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派认为提升自动化能为社会创造工作,而悲观者认为科技抢走了人们的饭碗。
氧分子网科技 长歌 2月14日编译
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2011年,当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一众硅谷高管共进晚餐时,他向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iPhone的生产岗位重新转回美国?乔布斯的回答很干脆:“这些工作回不来了。”
彼时,乔布斯的断言似乎合情合理。美国制造正处于长达十年的衰退之中,美国企业似乎无力在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上与中国一较高下。但世事无常,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催化剂改变了这一切,那就是机器人。
《华尔街日报》上周报道称,谷歌和富士康一直在合作开发新的机器人制造技术。专家认为,这种合作不仅会对科技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对美国经济同样意义深远。但这些影响的性质至今仍无定论,甚至引发了激烈的辩论。
有人认为,自动化制造流程可能给美国经济带来福音,由于这种模式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人工成本,所以有望吸引企业重返美国。但还有人担心,在失业率高企、收入高度分化的当下,这种模式反而会将美国工人群体中仅存的一些中产阶级彻底消灭。
“以如此的速度和规模入侵人类的技能领域是近期才出现的,但却有着深远的经济影响。”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埃里克·布伦乔尔森(ErikBrynjolfsson)和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在2011年出版的《与机器赛跑》一书中写道。
作者在该书中表示,科技虽然为美国人创造了一些新的工作岗位,但它同时也在以更快的速度破坏着美国人的工作。尽管生产效率有所提升,但却引发了失业率的上升和平均收入的停滞不前。尽管布伦乔尔森和麦卡菲的结论比较乐观,认为技术变革将会带来长期利益,但他们还是认为,美国工人的利益还是会在短期内受到冲击。
美国制造业的下滑趋势不容忽视。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仅2000至2009年间,全美就减少了600万个制造业岗位。但中国的工资收入上涨和交通成本的增加,都已经促使一些公司将制造业务转回美国。有人说,扶持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将给美国带来竞争优势,尤其是在电子和汽车等颇具价值的高端产品领域。
奥巴马总统曾经反复呼吁加大对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呼吁开展自太空竞赛以来前所未见的科技投入。今年初,他宣布创建6个高科技制造中心,以此促进本土就业增长。白宫已经申请了10亿美元投资,计划再成立15个科技中心,但该计划还要等待国会批准。
苹果和亚马逊这样的企业已经大举投资自动化制造领域,但专家认为,谷歌的参与或许会成为机器人行业的转折点。目前为止,多数制造机器人都是针对十分具体的任务设计的,互用性极低。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主席罗伯特·阿特金森(RobertAtkinson)表示,谷歌可能会在机器人行业再续移动软件领域的辉煌,创造一个互用性更强的平台,以便以更低的成本应用于各行各业。
“Android之父”安迪·鲁宾(AndyRubin)现在已经出任谷歌机器人项目主管。有报道称,他已经开始与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洽谈新的自动化技术。
“看看谷歌在手机市场的作为,”阿特金森说,“他们开发的Android是一款廉价、易用、容易传播的系统。总的来说,机器人领域还没有实现这一状态。”
从谷歌和富士康最近启动的一系列机器人项目来看,他们的合作并不出人意料。谷歌近几个月已经收购了多家机器人公司,而富士康也从2012年就开始在旗下的工厂中批量部署机器人。
去年,这家台湾代工巨头宣布,计划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投资4000万美元建设机器人制造设施。郭台铭则表示,富士康希望参与到美国制造业的复兴计划中去。
这场复兴计划最终能否开花结果还有待讨论,但自动化制造的成本的确正在降低。咨询公司麦肯锡2012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1990年以来,自动化劳动力相对于人工劳动力的价格已经下降了50%——研究人员预计,这一趋势有望延续下去。
让制造企业脱离亚洲并非易事——尤其是对科技企业而言,它们都高度依赖紧密整合的中国供应链——而自动化对美国就业市场的影响至今仍不确定。
自动化制造的支持者承认,某些岗位可能会被机器取代,但他们坚称,长期利益远超短期损失。他们认为,强大的制造业将提升生产效率,并促进本土需求,从而为被机器取代的工人创造全新(但有所不同)的就业岗位,甚至有可能拉平美国的贸易赤字。例如,当电子和汽车产品的本土化生产比例加大后,对技术员和机械师的需求将会增加,而最适合从事这类工作的仍是人类。
尽管机器人将在制造业中占据多大比例仍然有待观察了,但阿特金斯等人却表示,这一领域无疑已经进入转型阶段,其中涉及的种种问题也十分复杂,远不是“要机器人还是要就业”这么简单。
“这并非我们面临的真正选择。”他说,“我认为,我们面临的选择是:究竟是放任我们的制造能力及其附带的工作岗位继续流失,还是掀起一场更具革命性的转型?”
1 Response
[…] 谷歌能用机器人给美国制造业创造新未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