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下一代跟踪代码管理器 Firebase 闪亮登场

Google 跟踪代码管理器以能够在网站和应用中轻松部署和管理分析、再营销、转化跟踪和其他类型的跟踪代码而闻名。随着 Firebase(面向 iOS 和 Android 移动开发者的新 Google 平台)的推出,使用跟踪代码管理器或跟踪代码管理器 360 配置应用内衡量机制将变得前所未有地轻松,而且功能也将前所未有地强大!

Google下一代跟踪代码管理器 Firebase 闪亮登场

在 Google I/O 大会上,我们宣布将把 Firebase 扩展成统一的移动开发者平台,让使用 Google 产品和服务开发应用变得前所未有地轻松。Google 跟踪代码管理器就是其中涵盖的服务之一!用于移动应用的最新版本跟踪代码管理器和跟踪代码管理器 360 已添加与 Firebase 结合使用方面的设计,并且为开发者和营销者提供的功能均得到扩展。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注:Firebase是一家实时后端数据库创业公司,它能帮助开发者很快的写出Web端和移动端的应用。自2014年10月Google收购Firebase以来,用户可以在更方便地使用Firebase的同时,结合Google的云服务。

Firebase能让你的App从零到一。也就是说它可以帮助手机以及网页应用的开发者轻松构建App。通过Firebase背后负载的框架就可以简单地开发一个App,无需服务器以及基础设施。当你有了一个实时数据库后,实时信息同步的速度会影响你App的使用速度。同步速度越快,App使用起来就越快。Firebase可以帮助你省时省力的构建一个完美App,Google的云服务则是一个强大支撑平台,可以让Firebase变得更强大。

统一的应用内工具

Firebase Analytics 是 Firebase 的核心,这是专为移动应用设计的免费且无任何限制的分析产品。不过,Firebase Analytics 并不单纯是分析产品,包括关键业务驱动因素和用户详细互动信息在内,它为衡量开发者应用内发生的一切事物提供了统一的方法。

Google下一代跟踪代码管理器 Firebase 闪亮登场

如此一来,您就得到了一个应用内活动的可靠数据来源,并且您可以将所获得的信息与其他 Firebase 功能和 Google 产品分享。具体到跟踪代码管理器来说,Firebase Analytics 成为了新的数据层。因此,Firebase Analytics 的任何用户无需进行任何重新编码工作就可直接使用跟踪代码管理器。

要开始使用 Google 跟踪代码管理器和跟踪代码管理器 360,只需注册 Firebase、登录跟踪代码管理器设置新 Firebase 容器,然后将 Firebase Analytics 和 Google 跟踪代码管理器添加到应用即可。您用 Firebase Analytics 衡量得到的一切信息都可直接在跟踪代码管理器中的“代码”、“触发器”和“变量”中使用。

Google下一代跟踪代码管理器 Firebase 闪亮登场

动态衡量应用

Firebase Analytics 让衡量应用中发生的活动变得轻而易举。可是,如果为事件用错了标签或者忘记添加关键参数会怎么样?将跟踪代码管理器或跟踪代码管理器 360 添加到应用后,您可以轻松更改衡量设置,完全不用执行费力的应用更新过程。

经验丰富的营销者都知道,如果没有跟踪代码管理机制的话,即便是最基本的跟踪代码更改工作也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仅需要营销和开发团队相互协作,而且还要从其他项目中抽调资源。有了跟踪代码管理器和 Firebase,您可以将更改衡量设置的工作从开发周期中分离出来。如此一来,开发和营销团队的协作将变得更加简单。

一个 SDK,多个选项

虽然 Firebase 的目标是让应用开发和用户行为衡量工作变得前所未有地简单,但这不意味着 Firebase 解决方案就是万灵药。开发者和营销者往往选择在应用中使用来自多个供应商的多个解决方案。Google 跟踪代码管理器和跟踪代码管理器 360 还能将这些不同的工具融会贯通。

Google下一代跟踪代码管理器 Firebase 闪亮登场

有了 Firebase Analytics,可以轻而易举地衡量在应用中发生的情况,而不会局限于某一种工具集。Google 跟踪代码管理器和跟踪代码管理器 360 可以收集数据,并将收集的数据发送给诸如 Google Analytics(分析)等 Google 分析工具和其他合作伙伴的分析工具。

我们很高兴地宣布,我们与许多领先的应用归因解决方案(包括Kochava、Tune、adjust、AppsFlyer、Apsalar 等)建立了跟踪代码供应商合作关系。Google 跟踪代码管理器长期以来一直因在网络管理方面不受特定供应商局限的做法而备受赞誉,Google 很高兴将这一做法扩展到了移动应用领域。我们的合作伙伴也很高兴看到这一点!

