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
人类当前正处在一个全球产业深度变革的一个关键阶段。
大家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动力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代表,以英国为主导,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能源革命,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代表,以美国为主导,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说第一次信息革命),是计算革命,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美国主导,人类进入半导体信息时代。
目前,当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和网络这四种力量集聚在一起,新的产业革命已能看到雏形,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第二次信息革命)正在酝酿。
贰
数字经济影响力多方面显现
一方面,数字经济对生活、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正在越来越大,数字经济的影响力在多个方面显现。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测算,中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超过美国、法国和德国:2013年,中国的iGDP指数升至4.4%,已经达到全球领先国家的水平。
另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中预测,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将接近1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渗透率48%,总就业容量达4.15亿。
叁
创新范式正在发生巨变
另一方面,创新的竞争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我们看到,从创新的角度而言,未来全球的创新范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1、创新范围已经从“封闭竞争”走向“开放合作”,创新更多是由多个企业在一个创新生态系统中相互合作完成的,创新边界已经超出了企业既有的边界。
2、创新组织已经从“一体化”走向“平台”。 “平台”以其特有的弹性,成为网络经济背景下的重要战略选择和组织形式,使得企业的创新活动同技术和市场变化共同演进。
3、创新行为已经从“线性创新”走向“涌现创新”。未来我们需要培育友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即培育创新的环境,创造创新的机会和激情,尊重和激励创新,引致创新行为不断涌现,相关各方共生演进。
肆
“现有创新”和“创新洞见”将深度融合
随着数字生态正在吸引大量的资本注入,“现有创新”和“创新洞见”的结合也将会进一步深入,推动创新升级,引领经济新动能形成。未来,一个更多人的参与、更多商业主体进入、覆盖更大范围地全球化平台经济系统的互联出现,也会让真正意义的商业智能系统大规模的应用。
互联网创新及其服务生态的不断演进,恰好能够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契合,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深化改革契合。更多数字化解读:www.yangfenzi.com/tag/shuzihua
基于互联网平台,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能够更加顺畅的流动,更加高效的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过去中国一直是后发国家,主要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创新,是跟随性、仿制性的创新,往往在开始之前就知道要做出哪些创新。目前要开始进入创新突破期的关键时点,原有的创新模式就必需要进行系统性转变。
伍
什么是未来企业的必备能力
作为拥有全球最多网民的网络大国,全球第一的电子商务大国,全球第一的互联网就业大国,中国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活动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以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以互联网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领域正在快速成长。
而中国与美国正在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导者,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大国和强国。未来,如何借助互联网推进全球经济增长和普惠贸易发展,也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使命和机遇,也是每一个中国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由于平台同时具备了物理性的公用基础设施和社会性的生产组织形式两层含义。因此,从平台的含义上来理解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就可以将其本身看成是由提供各类针对性服务的平台基础设施和平台组织形式构成的协同共享生态系统。
平台不仅是一个层面的平台,而是在互联网上由平台相互融合,最终形成包含了无数细分平台的大生态。如何挑选和利用好“数据化的创新服务平台”是未来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一!【文 | 崔瀚文 阿里研究院 本文首发于《商学院》杂志2017年2月刊】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创新要素的演进
文 | 崔瀚文 阿里研究院
创新要素就是实现创新所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条件,不论是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往,创新要素是指人、财、物,及其组合的机制。
