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3日下午,由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办公室和读书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读书会研究中心工作座谈会”在人民出版社隆重举行。会议邀请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改革办副主任李建臣,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聂震宁等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嘉宾们围绕读书会研究中心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积极建言献策。聂震宁在肯定了读书会建立读书会联盟和研究中心的同时,提出读书会研究中心在“全民阅读”问题研究上的若干着力点,以求对“全民阅读”的内容及形式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读书会研究中心要研究什么?从根本来说就是研究读书,研究读书文化,研究中华民族的读书文化。中华民族读书文化并没有很好地被研究,都是停留在诸子读书法,停留在孔子的《论语》上面。事实上,中国的读书跟世界上很多民族的读书不一样,中国的读书是以学取仕的,中国的官员从孔子开始就是“学而优则仕”,接着做了官以后,“仕而优则学”,这样的读书文化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动的。尽管有买官卖官的情形发生并流传,但绝大多数的古代官员都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的。在古代,学做官就是学政治学、伦理学和社会管理。
我们中国的阅读学最值得研究的是阅读文化。谈及阅读学的问题,我们的阅读学基本上不称为学,我们只有阅读历史。因为欧美国家的小学都有阅读课,我们小学只有语文课的诵读。老师告诉你这里意味着什么,这个阅读理解,你必须死记硬背。我们的阅读很僵化,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学。而在最需要有阅读学的大学,阅读文献、阅读资料、阅读专著必须要有规律性研究,但是我们也没有。
“全民阅读”说了那么多年,“全民阅读学”研究过“全民阅读”应该是什么,“全民阅读”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吗?“全民阅读”是成年人的阅读,不是学前儿童的阅读,也不是小学生的阅读,但是这些阅读都包含在“全民阅读”的大内容里面。
我觉得人民出版社有一个中心,读书会有一个中心,建立“全民阅读”的研究或者是青年阅读的研究,在这些方面设一些课题。与此同时,我们国家为什么倡导“全民阅读”,也是阅读社会学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在做读书会联盟的同时,又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要研究读书会。读书会是不是一千人听才叫读书会,那几十人参与的不算读书会吗?不一定。日本明治大学的一个教授写了一本书《阅读的力量》。书中提到,他跟高中同学上了大学,十几年他们两个人创办一个读书会,现在由于工作等条件不方便就停止了,而在这几十年中,这个读书会就只有两个人。我们对读书会的各种形态、模式及效果都要做研究。通过我们对读书会的系统研究,读书会研究中心就可以形成全国读书会,看看我们有什么资料,发出什么声音,对一些东西作出什么样的评价,我觉得这个也应该是研究中心的工作重点。
与此同时,读书会线上线下的互动和运作规律都需要很好的研究。线下线上该怎么弄,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阅读活动应该怎么样更好的开展?现在VR(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技术马上要铺天盖地了,眼镜片夹在手机上就可以当VR看了,这样的话可以在VR条件下参加读书会。这些东西也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研究的对象。更多读书资讯:www.yangfenzi.com/tag/dushu
阅读的内容也需要仔细考量。读书会是一个交流性质的阅读平台,事实上是多人阅读的平台。读书本来是私人化的行为,但是读书会是多人进行阅读,通过互动造成新动力可以形成新的阅读效果。我觉得读书会要做联盟,读书会研究中心应该积极研究这些东西。总而言之,通过我们研究真正成为联盟,真正成为读书会的研究中心。
聂震宁,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全国政协委员。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中央党校法学理论研究生班。历任广西宜山县(今宜州市)文化局干部,《金城》文学编辑,漓江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广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党委书记,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中国出版集团总裁、党组副书记。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北京出版产业与 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名家。曾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首届庄重文文学奖等。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1年12月至今担任韬奋基金会第四届理事长。
