行的,那么在广州环城高速内合适的投放量是16810辆。而要实现这个投放量,满足广州核心区域内的公共交通末梢的出行需求,摩拜的成本是5043万,ofo的成本是453.87万。

    也就是说,要拿下广州这样一座城市,ofo的成本是摩拜的十分之一。

    (三)扩张速度

    成本的另外一个体现就是在扩张速度上。

    低成本有助高速扩张的一个方面是低造价能够带来的低成本大量投放,另一方面是共享的开放性。

    ofo的单车有1/10是学生自己的共享出来的,这个比例在ofo整个成本结构里面对于降低成本帮助不大。但是,这种共享意味着一种开放的可能性,个人可以将自己的单车共享出来,以1换N,潜在用户转化为实际用户;租车铺、单车店可以将存量单车共享出来,换取运营收益;甚至单车厂可以自带干粮(误,单车)成为ofo各个城市的合作商或加盟商。

    这种低成本改造带来的开放性,对于异地扩张速度提升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而且,在我国,整个自行车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相比于摩拜自建工厂大量生产自己设计的自行车,通过低成本改造的具备开放性的ofo更加能帮助整个自行车产业消化产能。这里面蕴藏的势能将会是推动ofo扩张的一道不小的推力。这种势能是摩拜不具备的。

    (四)壁垒深度

    壁垒深度则是ofo低成本带来的另一个优势。

    为了防盗和耐操,摩拜用铝制车身取代不锈钢、实心轮胎和轮毂取代充气胎和辐条,内置定位和发电装置,酷炫的外观设计,看起来壁垒更深。但是出行领域的壁垒并不在于此。在过去专车领域的战争中,滴滴已经验证了一点,就是更高密度的车辆满足用户便捷出行的需求。处于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单车分时租赁也一样。

    而且单车分时租赁跟滴滴的快车专车不同的是,单车没有司机,只能靠用户步行去寻找,单车的密度和距离则是更加关键的影响因素。

    前面讲过,用户选择单车分时租赁决策的临界点是500米左右的寻车距离,即要让用户更愿意选择单车分时租赁,需要对城市运营区域内每0.79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行覆盖。在广州这样的人口密度在20000/平方公里左右的城市,达到这个覆盖密度的成本,ofo是摩拜单车的十分之一。

    也就是说,构筑壁垒的成本,ofo是摩拜的十分之一。

    在建立起有效壁垒之后,数量庞大而形象统一的公共自行车能有效压迫贼赃的销路。而此时低价的公共自行车甚至会比高价的更能防盗——长得稍逊更少人买、偷个贵点的回来起码卖烂铁也值钱点啊(笑)。所以摩拜的防盗处理,是一种创新,但并不是有效的壁垒。

    之前讲到,各个地方共享的单车可以推动ofo快速扩张,而各个地方势力也能为ofo带来排他性的区域壁垒。

    也就是说,成本优势带来覆盖密度、扩张速度、壁垒深度三个优势。

    总结一下,由于ofo的成本效益,能够低成本达到最佳的覆盖密度,形成壁垒,并且能够结合资本的放大效应快速扩张。同时,ofo不同于摩拜的开放性特点,有助于结合自行车产业过剩的产能,形成扩张势能和区域壁垒,攻守兼备。

    当然了,相比较摩拜,ofo相对显得简陋,团队经验也稍逊。能不能利用模式上的优势,借助滴滴这个战略投资者和其他财务投资,从校园里杀入社会,也有待验证。

    以上内容首发于个人订阅号:SpaceXYZ
    编辑于 2016-09-30 50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Ecpkn Max 热爱人文社科的理工狗
    18 人赞同
    ofo是如何生存下去的一直是我心中的困惑,因为:
    这是一家毫无科技含量的科技创新公司!
    我用ofo这么久从来没有花过一毛钱,甚至注册的账号后来也没有用过,因为我们有两种方式不用手机登陆就能骑:
    1.如果你用过一辆车,那么你就把这个车的密码记住,从教学楼出来之后,直接解锁骑走
    2.根本不用密码!它的锁采用的是上个世纪的自行车锁与拉杆箱的密码锁结合的形式,你只要不停的按那个开锁按钮,作为密码的四个数字按钮就会晃动,然后就破解了。这一招连我们学校的留学生都会!

    也就是说,这个北大的创业项目,完全是一个公益项目:不要钱给你自行车骑!

    即使物联网还没有那么强,即使你们团队还没有那么专业,也不至于如此弱智吧?
    ofo的网上系统很简单,就是每一个自行车配了一个车牌号,然后每一个车牌号给了一个四位数的密码,要骑车的时候把把车牌号输入微信页面,然后就弹出这个车的密码。以上是这个公司的技术核心……

    ok,即使你们相信大学生素质高,你们目前还存在技术困难,但是一年多了,现在你们只是把一部分车的锁给换成了不能手动破解密码的就OK了?在车上安装个定位或者其他更高级点的系统会死人么?这个公司为了防止自行车被骑出校外的解决方案是派了一个大爷在学校门口看着,但是大爷晚上不睡觉么?我相信这个公司每年被丢被偷的自行车数量绝对不少!
    上图中的那个阿姨就是看车的,北京高度雾霾的晚上,阿姨的职业绝对属于高危职业!

    给每个自行车安装一个定位加一个靠谱的锁,也不过100元以内,就不会让人感觉你们技术low到爆了好不好!
    别跟我说简单、成本低……你连自己的财物安全都保证不了还是简单美吗?简单是让用户使用得简单,而不是你们的技术简单!
    我一直非常好奇这家公司能活多久,但是当我知道了滴滴投资了之后,我简直惊呆,投资人一看就是没有用过他们的产品!
    为了防止被喷,被骂,先匿名了。我没有否认过这家公司在开拓市场上面的能力,我在这里质疑的只是他们的技术,如果这些技术问题解决不了,我不认为他们能活太久。
    1、车子的外形美观,对于居于城市的人来说,究竟能便宜几毛钱是不会算计的,更注重骑出去的感觉,拉风度,试想一个年轻人谁会骑着一辆破旧的“阿姨车”
    2、一般骑车有两个原因:一是图方便,二是能够锻炼,骑着摩拜上下班,连晨跑,夜跑都省了
    3、摩拜的覆盖和使用区域没有太大的局限,我可以骑车去买个菜,回来拿不动了,可以把车子原地锁上,打车回来岂不是更方便客户
    4、说说的摩拜的解锁,就算二维码被划掉,仍旧还有车子编号可以解锁,非常人性化
    5、可以提前预约车子,既方便,又可以有保障,不用担心去了后车子被别人骑走
    个人是比较喜欢摩拜单车,也是摩拜单车的忠诚使用者

    抛开资本和效益,从用户角度出发,ofo在现阶段不是一个好的运营模式。
    首先,以学校作为切入点没有错,但是一直没有快速向整个城市扩张,导致其可使用范围极其有限,而且在校内,其车辆分单双号,单号只可以校内骑行,双号才可以骑出校外,而且校门口有专人看管,这种模式效率及其低下,用户使用极其不方便,而且无法做到有效监管,另外,怀疑ofo对于车辆的数量都无法做到有效盘点,虽然成本低廉,但无法做到有效控制。
    其次,ofo收费模式有极大问题,不能通过开锁解锁联动监控用户骑行时间,用户可以选择开锁后,在70秒之后立即选择结束,付费0.01元,但仍继续使用,这一点是现阶段ofo模式的最大弊端,无法有效计费,所有基于费用测算的成本收入估算都是扯淡。同时在结束骑行后,关锁和密码重置要分两步,这就导致用户有很大程度忘记重置密码,而下一个用户可以免费使用,为何不设计成关锁联动重置密码,这个设计并不难,看出其设计者不是很用心,起码没有从用户角度考虑。
    另外,被滴滴投资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庆祝的事儿,看看滴滴以往的投资清单,还有多少创业公司在运营的,滴滴就像一个黑洞,被它吸进去的都会被吞噬,所以ofo如果顺利的话,迟早会被并入滴滴出行,而不太可能作为单独品牌存在。

    10月15日更新:目前ofo融资结束,开始有钱做点事情了,单双号制度依旧存在,学校门口仍然雇居委会大妈大爷看着,不允许单号车出校外,依旧,这种方式效率低下,无法在大妈大爷非工作时间监管,用户体验也不好,然后重要的一项令学生用户反感的,但是ofo不得不做的,就是开始收押金了,只针对双号车收99元,但是这种模式就跟摩拜单车类似了,但效果依旧不好,无法有效计费仍旧是最大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ofo必须解决开锁解锁联动计费。

  7. 俗but可耐说道:

    两边都有朋友下注了,就不说得罪人的话了,客观讲个我站ofo这边的理由。戴老板显然更懂校园,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下ofo和摩拜打我认为几乎是必胜的。而王老板在uber的时候也没有证明他能在城市这个大区域打得过滴滴,且不说这么开放的环境和封闭的环境比起来是不是真的有更大的可实现价值。

    城市里的人不骑自行车来完成最后一公里一点问题没有,本来也没这习惯。你让大学生没有自行车在学校里活一周试试?一口吃不成胖子,想想饿了么是怎么起家的吧。

    PS:写的不严谨找补一句,习惯了超大的大学校园以后,没自行车走路的话我真的是会死的……在校园足够大的学校里自行车还是刚需的,要知道有些学校还有校巴这种东西。

    PSS:我就是随便说两句的,有利益相关的朋友,我懒得也没法往深了分析,谢谢。

    如果你觉得我的答案没写清楚,请到值乎上付费提问细节,一分我也会认真回答。免费答案,我爱怎么写是我的事,没义务给你论证你想知道的细节。评论里接受友好讨论,瞎逼逼的直接拉黑。
    如果投摩拜的话,问题就会被倒过来吧。变成“为什么滴滴投摩拜而没有投资ofo?”(大雾,开玩笑)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ofo人群是校园人群,是滴滴本身受众的盲点,或者说是补集。

    所以在其他相同的情况下(软件技术、硬件造价),肯定是ofo优先啊,一则对冲风险二则覆盖新的人群。但是偏偏ofo和摩拜软硬件思路又大相径庭。很可能是一种综合考虑,不一定是一个很特定的原因,甚至可能是路径依赖(投资人关系)或者是一个相对随意的决定(先接触先得)。

    怎么说呢,校园市场这块大蛋糕,谁都想吃,因为学生这个群体,太特殊,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太多的需求了,简单就是衣食住行。

    衣-淘宝已经解决了。
    食-饿了么,百度外卖,口碑外卖等已经解决了。
    住-基本住学校,暂时需求不大。
    行-这个需求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有的学校在郊区,有的学校在市区,每个学生的校外出行需求不统一,这块市场还没有被垄断。

    但基本的校内出行,基本上是上下课,取快递,去聚餐三种。

    那说回校园单车,每个学校不一样,有的人宁愿自己买辆自行车,自己保管,总比租别人的自行车感觉要好,而且大家看到ofo提供的小黄车,虽然成本低,但是说实话,外观真的不咋样

    尤其,现在学生,越来越追求个性,一般买自行车,外观不能说第一要素,但是如果可以更有创意,美观,那真的是校园里一股清流了。

    还有需要租自行车的,一般都是新生,或者没有自行车的,一般自己有车,在没坏的情况基本没有租的需求。(除非自己学校车被偷的概率非常高)

    OfO成本比摩拜单车低的多,但是质量是否有保证,是否保证下雨天所有车辆不被淋湿,像成本200多的车,经过几天雨淋,就生锈了,学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宁愿选择新的车,这就要OFO考虑到它的维护成本,当然这里就不涉及车被偷,如何下单等更加具体的问题。

    那摩拜单车,外观确实高出OFO一大截,到无奈成本太高,维护成本更加高。个人感觉摩拜要根据自己的定位,如果想在校园市场分一块蛋糕,现有业务模式如果不改变,将落后ofo,毕竟学生的消费能力还是有限的。个人觉得校外出行,公共场合出行,摩拜还是有自己的优势。

    那为什么滴滴会投资ofo那上线一年以来,ofo已有近7万辆共享单车,累计完成1500万次共享单车使用,日出行订单超过50万,服务了全国20座城市中超过150万的用户。

    从数据上来看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共享单车平台。

    这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还有 ofo 的远期愿景是不生产单车,只连接单车,做背后调度的平台,这一点和滴滴的平台思路不谋而合,另外,ofo的 A、A+ 和 B 轮投资人中的金沙江、王刚和经纬本身也都是此前滴滴的投资方,这当然有撮合作用了。

    当然以上都是猜测,毕竟不是当事人。

    未来的校园出行肯定是共享而不是现在的像ofo生产单车,目前这和滴滴不一样,滴滴是有效的利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让出行更合理,更有效,更美好。

    现在的校园单车,大家想想,校园面积本身就很大,如果不控制校园车辆,那学校堵的估计严重影响学校秩序。

    还有现在的校园里边,其实已经有骑小电驴的,出行更加多样和复杂,校园出行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尤其是安全、安全、安全问题。

    未来希望多一些像ofo,摩拜的校园出行平台,真正让学生校园出行更美好!校园出行更安全!

    沉静大半年的投投资市场很久没遇到这么热闹和让人热血沸腾的时候了。上一波直播的热度已然退去,寒冬喊了很久,市场也该需要一点新的爆点,加上临近年底,应该有很多资本这一年出手寥寥拙荆见肘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了。
    这时候杀出一个“单车共享”万亿级出行市场,可能成为手机端又一个流量入口的项目,自然会被各大机构排队详见。今早圈内被一FA的公告刷屏。

    据说短短时间内,一个刚融完天使轮的项目还没有产品就估值过亿而且还直面摩拜单车和OFO(已确定被滴滴战略投资)两家C轮直接竞品的项目,竟然如此火爆,去晚了的知名机构都要排队两天以上才能约见,这让我想起来这几天疯长的房价,好似资本寒冬已然结束。

    一切场景似曾相似,百团大战、O2O大战、直播软件大战、无不是尸横遍野,很多时候,不是对手做对了什么,而是你做错了什么,一个期待别人犯错来获得胜利的创业项目,太过被动。

    关注了摩拜单车和OFO的战争,今天的第三名、第四名的出现,让我们梳理一下整体的投资逻辑,看看之后的路,怎么玩才能看起来有戏……

    市场:
    短途出行市场,不用说,没有万亿也起码千亿了。全国城市人口6亿左右,北京常住人口2500W左右,短途出行的用户全国范围内就按3000W可形成的用户计算,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量了。按日活3%订单完成率保守估计(目前OFO披露数据:7万辆单车,日订单超50万单。),每天近100W订单,这将是既天猫、淘宝、美团、饿了么、京东、滴滴(1600W单)、优步中国(500W单)、易到(100W单)之后,能够挤进前十的交易平台。

    目前竞争格局:
    OFO完成C轮滴滴战略投资,数千万美金,号称3个月内终结市场竞争,前几轮投资者分别为:唯猎资本、东方弘道、金沙江、王刚、真格、经纬中国,很明显的滴滴投资战队风格。
    公开数据:ofo上线至今,已有近7万辆共享单车,总订单超过1500万,日订单超过50万,为全国20座城市超过150万师生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
    车型:C2C共享型,成本200元左右,普通车型小黄车,设计寿命2年
    资费:99 元押金后,可以使用双号车。ofo 收费是1 分钟 1 分钱, 1 公里 4 分钱,2 块钱封顶,还可以通过分享红包获取额外抵扣优惠,基本等于免费了。
    骑行体验:普通校园自行车的体验,相对摩拜单车要轻盈。
    车锁:APP固定密码开锁,极容易被路人不适用APP开锁。
    摩拜单车业内传闻已完成C轮也是几个粗壮的大腿,只是没有统一的官方消息发布,前几轮投资者分别为:愉悦资本、熊猫资本、创新工场。
    公开数据:100天完成了20万用户的目标。
    车型:B2C自建型,成本目前控制在3000元,独立开发酷炫车,设计寿命4~5年。
    押金:299元,每30分钟收取1元钱。
    骑行体验:25公斤,要骑行充电,相对较吃力。
    车锁:内置电子锁,APP才做扫码开锁。
    其实大家都忘了,在这一块市场,还有一个老大哥,就是政府工程的“城市自行车”。以杭州为例,每年政府投入近8KW,杭州做的最早,运营最好,但是仍然很难打平每年的成本,约年亏损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收入。这也是为何年初时小编之前不看好这类模式的原因。当然,在详细了解测算过财务模型后,我被自己狠狠打脸,这里暂且放下具体的财务计算模型,网上应该有很多测算过了,小编的测算方式稍有不同,但结果相似。

