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博舆情:韩春雨是中国科学的“春雨”还是“春寒”?

近日,韩春雨团队的新发明——基因编辑技术NgAgo饱受质疑,韩春雨本人也面临着从诺奖英雄跌落到学术骗子的局面。根据媒体前后报道的内容,这几乎是从云端到泥潭般的猛跌,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广大舆论又怎么看?

清博舆情:韩春雨是中国科学的“春雨”还是“春寒”?

事件过程梳理

论文发表,韩春雨声名鹊起饱受赞誉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了关于NgAgo技术的文章后受到高度关注。随后,部分媒体将其塑造成一个无高职、无名校、无名气科学家问鼎诺奖的励志英雄。随后,韩春雨声名鹊起饱受赞誉,甚至受到了河北省教育系统官员及中央统战部高官的接见,陆续获得新职位,出席多场学术讲座。

最早质疑不被重视,韩春雨当选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

5月26日,“海外华人第一门户”之称的未名空间BBS,ID为yyadam的发帖者首次在生物版提出NgAgo理论上无法实现的质疑。次日,ID为zhouyangq的用户发帖称,自己经过一周的实验,未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结果。这是目前已知的针对新技术的最早质疑。随后方舟子开始公开质疑新技术的真实性。但这些质疑的声音未能阻挡韩春雨成功的脚步,7月13日,韩春雨当选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

清博舆情:韩春雨是中国科学的“春雨”还是“春寒”?

国外权威同行宣称重复实验失败,外界对韩春雨的集中否定开始爆发

8月初,澳大利亚科学家Gaetan Burgio在Twitter上发长文称,没有发现严格意义上证明NgAgo发生基因编辑的证据。此后不久,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原主席Lluis Montoliu发邮件称,要求协会停止“在NgAgo上浪费金钱、人力、物力”,并建议其他研究者不要再尝试。8月8日,《自然》杂志也发表了质疑文章,BRIC新闻网也在此前刊发了相关报道。

韩春雨模糊回应,13位生物学专家联名呼吁对其展开全面调查

10月10日,面对“重复实验失败”的质疑,韩春雨回应“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11日,韩春雨再次回应:对于无法重复实验,他依然认为细胞污染的可能性最大。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的13位课题组负责人公开呼吁,要求韩春雨所在单位及相关机构立即展开调查。(本段部分内容借鉴了网易原生内容中心《热观察》)

网民观点大PK

相信韩春雨实验成果

伟大发现在一开始都不被认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韩春雨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到:“日心说的坚持者还被烧死了呢!”似乎表明自己手握真理,不惧外界威胁。其支持者也认为伟大的发现在一开始都是不被认同的,因为对现状的巨大颠覆可能引发广泛的质疑、猜忌甚至是惶恐。

还有支持者表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并举例称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惠更斯提出的光的波动性等科学史上伟大的突破都是如此。

清博舆情:韩春雨是中国科学的“春雨”还是“春寒”?

考虑到核心技术、科研成本,部分舆论认为公开原始数据无理。基于大量无法重复实验的案例,科学家乃至舆论场都要求韩春雨公开原始数据,但是部分网民认为公开原始数据是无理要求。

自然科学实验科研成本巨大,科学家的成功实验可能涉及申请专利的核心技术,包含对其科研付出的经济回报,公开原始数据等于将科研成果拱手让人,网友@吃瓜观众 揶揄“质疑是对的,但是施压让他公开实验数据,你先把科研花费给他报一下”。

科学实验不可重复性高,提供可参考方向和路径也是科学进步。韩春雨学术造假嫌疑主要来源于实验不可重复,对此,部分网民提出不同看法。

第一,生物学实验影响因子复杂,偶然性、巧合性、不可重复性均偏高,不能成为学术造假的攻击点和推断基础。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在微博 坦言:“事实是,生物学很多研究是别人重复不了的。”更多韩春雨揭秘:www.yangfenzi.com/tag/hanchunyu

第二,韩春雨已经声明相关技术尚未完全定论,属于阶段性成果,之所以能刊登于顶尖杂志是因为对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方向和路径,同样是一种科学进步。还有网民反向思考,如果韩春雨有意学术造假,就不会选择顶尖杂志发表论文,高调招引众人质疑。

清博舆情:韩春雨是中国科学的“春雨”还是“春寒”?

预设立场断定造假有失公正,时间会证明一切。虽然科学界对韩春雨实验进行了数月论证,舆论拉锯战也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是事实上此事尚没有结论,没有人能有力证明韩春雨确是学术造假骗取研究资金。

在还没有定论的情况下断然认定韩春雨造假,并引发多方声讨、各种骂名,这种行为不管是对韩春雨本人,还是致力于研究前沿科技力图创新的中国学者都是有失公正的。

科学实验是一项系统工程,重复实验不仅需要完美匹配所有细节,更需要时间来完善和验证,部分网民呼吁给韩春雨一些时间,也给中国科学界一些时间,证明自己,证明中国科学。

质疑学术造假

为寻求科学真理,维护中国学界名声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目前微博舆论场中,持这种观点的网民不在少数,这与多家主流媒体报道“13位科学家实名呼吁对韩春雨启动调查:为了中国学界的名声”的舆论引导相关。@中国青年报 还对此发布评论称,“韩春雨的试验成果真伪如何,不仅关乎学术界的名声,也是外界参与学术讨论的应有过程。”

此外,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认为,面对学术质疑,作者有义务回应,并积极配合,自我查纠。魏文胜还表示,当国内外至少上百家实验室都无法对该实验进行重复时,有可能是相关课题组隐瞒了关键的实验步骤,这是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

舆论聚焦中,微博网民@G黄智雄 表示,“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还有网民表示,“若此事黑不提白不提的混过去了,以后谁还相信科研人员。涉事者积极回应,消除民众疑虑和负面影响才是缓解舆情持续发酵最好的办法”。

6月24日,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许戈辉携《名人面对面》栏目组一行来校,对韩春雨老师进行了专访。

6月24日,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许戈辉携《名人面对面》栏目组一行来校,对韩春雨老师进行了专访。

6月24日,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许戈辉携《名人面对面》栏目组一行来校,对韩春雨老师进行了专访。

质疑韩春雨以实验之名套取国家资金,呼吁其出面澄清,并公开原始数据。韩春雨发布NgAgo技术的文章后,饱受赞誉,部分主流媒体对其褒扬不断,韩春雨本人也因此名声鹊起。

但当网络舆论质疑声、辱骂声如潮水般袭来时,部分网民及网络大V也开始质疑,此次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套取国家资金和滥用纳税人钱财的行为,并因此呼吁韩出门澄清,公布原始数据。

网民@付治华05922 表示:“韩春雨发论文无论真假不需要自证清白,但他和河北大学申请的几亿科研资金那都是纳税人的钱!如果用一项虚构的技术套取国家资金,本质上已经是诈骗了。”网络大V@叶檀 也表示,“再给韩春雨经费和奖励是轻率而不负责任的。这个不是让他自证其罪,起码实验得可以重复吧!”

发布了论文则意味着可以共享所有信息,且能重复验证,目前来看,这两样都没达道,有作假嫌疑。面对诸多科学家无法重复试验,韩春雨模糊的回应引发网民炮轰,有舆论质疑,这是韩春雨心虚的表现,不敢直面回应,恰恰也证明其试验可能存在作假嫌疑。

微博网民@张紫恒 表示,生物学属于试验科学,需要经得起其他研究人员的反复验证,如若不能,排除实验出错和作假的可能,便是隐瞒了关键的环节。而如果实验存在技术保密,就不要发论文,论文刊发后则意味着有义务共享实验所有的信息,让更多的科学家验证成功的。但目前来看,这两样都没有达到,不得不让人质疑造假可能。

【文/清博研究院 清博舆情(微信号:web_idea)】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数学江湖:丘成桐和北大的恩怨

➤ 清博研究院:影响热点事件舆情热度消退的几大因素

➤ 清博研究院:为什么舆论聚光灯下的总是中产阶层?