【主持/李倩文 设计/李灏 执行主编/张皓俞 值班总编/张一诺】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助力全民阅读: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社交平台百位名家签约大会举办
阅读对我而言,是一切成长和改变的基石。
我九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还不到三十岁,且心智晚熟。
过了没多久,父亲又当上了一个小领导,变得非常忙,开销也变得很大。
所以,从我十来岁开始,就过上了一种极其不稳定的生活,父亲高兴的时候,会一下子给我十块钱,那时麻辣烫才五毛钱一碗。
有时候家里的钱花完了,父亲又只好叫我拿出储钱罐里的钱,去买一把面。
至于情感上的关心,也是比较少的,一方面是他根本没多少时间陪我,另外一方面,作为那个年代的父亲,又很年轻,他好像也不太会表达对小孩的爱。
所以我从十岁左右,开始长成了一个落落寡欢的孤寂少女。
我管住自己少吃零食,把大多数的钱都买成了书。几乎都是《故事会》和《读者》之类的,买旧书摊的,只要五毛一本,十块钱可以买一大堆。
我一头扎进书堆里,在故事里活了下来,变得很会讲,文章也不错。
然而事实上,那时候我因为极度地缺爱,又觉得家里没钱,自卑得要命。
我羡慕同学的新裙子,羡慕别人家里有好吃的,羡慕别人皮肤白又美丽……
而我,只能活在阅读的城堡里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那时候,书籍是我的堡垒,让我可以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因为脆弱无依而崩溃。
到了初中,我跟着几个混混女生,看他们谈恋爱,跳街舞,很是羡慕,根本无心学习。
初二那一年,我忽然发表了一篇文章,这在当时的学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我们只是一所乡镇中学,可以在市报上发表文章,大家都觉得很了不起。
其实那篇文章真的写得蛮差的,可是却让我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点名表扬了我,隔壁班的同学也跑来问起我。
我好像忽然一下子,变得有些自信了。
作为一个发表过文章的“才女”,我的成绩,总不好意思太差吧。
于是,学习上,我也多花了一些力气,从班上的三四十名到前五名左右吧。
后来,我花高价,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
到了高中以后,我开启了我的名著时代。我读《红楼梦》《三国演义》,读张爱玲顾城,也读卡夫卡歌德。
很多书,我其实并不太懂。
可是那有什么关系呢,我看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听张楚的摇滚,喜欢夏加尔的画,我和他们不一样。
我长得不够漂亮,学习成绩不太好,家里也没什么钱,然而,我也有一种东西,让我看上去和别人“不太一样”。
阅读,那时是我一切自尊和自信的来源。
上了大学,我开始意识到我自卑,懦弱又悲观,应当是童年家庭的影响。
我努力地去读心理学的书,读弗洛伊德,也读《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我努力找出我痛苦的原因,希望解决自己的问题。
然而,我找出了悲观的原因,却并没有变得快乐。
我知道我的自卑源于缺爱,我的恐惧是因为童年家庭的不稳定,可是,那又怎样?
那些书,没有让我变得平静,可是,我却总在想,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条路,可以让我走出过去,平和喜悦。
大学毕业后,我去中专教书,那些孩子比我小不了几岁,却给予我非常多的信任和尊重。
我开始对教育感兴趣,想当一个好老师。看《窗边的小豆豆》《夏山学校》,也看《热血教师》《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教育类电影。
后来,我去了遥远的深圳,一个私立学堂教书,想要学习新的教育模式,不局限于应试教育的课堂。
再后来,我又去了浙江,在华德福幼儿园当老师。
一路追逐,并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却在无意间,收获许多。
偶然参加了一个法师举办的活动,我开始阅读佛教相关的典籍。
读来读去,发现有一个道理再简单不过,可是大多数人却不明白,或者明白了也做不到。
那就是,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个人的命,必须去接纳。在此基础上,你付出什么,必将得到什么。
我回顾自己的过去,怨恨父亲不关注我,因此和父亲关系很差。
我并没有接纳我母亲早逝,父亲无力给我太多关爱,这样的个人命运。我充满了愤怒和不满,我觉得这个世界亏欠我,我所经历的一切并不公平。
因为愤怒,我其实对父亲很差,曾经拿杯子砸他,连带着,对父亲这边的亲戚也很差。
所以,我付出了愤怒和怨恨,无形中,对方也会感受到愤怒和怨恨,自然和许多亲戚都沟通不好,充满隔阂。
那时我意识不到自己有问题啊,我以为,是亲戚有问题,是这个世界有问题。
我学习一直不太好,总觉得不喜欢老师,给老师起绰号,背后使劲说老师坏话。关注点都在老师的问题上,自然学习不好。