Google下一代跟踪代码管理器 Firebase 闪亮登场

“为支持开发者,我们一直热衷于确保让 Kochava 与最棒的工具集成。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对通过 Firebase 为 Google 跟踪代码管理器提供开箱即用支持感到异常兴奋。”- Kochava CEO Charles Manning

如果您没有看到自己要找的合作伙伴,也请不要担心。我们会通过供应商跟踪代码模板计划不断增添更多合作伙伴。

在方便的时候开始使用 Firebase

请放心,如果您目前正在为移动应用使用 Google 跟踪代码管理器或跟踪代码管理器 360,您的现有容器和当前 SDK 将能继续正常使用,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不过跟发布重大功能时的情况一样,我们建议您在方便的时候尽早升级到最新版本 Google 跟踪代码管理器,并且同时获得 Firebase。这样一来,您才能保证享受最棒的移动跟踪代码管理体验。

Google下一代跟踪代码管理器 Firebase 闪亮登场

准备好使用 Google 跟踪代码管理器了吗?

了解详情:

support.google.com/tagmanager/answer/6102821
google.com/analytics/tag-manager/get-started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曹政:谈谈创业这点事 之 时间窗口

➤ 移动时代cookie将死 广告商欲用设备ID跟踪网民

➤ 上CodersClan看看,代码一斤卖多少钱?

➤ 福利“代码女神”网络爆红 清纯靓丽不逊女星

➤ 百度与国家统计局深度合作,权威数据在百度搜索直接展示

➤ IAB报告:美国移动广告首次超过横幅广告

您可能还喜欢…

4 Responses

  1. 微风诗雨说道:

    新版Firebase借Google I/O 2016正式发布。官方宣布这是自初代Firebase发布四年以来最大一次更新换代。新的logo、网站、宣传视频、新的功能、控制台、开发工具和简化后的价格套餐,总之新版Firebase非常惊艳,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开发者更高效的构建应用。
    新增基于Google Cloud Storage的文件存储方案,方便存取诸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文件。简单说就是提供对UGC(user-generated content, 用户自产生内容)的支持。特性包括在后台执行文件的上传下载(因而无需担忧网速)、客户端身份验证保护机制、PB级存储容量(基于Google Cloud Storage)和非常方便的接入Firebase和Google Cloud Storage APIs等。我相信这个新特性将极大的帮助Firebase提升应用广度。之前用Firebase做过一个小项目,大约有7000张图片的design gallery。最后选择将图片存在Amazon S3,用CloudFront CDN发布,Firebase负责JSON数据。为此还咨询Firebase官方是否有针对这类需求的最佳实践,当时对方答复推荐使用Google Cloud Storage(Firebase Host也基于此)或S3,要实现对文件UGC的支持还需额外开发。后来就坚信下一版的Firebase会解决这个鸡肋,果然没有失望(昨天收到官方发过来的广告邮件,第一眼就扫到storing files两个字,不禁莞尔)。总之这项特性已极大减少开发部署的步骤,帮助提升用户体验和开发效能。
    新增Cloud Messaging(云消息)解决方案,沿袭自Google Cloud Messaging(GCM),可以非常灵活的发布upstream/downstream信息到单个或多组设备。帮助你处理消息推送的队列问题,同时优化了关联设备的电池能耗效率。
    新增应用远程配置工具(Remote Config Tool),目的是每次更新应用无需再压制部署新版本到云端。通过远程配置工具,你可将你应用中各类新功能逐一发布,并有效的监测每个功能对用户产生的影响(比如A/B Testing)。同时可根据用户群特征定制不同的Firebase Analytics并汇总监测结果。我猜也许是老版Firebase的部署频率太高,我有几次等非常久没有成功,官方回复等待部署的应用太多,所以稍微耗时,因此这个特性可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且一石二鸟,反而将统计监测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大大提升。
    新增一款免费的Firebase Analytics工具(和Google Analytics相似),可对500种不同类型的事件(每种事件最高包含25种属性)进行无限制报告。通过其提供的控制台可监测各类用户行为、受众统计分析(年龄、兴趣、性别、位置等)和跨网络广告投放成效等。最后一条也是我很欣赏的特性是允许将采集的元数据导入Google BigQuery用于未来的用户自定义分析。能定制对开发者来说永远是好消息。
    新增Test Lab工具(目前仅针对Android),用于在实际设备上的应用内测。
    新增Crash Reporting工具,方便你在应用发布之后监测应用的各类表现(与Firebase Analytics关联)。
    在应用的营销方向,新增五大特性:消息提醒、邀请、动态链接、应用索引和集成Google AdWords。因而你的应用将更加容易推广和赚钱。
    显著优化了原有特性,包括验证、实时NoSQL数据库、基于CDN的托管服务等。
    实现与Google Cloud Platform的完整无缝对接(需要选择BLAZE套餐),意味着你可以集成Google Cloud Platform中全部的强大功能。对开发一个完整应用有重大意义。
    总之,对于新版Firebase的总结是,被Google收购,Firebase几乎以极致的手段利用了Google能提供的资源。尤其是云服务、大数据和Android平台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产生了一个如此极致的Firebase。可以看出这是目前Google所拥有的设计、开发、测试、部署、监测、营销平台闭环的一个最佳实践,与其他竞争者拉开了显著差距。我个人非常期待看到新版Firebase给市场带来的创造力。