➤ 深度研究:热点事件中的舆论消费现象,桃色当前、悲情在后

➤ 从徐玉玉遭电信诈骗等事件 看社会隐疾传播如何引爆舆论

➤ 八大舆论环境告诉你,为何宋有洲的“空中巴士”巴铁遭轮番轰炸

➤ 舆论勾连:徐婷之死与中西医之争 曾因甲醛中毒引装修业次生舆情

➤ 左手“首善”右手“首骗”,从不缺新闻的陈光标再引争议

➤ 消费明星之死:网传乔任梁SM死亡,舆论猜测死因刷爆微博致瘫痪

您可能还喜欢…

10 Responses

  1. 散装威士忌说道:

    作为生物研究人员,根本就不想再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在这个娱乐人(不能称之为科研人)以及NgAgo上。 基本上从事这一行的已认定其造假无疑,所以存在侥幸及不明缘由的一些大众,做点科普及呼吁还是有必要。
    第一,国内外多个设备最好,研究员受过严格训练的顶级实验室都无法重复; 现在用两个多亿的纳税钱去更新韩实验室设备?
    第二,根据Ago家族蛋白结构分析,Ago只有一个酶切domain,只能切割单链RNA或DNA,不可能在loading ssDNA后再去切割双链DNA, 所以在原理上就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小。改造ago再增加一个domain, 有成功的可能性,但至今貌似还没有人做。
    第三,科研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阻力来自多个方面: I), 在多次报告不可重复及韩涉嫌造假时,国家面上项目通过,科协副主席,两亿多拨款……能拿的荣誉基金全拿; 韩人品就不说了,河北科大有责任在第一时间澄清并启动调查; 浙大参与并作为第一单位专利申请也应主动启动调查; 河北省科协失职渎职。[利益联盟]
    II), 不明究竟的观众总有阴谋论心理; 我国民素质很是神奇: 一个搞媒体的说转基因有害,那么多人跟着信,业内科学家的建议都反抗。 这次韩到处瞎逼逼遭到CrispR系统人的攻击,如果你的系统像文中所说完爆CrispR,别人跟你做还差不多。所以建议以后像LZ这种问题及吃饱饭的非专业人员要为韩辩护请拿出实验证据。NgAgo是一种基本分子技术,不需要所谓高超实验技巧,也不需要实验室长期积累优化条件。
    III), 善其身!每个从业人都应该具备基本行业素养,良心,态度。如果都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我除了震惊和鄙视 ,不会有第三种反应。
    虽然现在的事态进展非常不令人满意,但我还是依然相信有一批人在坚持真理。止于这种畸形体制,破则柳暗花明海阔天空,守则作茧自缚穷途末路。

    这种问题知乎有人说过了,叫前瞻性造假。
    以前我写了篇答案,分析了下造假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很有可能造假是真的。
    我不希望最后是这个结果,也对韩很失望。

    学术造假,该怎么处理就处理,别夸大,也别袒护是最好的。

    若果真如此,一个造假的人怎么配冠以英雄二字?韩春雨的弄虚作假、不负责任,浪费了科研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种人只能称之为“阴熊”。

    韩春雨事件发展到现在,大家关注的焦点早已不是NgAgo2本身是否有效,而是质疑出现后,韩春雨以及河北科技大学的言与行——打嘴炮、打太极。

    如果造假坐实并撤销文章,相关部门对他进行相应的处罚,他的科研生涯基本已经宣告结束。

    这种造假的性质也很恶劣 前瞻性造假毕竟命中率较低 科学尤其是实验科学本就该是做到了再说 更不要提他做的是一项实用技术了 以后大家都别做实验了 每人放几个卫星等待后人验证吧

    这篇报道出来之前就看到有人转发王立铭准备的公开信材料了,当时就有预感这是要上一波对方高地的节奏了。13位老师很有勇气,也很有责任感,实名站出来要求韩给个交代。韩又一次食言,还是不愿意给出能够重复出来的实验室的名单,不论工作如何,个人信誉度已经快成负的了。
    P.S. @shadow Ma 认为这13位老师冒的风险不大,我个人是不敢苟同。毕竟都是国内的一些科研工作者,都在体制内工作,批判一个体制内前几个月刚竖起来的“标杆”风险很是很高的。要知道韩的工作刚出来的时候可是受到高层表彰的:中央统战部领导会见韩春雨 赞其不急功近利。这件事完全不是科研界一家的事情,利益纠纷还是太多了。而且媒体的关注度也太高,之前实名的澳洲科学家Gaetan就是活生生被媒体搞退的。

    —-干货分界线
    这次报道的可靠度:13个实验室中很多是在细分领域的佼佼者,科学诚信是可靠的。而以魏老师为代表的一部分课题组,在CRISPR就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基因编辑领域的工作,因此专业性也是靠得住的。
    但是作为极其谨慎的保守派,同行评议的原教旨主义者,我认为这些实名报告的实验结果仍有待同行评议确认。希望实名评论的科研工作者们能够尽快整理公开详细实验流程和记录,甚至可以的话进行同行评议的发表,不然韩每次都怀疑你们实验水平不过关细胞系被支原体污染。

    13个实验室做的实验不尽相同,有的是完全重复实验(如王皓毅),有的是类似Gaetan的拓展实验(如王立铭)。因此,得到的结论也显然并不完全相同。
    以下仅根据报道中提及的内容,在默认可靠的情况下,做一个综合的分析总结。

    1. 旧事实的再验证:绝大多数实验中NgAgo不能工作——不能够推广的技术没有实用意义
    王立铭老师单独在其公众号上给出了详细的实验过程和分析。王立铭实验室做的是拓展实验。
    韩的报道中NgAgo是在特定的人类细胞系中对特定的基因的特定位置进行编辑。我们对于这个细胞系是不是有污染,这些特定的位点有什么“主角光环”,统统不知道。即使是结果是如实报道的,也可能是“假阳性”,即编辑成功和NgAgo其实没关系。那么拓展实验就很关键,只有在拓展实验中得到普遍验证,才能说明一个工具具有普适性是好用的,否则,就算文章没有主观造假,NgAgo也毫无卵用。
    目前有详细实验过程的,有之前澳大利亚科学家Gaetan的博客文章,和王老师的微信公众号文章。Gaetan使用的是一种叫斑马鱼的模式生物,而王老师则在果蝇中进行实验。这两种模式生物都是非常经典常用的。双双失败。王老师的报道我没看出什么毛病,等待更详细版本以及广泛的同行调查。
    除此之外,Nature等相关调查中,以压倒性比例显示绝大多数实验室中NgAgo不工作。这其实已经使我们可以很确信,NgAgo大多数情况不能工作,作为一个工具类研究,已经失去其意义了。

    2. 刚正面——实名证实完全重复实验无法成功
    我之前在如何看待 7 月 29 日多国科学家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建议 Nature Biotech 介入? – 郭昊天的回答中提到过,完全一样的实验体系才叫重复实验&很多实验者本身的实验技术可能不过关。我认为这篇报道中一个最大的价值就是提出:即使可靠的完全重复实验NgAgo也不能工作。在此基础上,虽然切实造假的证据仍然缺乏,但是广义的学术不端的可能性已经非常非常高了。如果证实可靠,那么就有撤稿的事实基础。

    王皓毅老师在报道中提到他们实验室完全遵循了韩的工作流程,进行完全重复实验,不能成功。魏实验室可能也是做的完全重复试验(报道中未明确说明)。
    这些完全重复实验不止一次。而且考虑到实验室不同,各项参数可能会有些许差异,两个实验室都对实验条件进行了重新摸索和优化。因此我们可以基本排除实验技术不过关的可能性。
    我们只需要等待详细过程的发布,以及更多完全重复实验的报道,就能够最终确定。

    完全重复实验,一模一样的过程,如果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那么就很说明问题了。魏老师从NgAgo是否工作的角度枚举法列出种种可能,从是否学术不端的角度讲也就是三种可能:不明原因的假阳性,结果造假或夸大、实验流程有隐瞒。后两种都属于学术不端的类型。
    如果是由于不明原因的假阳性,而且韩没发现过,那么韩可能没有主观的学术不端行为,但是文章本身,也丧失了可信度。如果韩发现过,却又没在文章中提及,这也是有违科研的道德规范的。

