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我不是潘金莲》上映第一天。冯小刚在微博上以潘金莲的名义给王健林发了一封公开信。在发布前半小时还事先发微博预热,让“看热闹不怕事大的朋友和媒体敬请留意”,显然是要挑起话题造成营销效果。
为了票房和商业价值,制造话题营销是导演的份内事。但遗憾的是,这封公开信不知是谁操刀,档次不高,配不上《我不是潘金莲》。真心讲,下次要搞事情,真该花高价在文案上多下功夫,毕竟一篇文章才值多少钱?
我从文字工作者的角度,掰扯掰扯这篇文案烂在哪儿。以下,蓝色字体是冯小刚微博原文,黑色字体是我的分析。
潘金莲致王健林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王主席健林:
(开头装。“王主席健林”,是仿古的称呼,想营造有学问的架势。想仿古,就不要跟“尊敬的”搭,“健林主席大鉴”,就好了嘛。“尊敬的王主席健林”,就好比穿马褂打领带,不搭。老老实实说话,“王健林先生”,就很好。这封信内容不尊敬王健林,又以“尊敬的”三字开头,滑头,不坦诚。难怪被人批评“阴阳怪气”。)
小女子金莲,
(不要自称小。《水浒》里潘金莲自称“奴家”,是古典小说语境下符合妇人身份的称呼。搁过去,没结婚才叫女子,结了婚就叫女人了。跟今天不一样,今天四五十岁,照样自称女生。但潘金莲自称小女子,那就是装嫩了。而且,潘金莲性情刚烈,不是自称“小女子”的人,在武松面前,也没自称过“小女子”。“民女金莲”即可,得体大方。)
久闻主席丰功伟业,在您的宏观指导下,
(丰功伟业、宏观指导,令人肉麻。不得体。)
万达集团全球产业链之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有目共睹;不仅在商业地产领域成绩斐然,单就影视制作发行行业,除在国内形成垄断,买下好莱坞也指日可待。
(“买下好莱坞”这话,不该说。批评人可以,别讥讽。批评可以是善意,即便算不上善意,至少可以不失公允,讥讽,就一定不是善意了。搞事情营销,是自己占便宜的事,既然占便宜,就别耍贫嘴。耍贫嘴,吃相不好看。)
在此高歌猛进、摧枯拉朽之际,有一小公司名曰华谊,
(便宜要占,别自称小。况且华谊也不小。就算不是华谊,是小公司,姿态也不宜低。)
为挽救覆灭之命运,从贵集团挖走一小墙角——不不不,王主席,恕小女子用词不当,小墙角都算不上,就是一块儿小墙皮;
(电影人真不容易。批评可以是很体面的事,被搞成很寒酸。跌份儿。)
但这个小公司打错了算盘,小墙皮在您那儿是块儿墙皮,离开您那儿,就是一撮儿土。
(把自己公司的高管,称为“小墙皮”、“一撮儿土”,不体面。我想,冯小刚导演的用意大概是,想通过夸张让大家知道这只是演戏,演戏当然没问题,但不该演成闹剧。)
这块儿小墙皮的脱落,对贵集团毫发无损,但其变节行为,引起了贵集团人神共愤,必予除之而后快。
(错别字。“予除之而后快”,应该是“欲”。11:55发预告,12:30发布,半小时时间还不够检查出一个错别字?)
据坊间传闻,该惩罚体现为,凡这家小公司出品的影片,在万达院线皆予以封杀——
(这个“予”字是对的。)
不不不,王主席,小女子用词又有不当,也少留余地,零星排个几场,让其苟延残喘,也给上下留点面子。小女子也懂,小墙皮脱落这点事儿,王主席能在乎吗?不,您就是制气!