    2. 额外强调,Firebase并非适用所有类型应用(很多公司都是将Firebase作为一个大型应用的部分功能模块集成),如果你关注的是实时大数据和NoSQL的解决方案,诸如聊天或评论系统、实时监测系统(比如基于地理信息的公共交通)、实时协作平台、博客或类需求平台、以展示信息为主的门户网站、具有实时特性的小游戏等,Firebase是不错的选择。同时推荐大家特别关注Firebase针对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的应用场景。

    3.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Facebook不久前正式宣布放弃自家的BaaS服务Parse。详情可见Parse的官方博客:Moving On。我觉得这篇声明写的挺好,提到许多对Parse用户有价值的东西,让人感到一种心心念念的真诚。比如谈到新的开源平台提供了原来Parse绝大部分APIs,教你如何将Parse数据迁移到MongoDB、将原来部署的应用迁移到新的服务器等。

    Firebase这个产品是个很优秀的产品,按我们CEO的说法,中国出现不了这样的产品,主要是没这样的产品经理,毕竟像张小龙那样即懂技术又懂产品的产品经理太少,firebase的出现解决了很多问题,让很多缺钱缺资金的公司可以快速开发了,学生要做个网站、app,这在以前挺难得,但用firebase基本就解决了大多数问题,而且firebase是实时的,可以开发多种类型的实时应用
    Firebase定位是应用开发平台,主要提高APP的开发,里面集成了很多google的一些工具:云消息推送,认证,实时数据库,存储等方便用户开发APP,通知里面也集成了原有googleanalytics的功能,基于事件传输,更适合APP

  2. 皮熊爱睡觉说道:

    Google VR

    众所周知的 Google Cardboard,最简单的 VR 解决方案,就是2014年的 Google I/O 上发布的。近两年来,Google 却似乎沉寂了下来,只在不久前发布了基于 VR 的 3D 绘画游戏 Tilt Brush。

    作为当前 IT 业最火的话题,在被 Facebook CEO 扎克伯格称为 VR 元年的2016年,我们又能听到什么新的消息呢?
    在 Facebook, Microsoft, HTC 等公司均推出头戴式 VR/AR 设备的时候, 我们很期待今年Google 会有什么动作,是否会重拾一定程度上被遗弃的 Google Glass。传言 Google 要成立新的 Android VR 部门,该部门又会负责哪些方面, 会不会有新的硬件推出?

    Android N

    Google 一向有在每年的 I/O 大会发布最新 Andriod 版本的传统,今年 Google 却打破了常规:提前一周就放出了 Android N 的开发者预览版了。相较于 Android M, 除了 UI 变化外,新版本中加入了多窗口模式 (目前iOS生态系统下仅有 IPad 支持多窗口模式),推送消息界面也有新变化。不过更详细的功能特性介绍我们还是期待本次Google给我们的详细解读吧。

    另外,N 的取名,会是 Android Nutella 吗?

    Project Tango

    这应该是今年 I/O 最值得关注的话题了。

    相比于 Microsoft Hololens,Google 的 Project Tango 其实是一个很低调的项目。Project Tango 的目标是开发基于手机或平板的便携 VR/AR (Augmented Reality) 设备。与普通手机不同的是,该设备还会通过附加的红外摄像头,陀螺仪等装置动态的采集设备周围的环境,并且在本地建立3D模型,进行实时的渲染,类似于与 Microsoft XBox 游戏主机配对的 Kinect 设备。

    在不少的博物馆里,已经能见到类似产品的影子,用户不再通过简单的 Audio Guide 与周围展品互动,而是通过与摄像头实时图像叠加的信息来获得额外内容,换句话说,就是 AR。同样的,该技术还可以安装在无人机器上,进入人类无法到达的区域采集数据。比如地震后封闭空间内的救援,类似科幻电影中的激光扫描3D建模等等。

    最后,Project Tango 还可以作为室内定位的解决方案,传统的基于无线电的解决方案均需要提前在环境中安装各类设备,而 Project Tango 则可以通过当前环境与之前采集数据的匹配直接定位。