    3. 新的证据:NgAgo不具有基因编辑的必要条件
    这部分很赞,但是对于大众来讲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我来详细解释一下。

    除了完全重复实验之外,还有一个判定文章是否真实的方法:文章的结论为A,而如果A成立,则B必须成立,那么B为A的必要条件。只要发现必要条件B是不成立,那么A肯定也是不成立。通过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法,也可以可靠的判定真实性。

    NgAgo要进行基因编辑,分三步:
    打开冰箱门……不,打开Ago结合guideDNA,
    Ago-guideDNA结合基因靶点,
    切!
    那么,基因编辑能够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这三步都能够实现。

    黄志伟提出一个猜想,“切”这一步可能不是真的。如果对Ago进行突变,原来一把锋利的剪刀换成了钝剪刀甚至换成一个大锤,那么肯定就切不了了。而韩说,Ago保守片段突变体仍然还能做基因编辑,有违常理。

    孙育杰则给出实验证实“Ago-guideDNA结合基因靶点”这一步不是真的。如果能够结合,理论上,只要结合的足够多,信号够强,我们通过显微镜就能够看到。端粒是一段高度重复的序列,TTAGGG这段序列能重复两千多次。那么试想,如果Ago真的可以结合,两千多个Ago在一起,每个Ago上都带一个GFP发光,按理说,应该端粒点上亮瞎了才是。用TALEN、CRISPR做同样实验的时候,的确亮瞎了;而用Ago一片绿不隆冬。那么合理的推测,就是Ago没有结合DNA。如果Ago不能结合DNA,又怎么能够做基因编辑呢?

    这是CRISPR的结果。没有sgRNA引导或者sgRNA错误的时候,过表达的Cas9在细胞核里面散成一片绿不隆冬。当sgRNA指向端粒(Telomere)时,能看到明显的小亮点(Cas9在端粒处的富集)。但是由于Cas9太多了,背景还是亮亮的,如果对sgRNA进行优化,就可以把几乎所有Cas9都固定到端粒上(F+E这张图),端粒上的亮度相对于背景值不知道高到哪里去。(图来自 Baohui Chen et al. 2013)

    这个实验相对于基因编辑实验,实验周期更短。如果能够广泛的重复,并给出可靠的分析,也足以证明Ago的结果是错的。

    最后多说三句:
    13名科学家的实名评论仍然只是少数同行的报道,且实验细节尚未完全公开,因此也不能说立刻就盖棺定论了,大家呼吁的也是调查,而不是把NgAgo直接毙掉。仍需进一步的调查,仍然要给韩申辩的机会,革命尚未成功诸位要有耐心。

  2. 自然卷说道:

    事情正在起变化。

    校领导一哥,心里并不宁静。

    学术圈里,他什么事没见过。但这事确实有点邪乎,说大也大,说不大也不大,先稳住再说,看看情况。当然,也不能原地不动,先要打探一下上层的口风。晚上约个饭,到北京就这几步远,把二弟带着,有风险的事,要多拉着兄弟,分散一下压力。但也不宜扩太大。

    至于小雨,暂且不管他,让三弟去和他谈谈,甭管怎么样,不能乱说话。昨天听说,小雨一直胃不好,明天就吹吹风,派人带他去老甲那里看看,仔细诊断一下,看看需要不需要住院。小雨是学校功臣,现在也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是科研界的新旗手。学术上出些纰漏,很正常,但不能让坏人趁机败坏我校名声。在程序上讲,小雨的文章经过了同行评议,杂志官方也没有异议,学校是按规定办事,这一点,有必要尽量给领导解释清楚,合适的时候,让媒体的朋友说清楚。

    资金的事,尽量往前突。争取早日到位。国家扶持科研是大好事,好事就应该办下去。没有小雨的论文,资金也应该给科大。小雨,只是个催化作用。老实验室是我一手组建的,人是我培养的,国家给钱,是给科大,不是给小雨。如果有人趁机在资金问题上搅混水,一定要挖出来,打下去。

    事缓则圆,急救难成。现在舆论面上有发酵的趋势。官圈里也肯定议论纷纷,但没有人会先站出来说破,这事,是科大的事儿,我们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就怕那几个教授死咬着不放,应该找一下北大和中科院,让上级和教授们打个招呼,暂时稳一稳。利用这个时间差,查清楚到底是什么势力在背后煽风点火,组织串联。没人搞反韩联盟,他们不可能这么步调一致。这里面,也很难说有没有外国势力的参与。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果小雨的事儿搞大,搞到中央去,搞到世界上去,上级肯定要给社会一个交代。就担心拔出萝卜带出泥,扯出些不相干的事端。必须得留一手,必须得找好退路。我个人负点领导责任,也没什么大不了,但要是事情和反腐挂钩,谁也不好脱身。回头仔细捋一下,将来公开表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死。

    总之,能拖就拖,尽量稳住。现在还还没到最后关头。小雨是个过河卒,唉,能当车用。可惜,一旦过了河,就没有回头路。

    丢个卒子,不要紧,别不小心让人将了军。唉,苟利我科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时候说吧。

    作为一个科研民工,韩论文出来后新闻报道的第一时间就下载了paper看了,当时觉得这么个学校里这样的条件能出好成果十分不易的,paper里面通篇的实验方法实验数据都是很朴素的,但整个idea和做出来的结果确十分惊人,就像小成本的高质量电影,让人看了当时就感叹像是寒门出贵子的感觉,还第一时间和同学分享了这个事情,感到挺高兴的,结果后来闹成这样,说实话后来韩的反应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是一个搞科研的人,第一次感觉比较差的就是韩说把质粒提供给addgene了,结果连addgene都能拼成addgen,这个最常用的质粒数据库不太可能拼错吧,后来有人爆料说派学生去河北他们实验室要质粒,结果第一次给的质粒没有完整的质粒信息,他们检测发现质粒竟然是原核表达系统的,怎么做真核编辑?第二次重新要了质粒,测序发现质粒没有promotor和终止密码子,怎么表达?再后来韩的表现完全是一个政客而不是科研工作者。还说什么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才能做,说实话看新闻报道的图片,韩做实验连手套都不带裸手在那操作,请问这就是高超的技巧吗,就算是摆拍的当不得数,那看照片背景里面的实验室完全没有一个高端点的仪器,paper里面也尽是一些简单的实验,没哪个需要高超技巧的东西,对河北科技大学不是特别了解,在这想问一下了解朋友他那有正规的负压细胞培养间没,他们实验室有正规的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这些基础设施没?还挂在嘴上说那些国际知名的实验室都没重复出来私下里认为是他们技术不好,他们细胞污染了,韩在paper里说的用的是hyclone的血清,后来公布的方法里说又是用gibco的血清了,请问到底是用哪个做实验的?

    因为一直很担心这个事情因为没人愿意做出头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现在这样一来,这十三个人加起来在国内还是很有重量的,并且有这几位出面,其他重复了而没做出来的实验室也就敢于发声了。不管是不是真的“墙倒众人推”,这下河北科技大学给回应开调查的压力就陡然增加了。这件事情最后发展成对国内科研声誉最不利的一种情况,也就是不了了之,的可能性可以说大大减小了。
    其实对于这十三个人来说,也算是风险极小的一个举动,在这种基本坐实有问题的情况下(这种遮遮掩掩在至少生物学界是极其罕见的),即使韩教授最后duang的一下加了特技,这几个人最多也只是在微博被五毛小将们骂一骂,这些人是不会在乎的,反而按照常理在圈内的声望应该是增加的。
    说白了,这几个月整个中国的生物圈对这个事件的关注度是很高的,我的朋友圈基本上是第一时间转发各种消息,而且转发的基本上都会附带自己的长片评论。从河北科技大学出了这么多drama(圈内指学术政治撕逼之类的),又是给头衔,又是建中心,还有好几亿经费,然而就是不给回应,我相信大部分人在私底下都是觉着这事儿绝逼有猫腻儿。只是圈内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没有确凿证据不瞎指责人,基本上也绝不会拿“自己做不出某某实验”来当证据,再加上大部分人都习惯自扫门前雪,自己领域外面的事情,关不着自己的事情(中国学术界声誉受损这种大到没边儿的概念,大家都抱着侥幸心理觉着不会影响自己)很少插手,大家都处于心里有疑惑但是觉着出头吃力不讨好就照常过日子的状态。这下有人终于出头了,剩下的那些心中疑惑但是明哲保身人们对着十三位绝对是充满感激的。
    我等吃瓜群众,就等着看下一步这事情怎么发展吧。
    真是无聊非要有人来说我是秀学校的,那我就说一句,我很欣慰这十三位学者中有曾经教过我的老师,行了吧?