(又一个错别字。规范的写法是“置气”。不过,由于很多人写错,写成“治气”、“制气”,错得多了,倒也慢慢被接受了。)
倒是让小女子发现了您在大格局之下,还有一颗在商不言商的童真之心——俗称“孩子气”。
(这是骂人。)更多潘金莲解读:www.yangfenzi.com/tag/panjinlian
要单为制气,小女子用大格局揣想,您还有一个更解气的做法,不妨将这间小公司收购。收购倒不为盈利,只为铲除这块儿小墙皮;然后再将这间小公司无偿还给那两个倒霉蛋兄弟,用事实告诉他们,真以为我稀罕你这公司呐,就为出了气也显得大气。
(看这段觉得冯小刚真是挺适合演老炮儿。老炮儿什么人?把置气当大气,把脾气当勇气,把血气当志气。讲人家在商不言商,其实在商不言商的是自己。冯小刚其实是个挺有追求的导演,想钱挣够了,拍好片子。可惜习气难除。)
接着,小墙皮逃到哪里,就铲到哪里,就是把全中国的电影公司都收购了,以万达的财力和气魄,也不费吹灰之力。
(这还是骂人。)
王主席,您铲除小墙皮的做法,绝对是正确的,但您时下用力过猛,飞出去的铲刀,也伤及了无辜的金莲。金莲沉冤千年,历经坎坷,终有一天走上银幕,走上银幕就是走进了万达院线,只因与那间小公司稍有瓜葛,也糊里糊涂躺在了贵集团的铡刀之下。
(“稍有瓜葛”的表达很小家子气。自己的就是自己的。要是自己的老婆,跟人吵架,能说这女人跟我“稍有瓜葛”?得肯担责任。“铡刀”的说法,也阴阳怪气。——本来可以好好讲话:“就因为是华谊拍的,被万达削减了排片率”,干干净净把事儿说清了。到底削减排片率是不是因为华谊的原因——所争就此一点,正面对抗,干净磊落。华谊讲白了,万达不承认,观众向着谁就不好说了。万达承认,理就站华谊这边了。多简单的事,被阴阳怪气的讥讽体搞复杂了。)
目前,该片在全国其他院线排片平均值为40%以上,在贵集团的排片率仅为10.9%。王主席,奴家与那块儿小墙皮素昧平生,只因中间加着那小公司,惨遭涂炭,这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惨遭涂炭这词,用得过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不是搞成语大会啊。潘金莲说什么话?西门庆奉承她,她说,官人将天比地。王婆听了感慨,“好个精细的娘子,不惟做得好针线,诸子百家皆通。” 一个将天比地,就诸子百家皆通了,一句话三个成语,那还得了?讲理讲的是理,不是修辞,把劲儿用到修辞上,就舍本逐末了。高明的修辞不在措辞,在立场和姿态。)
小女子揣想,王主席终日描绘蓝图,思考宏观,伤及小女子这池小鱼,
(虽然高明的修辞不在措辞,措辞也得关注。起码是“这只小鱼”,不是“这池小鱼”,量词的用法得搞对。不过,一个量词没搞对,体现得并不是小学语文没学好,恰恰是——在无意间暴露了实情——这事儿是一个团队的诉求,不是一个人的诉求,虽然假托潘金莲一人之口鸣冤,但在不经意间,把团队身份暴露出来了。)
您也未必在意;小女子有一句话,还真是从您的大格局大视野出发,10.9%的排片,反映贵集团10.9%的胸怀;这种小胸怀,反映了小格局;而这种小格局,是不能成就王主席宏伟蓝图的。小女子进退荣辱倒没什么,由此影响了王主席一统天下的霸业,小女子就罪莫大焉。
(陈鲁豫采访王健林的时候,王健林给她看自己的藏品,陈鲁豫问,为什么你不在名画上签个名。王健林说,层次还不到。陈鲁豫开玩笑说,现在是亚洲首富,等成了世界首富就可以了?王健林说,不,不是首富的问题,这里边有个艺术修养的问题。这和把“一统天下的霸业”挂在嘴上的老炮儿相较,高下立见。)
王主席,您消消气儿,小女子斗胆再进一言,如您横扫千军如卷席,把奴家等同于小墙皮,
(逻辑开始混乱了。前边说的小墙皮是“从贵集团挖走的一小墙角”,这里小墙皮变成了“奴家”,可见“奴家”和“从贵集团挖走的一小墙角”实际上是一伙人。这和无意中写成的“这池小鱼”是一样的。人可以在口吻上装,但细节上必然会露出马脚,一旦露出马脚,“您铲除小墙皮…… 也伤及了无辜的金莲。金莲……只因与那间小公司稍有瓜葛”,这里的矫情被衬托的越发明显。金莲真“无辜”吗,真是“稍有瓜葛”吗?堂堂正正的事,就该堂堂正正地说。)
那么请您除恶务尽,给俺零排片,让潘家金莲自生自灭去吧!如能如愿,金莲也敬告全国父老,在万达还没腾出手来,收购全国其他各院线之前,赶紧去其他门面,也许还能见金莲最后一面。
(虽然搞事情是为了营销,虽然大家都知道,但结尾来这么一嗓子,还是有点猴急。而且,人家其他院线听了也未必高兴。我虽然小,就愿意被万达收购?你冯小刚有钦定的权力?)