自己付出不信任,付出对老师的不满和排斥,所以,也学不到多少东西。
所以,命是天定的,而我所有的苦难和怨恨,其实都来源于自己,我决定了自己的“运”。
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
我一个又一个地去跟那些我伤害过的人道歉,请求他们的原谅。
我一次又一次地去发现自己的问题,比如贪婪、恐惧、傲慢和自私,尽可能改变自己。
我感觉内心有了方向,无论如何,将来,我都会变成更好的人。
我想为这个社会付出一些,尽我所能,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你看,如果我没有阅读的习惯,就没有初二那次发表的文章,为了显得厉害一点,我可能会成为一个混混少女,十八岁就怀孕生子,有一个动辄打老婆的十九岁丈夫。
也有可能,我一直自卑压抑,但还是读完大学,靠家庭关系在老家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通过相亲认识一个家世相当的男人,然后一辈子索取,一辈子不满,一辈子怨恨,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所以,其实是阅读和信仰拯救了我,让我知道,如果我温柔,世界就温柔。
我将来,还会一步步努力,努力摒除恶念恶习,追寻灵魂的成长。
与君共勉。
书籍是思想的延伸
如果没有书籍,那么所有的世界都得自己去拿脚步走一遍才能了解,所有的历史,都只能靠自己挖坟才能了解。还没走完所有的角落,也还没挖完所有的坟,估计生命就要结束了,世界太大,靠脚走生命太短暂,只能靠思想去驰骋。
通过别人的思想延伸自己,这是一个捷径。而如果因此而把自己埋葬在别人的思想里,则又是一个不幸。既知道捷径可用,也知道不幸可避,那么才能够踏着别人铺就的台阶,在有限的生命里面,更好的成就自己。
阅读的变现是无形的
常听人说,走了这么多路,读了这么多书,还是活不明白。也有人说,读了这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不是说,这边读完一本书,那边就马上会有对应的产出。这样把阅读当成了进料口的读法,营养也只能是饲料层次的了。书的营养不在于吃,而在于通达,在于心领神会。
阅读真正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气韵。更具象的和实际的,是改变一个人的心智结构。不阅读,是一个人,阅读了很多书,则又会变成另一个人。阅读是通过改变一个人的根本心智,并驱动他去走向另一番人生,如果是增益自身修为的阅读,那么显然这个变现,即是脱胎换骨本身。
最终还是要成为自己
做个思想实验。一个星际空间站上,泡在营养液中插管子培养出来的婴儿。他长大后,什么都没有接触过,那么他的自我认知会是什么样的?可以肯定,他没有“自我意识”。因为他缺少一个文化模因和地图。
自我认同的形成,是后天的。它的关键,是文化模因和地图。所以,阅读就是一种建构,你钦佩欣赏什么人,读他们的书,慢慢的就会构建出来与之相应的人格和自我认同。读圣贤书的人,就会心怀天下。读畅销书的人,就会小布尔乔亚。书都不读,只能读图的人,就只能一直处于心智低幼状态。
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自我认同这种文化人格的构建。而书籍和书籍里面的那个人的气韵,则是构建自我的基本素材。
有意义的理解力操练
为什么儿童只能读图,不能读字呢,因为理解力跟不上。如果一个儿童,一直不读书呢,长大了之后,他的智力发育是不完全的。因为该长脑子的时候,没有进行适应性训练。
而理解力的低下,则是一生的缺陷。别人能通达的世界,自己看都看不见,别人能通透的现象,自己怎么想也不明白。不学,不思,不读,浑浑噩噩的度过了一生。快乐的猪,真的快乐吗?那只是动物性的本能,不是真正的快乐。
快乐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比理解力的操练更难的事情。能通了之后,才能达,能达了之后,才能乐观:观世界了然于胸,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首先,你要挑对适合你的书!
赶紧把那些什么之类二十句之类的扔掉,别再看朋友圈转发的那些鸡汤!
卡内基什么的我还是保留意见。来看两句:
人性的弱点之十八:不尊重他人的意见
反之: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尊重,不管是对是错
人性的弱点之十九: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
反之:如果你错了,迅速而真诚地承认并及时改正。
讲得是谁都懂的道理,但是犯错的人根本就是没有意识啊,有人根本意识不到什么叫“不尊重他人的意见”,也意识不到自己是错误的。有人意识到了,就是不改。
因为这本书并没有真正“说服”你。(什么叫真正说服?请看这书能让你戒烟,这才是真的有用的好书,直至说到你“服”,说到让你“改”。)
#致卡耐基粉#
我已经说明为什么我不推荐卡耐基了。一不能彻底说服我二没有太强可操作性。当然如果你觉得好看,合适,那就是适合你呗。与价值观相关的评价本身又没有对错,仅表达个人经验和喜好罢了。
我个人(我个人)对这类型书的标准有两个:
1. 能够说服你从根本上“醒悟”。
2. 具有操作性。
其次,是你要明白书在这件事上的意义是什么。是改变你的观念模式(mindset)
低情商人的最大毛病在于自己不知道自己错了,根本就意识不到。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他总是喜欢开别人玩笑,平时喜欢给同事起外号就算了,有一次在年会上对刚去他们公司没多久的部门领导说:“你长得真像王宝强!”
