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评论:短视频在视频行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终于在2016年、2017年迎来爆发式发展的机遇。由于需求和网络条件的变化,以及大量的创作者投身于短视频内容创作中,短视频行业一片红海,可以说2017年创业,如果没有短视频这三字,基本上不要跟投资人聊了。但目前优质内容匮乏、盈利能力不足、监管环节薄弱三大“绊脚石”阻碍了短视频行业的良性发展,行业未来该如何乘风直上,成为摆在怀揣短视频梦想的创作者面前的一大问题。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综合 编辑:萧蓝羽
2017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于4月27日在北京正式开幕,大会涉及科技、人文、媒体等多个互联网领域,其中自然也包括最近很热的短视频行业。在大会中的移动视频峰会上,不少大咖发表演讲,谈了对短视频和内容的看法。
对于短视频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百度视频CEO胡浩认为,总体来说是由于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现在的用户需求跟几年前用户需求的看法,跟移动短视频的使用条件也不一样,正是由于需求和网络条件的变化,以及大量的创作者投身于短视频的内容创作行业中,移动短视频行业蛰伏了多年,终于迎来了非常大的机遇。
凤凰新媒体联席总裁、一点资讯总裁陈彤则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点忧思。短视频依然处于初级起步的阶段,还有很大的蛋糕要瓜分。目前领域的细分也不足,看过国外的视频就会发现,国内的视频分类与制作水平都差得多,短视频的盈利模式依然需要探索。此外,陈彤还表示小平台的机会已经不多了,一些中小规模的网站声称我要再重新打造一个全新的聚合app,这种机会真的不大。
移动视频身处最好的时代 蓄势待发
短视频本质是视频化的图文内容,从时长和用户消费行为看,短视频内容跟图文更加趋近,跟长视频有较大差异,这意味着图文内容兴盛的领域,短视频也可以变得足够流行。
相关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月底,垂直类短视频APP渗透率达19.3%,用户规模超过1.3亿人。根据易观数据,2016年7月垂直短视频应用月活跃用户规模为8965万人,较1月份增长25%,月使用时长达到5.87亿小时,人均单日使用短视频时长达到62.84分钟。而到了2016年底,中国短视频市场活跃用户规模已经超过5000万,全年短视频消费约占用户新闻媒体消费总时长的25%,占用户总移动互联网使用时长的7.4%,按此推算,短视频的使用时长已经跟发展多年的综合视频网站7.2%的手机使用时长份额相当,预计短视频消费时长在未来仍然会进一步提升。
随着用户消费时长的增加,广告商业化的推进,预计2020年短视频内容驱动的广告规模将达到600亿元,是2016年的10倍。从当前的增长趋势推测,短视频消费时长在未来仍然会进一步提升。可见行业发展迅猛、市场潜力巨大。
短视频行业处在巨大风口之中,从各大互联网公司对短视频领域加大投入中也可见一斑。今年4月,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召开短视频战略发布会,宣布土豆网全面转型为短视频平台,同时还将投入20亿元鼓励扶持内容创作;3月,短视频平台快手宣布获得由腾讯领衔的3.5亿美元投资;几乎在同一时间,网易云音乐推出的更新版本中,短视频功能成为一大亮点……短视频俨然已经站在了巨大的风口之中。
版权混乱,监管乏力是软肋
但在短视频行业的风口起飞前,这个行业的版权乱象也已经显露无疑。短视频在平台上被随意转发、未经许可随意下载,这些都严重损害了短视频创作者的利益。
究其原因,由于短视频时间短,因此更容易被剪辑、上传和下载。常见的侵权方式是短视频作品被剪掉片头、片尾在其他平台上随意传播,微博、微信以及今日头条等平台上滋生了众多随意窃取内容的营销号、搬运工以及“剪刀手”,尽管他们对短视频作品进行了二次传播,但却从未考虑过版权和出处的问题。除了随意传播之外,未经允许和授权擅自下载、使用、再次传播等,也是常见的侵权方式。
国内包括一条、二更这样的机构在内的不少高产PGC短视频内容生产者都曾遭遇版权问题,他们大部分都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版权保护,但是由于行业版权意识不足、取证困难、监管机制不完善、维权成本高等原因,短视频版权保护现状并不乐观。
今年2月,短视频平台“梨视频”在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资质情况下,通过开设原创栏目、自行采编视频、收集用户上传内容等方式,大量发布所谓“独家”时政类视听新闻信息,被责令全面整改。