    投资第三名前,应该考虑哪些点?
    1、 窗口期只有3~6个月,一方面无论OFO还是摩拜单车,调整车型是势在必行,摩拜单车的成本太高,后期的血拼不利于快速扩张,OFO的车子虽然便宜,但是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后运营成本的急速提升,市场白热化,你不能保证对手是不是不会出一些“杀手锏”,所以车子的抗损坏能力比较重要。而无论是车型的调整牵扯到的研发和供应链调整,还是加速竞争后出现愈演愈烈的后运营问题,这个周期都在3~6个月之内会见分晓。

    2、 车型的准备和供应链的准备,作为第三名,如果这个时候,你还没有确定自己研发的车型和相应供应链的支持,那么很难在3~6个月时间内完全搞定并开始大规模铺设。当然,这其中还包括,车子的识别度、车子成本、开锁问题、车子寿命、抗打击能力等等,这些直接决定了短期的速度和长期的寿命。
    【这一点其实最好背后有相关产业的支持,在研发和供应链支持上,没有谁比自行车厂的支持来的更让人兴奋的了。】

    3、 大量的资金准备,以及足够强的融资能力,战役已经打响,原则上没有多余的时间给你,必须一上马之后不断融资,已做战略储备,如果没有知名大资本进入,没有足够强的融资能力,很难再持久战上有胜算,这一点也是最考验投资人的,当市场白热化,你是继续加码还是干脆放弃。
    滴滴入场,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还有流量。后来者可能除了车子投放的成本,还需要承担额外的流量费用。

    4、 市场可能的竞争方式和优势策略。就单车短途出行而言,单趟几块的车费不能形成决策因素。我们假设市场已经充分竞争,你下楼发现一堆共享自行车停在你面前,那么选择就变成了:
    已经放了押金的——识别度高,一眼就看到了——骑行舒适——价格优势。这样的选择路径。
    所以可能的竞争第一要素极有可能在“押金”上(从经验上讲,可能是从交押金到邦信用卡,但是学生大部分没有信用卡),而小编所有的财务测算中,押金是至关重要一环,一旦押金开始血拼,会急剧增加资本压力,所有可能的现金流及其短缺,还需要不断的向市场投放自行车,可能迎来比滴滴快的时期的资本大战更血腥。
    【这个时候面对社会化市场,如果政府的自行车加入,那么或许直接把原有的市政的公共自行车改造去桩化,再直接迁移押金,会是一个很有利的策略。】

    5、 便利度和识别度决定了用户第一选择谁的服务(这个假设是在各家的押金都已经被用户忽略的情况下,毕竟让我新交200押金不如多走100米找找其他车)。从便利度上来讲,选择优势地段就变得极为关键,但问题是,好的地段只有那么几个,小区门口、学校门口、地铁口、办公楼下,一家车子不可能无限制投放,一旦形成流动,位置肯定有其他车辆可以插空进来,再想的严重一点,如果都满满当当影响行人正常出行了,那么就该会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了,那个时候比的就是谁能让城管最后才搬我的车。

    6、 政府态度。从目前市场来看,政府做公共自行车不赚钱,既然市场化的公司有人进入,政府继续铺公共自行车的意愿度会降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市场发展,但同时也给政府原有的自行车系统带来压力,没人用了,收入更少了。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能提前想到这一点联合政府做更好的规划,我想这次的加分,应该会在日后的竞争中积累很多优势。

    7、 后运营。车子本身的选择,一部分解决了后运营的压力,车子越抗打击能力强,运营成本相对较低。但相比这一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运营压力,车子的无序运动如何才能变得相对有序运动?人工搬运车辆的成本太高,最理想的就是利用一些运营策略和玩法,让用户主动的完成“定向运动”按照完成率来给予用户奖励。当然,在白热化竞争的时候,我实在想不到竞争对手会不会出什么招……

    8、 是否能形成区域化壁垒和优势。之前一直在想OFO和摩拜单车的起点市场选择区别,OFO选择校园,人群密度大,用户习惯自然,教育成本低,闲置车多,共享率高,使用频次高,使用地点相对固定。
    基于这些逻辑,到底有没有可能第三名进入单车市场选择一个类似OFO初始的市场一样,在一个细分的市场里形成自己的壁垒,即使大战之后丢了天下,起码我还留的青山在,还有日后存货下来或者被并购的可能性。
    又或者说,这一点是对于后来者进入市场,必须要考虑的点,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性壁垒。

    9、 马太效应,PR。滴滴已经进场,两家已经C轮,对于一个市场的后进者,能否形成鲶鱼效应,一来混淆视听拖慢对手进度,二来获得自己在细分市场里的第一,形成马太效应至关重要。后期资本基本都影响于投资“行业第一”甚至连“行业第二”的兴趣都不大,更别说一个“行业第三”的故事了。
    “行业第三的故事怎么讲”,这个课题就可能变成项目生死存亡的核心因素。即使你有很好的车子、运营策略、成本优势等等,“一个第三的故事没打动我”这一句话足够让你灰飞烟灭。

    10、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里怎么没提到团队。其实以上种种的思考和执行,正是在考验着团队,当然,指的不仅仅是创业团队,还有投资人团队。
    11、 总结,牛逼的团队、大钱、产业支持、政府关系、做好持续放血拼杀的准备。

    一切场景似曾相似,百团大战、O2O大战、直播大战,无不是尸横遍野,很多时候。如果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对手的犯错上,那就太过被动。

    这注定是在这次资本寒冬中会被举世瞩目的战役,或许投资的目的和意义除了项目和资金回报本身,还会有其他目的。

    或许,这一仗能够带来本次资本寒冬的终结……

    想光速做大规模,两三年内成为下一个滴滴,当然是选ofo模式。

    我们算笔账:如果两家公司都进入全国20大城市,想把网点铺设到位,每个城市投放10万辆自行车,总共200万辆。ofo成本每辆200元,总成本4亿;摩拜单车成本超过2000元每辆,总成本超过40亿。

    一个成本很低容易复制,一个成本太高不利扩张。两相比较,你是投资人你投哪个?

    而且对用户来说,200元的车跟2000元的车带来的价值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我用你的自行车就是图个方便,代步骑几分钟、十多分钟。要想坐好车,那肯定打车呀。

    滴滴一路走来就是迅速做规模,以低价取胜,以量取胜,而不是做什么高端车。

    说了很多成本问题,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如果ofo用低廉的造价生产大量不耐操的单车,尽然满街都是车可都不能骑的也是然并卵啊。

    覆盖面当然很重要,但是能骑应该更重要吧?
    我打开软件发现附近没有车我大不了不用,反正过去几十年没这个方便我也是这样生活的。

    但是如果软件迅速在附近找到车,我兴高采烈地奔过去,拿车时才发现是故障车,然后又要重新找车又要报障以免乱扣费,这样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对于新型业务的推广来说是很大打击的。

    你试想你等了滴滴专车十分钟,最后他告诉你来不了要取消订单。这种事情在推广时经常发生你还会用它吗?

    你们还记得专车市场一开始是根本没有快车的吗?都是专车,都是好车,还要求司机带白手套帮乘客开门,车上还要配备矿泉水纸巾什么的。

    慢慢培养了用户使用习惯。经过一年多,开放快车,又过了半年左右再开了拼车。

    现在各种人群各取所需,想花钱少就拼车,多花钱就快车,土豪就选择专车或者更高价格的车。

    现在摩拜3000元造价的单车,就是为了引诱大家零失误地走上贼船。
    一段时间后,培养足够的用户群,他们摸清门路了,人家会跟钱过不去?人家不会投300块的车进市场?

  8. 弘毅士说道:

    1.滴滴和ofo的投资人关系

    2.滴滴和ofo的基因相似(轻模式、重运营)
    补充,最近还有人说ofo目前刷单的烧钱状态跟滴滴也很像,如“每骑一次奖励6元”“有人一天骑个1000多次的”,不过这也无可厚非,国内的创业公司刷单现象投资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只是不知道这么不好的习惯和业态是怎么养成的,以及让大家习以为常多久才是尽头

    3.Mobike比ofo贵,反正这个模式到后来都是要合并的,先投ofo吧

    ofo主要基于校园?可惜我已毕业,用不到ofo,而且回到学校的时候见到的也不多,坐标thu,而且周围见到的也少。ofo的准入门槛低,校园是刚需,但是学生通常有自己的自行车,而且学生的消费能力有限,就算是做大了,使用量大日活多,也赚不到钱。
    摩拜单车在北京见到的还是挺多的,在路边走总是偶尔能见到几辆,我活动的范围包括五环内西北方向、北部、东部,都能看到摩拜单车,东部稍多一些。
    不太清楚摩拜的资金有多少,会不会成功;我只知道ofo不改变,拿再多的钱也没用。

    摩拜单车数据很好看,但是显然,没法长久,和大多数城市的那种自行车一样的原因。没有足够多的车,让我愿意付这个押金。没有足够多的用户,和使用频率让每辆车收回成本。这种更适合和政府合作,试看哪个城市的市政单车做的很好。
    ofo先应该是把校园这块做大,因为收益成本都是可计算的,而且拥有非常大的校园用户,非常多的高频使用用户。而且单车成本更小,使用率更高。
    所以,如果我是投资人也不会去投资摩拜。慎重考虑投资ofo。

    以我的观察,目前OFO已经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了,从上周开始我们这个软件园黄色OFO自行车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2,说说APP的体验:APP整体问题很多,BUG不断,怎么看都是外包做的,功能也比较初级,比较考验用户的耐心;

    3,出行体验:这种机械锁太落后了吧,而且寄希望于用户交车后自己把密码复位,这个有点天真呀,自己试了10辆车,有四辆复位了剩下的按一下就开了;没有任何反作弊的机制,我自己昨天为同事开了8辆车,中间间隔60S左右即可;用户附近的车按我的感觉应该是上个人点击停止使用时的坐标来算的,如果有城管把车拉走了,哪怕你附近看着有100辆但去骑的时候也一辆没有;

    4,OFO的车:这种车造价应该很低,目测100能搞定,但是后期维护成本感觉惊人。打气怎么办?维修怎么办?换胎这个事儿还挺麻烦的吧?不过OFO的车还是便宜啊,严重损坏率+丢失率控制在14%左右还是有盈利的希望的,不过真心挺难的感觉。。。不信一个月后再看我们园里的这批车。

    5,优点:OFO比摩拜好骑太多了!!!最起码是辆正常的自行车。。。。但是这么粗放的运营,这么粗放的产品设计,这么粗放的维护管理如果不解决注定走不远,只能沦为一个政府资助的慈善项目。

    6,作为一条产品狗,多说两句:打磨下产品吧,登录页面的微信登录icon都不居中,这点小事儿解决了不难吧,第一印象很重要啊喂;输入车牌号获取密码也太初级了吧,而且密码是固定的,囧;整个地图view一个巨大的定位点旁边什么也没有是不是有点太丑,假的车也搞一点嘛;拉新拉新拉新!!!把拉新入口藏那么深那么难点也不加个红点搞什么鬼!!!;推荐机制搞高级一点好吗 ,邀请码竟然是用户的手机号,真想直接上手给你们做一套机制;还有好多不写了。。。

    反正我还是会骑ofo的。。。。。摩拜太难了。。。。

    知道在对比ofo和摩拜的时候,两种模式的成本是如何算的。我这也来大致的掰扯掰扯。
    就个人使用体验而言,一个共享单车模式对消费者是否有吸引力,最关键的是看覆盖量!!!因为,价格(对于一个上班族来说几毛钱和一块钱的区别,或者100押金和300押金)、体验(至多1~2km的骑行量)、外观(看到有人提,r u kidding me? 骑车去相亲么?)实在不是关键性因素。
    我离地铁站就一公里,还想在最短时间内骑行到达。那么我希望我步行100米内能找到一辆车,那半径100米的这个区域的布点需求就是1。若是同一区域内,有100个和我相同的上班族,同理,布点需求就是100。基于这个最基本的公式来看,ofo似乎是比摩拜优势大很多,前者成本不到后者的十分之一。特别是前者的车辆来源是门槛很低的,市面上任何的自行车简单改造就能使用,而后者不仅贵,车子还得自己造,供应速度肯定慢得多。这样一来,当摩拜刚把布点量增到10,说不定ofo已经达到100了,ofo成果占领市场。在这一模式下,ofo,或者说滴滴以轻快来取胜是没问题的,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不少挺ofo的答案的基本逻辑。
    但这种模型根本的问题在于,认为只要区域内有充分的布点,消费者的可及性就不成问题。以目前二者的实际表现来看,ofo至今依然缺乏的GPS和由此造成的基本靠肉眼寻找的状况,会大大降低车辆的可及性,很可能使得满足同样量的需求,ofo可能需要数倍于摩拜的量才能达到同样的可及性。当然,就单个车辆而言,即使装个GPS装置,ofo依然有不小的成本优势(前提是省钱的方案)。但省钱的硬件,很有可能伴随不省钱的运营维护。除非ofo(或滴滴)有足够充足的资金入账来抵扣快速且巨大的成本折旧。
    另一个这个模型的问题在于,因很小的资金入账流量(与专车、外卖相比),和需求刚性并不是很足,在这一领域是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即只有摩拜不死(有车可以继续用),ofo即使一时地成为市场份额第一,依然不能称之为赢家。只有经过时间考验,通过几年的时间来培养起消费者的信任和依赖,这个时候才能算是赢了。
    所以,综合来看,尽管看好摩拜,但二者竞争前景依然不明朗。

    我不认为ofo是属于共享经济的领域,它先购买自行车再出租出去,总不能说网吧和酒店也是共享吧。如果不属于共享就没有了滴滴打车的推广范围,我认为共享最大的好处在于“全民皆兵”所有的消费者都可以转化为生产者,这样的推广范围无疑是非常大的。而ofo的受众毕竟太小,我体验过一些,我们学校在房山的良乡大学城,ofo车的质量奇差无比,各种损耗没人修,在大家素质没有提升之前监管力度还这么差
    ofo和摩拜根本的不同是,OFO是大学生创业,创始团队是骑行爱好者,车也就是最普通的代步车,成本200-300块。这就注定了创始团队和企业的文化是接地气,务实。这和滴滴最初的创始情况很像,因此拿到了滴滴的战略投资。滴滴更相信本土化的团队能做好本地出行服务。

    摩拜创始人UBER出身,单车成本3000+。用上很多更高大上的技术,如GPS模块,智能车锁,骑车给GPS模块充电等。理念是把造车的技术作为竞争门槛,这个更符合外资VCPE的口味,因此拿到了高瓴、华平、红杉等的投资。

    现在两家比较,OFO地域铺的更广,摩拜的用户活跃度更高,各有千秋。但是OFO车成本低,不怕损耗,道德风险、政策风险的损耗都丢它造成的威胁没有摩拜那么高。
    说两个事,告诉大家mobike与OFO有多火。第一个,某天使机构一天收到三份自行车相关的创业,第二个,有圈内知名投资人开玩笑透露,初创企业已经把“X拜自行车”注册了个遍,估计很快轮到“鳌拜自行车”了。

    在这个热火朝天的话题背后,越来越多投资人指出一个严肃问题, mobike与OFO未来靠什么盈利.对此mobike CEO王晓峰 有个幽默的回答:这是个派对,八点就问派对什么时候结束多没有意思.创业者也没有想到靠什么盈利。

    投资人的忧虑并非没有根据.与摩拜类似的公共租赁自行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实现过盈利,  纽约的公共自行车依靠花旗银行的赞助每年仍然亏损数百万美元,台北的YouBike则需要捷安特赞助车辆。中国做得最好的城市是杭州,公共自行车在那里极受欢迎。为此,杭州市政府用8年时间,投入了3000多个停车点、8万多辆车,补贴了数亿元。去年是它最接近盈亏平衡点的一年,成本8000万元,依靠广告和模式输出的收入,亏损500万元。(以上数据来自新闻媒体)。