祝王主席心情愉快,早日成就垄断大业。
(垄断俩字,是临走又骂一句。就像鲁迅《故乡》里的豆腐西施,临走又顺跑一样东西。)
潘金莲 敬上
【文/王路在隐身(微信号:i_wanglu)】
————————————————————————————————————
@王思聪:@冯小刚 冯大导演,麻烦你说话别那么阴阳怪气的,听着恶心。本来两家私企的恩怨应该是两家公司的事情,怎就因为你是大导演就能煽动网络群众和舆论来喷我们了?咱就事论事,只准华谊挖我们有敬业协议在身的高管,不准我们有任何不悦?只准你们排片挤走别人,不允许我们对你片的不看好而降低排片?道理,没有人和钱过不去,如果你这电影票房好,我们也一定会按照程序化的流程增加排片,你作为一个导演,用拿得出手的作品说话,岂不是更好?
@王中磊:思聪,就事论事,“挖角”帽子不敢当,有时间你可以阅览一下万达影视的高管履历表,华谊旧部比例不小的,随便举两例:杜杨(原华谊兄弟电影营销老总),李雪(原华谊经纪公司联席总经理)!行业人员流动是职场正常的事情,不能只许一家挖“小墙皮”!要是因此“不悦”也该是我先“不悦”!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今天文章注定是给冯小刚的,关于《我不是潘金莲》,有时我也觉得自己太残忍了,但看东西太明白的人看世界,真的很无聊。我是集体买了N张票去支持冯老师的,但看完后,我心想,完了。
文:小日
(一)
我给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打64分。
上一次,我给《山河故人》打的是65分。
少一分,是因为,整体而言,比《山河故人》难看。
如果非要问我原因,我会想说,冯小刚的野心太大了。
“如果说很多导演作品是没诚意的话,在《我不是潘金莲》里,冯小刚太有诚意了,他太着急找一部电影证明自己是艺术大师的地位了,燃鹅,冯小刚与真正的艺术大师,永远,相差甚远。
这里最关键的因素,不是别人,而是冯小刚自己。
而一般电影工作者与一代影像大师的真正区别在于:
大师永远明白,什么叫,
“少即是多。
在《我不是潘金莲》里,冯小刚想表达的内容太多了,在观影的过程中,我首先想到了《聂隐娘》所谓的山水、气息;想到了《山峡好人》所对应的愚昧与幼智;想到了《烈日灼心》所谓的人性;想到了两性之间所谓的《绿帽子》和《爱情的牙齿》;甚至在某些片断我还想到了《孔雀》里的张静初,当然,怕冯导真看不下去了,我就没说包括最近看的《驴得水》里的荒诞与人性,当然的当然,还有,我甚至想到了《秋菊打官司》。
不理解的朋友可无视我,如非要问我的感受,大概是你以为这次冯小刚牛逼了,你以为吃到了北京最牛逼的日料,结果进去发现,食材一般而且是金钱豹,最终,你吃了顿莫名其妙的饭,但里你心中对真正大师作品的期待,相差甚远。
大家也不用和我提什么多伦多电影节之类的热捧,这其实都是圈内人哄圈外人的。
当然,大家都尊敬您行业地位,不说,罢了。
整体而言,比《山河故人》难看
(二)
在创作方面,有一个词,叫:可疑。
一旦一个作品给观众形成可疑的感觉。
那就有可能是整个项目的立意、结构、取舍,出现问题了。
《我不是潘金莲》的叙事路线特别简单:
(下面是严重剧透,我看得特别认真)
范冰冰当时为了分房,假离婚了,结果自己爷们秦玉河顺水推舟,结婚了,这时范冰冰不爽,要先证明当时是假离婚,最后在正式离婚。
结果找了法院院长,法院院长认为当时离婚是合法的,就没有受范冰冰假离婚的审判,最后范冰冰找到县长、市长、省长,最后告到北京去了。后来觉得折腾不动了,就希望听一句秦玉河的真心话,到底第一次离婚时候,是不是真的要想和她离婚。
结果,秦玉河说范冰冰不是处女,说她是潘金莲,他当然要离婚,结果,整个县城的人都知道她的婚前有男人的事,为证明自己清白,范冰冰又去上访了。结果弄下了一堆县长、市长、省长;
后来,大家怕范冰冰了,就让她不要去上访了,范冰冰说不告了,他们要她签保证书,结果她又被激愤了,又要去上访,而这时,大家要她的初恋,赵大头去和范冰冰谈恋爱,只要他们结婚,她就不告了,结果赵大头和范冰冰打了一炮后,被范冰冰发现对方是为了自己儿子转正才说爱她的,结果又跑去上访了。
