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山西财经大学、晋中学院两所大学的邀请,知名历史学者李强教授在“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召开前夕的5月11日、12日,分别在两所高校向数百位师生做了题为《“一带一路”上的国际经济政治与外交》的专题学术讲座。李强教授博古通今、论据详实,赋予“一带一路”更多正能量与新视角,得到了两校师生的高度赞扬。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了解到,李强教授紧紧围绕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这一时事热点,从“一带一路”究竟是啥、“一带一路”的地理范围、中国古代史上的“一带一路”、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我国外交政策与理念、“一带一路”必经之地:中亚和南亚等六个方面,对“一带一路”的定义、提出的时代背景、涵盖区域、发展历史、发展理念、重要影响地区等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李强教授认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环节之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共同付出努力。作为山西人,要弘扬历史上晋商诚实守信、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作出新的历史贡献。更多一带一路解读:www.yangfenzi.com/tag/silkroad
李强教授从时下正在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切题,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一带一路”涵盖的地理范围、国别以及文化文明的异同,到相关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赞成与期待,到前不久中国发布的相关规划,从而引发对这一基于中国和世界史上伟大的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大通道“丝绸之路”历史的回顾——从秦汉时期张骞“凿空”西域,使得古代的中华文明与贵霜文明、安息文明、罗马文明开始了水乳交融进程。到了隋唐时期,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有力保障了丝绸之路上东来西往客商的安全和便利;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七下西洋,将“海上丝绸之路”通达东非。李强教授还从近现代史上的“陆权”、“海权”理论出发,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启发同学们认真思索国家近期有关新航母下水、055万吨大驱在研制等信息。
最后,李强教授强调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宗旨是“共商、共建、共享”,关键在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尤其是民心相通尤为重要,而要实现民心相通,必须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情、民风、民俗,必须了解“一带一路”上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背景、民族心理背景,在此基础上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心心相映,惟此方是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康庄大道。李强教授指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还应该进行语言的准备,比如培养相关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及其有关语种方面的人才,也可以着力欢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有志青年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总之,“一带一路”的倡议和建设,是一项新时代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性的坚持与努力,需要“功夫在诗外”的独特品质,需要不同门类和行业的互相支持配合,需要全力以赴和密切的合作,更需要尽快普及“一带一路”沿线的历史文化。
李强,知名历史学者、教授、作家,长期从事历史学、谱牒学、姓氏学等研究。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课题组特聘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法律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个人主要作品有《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等。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视频回放: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开幕式。
上午9时,习近平在热烈的掌声中步入会场。张高丽宣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习近平走上主席台发表演讲。习近平指出,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强调,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依然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继续向前。同时,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2013年,我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
一是政策沟通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旨在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我们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对接规划,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二是设施联通不断加强。目前,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三是贸易畅通不断提升。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四是资金融通不断扩大。中国同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这些新型金融机制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五是民心相通不断促进。参与国开展智力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等建设,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
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一,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第二,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要深入开展产业合作;要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要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扎实推进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完善跨区域物流网建设;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
第三,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要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着力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第四,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要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为互联网时代的各国青年打造创业空间、创业工场。要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五,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推动教育合作,发挥智库作用,推动文化、体育、卫生务实合作,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密切各领域往来。要加强国际反腐合作,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
习近平强调,中国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开创合作共赢新模式,建设和谐共存大家庭;将推动已达成协议的务实合作项目早日启动、早见成效;将加大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为3000亿元人民币;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其他多边开发机构合作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将积极同参与国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建设“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行动;帮助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建设更多民生项目;将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续联络机制,成立财经发展研究中心、促进中心,合作设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能力建设中心,打造人文合作新平台。
习近平最后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造福世界,造福人民。
俄罗斯总统普京、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在开幕式上致辞。
马凯、王沪宁、刘延东、刘奇葆、汪洋、孟建柱、栗战书、郭金龙、杨晶、王晨、杨洁篪、郭声琨、王勇、万钢、周小川、梁振英等出席开幕式。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中国首倡举办的“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主题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由开幕式、领导人圆桌峰会、高级别会议三部分组成。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出席此次高峰论坛。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一带一路”与航天科工
今天,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京的国家会议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这里举行。
习近平主席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参加了相关活动及平行主题会议。
你或许会问,航天科工与“一带一路”有什么关系?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航天科工能有何作为?
习近平在演讲中强调,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说到创新,说到数字丝绸之路,这些都是航天科工可以着力之处。近年来,航天科工在商业航天、智能制造、智慧产业等方面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随手举例,处处皆是亮点。
航天科工搭建了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让各类大中小企业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资源共享、能力协同,目前上线企业已达63万余家;
航天科工的商业航天更是可圈可点:率先发布实施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快舟一号甲”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点火升空,让全世界看到了“快舟”速度,今年航天日当天在武汉签署一周“四箭连发”的商业航天大单,开创国际商业航天先河;
通过航天高科技,依托军民融合技术,航天科工研发了一整套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并且目前已在江苏吴中太湖新城、浙江诸暨等有着很好的应用;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双创”工作获得中央领导多次“点赞”,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到航天科工视察时再一次对航天青年创客们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有了这些技术和战略基础,在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中,航天科工必定大有可为。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等六大国际合作经济走廊建设逐渐落地,航天科工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开展国际产业布局的重要战略机遇和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手段,从顶层谋划国际产业布局的总体思路,着力推动 “一带一路”国际化经营重大专项实施,着眼于中长期前瞻性布局,以“一带一路”区域特征为导向,侧重民用产业国际化经营,重点围绕境外投资及收并购、国际工程承包、区域营销体系、自营产品出口等方面开展工作。
境外收并购开疆拓土