    如果觉得这些还很遥远,那么你就错了,Google 已经和联想合作,将于今年夏天发布第一款 Project Tango 的消费级便携设备,让我们拭目以待。

    Machine Learning

    机器学习是目前最有前景的 AI 解决方案,而 Google 也正是利用了机器学习,在两个月前 AlphaGo 与李世石的围棋对决中首次以机器赢得人类。

    Google 去年底发布了开源的机器学习框架:Tensor Flow。几个月来 Tensor Flow 的应用和推广已经有了不容小觑的发展。

    同样是去年底发布的,还有基于 Google Cloud Platform 的 Google Cloud Vision。这是一个神奇的基于机器学习和机器视觉的 API,用户可以直接获得图片中的信息,包括物品类别,文字,甚至是面部表情所代表的情绪。

    那么,这些在 Google 内是如何实现的?我们又是否能一窥 Google 用于机器学习的 TI (Technical Infrastructure)? Google 对于下一步的机器学习行业的发展又有什么期待和导向?

    Progressive Web App & Accelerated Mobile Pages

    Google 搜索在移动端的访问量早已超过了PC端,移动端的营收也在迅速增长,于是最近两年 Mobile First 便成了整个 Google 关注的重点。在移动领域,Google 去年推出了 AWP (accelerated mobile pages),即一系列的移动端网站开发指导,如何在保证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减少传输数据的体积和网页渲染的复杂度,号称能大大加快移动端页面呈现速度。

    和国内混乱的应用商店市场不同,欧美的安卓应用市场相对成熟,大多数用户也不愿意安装太多的应用。于是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即在网页内提供与App无限接近的体验,这就是 Google 最近大力推广的 Progressive Web App。比如Chrome, Firefox, Opera已经全面支持PWA,淘宝,Flipboard等国内外网站也已经开始应用。用户可以在网页端看到和App极为相似的界面,支持离线浏览,网页关闭后消息也仍然可以像应用一样推送消息。

    而这两者一旦结合,可以大幅减少目前手机网页的复杂程度,提高用户体验。

    Angular 2

    几乎所有前端开发都在用的 Angular Framework 的下一版本,Angular 2 的 beta 测试阶段已经结束,相对稳定的 Release candidate 版本已经可以在 GitHub 找到。虽然是开源项目,Google 仍然在项目的发展上很有影响力,Angular 2 对之前版本并不兼容,据称比Angular 1.X 能更好得支持移动端且更易上手。

    官网:https://events.google.com/io2016/
    进入 SCHEDULE,有摄像头标志的宣讲可以在线观看(须翻墙)。
    如果你和蜘蛛君一样关注科技动态,那么就千万不要错过 Google I/O 2016!

  3. 瞅你咋滴说道:

    1.Khronos的官僚和效率低下有目共睹,这是委员会需要平衡各方权益机制决定的,与DX和Metal各自完全可以根据公司意愿和方向快速发展,不受其他公司利益牵制相比,不觉得Vulkan就能有多成功。反而倒觉得Vulkan未来是个大坑,要通过新标准还得看各会员的脸色。
    2.另外把OpenCL的失势归咎于缺少谷歌支持,未免也太高看谷歌了。

    。Khronos的效率和会员单位之间的扯皮是一定的,毕竟牵扯各方利益,大家各怀鬼胎。至于Vulkan能否成功,这个谁也说不好,历史无数次证明,最终成功的东西未必就是各方面最优秀的,而往往是各方面的折中。Vulkan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各方面未必是最优秀的,但是目前来看只要大家不要死守着OpenGL不肯放手,Metal、DX和Vulkan之间也就Vulkan还更有希望一些,毕竟支持的厂商和覆盖的面积要广泛的多。Metal和DX毕竟都只是一家再推,老东家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必然影响到这俩API的发展。

    为了推新feature而在标准会议上扯皮,这也不是现在才有的新鲜事物,这么多年一直这么过来的,所以也没有必要过分担心。但有了在移动端占据了七八成市场份额的Android的支持,显然Vulkan的日子要好过的多。要知道在明确的得到Google支持之前,Khronos里各大流氓最担心的就是Google再另起炉灶,搞一套自己的图形API(考虑到Google的能力,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如果那样,MacOS/iOS、Windows和Android三大阵营分别强推自己的API,那么就真的没有Khronos啥事情了。我正文里面说的“狗家对Vulkan的支持将是Vulkan未来几年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的观点,就是基于这样的大环境和背景来说得。