领导只好尴尬地笑笑。
后来听说他和别人抱怨:“为什么新老板总刁难我。”
别人说:“你不该那么开他玩笑。”
他说:“我看他不是那么小心眼的人吧。。。”
注意到了吗?他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我这么做是不合适的”这个概念,错的都是别人。
这就是没有正确的mindset,或者说是没有mindset。
我从一个低情商的loser成长到一个能和别人顺利沟通,大部分人乐意和我相处,少部分人热爱和我相处的人,书可以说给我的帮助是无限量的。
从【道】上,它能纠正你的观念模式,让你产生意识,意识到自己原先的一些固有思维是错误的。
从【术】上,它能指导你通过一些思考方法,巩固自己的新的观念模式。
从【器】上,它能提供一些小技巧实践,让你马上可以改变一些情形。
三者相辅相成,通过不断练习从根本上改变你的观念模式,就像自己给自己的“教养”一样,让观念模式在你的脑海里生根,直到高情商的说话和行为变成了一种习惯。
(在这一点上确实是知易行难,但是前提是你要“知”对才能“行”对!)
书单(全是豆瓣链接可以直接点击)
沟通的艺术
心理学与生活
学会提问
关键对话
谈话的力量
高难度谈话
谈判力
批判性思维
请王宝强粉原谅我,我不是故意黑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情商#
1. 情商和智商一样复杂(见智力或智商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提高吗?)虽然有许多量表但依然不能将“情商”的方方面面纳入其中。
2. 上表可以看出情商的四个部分(也有其它分类方法):
自我意识(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行为、信仰),
社会意识(是否能意识到他人的情绪、行为等并理解他人),
自我管理(是否能选择合适的情绪,输出表达合适的情绪),
关系管理(影响力,矛盾处理能力,合作能力)
3. 上文所说的mindset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如果意识不到也无法管理。而评论区许多人说“有了意识也控制不住”那就是在自我管理和关系处理上发生了问题。上文提到的书单中“沟通的艺术”一书里详尽地描述了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和关系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书与我的成长#
我个人的进步也是从“自我意识”开始的(可见什么是「有效的沟通」,如何面对一个难以沟通的人)。因为青春期看了许多发条橙啊麦田里的守望者之类的老梗,导致自己一度认为特立独行才是姐应有的优秀品质,在人际交往上非常封闭,大学时不和同班同学来往,宿舍关系也极差。
现实中的负面情绪又转化到了网络上,一度在豆瓣上做喷子,看见不爽的帖子就喷。(你们见到喷子就原谅一下他们吧,人艰不拆啊)
在豆瓣扫书时,偶然看到了《学会提问》这本书,突然觉得很好玩,就下了本看。结果脑洞大开(突然之间被点醒,有了自我意识)。一发不可收拾,接二连三地又看掉了以上那些书,慢慢了解了自己某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某种情绪,哪些情绪是通过“想通了”就可以解决和消除的,还有自己的某些行为会导致别人怎样的反应,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等等。然后就开始有意识地练习,比如说父母忘记了事又问我,我肯定会不耐烦的说:“烦死了不是说了好几遍么,什么记性啊。”,在我一旦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我就会给自己按一下暂停,想想这话会带来什么后果,而我到底真正想得到的后果是什么。自己也经常忘记事,父母就从来没有嫌我烦。于是就会耐心地再解释一遍。这时候父母的情绪也会很好。
一旦正循环开始了,你会发现你的情商也会随着这种不停的正反馈变得越来越好。
先是家人发现我变了。以前几乎每周都要和父母顶嘴和吵架,说话没好气。后来争执几乎完全没有了。我妈有一天突然说:我发现你好像毕业以后变温柔了。
到读研的时候人缘关系发生了大逆转,从本科不和人往来,别人也不待见我,到读研时组织大家活动,收获了很多非常亲密的关系。和他们提到大学时人际关系极差,大家都非常惊讶,说根本看不出来你会说那种话做那种事啊。
网络关系同时也发生了逆转,从人见人嫌没有人关注的喷子,到分享给大家我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被人关注,还有很多人私信我说喜欢我认真的态度和直爽礼貌的性格。
当然也有少数喷子不喜欢我,我也没想去讨好他们。
#推荐书单的有用性#
如果你没有看过这些书,请至少先看过豆瓣的书籍介绍目录和大众评论文章摘抄再来评论吧,随意就说“没用”或“鸡汤”在我看来并不是一种良好的沟通。
《心理学与生活》为许多国内外大学大一心理学导论教材。
《沟通的艺术》是以心理学研究结果为基础的沟通指南。
《学会提问》和《批判性思维》核心是基本的逻辑思维。甚至可以用其中知识点来写议论文。
别的书不一一介绍,都放了豆瓣链接了,有简介有目录有大众评论,有用没用你们自己看着办。
如果你可以告诉我,我推荐的书究竟哪些地方不足,而不只是几个和书内容无关的空洞形容词,我很愿意了解。