航天科工推动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在境外投资、境外企业收并购、区域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2016年,航天科工实现国际化经营收入同比增长29%。航天科工跨国并购取得了初步进展,为推进高水平国际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3年成功收购了卢森堡IEE公司,实现了在汽车安全传感器细分市场的全球领先。IEE公司下属5个研发和营销中心、6个工厂分布在卢森堡、法国、德国、斯洛伐克、美国、中国等9个国家,拥有员工3800余人;2014年IEE公司斯洛伐克新工厂正式投入运营;2015年以IEE公司为载体成功收购法国ALL Circuits公司,从而掌握了全球领先的电子制造技术、管理和制造能力。上述收购为集团公司获取汽车传感器领域竞争优势、经略欧洲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凯副总理称赞该并购为“中卢合作的典范”。此外,合资设立的瓦力特三江公司,推动了在大功率液力自动变速器及其相应零部件领域的布局。
积极推进国际工程承包
航天科工发挥资源与渠道优势,围绕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先后承担了香港自助通关项目、巴基斯坦港口安防项目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不丹等国的电气自控、艺术制像分包项目。2015年实现巴西蓝色亚马逊项目进入短名单,签订了肯尼亚电网扩建项目、喀麦隆污水处理项目等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合同,积极培育和推进集团公司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
加大力度建设国际区域营销网络
为强化新时期国际市场拓展能力,航天科工推动“1+1+N”国际化经营平台体系建设。构建由华腾公司、深圳工业研究院以及境外办事处、独资公司、合资公司、授权、代理、出口和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组成的国际区域营销网络。强化华腾公司和深圳工业研究院的主平台和主渠道职能,并明确特色平台在渠道建设中的专业化、特色化作用。主平台围绕其功能定位,在白俄罗斯、沙特、印尼、土耳其、卡塔尔等地新设了一批以服务外贸市场开拓与项目履约为主的海外代表处,各二级单位和部分三级单位投资设立境外公司,推动自营产品出口。
面向未来,航天科工将以“一带一路”为主轴,以境外直接投资及收并购、国际产能合作与国际工程承包为手段,以区域营销体系建设为抓手,突出军民协同互动,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优质产能输出和自营产品出口,打造“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格局,实现细分市场领先和产业规模化。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向,重点打造南亚及东南亚、西亚及中亚、欧洲三个国际产业布局核心重点区域,辐射带动非洲、俄乌白两个国际产业布局拓展培育区域,积极培育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商业航天两个国际化经营业务板块。力争到2030年,国际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成为覆盖“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功能各有侧重、产业特色鲜明、军民互动协同,线上线下优势地位凸显,跨国指数显著提升,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来源:新华社 科轩 编辑:簪子 监制:郑贵来)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各位部长,各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在这美好时节,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期待着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献计献策,让这一世纪工程造福各国人民。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和平合作。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开放包容。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互学互鉴。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互利共赢。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段历史表明,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
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3年秋天,我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
——这是政策沟通不断深化的4年。我多次说过,“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我们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中国同老挝、柬埔寨、缅甸、匈牙利等国的规划对接工作也全面展开。中国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本次论坛期间,我们还将签署一批对接合作协议和行动计划,同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发出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各方通过政策对接,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这是设施联通不断加强的4年。“道路通,百业兴。”我们和相关国家一道共同加速推进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等项目,建设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规划实施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目前,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
——这是贸易畅通不断提升的4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我了解到,仅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农产品到达中国市场的通关时间就缩短了90%。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这是资金融通不断扩大的4年。融资瓶颈是实现互联互通的突出挑战。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9个项目提供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这些新型金融机制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
——这是民心相通不断促进的4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开展智力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等建设,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中国政府每年向相关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鼓励国际文教交流。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智库对话等人文合作项目百花纷呈,人们往来频繁,在交流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丰硕的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人说,“万事开头难”。“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里,我谈几点意见。
第一,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和平安宁的环境。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如今很多地方却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这种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我们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着力化解热点,坚持政治解决;要着力斡旋调解,坚持公道正义;要着力推进反恐,标本兼治,消除贫困落后和社会不公。
第二,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产业是经济之本。我们要深入开展产业合作,推动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抓好大项目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抓住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新机遇,培育新业态,保持经济增长活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我们要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务网络。
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聚焦关键通道、关键城市、关键项目,联结陆上公路、铁路道路网络和海上港口网络。我们已经确立“一带一路”建设六大经济走廊框架,要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完善跨区域物流网建设。我们也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为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
第三,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我们要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我们欢迎各国结合自身国情,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们要有“向外看”的胸怀,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当然,我们也要着力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第四,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我们要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我们要为互联网时代的各国青年打造创业空间、创业工厂,成就未来一代的青春梦想。
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五,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我们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我们要加强各国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促进包容发展。我们也要加强国际反腐合作,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当前,中国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
——中国已经同很多国家达成了“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协议,其中既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等硬件联通项目,也包括通信、海关、检验检疫等软件联通项目,还包括经贸、产业、电子商务、海洋和绿色经济等多领域的合作规划和具体项目。中国同有关国家的铁路部门将签署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我们将推动这些合作项目早日启动、早见成效。
——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我们还将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及其他多边开发机构合作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同有关各方共同制定“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
——中国将积极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促进同各相关国家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建设“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助力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本届论坛期间,中国将同30多个国家签署经贸合作协议,同有关国家协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行动。我们将在未来5年内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训5000人次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投入运行50家联合实验室。我们将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并为相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援助。
——中国将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我们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我们将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
——中国将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续联络机制,成立“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同多边开发银行共同设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建立能力建设中心。我们将建设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打造新闻合作联盟、音乐教育联盟以及其他人文合作新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国古语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阿拉伯谚语说,“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欧洲也有句话:“伟业非一日之功”。“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造福世界,造福人民!
祝本次高峰论坛圆满成功!