    在移动端,这个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回过头去看,虽说我们不能把OpenCL在移动市场的失利完全归咎于Google,但至少与“Google的不支持”有着非常强烈的正相关性。换句话说,就算Google当年支持了OpenCL,OpenCL在移动端也未必一定能火;但反过来讲,少了Google的支持,OpenCL在移动端一定是死路一条。移动端市场三足鼎立,其中两家(APPL和MSFT)用自己的API,只有Google一家属于“野生”的,(NVIDIA的CUDA自始至终在移动市场没能打开局面,这里就不讨论了),而且Google属于体量最大的,设备数最多,用的芯片数量最大的。缺少了Android对OpenCL的支持,意味着在移动端,没有一家的系统是明确支持OpenCL的,OpenCL丧失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这种状况下,开发者不可能冒着应用crash、兼容性极差的风险,去使用OpenCL开发自己的应用。所以说Google的不支持,等于直接宣判了OpenCL在移动端的彻底出局。

    目前的Vulkan算是让大家看到一些希望。成与不成,现在讲还为时过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况且就像你说的,Khronos内部各大流氓之间也各怀鬼胎扯皮无数,Vulkan最后能否真的成功,皆看命数。但不管怎么样,至少现在的情况比起2-3年前OpenCL前所面临的窘境仍然要好无数倍。“Metal、DX和Vulkan之间也就Vulkan还更有希望一些”这句非常不同意,在有强劲私有标准的情况下,名义公开但市场上实际只有Android用的Vulkan反而是最受牵制的:

    1.芯片厂商跟着系统厂商指挥棒走。因此不敢怠慢这三个标准任何一个,否则利马被竞争对手抢占。
    2.软件厂商跟着市场走,谁家市场大做谁的。DX是桌面实质垄断,Metal背后有Apple的强势和App Store生态圈诱惑,Android看似市占率高但并非良好收益。
    3.反而是Vulkan标准自身,任何新版本的通过都要受到A家和M家的牵制,以及其他成员争吵不休的利益冲突,但Metal和DX并无此顾虑。对于这点,可以参考OpenGL和OpenCL缓慢而滞后的演进历史。

    在目前A/G/M在API上割据的背景下,Vulkan的开放只是虚名,非但不是优势反而是劣势。OpenCL在移动端根本没有任何一家的支持,你偏偏挑说因为G不支持才失败,我还说因为A没在iOS里支持OpenCL才失败呢。OpenCL的失败就是自己标准懒,你看它在桌面也是得到了微软和苹果支持的,这可是完全覆盖了桌面市场哦,结果呢?“芯片厂商跟着系统厂商指挥棒走。因此不敢怠慢这三个标准任何一个,否则利马被竞争对手抢占”

    在移动端,Apple用自己的芯片,Windows Phone名存实亡,移动芯片厂商(QASM)只剩下Google Android这个系统可以选择。根本不存在第二个选择。

    固然Google可以自己出一个API,这些移动芯片厂商仍然必须无条件支持,但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谁也不想在DX、OpenGL、OpenCL、Vulkan之外还要再支持新的标准,为了支持不同API某些特性而导致的系统硬件上的差异,驱动的差异,都会对开发和调试带来巨大的工作量。此外,由于Vulkan横跨桌面和移动,开发者有可能共享其中的资源,这对于生态圈是有极大好处的。因而,综上来看,Google支持Vulkan是芯片厂商喜闻乐见的,对大家来讲是利好。

    “在目前A/G/M在API上割据的背景下,Vulkan的开放只是虚名,非但不是优势反而是劣势。”

    由于上面提到的原因, 在移动端也不存在A/G/M的割据。割不割据,在移动芯片厂商看来没有区别,就是G一家。

    “OpenCL的失败就是自己标准懒,你看它在桌面也是得到了微软和苹果支持的,这可是完全覆盖了桌面市场哦,结果呢?”

