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未来,医疗健康领域将有哪些激动人心的重要变革?人类的寿命将如何延长?生存质量将如何提高?科技创新将如何在医疗健康领域实现资源的平等分配,以惠及人类社会的每一位个体?
1月14日下午,未来论坛2017年会上,来自医疗健康相关的各前沿领域的专家及学者们汇聚一堂,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下是现场对话内容(因篇幅限制,内容略有删减):
主持人
姚凤娥,毕马威中国医疗保健业主管合伙人
讨论嘉宾
陈恂,人本健康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未来论坛理事
丁胜,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
William A. HASELTINE,艾社康主席、董事长
桓世彤,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
乔友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
施贺德,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
宇学峰,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裁
姚凤娥: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在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天气下到我们的会场。今天我们有幸地请到了国内外对未来健康这个领域很有见地的一些专家。
第一个问题想听听各位嘉宾的意见。在全球健康领域来说,我们人类面临着那
些挑战?从不同角度,各位嘉宾不同的经验请各位嘉宾跟我们分享一下。首先我要有请William A. HASELTINE先生给我们分享两句。
HASELTINE:最明显的一个挑战即全球健康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卫生服务的不公平性。在不同的国家中,在健康服务中是存在着不公平的,而且在国家之内也是存在着非常多的不公平性。
关于此次论坛我们比较兴奋的是,我们会聚集创新信息技术的观点,还有组织结合在一起,帮助我们共同应对这样的一个健康不公平性的问题。
姚凤娥:非常感谢Will。施贺德先生,希望你有不同的看法。
施贺德:很明显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各个国家还有国家之内都是存在着不平等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但对这样的辩论我要增加两点看法。一个是全球化。我相信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在一个小时之内或者是数小时之内人和货物的流动都是非常快的。一旦出现了疾病的传播,要去应对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下围棋了,Google 旗下 DeepMind 进军AI眼疾诊疗
另外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抗生素的滥用而造成的耐药性。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由一个国家来完成,我们必须要进行合作,这是我们所面临的另外的一个挑战。
还有另外一点,现在也出现了一些非传染性疾病给我们带来的威胁。这是涉及到生活方式方面的。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了80%的非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和发生,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来应对这样挑战,我们需要改变生活方式,需要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必须要尽早地应对这些问题进行预防。
姚凤娥:非常感谢您施贺德先生,您刚才的总结非常有趣。下面有请陈总锦上添花。
陈恂:我想说三个挑战。有一堂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课我一辈子都记得,因为它给了我一个最简洁的总结:全世界的微观经济学最后的终极的驱动力是什么。实际上就三个东西,生产力、国家的法律和环境、人口。我认为,跟在座所有人都相关的在健康领域最大的挑战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挑战是中国人在未来的5年、10年、15年、20年,会经历人类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间点都没有经历过的人口老龄化。这个老龄化来得如此地快,使得欧洲、美国、日本已经经历过的人口老龄化而得到的经验,在这样一个中国人口大国的环境里,基本上失去参考意义。这是我第一个回答。
第二个回答,我觉得健康领域可能面临的挑战是跟孩子有关的。我自己觉得我也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企业也是在做癌症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我们基本上能够有一个对未来的预测,就是咱们的孩子辈估计会活到150岁。无论是医疗资源、社会资源以及社会基本组织形态的巨大无比的挑战。
姚凤娥:非常感谢陈总,下面有请丁院长发言
丁胜:我们面临着一个大机会,商业上的短视和公共卫生风险的长期的准备不足的问题。
比如说在中国现在说大流感,这点我们有多少准备?我觉得很不够,可是让数以千万计的人去死掉。
姚凤娥:乔总有话讲。
乔友林:我想对陈总进行挑战。我觉得老龄化这是全球的事,是全球的问题。尽管大家都老龄、都得病,但我们看得病的结局。我是癌症中心的,我举一个我们国家去年刚发布的癌症中心的数据,我们国家所有癌症加起来平均生存率只有36.9%,你看北美,你看欧洲,人家68%,72%。为什么咱们就那么倒霉,得了癌症那么快就死掉了?还是咱们的医疗体制有问题。
咱们都是注重治末端的病,没有预防疾病,所以预防医学应该得到更多重视,让中国人少得病,预防癌症,得了病我们也尽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提高我们的生存率。
姚凤娥:Will,你这边是不是有不同看法?想说一说?