来源:《红旗文稿》2016/21 作者:王义桅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引发世界热议,在得到沿线国家积极回应的同时,也面临一些质疑。质疑者以西方为参照系,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大国崛起的战略,并与历史上的荷兰、日本、英国等进行比较,分析中国的战略及其制约。其实,这种用近代以来西方话语体系来理解“一带一路”的方式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首先,“一带一路”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但中国的复兴所涉及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复兴,更是文明的复兴,所以不能运用“大国崛起”逻辑来理解;其次,“一带一路”所涉及和解决的,远不是中国单个国家的发展问题,更是全球性的问题,比如贫困、贫富差距、全球治理等,是解决全球性挑战的创新方式,也是助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提出的全方位开放战略,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旨在欧亚非沿线65个国家,44亿人口建立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并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建筑业、冶金、能源、金融、通讯、物流、旅游等综合发展的经济走廊,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其中,能源走廊着眼于大宗商品定价权,物流与金融等走廊着眼于贸易投资标准制定权,资金融通则推动人民币地区化国际化,互联网、电网及智能丝绸之路建设则推动形成电子商务世界贸易规则,大力提升中国的制度性国际话语权。
一、“一带一路”助推走出“西方中心论”
“古希腊产生了古罗马,古罗马产生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产生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则产生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产生了政治民主制和工业革命。与民主制杂交的工业进一步孕育了美国,从而体现了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牛津大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发现,这种流行说法只是西方获得政治、文化以及伦理道德上胜利的口头禅,并非历史的真相。
他在其新书《丝绸之路:新的世界观》中写道:“几千年来,正是东西方之间的地区,即把欧洲与太平洋联系在一起的地区,构成地球运转的轴心”。书的前言写道,在这个地区,世界上一个个伟大的宗教诞生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印度教百花齐放。正是在这个大熔炉里,各种文明相互竞争、相互融合。在这里,一个个伟大的帝国兴盛和衰亡,文化与竞争对手之间冲突的后果在数千英里以外都被感知。站在这里,可以开辟看待历史的新途径,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深刻的相互连接的世界,一个大陆上所发生的事情可以影响到另外一个大陆,中亚大草原上所发生的事情的余震可以在北非感觉到,巴格达的局势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产生反响,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可以使中国的物价发生变化,导致印度北部马匹市场上需求的激增。这些震动沿着一个网络传播。这个网络向四面八方展开,沿着这些路径,朝圣者和战士、牧民和商人走过。货物和物产得到买卖,思想得到交流、借鉴和提炼。他们所携带的不仅有经济繁荣,而且有死亡和暴力、疾病和灾难。19世纪末,这个庞大的网络被一位著名的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冠以一个名称。这个名称一直延续下来:丝绸之路。
彼得·弗兰科潘发现,亚历山大大帝在欧洲之所以被称为“大帝”,不只是就其文治武功而言,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远征至印度,将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等学术成果置于亚里士多德名下,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埋下伏笔。当工业革命、地理大发现后,欧洲人又将殖民世界美其名曰文明的传播,“西方中心论”就这样自圆其说了。
他因此恍然大悟,“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一直被告知,地中海很重要,是文明的摇篮,而看来十分明显的是,这并不是文明实际上形成的所在地。真正的大熔炉,即字面意义上的‘地中海’——世界的中心——并不是把欧洲和北非分开的一个海洋,而是亚洲的中心地带。”
彼得·弗兰科潘绝非第一个觉悟的西方人。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马丁·伯纳尔的《黑色雅典娜》一书就指出,在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希腊文明形成期间,非洲文明尤其是埃及文明是其重要源头,言必称希腊的西方文明发展史,实际上是近代以来欧洲学者杜撰出来的“欧洲中心论”神话。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中,更进一步揭示了“东方化的西方”,即“落后的西方”如何通过“先发地区”的东方,主要是通过伊斯兰世界传播到西方的中华文明,一步步塑造领导世界的能力的。更早的欧洲学者,如英国的培根,清晰地描绘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是如何帮助欧洲开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
丝绸之路的衰落成就了欧洲大航海时代,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历史研究对“西方中心论”的解构预示着,随着丝绸之路的复兴,不仅会改变人类历史的演进方向,而且会改变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
如今,这个中心地带由于丝绸之路的复兴而变成名副其实的“世界岛”。丝绸之路的学问也变成了世界性学问。各国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中,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影响最大。
二、“一带一路”重塑经济全球化话语权
走出西方中心论,是破;重塑经济全球化话语权,是立。“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塑造包容性经济全球化,超越经济全球化的不公正、不合理、不可持续。
从纵向维度看,丝绸之路的兴衰见证着世界历史演进轨迹。“一带一路”倡议所彰显的丝绸之路在21世纪的复兴,告别了西方杜撰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分水岭的逻辑:伪造历史+伪造文字起源=伪造西方文化优越论,这就破解了“西方中心论”神话,开创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这“五通”,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推动实现中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向共同繁荣。这就是人类大历史背景下“一带一路”的时代逻辑。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三种经济全球化:丝绸之路所代表的农耕——游牧时代的全球化、工业革命所代表的工业——商业时代的全球化,以及“一带一路”所承载的工业——信息时代的全球化。
1.东西互鉴与文明交流时代。
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贸易与文明交流的桥梁,集中展示了东西互鉴的魅力。
纵观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轨迹,在其千年的演变之间,尽管沉浮多变,但绵延不衰,对中西方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首先,繁荣了中西方的贸易和商业往来。千余里的丝路上,商贾来往不断,驼铃阵阵,繁华相望于道。在贸易过程中,各类奇货数见不鲜,在相互交换的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中西方物质的繁荣,推动了财富、资源以及人员的流动;其次,促进了沿线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和稳定。由于各民族之间经贸往来频繁,同时伴随着文化交流所带来的相互理解,各族之间没有爆发较大规模的冲突。同时,丝路上各民族之间也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各民族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经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各类文明汇聚于此,发展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搭建了世界文化沟通交流的平台。佛教就是借由丝绸之路,经印度传至西域,后到达中原地区,并在中国广泛传播。了解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当今“一带一路”建设同古代丝绸之路的联系,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异同。
古代丝绸之路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民族稳定三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一带一路”的建设,也同样会发挥古丝绸之路这三大独特作用。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提到的,这有利于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模式更加广阔,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放眼古今丝绸之路,两者同为“亲善之路”、“繁荣之路”、“交流之路”。
2.以西方为中心的所谓经济全球化。
自从古丝绸之路中断后,欧洲人走向海洋,通过地理大发现殖民世界,开启所谓的经济全球化。然而,这是真正的经济全球化吗?打开“夜晚的世界”图可以发现,只有日本、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沿海地区灯火辉煌,而在卫星上看不到世界其他地方的灯光,那些地区的人们依然生活在“贫困的黑暗”之中。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当今世界产出的八成来自于沿海地区一百公里的地带,因为地球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90%的贸易通过海洋进行。这种西方中心的海洋型“全球化”其实是“半(部分)全球化”。
3.包容天下的经济全球化。
“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即通过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一些内陆国家的开发,在国际社会倡导经济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改变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
“一带一路”在经济全球化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古丝绸之路精神,正在纠正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体系及现今美国霸权体系造成的经济全球化碎片化、分裂化局面,以沿线国家的共同现代化超越近代西方开创的竞争性现代化,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普遍安全的和谐欧亚。
因此,如果把作为古代东西方贸易与文明交流之路的丝绸之路称为经济全球化1.0时代:其单元是文明,载体是欧亚大陆,动力是贸易——文化,遵循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近代西方开创的工业革命所代表的工业——商业时代的全球化称为经济全球化2.0时代:以民族国家为单元,通过海洋实现全球贸易——投资扩张,确立西方中心世界;那么,“一带一路”作为21世纪的洲际合作倡议,不只是打通历史上中断的丝绸之路,而是借助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通过互联互通,帮助内陆地区寻找海洋,帮助南方国家实现工业化,助推人类文明的共同复兴。如此看来,“一带一路”就可以称为经济全球化3.0时代:秉承“万物互联”,运用3D打印机、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推动E-WTO进程,开发和应用包容性技术——改变传统技术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创新和实施包容性制度安排——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更加公正、合理、包容,开创包容性经济全球化——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千年梦想。
三、世界对“一带一路”的期待
2015年11月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一位埃及学者感慨:“多少年来,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输出军火与动荡,是为了攫取石油;只有中国带来经济发展合作倡议,我们求之不得!”