    但我想说的是,摩拜与OFO并不是公共租赁自行车.他们与传统公共租赁自行车有着完全不同的成本结构,以下数据来自岳阳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预算(规模为5000辆),百度文库可以查阅到, 百度短网址 百度短域名 免费缩短网址批量生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个5000辆公共租赁自行车系统的总成本中,自行车一项1100万元和服务器软件160万元只占总成本20.75%,在初期系统投入,这两项,摩拜单车生产成本只有1600元,只有政府公共租赁自行车72%,软件系统成本未知.总体来看初期系统投入只有公共租赁车20%不到.运营成本方面,摩拜单车没有庞大物理管理系统支出,运营人数也较公共租赁自行车大幅度下降.粗步估计运营成本是政府公共租赁自行车30%.’’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类推,同样规模,摩拜单车5000辆的初期投入成本大概在1200万左右,运营成本每年900万元左右.所以如果摩拜单车如果在某一城市能做到像杭州这样的规模,考虑摩拜单车使用更频繁,他是有机会实现大规模盈利。

    除了传统的自行车租赁时间付费,其实摩拜与OFO还有着更加互联网化的盈利路径: 第一,人人快递.类似众包物流在国内开展好几年了,但基本上还是专人专送,如果摩拜与OFO能够收集到庞大的个人路线图,那他是否有机会实现人人快递的计划.现在UBER与滴滴都在送外卖送东西,但传统汽车成本太高,对最后一公里杀伤不大,如果能让无数普通人用闲置时间用自行车送,应该是市场巨大。 第二,个人数据广告变现. 如果摩拜与OFO能够用APP收集到庞大的个人路线图,那就可以针对个人做商品推荐了.经常看书城,推当当,经常骑车去超市的,推生鲜电商,经常找工作的,推招聘网站,以此类推。 综上所述,摩拜与OFO有着显著的成本优势,而且考虑到它们将作为年轻人最后一公里代步的主要工具,将为系统带来巨大的流量.也许诚如王晓峰所说“一个对公众有价值的服务,最终肯定能找到赚钱的办法”。摩拜与OFO,或许有值得一赌的未来。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都知道,ofo单号车是不能出校门的。比如我们学校有两个校区,从A校区到B校区,如果我骑的是单号车,那么我就得出租金。到了B校区后,如果不锁自己的锁,那么那辆车就很有可能被别人骑走。骑走以后,我的押金就没了吧?

    一定程度上说,投这两家都差不多。ofo可能更好一点。
    投资人因素,大学生人群和滴滴互补,其他答案已经讲了,就不再重复了。

    我理解, 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市场容量有限,毕竟只是公交系统的补充。稍远一点的路,人们就不会用单车了。
    这样ofo和摩拜两家的估值,就会有相近的上限,也就是说两家能融来的钱应该差不多。
    那么因为ofo的成本低,就能投入更多的车辆。密度大,车好找,更能吸引用户,也就更有投资价值。

    而且,ofo号称两个月收回车辆成本,那折旧也就一年吧。即使市场证明他们的方向不够好,转的也快。实在不行,只要注册用户多,能把这些大学生,未来的白领,导入滴滴的体系,也是价值。
    摩拜的折旧期有四年,押宝的成分就更大一点。

    学校里的小黄车分布非常不均匀,人流大的时候根本没有车可以骑,而且骑车去上课,很有可能到最后没有车骑回来,还是只能靠走的。其次同样经历了解锁后才发现踏板不见了之类的事,或者是撑杆已损坏,车铃不翼而飞什么的。还有就是小黄车骑出校园的事,最初只需要填写资料就可以无押金使用小黄车,被骑出校园后,不使用校园卡绑定以及交付押金,就无法取用车。与其这样,不如自己买单车来的方便。二手车一两百总不至于今天买明天又在市场看见自己昨天买的车吧,和舍友的车锁在一起还是相对安全的。ofo的基因是跟滴滴最像的,玩的共享模式,用户可以无偿将自己自行车共享出来归ofo所有,车主可以获得所有车辆的永久使用权,但摩拜单车类似神州租车模式,通过智能手机快速租借归,成本更高,需要不断持续的长期投入,而ofo成本更低扩张起来更快,规模效应更强,得用户者得天下啊,毕竟我们不管用摩拜还是ofo核心都是方便,舒适型相对便利性倒是其次。2、可以看看ofo和滴滴背后的投资人,这是惊人的一致的,ofo天使倒是唯猎资本,但是后续的A、A+、B轮是金沙江、投滴滴的天使王刚、真格基金、投过快的的经纬,并且经纬在滴滴还有一个董事会席位这关系还用想吗?之前就预测滴滴会入股,就是没想到这么快,看来ofo也是着急了,拿到这轮投资加上滴滴战略入股肯定很快走出校园跟摩拜大战了。

    不知大家考虑过用户体验这一块吗?魔拜单车的的车价格要比ofo要高十倍,所以它的车子恳定一开始比ofo体验好的多。但是它的运营模式,好像有问题。无人维护

    它跟本没有把国人素质考虑进去,(当然只是极少人)也许过不了多久,它的车子就像街上的灯箱广告一样,残破不堪。到时三千的车子也就没有任何体验可言了。

    而ofo虽然车子单价低,但它有人维护。从长久上来说,它的整体、体验还是会比魔拜要好的多。
    再加上它的成本低,它的覆盖点恳定会比魔拜高的多的多,这样用户使用就方便的多。而魔拜会随着覆盖点越多,它的模式就会越重。就会随着战线拉长,它的发展动力就会越弱。

    任何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从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提高用户的使用频率上出发的。

    就像滴滴刚开始做的时候,那时还不用是微信支付时。滴滴好像用的就是,不需要充值和绑定银行卡。付车费也可以线下支付。这样很快就吸引了不少潜在的关望用户。

    这样一看ofo更像一个成熟一点的商业模式,而魔拜更像用情怀来做事

    当然吸引滴滴的可能更多是商业上的探索,而对于其他投资人来说,这种单车模式不管最终会是否会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但是它的使用频率还是不小的,从财务投资上来说,它还是有增长价值的。

    这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最近用小黄车的时候的最大感触。

    ofo的确是为我们乡下高校做出了大快人心的大好事,但是我们真的很心疼创业人,因为他们真的是太相信高校生了…

    开锁后走几步就结束用车,车停下来之后故意不锁,把记住密码的车藏起来的人大有人在…

    即使是在校内正常使用,目前大家分享的红包便可以支付大部分情景,谁实话我都不知道我充的10元何时能用完…

    小黄车在我们这里上线没几天,路上已经能看到一些撞歪的,掉踏板的,没有螺丝的车了…

    看到其它回答还有想着怎么搞垮ofo的,真的有点桑心病狂了,就这么运行下去,他们别把自己搞垮就成了…

    ofo给了我们极大的方便,并且也造就了挺大的影响力(朋友圈全是红包),让我们一起好好珍惜,对创业者多一些真诚吧

    先申报利益:40岁抠脚大叔,修车师傅加单车铺资深小二,10岁孩子的父亲。呵呵,就我这样,貌似也不会有什么利益冲突。
    关于ofo bicycle,我想说两个我略知一二的部分~自行车和大学生,其它的精华部分~互联网,分享经济等等的,我其实也想吹一下牛B,奈何实在不懂,只能做罢。
    关于自行车:
    自行车其实是非常容易损坏的,它与骑乘者的骑乘习惯,配件的选择,保养维护的程度以及环境气候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ofo bicycle选择的是典型的天津产,外观漂亮,便宜通用是它最大的特点。但这两点是否应该是ofo选择车款的最佳要点,我认为不是。ofo应该只选择一个~那就是耐操,傻大黑粗才是最佳选择。

    要多耐操呢?日晒雨淋只是等闲,捶打撕咬不伤筋骨,要做到将任何的非人为故意的意外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例子可以举一下,topgear看过吧,要做成自行车里的丰田皮卡。这样做,前期成本会大幅上升,但后期维护才能节省人力。人,才是最贵的。

    再说一下大学生:
    本人初中文化程度,大学生在我的心目中如同星宿下凡,唯有仰视的份。然而这几年接触了一些大学生,让我心生困惑。

    本人从小个性古怪,喜欢钻牛角尖,自从入了自行车这行,仍然死性不改,到处碰得头破血流,谁知让我在一个非常小的领域慢慢的也积累出一点成绩,也有些人知道了我。去年有两个上海的大学生找到了我(我在广州),说我做的车有特点,他们很想学,听到这话把我激动得,传承啊,独门绝技有了后人啊,还能说什么呢!快来,吃住免费,包教包会。所以这两孩子坐飞机来了,呆了三天,怎么说呢,孩子人很诚恳,告诉我这是他们社团的一个活动~年纪大了,忘了他们社团的名字,他们社团巨牛叉啊,有无数大企业赞助,主要是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像我一样的老农民提升技能,改善生活。。。。

    “你们主要有些什么项目在做啊”
    “我们教农民伯伯种蘑菇”其中一个孩子很实诚,“可是上海周边的蘑菇我们也种得差不多了,再说种蘑菇也种腻歪了,我们觉得你这不错,又环保,又有手工,balababa…"

    孩子们三天后回上海了,出于感激,我免费送了他们几千块的配件。至于孩子们学得怎么样呢,我想他们仍然连拧螺丝左右都分不清吧。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个灰常灰常好的点子,那就是做众筹,他们告诉我,这个效果妥妥的,绝对能帮我做进国内市场(我的产品95%以上是外销的,国内因为价格的问题一直做不了)。

    听到这,激动啊,天上星宿下凡拯救人间了啊。。。

    ”具体如何操作”
    “我们会帮你拍一段视频,讲讲你的东西如何环保,手工如何精湛,工人师傅如何可怜balababa。。。。”
    “等等,你这不是和我在Kickstarter上做得一样吗?”
    “对啊,就是一样啊,你看你资料都是现成的,我们稍微改一下,你成本又少,效果又好,反正国内都是这样的,百度你知道吗?抄都能抄出世界五百强出来,再说,你还不是抄,这本就是你的,炒个剩饭而已嘛balababa。”

    说到这,我就不大愿意了,我原以为星宿们虽然双手不沾阳春水,但是他们有脑啊!我非常期盼他们能够提出新的思路引领我走出死胡同,没想到他们的解决方案是这啊!我一个初中生都知道都知道的求新求变,他们怎么就会抄啊。。。
    “嗯嗯,这个我考虑一下吧”

    再说一个,就是上个月的事,这次是一个广州的大学生,一样的开始~你这个好,我想学。呵呵,大叔这次聪明了,想学可以,收费。
    到了我这,“你这个好啊,那个也好啊。。,你看,我是大学生,真没钱balababa"
    大叔被拍得那心里激动得啊,成本价,不,就收个材料钱~我真就收了个材料钱,我的产品零售与批发价之间差三倍,我就收了他六分之一的钱。
    “大叔啊,你这个是新款吧,太漂亮了,卖我吧”
    “这样不行啊,这款我美国都没上市,真不能卖。。。,算了,卖你了,可你只能自己玩,可别拿到网上显摆啊”
    “那绝对的”小胸脯拍得那是一个响。
    他心满意足的回去了。。。

    前几天,突然抽风想在本地搞个初中生高中生的活动,教孩子们攒个车,顺便教一下如何安全骑行。没人手啊,那个大学生不是想学吗?,多好的事啊,一举两得,马上打电话。

    “我有一个暑期的活动,你想不想参”我真的就说到一个参字,话就被打断了。
    “没空啊,我马上要毕业了balababa"
    怎么这脸变得这么快啊,上次不是还擦我鞋吗?我还在喑自嘀咕。
    “那没事,对了,那车怎么样啊?”
    “我把它当做我的毕业设计了,今天刚好在展览,你要不要来看看啊!我导师都说好啊”

    什么,毕业设计!你的!还有导师!

    “今天我不一定有空,祝你展览成功啊!”
    我挂了电话。

    我不想说太多,只是觉得现在的大学生真的不单纯了,而且确实缺少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真的是因为学习和生活压力太大。被逼成这样了吗?

    抄袭,走捷径,这些难道是现在大学生心里的最佳选择吗?

    最后给ofo提一点建议: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呆在校园里四年又各奔东西,很难对学校里的东西产生归属感,不会去主动的爱护公物。再一个,拿父母的钱毕竟不同,珍惜肯定谈不上,不糟蹋东西就很不错了。看看学校里的自行车坟场就一目了然了。
    如果能够想办法让大学生们主动爱惜(至少不糟蹋)ofo的车,那就是很大的成功了。
    我觉得应该有可能性吧,至少如这些大学生的父母辈们来骑这些车,他们应该会保护得更好吧!不是说的一代更比一代强,长江后浪推前浪吗?

    如果有人真能看完我啰嗦无聊的唠叨,看到这里,能否帮我一个忙:
    我儿子小学四年级,语文差,特别是作文。看着他咬破笔头,双眼无神,半个小时写不了一个字的样子,我内心己然崩溃。请问各位星宿,有何方法能够拯救这个顽劣小儿?

    小黄车(ofo共享单车的俗称,下同)出现后,我陆续看到了很多没素质的现象,包括但不限于,藏车,上私锁,故意破坏,拆锁,钻机械密码锁的漏洞,污损车牌等等。
    从中可以总结出这么几点。
    1.现阶段在我国实现共产主义是不现实的。
    2.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我一直以为北京这几所高校的学生都是高素质的人才,但我发现我想错了,大概ofo的创始人也想错了。
    3.小黄车的密码锁有待改进。话是这么说,机械密码锁却是最经济的方案,数字密码锁如果要联网可能造价比车还贵。
    4.当然也不可否认小黄车给同学们带来了便利,但是我很怀疑小黄车的盈利能力。

    最近小黄车在换锁,换成了旋转拨盘式的机械锁,似乎依然还是固定密码的机械锁,但是这个锁貌似解决了破解密码的问题,但还是无法避免密码表这种东西。而且我不知道ofo是如何检测密码盘有没有被打乱的。

    这两天在看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很佩服柏杨先生的毒舌,但又觉得中国人没他说的那么糟,至少书中的一些毛病外国人也有。

    这不,有人觉得中国人的形象还不够烂,特意上来打我的脸。

    先说说题目中的小黄车。

    ofo小黄车是北大一个团队的创业项目,是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校园版,因为该团队的所有自行车都涂成了黄色,所以大家叫它小黄车。

    如果你想使用小黄车,只需要扫一下车上的二维码,一些操作之后就会得到车子的解锁密码。结束用车之后再锁上就可以了。

    中秋节前后,小黄车团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力,一夜之间,很多高校内都有了小黄车的身影。推广速度之快前所未见,半个月的时间,小黄车的密度已经相当了得。连科技媒体36氪都单独撰文评价了ofo校园公共单车团队。

    不过这样的运营模式也有不便利的地方。你从宿舍楼下的车棚开了一辆小黄车去教学楼上课,把小黄车缩在教学楼外的停车处,要知道这时候停车处的小黄车是可以被其他师生合法地开锁骑走的,所以你就有可能在上完课饥肠辘辘准备去食堂的时候发现自己骑来的小黄车被别人骑走了。

    这点小困难怎么能难倒聪明绝顶的中国人呢?小黄车原装的密码锁被其他人打开,老子出门带着自己的锁,还不行吗?

    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如果我们把给小黄车“上双保险”的人往好想,情况可能是:啊呀,今天上完课有急事啊,自己的车子又不方便,这可怎么办。带上自己的锁锁上好了,下午办完事儿就把小黄车放生。

    如果我们往坏里想想,就变成了:小黄车?这帮傻子,这种上个世纪的创意还拿来创业?老子随便一锁,这车我就随便骑啦!