人类社会沧桑巨变,一切坚固的事物都不断经历着解构和重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现代商业社会的发达程度也随之螺旋式上升。历史上,“创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往往是社会变化的肇始,也是变化的结果。当前,面对更加复杂的现实世界,创新的环境也已发生变化。
创新要素是什么,需重新审视,认知体系需再次重构,要素重点需重新评估。
我认为,创新要素可从主体、资源、时空、制度四个维度重新定义,而创新要素自身也在不断解构和演进之中。
当前,注意力、知识、机遇、市场是实现创新更为关键的要素。
主体层面:从“人”到“注意力”
以往,“人”本身被誉为创新的核心要素。但是,当前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将“人”笼而统之的称“创新要素”,已经并不能反应现实情况:
一方面,人本身,以时间和空间为单位,正在被解构和碎片化。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任何一块屏幕都可以轻易的连接到全世界,人们更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其中不乏能够轻获得的暴力、色情、虚假资讯,从而更导致人的专注的匮乏。
信息无限,而人类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处理的信息上的能力有限(注意力有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在1971年就指出“信息的丰富导致注意力的贫乏,因此需要在过量的可供消费的信息资源中有效分配注意力。”。
另一方面,创新工作的特殊性,让以往很多组织的创新绩效考核存有漏洞。如果仅仅依靠在物理空间上留存人、约束人、调动人,而方向本身不能激发人的注意力,也只能最终沦为“看上去在从事创新工作”,从而滋生大量名义上的“科研人员”,实际上的“低效者”。我国目前科研产出成果的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在主体层面而言,创新要素正在从“人”逐渐转化为“注意力”。
北京师范大学张江认为,人的本质为意识,物质的富足、信息的丰富、链接的便利、技术的加速带来的是人的延伸,现实生活瞬息万变,其背后是人的意识在时间中的驻留。
张江提出了新的注意力理论——占意。由于每个人的主意识在每个时刻只能想一件事,所以什么东西占据了意识,以及它的动态演化怎么样就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浙江工业大学张雷在《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一书中也指出:所谓注意力经济就是注意力资源的生产、加工、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人类活动方式。
从管理实践的角度而言,当前创新主体开始聚焦在注意力层面,就需要从人的基本特征角度选拔、关注、引导、激发员工的注意力形成,并针对注意力资源的加工、分配、交换、消费等选取和形成一套更加科学的制度。
例如,注意力的形成往往与以下若干方面有高相关性:
资源层面:从“物力、财力”到“知识、数据”
创新还需要客观资源的有效聚集。
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所需要的资源要素已经不仅仅是“物力”、“财力”所能简单涵盖。知识,包括信息、经验、公理等等,成为创新更为关键的要素。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未来数据逐渐会成为未来知识的最重要来源,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数据要素也同样决定着未来创新主体的比较优势。
近几年,无论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还是美国商会发布的《国际知识产权指数报告》等,均不同程度地肯定了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然而,必须意识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仍存在着对“知识”认识的鸿沟,例如:1、中国大量公共服务和企业组织,观念仍然停留在以资本、设备、科技为核心驱动要素的阶段,没有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对于“知识产权战略”也没有足够的清晰而成熟的认识,往往不能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战略,对创新者产生“冒进”或“保守”的误导。
2、无论是论文还是专利,中国各级政府的行政手段是推动数量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因此整个知识创造系统是处在扭曲的状态之下,当人们把注意力投入到生产低质量的知识创造之中,也就失去了进行重大创新的机会,而那些因为投机取巧从事低质知识产权的生产者的“成功”又会误导下一代人走上歧途。
随着大数据和知识之间的互动更为密切,数据产权问题也将进一步受到关注。
当前诸多问题仍等待解决,例如:1、由于数据自身特有的特征,使之天然具有可复制性、流通增值性、隐私性、多主体性等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属性,数据产权归属及其权益需要重新定义;2、由于目前全球的数据应用水平和程度有限,数据标准化程度很低,如何规范数据流通规则、提高数据流通效率、促进行业持续高速发展仍然未见实效,等等。
时空层面:浪潮式的“机遇(威胁)”
商业社会正在出现“时间紧缩”和“空间崩溃”现象。
罗仲伟认为,从技术进步角度看,“时间紧缩”指技术开发和商业化的时间间隔迅速缩短,“空间崩溃”指资源配置的地理空间障碍迅速化解;从组织演化角度看,“时间紧缩”指组织效能因应速度的敏感性急剧增加,“空间崩溃”指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的空间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迅速下降。
时空的维度过去并未被纳入创新要素之中,在新时期我们应当将其纳入考虑。从时间层面看创新,是创新要素的升级,“创新要素”由静态转为了动态。
机遇(威胁),或者机遇集,成为创新实现更为关键的要素。这里的机遇既包括短期的商业机遇,也包括各类符合组织或个人发展成长的造福人类、青史留名等机遇。人类历史上,不同类别、不同层面、不同时期的机遇的出现,不断激发出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大篇幅的介绍创新机遇,并提出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1、意外之事;2、不协调;3、程序需要;4、产业和市场结构;5、人口变化;6、认知的变化;7、新知识。
究其根本,时间或空间的资源不协调会带来了机遇,引导了创新主体之间形成“创新势能”的差异,为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汇聚和形成打下基础。