因为这个时候的范冰冰觉得自己真成为被人操过的潘金莲了。
而在最后的最后,秦玉河出车祸死了,这样一来,天下太平,再也没法上访了。
就这么一个故事,本来是个特简单的爱情故事。
冯小刚非要融入中国的各种元素,什么官官勾结、上访、人大排查、甚至拆迁、洪水(台词部分),最后,竟然说,当时为了房子假离婚不是为了房子,而是为了二胎。
当时我看到这的时,真的被冯小刚搞懵逼了。
最后竟然还要死塞个二胎的政策。
所以,我说冯小刚心太大了。
“他急于在中国电影封帝了,
他以为他表现了整个《当代中国之怪现象》,
但其实,他真的不会讲故事。
所以,整个故事会很可疑。
而可疑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
“选材支撑不起繁琐的身躯。
冯小刚心太大了,这是他最后一部片吗?
(三)
那么,《我不是潘金莲》会成中国电影代表吗?
我想也很难,因为,现在的观众最烦小聪明。
前几天,别人和我说看不懂李安,我说,看李安不要只看剧情,要看人生,甚至故事背后的哲学、神学,这是李安的风格;又例如,去年,别人和我说看不懂《聂隐娘》,我说,不要看剧情,去看“看不见的东西”,无中生有,留白之外的形、神与气;又又又例如,年轻点的,别人说看不懂《路边野餐》,我说,不要看故事好不好玩,要看诗歌、影像、调度、气息、视点之间的通感转化。
这是导演的风格,而简单说,任何伟大的片子都有自己的哲学系统和个人风格。
如果说冯小刚是喜剧导演的话,那么,《我不是潘金莲》拍的既不像悲剧,也不像喜剧,不要以为这样的四不像叫高级,简单说,那是导演没想明白。
“当冯小刚把喜剧的段子、幽默,以拼凑方式(连融合都不是)全放在一起时,就成了东北乱炖,但这一份乱炖与冯小刚心中的国宴,相差甚远。
当我发现身边的观众太容易被台词的小聪明笑场时,大家很难感受到范冰冰(我心疼她)作为一个女性本身的隐忍、苦楚、愚昧、无奈和绝望。
所以,我特别想问冯老师三个问题:
你是表现个体,还是表达群像?群像的话,整个片子名就叫《上访》就好了;
你想表达女性一生,还是荒诞中国,如果是荒诞的中国,你直接叫《牛言牛语》就好了;
你想强调爱情,还是想表达伦理,如果是想表达爱情的话,你直接叫《黄山》就好了;
“所以,不以为说得多就是好。
说得越多,越是没想清楚。
范冰冰这么努力去演,但其实没什么记忆度
(四)
冯小刚,并不自信。
如果自信,就不会那么多余。
这里也说说我对自信的理解。
“自信就是非常精准、非常节制、非常极简去表达,
追问每一个细节存在的必然性,
留下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砍掉一切多余。
但显然,冯小刚并不自信。
显然,他还放不开去玩。
简单说,既想封帝,又怕玩砸。
所以,《我不是潘金莲》有很多自作聪明讨好观众的跪舔。
例如:大鹏和范冰冰相互攀亲戚那一段、例如,在县长跟前,说到底是公安部门还是法院机关的责任时的吐槽;例如,老县长装逼不认人的躲猫猫;
如果冯小刚是郭德纲,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正如我不是潘金莲一样,他不是郭德纲,所以最终导致这些看似精心设计的剧情节点,看起来,很不高级。
当然,你会觉得我在吹牛逼,
下面就说说,
如果我是编剧,我会怎么给《我不是潘金莲》开刀:
首先,去掉圆型和方型,别以为那是创新,那是老掉牙的形式。
冯小刚你不需要这样的创新;此外,不要把景拍那么美,人说人杰地灵,你完全可以找个更加乡村的地方,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愚昧,如果要反映到位,越穷越好,因为越贫穷,思维越不开化,也因为越贫穷封闭,越会在意周边人的看法,这样才有真正的动机;
其次,如果范冰冰十几年上访的心结,是打一炮就缓和的,那为什么不早点打炮呢?