    按照这个逻辑,我不懂什么三聚氰胺苏丹红之类化学物质的原理,所以这种事和我无关。例子很多。
    作为一个只读过高中生物的人,我对尖端生物研究确实不了解。但是公理和正义是和所有人都有关系的。
    科学家也是人,也应该受到约束。
    假如仅仅是实验数据不对等等的学术方面的问题,我是既不敢点赞也不敢反对的,因为我对此一无所知。
    但是现在事情已经上升到有哗众取宠,骗取科研经费的嫌疑了。这件事已经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争论了,它牵涉到了更多。“民众对具体项目决策有监督和听证的权利,这来自于国家资助的科学研究在包括我国在内的绝大数国家属于公共产品。”(备注:引号这段是评论区一位知友科普的,即使是非纳税人也是有权利参与的)

    好多人可能没明白我什么意思,我想说的是:作为普通民众我确实不应该对这个实验的真假做出评价,但我可以支持“专业人士对实验真假进行检验”这种行为。

    这个实验牵涉的问题太大了,不说什么社会公德之类的高大上的东西,我还指望国内科学发展快点,早点让我上天玩呢。假如真的有这种捷径可以走,我不敢想象以后你们科学界会变成什么样。

    补充下背景:我刚开始也只是关注一下。结果看到有个人说关你们科盲什么事。我就评论了一句“公理和正义和所有人都有关系”。。他删我评论之后又反驳我一下,我只好开回答驳斥一下了。我支持“验证真假”这种行为,不代表我判定“造假”。

    评论区有位知友说的就挺好,民众没有权力做出审判,但是有权利去关注审判。

    今天看到13名科学家联名呼吁对韩春雨启动调查的新闻,个人觉得很欣慰的说。他们不仅仅是因为花了大量的钱和精力没有做出结果,然后愤而呼吁调查的,他们是在挽救中国科研的声誉。

    恶意猜测一些国内某些相关人员的想法:让事情慢慢平息没有声音,心安理得地带着他的团队,带着他的学校继续拿基金、获资助、建实验室,反正这一把助力也获取成功了,大家在科研界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谁也不好意思做恶人,这就么过去了吧!

    事情是不是这么简单呢?

    NO。

    某教授的事情已经国际化了,同时背景是中国科技界这几年取得的巨大进步。在2005-2015年间发表科技论文数20万篇以上的国家中,中国发表1581126篇,居第2位,篇均被引8.14次,排名15位。中国科研正从追求论文的量到质、量兼顾转变,非常需要学术界的信任,让国际上知道中国科研成果的含金量,这就需要中国学术界能够长期保持学术诚信的好名声。

    这次面对明显的质疑时,中国的科研管理部门目前还没站出来,某教授的所在单位还没站出来,各学术组织还没站出来。国际上的同行们怎么看?他们想得简单,就事论事,就科研论科研。

    他们没有面子的问题和关系的忌讳,不需要中国同行给他们的项目评分。他们只会知道,中国科技界在这次风波中对待明显的质疑就是想息事宁人,混将过去。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中国科技界的名声只要再来几次类似事件就毁了。

    所以真心要感谢这13位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所在高校发声前主动站出来质疑的科学家,正是他们的远见和良知保护着中国科研的名声,这就是知识份子。

  3. 朝圣的异教徒说道:

    他们是在向国际学术界表态,即这种情况只是个别现象,国内的主流学术界,特别是顶层圈子的学术态度和信誉都是不容置疑的。以此避免对国内整体学术界信誉的打击。

    可后果就是,如果事发单位认真调查,追究到底,事情还不至于太严重,国内非重点院校的学术信誉还能保住。若是事发单位采取中国特色处理方法,那不仅是河北科技大学,可能所有同档次及以下院校的科研人员以后在国外顶级期刊的发表难度将会极大增加,这无疑是一个灾难。

    发生森林火灾时,隔离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次的联合强调请求,就是那个隔离带,从此井水不犯河水。

    如果最后证明韩春雨没有造假,就是国内黑暗,同行恶意打压;
    如果最后证明韩春雨确实造假,还是国内黑暗,造假成风。
    目前这种多方受害的局面,韩春雨本人负有最大责任,如果他没造假,大大方方把实验重复出来就是,堵上质疑者的嘴。现在他却说“你觉得我要是造假了,我还能这么淡定?”

    小保方晴子被质疑造假,她所在的理化学研究所出面调查,最后她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辞职,事件所涉美国科学家查尔斯•瓦坎蒂也辞去了哈佛附属医院的职务,小保方晴子的导师笹井芳树因此自缢身亡。

    韩春雨被质疑造假,他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出面维护,质疑声越来越大,韩春雨却不作正面回应,收获接连的荣誉:河北科协副主席、美丽河北最美教师、1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受惠于NgAgo技术,河北科大获得了河北发改委2.24亿元的财政拨款,用于建设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
    在实验仍被质疑的情况下,这么急着当官和抢经费啊?
    黑人问号脸???.jpg

    在数百个胚胎中都重复失败,韩春雨的基因编辑技术恐遭弃用
    一个匿名研究者去韩春雨所指定的生物公司合成质粒,把小鼠细胞替换成293人类细胞,“完全按照他(韩春雨)一模一样”地重复实验,还是失败。反反复复,总共分别做了7、8次小鼠和人类细胞,无一例外地失败。
    10多万人民币、操作重复实验的学生几十天的时间、实验室其他项目放缓的进度,这些都折算在重复NgAgo实验失败的成本里。
    这位PI向澎湃新闻表示,NgAgo实验是工具性的、定性定量的,正是因为韩春雨在论文中所描述的NgAgo太高效了(21.3%−41.3%),并在40多个位点都保持高效率,还没有序列限制,所以全球基因编辑领域的实验室才立即跟进。
    “如果说一般般的效率,没人会去重复,因为大家用CRISPR已经用得很好。”他估算,国内外有几百个实验室进行NgAgo实验,加上人力成本,所耗费的资金或许可达几亿美元。
    第三位实验室PI来自北方某研究机构,他没有统计过实验室为NgAgo投入了多少钱,“肯定的是,至少有一个学生两个月的时间浪费在上面,而且我们在合成基因上也花了不少钱,做了很多小鼠实验,这个花费会更多一些。我们做了好几百个胚胎,没有确切的结果。所以还是比较令人失望的事情。”
    “我有两个学生,独立地在重复,严格地按照他(韩春雨)发表的细胞系,他发表的序列和他描述的方法,我们也尝试了去改进,但没有阳性结果。所以我们也就不想再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这位PI说,整个过程他经历了从惊讶、兴奋到最后的失望。
    韩春雨公开回应,实验需要“高超的技巧”,并曾向澎湃新闻表示,80%的重复实验是因为细胞被污染,因为总是学生在操作实验,没有接受过严格的科研训练。来自沿海地区的这位PI则告诉澎湃新闻,NgAgo实验很简单,“随便一个新入学的博士,训练一个星期就可以做得很好”,并提及完成整个实验仅需一个星期,并非韩春雨所说“一个月还没做完一轮”。