此外,一些短视频平台则利用观众猎奇窥探心理,采用偷拍等方式将他人隐私作卖点,打色情、淫秽、暴力等内容“擦边球”。这些现象的存在与滋长,挤压了优质短视频的生存空间,影响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更多短视频解读:www.yangfenzi.com/tag/duanshipin
如今的短视频,还沦为抄袭的重灾区。无论是短视频平台还是社交平台,复制、截取他人原创视频的营销号大行其道。一些优质的短视频,未经允许被“搬运工”和“剪刀手”稍作处理,成为吸引流量的工具。即便是作者在视频中注明了出处,也多被层层虚化。一些独家推出的短视频,还被抹去角标、遮盖出处。同一内容的短视频被“掐头去尾”,重复出现在不同平台,不仅令观众纳闷,更令视频原创作者烦恼,大大制约了短视频行业的创作环境。
业内人士认为,短视频平台不应成为违法违规内容的“避风港”。要通过必要的内容审核机制加大把关和治理,还应对视频作者实行实名登记制、健全用户投诉机制,做到违法违规内容可自查、可溯源、可反馈,体现和保证平台应有的自净能力。
2月28日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开通自媒体视音频线上版权登记,可视为是短视频行业版权规范的关键一步。文化产业评论认为,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特点,创新和优化技术手段,对短视频内容的生产、传播全过程跟踪。让随意截图截片、私自下载传播的行为有迹可循、有责可追,切实保护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搞炒作、赚人气、追流量 盈利模式未成形
在短视频行业巨大的流量诱惑下,一些作者为了夺人眼目,不惜用低级趣味作为噱头,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网络女主播通过软件上传大量“异食类”的短视频,如吞活金鱼、灯泡,吃面包虫、仙人掌等,这种现象不甚少见。此外,暴饮暴食、自我伤害等怪异行为也一度成为短视频低俗内容的素材来源。为了吸引用户,一些短视频平台对此缺乏必要干涉,有的甚至还通过重点推送、置顶显示等方式,对低俗内容采取默许和放纵的不作为态度。
短视频低俗化现象泛滥,归根结底是平台为了短期变现快速获利。但是,在渠道获取已经不是难题的今天,“内容为王”的原则应当重新被奉为圭臬,短视频平台急需优质的原创产品。
未来单纯靠娱乐吸引用户的短视频平台会陷入困境,而致力于发布有用信息、提供专门知识、帮助解决问题,最终为用户节省时间的优质短视频平台会异军突起。短视频平台有着很大价值,是互联网的一个浪潮,好比马车变成汽车一样,是整个产业的升级。去年今日头条、微博流量的爆发大部分也依赖于短视频。目前各个互联网巨头都在“跑马圈地”,争夺短视频地盘。
一些短视频平台借助具有话题性和关注度的公众人物炒作营销,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但由于缺乏长期发展规划,无法将人气转化为持续盈利的卖点,“叫好不叫座”。
以刚刚被腾讯宣布关闭的微视为例。2014年春节期间,微视通过邀请大量明星录制拜年视频,下载量迅速升至苹果APP商店免费榜前五。据统计,仅在除夕和大年初一两天,就有数百万人通过该平台发布或观看这些拜年视频,视频总播放量达上亿次。然而明星效应转瞬即逝。秒拍、快手等平台用户数量相继过亿,微视的用户量却在5000万以下停滞不前。微视被腾讯战略性放弃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亏损。短视频平台生存与发展的“法宝”,是必须找到合适的盈利方式。
随着知识付费势头逐渐兴起、用户在手机端短视频消费习惯的养成,人们开始愿意为优质内容“埋单”,这为广大内容创业者带来了发展良机,也对拥有很强短视频内容创作能力的专业媒体机构形成刺激。今年1月,以介绍人文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短视频APP“看鉴”推出付费会员服务,精心打造付费视频专辑。短短一个月,该平台积累了近万用户,其中不乏购买了年会员的忠实用户。
结语
当一个现象级的短视频作品出现后,同类型产品的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激增。但市场饱和后会重新启动竞争机制,优质内容的短视频会留下,而单纯模仿的劣质短视频将被淘汰。这也正是巨大的投资热情和市场需求背后,短视频发展短板的显现:内容创作同质化严重、新意匮乏;平台只顾短期盈利,长期规划不足;监管不力、版权保护不足,低俗内容和创意抄袭大行其道。看来短视频行业要谋求长远发展,短视频平台必须要踢开优质内容匮乏、盈利能力不足、监管环节薄弱三大“绊脚石”。
文化产业评论认为,踢开“绊脚石”的关键在于,将盈利思路从追求“流量变现”转变为“内容变现”,利用平台内容的价值来提升长期盈利能力。虽然无法预测短视频行业的发展红利期还有多久,但行业要想继续乘风直上,依然有赖于审时度势地经营内容价值。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为什么说印度是下一个短视频爆发地?