导演以为最后这个可以推动剧情,但实际上,观众会觉得很无趣,如果是我写,杀猪的要打炮不是?来,帮我灭了秦玉河;赵大头要打炮不是?来,一起来,干脆直接做成现代版潘金莲就好了,当然,冯小刚不是娄烨,拍不出《浮城迷事》那样的隐忍,他也不是刁亦男,拍不出《白日焰火》的绝望;
再其次,如果最后结局是秦玉河的意外,以某位省长所说的那样,不是解决的解决,那为什么不干脆一上来就把秦玉河做死呢?
他死于意外,结果中央从上头一级级查出来,结果发现一个上访了20年的女人,结果发现她悲惨的一生,一上来就以一个告了20年结果突然放弃的女人为开头,人人觉得她是凶手,但最后发现不是,而在判案的过程中发现她所谓的假离婚,以及所谓的怀有二胎会不会更好?当然,这样的感觉就有点《日照重庆》王小帅,或者《李米的猜想》了。
所以,说到这里,很感慨啊。
一切可疑,一切多余,其实都归根于,站在前面看后面,很怪异;看在后面想前面,很奇怪;整个故事被叙述得太分裂了,这就是多造成的。
所以,写到这里,更感慨了。
冯小刚到底想学谁呢?可冯小刚既不是郭德纲,也不是娄烨、刁亦男、曹保平、王小帅,但冯小刚真的没有成为冯小刚。
“还是太鸡贼了。
不够真诚。
没有向死而生的心,怎么有你丫闭嘴的一天呢。
郭涛演的赵大头,也很鸡贼
(五)
说那么多,你应该已知冯小刚为啥和万达撕逼了吧。
我认同王思聪的“碰瓷”。
因为冯小刚想要的太多太多了,因为他想说的太多太多的。
说那么多,没关注,就是死。
“冯小刚巴不得立马变身成为中国当代社会现象的揭露者、发布者和发言人,
所以他一定要撕逼啊,一个圈内人看了心知肚明的作品(大家不说好坏,是尊重他老人家),一个原本可以好好谈爱情非要融入很多中国问题的电影,当然要引发全中国人民关注才行。
有时候真不知道难道冯小刚要致敬《天注定》吗?
但他也不是贾樟柯,哎。
别看冯小刚撕逼很用心,但老师内心又很怂。
毕竟,在片子最后,还用正能量煽情了一把,什么“不为百姓负责就不为上级负责”,“大家到底是想给李雪莲解决问题还是保饭碗”之类,真是让人着急,喂,能不能好好说一个发现女友不是处女而选择二婚的直男癌晚期的故事咯?