    桌面市场和server市场,实际OpenCL并不差。HPC领域用的其实一点也不少,更不用说在Intel平台(CPU,GPU,Phi)上OpenCL的应用,以及FPGA对于OpenCL的支持,更不用说还有很多的各种协处理器、embedded vison DSP上也有OpenCL的踪影。在NVIDIA推CUDA而贬OpenCL的大背景下,CL其实表现的已经不错了。
    移动端就是A和G,没别的玩家。A用Metal,所以G用Vulkan也好,或者自立个”Gulkan“也罢,根本无所谓,反正第三方移动芯片厂商根本无从选,必须跟着走。本来用个“Gulkan”吧,直接把Vulkan作死完事,G还能自己掌控API的进度,现在非要选个公开的Vulkan作为牵绊。这个事:
    1.对Apple无影响,G家爱用什么用什么,反正A有自己设计芯片的能力;
    2.对芯片厂商无所谓,你用啥我们就做啥,你要不用Vulkan,以后根本就不会有人鸟Vulkan这个标准了,全心全意做好“Gulkan”即可;
    3.对G,丢失了对系统3D API的绝对掌控力。1. 芯片厂商得利了,不需要将标准的控制权交给Google完全控制。虽然现在有扯皮,但至少大家都还说的上话。一个完全有软件公司掌握的标准,对硬件厂商就是灾难,而且也很难在竞争对手之间展现出区分度。现在的OpenGL和Vulkan的extension制度下,大家至少可以独立创新。
    2. 开发者得利了。桌面和移动端的工具、代码、人力可以复用了。
    3. 对G,情况也没那么糟糕。毕竟它也在标准委员会里面,仍然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1.独自创新的结果参见目前Android游戏开发兼容性的现状;
    2.桌面端的Vulkan现在连市场都不存在,哪谈什么复用;
    3.你去看看Khronos的会员名单,几乎整个业界都在里面好么,Google在3D API业界有什么过人的影响力么?随便举出一串厂家都在这个领域更资深更有发言权的。
    “2.桌面端的Vulkan现在连市场都不存在,哪谈什么复用;”
    Vulkan刚发布才2个月,当然没什么大的市场。但是各大游戏引擎(Unity、Unreal、Source2等等)已经在开发、或者已经开发完毕基于Vulkan的引擎。资源慢慢就会多起来

    “3.你去看看Khronos的会员名单,几乎整个业界都在里面好么,Google在3D API业界有什么过人的影响力么?随便举出一串厂家都在这个领域更资深更有发言权的。”
    你说的那是过去的影响力。就像我原文里说的,Google在这个领域算是小弟弟,刚入门,过去的影响力肯定不及大佬们。但是伴随着目前Android生态系统的繁荣再加上Google的人力财力,只要Google舍得投入,Google在这个领域要想施加更大的影响力,也不是不可能。

    另外,Khronos会员名单虽长,但是委员会里的核心成员就是那几大流氓而已不过该“脑参果粉”的某些观点也不无道理。说实话,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只能说现在这局面,犹如一场大混战,好戏才刚刚开始。有时候冷眼旁观工业界撕逼,其实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而往往事情最后的走向却又完全不可测,有时候比小说还精彩。不知不觉间,Android已经走过10年了.首先当然是要给N取个高逼格的名字啦,大家可以在http://android.com/n提交自己的名字,用主讲人的说法,N的名字会是Android版本上最"tricky"的名字,可能不会是甜品名。先不说VR和谷歌助手之类的了。这些大热的技术已经成为了屏霸级话题,我就不再赘述。最让我为之心痒的,当属Android N新增的分屏功能。

    其实市面上很多主流手机已经自带了分屏功能。比如三星就是最早做分屏应用的手机厂商。国产中端机型也都前仆后继具备了分屏功能,如中兴天机2系列,酷派大观4和酷派大神F2等。

    Google的这个动作很有可能让分屏大大地普及。其实一直以来,分屏都有很大的用户需求,我会在下面具体说明。

    这里我想说的是,一般来说手机里的所有应用都只能安装和运行一个,分屏的普及会进一步刺激双开应用的需求。有个双开软件叫平行空间,平行空间的用武之地就在于此:它满足了单个应用双账号同时在线的需求。“分屏”+“平行空间”无疑是最佳CP!

    玩法一:抢红包最佳CP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抢不到群里的红包,或者抢了一个只有几毛钱的小红包后还不过瘾。呵呵,我会告诉你两个微信号分屏抢红包效率更高。

    玩法二:看奥运赛事最佳CP
    奥运会马上就来了,很多体育迷和小编一样,已经准备积蓄体力半夜看直播了。可是,如果是重要的比赛在同一时段直播会让我非常崩溃。不用担心,“平行空间”+“分屏”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玩法三:在线直播最佳CP

    很多宅男可以在直播平台注册两个账号,分屏同时看两个美女直播,左右双屏花式点赞送礼物,互动停不下来。除了这些,还能”双开+分屏”斗个地主两边同步信息啊,开俩微信左右消息同时预览啊,想想还是挺酸爽的。
    编辑于 2016-05-20 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Seed君 DAKA 每日“打卡”练地道英语口语/Seed …
    5 人赞同
    关于2016 Google I/O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来自TechCrunch的报道: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From The 2016 Google I/O Keynote

    传送门:http://helloseed.io/articles/#/articles/573cfbd00fc40c30d1ca51cd3

    简要摘录一下标题:
    1. Google Goes After The Amazon Echo
    2. Android N’s New Name
    3. Android N’s New Stuff:
    4. Google Assistant:
    5. Allo
    6. Smart Reply Sneaks Into Allo
    7. Duo
    8. Android Instant Apps
    9. Daydreamin’
    10. Daydream Headsets And Controllers
    11. Google Starts Preppin’ Apps For VR
    12. Android Wear 2.0
    13. And Perhaps The Biggest Android Wear 2.0 Feature Of All
    14. Chrome For Mobile Hits 1 Billion Monthly Active Users
    15. Firebase
    16. Android Studio 2.2