HASELTINE:我觉得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些不同看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解决方案。我同时又很高兴,因为我们的未来论坛把不同的声音都汇集到了一起,不同的人都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健康才能作为一个产业来支撑一个国家的GDP发展。
姚凤娥:非常感谢您精彩的发言。刚才谈到了人类和细菌的战斗,请分享一下您认为的全球医疗的挑战。
丁胜:我想提两点全球健康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讲,全球健康疾病是多样化的,刚才提到艾滋病,这是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治疗的疾病,对于这样的疾病大家现在的研究方向无非是怎么治愈它,而不仅仅是控制它。刚才也提到了另外一个全球健康相关疾病——肺结核,肺结核现在也是可以治疗的,对于这类疾病发现的是不断有耐药性病菌产生,对它的挑战无非是怎么研究耐药的病毒病菌,怎么去治疗它。
还有一些突发性的新的,大家可能从来没有见过的病毒或其它类疾病,对它怎么去研究、怎么去发展治疗方法,这也是一些新的挑战,所以可能是多样性的。
姚凤娥:非常感谢丁院长。世彤从盖茨基金会的角度,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工作,从您的工作和对这些挑战的应对当中,分享一下您的观点。
桓世彤:因为我跟丁教授都在医学院培训过,所以想法很相似,在说任何一个问题之前总想把定义讨论清楚,我们在讨论什么。
比如我得了肺癌,对我来说我必须去医院做检查做治疗,这是个人临床医学的问题;但如果我们发现肺癌的引起原因是这个地区的雾霾,造成了很多人都得这种病,那在我们医学领域就是公共卫生的问题了。我们不能单独解决个体的问题,而是怎样把致病因素去掉。
为什么谈这个?这是全球化的结果。我们在考虑全球范围内有哪些致病因素影响到了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就是传染病,举例来讲,现在我们去美国英国要花很大力气取得签证,可是传染病悄悄地就过去了。
从这个定义下我看到了三个挑战,一是全球卫生是在全球化之后考虑的问题,所以落后于全球化,是我们碰见问题以后才考虑怎样进行全球治理、进行规范和干预,防止波延。第二,我们对全球健康影响的因素考虑是不足的。第三块很大的问题,当你做全球卫生治理时要看环境。我觉得现在很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地区的战乱。特别是现在欧洲有大量难民的问题,在全球的情况下,战乱、难民、各种移动,会对全球卫生有什么影响,我觉得这是一大块。谢谢!
姚凤娥:感谢,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天气、珍惜健康以及和平环境。下一个我们要讨论的课题是科技创新在全球健康方面给我们带来的重要性。从您的角度来说您认为科技创新在全球健康方面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更多医疗解读:www.yangfenzi.com/tag/yiliao
桓世彤:接着说两点吧,第一点大家比较容易想到。怎么样最好地预防疾病?好的疫苗。怎样尽快发现病人?诊断的工具。如果真正发现了病人怎样把他治好?新的药品。这是大家基本可以想到的、科技创新可以引领的,而且我发现真正在多数投资这方面。
可是我觉得在科技创新时可能我们还要看另一方面,当有了工具以后,有没有想过这些工具怎样送达到人?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举个例子来讲,现在很多疫苗都需要冷链系统,可是我们在亚非拉和贫穷地区做的时候会发现这里没有冷链,那么我们怎么样通过科技创新把已有的好的东西、好的卫生工具给真正需要的人用过去?
姚凤娥:非常感谢。宇总,刚才您提到费用,科技还可以对费用造成影响,会前我们也和宇总有一定沟通,您发表一下您的意见。
宇学峰:我正好给世彤做一个注释。科学我认为是发现自然的规律,技术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做什么。这两样我觉得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要考虑实际的需求,不仅仅是发现自然的规律。中国要在公共卫生、健康上作出贡献,确实要改变我们的思维。乔教授可能有不同意见?
乔友林:我想补充一点。讲到科学技术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大家知道宫颈癌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人乳头瘤病毒,针对这个病毒其实有很多高科技的检测方法,但这个检测发达国家搞出来了,咱们国家也在搞,但就是非常贵。十年前非常贵,它研发出来,只能在发达国家用,可是疾病85%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用不起。要感谢盖茨基金会,在世界卫生组织的领导下,我们中国的团队花了5年就把它做出来了,现在检测非常便宜,几块美元就可以做检测,之后可以大量地在发展中国家使用,一下子整个改变了我们医学临床60年来的实践。后来我说谢谢盖茨基金会支持这个事儿,为全世界的妇女做了好事,他们说“花了点小钱”,对他们来讲是小钱,对咱们科学家来说是那么多钱,能做很好的事情。
姚凤娥:谈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也许施贺德先生你可以去评论两句,分享一下您关于科技创新给全球健康带来的改变的看法。叶三:丁香园开办的线下全科诊所“丁香诊所”的五个故事
施贺德:很明显,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我当然可以代表我自己来讲几句,但是我想我也可以代表在座的每一个人来讲。如果没有基础科学我们可能今天无法来到这里参加今天的会议。当然还有那些投资人做出了大量的投入。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怎么样确保这些公司的创新真正能够转换成产品。
将来我们是无法再去等的,我们不能够再去等海啸到来的时候再去应对,我们必须要进行预防式的干预,我们必须要生活在一个保护性的环境当中,否则的话我们越来越老龄化了,怎么样能够保持我们的身体健康?