这真的是太着急了。
况且观众真的越来越聪明,太着急了。
“所以冯小刚老师很着急地不惜为一片处女膜引发的家庭问题而和万达撕逼,因为他也着急啊,着急真的就没有人关注,着急真的就大家看不懂他要表达的那么多那么多中国社会问题,着急大家 真的依然不觉得他代表中国电影的新高度。
所以,他要才用所谓的“行业道德”去吸引全中国的眼光,甚至不惜多次在前宣里加入审查不过之类的,我不否认一个片子在中国的难产真会很痛苦,但,呵呵,我觉得吧,电影本身好与不好,真的很重要。
“一把年龄了,还是用作品说话吧。
大师从来都不主动封帝。
越着急,越封不了帝。
“又失去一个机会了哦,不知还有多少吃瓜群众哈。”
可惜了刘震云老师的原著
如果不是王思聪在微博接招,把冯小刚怼了回去,万达院线和华谊兄弟之间的 争议也不会有太多人关心。那些只存在于两家公司之间恩怨情仇,不具备什么娱乐性。
但是一边是冯小刚化身潘金莲喊冤,一边是王思聪给自己爸爸的公司挡箭,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它演化成了一桩公共娱乐事件,即便大多数人只是看热闹,也算是有个机会能让人们得以敞视中国电影圈这个话题不断、热闹非凡的领域中到底有哪些秘而不宣的规则。
华谊和万达的对峙已经不是第一次爆发了,如果没记错,《陆垚知马俐》上映的当口,华谊就曾声讨万达院线不公平排片挤压自己出品的影片。
彼时,更多的人认为,那样一部演员转做导演、又没什么一线明星的中成本处女作,无法证明排片低是由于两家公司之间的宿怨,大家都等着看年底的重头戏——冯小刚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在万达院线会有怎样的待遇。
看起来,目前的待遇并不太好。
当下这个档期,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热门影片和《我不是潘金莲》一竞高下,万达的排片率确实可以从某个层面印证,他们不只是出于市场化的考量,或者独特的艺术品位,才排斥冯小刚的新作,之前的高管跳槽事件的影响似乎余波未了。
或许,作为叶宁本人也未曾预料到自己的一次跳槽会对中国电影市场产生这样绵延的后果。作为万达集团的副总裁,万达院线的总经理,叶宁曾在万达效力15年之久,因为出色的工作业绩得到过王健林点名表扬,万达方面对他的器重和倚重可见一斑。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跳槽去华谊担任CEO,几乎被看做是对王健林以及万达的背叛。一些事情如果已经溢出了职业化的范畴,而沾染了某种情绪和情感,那么后续一些非理性的举动就不难理解。说实话,当初挖叶宁的时候,华谊方面就应该对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准备。可能他们没想到反击能到达这样的程度,能持续这么久的时间。
作为一家企业的核心高管,基本上都背负着竞业协议——那些束缚性条款意味着即便从原公司离职,几年内也不得去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公司任职。这是很多公司的惯例。按照王思聪的回应来看,叶宁似乎也不例外。既然如此,这次跳槽事件就变成了一件非常易于辨别的事。如果叶宁没有触犯竞业协议的条款,他就不会受到法律制裁,从法理意义上说,即便万达方面不爽,也没有实际的办法去阻止这件事发生。每个人都有择业、选择公司的权利,就如同万达每年也会解雇和雇佣某些员工一样。但是,黑白分明的法理之外,还有灰色地带。而华谊兄弟和万达院线之间发生关系的部分正巧就落在这些灰色地带之中。
华谊作为电影出品方,万达院线作为终端放映方,不可避免互为钳制。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很微妙。我们假定,万达院线对华谊兄弟出品影片的排片量就是真的故意压低,那你又能奈我何?商人,最重要的是在商言商,在商言商的基本支点在于成本考量。赌气成本也是成本,我认可了赌气可能给我带来的经济损失,而且觉得我自损八百,会让竞争对手损伤一千,这场商战,也算赢家。你除了气愤,表态,也没什么办法。