  4. hero说道:

    开始初步使用了一下 Firebase Analytics,有了第一印象。下面来讲讲我的看法。之前主要都在使用 Google Analytics,既然谷歌如此大力推广 Firebase Analytics,并在 App 分析上准备用 Firebase Analytics 全面代替 Google Analytics的势头。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两者有什么好对比的。

    主要理念:用户为中心,事件为中心

    Google Analytics 是从网站分析起家的。对于网站来说,虽然也有用户分析,但是最主要的分析单位还是 Session(会话),也就是以每次用户访问你的网站作为主要的分析单位。在网站为王的时代,用户都是飘忽不定的,网站对他们来说大多都是用完即走,具有很强的功用性。因此网站主人自然希望每次用户的访问(Session)都能带来实际的转化 — 付费,或者购买商品。

    而 Firebase Analytics 则是以用户为中心、事件为中心的。对于 App 分析来说,由于 App 的特性,现在有能力精确地定位用户的 ID,能够明确知道该用户在 App 内的各种行为。而且对于 App 这种粘性较高、安装在手机上的产品来说,分析用户比分析每次的访问更加合理。作为 App 开发者,我们希望的是为用户创造更加长期的价值,而为了创造这些价值,我们可能得用上很多个会话来逐渐完善和铺垫,直至用户最终的转化。

    总体使用感受

    接下来,我先大刀阔斧地拆分一下这个版本的 Firebase Analytics,并初步点评一下我的第一印象。

    DASHBOARD

    整体而言比较简洁,可以说该有的都有了。但跟 Google Analytics 相比,少了自定义的功能。作为使用者无法在 Dashboard 中添加自己更加关心的某些数据,只能看它默认提供的这些卡片的数据,包括活跃用户数量、ARPU、ARPPU、第一次打开应用数量(新用户数量)、留存分析、用户活跃时间、版本号、设备机型、国家地理、人口特征、兴趣爱好等数据。但作为一个 Dashboard 来说,这些比较宏观的数据也已经足够了。

    因此我对这个 Dashboard 模块基本还算满意。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 ARPU、ARPPU 是直接跟 Google Play、AppStore 商店的数据串联起来的,不需要额外的精力去手动追踪。这点的确是方便了很多,并且更加准确。

    EVENTS

    降低了层级结构,稍显凌乱。之前使用习惯了 Google Analytics 自定义事件的四个层级结构(Category, Action, Label, Value 同时可附带变量),所以一开始看到 Firebase Analytics 用回了两级结构(事件名字附带变量)的时候,感觉有点突然回到原始状态的感觉。在失去了层级结构之后,所有的事件都在同一个层次,整个列表看起来就显得有点凌乱。Firebase Analytics 是支持了500种事件的,所以你可以想象500个事件以同样一个层次放在列表里面,没有 Drill Down,也没有文件夹的样子。

    然而转念一想,没有层级结构的影响可能没有我想象中的大。可以看出,在 Firebase Analytics 中,事件的最主要作用不是在这个列表中直接进行分析,它更像是一个弹药库,源源不断地为其它的 Report 提供数据来源。在其它的 Report,可以自定义事件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维度和分组,因此直接分析事件本身的情境并不多。所以在这里,我倾向于把这个列表看成源数据,做检验排错使用。

    无处呈现事件携带的变量。就目前看来,Firebase Analytics 还没有能在哪个地方可以直接呈现出自定义事件所携带的变量。只有在定义 Audience 的时候可以根据事件的变量来定义,除此之外,根本无从知道变量的情况。在 Google Analytics 中,至少变量还能作为自定义事件的其中一个层级来使用,但似乎 Firebase 就没有提供这样的功能。

    多了更加丰富的自动追踪事件。Firebase Analytics 提供了很多 Automatically tracked events,即无需手动去追踪的事件,譬如第一次打开应用、内购、开始一次会话、删除应用、清除数据等等。这些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

    多了更多的建议性自定义事件。所谓的建议性事件,指的是 Firebase 官方推荐你去追踪的自定义事件,而且连这些事件的名称也一并提供给你。当然,它只是建议而已,究竟追踪还是不追踪,还是你自己决定。追踪这些自定义事件的好处是什么呢?要知道,Firebase Analytics 才刚刚开始,相信还有很多更有价值的 Report 还没开发完成,而这些 Report 很大一部分就是根据这些建议性事件的数据去生成的。所以我的建议是,把这些建议性事件都追踪上,并且一定要用它提供的名字,这样在它们后期的新 Report 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能直接坐享其成而无需重新去再追踪了。