    韩春雨回应重复实验失败:我为何要自证清白
    韩春雨:这我没法跟你说,科学的事情没法预测。地心说和日心说争论了多少年?日心说的坚持者还被烧死了呢!我只能跟你说最近我会有新的进展,大家不要受一时一事的干扰。
    我希望实验能尽快重复成功,不仅是挽回韩春雨个人的声誉,也是维护中国研究者的国际声誉,免得以后投稿被老外反复check。现在这已经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了,好多人在等着看笑话,国内外的同行和外行都等着看中国的学界怎么处理这事呢,请展示你高超的实验巧,尽快把你的新进展公布,让尘埃落定。

    因此,在进一步实验验证其正确与否之前,各方(包括河北科大)宜谨慎对待韩春雨及其研究成果,不宜给予过高或不必要的支持。河北科大如果真的在近日开学典礼横幅那样热捧韩春雨、继续争取2亿以上经费,恐怕欠合适,建议考虑暂缓,待验证结束后确定。
    鉴于这件事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严肃性,请允许我们建议河北科大按照国际惯例成立由校内和校外相关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帮助建议委员会成员),认真仔细核实韩春雨的研究成果,如有必要,可安排韩及其团队在委员会成员知晓或在场情况下,重复实验结果,以尽快得出严谨的结论,澄清事实,帮助河北科大,也帮助韩春雨个人和实验室,也许还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其他单位建立起对重大学术争议的合理解决方法。

    发表自己意见都不敢堂堂正正摆明自己身份,敢问仁兄是韩春雨本人在自答自辩么?!你说不懂就不要瞎关心,然而我要说,正是很多人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才滋长了现在社会上很多问题!
    不懂不要过多干涉的观点我是认同的,但是我实在不认同在许多实验室曝出无法重复实验结果时我们呼吁调查还是在无理取闹。撇开其他不谈,至少我们有知道我们纳税人的钱是 不是拨给了一个骗子的权利吧?!
    至于对13位学者呼吁调查这件事,我的看法是,如果韩教授你自己心里没鬼,那就请你大大方方出面验证一下自己的实验,早日澄清自己的名声,何乐不为?如果一直都是模糊的态度,那也无怪许多人生出的质疑了。

    大跃进思想和人定胜天的“信仰”在中国其实深入人心,因此不难想象当初韩酱以扫地神僧形象出道时民众和大多数科研界的兴奋和崇敬。中国需要这样的英雄、中国科研界需要这样的英雄,特别是这种草根阶层人定胜天的灰姑娘式英雄。所以说,在韩酱被广泛质疑之前,民众和科研界的反应是非常合理、并且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然而,时间证明了赛大象的肥猪并没有出现,这也没什么,如同韩酱似乎快变成小保方酱一样。因为其实中国和世界其实还有成百上千的小保方酱,只是曝光与否的问题罢了。只要科研成果与实际利益挂钩,小保方酱就不会灭绝;甚至,随着科研的发展与整体深入,随着成果转化速度的提升,小保方酱理论上会变得越来越多,这是人性的阴暗面,是不可能消失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真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保方酱,科研界会不会被毁掉呢,学术信誉如何在圈内和圈外保持,科研信息的共享还有意义么?答案显而易见,其实小保方酱的出现频率是严格受到控制的。如同克制人性阴暗面需要道德和法律一样,克服科研的阴暗面也需要相应的科学道德和科学规范。在这些科学道德和科学规范中,信息共享、可重复性、独立验证、回应质疑是最基本、最高效也是最普世的几条准则或方法。同时,如同道德和法律需要民众的舆论监督及官方执法者一样,科学道德和科学规范需要科研界同领域专家和研究人员作为舆论的监督和上级科研单位及经费提供单位作为“执法者”。小保方酱不幸的命中了几乎上面所有的问题,于是广大科研群体的质疑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RIKEN所面对问题的及时反应和调查也成功履行了“执法者”的身份。虽然小保方酱在民间造成了不良影响,但是RIKEN所和科学界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以科学道德和科学规范压制科研阴暗面的机器运行良好。

    现在,韩酱也不幸的命中了几乎上面所有的问题。舆论的监督已经小有成效,但理应作为“执法者”出现的河北科技大学却始终没有正面回应,连启动调查程序都没有。如果韩酱真的和小保方酱一样,那么纵容韩酱科研阴暗面事小,以此反应出的科学道德和科学规范制约科研阴暗面的机器无法运行的现实,才是对广大科研工作者、甚至民众最大的杀伤。

    所以对于本题,我的回答是:这十三位科学家的呼吁、加上最近饶毅的信件,是在提醒“执法者”:"你们的机器运行出了问题,若是之前忘了打开开关,请打开开关;若是出现了故障,就维修这些故障;若是机器已坏,请尽快造一台新的机器。”

    不吹不黑,开始我是挺韩的,其实很多文章都不能重复,其中有细微条件的问题,也有做实验的人本身手艺的问题,就如同同样一个pcr,我这菜鸟臭手就能全军覆没,而我师兄老师就能做的非常好,同样的步骤,同样的试剂,这里面包括了个人的经验,甚至于仪器的选择……
    但是慢慢的这么多中国顶级的实验室都说无法重复,那么我就觉得有点奇怪了,作者给出解释,污染。第一回外国人质疑的时候解释污染,第二回中国人质疑还是说污染,这我就斯巴达了。

    你当我傻么?作为一个中国二流大学的生物学的本科生,混到快毕业多少也在实验室混了两年多了,我是无法接受这么糊弄人的解释的,且不说分子实验,哪怕是污染率极高的微生物学实验的污染都是很可控的,但是也确实会出现不可控污染,例如有些组织培养的污染就真的很让人头疼。基因编辑这玩意可是和组织培养完全不一样啊,人植物组织培养且不说植物的叶子啥的上面有土有害虫,光是内生真菌就很难消除。基因编辑所用到的细胞试剂和仪器材料几乎统统都是在无菌环境下操作的,污染?这么多人做的实验都污染了那干脆这些学校都别做实验了,统统都回本科进修去吧,人老师们花那么多钱重复实验可不是用来给本科生练手的。而且就韩教授的实验室条件以及其摆拍照片中的不专业和不严谨,拿枪不戴手套,做实验不戴口罩,我觉着怎么污染的也是韩教授,实话说,这种错误我犯了都会被师兄骂得,碰实验的东西不戴手套,要不要命了嘿?
    如果说真的是污染的,那么请韩教授告诉所有人为什么污染,什么污染源,或者说河北石家庄那浓厚的pm2.5是反应的必需条件呢?啊,部队,北京也没重复出来,或许是北京大学实验条件太好吧,或许是北京的pm2.5和石家庄的构造不同?

  4. 张大泡说道:

    这位说“公理和正义和所有人都有关。”,没错,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基因编辑还是很前沿的科技,前沿科技从来就跟绝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推动这种级别的技术前进的只是极少数极少数人,更何况现在的科研方向细分到了很窄很窄的地步,我觉得如果您不是搞基因编辑的,您真的没有必要搀和这件事情,不管韩春雨是否造假,这件事情跟您没有一点点关系。比如我是搞基因组学的,对于基因编辑,我懂的真不比普通人多,所以我就不关心这件事情。”

    前沿科技可能跟绝大多数人都没什么关系,但诚信问题绝对有。
    我们可以不关注韩春雨的实验原理是什么,但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看到全球多个实验室尝试同样的实验都失败了,韩春雨的诚信问题就应该进入大众视野。
    我们总说建立诚信社会建立诚信社会,觉得扶不扶老人是个问题,但却觉得学术诚不诚信、端正不端正与所有人无关?
    所有的高等教育在强调科学、真理、探究、学习之前,都应该、也都会先强调做人。

    20世纪物理领域的最大成就:薛定谔的猫
    21世纪生物领域的最大成就:韩春雨的狗(Ago)
    他们的共性都是让本领域打破了机械决定论
    韩春雨能做出来,而其它实验室无法重复,恰恰证明了DNA是测不准的,这将成为21世纪生物领域标志性的事件,将改写生物学的历史,甚至有望获得诺贝尔奖。而河北省大量扛住压力大量拨经费、韩春雨获得科协副主席称号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个结论。其他科学家按照过去的那一套来,肯定是不对的。
    所以,希望韩春雨顶住压力,系统推导出Han氏方程,或者Han氏量,从DNA测不准原理出发,建立一套完整的量子生物体系,以后国外的生物学教材上就是中国人的名字!!