的确,“一带一路”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弯道超车、变道超车、共同复兴,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逻辑和经济全球化逻辑,开创21世纪人类新文明。
世界正从传统媒体、产业和经济全球化走向新媒体、新产业和新经济全球化。近代以欧美百万、千万、亿级人口实现工业化为经验的西方话语体系遭遇当今几十亿级新兴国家人口实现工业化的巨大挑战,普世价值的边界不断被厘清,这也为发展中国家从观念、理念上走出近代、告别西方,提出21世纪更具通约性、时代性和包容性的话语体系,实现软实力的弯道超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世界期待分享中国机遇、中国模式与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建设民意基础坚实。习近平主席2013年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这是世界“中国热”盛行的写照,折射出世界渴望分享中国机遇、中国模式与中国方案,以推动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复兴,解决各国面临的发展难题。“一带一路”帮助实现联合国后发展议程,倡导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引导世界“中国热”走向,提升我国的话语权。比如,我国国家电网的长距离、特高压输电网,可以实现成本最小化,推动人类共同现代化。再比如,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2020年可以实现全球覆盖,不像GPS依赖网络,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远程教育,扫除文盲,脱贫致富,ICT系统(信息通信技术)也将鼓励后发国家实现“变道超车”的梦想。
正如非洲谚语“独行快,众行远”所揭示的,中国的发展只有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伴,实现共同发展和文明的共同复兴,才能行稳致远。与此同时,中国模式鼓励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打破了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神话,还原了世界多元性。
四、结论
软实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关键制约。中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迈过软实力这道坎,超越近代赶超西方的逻辑,提出解决人类共同关切的时代方案。“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的制度性国际话语权建设带来了希望,其基本思路就是,中国要把数量的优势变成质量的优势,变成结构性权力。一方面要跟欧洲、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竞争,搞“中国制造2020”,实现弯道超车;另一方面要搞互补合作,着眼于更需要中国资金、技术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变道超车。中国不是被动地加入经济全球化,而是要创造一个新的经济全球化体系。这就是“一带一路”的软实力使命。
从纵向维度看,“一带一路”超越经济全球化1.0、2.0版本,打造经济全球化3.0版——包容性经济全球化,重塑历史话语权;从横向维度看,“一带一路”在21世纪复兴“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推行新多边主义和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助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文明古国实现弯道超车、变道超车、共同复兴,推动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如贫困、贫富差距的普遍性重大挑战,开创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的新模式。“一带一路”正将中国的规模优势、后发优势、历史文化优势,通过制度优势实现倍增,并转化为结构性权力与制度性话语权。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多的是要为解决人类公共性问题与挑战发出中国倡议、提供中国方案、展示中国智慧,这就需要复兴——包容——创新的三位一体:复兴古代文明,包容西方文明,创新人类文明。“一带一路”倡议就服务于此,正在并将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一带一路”倡议将“部分经济全球化”变成“包容性经济全球化”,将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帮助更多国家脱贫致富,开创21世纪地区与国际合作新模式,开创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气象。
理论上,世界日益增长的对合作公共产品需求与落后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就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动力。实践中,建设“一带一路”,必须正视已有或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认知风险。必须确立这样的共识,即丝绸之路是欧亚国家的共同记忆,“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的共同事业,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共商共建丝绸之路,达到共担风险、共襄盛举的目标。
古丝绸之路如此,“一带一路”倡议亦然。对中国而言,要跳出大国崛起的范畴来解释“一带一路”;对外国而言,要跳出近代西方话语体系和历史经验来理解“一带一路”。
这就需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学会运用世界话语传播丝绸之路文化、讲好丝绸之路故事、阐明丝绸之路精神,让沿线国家、沿线人们听得懂、能接受、能理解。这样,古老的丝绸之路才能更好更快地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文·本刊记者 刘青山 原诗萌 任腾飞 王倩倩 朱梓烨 饶恒
刊发于17年《国资报告》第5期
如果有一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指数,2008年以来的数值一定是持续走高的。“世界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之前对“一带一路”的很多风险预判与现实都有偏差。
惟有以不变应万变。作为“一带一路”主要推进者,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他们“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是最实际的注脚。能否引领“一带一路”、开启全球经济新时代,核心还是在于企业自身能否实现国际化的转型升级,拿出一套应对新变化的新思路。
实践证明,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国企业正在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面向世界的姿态,以及世界与中国的相处方式,他们践行的“中国方案”为解决世界经济难题做出有益探索。《国资报告》采访七位央企海外事业负责人,回顾2013年以来国际市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总结中央企业践行“一带一路”的新经验。
新机遇 新挑战
经过3年多发展,“一带一路”已经从理论构想变为创新实践。“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清晰的定位、广阔的平台、开放的环境,为企业国际化发展和经营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沿线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使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有了更大的空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国际事务部部长刘林向《国资报告》分析道。
政策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期待。3年来,随着沿线国家对这一倡议的认识加深和认可,中方已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就共建“一带一路”签署了合作协议,随着协议越来越多,规格越来越高,为中国企业参与其中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比如中白工业园建设过程中,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签发总统令,赋予入园企业前10年免税优惠,第二个10年政府仅收取一半的必要税费,土地使用权可达99年。
当然,对中国企业认可程度提升的,不止是外国政府,还有国际市场机构。
近期,在严苛的评审后,三家评级机构向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授予了国家主权及准主权评级,其中惠誉授予公司主权级信用评级A+,标普授予公司A+评级、穆迪授予公司A1评级。国投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将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推进境外投资、国际兼并收购等业务顺利实施。
作为倡议者,中国政府更是积极作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各种政策支持。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裁于旭波向《国资报告》介绍说,受气候变化影响,印尼、菲律宾和非洲地区对进口大米需求增强。中粮集团积极组织有特色的中国大米向国际市场出口。目前已经向超过50多个国家销售了福临门品牌大米,在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夯实基础的同时,带动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