这是南七道短视频观察的第6篇
6月初,凯鹏华盈(KPCB)合伙人、“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发布2017年互联网报告。在长达355页报告中,超过1/7的篇幅聚焦于印度。在此之前,谷歌和毕马威(KPMG)也联合发布报告,看好印度市场。
在这其中,包括Netflix、Amazon、UC等中美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印度的视频内容拓展,当地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加速轨道,在全球短视频高速增长的今天,下一个爆发点很有可能在印度。
印度是网络内容的下一个爆点
2017年印度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4亿,其中80%以上的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流量上网。从时间花费来看,印度网民将85%以上的时间都花在了app上,包括即时通信和视频应用。目前,线上和线下流量使用加起来,印度网民平均每月消耗移动流量达10Gb。
在印度。电脑的普及率远远不如手机,这是因为印度互联网发展起步晚,没有经历互联网1.0时代,而是跨越了PC阶段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但很多印度企业没有PC时代的包袱,反而更适应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
随着网络服务的提升,印度用户的需求已从原来的快网速、省流量,过渡到更多内容消费。而印度的短视频的制作和整体生态还处于初级阶段,内容生产和分发都十分粗放,但用户的需求却很旺盛。未来两到三年内,印度将会迎来PGC、UGC创作的集中爆发。而短视频将会是印度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爆点。
Mary Meeker认为印度市场是“最具吸引力的互联网市场”。她表示,中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全球竞争已经爆发,印度已经成为中美企业优先争夺的市场。尤其对于内容生产方和分发方,印度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凸显,因为印度不仅是一个庞大的用户市场,更是潜力巨大的PGC和UGC资源库。
今年4月,来自印度的马斯塔纳玛就在youtube上爆火,她的曾孙将她制作传统南印菜肴的过程,拍成视频上传,目前观看人数已经突破千万,她的Youtube帐号“乡村美食”的订阅粉丝超过20万,外媒将106岁的她称为年纪最大的“网红”。印度短视频内容创作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加。
为什么印度市场如此被看好?