从现实的角度看,机遇往往是排浪式出现,受到技术浪潮、制度变革、消费习惯等等若干方面的影响(如下图)。而在企业创新实践中,把握规律、提前布局、密切跟踪、抢占风口、快速迭代都是面对机遇浪潮有效的应对策略。
制度层面:数字化的“市场(流通)”
有了创新主体,有了创新所需的资源,有了创新机遇,如何能够保障前三者能够顺畅的流动、高效的汇聚,以及最终创新成果的交易(转化),就需要人们在制度层面建立起创新的关键制度要素——创新体系。
本质上,创新体系正是一种结构化的制度体系。
历史上,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比英国晚了100年以上,比美国晚了90年左右,比日本晚了80年左右。事实证明,由政府主导和全面干预的创新体系,到了一定阶段就不能继续有效的满足创新发展的整体需求。
事实上,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应用正在打破产业创新的传统内涵和外延,深刻地改变着全球创新生态,创造出更具深度、强度和广度的创新服务体系。
当前,面对开放式创新已成为当前各类创新主体最关注的主流趋势,开放的“市场”正在成为未来最有效的创新体系、创新制度承载者。
数字化的到来,理论上已经能够让理想中的、面向创新的市场体系正在成为可能:
1、全球全产业覆盖:该市场能够在空间上覆盖全球,以及在内涵上覆盖全产业的各类创新、生产、消费主体。
2、顺畅的流动:能够建立起层次足够丰富而清晰的细分市场,并且而能够实现有效的衔接,让“各类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等存在”在流通环节的损耗不断逼近于零,最终发挥自身的最大效用。
3、高效的汇聚:能够智能化的识别和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等“存在”,通过社会信用、激励惩罚等机制使之更高效的匹配和高频率的互动。
4、成果的可交易(转化):能够自始至终的有效捕捉来自需求端的各类对创新的需求,既包括最终消费者端的需求,也包括过程中来自创新链条各环节各主体的需求。
归根结底,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检验者正是市场。
在某些特定时期,也存在特殊的市场,例如中国建国后的诸多科研项目,其实是由政府单个需求方构建的简单政府集采市场。随着创新需求更为广泛、高频的信息社会到来,包括知识产权市场、数据产权市场在内市场体系应当更加得到尊重,市场机制更加得到完善。
在企业创新实践中,未来要形成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主体必须要与更加复杂而高效的市场形成密切良性的互动,才能够有效的汇聚知识、捕捉机遇、满足需求、实现交易,最终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本文首发于《商学院》杂志6月刊
2017年6月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双创示范基地”一周年新闻发布会,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进行了汇报发言,充分发挥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新技术,形成商业和科技“双生态驱动”的创新模式,是阿里巴巴独特的“双创经”。
全面布局阿里巴巴创新中心
自2015年启动创业扶持项目至今,阿里巴巴在全球建设了133个创新中心,覆盖中国28个主要城市以及美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创新中心平台累计为超过1600家的创业企业提供免费云资源扶持,通过平台为创业企业实现融资额超过8.5亿元人民币。
推动实施农村淘宝培育工程
依托淘宝电子商务平台,实施“千县万村”项目计划,培养农村电商带头人和农村淘宝村小二,建设县域青年电商创业孵化中心等。目前农村淘宝已在全国29个省落地、开业近700个县级服务中心、3万余个村,培养农村淘宝村小二和淘帮手5万余名,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和精准扶贫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拓展创业创新投融资渠道
目前蚂蚁金服已经为500多万家小微创业创新企业提供贷款超过8000亿,为超过4000万农村用户提供互联网化的信贷服务,为超过28000名农村淘宝电商创业者提供了超过12亿的专项资金支持。推出的互联网推进器计划,已与400多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帮助他们向新金融升级。
推动布局菜鸟校园驿站项目
以菜鸟网络为平台,加快推广菜鸟校园驿站,搭建校园智慧物流和创业孵化平台。截止2017年5月,菜鸟校园驿站已覆盖全国1500余所高校,与上百所高校达成校企战略合作共建双创联盟基地,全年服务2400万师生用户。联合高校和品牌企业共同搭建企业创新孵化基地,已帮助800多个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提供了10万余个勤工助学机会。
打造企业办公沟通协同平台
针对初创型企业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办公信息化突出诉求,打造“钉钉”移动办公沟通协同多端平台,供众多创业企业免费试用,使其以较低成本跨入高效的移动办公时代。截至目前,钉钉已免费服务超过300万家企业和组织,在全国举办了八场巡回峰会。下一步,钉钉还将实现推动各行各业最优秀工作方式的协同共享。
与此同时,集团高度重视内部制度优化,着力构建适合创新创业的企业服务管理体系。集团以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契机,进一步调整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使企业管理体系更加适合创新创业的新要求。
一是建立“大中台”协同管理模式。将企业的一线业务细分为若干小的前台模块,实行扁平化、创业团队化管理,使前台的一线业务能够更敏捷、更快速的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服务创新创业者。中台作为一个资源集聚和资源配置大平台,汇聚了整个集团的数据运营能力、产品技术能力和营销资源,对各前台业务和员工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强力支撑。
二是推进年轻化战略。培养和推动更多年轻骨干接替重要岗位,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人才和思维方式的保障。
阿里巴巴坚信,“诸多细小创新浪花的涌现,将汇聚成滔滔的创新巨浪”。阿里巴巴将与千万企业和创业者一道,在中国新经济时代下的双创之路上不断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