3年来,中国政府主导设立了多个资金平台,包括亚投行、丝路基金,中国—中欧合作基金等。
对此,中国保利集团旗下的保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海外工程事业部总经理苗泽纯和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孙子宇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成立,对企业布局“一带一路”效用明显。“与传统金融机构一起,形成了产融结合新局面,促进海外项目的规范运作、市场化运作”。孙子宇说。
“一带一路”所涉及的主要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商品流通和贸易往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曾港表示,中远海运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机构,旗下开通“一带一路”沿线集装箱班轮航线116条,2016年仅亚欧航线运量就达到360万标准箱;每年为沿线国家及地区承运干散货海运量超4000万吨。另外,中国还大量向有关国家出口钻井平台、挖泥船、火车头、风车、桥吊、成套设备等超长、超重、超大件、不适箱以及有特殊运载、装卸要求的货物,“中远海运旗下中远特运为这些特殊产品提供了安全优质的运输服务”。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让中国的优秀经验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了共享。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郑学选表示,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领域,就是中国经验的鲜活运用。尤其是中央企业及其前身完整的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部重大建设,走过光荣历程,历经艰难探索,积累宝贵经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讲,中央企业的经验是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筑在刚果布修建的国家一号公路项目,就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召下,中国企业完全可以也非常愿意将自身各方面经验分享出来,带给沿线地区,让他们少走弯路、迅速发展,早日受益、共同繁荣。
我们也注意到,“一带一路”提出和实践的这三年多,正是国际经济形势的低迷、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三年。
于旭波认为,最大挑战是政治环境的变化,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交和经贸关系摩擦增多。郑学选则认为,美国新总统的积极财政政策使美国进入温和通胀,以及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弱于预期,均为中国企业的中国出口和对外投资,尤其是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带来直接、间接压力。
此外,随着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布局与受益,一些发达国家也通过政策、贷款的手段,鼓励本国企业加入相关区域、领域竞争之中。部分市场的新趋势也在削弱中国企业的优势,如建筑市场,商业模式加速向投融资参与和PPP模式转变,投资主体加速向以私人为主转变,包括FEPC在内的“双优”项目及建设模式急剧减少,中国企业的传统优势被严重削弱。这对中国企业融入当地带来了新的变数。
因需而变
面对机遇和挑战,央企一方面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得自身的国际化经营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央企也审时度势,面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及时调整战略,因需而变。
首先,从央企的海外业务布局来看,此前,很多央企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业务布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央企则对布局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
比如,中远海运进一步加强了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码头布局,特别是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与招商局国际和中投共同收购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码头65%的股权,升级了在新加坡港口的码头投资,并先后收购了荷兰鹿特丹港EUROMAX集装箱码头、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阿联酋阿布扎比哈里发港二期集装箱码头以及意大利瓦多码头的股权。俞曾港向《国资报告》介绍,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夯实中远海运全球网络发展的战略,同时,推进码头产业国际化经营,对于中国促进贸易便利化通道建设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车北美公司已于2017年1月5日在美完成注册,中车拉美公司也已完成注册。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余卫平介绍,两家区域试点公司的成立,开启了中国中车推进区域公司建设的新局面,通过试点引路,将加快完成区域公司的合理化全球布局的步伐。
郑学选表示,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和新机遇,中国建筑充分发挥公司海外信用评级高、品牌影响大、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的优势,强化业务、资本“双轮驱动”,将资本化运作作为实现海外业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在中东和美国积极探索创新投资带动总承包模式,在带动海外经营规模的同时取得可观的效益。同时,积极响应国际市场对BOT、PPP模式的需求,在美国、巴基斯坦、刚果(布)、斯里兰卡、希腊等市场积极推动投资运营类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中粮集团在海外业务布局调整方面也积极作为。于旭波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中粮集团“走出去”的主要目标区域为北美、南美和澳洲。“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粮集团的国际经营战略则更加关注在黑海地区、中亚地区和南亚地区进行贸易和投资。
数字是最好的佐证。“十二五”期间,中粮集团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大米、玉米、棕榈油、食糖、小麦、木薯等品类总量达916万吨,总金额39亿美元。其中2015年进口总量和金额分别比2013年增长139%和105%,占中粮集团上述农产品当年全部进口量一半以上;中粮集团向沿线国家出口麦芽、淀粉、柠檬酸、茶叶等总量达94万吨,总金额5.5亿美元。其中2015年出口总量和金额分别比2013年增长27%和20%。
除了调整海外业务布局,很多央企还对自身组织架构和战略定位进行了调整,以更适应“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指导下,沿线各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公路、房建、铁路、桥梁等基建项目急剧增加,这为保利国际海外工程业务发展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苗泽纯向《国资报告》介绍,保利国际集中优势资源,于2015年初将原海外工程部和原成套项目部整合成立海外工程事业部,统一开发、实施海外工程建设项目及成套装备出口与建设项目,开拓并培育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事业部成立以来,海外工程经营和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较快发展。
随着区域公司全球布局的推进,中国中车的战略定位也正在发生转变。余卫平表示,中国中车正在向中车中国转变,其所追寻的把中国中车打造成源自中国的世界品牌、总部设在中国的跨国企业的梦想必然实现。而中车中国、中车北美、中车拉美、中车欧洲都是未来中车的一部分。
新玩法 新思路
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央企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作法,为其他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借鉴。
比如,在合作机制方面,中国交建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与金融机构、兄弟单位、上下游企业打造战略联盟,构建价值网络。“我们构建的中国企业+地方政府+境外园区+境外企业的价值网络发展模式已经初见成效,我们在海外建设园区已经有23个,推进较快的有6个。”孙子宇向《国资报告》介绍道。
中国建筑则明确提出要努力成为中央企业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代表者与领先者,不断向“海外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价值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目标迈进的总体目标。“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建筑始终抓牢“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这条主线。扩规模,就是要不断扩大海外市场的经营规模,提升国际化指数,增强国际竞争力。调结构,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国建筑全产业链的优势,从建房向建城转变,从房建为大向基础设施业务转变,从承包商向投资运营商转变,实现价值链向高端延伸。转方式,就是要转换思维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提高国际化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郑学选这样介绍道。