推荐书本身就带着个人喜好主观判断,就像我觉得榴莲好吃,但你可能觉得很臭。书单中的“学会提问”和“批判性思维”中都有提到关于价值观争论无意义的事,我在沟通一文中也提到,不赘述。
#其它问题#
情商并不是一两本书看完了就能提高的,阅读理解能力很重要,阅读后自己对于书籍使用方式的能力也很重要,悟性更重要。
说一句很残酷的话,有些人,你即使把沟通的艺术背下来了,你还是无法沟通。
还好新版沟通的艺术里有一些小练习,大家可以练习起来。
不用指望情商低的人会和情商高的人一样,但至少后天可以弥补一下,比自己原来好,就可以了。
对了,既然都收藏了,就点个赞鼓励一下吧。
读书!在可见的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爸妈在我和妹妹上了大学以后就不再给我们生活费,让我们自己去打工赚生活费。我记得我妹妹刚去肯德基打工的时候,被炸薯条的那个筐烫伤了胳膊,小臂肿起了一条长长的水泡。晚上睡觉的时候妹妹跟我说“咱爸心疼的眼圈都红了,明天肯定不让我去了。”结果第二天早上,我爸站在门口拿着车钥匙说“我送你去上班!别坐公交车了。”我妹当时哭的那叫伤心。事后我曾经问过我爸,为什么一定要让她去!我爸说“等她毕业以后,老板不会因为她烫伤了,跟她说你回家休息,工资照发!她早晚要明白,要经历,不如让她早点知道。”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跟大家介绍这些书。
有些事情早点知道,有些书早点读到,当时可能不觉得,可是等到以后回忆就会警觉那是命运的转折。很多读者给我发豆油的时候都会感慨自己错过了很多机会。有个之前狂骂我的人突然跟我道歉,我不知道说什么就回了“没事”。他又说“我马上毕业了,想去媒体工作,你之前在媒体工作那么久,肯定有点人脉,帮我找个工作吧!”如果他当初骂我的时候读过《沟通的艺术》他至少会懂得一点控制情绪的技巧,懂得一点待人接物的技巧,或许他都不用求我就能找到工作。还有一个姑娘向我倾诉,因为迷茫,放弃了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次机会的毕业生进京名额。无数实习生在上班第一天连领导说什么都听不懂,无所事事不知道干什么。
很多人觉得读书是为了放松,是为了休闲,我个人觉得,那得等有资本休闲,有资本放松的时候。如果还没有,那读书的目的最好还是放在获取知识上。也希望所有能看完这篇文章的年轻人都能拿起你的图书馆借书证去图书馆开始阅读这些书,毕业前所看的书决定毕业以后的路,愿大家都能在可见的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
《地理学与生活》外国大学的基础课程:地理学与生活科目教材。大而全的百科全书,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分支。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长期以来在地理学思想与著作中形成的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每篇集中论述这些地理学观点的一个方面。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从思维方式上引导读者认识生活中的世界地理意识。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从逻辑思考到真正解决问题》大多数人在面对工作和问题时,总是还没想清楚“真正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就急忙动手去处理、去解决。然而,像这样一味求“快”、忙得团团转的结果,往往是白费力气,最后步入事倍功半的“败者之路”。这本书反复强调和训练的一种思维模式——先找到真正的问题,想清楚目的再动手,搜集个性化信息,组建故事线,划定答案界限,整合有用材料,最后交出完美成果。
《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修订第9版)》大众的批判性思维入门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一套实用性极强的批判性提问技巧。从这本书里学习如何正确提问,理性分辨以及有条理地论证,提升信息处理效率、不轻信、不盲从的理性思考者。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作者: [美]罗纳德·B·阿德勒 / 拉塞尔·F·普罗科特 ,外国大学的沟通课教材,通过热门美剧、电影和真人秀的分析,通过习题练习让读者轻松掌握沟通技巧。“看入人里”主要探讨了与沟通者有关的因素,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外信息的传送与接收,分析了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的区辨,提出了增进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既关注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介绍,也加入了丰富实用的阅读材料。
《怎样卖龙虾》很薄的书,做营销咨询的写的,主要是讲经典的营销案例,揭示了很多营销“陷阱”比如会员,比如套餐,托儿等等。用有趣的故事精准剖析消费心理与行销技巧,讲解如何挖掘潜在客户。