    从小我们都被教育说不要成为后面那一种人,我也一直愿意相信世界上从来没有后面这样的想法,一切不道德都是事出有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但我一次又一次地发现,缺少了监管的人性是那么禁不住考验。

    如果说拿自己的锁“俘获”小黄车的行为还有情可原,那把小黄车搬进宿舍楼就没啥可开脱的了。

    柏杨老师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提到很多中国人的弊病,针砭时弊,唯独这一条没有写到——占地为王。

    我家的小区中有一所小学,学校门口两旁有两块空地,平时学生家长接送学生在那里等候。突然有一天一户业主在那块空地上装上了一个车位锁,自家的汽车停在了上面。

    那时候小区里的所有车位都是收费的,有的是买房子算面积的,有的是受月租的。在那片空地上定一个车位锁,只需要花200多块钱买一个车位锁,然后再找人装上就可以免费用很长时间。

    有这等好事岂能让别人抢先了?不到一个星期,那片空地上装满了车位锁。

    这种占地为王的思维源自长期以来的贫穷和无政府状态。

    柏杨老师研究过中国历史,他说中国只有三个盛世。一个是春秋战国,思想荟萃,一个是盛唐,万国来朝,一个是康乾盛世,其他时间老百姓们都很贫穷。

    虽然说得过分了一点,不过处在农耕社会的大部分中国人都很贫穷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贫穷像一个强大的磁场,把人们脸上的面具撕扯掉,点燃那种“光脚不怕穿鞋”的情绪。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从来不会自治,也没有人敢于站出来自治。

    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主角欧威是小区居委会主任,他给小区定下了很多条条框框,比如汽车不许驶入街区。如果有人违反,他就非常严厉地呵责,邻居也非常配合,不会记仇。

    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在中国出现。中国人从来不会出来多管闲事,孔夫子教导咱们小老百姓要明哲保身,你明白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要藏着掖着不能说。俗话说,是龙也得盘着,是虎也得窝着。业主自治这种对和自己“平级”的人发号施令的事,没有人干,就算有,也只是个幌子。

    如果你在学校里停车看到有人给小黄车上了自己的锁,你制止他,跟他讲道理,他可能不会当场反驳你,毕竟那么多双眼睛看着呢。但他心里肯定在嘀咕:你小子多管什么闲事,你是谁啊,有啥了不起敢管老子!别犯在我手里,不然要你好看!

    这和长期以来中国的阶层社会有很大关系。

    科举制度带来的“跃龙门”机制,再加上“学而优则仕”思想中对官位的崇拜。导致人们对纵向比自己官大的人有一种“敬畏”,而和自己“平级”的人不过是一介草夫,没资格对自己评头论足。

    贫穷带来的占地为王,明哲保身带来的缺乏自治,二者加在一起,不断地化学反应,让中国的空气中戴上了浓稠的肮脏。

    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这肮脏的空气具有同化作用,所有被同化了的人都在呼出同样肮脏的空气。如果有一个人制止了别人锁上小黄车的行为却得到了不好的结果,这个人很容易就被同化了,以后很有可能为“有话不能说”的明哲保身理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柏杨先生撰写《丑陋的中国人》到今天,已有三十年之久,很多表面上的弊病已经除去。或者说,人们已经有些收敛。但这个“大酱缸”的深层还在不断地散发出恶臭。向来以治标又治本的中医对自己民族的弊病却显得无力。

    根治中国的丑陋,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喊出“放开那辆小黄车!”

    一点神经兮兮的吐槽=_=
    为什么我总是没有小黄车骑?
    近来,美丽温柔贤惠的春姑娘为沙河染上了一抹亮丽的明黄色,这是一个令人愉悦的颜色,这是一个令人双脚感到轻松的颜色,对,他就是OFO小黄车的颜色。
    还记得一直依靠十一路在不算小的沙河校园里游荡的我第一次借助小黄车以5min的总时间从3号公寓到达工训中心时那种激动愉悦的心情:啊!我的腿一点也不痛,脚一点也不酸,提前了10min到达工训中心,一举从学渣跃入了学霸的行列,连课间和老师打招呼的时候都觉得底气十足。这种感觉真的是太棒了,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想成为有车一族,这不光是一种将身体从辛劳中解脱出来的最佳途径,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我好想长期享受着这种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满足啊,这还不简单,只要我能每天都有小黄车骑,我每天都能沉浸在这种极度的愉悦中吧。然而,如果如果快乐是一件这么简单的事情的话,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快乐的人?然而,如果每天都有小黄车骑是一件这么简单的事情的话,为啥我每次看到别人骑小黄车时,眼睛总是一只红色一只绿色的?
    对,我就是那个悲催的总是骑不上小黄车的人。
    一般情况下,我遇不到一辆静止的小黄车。
    好不容易我的眼中出现了静止的一抹黄色,我像一只饿狼一样的扑了过去,兴冲冲的准备用车:诶?为啥只有一只脚蹬子?诶?为啥车座90度仰望天空?诶?为啥车链子掉了?
    好不容易我的眼中出现了静止的一抹完整的黄色,我像一只饿狼一样扑了过去,兴冲冲的准备用车:诶?这个车为啥没锁?是它的前一任主人还没有用完是吧,就是这个样子的吧,我如果直接骑走的话,它的主人办完事发现车子没了会诅咒那个把车子骑走的我吧,我不想得罪人啊;诶?这个车的车把手上为何挂了一个包?看来也是有主的车子啊,算了,有主人的小黄车我骑不起;诶?为啥这辆小黄车和其他的车子锁在了一起,莫非是这两辆小黄车是情侣,算了,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他俩想在一起我也拦不住。
    好不容易我的眼中出现了静止的一抹完整的没有主人没有CP的黄色,我兴冲冲的走了过去,马上用车,输入车牌号,“对不起,车辆在检修中!”原来是小黄车生病了呀,诶……祝愿你早日康复吧。
    就这样,这就是我没有小黄车骑的原因。但是路上的好多人都有小黄车骑,我好羡慕他们。
    按照一般小说的剧情发展,我这时候应该要黑化了:费尽心机的抢夺一辆小黄车,将它囚禁在一个只有我看得到的地方,是它脱离与其他所有人的联系,然后用一个只有我打得开的枷锁把它锁起来,这样,我每天都能骑到小黄车了,病娇的我获得了极度的愉悦。
    但是这是现实,并不是小说,所以,我并没有黑化,同样,我也没有阻止其他人黑化的超能力。
    就像公共场合总是有插队的人、随地吐痰的人,这些涉及到“素质”的问题总是很难解决。什么是有素质,什么是没有素质都是一个很难界定的事情。我自己也不是什么素质高的不行的圣人,勉强算三观还算正的大学生,我没有任何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其他人,就像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也不是为了倡导大家爱护小黄车,遵守规则是用小黄车,我只是因为自己没有小黄车骑,感到非常不爽,想发泄一下。
    发泄完了,我的心情还是不好,因为,我还是没有小黄车骑。问题总是要解决的。就我而言,一方面,希望ofo能够调控校园内小黄车的数目,尽可能让想骑小黄车的同学们都能骑上小黄车,也要采取一些更有效的措施(比如设定特定的停车点,采取一些惩罚措施),尽可能减少违规使用小黄车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说一句口号式的话)“让我们和小黄车称为美好的朋友吧!”按照多数小说和现实的规律,强制爱是没有好结果的。所以说,不要强制把小黄车和自己绑在一起,给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吧,那样你也开心,我也开心,小黄车也开心(⊙ω⊙),就这样,么么哒。

    从我自己的体验来说,这是一个很棒的服务。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作为一个消费者,个人最大的遗憾就是车不够多,走得晚时很少有车使用。造成"早出发不赶时间有车骑,晚出发很赶时间没有车"的现象。而这样的现在,也加剧了之后将描述的藏私现象。
    正如上面的各位答主所说,服务商高估了大学生的普遍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高估了他们的智商。
    以我所见的各种现象,对小黄车的使用大概只能用杀鸡取卵来描述。
    首先,大量小黄车在投入使用后短短几天内就遭到严重损坏完全不能使用。据答主与多位骑行协会的人交流,他们自己的车有时骑一两千公里都不会达到这样的损伤程度。因为没有对损坏小黄车的追责赔偿措施,许多使用者的粗暴可见一斑。
    其次,许多人通晓了一种利用密码锁的BUG不用扫码直接破解锁具的方式。直接导致小黄车的使用成本降到几乎不存在,使用频率和人数大大增长,造成小黄车损伤加大以及车辆的匮乏状况加剧。
    第三,少数人把车记住密码私藏,甚至私自卸下车牌。影响极其恶劣。
    从服务商目前的服务策略来看,现在大概是部分投放、试点运行、招揽人气的阶段。而大学生这样低素质的行为,想必会严重损害服务商的利益,也对大学生自己现在及未来长远利益造成了损害。

    不记得是谁说的一句话:当高素质的个人被融入到大众集体的时候,道德的底限会被无限拉低。

  9. 改变在于日积日累说道:

    如果站在经营者角度来看的话,这些东西都是不能苛求的,都是应该早就纳入到考虑之中的。

    所以还是应该来谈谈经营策略的问题。

    可以看到,OFO走了一条低价大数量的路线。

    相比于其他的出租自行车模式来看,OFO的车本身质量就堪忧,并且需要的认证成本非常低。

    这两条可以说是相互联系着的。车子本身成本低,所以丢失和损坏造成的成本也低,于是就没有必要来投入更多的成本到认证和对自行车的保护上了;反过来亦然。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一次性铺开很大数量的自行车,获取很大的用户群体。而坏处很明显,就是对于自行车保护力度不够。

    我相信创业者应该正在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来分析共享自行车的使用规律,从而能找到一个既能吸引消费者使用,并且可以很好的保护自行车的平衡点,并且可以做到盈利。祝他好运。
    第一次发现颜色醒目(亮黄色)的“出租自行车”在街头的确比较震撼,不得不感叹点子很好。当人们把目光都锚定在汽车的共享市场时,有团队敢于弥补小众的,看起来不那么丰盛的市场,这需要很大勇气。
    同时,关注品牌推广(自行车颜色、平台的选择)、支付的便捷(微信等电子支付,而不是用城市通卡刷卡取车并还需付押金激活的用户不友好),使得ofo
    能在前期就抓准用户群,的确心思很细。
    前期的快速、优先进入市场能够很好地享受市场潜在份额,低廉的启动资金对于创始团队,便宜的使用费用对于消费者是两全其美。并且也符合当下绿色出行号召。
    然而我的经历也告诉我可能存在的问题:
    1.有些出行过于远便会乘汽车,比较近会走路,不近不远则会有点纠结(参见回答开头),所以市场总的蛋糕不会很大,但是如果ofo一家独大的话,前景也非常客观。
    2. 本身对象的客观制约。大冬天的我还得租自行车,自己骑,说不定也得骑个1.2块钱,然而我打Uber拼车,再抢个优惠券,也就不到10元,这样对比也就很明显了
    3.用户群体问题。答主目前在人民大学等高校和北京街头看见不少,然而对于已经买车的上班族可能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算了算ofo从我们学校出现伊始到现在已然将近半个年头了(虽然ofo微博上说ofo已经有一岁了,但我们学校到现在只有半年,所以也不算错哈),在这个半年里他确实方便了我的生活,每次去上课的第一件事也从大步走变成了四处寻摸小黄车,然后骑车去。ofo听说是有几个北大学生创立的,对于这点其实打心底来说我是相当尊敬的,在我们还在臆想的时候他们能脚踏实地开创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创立了自行车共享这个曾经从未有过或者不敢想的概念,这种信念不得不说令我肃然起敬。ofo的bug不少,规范用车更成问题,这才是ofo能否向淘宝滴滴一样需要迈过的坎,他需要不断调整制度和硬件,而不能固步自封,希望他能加紧迈过这道坎,不要让我身边的小黄车变成孤儿。
    当初头一次见到ofo当然是非常惊喜辣。
    小黄车,男女两款,轻便美观,价格便宜。
    不过,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感觉有不少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付费机制的问题咯。用完不锁,或者干脆记住密码啥的屡见不鲜。何况面对学生的收费辣么低。23333好担心赚不到钱倒闭噢。。
    后来就慢慢出现了找不到车。坏车太多。这些问题咯。
    不过说实在的,有ofo的确是便利了不少。
    个人觉得还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一些人流量大的地方比如理教门口啥的设置显眼的专门停车位。
    在女式单车上多加一个车筐好不好啊好不好。
    学校里的废旧自行车是不是可以利用起来呢?成本可能会更低来着(目测

    站在几位北大创业团队角度看,我有两点看法:
    第一,初衷很美好,但完全高估了帝都高校学生的人均素质了。偷车的偷车,上锁的上锁,小黄车骑得伤筋断骨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最牛逼的是我听到有个小学生出了一个绝招,用这个绝招可以不用借助任何电子设备就可以把共享使用的小黄车占为己有。活脱脱的共产主义嘛,老毛时代的人民群众尚且做不到这样“牺牲自己,成全集体”,遑论现在中国现在“无利不起早”的商业社会。
    呵呵,傻白甜的大学生。
    第二,钱的问题。我对ofo小黄车项目最终的变现能力深表怀疑,虽然创始人对外宣传我们是为了紧跟着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步伐,为大学生提供最方便的服务,但是您一直拿着投资方的钱不停地烧下去,而没有实现很好地变现效果,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投资方看走眼了,无奈撤资,项目戛然而止,两败俱伤。从目前的效果看,维持小黄车项目的运营经费停不下来,而且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团队开始以为这方面费用不会很多,但上文提到的偷车上锁情况,你懂的),另一方面,由于用户购买小黄车服务的费用极低,低到骑一次小黄车基本就是免费使用,这样的收费制度究竟能不能保证ofo小黄车持续开展下去,值得大伙儿去思考。

    如果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看,我非常不看好这个项目。
    创始人在谈到为什么小黄车处子秀选择在北大,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对学校和学生最熟悉。
    我知道,他们都是北大的天之骄子,也是北大这个大舞台的主角,当然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了解北大了,只是有个问题,小黄车在前,北大在后,小黄车能不能在学校取得成功得看学生买不买账,跟他们熟悉不熟悉北大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像北大这样校园面积动辄在上千亩的学校,小黄车共享的需求显得非常多余。每一年新生入学,最紧要的事情自然少不了买一辆自己的自行车,学校这么大,你要在这学校学习生活至少四年,拥有一辆自行车最刚性的需求,加之一辆普通的自行车成本之低几乎所有家庭背景的学生都能承受得起,所以你在北大很少见到没有自己自行车的学生。既然学生人人都有自行车,哪儿还会对小黄车有需求呢?
    像我矿这样小得跟初中高中的校园,一开始你会想当然以为小黄车的需求会很大,但你仔细想想,并不是那样。我在这学校呆了四年多,自己从来没有买过自行车,也从来没有过要买自行车的想法,包括我身边的同学,也很少有买自行车的(买自行车的我估计比例大概会在5%-10%之间)。学校比较小,走个十分钟都把校园逛一遍了,如果你买个车,肯定得加锁,找停车的位置,各种麻烦,而且吃完饭散散步还有助于消化,所以从根本来讲,我们对自行车完全没有刚性需求,小黄车这样锦上添花的项目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多余。