这件事的有趣之处在于,冯小刚采用了一个特别“老炮儿”式的方法去揭露问题。
而王思聪采取了一种公司化的方式回应问题。
冯小刚想讲个理儿,让大家伙儿都知道,在庞大的万达帝国面前,华谊受了欺负,自己受了连累,对方是多么不讲究,一个“一块儿小墙皮一样”的员工跳槽,对方就不能抬抬手,大人有大量地相安无事,甚至再高风亮节地送个面子,双方从此把酒言欢。这多好?现在这样,一肚子的憋屈。所以,王思聪回应说,“冯大导演阴阳怪气。”也算准确。
面对那封化身小女子的公开信,人设一向耿直的王思聪,回应的方式却完全与江湖无关,而是公司化、制度化的,他提及了竞业协议,提及了两家“私企的恩怨是两家公司的事情”,而不是打感情牌。这一来,江湖的道理就撞上了商业的规则。
互相喊话,看起来热闹又纠缠不清。其实没那么复杂,它很简单,市场的归市场,人情的归人情。客观地讲,娱乐业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即便它有着众多政策调控和管束,但相对于其他更倚重各种现实资源的行业来说,娱乐业的竞争、盈利模式以及动员方式,都是依靠市场来说话的。
对于绝大多数影片来讲,排片量无非是看普通受众的需求,大明星、大卡司、大场面特效、社交话题热度等等,都会直接影响一部影片的排片量。经过市场筛选,一些作品的排片量经常会出现翻转,比如《大圣归来》在上映之初,囿于人们对于国产动画片极低的期待值,排片量并不高,但“自来水”和高口碑催生了旺盛的观影需求,各家影院、各条院线很快纷纷开始增加排片。
再比如《谍影重重5》上映的时候,那些中国特供的3D版本充斥影院,人们觉得自己上当受骗,纷纷要求看普通版本,影院也会顺从。说到底,在没有权力和其他外力干预的情况下,院线排片会以市场为导向。每家公司都不会拒绝利润。这是生意人的本分。
这一次,我们假定万达院线真的在有意压制华谊出品的电影,那么他们这种反市场的赌气行为一定会有代价。
假如《我不是潘金莲》的观影需求旺盛,人们发现万达院线排片极低,自然会选择其他观影渠道。
万达就会面临两种选择:顺应市场要求,加大排片比例,或者,考量赌气成本,认定自己付得起这份成本,而且结果也可以达到打击竞争对手的目的。
而无论怎样选择,市场的矫正和倒逼效应才是终极考验。这件事,万达就是在用商业手段完成自己的各项诉求——或许包括商业诉求也包括感情诉求。它没有动用权力、关系,只是在自己经营的业态范围内进行调试,它不溢出这种商业规则,你就奈他不得。
现在要看的其实是万达这样的巨无霸企业到底是否形成垄断。截至今年5月,万达院线在国内拥有影院311家以及2700块银幕,在2015年全国总票房份额中占据13.3%,高于第二、三名之和。如果形成垄断,那么就是另外的问题,有反垄断的法律依据进行拆解。但如果没有,任你用江湖方式喊冤也没什么用。说到底,我作为商店,不想进你家的货,我宁愿付出少赚钱的代价,你又能说什么?
从这件事上说,王思聪比冯小刚要现代化得多。一个人情时代混过来的老炮儿,一个现代化制度中成长起来的阔少。在看待一件事的时候,态度完全不同。
其实,无论万达也好,华谊兄弟也罢,他们各自的业务都庞大又复杂。万达不只是院线生意,它还投资电影,负责发行,华谊也不只出品电影,还签约艺人等等,他们基本上都想把自己变成全产业链的形态。
但这样一来,就很难以一种非常纯粹的立场做好一件专业的事。比如,万达自己投资的电影是不是就必须要多利用自己的院线资源多多排片,即便从市场的角度上,其他公司的作品更有市场价值,也不能撼动这一铁律;比如,华谊公司拍摄的电影,是不是首先要考虑和顾及自己签约的艺人能拿到男一号女一号,不管其他艺人是否更适合这部作品。
现在这场对撕之后,华谊兄弟是不是干脆考虑自己建立起院线体系呢?以后,变成一家公司制作一部电影,只启用自家签约的艺人,只在自己投资的院线播放,那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各自都因为担心对方对自己的钳制,而走向封闭式的自我运转,不是一件好事。对撕,是为了让一件事变得清楚,进而更有效地解决,而不是只陷于口水和发泄。真正的铁律是:市场的归市场,意气的归意气。最终的胜负在于谁能真的尊重这一点。
作者是王思聪的狗吧?