《文案创作完全手册(第3版):文案大师教你一步步写出销售力》写简历之前必须要好好读的书,书里教你如何通过技巧性的叙述来体现充分的说服力和命中率。介绍了如何写出引人注目的标题;揭秘了创作极具销售力的好点子所遵循的步骤;也具体的介绍了如何发现对方需求的方法。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让职场新人一生受用的逻辑思考力》在职场中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逻辑思考力,只要拥有逻辑思考力,很多问题就都能简单的处理。这本书介绍了“批判性思考+逻辑性展开”的独特思考方式,大到“职场沟通”和“日常沟通”的差异,小到“工作餐”都一一讲解并用案例指导。还有很多实际的工作指导,比如文案、简报、企划书,如何写出清晰的“逻辑结构”。
《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来自北欧的清新高效工作方法》专注、直觉、思维方式、权衡利弊、情绪、行动,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介绍。内容很多,但是都不深刻,适合刚刚开始打算拓宽阅读的,会激发对多种心理学和管理学理论的好奇心。
有的人说我读了很多书,却没有改变生活,这就像你每天吃饭,那顿饭也没有什么别的用处,可是却把你养这么大了。波尔克说“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没消化。”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都不利于书中的知识吸收,边读边思考,边消化理解,把书本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以致用。
读书的意义,有点像锻炼身体,不一定马上见效,但智慧会像你的筋骨一样强壮起来。在年轻时候我们从这些前人总结的书里,学习那些人生之道,不一定能够让我们取得多大的成功,至少可以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罗曼·罗兰说“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的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我们在没毕业时所看的书都是我们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所做的准备。
如果直接推荐这方面的书的话,我的建议最好应该看的是:
关于两性关系的书:《亲密关系(第5版) (豆瓣)》
关于如何谈判的书:《优势谈判 (豆瓣)》
关于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与决策的书:《社会心理学 (豆瓣)》
关于人的决策与判断的书:《决策与判断 (豆瓣)》
关于如何沟通的书:《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 (豆瓣)》
关于如何演讲的一个系列:《魏斯曼演讲圣经》
关于人际交往的技巧的书:《10秒钟让自己不同凡响 (豆瓣)》
对于这几本书:
(1).这些书几乎都是比较专业的心理学书籍,作者基本上都是有名的心理学家,研究方法也是科学化的,书本身完全可以当做大学教材来使用;
(2).这些书虽然相对比较专业,但并不难读,毫无心理学基础的人都可以阅读、并可以很好地理解——可以说,这是平常人可以阅读到的,最专业的、最好的入门书籍;
(3).由于部分书比较专业,里面有些时候会罗列一些统计数据和论证过程,并不是十分可爱,如果遇到了,可读可不读;
这个问题是答完了,但是,这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一下,关于人际交往,关于读书本身:
读书究竟能不能提高人的情商、谈判能力、沟通能力?
如何最好地、最有效率地利用这些书?
人际交往中有哪些能力不能仅仅通过读书学到?
该不该读一些所谓的“烂书”(比如卡耐基)?
接下来,我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人生经历,解答一下上面延伸出来的三个问题吧:
1.读书究竟能不能提高人的情商、谈判能力,沟通能力?
答案是:可以。
但是,这个提升,并不是意味着读完书之后,一个人的这些能力与素质就会大大提升,学到的技巧马上就能用——想一想,如果光凭读书就能有这么好的效果,那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会去阅读,世界也会很容易就变好了。
再想一想,为什么不能马上实现与提升呢?
原因其实在于:知识转化成素质是一个有一定阻抗的过程:首先,知识要记忆并且形成长期记忆;其次,长期记忆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且应该优化其结构,变得容易从大脑里面提取出来;再次,你还需要遇见一些典型场景,让你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并得到反馈,让自己思考,从而加深认识。
这个过程的完成,不仅需要一个人花费力气来做,还需要一个人经历很多场景,形成理论—实践的反馈环,不断加深认识。
那我为什么说读书可以提升人的情商和这些软能力呢?如果有提升,提升的是什么呢?