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已成为“一带一路”的亮点。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到145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沿线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增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从一般贸易、设备成套,到工程总承包、海外投资运营,再到境外并购逐步发展,成为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者和引领者”——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海外发展之路,正是央企从产品走出去到产业走出去,再到资本走出去、模式走出去,一步步不断升级的缩影。
三峡南亚公司作为对巴基斯坦和南亚地区的投资平台,积极引进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IFC)和丝路基金参股(各参股三峡南亚公司15%股份),创新合作模式,积极稳健推进南亚地区水电开发。这种引入国际及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参与海外项目的模式,成功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增加了中国企业与国际投资者在巴基斯坦水电投资开发上的协同性,提高了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成为三峡集团贯彻党中央关于国有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实现混合所有制要求的有益实践。
企业行为不再短视。据刘林介绍,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中航工业在强调经济成功的同时,更加注重系统解决方案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成功。“我们提出了‘空中丝路’战略,统筹规划航空全产业链发展,为沿线各国提供航空系统解决方案,以引进使用国产飞机为先导,逐步通过建立服务支持体系、人员培训、航线运营、机场建设等措施搭建区域航空运输网络,提高当地航空运输能力,不仅为航空出行提供便利,也为我们国产飞机机队在海外运营提供必要保障,实现‘设施联通’,最终结合空港产业园辐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当地民生,与用户国实现共赢,实现‘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合作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开展本土化经营,融入当地社会,实现“一带一路”所提出的和谐包容原则,是中国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这方面,央企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中粮集团认识到,“人”是贸易型企业的最核心要素。为了提高管理能力,降低经营风险,中粮集团主导了海外企业的管理团队重建工作,并根据海外公司发展情况以及中粮集团海外发展战略进行相关调整。2014年并购荷兰粮食贸易商尼德拉后,2015年起,通过全球遴选,中粮集团陆续聘请四大国际粮商的一批行业翘楚担任中粮集团海外业务的重要高管,新任管理团队认可并支持中粮集团后续重组整合,从而有利于中粮集团主导开展后续国内外一体化工作和梳理业务和管理系统,并全面提升提高运营效率。
企业“走出去”进入一个开放、复杂的环境,不同的种族、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制度规则等都可能成为发展的绊脚石。“这一点,中远海运在长期的海外经营实践中深有体会,以人为本,尊重并融入当地文化,加强与海外员工的交流,注重文化融合对于促进海外业务发展至关重要。”据俞曾港介绍,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集装箱码头公司(PCT)从小事着眼,为当地外籍员工提供免费午餐,做到了当地企业想不到、不去做的事情,赢得了外籍员工的好评。在收购比雷埃夫斯港口管理局(PPA)谈判过程中,为了打消当地社区对中方企业收购股权后影响本土员工就业、自然生态破坏的顾虑,PCT与比港码头周边7个社区进行了充分沟通,最终用诚信和真诚赢得了当地社区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中方企业互利共融的发展理念。
协同互惠共谋最大公约数
“一带一路”,荣辱相依。随着竞争的持续加剧,企业传统单打独斗式的竞争策略,显然已不合时宜。如何在沿线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出海企业等构筑起的共同体中,共谋“一带一路”最大公约数,成为央企亟待探索的核心命题,以“联合出海,开放共赢”的智慧迎接挑战,成为央企走出去凝聚巨大共识。
“一带一路”强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其中共享对于央企到底有何意味?余卫平给出自己的思考:“所谓共享,就是和客户、合作伙伴去寻找共享点,甚至和竞争对手去寻找我们的共享点,不断推动国际业务发展。”
以此为出发点,中国中车在进军白热化的欧美市场时,独创性地总结出四种共享方式:与竞争对手共享;与客户共享;与当地政府和民众共享;与欧洲的大学、科研机构、咨询机构等共享。
央企作为出海主力,除了实现自身业务拓展,同样承担着带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职责和使命。在郑学选看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要充分发挥强大的资源整合优势,牵头做好大型项目特别是“一带一路”框架下战略项目的前期策划、运作和推进工作;中小型企业要充分发挥在专业或产业链上的优势,积极参与项目的推进和实施。
在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中,中国优势产能输出的产业链条和利益链条将得以强化。认识到这一点,中粮集团持续推动国内产业集聚区整体走出去,力求将资源、产业、融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相互合作,相互获利。
为了形成合力,进一步将产业链、利益链对接、交织,中国交建以中国路桥、中国港湾两家具有海外竞争优势的企业作为“走出去”平台,统筹集团、国内、全球资源,进退有据、上下协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管理运营的一体化业务。
开放共赢,无疑是增强企业海外经营管理能力的关键。“今天的国际市场已成为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力量综合博弈的场所,这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企业‘走出去’必须把防范风险作为与经营管理同等重要来对待。”俞曾港向《国资报告》表示。
此外,央企投融资能力不足问题正持续显现。如何创新和完善投融资服务,成为亟待补齐的一块配套服务短板。
事实上,金融资源是企业成功走出去不可或缺的要素,金融服务及其杠杆优势对企业而言尤为重要。对此,保利集团董事长徐念沙撰文表示:“一方面,因地制宜创新金融工具和运作模式,与企业有效衔接形成资金闭合回路,建立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在融资方式上给予有实力的企业一定的宽松度,充分了解企业信誉及行业地位,全面把握项目前景及战略引领作用,既看历史,也看未来。”
以此为创新方向,保利科技2011年在赞比亚以卖方信贷模式,承揽了赞比亚卢萨卡约50公里的城市道路工程。成为企业利用开发性金融——卖方信贷的一次实践。
突破口:“中国名片”
“一带一路”落地的这几年,全球市场与中国企业的互动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型化、综合化、一体化的海外项目越来越多,以高铁、核电、经贸合作区、重要基建项目、超高层等凝结着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中国名片”,成为海外拓展的突破口。
郑学选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全方位开展合作,为“中国名片”知名度的提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反之,随着“中国名片”在世界各地获得认可,对“一带一路”的进一步推进也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重点项目积累的口碑,胜过无数次在谈判中据理力争。“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出口英国,中国高铁开进美国,中交集团50年深耕“中巴经济走廊”赢得民心,国机集团正在建设中国在海外最大、合作层次最高的中白工业园,中国铁建修建亚吉铁路创造全产业链出口新模式,招商局集团的吉布提项目将“前港—中区—后城”模式第一次推向海外,中国建筑的超高层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里程碑……
“我们在海外打造‘中国路’、‘中国港’、‘中国桥’这些‘中国名片’,以企业公共外交助力国家形象塑造。”孙子宇向《国资报告》表示,“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众多,各国国内政治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意也较为复杂,中国交建的基本策略是在坚守商业文明、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质量、先进的基础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沟通民意争取民心;逐步构建一种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公关网络;拿出更多精力开展企业公共形象维护,通过外国媒体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公共传播塑造企业品牌,进而塑造国家形象。