    89年美国utah大学也有一起。

    化学系的老师在铅板上做重水的电解反应,声称实现了冷核聚变。作为重大发现和潜在利益,申请了专利并拒绝公开细节。

    因为86年物理圈高温超导的发现,公众、媒体和部分学者对超过理论的现象格外开放和激动,不顾理论界质疑,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政府累计投入几千万美元来开发这一环保高效的能源。毫无所获。

    多个实验室无法重复结果,公开质疑,号召进行学术审查;物理协会专门开会否认,nature也报道了负面实验结果。utah以商业机密和重大价值为由拒绝调查,依然坚持投入研究,争取了大量经费。

    为了挽救声誉,有一个utah物理系的年轻老师最终证伪了这一发现,支持发现的中子辐射来自于电极本身,不是聚变反应。

    后来记者问utah的校长(他是做生物的),你们物理系老师否认化学系结果了,怎么处理啊?他说,我们学校的化学排名比物理要高!

    按照饶毅教授的说法,这确实是“中国学术生态的节点性事件”。启动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该事件就此不了了之,那么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不仅仅会使韩春雨教授本人的形象大受影响,更可怕的是它对中国科研工作者这个群体以及监管部门的形象的打击。腹黑点说,还可能引得追名逐利之徒铤而走险,这就是对“学术生态”的破坏。

    一直追踪该事件的进展,当初看到铺天盖地的新闻时,也衷心的为如此励志的韩教授感到高兴,从未想过经历严格评审并发表在Nature子刊的文章可能有问题。随着众多实验室宣称难以重复实验结果时,心中难免想起当年的小保方晴子事件。期待着韩教授能够直面质疑,打消大家疑惑时,他的回应却显得很苍白。不知道他是欲擒故纵以期消除质疑后赢得更多的赞誉,还是确有问题。

    当然,还是希望韩教授的成果能够被证实有效。期待着尽早启动调查,还大家一个真相!

    关于NgAgo基因编辑技术我是搞不清楚怎么回事,这个实验没有作假当事人会想尽办法证明自己的实验是真实的,如果是假的那么当事人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拖时间,能拖多久是多久,现在韩春雨是河北科协副主席,河北科大又因韩春雨获得2亿的河北发改委的拨款,现在韩春雨已经和河北的很多部门已经绑在一起了,如果是学术造假,就是他自己想证明自己是学术造假都有阻力了,现在他已经不是代表他自己了,在我看来这事情他拖的时间越长越涉嫌学术造假,越不积极证明自己的实验是正确的越涉嫌造假。
    本身各领域的学术界都有一个互相认可的小圈子,新人进入这个圈子需要圈内人大多数认可,新人要进入这个圈子需要努力让更多的圈内人认可,现在倒好这个所谓的圈内人要追着圈外新人要证明他自己,这么多民科需要圈内人组团来要说法是不是圈内也出问题了?难道圈内人不被圈外人认可?向转基因圈外的大量的人不相信圈内的人反而相信某记者,某经济学家关于转基因的问题,是圈外人对科学的认知出现问题,还是社会出现问题?

    沸沸扬扬了这么久的事情,终于有人站出来刚正面了,而且是科研圈子里的“小同行”,摆事实,有理有据的以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出质疑。我在想,韩不是才说如果有国内实名公布不能重复实验的站出来,他就公布能重复实验的三个组吗?这下总没话说,只能正面接招了吧。然而,然而,没想到的是,韩的回应是,现在不方便。对两天前自己对科技日报记者的承诺,置若罔闻。简直刷新了我对无赖的认知。

    对此事而言,我个人认为,已经国内科研圈的一大进步,至少跨出了基于科学事实的公开质疑这一步了。当然,具体这个转折点之后往哪个方向走,就看是否有学术调查了。只要有调查,不管剧情如何发展,对中国学术圈,都是大有裨益的,至少表明了,我们的科学态度。而如果继续装傻,最后不了了之,对学术圈的负面影响,都远大于张透明事件了。不仅给国内投机分子增添嚣张气焰,更在国际学术圈丢人了。

    你在一家有名的大型商场买了一台功能复杂的“高级洗衣机”。回家发现不管怎么搞都不好使,一问附近的买家,也不好使,看了看网购的买家,基本上没有好使的。

    于是你跑去问卖东西的人,为什么不好使。答曰:“我造出来的时候是好使的,会用的自然会用,你为什么用不了,我不管。”其他人去问,也一样。
    你退而求其次,要求对方现场演示一下正在运行的“高级洗衣机”,对方表示,他没空也没义务。

    你寻思了一阵,觉得事情很蹊跷,到底是我不会用,还是这东西根本就是个坑爹货?于是你纠集了一帮买家,找到有关部门要个说法,怀疑对方卖假货。

    至于“卖家”卖的是不是假货,出于客观的考虑暂时不做定论,但是“你”要求查清楚给个说法这个诉求,是十分正常没有任何毛病的吧?

    一:首先,我觉得媒体标题就存在标题党的嫌疑:13位科学家明明是要求对韩所提出的技术实验进行调查而不是针对韩的个人,这可是两个性质的事情。

    二:其次,全篇报到的重点应该在于文中所说的:
    1.NgAgo技术是高效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但国内外至少上百家实验室的效率为零,唯一可能是相关课题组隐瞒了关键的实验步骤;
    2.NgAgo技术能够工作,但是效率很低;而国内外至少上百家实验室的尝试为不工作,则课题组在论文中严重夸大了NgAgo的效率;
    3.完全不工作。

    13位科学家基于目前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重复实验成功的报导要求验证NgAgo技术并提出几种可能的假设,至少说明国内学界高层还是保持了科学客观性。无论韩的最终结果的如何,我国科研界的形象至少不会落得在国际上被人嫌弃的下场。

    三: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韩的团队站出来。

    四:客观真理的存在不会因为你的多一句或者少一句而改变。所以请大家保持耐心,对于一些媒体的报导看看就好不要太在意,毕竟当初捧韩的和现在质疑韩的其实都是同一批人。

    我相信这些科学家是出于对科学的严谨和尊重才站出来呼吁调查的,为什么一定要有人给这件事加上情怀?
    而且调查结果没有出来,连呼吁的科学家说话的时候都没有肯定这是造假,怎么有些看热闹的就认定这是造假了?
    另外,讨论科学就讨论科学,扯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有什么意义?韩的文章里所需要的试验材料和设备并不需要多先进,在文章刚出来的时候,有一波人说人家条件这么差都做出来这么好的东西了,打脸其他声称自己牛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现在又有一波人说条件这么差怎么可能做出来顶级的东西。我不知道这两拨人是不是一样的,这种不说试验本身,而拿这些东西说话的,真的做过试验?真的理解那篇文章的方法?
    就我所在的生物领域,国内的科研大环境现在并不差,氛围更是没得说,在大牛圈里更多的是合作共赢而不是相互排挤。只希望这件事有定论以后,大家能就事论事。如果没有造假,不要再吹捧韩老师,唾骂其他质疑的科学家。如果是造假,不要把情绪带到他所在的单位和中国科研界。还有一种可能,是有编辑效果,但是效率没有文章中说的那么高,这也要分情况讨论,是对所有的基因效率都不高,还是对某些基因效率不高。如果是所有的都不高,那可能最多算学术不端,夸大了结果。如果是对某些基因编辑效率不高,那可能韩老师只是正好碰到了编辑效果好的,可以顺带研究一下是什么在影响编辑效率。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就是,大家应该把这当成是一次学术讨论,不要带入过多的东西,等事情有了定论,再去发泄情绪也不迟。