其实,最重要的、也是通过读书马上就能取得效果的提升是:理解——包括对人对事的理解。
比如读了《亲密关系》,你会理解到,其实男人女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以往对男性、女性作区分的书,很多都是瞎扯;读了《社会心理学》,你会理解到,原来人在社会环境中,会出现典型的从众、服从权威,刻板印象等心理。
通过对人对事的理解,你会发现,相对于一般人,处于同一情景中的你,不仅仅只会被动地接受环境,而会选择在情景中作主动思考——这种主动思考就是提升情商与素质的很好的起点——相对于那些没读过书而沉浸于环境的人,你们已经不再在一个层面上竞争。
2.如何最好地,最有效率地利用这些书?
首先,对于其它类型的书,比如比较严肃的书,我一般是不推荐做脑图的,直接利用目录就行,但是对于这些人际交往的书,为了让知识有利于提取(关键时刻,瞬间提取),我觉得做脑图是一个非常非常不错的选择,对于有效记忆以及关键时刻的提取超有帮助。
我估计,读完这些类型的书,做脑图比不做脑图,利用效率起码要高6-7倍。
其次,根据1里面提到的知识转化为素质是一个有阻抗的过程的过程内容,我觉得,要在生活中勤于思考,勤于主动对情景分类,在以第一人称沉浸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与以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审视人人际交往中取得一个平衡。
真的,那些高明的谈话者、场面的控制者,一定是善于取得平衡、不完全沉浸在交往场景中的人。
3.人际交往中有哪些能力不能仅仅通过读书学到?
其实读书只是一个起点,在这个起点处,你对人对事都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一般人际交往的情境中,不会再沉浸于环境中而有了第三方的“上帝视角”。
书上能教你的东西已经很多了,但是还有一些东西,是书上教不了的:
(1).在交往过程中通过理论—实践迭代环逐渐培养出的主观感觉;
(2).自信;
(3).对于环境:沉浸与掌握之间的平衡;
——这些东西,之所以书上不写,因为写了也没用,需要一个人越过理解的门槛后自己结合理论与实践来感悟。
4.该不该读一些所谓的“烂书”(比如卡耐基)?
该不该读这些所谓的“烂书”呢?
我觉得答案是:应该,但不必然应该——即有时间可读,没时间就不读。
但是这个应该,指的不是深入研究,而是当作参考。
人总是通过类比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差异与重要性的。比如《亲密关系》里面,好几处都明确批评了《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本书里面的误导性观点,后者作为典型的具有误导性的“烂书”,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参阅一下,思考一下错误的观点为什么能够流行,对于理解好书里面的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有道是“剑短三分,险增三分”,“烂书”之烂,一是没什么水平,说了跟没说一样,二呢则是能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人的观点——而这,恰恰是十分危险的地方。
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我建议读书的时候,选择经典好书(如上面所列),先看好书,再来看“烂书”以作参考。
PS:《心理学导论》之类的教材,如果是奔着提高情商的目的去的,不读也是可以的,完全不会影响你读上面列出来的书籍。
在我读书的时候,几乎每个稍微大一点的城市,都有这么一座书城。
一楼卖未成年人使用的电子产品,快译通、好易通、主要用来查字典的好记星、主要用来打俄罗斯方块的文曲星、哪里不会看谁不爽就点了丫的步步高。
二楼分为东宫和西宫,一边是以王长喜、新东方为首的四六级、赤橙黄绿青蓝紫皮书,一边是李永新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公务员考试书籍,在销量上一直剑拔弩张、你争我抢。
三楼陈列的,是畅销书,其中有许多,是励志、个人提升、心灵慰藉类书籍。在那个还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美图秀秀是个别少数人才可以享用到的VIP中P服务,畅销书作家,就属于这个别少数人。一张磨皮成伏地魔的大脸,或一个戳中G点的书名,配上几幅看不出到底要拍风景还是人物的照片、浇勺鸡汤、喷口鸡血、撒点香菜洋葱鱼腥草,出版界的海天盛筵就热气腾腾地出锅了。
四楼或三楼半,是没有被力捧但依然还有销量的小说、杂文集、散文或游记。封面上没有高清无码照片、没有当代名人和没名之人的推荐、没有后面好多个0的惊人销量、没有风靡全屯全村的光环,没有腰封,没有作者签名版。
在书店还没开始办讲座、播电影、卖咖啡、卖环境、卖情怀、做品牌的那个年代,展位和销量是紧密挂钩的:人流量越大的低楼层,越要用来展示利润高的产品。
四楼的自然卖不过三楼的;任何一个畅销书作家,在吹牛逼的时候都会谦虚的提及「若不算英语考研公务员类书籍,我的销量在XX榜是可以排前十的」;一楼的成交量虽然比不过二楼的,但单个商品利润要大得多:想象一下,一个塑料外壳的iPhone,不能通话不能拍照沾水就坏,只安装了有道词典这一个app,还不可以联网查询和升级词库,价格四位数。想要听发音?再加四位数。二楼得卖出多少本才能抵这一台的利润?