“中国名片”是中国标准、中国资金、中国技术、中国管理、中国创新的集合体,代表着中国制造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企业赢得全球话语权的载体。如今,在ISO、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和ITU(国际电信同盟)这三个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中,都有中国专家担任领导职务。
日前,雅万高铁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是中国高铁标准“走出去”第一单,也意味着全球高铁市场迎来了中国规则。
郑学选说,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中,带动相应技术、标准走出去,充分扩散、利用起来,在造福沿线地区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比如,中国建筑承建了世界一半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相关技术能力居于全球领先地位。我们将相关国内技术带到我国港澳、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既拔高当地城市天际线,展现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又为企业赢得了广阔商机。
据俞曾港介绍,中远海运集团通过一次次安全高效的海上运输和全程物流服务,将一张张“中国核电”、“中国高铁”、“中国装备制造”等新名片成功传递到全世界,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综合物流保障的同时,也在积极打造“中国运输服务”的品牌,并使其提出的新倡议、新理念得到了全球行业的普遍认可。
在苗泽纯看来,“中国名片”的定义将不断丰富:从更高层次来看,“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以更加开放、更加负责的姿态擦亮中国这张大名片;在中国这张大名片的基础上,内容还要不断丰富。“保利的海外工程业务更要打造中国精品工程名片,深耕‘一带一路’,为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不过,于旭波提醒道:重大项目“走出去”,一定要与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实力相吻合。中国企业的某些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与国际通行方式差别较大,甚至还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产品造假或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要避免这样的行为给“中国名片”带来信誉危机。
如何赢得政心民意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等情况千差万别,中央企业此前“走出去”,不可避免会遭受到各种误解甚至是敌视。而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常常是“只管埋头干活,不管别人评说”,一些西方媒体的误导和当地舆论的误解,以及个别企业鱼龙混杂,使得中国企业形象受损。
但三年多来,中央企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所扮演的是建设者的角色,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属地化管理、合规经营、开展企业公共外交,舍得利他、合作共赢,是中国交建深耕巴基斯坦50年的经验总结。
在巴基斯坦,中国交建经营任何一个项目,从项目信息的追踪、投标、建设、运营,每一个重要环节都要聘请律师进行合规性审查,尽最大可能规避法律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东道国政权几经轮换,中交集团承揽的近百项工程项目没有遭遇严重的法律风险。
中国交建聘用的当地员工约占总数的80%。中方所有员工赴巴前都要接受伊斯兰教相关知识教育,并有系列措施、制度保证尊重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人情。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巴基斯坦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而中方文化提倡人人平等,尊重巴方每个阶层的员工。这种尊重,促进了中巴员工之间的友谊,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中方员工经常被邀请参加当地人婚礼或重要节日,而且往往被视为重要嘉宾,乐器要等中方到来时奏响,庆典要等中方到来时开始。
中央企业使所在国对于“一带一路”的认知发生深刻的变化所依托的桥梁,正是一个个扎根海外的项目。
据于旭波介绍,“一带一路”建设三年来,进度和效果超出预期,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和参与意愿。中粮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的农粮贸易和投资项目能明显感受到当地政府和居民对“一带一路”倡议持积极认可态度。
在他看来,中粮集团的海外项目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2016年5月,中粮集团在乌克兰投资7500万美元建设的DSSC码头正式投产。DSSC码头投入运营进一步优化了乌克兰及周边国家从河流到出海口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大大提高了该区域粮食出口量。该项目为拉动当地就业和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一带一路”自然会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认可与欢迎。
“企业的影响是具体的,是‘一带一路’的有机构成,也是形象代言人。”据刘林介绍,尼泊尔地震期间,中航工业新舟60飞机和运12飞机保障小组一直坚守在尼泊尔首都,确保飞机顺利完成人员救援和救灾物资运输,为抗震救灾做出了贡献;斯里兰卡机场跑道维修工程,雇佣了当地200多名员工,在不影响机场白天运营的前提下提前完工;肯尼亚职教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解决肯尼亚当地人员的就业问题。
比雷埃夫斯港位于希腊东南部,为希腊最大港口,也是欧洲十大集装箱码头之一。据俞曾港透露,早些时候,在中远海运集团表达出收购港口的意愿时,当地民众是有一些看法的,认为中国人的到来,会抢夺他们的饭碗。
后来,中远海运本着共赢的原则,为当地的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甚至为竞争对手提供相关的市场机遇,逐渐得到了当地社会和公众的理解和认可。俞曾港认为,这也是中远海运能成功收购港口股权的根本原因。
在“一带一路”海外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建筑深度贯彻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切实从当地政府和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眼,在项目选择上就高度重视当地需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契合,积极发展关乎民生的建设项目。
在巴基斯坦卡—拉高速公路项目(口行融资)实施过程中,中国建筑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加强属地化建设,根据策划,该项目将聘用当地管理人员1000余人,招用当地劳务8000余人,积极带动当地就业,加强对当地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实现企业和当地社会的双赢。
在央企海外项目所在地,当地政府和居民都将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区别看待:“只有你们真的为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着想。”项目落地、民意相同,央企与东道国已并非是简单的利益关系,而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而这,正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之处。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中央企业的项目获取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也对‘一带一路’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郑学选说。
做个“一带一路”上的“好农夫”
着眼未来,“一带一路”上的中央企业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在余卫平看来,我们要做“一带一路”上的好农夫,在“一带一路”的区域中精耕细作,使这片土地不断的提高产量,这样我们就能够不断超越。
要做一名“好农夫”,须重视海外这块宝地。
作为建筑央企“走出去”的代表,中国建筑和中国交建都提出要优先发展海外市场。郑学选表示,中国建筑将以海外优先为原则,在人力资源、财务资金等多方面对海外业务给予政策倾斜。孙子宇表示,中国交建将突出海外优先发展,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释放海外业务各主体的活力。
要做一名“好农夫”,须保证耕地的长远发展。本地化、区域化发展成为很多央企的共同选择。
“走出去”经验丰富的中国中车从向海外提供产品开始,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在全球布局中深层次实践本地化发展。未来,一是围绕当地轨道交通发展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二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为用户提供价值最大、支出减少的超值服务体系;三是为当地创造就业、创造税收,提高其制造业发展水平。
2016年7月成立的保利国际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在海外具有传统贸易优势的地区设立子公司和代表处开拓市场,在项目执行方面聘请当地外籍人员,形成项目的属地化。
属地化带来区域化整合。孙子宇指出,要推进境外区域化、专业化、属地化建设,使公司海外各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全面推进“五商中交”境外落地。