    不得不说国内教育还是落后一截,只教学术,其余的一概不教。上过大学有用吗?从事尖新领域有用吗?逻辑还是跟个高中生一样。
    照如是所说,民主政治就是搞笑的,美国投票的选民里有几个懂政治的?他们凭什么投票?伊拉克问题他们懂吗?还是他们懂货币政策?他们真的分得清楚两个候选人谁的政策更高明?
    先论,如果韩发了文章,没人给他批钱,莫非公众真的会对此感兴趣?如果只是局限于学术圈内争吵一下,无可厚非,证实证伪只是时间问题,到时候自然有学术圈的人出来处理问题。然而请问给韩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印钞厂里印出来的?还是天上掉下来的?
    再论,公众即使对专业领域不甚了解,但此次事件真的需要多专业领域有多少了解?世界各地纷纷质疑,那韩为什么不拿出确凿的证据?面对学术圈的质疑,遮遮掩掩,避重就轻,莫非理解这样的逻辑还得有博士学位不成?
    最后,韩最近一次表态表示“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我就完全无法理解这样的逻辑,作为一名研究人员,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一点热切的心态都没有?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外面一通全在质疑,他倒好,稳坐泰山,你们质疑是你们不行,我反正不会给你们演示的,有本事你们做出来。
    13位科学家联名要求的调查,这是必然,学术圈是什么样的圈子?不问世事却又带着一股近乎迂腐的顽固,怎能容忍弄虚作假?若是真的,皆大欢喜,韩凭此有冲击诺贝尔奖的能力,若是假的,需严惩重罚。

  5. 大黄鸭说道:

    自己不是很了解生物相关领域,但个人感觉韩春雨的实验第一次应该真的是“意外地”做出来了。
    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他纯粹就是造假的话,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应该直接就发了nature,发表之后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说要说韩老师初衷就是造假骗经费,我认为这个是说不通的。
    但现在感觉当初的成功或许更多的是有意外成分在里面的,在某种机缘巧合下做出了想要的结果。但之后无论别人还是自己都很难再碰上这种巧合,所以迟迟无法重复实验。所以这个事情出了之后,报道上说韩春雨也在日夜加班做实验,其实或许就是为了尽快找到当时的“意外”,搞清楚原因,让真相大白。
    我想很多人从中学到大学,做各种科学实验应该都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经历。我自己也是如此,所以我还是相信韩老师最初数据和发表文章的真实性。最后闹出这么大的风波,也许,只是我们都还没彻底明白这个实验中的科学。

    日本:牛成果引发轰动—无法重复—发现论文的图有问题—发现作者的博士论文也有问题—官方调查—撤销博士学位,开除

    中国:牛成果引发轰动—无法重复—发现论文的图有问题—发现作者的博士论文也有问题—官方调查…那是没有的,政府拨给上亿科研经费

    致河北科技大学及河北省科技厅等部门的各位领导:
    这是要上史书的!

    其实我真的非常希望韩春雨的这篇论文是真的,刚刚发出来的时候我还是很开心的。因为这样可以极大的肯定土博士的学术实力,板正目前对于海外人才过度的迷信,同时也会让非名校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话语权,有利于高等教育和学术圈的良性发展。

    其实在这篇报道之前,我主观上不愿意相信这是造假,觉得不要给韩本人过大的压力,一个新的基因编辑技术需要时间来改进嘛,而且我实在是不懂他有什么造假动机。然而这篇报道纯粹就是无赖的形象,我现在基本相信确实是造假了。

    我到现在还是不太能理解他的造假动机,起初还以为是他的学生搞的鬼,现在看起来他全程参与。话说想骗点经费或者名声什么的发个JBC JACS这种级别文章就到头了吧,甚至letter都好说,结果一下子搞这么大一个新闻,难道他压根就不清楚这篇文章代表着什么?

    说说可能的后果吧。这件事儿对以后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尤其是纯国产应该会有一定影响,同时会加大高校间的差距,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非名校越来越难做出来好的东西,甚至做出来人家压根就不相信你。

    本人猜测这件事儿韩背后应该还有人。为了一点经费或者名声,搭上众多土博士乃至高校的未来,孰轻孰重,不会算算术么?

    科技日报》是富有鲜明科技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报头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科技日报》是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前沿,是广大读者依靠科技创造财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务平台,是中国科技界面向社会、连接世界的明亮窗口。
    头版负面新闻,韩春雨这次大概是真完了。
    果不其然,马上有学界人士实名质疑了。

    韩春雨这么多年没做出什么成果,一家三口蜗居在40平米的小屋里,过的很开心其乐融融,日常健健身,弹弹古琴。当他的“学术论文”发表后河北科大立马给配了一套100多平米的大房子,他没有接受,表示自己依然很开心的待在小屋里。这里表现的还是一个积极向上清廉的学者形象。

    看他以前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同样是一个热血青年,痛斥贪官污吏,学术腐败现象。

    可是,现在呢,“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是的,他已经有恃无恐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他已经妥协了,俨然一个腐败官员嘴脸。他已经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这短短的时间,是什么让韩春雨能肆无忌惮毫不犹豫的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这才是整件事最可怕也最紧要的地方。