    可以轻松设置事件为 Conversion。相比于 Google Analytics 需要在管理的后台繁琐地设置分析的目标和 Conversion,Firebase Analytics 设置Conversion 的方法就来得轻松地多。每个事件都有一个开关,可以随时设置这些事件为 Conversion。一旦把重要的事件设置为 Conversion,就可以分析用户们的转化情况。

    总体而言,对于 Events 来说,我认为基本差强人意,没有什么硬伤,但也没有特别突出的亮点。可以说,大多数的统计平台都能做到这样的水平,而谷歌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当然,这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AUDIENCES

    对于所有的数据分析平台来说,用户的分群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模块。没有了这样一个模块,任何分析都显得肤浅。在 Google Analytics 中的 Segment 概念迁移到了 Firebase Analytics 就成了 Audience 的概念。

    然而 Audience 跟 Segment 的区别就直接可以从它们的名字中开出来。前者是以做用户分群的,而后者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的,可以单独分割出某些 Sessions,也可以单独分割出某个用户群。这也体现出 Firebase Analytics 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ATTRIBUTION

    这块没有多少好说的,更像是一个设置的模块。里面有之前把自定义事件设置成 Conversion 的部分。还有一个 Network Setting 的模块,在做付费广告推广的时候,可以在此处直接生成 referral,作为流量来源的追踪。然而这里只包括了广告网络,如果是其它情况的流量来源,可以直接去 Google URL Builder 里去生成。

    FUNNELS

    之所以 Firebase Analytics 能做得比 Google Analytics 简洁许多,在我看来是把很多分析的中心都放在 Funnels 里面。Funnel 说到底就是一个转化漏斗,可以挑选多个自定义事件生成一个转化漏斗,在每个阶段的留存比例。许多其它统计平台,诸如 TalkingData 都有类似的功能。

    可以同时看用户和事件数的漏斗情况。每个漏斗都有两个标签页,可以来回切换以用户或者事件数的角度来看整个漏斗的留存情况。这也承担了 Google Analytics 中 Funnel Visualization 和 Goal Flow 的很大一部分功能,虽然跟 Goal Flow 比还差得很远,后者有诸如回流、跳转去某处等更详尽的信息。

    漏斗并没有排重过滤模式。遗憾的是,跟其它的统计平台一样,这个漏斗只是把各个步骤的事件数目或用户数目罗列出来而已,并没有进行真正过滤排重的模式。譬如我想看经过第一步漏斗的这群人当中,还经过了第二步的比例有多少,并且前提必须是经过了第一步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第二步的那个漏斗是列出了所有执行了第二步的人,并没有与第一步进行交叉过滤,只是单纯罗列而已。也就是说,这样的漏斗,我用 Excel 都能自己做出来,这样就显得有点简单过头了。

    漏斗步骤只能依据事件名,不能包括变量。目前的 Funnel 中的每一步,只能靠事件名字来定义,并且不能包括事件携带的变量。譬如如果有一个自定义事件为 level_up,并且携带了 level 这个“升级到了几级”的变量。在定义 Funnel 的步骤的时候,我只能定义到“升级了”这样一个步骤,而不能定义“升到3级”这样的步骤。这就造成 Funnel 步骤的颗粒度大减,或者用糟糕的方法去定义更加精细的事件。

    COHORTS

    目前 Cohorts 报告中只有留存分析一个指标。不过这相对于 Google Analytics 也有一个小进步,就是可以自定看留存的事件跨度了,譬如终于可以看30日留存了。之前在 Google Analytics 以天为单位的话只能最多看到12天后的留存,或者得把用户获取的单位变为周获取或者月获取,才能看到更长期的留存,这样对于业界通用的2-3-7-15-30日留存来说,实在是不方便。

    USER PROPERTIES

    User Properties 实际上就是约等同于 Google Analytics 的 Custom Dimension 中 User Scope 的那部分。也就是说 Firebase Analytics 把 Hit Scope 和 Session Scope 的 Custom Dimension 都废除掉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免费版的 Google Analytics 是提供了20个额度的 Custom Dimensions,而在 User Properties 中是提供了25个额度,多了5个。

    有个略坑的地方就是,一旦建立 User Property,既不能修改名字,又不能删除,只能硬着头皮使用了。所以在真正设置之前,需要好好考虑具体的分配,毕竟只有25个限量。

    结语

    以上就是我上手使用 Firebase Analytics 的初步心得。虽然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考虑到这只是刚刚开始,我对于它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别忘了,这是 Google Analytics 团队接手的产品。没有别人能做得更好了。我会持续保持对它博客、Youtube、Release Notes 的关注。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