姚凤娥:非常感谢施贺德先生。Will,轮到你了,我希望听一下你的看法。
HASELTINE:创新和发展是不一样的,创新是应用发现,要把发现进行具体的应用,给人类带来好处,这是应用的转化。有一些国家做的比较好,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力,首先在基础发现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这样的潜力还没有被人们充分的认识到。当我们谈到创新的时候,不仅仅涉及到产品科学,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工程流程。
对卫生比较有帮助的就是信息科学,我们怎么样接触社区让他们参与其中,而且我们要实现我们的体系更加高效的运作。信息技术在一些领域当中运作非常好,像麦当劳、沃尔玛,还有相对应的中国的一些大型的零售业务。在这些领域当中创新可以带来巨大的改变,卫生领域也是如此,要确保在卫生医疗体系当中社区医院、区域医院、中央医院和学术的中心都要建立连接,而现在在卫生医疗体系当中信息技术发展还是不够的,而我们必须要促进这个领域的创新,进行结构式的创新。
最后还需要进行政策的创新。在过去的40年当中,有上亿人在中国脱贫,看看世界各地,当出现一些巨大的进步的时候都是有政策的创新推动的,我们确实需要这些政策的创新。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创新的体系,这是绝对必要的,才能够使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现有的服务。
姚凤娥:我必须说,您这个总结真的是太棒了。丁院长,刚才我们也提到了创新和中国的医院,我们现在建很大的医院、很多的医院,您对中国的医疗系统也是非常熟悉的,从您的角度跟我们分享一下。
丁胜:我没有太多补充的,Will已经讲的非常全面了。创新确实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原动力,所以创新的重要性大家都是很清楚的。刚才Will讲的非常好,一定是一条链,在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每个环节都是必要的,都不能被忽视。
姚凤娥:感谢丁院长。陈总,在他们的观点上再补充一下,同时和我们特别分享一下您认为科技创新给每一个人带来的好处?
陈恂:我觉得Will刚才的阐述真的非常的全面、非常的深入,但是我还得强调我真的有一点不同意的地方,我稍微提供一点不一样的视角。我自己是学科学、学技术、学工程出身的,所以我可能有一些唯科学技术论的味道,还是回到我说的微观经济学。人口老龄化这一点是改变不了的,实际上健康医疗都是为了让人活得更长,或者有效地活得更长,所以你不可能通过改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还改变健康的问题。这是解决不了的,这是第一个,它是一个反命题。
第二,其实Will也提到了,需要很多的社会结构方面的革新。我观察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美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很伟大的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都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医疗健康这件事情到底资源如何分配?其实是没有人可以回答的。所谓的微观经济学的第二点就是社会结构方面的革新,我其实是抱一个相当悲观的态度,意思是这件事情可能真的非常难解决,不管是发达如美国,或者快速成长的中国,这件事情可能真的没有答案。只有一个因素真的可以救命或者说是我们的救世主,那就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姚凤娥:好,非常感谢陈总。大家对他的不同意见有什么样的看法?