    共享单车相比过去的城市公共自行车最大的“改进”就是取消了“停车桩”,取消了对单车统一停放、统一入锁的要求。从而将单车变成了随用随骑、随停随锁的“共享品”。而单车也从“静态分布”变为实时动态分布,让人们可以通过GPS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单车。表面上方便了人们的骑行需求(因为可以随停随锁,而不用一定要找到停车桩),提高了单车的利用效率。
    然而,离开了固定车桩的统一停放、管理,仅仅依靠人们自觉的单车共享项目的道德风险骤然上升,监管成本化整为零后反而更高。“公车私用”(加私锁、骑进小区、搬进屋子)、密码破解、车辆被盗等情况几乎无法监管,只依靠用车人的举报机制无济于事。
    “公共资源”无序分配酿成“公地悲剧”
    不能将人们“公车私用”的行为视为道德问题,而是对方便性的进一步追求。单车共享项目提高了停车的方便性(随停随锁),然而并没有提高找车的方便性,因为短途的单车出行,“有去有回”是强烈需求,人们有强烈的“公车私有”的动力。
    而单车共享项目要想提高找车的方便性,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不断加大车辆投放量。而共享单车虽然车辆是实时动态分布,但是就像城市人口的有固定流向,人们的出行有固定路线一样,这些单车的分布会渐渐呈现“稳态”(不会渐渐固定于某些点,而是渐渐稳定分布于一些片区)。
    这样的分布相对于政府规划的停车桩当然更为合理,但是由于没有固定停车桩,不存在统一的监管与“先来后到”的取车秩序,密集用车区域的用户人人都有把车私藏的冲动,而且先下手者得益,后下手车无车骑。这样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会使找车的成本飙升,因为不守规矩者破坏了游戏的规则。
    当然,任何的规则漏洞都可以弥补,关键是要看补上漏洞的成本。
    摩托单车通过故意加大单车净重(不惜牺牲用户体验)来降低单车被盗风险,通过禁止进小区、写字楼、大型企业园区(再次牺牲用户体验,让“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口号变得可笑)来降低平均找车成本。ofo则通过限定于校园的方式来降低监管成本。
    然而,摩拜只增加了“违法”的成本,并不能阻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哪怕范围限定于校园,ofo依然无法对每一辆车实时监管。
    当然,它们可以用动态密码锁、实时GPS位置监控甚至车载摄像头的方式来提高“违规成本”,但这样一来不仅单车成本会快速上升,随用随骑、随停随锁的便捷性也会因为加了一道道“门槛”而越来越低。跟固定停车桩相比的优势将越来越小。
    共享单车所标榜的随用随骑的方便性只是一张“画饼”,有限资源的分配机制才是核心,公共自行车选择了统一停放、先来先骑,人们愿意遵守。而共享单车的“画饼”与无秩序、无监管让人们有强烈的“公车私用”动力。“公共资源+无秩序”的下场就是投机者与违规者得利,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公地悲剧”。
    所以,可能的情况是随着监管成本的不断上升、破窗效应日益明显、用户找车越来越难,目前的单车共享公司很快就会走上公共自行车项目“统一停放、统一管理”的老路。摩拜单车已经开始试点“推荐停车点”,可以想见不会有什么效果。只有强制统一停放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只不过在积累了足够的用户出行轨迹与停放密集度数据之后,它们的统一停放点会比政府规划更加科学。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现在的所谓单车共享其实不过是“单车租赁”而已,虽然ofo一开始鼓励大家共享出自己的单车,但是人们不是活雷锋,在便捷性的丧失、高丢失、被盗、损坏风险面前,几块钱的“共享收益”并不足以打动人心。就像你让私家车主只把私家车共享出来而不是“人随车走”,没有人会愿意一样。所以,ofo还是要靠自己来购置、维护“小黄车”。
    说白了,私家车主不是“共享”自己的车,而是出卖自己的驾驶时间而已。除非推出单车载人服务,然后再予以高额补贴,才会有单车所有者愿意加入。
    单车“数字化”不只是加装GPS那么简单
    共享单车项目的火热是源于与Uber、滴滴的类比,既然汽车可以“数字化”为地图上的一个点,从而实现车辆与乘客的实时动态匹配,那么单车何尝不可呢?
    但是别忘了,每一辆车都有一辆“监护人”(司机),让汽车实现数字化的不是汽车本身,而是司机的手机端,而汽车也会“主动”跑去接乘客而不是让乘客跑去找车。
    这些特点对于单车都不适用:车辆无“监护人”,车辆的数字化只能通过把单车打造成“智能单车”而无法享受“移动互联网红利”(虽然客户端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变得先进,但是单车端还很原始,如果要把每一辆单车变成“智能单车”从而实时监控、防盗防损防私锁,成本将是不能承受之重)。而且单车(自行车)的“不可自行性”使它的便利优势大打折扣,并不比固定停车高到哪里去。
    从实体世界到数字世界的飞跃,当然不只是给单车装上GPS那么简单。共享单车必然的“回归传统”告诉我们:共享经济并不是无门槛,“xx领域的Uber"也不是随随便便想当然就会成功。在人性、资源有限性等多重约束下形成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才没有那么容易被“革命”。
    虽然除杭州之外,国内的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鲜有成功者。但是提高它们的效率要依靠停车点更加精准、分散的布置,而不是在有限资源下考验人性的共享单车。
    至于彻底解决各回各家、路线殊途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完全依靠“取路线公约数”的公共交通。个性化的需求就应该采取各种各样的解决方式——三轮、单车、滑板、平衡车、步行,而不是用一种方式满足所有需求。
    2.社交平台——–以小猪短租为例
    而其次一个盈利的模式便是建立社交平台了,其实这个模式我不说,想必大家看ofo的经营理念便可以略知一二了。”Ofo共享单车”,怎么扩大这个”共享”的理念呢?所以,ofo就需要这么一个东西—–社交平台

    当然社交平台的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构想了。不过也不是那么难实现,如果一定要举个例子,那么这就像房地产业里同样有着共享理念的”小猪短租”一样,可以通过一个平台来得知全国各地的已分享的房源并明码标价。而换到ofo来说,ofo APP就可以做成一个共享单车平台,一个集聚共享,社交平台。用户可以以平台为媒介进行用户与用户之间物物交换式(类似于物联网)的自行车共享和二手车售卖,而Ofo则可以充当二者的中介收取一部分的手续费。

    3.o2o试驾———-以滴滴试驾为例

    随着ofo在学生群体的影响力日益增长,ofo可以尝试拓展一些o2o的汽车或者自行车的试驾业务。以滴滴试驾为例,滴滴试驾作为滴滴试水商业化的一个重要产品,旨在为有购车需求的用户提供购前上门体验。只要通过APP预约并缴费就可让试乘车辆将提供上门服务,用户可自行选择试乘路线,和车主交流了解车辆信息,为其购买决策提供参考。日后,ofo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模式,与自行车的厂商进行合作,通过ofo APP预约用户想买的自行车上门试骑,在为用户提供试骑体验的同时ofo还可以通过收取中介费盈利。

    4.电商合作——-以一条为例
    最后一个可以实现的盈利点便是寻求与电商的合作。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抱紧”马云爸爸”的大腿或许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然我不是说真的”马云”我是指电商。有一个很鲜活的例子那便是一个叫”一条”的公众号了,这个以做原创视频起家的公众号在粉丝突破千万大关后果断的选择与电商合作,以“媒体+电商”的方式再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具体方式因为不是重点我就不一一赘述了,简而言之就是节目中你看上什么东西你就可以去他给的商城去买到。这样的模式不仅使电商赚到了钱,同样作为媒体的它也获得了中介费从而达到双赢的平衡。
    在我看来,这种模式同样可以在ofo身上实现,ofo除了可以寻求和一些卖自行车的电商合作,从而吸引一些自行车旅行爱好者外,还可以通过电商商城售卖自己产品的周边,这不仅赚到了钱还达到了很好宣传的效果。
    当然,也不仅仅仅限于这些,还可以尝试与一些其他电商合作,例如前不久和乐视合作的易到用车就采用了一种新的模式:充送。就像你往支付宝里充钱买手机一样,当然不是类似支付宝那样,而是往APP里充钱,充够一定数量的钱易到用车给用户返手机的方式。我们接着算笔账:假如你想买个手机,那手机市场价1599元,而易到用车你充值1500正好可以返个你想要的手机,那你充值1500元就可以得到那个手机,还可以用充进去的1500元来打车什么的,那首先你是不亏的。其次手机电商也是不亏的(因为多卖出一台手机),易到用车这边也是不亏的,因为它可以从手机电商那里拿到中介费。这样就可以又可以达到了受益的平衡。
    事实上无论哪种方式,都有着一个最主要的规则,即谁拥有用户和流量,谁必将获得最终胜利,QQ成功了、淘宝成功了。马化腾裹挟全国一半的人口,几乎所有的网民,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而马云几乎垄断了C2C和B2B市场,在B2C上也吃着极大的一杯羹,他们都证明了一点:有用户,就不怕没钱赚;有流量,就是硬道理。
    1.广告
    首先的盈利点便是出租广告,通过在自行车或者APP中添加广告进行收费。校园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相对于社会是相对封闭的,打个比方,一个大学生在校园里都能干什么呢?睡觉,上课,吃饭,玩电脑,约会,睡觉……一个身处校园大学生无疑对外界的信息要封闭的多。也许你又会问:”不是还有手机和电脑么,可以上网呀,还有朋友圈贴吧QQ群呀,怎么就封闭了?”那接下来我们就要谈论下这个问题了
    那就是这类的社会媒体真的能精准定位到大学生群体的问题?就以我们已知的大学生”群居”的媒体为例:QQ和贴吧。QQ作为一款极好的社交的软件无疑吸引了大量的学生,但是他却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那些学生用户都活跃在了各自兴趣的QQ群里而不是在学校群里聊天。这就造成了一个面向学生商品的广告无法精准的找到散落在各处的学生群体,从而导致广告效果低下的问题。而贴吧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在学校的贴吧里只”捕获”一部分的学生群体。所以,总体来看在学校方面一个能够对学生有着足够影响力和覆盖力度的媒介对于广告商来说是十分需要的。
    而这对ofo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了。因为ofo的出现将很好的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缺。使针对学生群体的广告商可以通过ofo直接的影响到学生群体。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ofo必须在校园拥有一定的流量和影响力,也就是说ofo小黄车至少要达到学生群体的覆盖率45~50%以上。那么好,我们算一算ofo的是否够格呢?
    根据官方所提供的数据来看 ofo目前总订单已到了700多万,用户达50万。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庞大的流量和用户浓度,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些流量放到全国大学2468.1万的大学生的背景下来看的话,仅仅是400分之一的现状又显得过于渺小了。但是你就凭借这仅有的一点就说明ofo影响力不够么?不能。因为任何广告都无法做到全国各地大学生都适合的普世标准,因此细分市场便日益重要。而这也便突出了ofo现在所拥有的局部优势,因为如果你将50万撒到全国可能就像大海捞针一样杳无音信,但是如果将他撒到重要几个城市那么覆盖率就高得惊人了。

    从此看,只要ofo能继续进行下去,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拉住旧用户拓展新用户,打通大学市场,力求做成一个校园最大的广告平台。到时,随着源源不断的广告想不赚钱都难呀。

    首先说现象,目前小黄车已经上线一周了,共800辆,现在车况都还很好。首先吐槽不文明现象
    1.虽然没有污损号牌和上私锁的现象,并不能说明大家都高尚了,很多骑完车的同学会把车放在不轻易被人发现的角落里,为的是下次能够免费骑行。
    2.现在小黄车的流动率真的很高,基本上不是刻意隐藏的话很难会第二次骑上上一辆相同的自行车,但很多人就打开锁以后就立马下线,只需要支付很少的钱就能一直骑。
    然后吐槽下小黄车
    1.首先不可避免的我要承认它真的很好骑,我也承认傻子都能想出来的它的bug经营方肯定早就想到了,可能是碍于成本和后期维护的原因没法加入联网电子锁。但给我这种准备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用车的年轻人一种傻帽的感觉,你懂一个心疼创业者,愿意只要在骑车就让它一直计费的年轻人出来以后发现自己刚刚骑过的自行车还在,明明脑中不可磨灭的记得密码是多少还假惺惺的打开输入获取密码是多么傻帽的一种感觉么
    2.密度费简直是莫名其妙。OFO的密度费应该是学习Uber的,但是Uber收取密度费的意义在于通过钱的不同将剩余的运力调度到需求更大但资源很少的地方。小黄车是什么,在车少的地方你就算收了天价的调度费仍旧没办法把其他的小黄车调度到这里,那你的密度费是什么意义,调度人的吗,是激励人走到车多的地方去骑车吗?本身自行车就是短途交通,这明显是伪需求。我尝试过从学院楼到食堂,历程不到一公里,时间大约三分钟左右,费用是密度费0,42元,用车时常+里程费0.07元,短短的距离需要五毛钱,而坐学校里的摆渡电瓶车不过9毛钱,所以密度费简直是坑爹的bug。
    再说密度费的计算,由于车辆无法自身定位,车辆的位置是靠结束用车时用户手机上传的位置为准。所以不正常的用车就事实上混乱了车辆的位置信息。早晨大家都是从宿舍骑到教学楼,中午再骑车的话教学楼应该是密度高的地区,收费应该便宜,但是大家早晨一获得密码就结束行程了,也就是说这些车在数据库里仍旧停留在宿舍,所以中午从教学楼骑车虽然车很多但在数据库中的很少,密度费就很贵。
    3.只要是出来的稍晚就没车了,只能走着···所以中午得早早地去吃饭,晚上得早早的回宿舍。这很不方便。

    所以,还是花点钱买个自己的车子才是在学校里最方便最经济的事情。
    目前OFO还在烧钱阶段,也表示还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但我坚信它最终应该是靠流量变现获利的,骑车的费用只是辅助。希望每一个创业者都能成功吧,也希望每一个享受创业者提供服务的年轻人能够尊重创业者,诚实做人诚实做事。

    1.因为目前大部分投入使用的小黄车仍然是只安装了固定密码的机械密码锁,所以ofo在线上平台上采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模式和算法,这点我们非常佩服,但虽然如此整体依旧很依赖所谓的“大学生的素质”。自行车被盗,骑出校外,上私锁(答主还见过把ofo喷上黑漆当自己车用的)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ofo的运营成本,尤其是不借助平台开锁的技能传播开来之后,大家都用车但是不是大家都用平台用车的情况也愈加严重,导致整个平台注册率和日活率持续不良。

    虽然流量入口打折,变现能力缩水,不过好在这在目前阶段也还不算问题。(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方法,就能让一个人在三十秒内打开绝大部分ofo的机械锁,你看?)

    2.目前来说ofo提供的供学生使用的自行车绝大部分(也许是全部?)都是采购的新车,将学生共享的自行车改造再投入使用基本上处于无法推进状态。就我们自己的经验来说,改造旧自行车的成本,和批量购置新车几乎在一个水平上,但其中的技术问题(没有批量兼容性,旧车质量参差不齐)以及用车用户的用户体验下降带来的投入产出比上升却是更直接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亲自做过一批旧车改造提供给师生免费试用的尝试,结论如上)

    共享这件事,看起来很美。

    这一点再说远一点,如果共享单车的模式走得够远,学生的校内出行方式被改变,理想状况下都采用ofo出行,那么代步自行车的保有量已经废车的产生量势必会下降,到时候谁来共享自行车呢?