人口红利是印度被看好的第一大原因。Mary Meeker的互联网报告显示,2016年印度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长至3亿5千万,增幅28%,仅次于中国。而相对于中国已经日渐饱和的互联网市场,印度市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同时,印度的流量费用在近几年急速下降,2016年就降低了约50%。更低的流量费让更多人有机会用上智能手机,从而使得流量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在这方面印度已经连续几年保持9%的高速增长,这又反过来进一步促成流量费用的下降,给印度互联网发展提供了良性的市场生态循环。
印度还是仅次于中国的安卓手机大国,2016年印度人总共花了约1亿5千万个小时在安卓设备上,成为google play App的最大用户群。WhatsApp的印度用户数量在全球居首。
印度25岁以下的人口占了总人口的一半,这些年轻人本就热衷于尝试新事物,热衷于探索世界,流量费用的下降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培养了他们在移动端观看视频节目的习惯,直接促进了移动端的视频消费。市场咨询公司EY预计,到2020年,印度会有6.5亿互联网用户,视频点播消费市场规模将高达30亿美元。
宝莱坞电影产业也为印度短视频的发展积蓄了后力,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人才储备,相比传统图文表达形式,短视频的发展可谓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
近几年,亚马逊、Facebook、Uber等美国互联网公司都已宣布了在印度市场加速扩张的计划。对此业内人士早有共识,印度是目前尚未挖掘的最大的互联网经济体之一,印度对互联网的开放政策在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印度政府对于外来互联网公司很少有牌照管制,比如2016年3月印度政府批准了海外电商投资条例,允许外国企业对印度的平台型电商公司进行100%的直接投资。
对于美国公司,Meeker特别提到Amazon。她认为像Amazon这样在亚洲发展并不顺利的美国公司,要“确保尽早投入资本”。目前,亚马逊已经对印度业务投入50亿美元,Uber在印度市场的投入也已经超过10亿美元。按照用户数量计算,印度是Facebook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视频巨头的印度市场争夺战
2016年1月,视频网站Netflix进入印度,随后,Amazon的视频服务prime video也开始进军印度市场。
视频内容巨头将印度选为下一个逐力场的原因显而易见,不管是智能手机还是网络电商,欧美市场的成长速度都在放缓,进入平稳发展期。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内容流量的激烈争夺,而印度尚未被开发的10亿级市场,自然成为巨头争相瞄准的香饽饽。
但两家公司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市场策略。Netflix走的是全球化路线,即制定通用准则,将同样的内容在所有服务地区推广,这是扩张事业版图最便捷的方式,因为只需要生产一份内容便可辐射到所有地区,中间需要的不过是翻译等一些成本极低的转换。这套策略在Netflix进军欧洲时发挥了很大作用,极大地拉动了Netflix海外用户的增长。
对于印度,Netflix高层抱有更乐观的期望,因为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这意味着当地观众并不存在语言上的隔阂,Netflix甚至不需要将美国节目印度化,就可以直接在印度上线。
但从随后一年印度用户的增长数据来看,Netflix的全球化策略并没能拿下印度市场。这首先是因为,欧洲和美国共享着同一个文化背景,哪怕语言不通,欧洲观众对美国节目有着天然的价值观认同基础。印度的情况恰好相反,印度文化和欧美文化相差极大,在美国人看来极正常的行为,在印度人眼里可能就变成伤风败俗。此外,印度有超过20种方言,虽然官方语言是英语和印地语,但其实只有少数出身富裕,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
相比之下,亚马逊视频的本土化策略更贴合印度市场的需求。亚马逊的印度市场主管Roy Price曾多次访问印度,和包括国宝级演员阿米特巴·巴强和沙鲁克·汗在内的印度影星接触,就是为了借力打力。因为宝莱坞影星对印度电影产业有很大影响力,不仅能分得票房收入,还享有部分作品版权。
2016年曾在中国国内上映的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以50亿卢比的票房,在当年成为全球票房排名第三,印度票房第一的电影。而亚马逊瞄准这个故事的商机,联动印度资源制作了本土化的动画版电影《巴霍巴利王:消失的传说》。利用印度人做针对印度市场的视频,是亚马逊的本土化策略的核心。
由于印度文化和种族的复杂性,所以不管是中美互联网巨头,进入印度的重要一步就是本土化,这是国外企业进入印度拓展事业版图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内的短视频应用也正在成为爆发式增长产品,移动应用纷纷开始切入短视频,短视频已然成为布局移动互联网的”标配”。“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早在2014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就指出:“移动数据流量正在加速增长,速度超过81%,而视频是增长的强劲驱动力。”艾瑞发布的《中国在线娱乐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线娱乐市场规模到2018年将达到3776.9亿元,人均每天花费1个小时在在线娱乐。
去年直播平台和短视频是互联网最热门的两大战场,今年直播平台略显沉静,而短视频的生产和消费却仍然高度活跃。不仅新浪、今日头条、搜狐等均在2017年将短视频列入战略规划,秒拍、快手、小咖秀都在加大对短视频内容的扶持。(马上点标题下蓝字关注可获取更多内幕,每日一深度!)