《水浒传》虽说有好几个版本,每个版本对于西门庆和潘金莲偷情的描写不尽相同,有的简略,有的夸张,但他们的结局却都一样的。武松杀了奸夫淫妇,还赶上一个清官,得到轻判,看完了活剐王婆,才心情愉快地上路去了牢城。但是,同样一个故事,在《金瓶梅》里,却是武松错杀了人,被发配。潘金莲嫁给了西门庆做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潘金莲被杀,要等到好多年之后,武松服刑回来之后才发生,这个时候,西门庆已经自己死了。
《水浒传》上的潘金莲结局,是领导和群众都欢喜的,读了之后有大快人心的感觉,是正义和道德都找回来了。而《金瓶梅》的故事,却只有淫民悄悄地欢迎,因为可以借此看到潘和西门之间一个又一个淫荡的段子。而香港的众多相关的三级片和四级片,也因此发展出许许多多的相关的情节。但是,放到真实的生活中,如果当年真发生了这样的奸情,结局是《金瓶梅》式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水浒》式的,反倒可能不过是作者的意淫而已。
实际上,《水浒传》和《金瓶梅》上的潘金莲,有两种形象的表征。《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就是一个标准的淫妇,美丽,淫荡,冷血,绝对的负面。而《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就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而言,倒未必只有负面意义。小说里提到的女人,无论什么身份,个个裤带很松,几乎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跟西门庆上床,颠鸾倒凤。按《水浒传》的标准,个个都是淫妇。潘金莲淫荡倒也是淫荡,给《金瓶梅》做批注的文人,还一个一个地数,算算她“淫”过几个男人。但不可否认,潘金莲恰是书中众美女之中最成功的一个,而且最终“淫”死了西门庆。放在小说背景社会情景的价值观中,潘金莲不仅不负面,而且有劳模的嫌疑。
按《金瓶梅》的研究者的说法,西门庆实际上是新兴的市民社会商人的代表,开着生药铺的买卖,顶着买来的红帽子,还能通过关系,跟京里的蔡太师扯上瓜葛——咱上面有人。可以想象,无论是小说中的宋代,还是作者兰陵笑笑生身处的明代(作者为明人的可能性,在目前看来最大),这样的商人,都是现成的。历史界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的好汉们,真的应该看看《金瓶梅》。
其实,在1980和90年代,西门庆式的农民企业家,我们也常见。好些人活像性瘾患者那样四处猎艳,而且喜欢炫耀,告诉人他们无往而不胜。一出门,带四五个美艳的女秘书,招摇过市,像是张宗昌在世,带着姨太太队行走。时至今日,好些人破产倒闭了,一些做大的,上面还有人的,也不是一个两个。倒台的贪官们,哪个下面不是一堆的西门大官人,像众星拱月一样拱着。
所以,我真的怀疑,现代妇女,是不是会真的在意人家说她是潘金莲。农村人知道潘金莲,有几个是看《水浒传》原著得来的呢?还不是电视剧。而电视剧也好,一度在城乡泛滥的港台有关潘金莲的三级四级片也好,里面的潘金莲形象,怎么可能是《水浒传》上的形象呢?几乎都是善良,懦弱,但又性感漂亮,撩人性欲的模子。前两年,潘金莲也好,西门庆也好,都成了某些地方需要大力争夺的旅游资源,在这些地方的旅宣传品中,西门庆和潘金莲,何曾有一丝的负面意味?游客和当地小姐扮演的西门庆和潘金莲游戏,不是一度相当火爆吗?
改革开放以后,那些没有人管的乡村世界,人们的传统道德,在性的方面,瓦解得比城市还快,崩解得还彻底。瓦解的利器之一,就是各种放映室里的低俗影片,其中潘金莲题材,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农村里一度人人争说潘金莲,绝对是这些电影的功劳,当然,后来又有了电视剧的加持。传统性道德瓦解之后,潘金莲变得性感漂亮而且善良,怎么可能有那么负面呢?
有些农村地区,即使是很偏僻的山乡,笑贫不笑娼的现象,已非一日了。早在1980和90年代,当时农村的姑娘南下广东和海南,做小姐挣了大钱,没有哪家的父母会感到羞愧的,还不是坦然用这些皮肉钱盖楼享受。周围的人,羡慕嫉妒,但没有恨。
刘震云的小说和冯小刚的电影,诉说的是一个有关基层政治的荒诞故事。不管观影者看不看得出来,但这个荒诞,不属于过去和今天的潘金莲。可是,这个故事选择潘金莲做话头,其实是错了,很可能不存在现实的真实性。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选择了潘金莲,兴许可以顺便挠中某些他们想象中的观众的痒处,增加一些票房。可是这又错了,现在观影的主力人群,早就不知道潘金莲是谁了,甚至,连苍井空都过气了。扯下脸来,编出一些小鲜肉的男男,或者女女的故事,也许效果会好些。
谁是潘金莲,不是问题,真的问题是,潘金莲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