    答主觉得共享单车的共享在某个层面并不在于学生共享自己的车,而是学生共享共用自行车。简单来说,ofo就是做了校内租车生意。

    3.但是没关系,ofo有钱啊,拿着preA轮(又听说已经B了?)的融资,高运营成本,不断投入新车都不是问题(答主猜测ofo快速扩张也许是源自资方的压力吧)

    反正,ofo作为这个模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边做产品边推广的模式,就是看是钱越烧越多,还是越烧越少了。

    whatever
    只要资本到位,还是很看好这家公司的。
    对了,智能锁也要到位

    今天上午本人于校外发现一辆野生小黄车,本着崇(luan)高(guan)无(xian)私(shi)的精神决定把它骑回学校。正顶着武汉的太阳艰难前行的时候,突然看到前面一哥们招手喊停。心想我又不是出租车,难不成现在发广告的连骑自行车的都不放过?本想从他身边闷头骑过去算了,没想到这哥们一把抓住我胳膊,差点把我拽倒。尽管车龄只有一个月,沉着冷静的我依然成功地稳住重心,甩开了嫌疑犯A。正庆幸人车安全,前方突然惊现嫌疑犯BCD企图将我截停!我的妈呀这法治国家和谐社会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有如此胆大妄为手段拙劣的犯罪团伙?!来不及多想我立马提速,窜出百米不幸被两辆私家车夹停。回头望去三个哥们竟还穷追不舍。再仔细一看个个学生模样,想来也不像拐卖男大学生之流,便把车停在路边等待三人一问究竟。

    三人刚刚站定就直奔主题,直接把我定性为偷车贼。我瞬间反应过来,原来这公司还真有人专门在大街上抓野生小黄车啊。在我进行了解释并按其中一名负责人要求出示了身份证、学生证、行车记录后,三人依然判定我有偷车行为,随即报警。当时正愤怒于他们拙劣的工作方式,又恰好有空余时间,遂与三人同待警察处理。等待过程中正有机会观察几位“工作人员”:一位身着花裤衩+花衬衫,二十不知道出没出头,一脸稚嫩嘴里还叼着烟,另两位也在二十上下,着肥腿七分裤+T恤+运动鞋,其中一位貌似是负责人,腰间还系了个卖菜收钱那种腰包。仔细一看还确实有人脖子上挂了一个信用卡大小印有小黄车标识的工作证,应是小黄车公司人员无疑。

    几分钟之后警车开了过来,话不多说就拉着我和另两人回到警局。路上向警察叔叔说明了情况,叔叔明确表示事是小事,又没有证据,既然车找回来了让我们私了。负责人不知道是确信我有偷车行为还是别的原因,执意要去警局处理。到了警局我算是开眼了,两人感情不是头一回来,警局这正存着他们上一次抓回来的小黄车呢。“花裤衩”把表一填,根本没提我的事,警察还以为我是跟他俩一起来报案的。“负责人”把我撂大厅里,自己去处理上一辆车的事了。我“善意”地提醒“负责人”:你们还报不报案了,不报我走了啊?“负责人”一脸冷笑:你走什么走,报都报完了。我真是哭笑不得。

    本着崇(luan)高(guan)无(xian)私(shi)的精神,我跑到警察姐姐那提醒她我的存在,才终于指派一位警察叔叔来处理。二人在警察叔叔面前三言两语断章取义人赃俱获地就给我定性为一个偷车贼,搞的我不得不从小黄车是什么开始讲起,强调我是从路边捡到的车,想给骑回学校去。而且软件上路线和时间都有记录,我的证件也都在,学校那边也可以证明我的身份。而两人说话的逻辑我到最后也没搞懂:

    比如跟警方打比方说“这件事就是路边有辆车没锁,然后我给骑走了,不就是偷车么”;
    比如一再要求我出示行车记录又讲不出哪里有问题,而我所有的记录日期是连续的,除此次显示路线在校外其余都在我校内,且此次行车路线与我所述情况吻合;
    比如一再说明他们截停我的时候已经表明了身份,而所谓的表明身份就是招手喊停,也可能指的是我当时根本不记得有人佩戴即便佩戴了也不可能注意到的那个小牌牌;
    比如一再强调他们喊停的时候我还加速逃跑却只字不提前面有不明身份的人直接拉我下车,而我要求那位人员到场时,二人解释是“那个人我不认识,没有他电话”和“他有他的岗位不能过来”;
    比如我说我以为他们是抢包的,“花裤衩”好像一下抓到什么漏洞了一样指出我根本没带包。。。

    “负责人”又要求备案,又说要去调取监控录像云云,总之完全搞不清他们要干嘛。两人分别进小黑屋与警察叔叔说了好久,最终一个胖胖的警察叔叔把我们三个排在一起教育了一顿,貌似说的是两人的“执法”方式有问题云云,说我的部分我没get到,一口标准武汉方言我也是理解不能。在胖叔叔的劝说下,我们“握手言和”。当然是我先伸的手。
    最后填表备案的时候警察叔叔向“负责人”提议,应该配备统一的服饰等,“负责人”回答说公司制作了服装,还有帽子,天太热了,穿不住。我看了看他这一身打扮也确实表示理解,武汉天太热了,带空调的公交车我坐不住,我得偷个小黄车骑回去。

    说实话我特别感谢小黄车,它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方便,直接改变了我的出行方式,甚至极大地影响到了我的生活:我去看女朋友的次数直接增多了。并且我私自处理校外车辆的做法确实值得商榷。我并不知道官方对此有没有明文规定,如果有那抱歉我确实不知道。此事从对方的角度看,我也确有重大嫌疑,仔细盘查是绝对应该的。然而此事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1.工作人员难道真的有“临时工”?那几个跟着“负责人”干活的,怎么看都像是没出过社会的学生在做兼职,若真是如此出了问题你们负不负责?

    2.这些工作人员有没有经过任何一点点培训?有没有任何一点规章制度?难道就穿成这样招手喊停不停就伸手抓吗?要求我出示证件和行车记录,看了以后根本没有一个基本判断吗?在警局我听到“花裤衩”一脸茫然地说,如果每个人都说自己是路边捡的想推回学校怎么办?除“负责人”似乎此前有些经验外,其余人等从头到尾不知所措完全看不到任何处理能力。

    3.“偷车”与“违规使用”之间到底有没有区别?在我证件齐全,行车记录良好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依然把我的行为视作偷窃,那岂不是一不小心骑出去你们就要给逮起来?

    4.在警局的时候我留意了一下他们的处理过程,警方要求出具的材料他们似乎难以提供,一再解释公司有几万辆车,没办法怎样怎样。这要是真有偷车的怕是也难处理。

    5.这个写在最后因为我实在不想怀着这样的恶意揣测这样一个公司的员工。几人在截停我的时候就提到了有关“500元钱”的问题,虽然看他们一脸单纯稚嫩,事后我还是有些许怀疑“负责人”如此不依不饶是否有其他原因。

    另外,警局那边我们是填过表的,虽然也没有录口供,但想找这几个当事人是可以找到的。in case有贵公司的人员看到并想查证此事。

    最后祝小黄车长长久久,造福学子千千万万。再别闹这种幺蛾子,万一出事真不知道算谁的。也提醒广大热心群众,校外的车辆原来真的是有专人处理的,他们虽然能力有限但态度还算认真,遇到野生的随手举报就算帮了忙了,他们的工作就留给他们。

    今天路过某校看到小黄车挺有意思,自己也确实要办点事,用了几分钟,很方便,也是很好的尝试,给团队几个建议吧。
    1 这种车,外形看上去很靓,实际上因为刹车部件是塑料件,非常容易损坏,希望团队考虑到这个问题。
    2 二维码部分需要考虑2个问题,首先车漆是亮面漆,容易反光,导致二维码扫描颇为费劲,对于初次使用的人来说很容易就会放弃。其次,风吹日晒,二维码磨损的问题难以避免。
    3 这种静态密码+验证的模式也会碰到几个问题。首先是无法避免记下密码免费用车的问题,然后也可能出现二级市场,即大家共享密码池导致验证机制形同虚设,甚至出现私占和偷盗的情况。
    最大的漏洞其实是我获得解锁密码后直接还车,车不会锁上,此时我可以借第二辆车或者继续骑原来那辆车到爽为止,只花几秒钟的钱。
    4 不知道车有没有追踪机制,没有的话,停在哪里无法追踪,很多车就无故失踪了。
    对于私记密码这类行为,这里很多答主也有批判,说用车人素质低下的道德谴责也很多,但我的观点是,林子很大,各种素质的人都有,创业者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提高用户素质身上,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机制建设迫使用户正常使用自己的服务,苹果的app stor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项目不错,我也有考虑过,但我的思路类似于目前的城市刷卡的那种公共自行车,固定停放点,绑定学生卡。相较于现在的模式,我认为可能这种思路无论对车辆保养还是财产安全都更加有利。但是ofo的更适合学校那种随性便利的使用模式,各有所长。

  10. 爱运动的student.说道:

    小黄色9月开学的时候刚刚进入南方的校园,用过半个月,说下体会:

    1、小黄车打的是共享经济的牌,但其实从北大走出来,它已经从共享经济变成租赁模式,也就是从C2C变成B2C

    2、它解决的是校园出行最后一公里,在出行金字塔(城际出行、城内出行、区内出行、校内出行)中,这部分的市场份额是最小的,但是需求的频率是最高的,现金流也是最小的。

    3、ofo的策略很简单,低成本进入市场,前面知友提到的各种问题,其实都不算大问题,在要紧要的时候,它先解决了主要矛盾,至于机械锁还是电子锁,这个并不重要。

    3、对于ofo来说,建立校园信任机制最重要,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素质。

    新学期开学一个月,校园里的赚足眼球话题除了小鲜肉火辣辣的军训之外,也许只剩下小黄车了。开学之初,一波攻势自北而南下,如今南方的校园已经陆续被小黄车攻陷,忽然也有种北方秋意正浓错觉。我们不妨复盘,看看这个号称解决校园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小黄车ofo是攻破一座座城池的。

    1打一手共享经济的好牌

    一年前的夏天,他们在北大校园里发起了一场这样的活动:《这2000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号召2000名共享车主携车加入共享计划,他们的愿景是:让3万名北大学生随时随时地有车骑。时至今日,这不再是北大人独享的福利,而是“让广大同学 随时随地有车骑”。当时还不叫小黄车,参与共享的车没有统一的外观,获得一个牌号,而如今主流是清一色的小黄车。

    共享单车的模式也从纯C2C,演化成B2C+C2C。共享的定义也从狭义,走向广义,这也许是市场环境的选择。

    我们说共享经济时候,其实强调的是弱化闲置资源的所有权,而反过来强化它的使用权。

    在《共享经济2.0》中,从资源流动的上下游将共享的资源分为:

    源头闲置 ,也是就生产能力的闲置;库存闲置,包括流通之前的工厂与流通后的商家;消费闲置,也就是到消费者手上之后,利用的效率不高导致的闲置。

    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共享是消费端的共享,滴滴的司机是将空闲的车位与时间以一定的回报“共享”出去,Airbnb是房主将空闲的床位或房间共享出去,在这个环节中,共享是广义的,其模式为C2C。共享平台充当一种信息流通与信任体系搭建的角色,它让资源和信息流通变得更高效与对等,此时的滴滴公司,没有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Airbnb也没有真正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共享单车ofo在一年前的夏天,他们也还没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单车,资源的所有权者还是属于共享者本人的。

    而后来,ofo把触角从北大伸到北京五所兄弟学校,最后扩大到全国校园的时候。采用的却是B2C模式,也就是租赁模式,虽然也有车主加入共享车的模块,但其实C2C名存实亡,共享也变成广义的共享。

    原因无非是:

    一、成本层:在共享资源不统一,改造和硬件升级的成本高,难度大。

    二、用户层:没有统一的外观标识,可识别度低,用户使用的视觉门槛高。(如果没有统一外观,用户要在一堆车里一个个地找共享车挂的小牌,而换成统一的黄色,用户远远就能辨识)

    三、战略层:不利于品牌的打造,也就没有“小黄色”这个称号。不利于资本融资,商业化难开展。

    所以,尽管ofo打的是共享单车的口号,其已经不是狭义上的共享,数据显示,ofo90%的车是自营的,而只有10%由C端车主共享。但模式归模式,不能否认ofo在校园出行最后一公里所带来的便利和颠覆。

    曲凯曾在分析平台型的互联网公司不由自由地从做平台到做自营的缘由的时候,提到这样的一个观点:

    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在横向领域中扩张,纵向领域中延伸。具体表现就是“只要能取代的上游都要去够一下,只要能触及的C端都要去争取一下”。

    2​出行的金字塔

    我们将出行的需求按照距离作了一个金字塔:城际出行、同城出行、区内出行、校内出行。左边是传统的出行方式,右边是用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让传统的出行方式变得更加高效。且大多都是以一种中介平台的形式介入,解决的是信息流动不对称的问题。

    金字塔自底向上,需求的优先级越来越低,用户规模相对来说,也越来越小,涉及到的现金流动也越来越小。但其实,就需求的频率来说,是越来越高。打个比方,就一个在校的大学生,他校内出行,一天可能得出行好几次,要从东边的食堂到西边的宿舍,转到南边的课室,再到北边的图书馆。同城出行的上班族,一天上下班一般都是两次。城间出行,出差或旅行频次,应该以月为单位。

    所以虽然金字塔上面需求的频率更高,但金字塔下面的资源更多,用户规模也更多,现金流动更大。商业最先出现在有利可图的地方,所以先有携程去哪儿,再有UBER,滴滴,最后才是Mobike和ofo。

    对于校园代步ofo,它满足了哪些需求和解决了哪些痛点?

    假如你已经有了自己的车:

    1、在大学,真正自已一辆属于自行车是一件幸福但忧伤的事。忧伤是因为一不小心就被盗,记得刚搬过来北校区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创下一个月连被偷三辆车的壮举,还有同学为防止被小偷盯上,将刚买回来的新车故意弄旧。是的,小偷就是这么猖狂,别问我是哪个学校。

    2、自行车大部分都处理闲置状态,一不小心在宿舍宅上半个月,或者放个暑假,也许就已经忘记车停在哪里了,极有可能被当作废弃车给清理了。

    3、打理和维护需要高成本,在学校,维修点就几家,换个胎什么的,一两年下来,维修的费用差不多可以重新买一辆了。

    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的车:

    1、上课跟住宿的地方距离太远,步行时间成本高,校巴车又次太少,有时候还挤不上去。

    2、去图书馆泡馆或借本书,简直是要哭。

    3、去某个区见下好基友,约个饭,太远。

    4、想从宿舍赶到地铁口或校门口坐班车,时间赶的时候,只能在众目睽睽下狂奔。

    5、如果你在大学城,小黄车绝对是窜校门找好友的不二选择。

    当然,不同的学校可能稍微有些小差别,总的来说,小黄车让用户享受自行车的使用权而同时,又没有所有权管理的烦恼,不用担心被盗,不用担心维修,方便,且成本低到忽略不计。

    当然小黄车也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后面会提到。

    3攻城记
    ofo从它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落足在校园里,所以它的目前的使用场景是校园。Mobike,做的是区内出行,颠覆的是传统公共场所自行车出行。市场并没有太多的交叉,完美分割金字塔顶端的市场。ofo和Mobike做为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虽然他们同样都是以B2C的方式在扩大市场,但其实策略却两个不同的方向。

    一、投入成本控制:ofo采用的是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每车辆ofo的成本在100-200,而Mobike走的是高端路线,每辆成本2000左右。对应资金回流,ofo最低充值20元,且不退还,Mobike需要押金299,每半小时一快钱。粗略估算,也就是说,用户规模达到投放车辆总数的6-10倍左右,其实就可以谈盈利的事了。

    二、用户使用成本:针对校园特殊的信用环境,ofo的验证流程比较简单,无需缴纳押金。而Mobike没有相对好的信用环境,用户需缴纳299元押金,然后实名验证方可用车。后者用户的使用门槛相对高很多。

    三、流动性:ofo在校内任何地方都可以停,而Mobike是“路边白线区域内”后者相对难控制,且校内是一个相对小的封闭环境,车辆的分布会从投当之初的混沌状态到后续的平衡,也就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车辆会有一个稳定的分布。哪里需求多,小黄车就越多,这个过程不需要管理平台主动干预的,这是系统的一种供求平衡,当然量的投放要合理和调节。而Mobike想要达到这个动态平衡,相对难。由于城市闭环的空间要比校园大得多,需要足够多的用户基数系统才会达到这种平衡,否则需要人工调度。

    由于两者市场都在金字塔顶端,相比于底端,这是一种低现金流的市场。用户每次使用ofo,消费额以分和角算,Mobike则以元算,因此规模是重点。且按上面对比下来,再考虑到国民对公共财产的信用体系,ofo的发展也许会比Mobike要顺利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都是它们的投资方。也难怪,前两个星期滴滴出行校园招聘产品岗的笔试题:请你设计一款公共自行车产品。显然,这块市场滴滴也很看重。

    我们看ofo的攻城计,其实过去一年,ofo仍处于起步发展期。全国高校数千万人,现在ofo用户百万以内,未来的路还有很长,下一个自行车出行界的“滴滴”还为时过早。

    4未来的路
    一、使用机制:ofo目前的很多机制还是不完善的,当然可以理解为,在是最重要的阶段解决最紧要的矛盾,需求的优先级而定。比如:使用动态密码,检验用户有没锁车,能为用户定位到具体车辆的位置…,这些都会涉及到成本,在完成市场的扩张后这些问题会逐一解决。

    二、监督机制:监督只是作为一种信任体系不完善情况下的补充手段,这个很依赖社会的信任环境。

    三、维护机制:维护的成本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如何让用户自发地对车辆进行一些小维护,比如打气、掉链维修等比较简单的维修,尽可能在不损害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减低维护成本,这是他们要做的事。

    四、更多好玩的数据出行,这个很期待。

    总而言之,构建一个社会信任体系,是共享经济的核心。对于ofo这种狭义的共享同样适用。阿里爸爸在努力,uber、滴滴在努力,当然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每个个体的自我觉悟。