余卫平透露,中国中车海外各类机构正在逐步统筹整合,中车北美公司已于2017年1月5日在美完成注册,中车拉美公司也完成注册。通过试点引路,将加快完成区域公司的合理化全球布局的步伐。
要做一名“好农夫”,须协同发展,携手共进。
2017年3月28日,首次以散粮集装箱方式进口的2200吨哈萨克斯坦小麦搭载中欧返程班列顺利抵达西安国际港务区。所进口的哈麦由中粮集团旗下尼德拉哈萨克斯坦公司从自有库点直接供货,由中粮贸易执行进口并首次采用散装集装箱运输方式运抵内陆口岸。这是中粮集团国内国际一体化运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于旭波说,未来中粮集团将继续加强内外协作、积极配合,助力集团海外布局完善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
郑学选也表示,中国建筑将更注重业务地域的内外结合,业务内容的远近结合,通过境内外的联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农夫辛勤耕作产出的农产品要卖出好价钱,须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转型升级,不断向高端迈进,也是企业超越自己,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建筑已然意识到了自身品牌建设的重要性。郑学选表示,2017年要结合公司业务布局与海外拓展,把企业打造为世界投资建设领域的第一品牌。
同样,余卫平说,未来中车将实现从本土企业到跨国企业、再到全球企业的跨越。CRRC是源自中国的世界品牌,是一家总部设在中国的全球企业。今天的中国中车,将会转变为由中车中国、中车北美、中车拉美等共同组成的中车集团。
文化产业评论: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的灵魂。要真正做到文化交流,必须坚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开放包容和互学互鉴的基本原则。实现路径有:加快文化交流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文化交流合作的内涵与形式;推进文化精品建设与创新;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
作者:刘娜、刘山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求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文化交流互鉴,更有利于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更有利于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更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乃至走向世界。
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文化交流大有可为
“一带一路”源自历史文化概念。其中,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的灵魂,可以推动我国与沿线各国的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和宗教众多,政治立场、利益诉求、行为模式都存在巨大差别。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实现民心相通,首要而有效的手段就是文化交流。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超越国界。发挥文化交流的向导力、融合力、创造力、想象力、感染力,可以全面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现状及利益诉求,从而起到消除偏见、化解歧见、增进共识的效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文化交流可以保障合作共赢。近年来,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三股势力”在欧亚地区活动日益猖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相关国家仍存在一些领海、岛屿和海洋权益之争。要保证“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实现合作共赢,就离不开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并使之成为政治、经贸、军事、社会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润滑剂”“催化剂”,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文化交流可以提升中国形象。“一带一路”是借用古丝路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我国能够换位思考,通过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以“中国智慧”丰富人类文明,主动塑造好文明大国的整体形象,让“一带一路”更加体现中国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共享性,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使人类社会更加和睦。要真正做到文化交流,必须坚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开放包容和互学互鉴的基本原则。
文化交流前提是平等。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带一路”沿线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模式,都为共同构建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大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都是全人类、全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文化和文明的国家与民族有大有小,但决无优劣高下之别,这就如同联合国每一个成员国都有平等的表决权一样。
文化交流必须相互尊重。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决不能因为科技和物质发展水平不同,就胡乱给各种文化贴上“先进”或“落后”标签。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平等对待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传统,绝不会搞西方“普世价值”那一套,将其他文明视为“未开化”,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
文化交流重在学习互鉴。不同文化和文明不仅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民族的代代相传,而且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我国古代就从与西域文化交流中获益良多,石榴、葡萄、胡萝卜等物产都是从西域传入内地,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等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的文化交流需要特别注意,互学互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文化交流的实现路径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加快文化交流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要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调查、研究与整合的基础上,推动相关技术标准对接和示范性规则的制定,加快文化交流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以文化创新为核心,搭建投融资和交易平台,推动开展创意研发、遗产保护与利用、贸易与资源配送等文化交流合作服务,为促进沿线国家间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基础支撑。同时要根据合作交流国家的文化资源特性,构建不同价值形态的文化产业合作平台。
丰富文化交流合作的内涵与形式。文化交流合作除文艺展演、新闻出版、影视交流、文物博览等传统文化领域交流外,还要拓展教育、科技、旅游、学术往来、知识产权保护等文化交流合作新领域,搭建新的交流合作平台,创新交流合作的形式。不仅要深度挖掘沿线各国的人文资源、弘扬人文传统,而且要围绕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另辟蹊径,开创新局面,在平等双向互动中“制造同心”、构筑“民心工程”的文化基础。
推进文化精品建设与创新。打造并形成富有特色又形式多样的文化精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培育文化精品关键是要以产品为核心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资源。为此,我们要在“请进来”和“走出去”中培育品牌文化产品,并举办富有内涵、形式多样的文化论坛、展览、演出、贸易等活动。我们还要注重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手段,通过影视、图书、音乐、动漫、网游等业态传承“一带一路”历史渊源、文化精神,让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成为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消除中外文化隔膜,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要利用所在国民众习惯的语言和方式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及其背后的价值根源与普遍性,向国际社会广为传播“一带一路”所承载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才能把富有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传播出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