一款名为“秀兜”的APP软件,以智能创意产品短视频吸引了众多发烧友的关注,正在悄然收割短视频爆发带来的红利。数据显示秀兜APP 2017年上半年覆盖用户数已达1560万人,月GMV790万人民币,发布视频总数高达1.2万条。
接下来,我来扒一扒秀兜的崛起之道。
【切入科技智能硬件意义何在?】
我们知道,短视频的头部三强,秒拍、快手、头条视频各有所长,已成鼎足之势。一下科技的秒拍依托微博这棵“大树”,为其带来巨大流量;快手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赢得二三线城市观众的青睐;头条视频是今日头条最大的流量源,超前的推荐引擎让今日头条成为资讯媒体的新领军者。
如何在巨头林立的短视频市场分得一杯羹?我认为目前短视频平台虽多,但内容同质化比较严重,头部品牌都是围绕游戏、娱乐和颜值等方面。所以秀兜切入智能创意产品垂直领域,打造“小而美”平台来建筑其核心竞争力。
秀兜选择切入智能硬件,也是基于智能产品行业的三个因素。
其一,智能硬件产品容易形成发烧友聚集,便于打造社群效应。
其二,智能硬件更新频率快。每天都有大量“黑科技”产品面市。因此打造科技智能硬件视频平台,只要保持每天的更新量,不愁没有吸引观众的题材。
其三,智能硬件行业“钱”景无限。秀兜APP平台的短视频除了涉及新品源源不断的手机产品,还包括人工智能、VR/AR、机器人、智能家居行业。根据9易观国际的数据统计,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2016年达到3315亿,并程稳定增长趋势。
秀兜APP的短视频内容源,一方面是自建团队制作,通过打造“秀科技”、“酒话连篇”、“祥约大咖”,这些围绕智能硬件产品和行业资讯的视频子品牌。
另一方面,引入科技产品企业和专业团队进驻秀兜APP平台。目前,秀兜APP吸引了包括华为、极客爸爸、戴森、锤子科技等科技企业,zealer、极科技、nology、IT耳朵等科技自媒体,以及智能创意产品的发烧友在其平台,发布最新的产品和行业资讯视频。
【用内容打造社群属性,是引爆流量的关键】
秀兜APP的许多短视频下面,都有不少发烧友对产品的讨论。智能硬件产品天生自带社群效应。发烧友自带IP功能,通过视频分享,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这些外部社交平台引爆二次传播。
智能手机初期,小米借鉴魅族社群营销经验,推出安卓的刷机包MIUI系统,聚集了数十万的手机发烧友,这些手机发烧友就像一个个小IP,影响周围对智能手机不了解的人群。后来小米手机的成功,其中小米社群里的发烧友功劳巨大。
从另一方面来看,短视频的社交营销玩法,不仅更易被大众所接受,而且更易触动网友的兴奋点,从而引发对源视频的大量模仿,进而与品牌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极大缩短消费者从品牌认知到品牌认同感的进化路径。
形成发烧友社群效应,也让入驻的原创团队有了“归属”感。因此,流量和内容,本身就是鸡和蛋的关系,好的短视频作品,自然能吸引科技产品的发烧友“围观”。
【内容链接销售,是短视频实现变现的关键】
如果说淘宝的发展带动了电商卖家、物流、线上营销等等一系列产业链发展,那么短视频的发展也带动了一系列网红、MCN机构和技术支持平台。不过我认为变现模式才是短视频能否成长的关键。
短视频平台的变现一般是广告植入、流量广告、内容打赏、会员付费。我认为,无论是移动直播,还是短视频,最终都会成为营销的常规工具。秀兜APP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短视频内容直接链接产品销售的平台。对于内容制作方来说,这无疑是更直接的变现模式。
秀兜提供的数据显示,5月秀兜注册用户数200366人,日活数382653,销售交易额(GMV)8327017.79元,流水2590607.22元。
【结束语】
前几年移动应用分发市场打的时候,轻应用、轻游戏蔚然成风。现在,移动内容开始火了,短视频、短文章又先后火了。
总体上看,用户的耐心越来越有限,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越来越少,大家都在争夺用户驻留时长,而产品形式越来越轻、短。这真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让我看,短视频行业的竞争不只是拼分发、拼用户数、拼内容,而是一个综合比拼,集观看、创作、分发、变现于一身的“全能”平台才有较大的胜算,而秀兜,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