施贺德:我其实不太同意。你觉得只有科技能拯救医疗,我觉得这是不太准确的。比如肺癌是由吸烟引起的,因为只要大家不抽烟的话,其实肺癌的发病率会减少很多的,我们不用等到科学发展到可以解决、可以治愈肺癌这种疾病的时候才把这个病去治愈,其实我们可以控制大家的吸烟量。
乔友林:我们是做医学的,科学技术的确是让我们有更多的办法去面对疾病。当然刚才讲的制度的创新需要的。HIV疫苗2006年就上市了,我们中国能打上了吗?有钱人飞到香港、澳门、台湾打,我们普通的工薪阶层能去香港打疫苗吗?而且还特别可恨,你去打疫苗要打三针,打了一针之后还要再飞过去打。要给那些有这种需求的、中低收入的、贫苦的老百姓得到这种健康的服务,我觉得这也是要创新。
中国的医疗保险,我再举一个例子,公立医院不管的,只有得了病,到医院住院才能得到报销。比如我想查查病,没门儿。这个也需要创新。
宇学峰:我跟陈总背景相似,我们都是从科学角度进入商业的。我认为科学技术很重要,但是现在越做得时间长,在工业界做的时间越长,确实我觉得科学技术就是一个部分,而其他的部分跟不上的话,对整个系统实际上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实际上从技术进入市场,我们缺少公共资源,我们真正生产产品的能力很低,我们的医生现在面临的生存环境也是很恶劣的,这越来越多地说明,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社会、是一个政治、是一个监管的问题。这是我的一些观点。
姚凤娥:您说得非常好。下面就请我们的嘉宾和我们分享一下您认为在医疗方面的创新将为中国、为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陈恂:我抢答。这个话题我真的非常深有感触,我想跟大家说的是,我坚信在未来的10年、15年、20年,中国在医疗健康技术领域的创新、贡献会让大家想都想不到,会非常大,有几个原因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是我自己个人的观察。
第一,中国的医疗健康相关的资源跟美国的比较,不是人口简单的4倍的关系,因为中国的医疗资源极其集中,在美国需要下的功夫、需要的时间、需要的成本去获得同样医疗资源在中国都是以10倍、100倍这样的规模可以在中国获得。10倍更便宜、10倍更快,可以获得100多倍的资源,这是第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地方。更多未来论坛介绍:www.yangfenzi.com/tag/weilailuntan
第二,如果看中国经济的发展,过去几十年,你会观察到一个现象,中国真正有竞争力的地方不是来自于科学技术这些基本的东西的地方,不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然后到市场。中国的逻辑永远是谁最靠近市场谁能获得先机,谁能够建立大事业。中国的企业一定在中国的本土上面能够更接近自己的健康和医疗的市场,所以中国的企业因为这个原因会有大的突破机会。
第三,这个行业的特点和其他的不一样,人种的区别会造成这个市场的根本的差异化,也就是给我们的本土企业带来非常多的真正的创新,而且走在最前沿的机会。
最后,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我不知道像William这些专家们会不会同意我的说法,我这个说法稍稍有一点争议,我认为中国的健康市场是比美国更加彻底的市场化。什么道理?美国没有人自己掏钱买医疗健康服务的,美国人掏钱都是掏保险,很多的美国人是被公司提供这样的保险,所以当你一个消费者不是从自己口袋里掏钱买东西的时候,你不是这个市场的一个参与者。中国不一样,中国是有很多的人非常习惯自己掏钱获得健康服务的,也就是说中国的消费者是更加活跃的市场参与者,这一点决定了他的市场机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动力。我就说到这,谢谢。
姚凤娥:感谢。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希望大家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对未来十年健康领域的预言。
HASELTINE:我们的寿命是有着局限因素的,但是我们有方法去突破这些局限因素,可以系统地、统一地来提高大部分人的寿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和我们孩子的有生之年确实可以扩大人们的寿命,长于120年。
丁胜:医学干细胞是我过去20多年一直在研究的领域,如果简单讲未来的10-15年进行一个预测的话,确实我觉得有相当多的疾病实际上可以治愈。
桓世彤:如果切实一点看的话,我个人的预期是在未来10-15年,公共卫生的整个领域,从全球治理防控方面会有很大的进步。第二个愿望,现在实际上我们每一年,全球还有700万儿童活不过5岁。我希望未来15年这个数可以降到一半以下。
施贺德:我是比较乐观的。我相信我们确实需要创新研究,这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还有另外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在过去是关注疾病、发展,现在关注人。我们看到在中国有《2030健康中国计划》,还有中国国家主席在过去一年不断地谈到健康和医疗,实际上这是非常好的政治领导力。有了这样的政治的领导力,我们可以有这样的一种意愿来去促进科技和业务的发展。
乔友林:在未来的10年之内,随着慢性病的逐渐控制,我觉得我们人均寿命会延长。另外,还有就是贫富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谢谢。
宇学峰:我也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我预测未来10年在全球婴儿的死亡率会有很明显的下降。另外中国的生物医药、公共卫生会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也希望,特殊的一点,也许10年之内我们会有解决肺结核、预防肺结核的问题,我们也正在这方面在努力。
陈恂:希望10年之后,WHO会组织一次全世界先进国家的负责健康医疗的官员、科学研究者到中国来访问,因为中国给全世界树立了一个非常棒的榜样,不仅能够管理社会的结构,而且能够充分地促进科学技术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最终解决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看见过的人口老龄化,大家非常幸福地活到150岁。
姚凤娥:感谢!我们各位嘉宾再见,非常感谢各位今天下午的参与,也非常感谢嘉宾的精彩分享!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丁健对话戴雷王劲徐成光张博赵勇 交通革命从创新而来向未来而去
➤ 未来论坛科技创新峰会在京开幕 薛其坤首亮相,王灏郭洪出席致辞
➤ 李飞飞 李凯 谢晓亮 王晓东…科学大咖早课,我们都能学到些什么?
➤ 李彦宏:当前医疗领域的瓶颈是数据而非技术 百度医疗科技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