    这就是江西某高校内部分小黄车的使用情况。

    哎,想不到知乎上也有这个话题了……
    还是很佩服ofo老板们的创意的,小黄车真的非常方便,而且大部分车骑起来也很省力,比自己骑了两三年、风吹日晒的车不知道好到哪里去。关于费用的话,交了能够退还的押金,以及加入红包群,说实话1块的红包已经足够覆盖我的行程费用了。

    然而现实太残酷了。

    光有情怀真心是不够的,没有铁一样的制度来约束,天知道平时人模人样的大学生会做出怎么样下作的事情?
    各种明显的bug真心不要太多,简直是诱惑你在犯错误。讲道理有时候我看到一辆小黄车似曾相识,也会在脑子里下意识地回忆密码是多少,然后不太确定一开APP解锁发现:噫,还真是这样!很多时候,这种小便宜占与不占真的只是一念之间。

    还是想提提自己看到的一些问题:
    1. 认证
    认证方式上应把好关,既然ofo能进入这么多学校,想必和学校也是有所联系的,最好可以与学校信息库核验。在路上经常看到谜之大叔大妈也骑着小黄车,想不懂为什么。宿舍园区旁边的居民小区据说每个楼里都藏着几辆,当然也不排除偷盗可能性,不过认证方式上想必也存在着漏洞可钻。

    2. 利润模式?
    用ofo也快一个学期了,算是比较晚入手的,然而到现在还是没有看到ofo明确的盈利模式。个人觉得利润还是应该从广告上入手,现在还是属于铺开用户阶段,等到使用人群到了一定程度,广告的效益应该还是很可观的。就现在的这么多bug而言,想从骑车费用上收获利润差不多是死循环。静态密码这个真的是无力吐槽了,我在上海外滩边上都看到过小黄车。而想要改善车锁,又必然要增加成本,想必当初融资的钱也快用完了吧……从推广的角度看,在北大尚且有种种问题,推广到下面的学校想必是什么妖魔鬼怪都会出来了,如果不能切实有效地推出改善措施,怕是药丸。

    3. GPS定位问题
    翻了几个答案好像都没有提到过这个问题,然而我还是碰到了2次,GPS定位会飘,有时候飘的很厉害,飘到佩服我自己……

    之后还联系了客服,客服的态度很好,反应也很迅速,说帮我复查一下,后来回复过来结果说是正常我也是没say了……

    4. 基于GPS定位的一点改进意见
    很局限的一点点意见:如果能够解决私自开锁的问题,就是传说中十几秒试出密码的方法,那我觉得可以利用GPS定位来防止解锁之后马上结束行程的小bug。
    由于每次解锁均需要定位GPS,在一个合理允许的GPS定位误差内,如果同一辆车该次解锁与上次结束行程定位地点偏差超过一定范围,即自动追溯至上一次解锁的用户,可以有效避免某种方式的私自用车,以及记住静态密码私用的情况。

    还是真心希望这家公司能够办好的,然而心里还是在嘀咕这破公司迟早药丸了……sigh
    祝好,ofo!~

    大概五年前还在大学的时候就做过跟这个一模一样的项目,哪怕放在现在来看,我们当时的商业模式都要比他们的成熟一些,因为他们现在做的基本看不到赢利点,靠租车的那点收费远不及车辆的丢失和维护费用,现在完全靠风投养着(没想到现在不赚钱的项目也有VC投钱,看不懂)。因为当初我们团队就是抱着赢利的心态去跟校方谈,跟后勤集团接触的过程中,后勤集团就表现出了不给他们好处,那就免谈,而当时的融资环境也没有现在的泡沫多,钱都是自己凑的,没法满足他们的胃口,加上年轻不懂在商场上的那些套路,最后只能作罢…所以看到他们这个项目能把高校的后勤集团搞定也是挺佩服,当然自己心里也是酸的很。

    反正现在也没做了,简单谈下商业模式,高校是互联网公司必争之地,而在线下高校是一个半封闭的环境,既然租借自行车能产生流量,那么如果能将高校里的高质量流量导流到线上,在学生群体中设置一个流量入口,那离变现就不远了。
    用户需求来说,ofo完全抓住高校师生近距离出行的刚需,又抓住高校大学生追求时尚,享受酷炫的心理,解决找车难、担心车被偷等问题。抓住了用户需求就会有市场。
    从盈利模式来说,目前社群建设,学生素质引起的损失仅仅只会一小部分。
    1就拿用户所付车费而言,一辆车的成本在车的使用期收回成本,甚至更多。假设一辆车每天1元,年利润便是360元。车是定制的,保守成本50元。一辆车半年便盈利310元。而每个高校车辆是超过200辆,则半年盈利则为200*310>=6W。当高校数量超过20个时,年盈利至少有120W。这针对开发成本、运营成本是足够的(3个开发人员,3个运营人员)。
    2流量变现,APP上的广告投入与小黄车的广告投入。这个数值是客观的。
    3后期产品线丰富。多品种产品结构也对带来更多的盈利。若小黄车针对社区提供,也会是发展方向。
    4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目前智能锁的开发,以及监督机制也正在实施中。就如他们所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首先,锁要升级。机械锁+固定密码的套路虽然降低了成本,但也提高了破解的容易度(亲手试过,然后锁上,在此不表)。从节省成本的考虑可以将机械锁升级,密码顺序固定可少量防止破解发生,而且提高密码位数。但无法防止私锁,这个升级锁是防不住的。

    其次,跟学校合作,推进实名制吧,简单学生信息就好,让自行车咋坏的有据可查(写完感觉略不靠谱)。

    最后,车的质量一定要提高,耐操,没人拿这车当自己的用。

    目测博弈的最终结果是:用户道德风险泛滥–》ofo维护费用加大–》涨价–》进一步刺激道德风险–》亏损更加严重,本人不看好长期盈利点。

    小黄车——lose-lose下的人性考验
    我校是本学期引入的小黄车。
    都知道,ofo是一家大学创业的公司。我不清楚这个公司对于市场做了什么程度的研究,但是该公司的产品目前来看是十分失败的。
    关于此事件我在此分为两部分讨论:学生与公司。

    首先谈学生
    相信各位都获取了一定的解锁小黄车的特殊技巧,而且小黄车解锁成本为零,想解只要不被工作人员看见肯定是能解开的。学生中明确的分为两派:私自开锁随意骑派和遵规守纪合理使用派。
    合理使用派经常在网络平台上呼吁大家合理合规使用,并且一部分同学半公益的参与到小黄车的维护中。随意骑派却不以为然,刷密码秒退单,用特殊技巧开锁,骑完不锁等。
    我本人认为两派没有任何对错之分,诚然随意骑派的行为不符合道德,但是道德能束缚什么?
    我不想谈什么学生素质的问题,这明显就是一个人性问题:“犯罪成本为0利己不害人的行为你会不会做?”

    再谈公司
    该公司的盈利方式本人并不清楚。但是就市场反应来看,公司似乎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盈利方式,把产品的盈利和使用环节全部仰仗于使用者的道德程度这种可靠性极低的事情上,不知是不是全公司得了幼稚病。
    共享单车早在3-5年前就有了产业范例,以石家庄为例:单车拥有固定的站点,电子锁,每辆车上装有定位设备;用户需要持证件申请并缴纳百元押金。这是3-5年前的规范化运营。
    可是该公司在2016年表现却差强人意,简陋的锁具:4位无序密码的解锁难易程度想必学过组合学的同学都能算出来。电子锁具确实贵,但是贵公司换成4位有序密码都要好很多(类似旅行箱的锁)。监管无力:一个互联网+公司线下竟然靠雇佣大量工人在白天散布在校园里监督同学。网上平台也没有对应的硬件来确保其制度能实行下去,犯规成本为0等等公司决策上的问题导致了学生之间的道德困境:瞎用被“圣母”骂,按规矩用,麻烦还没必要。还给社会上造成一种人心不古的假象。

    没有有效的制度的束缚,依赖人性,是害人害己。也许有的同学要说:换成物联网性质的智能单车成本就会上升啊。雇佣大量工人和学生之间的道德困境产生的综合成本我认为是远大于智能单车的投入成本。

    市场到底有多大?
    首先从目标用户来说,根据2014年数据,全国共有本科在校生1541万人,研究生在校生184万人,专科在校生人数为1006万人,总共2731万人。而目前,ofo扩展的高校只限北京、上海、广东、武汉、西安,这五个城市的本科大学生数量约为330万人,而其用户规模现在为30万,则说明OFO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约为1/11(30/330),那么按此比例推算,随着OFO在全国高校的进一步推广,OFO的用户数应该可以达到140万人(1541/11,假设用户全部为本科生),若提高用户比例至1/5,用户可达到300万人(考虑到OFO还在拓展,以此数据作为其目标用户数),则其需要共享单车的数量大概为20万辆(300*2/30),以平均每名用户每年使用50次,每次一元,则每年的收入可达1.5亿元。

    成本到底有多高?
    OFO的成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共享单车的补贴成本,共享单车的数量与用户需要共享单车的数量是一对矛盾,我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单车共享出去呢?仅仅获得单车的免费使用权吗?一方面可能我的自行车够破,另一方面,可能是受一定补贴的吸引,还有可能是通过低价收购。假如一辆自行车的补贴成本为50元,则20万辆自行车的成本为1000万元。还好,这是一次性费用。第二,是人力成本。对20万辆分布于不同城市的自行车进行维护和维修,需要的人力和费用是不言而喻的。假如每个学校需要5名维护人员,以500所高校计算(全国本科院校877所),则最少需要2500名维护人员,每名维修人员的平均工资是4000元,则每月的工资是1000万,每年的工资是1.2亿。第三类费用是车辆维护费用,包括轮胎、润滑油、螺丝,假如自行车一年的维修费为40元,则一年的维修费为800万元。第四类是车辆丢失和报废成本。目前小黄车的机械密码锁,在部分过于追求私利之人的眼里,充满漏洞,丢失和报废会大量发生。这也将是考验创业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内容。以每年5%的报废和损失率计算,则弥补这部分自行车的补贴费同样为50元/辆,则成本为20*0.05*50=50万
    盈利模式还有哪些?
    当然,除了单一的用户消费收入,由于掌握大量的大学生用户,并且在用户心中和生活中存在感都很高,OFO应该还可以创造更多的盈利模式。首先,是定位于大学生群体的广告收入。大学生在购物、求职、游戏、影视等消费潜力变得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也是社会流行和口碑传播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广告收入方面,预计将为OFO贡献较为客观的收入。想象一下,满校园都是飞奔的小黄车,假如小黄车上有些广告,那这些小黄车简直就是飞奔的广告机,覆盖全国主要高校,这影响力和宣传力,简直是灰常霸道!收你几百万广告费,高么?高么?不高!另外,用户预存在OFO的费用也可贡献一笔利息费用,不过以每年3亿元计算的话,4%的年化收益率,大概1200万。其次,业务进一步拓展。包括针对已经毕业的用户,其对小黄车的使用率将大大降低,如果能通过其他业务为这部分用户解决出行等需求,将增加用户规模和盈利途径,而且使用时间越长的用户,依赖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深度服务的可
    能性就越大。

    成功关键是什么?
    上文的分析,很多因素的设定过于主观。因此无论是收入还是成本,只是提供了一种分析的思路。OFO不是单纯的互联网创业,用户体验的上升要求小黄车在数量、分布、维护上的投入加大,随着小黄车向更多高校、更多城市的扩张,丢失、损坏、非法霸占、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将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些问题不可避免的造成成本高升。因此,一方面要提升用户体验,使得用户使用频率上升,另一方面,要控制平均用户的成本。这正是考验管理团队的业务创新、和成本管理的能力。

    首先,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像北大学生一样,做到文明使用,这点ofo创业者在设计适用规则时因该会考虑,甚至说创业之初就必须要考虑到,但从目前的状况来讲,并非如此;
    其次,既然是公用的车,那么肯定有损耗,既然有损耗,那就有定损的方法和规则,但从市面上流通的车型来看,和普通自行车没区别,既然没区别,大家在借公家车时,肯定没有适用自家车那么小心,因此损耗肯定比一般自行车要大,但目前市面上的车跟普通自行车基本没区别,因此坏的就更快了;
    再者,你的车仅仅靠一个圆形锁就想捆住所有社会人对车子的使用权,你觉得的可能么,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有高度的社会文明。

    或许我说的这些在ofo整体看来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还有大部分车子会使用很长一段时间,但从产品的角度来讲,个人觉得,的确有些地方欠考虑

    1不要总是站在道德的高度去看待所有事情,尤其是商业上的事。(不是说我没素质,不道德,而是因为人性本恶,不是所有人都是圣人,大部分人是普通人,素质一般。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就不太好了。)商业发展,有多少是有素质有道德的?总不能要求创业者自带道德光环去进行商业贸易和发展?这是不可能的,万恶的资本主义的总是贪婪的积累资本,道德要求会限制部分它—_—
    2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会有这样的情况了即使当初没有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也能发现这样的问题,创业者就要去解决这些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仅仅是道德倡导,应该是效果甚微。应该从自身制度上,形式上等去找问题所在和解决方法,仅仅把大部分责任和过错推到消费者身上是不对的。因为顾客是上帝,尤其在创业初期更为明显。所以创业者应该用一种新的制度或策略。
    3近期发现了小黄车涨价了,学生一小时5角,涨价好多。我觉的这就很不好。因为在学校里本身就地方不大,原来就没几分钟的时间和距离要一毛多点,但现在统统五毛。让那些本身就遵守规则的人感到很不悦。我遵守了规则,但是我却要为那些不遵守规的人买单,这是极其不合理的地方。
    4创业者没有抓住问题重点。不能因为有用车乱像就用涨价的方式弥补损失,应该抓住重点,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不用密码开锁?重点就在那个锁上,太简单了。。。不如换一个高级点的锁,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是效果更好。

  11. 新浪说道:

    2016年4月28日金沙江创投副总裁罗斌在新浪创业新创课上发表题为“什么样的创业者更容易成功?”的演讲,新浪创业呈上自己独特观察,全文如下。
      
    观点摘要:
      1、 创业者必须有狼性。狼性包括对成功有强烈的欲望,会使用各种方法在竞争中获胜等等。
      2、 创业者也有独特战略洞察力。看到并且能试探出别人没看到的市场需求,另外能使用正确方法切入。
      3、 创业者有快速的执行能力和反应能力。能不断试错找到正确方法,并且能够快速执行,发现路径有问题及时调整。
      4、 创业者要有格局。能找到并吸引到优秀人才加入团队,懂得分享利益,这样的团队才有战斗力。
      5、 创业者还要会做人。要懂得人情世故,会做人的创业者能得到周围多方帮助。
      6、 具备前面五项能力外加踩准风口,才有机会成为10亿美金级别的独角兽。
      
    观点全文:
      很高兴和我的同事一起参加新浪创业的新创课(微信公众号:sinacy)给大家分享。
      我是2014年加入金沙江的,其实从2011年开始看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跟朱啸虎朱总也是在2012年的时候认识,2011年我参与过诺心蛋糕,后来金沙江投了A轮。
      加入金沙江跟朱总参与了很多项目,但是我在金沙江投的项目也不是很多,到现在为止也就4个左右的项目。我投的第一个项目就是15年10月投的映客,后来陆续投了几个案子。
      其实无论是我们作为一个投资人来讲,还是作为一个创业者来讲,其实每天都思考是怎么样才能够成功?从我的角度来讲,我是要去判断一个创始人怎么样他赢的机率会更大一些。
      从创始人的角度在反思,第一我到底适不适合创业?包括对自己性格、背景和能力进行全面自我评估。第二,如果我创业的话,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更有机会成功,做得更好一些?至少要能够赚到钱,或者我能做成很大一家公司,这些其实都是每个创业者比较关注的,所以我今天只是跟大家探讨这个问题,有些地方也不一定是对的。大家见仁见智,我给大家做一些分享。
      
    其实我觉得从我的眼光来看,到底什么样的人创业更容易成功?我分享以下几点:

    创业者要非常有狼性
      这个创始人是非常有狼性的,就说这个人一定对成功要有非常强烈的欲望。这种强烈的欲望是来自于你的内心,而不是说有的人一开始创业就到处演讲,天天出去上媒体,却是有的人创业是为了享受这种感觉,我觉得这种人通常不会成功的。
      有狼性的人他从内心想把这件事情做成,这种人通常是会在竞争中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获得竞争的胜利。
      我跟大家举一个例子,某一家非常大B2B创业公司,他们早期在香格里拉给外国人打电话,说你把你的商业信息放到我这里,你的客户马上就来找你了,大家可能能够猜到这是哪家公司,最早他们就是这么干的,这种团队其实就是是非常有狼性的。另外我们看的很多B2B公司,他们早期最难的就是冷启动。
      我想讲一下,一个狼性的创始人会有什么表现?这个创始人肯定是不怕丢脸的,脸皮很厚,这种人非常执着和坚韧。当然不单单只是指这一方面,有的人是很不要脸,其实我觉得他也做不成功,我只能说他只有这一个方面。
      另外我还要跟大家分享,在我看来,很多人会认为一个人很外向,他经常会像鹤立鸡群那种,这种人通常不是最狼性的人。其实最狼性的人是稍微偏内向一点的。他们真正去发现你们生活中,或者是你们在工作中遇到最厉害的人是什么人?他其实说话不会特别多,或者他不会去在人多的地方很喜欢出头。
      但是这种人如果他为了达到自己某一个目的,他会出头,但是如果他没有目的性,他不会去出头。一个狼性的人他可以很内向也可以很外向,他目标很清楚,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东西。如果一个目标不清楚的人,其实他很外向,我们认为这种人其实不行的。
      关键的是内心知道你想做什么,其实有个很典型案例,你去看马克。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的时候跟两个体育同学一起搞,后来就不跟那两个同学一起干了,为什么?他觉得这两个人跟不上节奏,就自己干。后来电影上打官司的桥段也是真实的,他内心深处认为我跟他们干是干不成事情的,他宁可跟他们决裂选择自己干,扎克伯格这种人是很有狼性的。
      但是你反过去看,马克。扎克伯格这个人不是很外向,是很腼腆的。另外你看腾讯的马化腾也是很腼腆的,到今天在各种场合都非常内敛,但其实他是非常强的人。这个是首要的一点,如果没有这一点,我觉得你创业肯定不能行的。
      
    创业者要有独特的战略洞察力
      战略洞察力怎么去理解呢?第一是有几种情况,一般来说,如果你能做成一件事情,一般是你在独特的角度你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一个市场需求。比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恰好是那个年龄看到了那个需求,年领大和年龄小在那个时候可能都看不到那个需求。
      第二个可能本身你在某个行业里面做什么东西,你通过一些测试,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大,做这个事情很有市场需求。通常你能感觉到这个事情你才能够有机会获得成功。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点上,最重要的其实是第三点,你看到了这个需求之后,其实你是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方法去切入这个市场。很多人可能都会看到一些需求,但是可能这些需求确实是很大的,但是最后你的方法不对的话,你肯定做不成。
      这种是跟你自身的行业经验,你的学历,你的能力,你的分析能力,这些很多都能够,最后归到这一点上来。
      比较典型的例子,滴滴打车之前,当时我们看出行机会时候,摇摇招车,易到用车等等他们都看到这个市场需求的。因为那个市场点是什么呢?GPS定位出来,然后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大家在位置上不用去做太多的纠缠,导航非常清楚。这个市场出来之后,大家都在做,但是最后是滴滴找到了最正确的方法。
      这个事情你看到了这个市场需求之后,最主要的是你要有这个能力去找到最正确的切入点,这个东西是跟你的行业经验,跟你的学历,跟你的天分,以及跟你的这种战略思维能力都是相关的。
      其实另外一个需求,我们去年看映客的时候,4G全部普及了,大家都会用智能手机,摄像头越来越清晰,大家也都会用视频来看。因为社交发展到去年的时候,其实我们以前跟所有的人,包括在QQ的时代,我们加一个陌生人跟他聊天的时候,我们最想要的是你能不能跟我视频一下?如果我们在陌陌时代,加一个人在陌陌上跟人家聊1到2个小时,想的是你能不能再发两张照片给我看看,这个核心是因为你看不到对方。
      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映客,你没有跟他聊的时候你就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滴滴打车是能解决你打到车和打不到车的问题,映客直播是能解决你能不能看到这个人问题。这个解决有和无的问题是这件事里面最核心的。
      很多人都是在这一步翻的跟头。但是反过来说回来,如果是一个狼性的团队,一个聪明的团队,他反复在试错的过程中可能找到这一步。
      
    创业者要有快速反应和执行能力
      如果一个团队如果能够做成功,很重要的就是执行和反应能力。如果一个很强执行力的团队,他通常是什么呢?今天想到什么事情,他明天就能把事情做出来,创业通常一直说最小可行性产品(MVP ),他如果很快的找到这种方法,他就会在竞争中获得领先的优势。
      一个创业团队,如果你能找到这个市场需求,最快的就是要看怎么样能够快速的获取用户?执行力强的团队会很快找到,通过什么途径能找到目标用户,价格最便宜,性价比最高。小红书就是在海淘市场上找到用最低成本客户方法的团队,所以他今天估值10亿美金。当初做海淘的很多团队都死掉了。
      如果执行和反应能力最强的团队,他就能找到最佳方法,如果他找到这种方法,他融资也会比你快,估值也会比长得比你快,所有的什么都会领先。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程维和王刚领导下的滴滴打车最早是想做停车软件的,,但是他们最后不做了,这个就是他们非常厉害的地方。我们经常有很多创业者,我说你狼性,你要很执着,但是你不能在这个错误的方向上很执着。他能够在最后改方向,他觉得方向不对,在今天来看,我们看停车市场有几个做得很好的?停车市场并没有估值上升很快的项目。但是我们依然看到很多团队在做停车,但这个方向并不是说是错误的,至少要拿出比较好的方案把这个问题解决的很好很赚钱。
      第二个例子是回家吃饭,回家吃饭最早也不是做回家吃饭的,他做餐馆预定的,但是他们团队反应也很快,投资人也给他建议说你要考虑换个方向,他们团队会正确的去判断这个事情,这个是最重要的。
      最根本的东西是看团队各方面的能力,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我跟这个团队聊的时候,我会去看他以前做过什么事情,过去做的事情能做到什么程度。我能看到他到底是不是有这样的能力?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是,其实现在我觉得执行能力强,反应快的公司,才能够从天使走向A轮。因为拿到天使的公司,我的经验判断换方向或者是中间转型的公司基本上能占到50%,如果中间需要转型但没有转型的公司可能就死掉了。你看看你创业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这就是快慢的问题,天使的钱就300万、500万,多的也很多,但是没用,如果你转型转得比较慢的话,钱多不过是多撑会儿的问题。
      
    创业者必须是要有格局的
      格局是什么意思?你是能够找到并且能容纳很多人,而且还表现在你的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到很多人。其实你看我们滴滴也找了很多很好的人,比如柳青等等。马云第一次上市之后就找到高盛的董事总经理过来跟他一起做,包括马化腾都是一样。
      比如我们在做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如果是最早的核心创始人公司越做越大,他更多的精力还是专注于做产品。其实你在运营或者是你做融资的时候,你确实会分散自己的精力。这种情况下通常一个互联网公司,他会请一个比较强的人过来来做运营和管理层面的事情。
      这在互联网层面特别典型,今天包括我们投的映客,他也找了一些很强的人,帮他处理很多事情,因为说到最核心的东西,互联网公司是靠产品嘛,创始人基本上就是70%、80%的精力是放在产品上面。
      一个有格局的人会懂得跟团队分享自己的利益,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跟我讲,他可以给你介绍很好的人,或者是他能帮你你做很多事情,你能不能分1个、2个或者3个点的股份。有的创始人真的不愿意给,他觉得这个股权非常非常重要,说实话早期公司,包括天使、A轮的公司股权都不是那么重要,主要还是看是否能够把公司做大。
      当然股权也能乱给,你要确认这个人真能对你有很大帮助,如果能够带给你很大的用处,就应该跟人家分享。
      还有一点,在中国其实有这样一个习俗,大家都会有一个观念,一个人比较大气的话,他一路走来都会有很多朋友帮他,他的团队也会非常稳定。如果一个小气的CEO,核心团队人会变得越来越少了,他去招人也招不来,更他留不住好的人,这种CEO是不行的。
      我们看到好的项目基本上都是这样,像映客的创始人奉佑生,我们投完以后没多久,他就确认一个很好CFO。小红书管理团队里面,有十几个斯坦福出来的MBA。斯坦福MBA出来创业什么概念?他们之间中任何一个MBA出来创业,市场上按照5000万甚至是1个亿估值拿钱都是能拿得到的。他们十几个MBA加起来估值就十几个亿了。那几个人去融钱,基本上都能够独当一面去干事情,这个CEO有这个能力把笼络住这些牛人,这个CEO也是非常厉害的。
      
    创业者还要会做人
      我觉得在中国比较特殊一点,一个创始人你能做成事情的话,还是要会做人。我先分享一个例子,我以前去看过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在成都。我的意思不是说需要你创始人对投资人怎么怎么样?我们的原则是说你创始人见投资人,没有必要迎合任何人,也没有什么要请吃饭,搞得像国企那种。
      但是我觉得你会做人的基本准则你要对人有尊重,要让人觉得你是真诚的。因为我出差那么远,中午的时候去他们公司看现场,在他们现场吃了10块钱的盒饭。我这个人在国贸都是吃盒饭的,但是那个盒饭的肉都是臭的,我都没敢吃。我在他们公司待到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就走了。去的地方是成都,那个地方火锅肯定是很出名的。我从去到走,创始人都没有说过一句要不我们晚上吃个火锅再聊一聊。我从北京飞到成都,火锅都没有请我吃一个,情何以堪。
      我去投一个项目,我觉得第一这个创始人多少还是比较感恩一点,有一个人说过一句话,在商业上怎么定义合作成功?那就是我帮了你,你帮了我,但我们心里都觉得我不欠你,你不欠我,大家都是很好友谊的小船,也没翻,大家都很好。当然那个项目本身我是不会投的。
      但是这个事情之后,我讲我后面的表现,我不会特别主动想说真实的话,我也不想太多交流。本身这个项目肯定是一般,但是到后面,有时候创始人想做一些转型,也问我的意见,我觉得这种人我真的不愿意跟他做朋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人在中国创业我觉得也成功不了。
      创业这个事情确实很辛苦,之前有一句话,上辈子犯罪,下辈子男友创业。这个确实很辛苦,你一路需要很多人的帮助,但这种帮助不是你要去求很多人,但是你至少要尊重人,当然这只是说对投资人。但是其实你想这样一个人他在公司对他的同事,对他的合作伙伴,会做成什么样?这件事其实反映的是这里,而不是说你对我怎么样?
      还有一点,在中国不光光是要跟投资人,公司老板打交道,你还要跟政府打交道,你更要学会做人。今天互联网发展到什么呢?政府参与互联网越来越多了,当然我觉得跟政府打交道,会做人就是你跟他有比较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但我不主张创始人天天去贴着政府,包括我们投的企业,我也不是特别建议企业一定要拿到政府的资助,这个不是主要的。因为你的产品好,你在资本市场上拿钱很快的,你的重心不是跟政府打交道。
      另外我觉得希望中国创业,肯定还是要尽量低调的跟政府,要响应党的号召,该响应的还是要响应,但是在商业判断上肯定还是有自己的判断。
      我觉得创业你该高调的时候该高调,该认怂的时就认怂。不可能你一直都很厉害。
      
    自身能力+风口=10亿美金级别独角兽
      如果我们把成功定义成是一个10亿美金的公司的话,一定是因为你自身很好的能力+风口。以前有人说猪在风口上飞起来,我觉得猪在风口上是会摔死的,真正在风口上能飞起来的,我们叫独角兽。你在风口千万不要做猪,你要做独角兽,核心就是你看看你自己能不能具备这种能力。
      说我们投映客的时候,映客团队创始人最早是在多米音乐的创始人。多米音乐是做音乐媒体,他们团队做多米音乐也做到1亿用户了。在前面几年的3G时代,音乐媒体最重要的是我一打开,3、4秒我就能听到这个歌,如果超过10秒、20秒这个软件是没人用的。它叫什么?就是打开这个时间的延迟,所以映客团队最早是做这个的。
      我们第一天跟他们聊的时候,他关注的指标就很清楚了,就是看打开的延迟,而且他不只关注一个指标,他有很系统的一套方法把这个延迟做到最低。
      他们做映客之前,他们有另外一个产品叫meelive,meelive是留学生语音直播的平台。他们用meelive已经能够养活团队了,就是通过语音。所以他们在运营商,在技术上,各方面都已经达到了这种能力,而且他们最后出来的产品已经够了。
      而且我再跟大家讲一个例子,在映客之前比较火的视频软件是17,我们其实想接触但是没接触在国庆节的时候,映客团队在国庆节花大概7天的时间做100万的用户。那个时候映客就脱颖而出了。为什么他们能做到7天100万用户?因为映客团队用了很多方法,这就是一个团队很狼性的表现,很敏感,他就是想这个事情我一定要做成。
      你去看今天很多公司为了抄袭映客,都是什么什么直播,关键字后面加一个映客,为了做ASO(苹果商店搜索优化)。
      我觉得如果定义成功的话,在任何一个行业你们团队能够赚到钱,都应该可以称得上成功。你创业要跟自身的条件匹配,去赚到钱就OK,但是我们作为投资人,基本上还是希望投到独角兽。有的时候我跟创业者交流的时候,说你这个项目应该是可以挣到钱的,但是可能我们投资的话,我们不是太喜欢这种项目,并不代表你们这个项目肯定不能做了,你可能一年也能赚到钱,这个也是一种成功。但是我们金沙江觉得成功一般都是投到独角兽。

      最后总归一下,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这种团队是从哪里来的?归根结底,真的这种团队说实话,很多情况下各种背景都有,不能说完全是一概而论。但是有长期的行业实战经验,你带过团队操盘过产品,而且相对来说有成功的,这个是加分的。
      另外你如果你是顶级学校的背景,绝对也是加分的。为什么呢?因为顶级学校的人,第一这个人智商没问题;第二能够读哈佛和斯坦福MBA的人,这种人都是很有狼性的,他愿意去花时间申请一个学校,这种人还是不容易的,我们觉得对这种人表示尊重。当然这里面的人也不全都很好的,总的还说水平比较高。
      如果你们是一个创业的团队,有过磨合,你们在做的过程中,而且也成功做过一个产品,哪怕小或者大,我觉得都是加分的。因为说明你们团队之间有默契,能够做事情,至少不会散。很多投天使得项目,投了两天结果核心团队有人就走了。
      我觉得金沙江的特点,其实找团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但是我觉得金沙江的特点是我们还是希望去更早的看到这个风口,看到风口之后再在风口里面挑可能成为独角兽的创业团队,这样成功机率高一点。
      前面讲的都是针对创业者,其实说实话,这个绝对不单单指创业者,我觉得我们投资者也是一样的,你如果没有狼性你也投不到好项目。我可以跟大家说一下,我找映客怎么找的?我头一天一起看这个行业,当时我之前看了一遍这个行业里面的公司,都没有觉得合适的。头一天晚上我在家里的时候看到映客,我在想,这个公司我不认识,我怎么找?

      其实我就查,一查映客我知道他们创始人是谁,他们之前有文章,我一看是多米音乐,我也不认识多米音乐的人也不认识映客的早期投资人。因为映客早期就没有种子或者天使投资人。多米音乐是什么呢?再一查,多米音乐是A8下面的,A8音乐就是刘晓松作为CEO的香港上市公司,A8音乐CEO刘晓松我也不认识,但是我是希望在一天之内把这个公司找出来。后来一想A8音乐下面有一个基金叫做青松基金,青松基金自己都没有投映客,因为多米音乐本身就是映客的股东。
      但是青松基金我认识,另外我和青松基金的老大和老二关系都还不错,这个就是做人,你做投资也是做人,你要是平时跟他关系不好,他不见得介绍。因为介绍对他来说也没什么好处,他为啥要给你介绍,但是青松基金我们跟他平时关系还不错,我一跟他说,他当天晚上给我拉了个群,我第二天就去看了这个项目,我们一个星期就投进去了。做投资跟创业是一样的,如果没有狼性一样投不到好项目。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谢谢新浪创业。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