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但多数银行生存下来了。其中,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富国银行,还一度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银行。我国的情况可能也不会太例外。
财经作家吴晓波近日发表了一篇大作《银行去哪儿》,大概的意思是,在各种挑战之下,银行业面临巨大危机,四面楚歌,用不着二十年时间就会从地球上消失。
今天有幸拜读到这篇文章,我和我的小伙伴差点都惊呆了。不是因为这个听起来颇为吓人的结论,而是因为此文存在着诸多不严谨、不客观之处。不妨进行一番粗略点评,共同探讨:
首先,事实不清。为了看清楚此文的论据,我们就举两个例子吧。
此文说,“目前,根据银监会的统计口径,全国各类金融机构约1600家左右”。这里有两处硬伤:第一,银监会负责监管银行业,统计的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而不会是各类金融机构;第二,根据银监会年报,到2013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949家,而不是1600家。
此文还列出一张“中国银行业网点排名”表格,内容不全也就罢了,数字更不准确。比如,他说工行网点数量为1.71万,农行网点数量为2.34万。而根据工行和农行的2013年报,工行境内机构为1.72万个,其中基层营业网点1.36万个;农行境内机构为2.35万个,其中基层营业网点1.96万个。显然,作者将机构数量等同于网点数量。
写文章,搞研究,事实和数据是分析的起点。搞清楚基本事实,弄准确相关数据,是最起码的要求。其实这些数字都是公开的,花上个10分钟时间就可以很方便地拿到。
其次,缺乏常识。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在引言第一句便说,“传统银行的六大业务模式遭遇致命挑战”。可是读罢全文,我愣是没明白所谓的六大业务模式到底有哪些。与一位银行业的资深朋友一起翻来覆去看了几遍,非常艰难地揣测到作者的大意――他认为的六大模式即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网点服务、信用卡、银联系统。前五个方面相互交叉和重叠,根本谈不上是什么业务模式;而把“银联系统”也当成银行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让人颇为不解。按这种逻辑,如果VISA组织倒下去,全球银行岂不是都要跟着关门了?
此文中分析网点人员数量时,“以每个网点雇佣员工20人计”。了解银行业的朋友应该清楚,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的网点,少则七八人,多者十余人,而一些新兴的社区支行,人数更是在三四人左右。以建行这样的大银行为例,据2013年报,其员工总数为368410人,其中营业网点和综合柜员占51.32%。按此文提到的建行1.41万个网点计算,平均每个网点人数也不过13.4人。不明白文中每个网点20人的数字是从何而来。
再次,论述粗糙。此文为了论证“余额宝”威力无穷,天下无敌,说“对于稍稍有点互联网知识的人而言,银行业的活期及定期存款利率已然形同虚设”。的确,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短期现金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俨然组成了一个不可小觑的“宝宝军团”,客观上加重了银行存款成本进而间接推高社会融资成本。我在《“余额宝”没那么卑鄙也没那么伟大》一文中也提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货币基金本来就是一个推进剂。但如果说现在银行存款利率已经形同虚设,恐怕也太言过其实吧!对稍稍有点金融知识的人而言,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环。按照此文观点,莫非现在利率市场化已然实现?央妈知道吗?
此文大概为了论述银行业的竞争对手很多很强,说“如蚂蚁雄兵般冲进来的新竞争者数倍于现有的机构数目,仅P2P公司数量就超过了2000家”。数据准确与否,姑且不说。拿“三无”状态(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之下的P2P平台来说事,这是要说明什么问题呢?仅去年以来全国累计已有70多家P2P平台经营困难或者倒闭、跑路,最近这样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
最后,结论武断。此文最基础的数据是错误的,分析逻辑也含糊不清,那么依据这些数据和分析又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此文无非是想说,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岌岌可危,过不了几年就要玩完了。的确,近年来,国内外经济下行使银行业这样的强周期行业难以独善其身,银行业自身也面临着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以及市场准入放松等诸多变化,种种挑战,前所未有。甚至,未来也不排除部分经营不善的银行破产、倒闭。但此文并未进行理性质疑,也缺乏客观批判。
更要命的是,此文的结论关键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面对未来挑战,银行业无动于衷,坐以待毙。事实上,银行业早已经不是沉睡的巨人。就拿互联网浪潮来说吧,银行业在努力打造自身互联网渠道、创新产品和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也迈出了跨界、混业的坚实步伐。黄浩的《谁的互联网金融》一文对此已有精彩分析,不再赘述。我也坚信,真正决定商业银行的未来,是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是客户需求和行为的不断变迁,而不是各色时髦的举措。
当然,此类言论,并非第一次听到,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听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互联网浪潮兴起,产生了一批互联网银行。美国媒体纷纷报道说,传统的银行是21世纪的恐龙,互联网银行会完全替代它们。然而到今天,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但多数银行生存下来了。其中,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富国银行,还一度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银行。我国的情况可能也不会太例外。
杨凯生先生在《银行业纷争该澄清的几个问题》中呼吁,“对经济金融问题的剖析要更加理性化,对银行问题的讨论要更加专业化”。我想,这里并不是反对银行业之外的人士来分析、评论和批判银行业。有时候,社会各界人士以新的角度看银行业的现象和问题,反而可能起到“旁观者清”之效果。但是,不管是谁,对待任何事物都需坚持辩证地看、全面地看、历史地看,思想方法上的任何简单化、片面性都是有害无益的,正如杨凯生先生所说。财经文章,不仅考验财经作家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更拷问社会知名人士的责任。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以此与吴晓波先生共勉。
作者:董希淼,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