虽然每家书城所在的楼都四四方方,可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座利润的金字塔。
真正可以提升情商、判断力和谈话技巧的书籍,在四楼。
号称能提高情商、判断力和谈话技巧的书籍,都在三楼。
我们先来说说三楼的。
一个人妄图精准地提升自己的情商、判断力、谈话技巧或单单提升某一个方面的素质,这件事儿本身就是不靠谱的。提升,从来都是科学的、缓慢的、规律的和全方位的,希望指哪儿打哪儿,今天全部用来提升敏捷度,明天一心提高自己的魔法值上限,这是玩游戏玩痴了。
你问健身教练,我只想要腹肌和人鱼线,能不能单练腰?
你问知乎网友,我只求延长抽插时间,有没有什么方法?
你问杨永信,我只希望孩子以后别打游戏,能不能治好?
你去看看那些听完你的话没有默默走开反而笑脸相迎的人,给你提供的妙计和良策呗:
当然OK,来来来,先报我的私教课,给自己一个契机,还自己一个奇迹;
没问题呀,来来来,到我这儿做个小手术,我给你把生殖器上最敏感的那条神经挑了,你就不那么敏感啦;
绝对可以,来来来,滋滋滋,还玩么?滋滋滋,好玩么?滋滋滋,服了么?滋滋滋,Who is your daddy?Eh?
这些人最大的恶,在于明知道你不聪明却不点醒你、利用你的不聪明让自己盈利、只赚不聪明的人的钱并且把你的这种不聪明当成他们筛选潜在客户的判断标准。把顾客不当上帝当奴隶、边数钱边骂客户傻X、自己说的话自己都不信却拍胸脯发毒誓指着灯对着月亮劝说别人相信。
三楼的畅销书里,当然有不少是以内容质量赢得口碑的佳作,但也有许多是上面这样的人写出的东西,这些东西销量往往还很好,因为忽悠不聪明的人,总是要更容易些。以《HOW TO》、《帮你》、《带你》、《你要》、《你不得不知道》、《三十岁之前必》开头的书,瞄准了彷徨而不知所措、想找到答案又不知道往哪儿砸钱的人们,断章取义出一个个传奇经历、胡编乱炮出一个个离奇人生、总结出一个个扯淡规律、殊途同归出一样的结论:你可以的,你行的,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你买了我的书/课/太太乐。
楼上楼下每本书都是四四方方的,它们以自己为石块,组成了一座智商的金字塔。
四楼的书,就不一样了。
经过漫漫时间的洗礼和筛选,到现在不炒不推不吹不黑还能卖得动的,不一定是合三观的好书,但大部分是值得一读的文字。
厉害的作者,可以用笔刻画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价值观,有些你接受,有些你不接受。但读过之后,你对虚构世界产生的思考,会让你对真实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他们的文字,不是装载知识的仓库,而是媒介,通过这些文字,你可以和作者神交。在看到更大的世界、见识更多人内心的小世界后,你的眼界、思路、逻辑、心态都会得到提高和改进,至于提升情商、判断力和谈话技巧,那只是顺带手的小事儿,it’s a whole package。
我从不给人列书单,除非利益特别相关,比如,给大家推荐这本不算太好但至少不坏的书:
——————————————————
《致现任》 作者:芝士就是力量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
“如果在六十岁的时候,能给《一生所爱》填上一曲普通话的歌词,自己哼完觉得不矫情不膈应不拧巴不尴尬,就已经是极好的了。”这是我在文学方面的追求,这本书,与文学无关,里面呈现的,只是勉强可以摆在三楼,但内心向往着四楼的,一些文字。
十分感谢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帮我校正改进的各位编辑,愿意把我的思绪碎片和絮絮叨叨以铅字印刷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我可以在白纸黑字之间自省、在反思里成长、在同学聚会上风轻云淡地对着自称自媒体的无业啃老族问上一句:哦?那你出过书么?
更要感谢知乎上149333位关注者,每一位的关注,我都弥足珍惜,每一次的赞同/感谢/收藏/留言,都让我纳闷这究竟是谁在哪儿给我买的小号,太真实太专业套餐内容太齐全了。
不是每个问题,都能解答;不是每个回答,都有帮助。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思考和探索,让自己变得更坚定、更开心,希望难题不再成为问题,答案不仅限于唯一。
更希望,我的解读,能让你的世界,变得美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