    午夜梦回时刻,不知道韩春雨老师会不会偶尔想起那个曾经身为热血青年积极向上的他。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文胜课题组
    我们使用了文章中报道的高效ssDNA,同时自己设计了其他2条针对体内其他基因位点的ssDNA,与NgAgo表达质粒共转HEK293T细胞与HeLa细胞,2天及5天后,用T7E1检测切割效率,这三条针对2个不同基因的ssDNA,在HEK293T和HeLa两个细胞系中,无论转染一次还是在8到12小时后再转染一次ssDNA,都没有检测到切割。
    针对敲除后能使细胞有表型变化的某特定基因,我们设计了ssDNA,与NgAgo表达质粒共转HeLa细胞5天后,发现细胞表现出了一定的对应表型,但是把这部分细胞收集起来提取基因组,对靶位点测序,没有发现基因组序列的任何改变。
    我们针对某特定基因设计了6种ssDNA,用特异的荧光报告系统检测是否有靶点DSB产生,结果显示所有实验组均没有检测到对靶位点DNA序列的切割活性。
    2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王皓毅课题组
    我们在293T细胞中表达带有Flag标签的NgAgo ,在不同时间点检测NgAgo蛋白表达。发现转染6小时后开始检测到目的蛋白,随着时间的延长蛋白量增加。在人类293T细胞系中重复原文章中Figure 4b中NgAgo对DYRK1A和GATA4两个位点的基因编辑,使用文章中发表的guide DNA (gDNA)。具体实验方法为NgAgo分别与相应的gDNA共转染细胞,6h、12h后进行相应gDNA的再次转染。转染后3-4天收集细胞进行Surveyor assay,未检测到目标位点目的条带的切割, 测序也未发现突变。结果未能重复Figure 4b。
    我们也进行了原文章里的Figure 3切割GFP质粒的实验,使用文章中的eGFP gDNA G3,转染2天后,观察荧光表达和进行流式检测, NgAgo+gDNA G3,NgAgo+ 靶向其他位点的gDNA ,pUC19+G3, pUC19+5’端没有磷酸化修饰的gDNA,以及单独转染gDNA 都能够明显降低eGFP表达。针对质粒目标位点的genotyping(Surveyor assay,PCR以及测序),未检测出任何突变。结果未能重复Figure 3 .
    我们所使用的细胞定期进行支原体检测,未发现任何细胞污染。
    3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李劲松课题组
    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实验:一个是在Oct4-EGFP的小鼠受精卵中进行NgAgo mRNA和gDNA的注射,尝试了不同的浓度组合,在囊胚的时候也有看到不亮或者发光很弱的情况,但是测序发现序列并没有突变;另一个是在细胞水平,我们最初是在Oct4-EGFP的单倍体细胞共转NgAgo和gDNA载体,分选双阳性的细胞直接测序或者培养后测序,均没有突变。我们开始怀疑NgAgo的表达窗口比较窄,就改造载体建立了稳定表达Ago的细胞系,依然没有突变。后面我们就完全按照NBT文章里的实验,在293T细胞中打靶hDYRK1基因,gDNA的长度位置都和文章一样,还是没有能突变。
    4 浙江大学声明科学研究院王立铭课题组
    我们实验室在韩春雨论文发表一周内就索取了NgAgo的DNA载体,并立刻计划了对NgAgo方法的测试。在两个月多达上百次的实验中,在我们测试的所有条件中,我们都没有观察到NgAgo方法对果蝇基因组的编辑活性。
    5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育杰课题组
    我们使用了原始菌里来源的和人工合成的密码子优化的NgAgo,尝试了公司合成的磷酸化gDNA和自己使用PnK磷酸化的gDNA切割MDA_MB-231细胞中的laminB1和LBR基因,每个基因五条gDNA,通过T7 assay均未见切割。同时,我们切割整合在基因组的gfp基因,使用韩春雨文章所用的gDNA,流式检测也无gfp荧光的下降。我们还将NgAgo融合了荧光蛋白,使用靶向telomere的gDNA,使用高倍荧光显微镜没有发现NgAgo在telomere处的富集。
    6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李伟课题组
    我们在哺乳动物细胞和胚胎水平进行了基于NgAgo的基因组靶向突变实验,采用了包括韩文章中报道的293细胞和4个完全相同的guide序列和,结果均为阴性,均没有检测到靶向DNA突变产生。具体进行的实验包括:1、利用体外原核表达纯化的NgAgo和韩文章中报道的4个guide序列进行37°单链DNA切割,结果:37°没有检测到DNA切割。2、哺乳动物细胞实验。按照文章附件中的方法,在293细胞分别转染韩文章中的 G5,G10,G27,G28和自己设计的Mecp2基因guide序列,T7EI酶切检测没有检测到靶位点突变。进行guide-DNA连续转染实验,在转染后8h,12h 补充转染guide 依然没有检测到靶位点的突变。3、小鼠胚胎实验:选取Mecp2和stella 位点分别设计若干guide序列,连同NgAgo mRNA一起进行细胞质注射,收取囊胚检测,T7EI和测序分析均没有检测到靶位点突变。
    7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课题组
    我们针对小鼠胚胎的GFP基因、Tyr基因分别设计了四个gDNA(在三家公司都试过合成了),NgAgo用了三种不同版本(密码子优化或者NLS在N端、C端),操作几百个胚胎,生了三百多只小鼠,都没有检测到敲除。之后我们又在细胞水平针对猴的Tyr基因、293的GFP基因、N2A的Tyr基因进行操作,也没有检测到任何基因编辑。最后我们完全按照韩文章中fig4的DYRKIA基因进行操作,也完全没有效果。
    8 上海交通大学吴强课题组
    TtAgo被发现在高温下可以在体外通过gDNA指引内切单链DNA,PfAgo在高盐条件下可以切DNA单链,NgAgo可能是一种嗜盐碱古杆菌中含有类似RNaseH结构域的单链RNA内切酶,但也可能内切DNA单链。我们利用密码子优化后合成的NgAgo做了以下体内编辑实验,我们没有做体外实验:
    1 单位点:不管是人工合成的5‘端磷酸化gDNA,还是利用T4 PNK磷酸激酶磷酸化5’端羟基得到的gDNA,在小鼠胚胎、小鼠N2A细胞、人HEC-1B细胞中均没检测到活性。
    2. 双位点:三个学生花的力气最大。至少做了三个不同的DNA片段,做了不同温度、盐离子浓度、多次转染、先体外合成NgAgo蛋白再转染、不同的Tag或核定位序列,也试了不同的细胞系。我们是用PCR检测DNA大片段敲除,这个方法很灵敏(用CRISPR/Cas9很容易做出来),因为只有在片段敲除的情况下才能扩增出PCR产物,哪怕效率很低也应该能检测出来。PCR产物经过克隆再测序,但从没有检测出片段敲除的正确结果。

    9 温州医科大学谷峰课题组
    我们利用携带GFP的人类细胞,同时导入磷酸化的gRNA和NgAgo表达质粒(做了多个不同浓度梯度和重复),希望特异的看GFP敲除,以CRISPR/Cas9做阳性对照,但是NgAgo组我们没有能够检测到GFP的失活。这个实验我们后面又重复了,但是仍然没有看到切割。所以此时,我们高度怀疑NgAgo的活性,该项目就先停了。

    以前国内有实验组烧出个性能特别好的催化剂,老外不信说重复不出来,然后实验组把老外叫到实验室当着他的面烧了一个,瞬间就闭嘴了。

    不过后来据说那个炉子只能用来烧这一种催化剂,因为其他炉子也烧不出来。究其原因不得而知。

    说到底,化学和生物这两门实验学科确实会出现一些人们没法解释的现象,受到污染的培养皿,纯度不高的试剂都是诱导产生结果的因素。准确的说,这叫“违规操作”,但是很多重大发现都是通过违规操作偶然得到的。比如黄鸣龙还原就是在违规的条件下底物变成了水合肼等等。

    如果韩春雨真的有这种偶然性,由于这个偶然条件的缺失无法重复实验,那说出来也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这会儿藏着掖着,记者说一句他能蹦出来十句,不显得极其的心虚吗?

    这个事件总的来说科学界还是比较清醒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就连一向跑的比西方记者还快的媒体也算是比较清醒的:

    “那你为什么不在摄像头360度监控下重复一遍呢?”

    我给你讲道理,你给我谈情怀;

    我和你谈真伪,你和我扯犊子。

    然后还说神马日心说……

    然后还拉上河北省……

    我衷心希望韩春雨能把那个迷之条件给找出来。当然如果真是造假还是赶紧认错,纸包不住火,事情越拖,卷入的人越多。

  6. 民工不民科Geek NOT Crank说道:

    10月10日晚,12位学者站了出来,决定实名公开他们“重复”韩春雨实验方法的结果:“阴性的”、“不工作”等等。这样结论的通俗表达即是,他们没能“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其实验方法“让人怀疑”。(中青在线10月11日)
    从论文发表的一鸣惊人到如今面对的无尽质疑,从青年科技领军人物到声讨笔伐的学术造假者,这其中只有一步距离,一边是猜测,一边是真相,跨过这一步,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但如果支持韩春雨跨过“这道坎”的勇气都没有,如何配得上拥有“科研英雄”?
    十二位学者出来质疑韩春雨教授的科研成果,从科学态度来说是可以理解,但是从国家科学的长远发展来看,却是过于心急。一个伟大的成就往往都是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挫折,经过反复验算和实验才能生成一篇论文,如果仅仅通过一篇论文便能完成复制成果,那么科学家流过无数汗水岂不是白流?即使是巧合,那也得重复发生巧合之前的所有过程,才可能得到相同结果,更何况只是指导学生复制实验而已,实验设备、试验时间、验算方法都不相同,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任何细微的差别都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

    且抛开学术论文的真假不论,从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来看待这件事情,也不应该如此轻易去质疑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同胞。“我无法剥夺你说话的权利,但是我可以要求你给出证据”,不去看成名之后的种种,只是十年如一日的艰苦科研环境,换成另外的人,能够达到他今天的成就吗?更何况,质疑者也没有证据,光靠一个不能复制就能证明造假吗?韩春雨没有义务,也没有必要给任何人透露核心技术,因为那是他苦苦奋斗得到的专利权,凭什么无条件贡献给他人,真假与否,都已经不重要,真的也好,假的也好,这都是他的专属作品,其他人不去钻研自己的科技,为什么反要去费尽心思地去打击一个有可能成为“科研英雄”的奋斗者呢?笔者无法理解,如果一定要分出个真假,那就请拿出证据。
    从“数学天才”刘璐,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家”张尧学,再到如今的屠呦呦、韩春雨,社会似乎容不下完美的事物存在,总想着找点缺陷,殊不知当这个念头萌生的时候,就已经偏离了初衷。一味的批判并不能带来成果,反而会给科研者带来困扰,他也会想自己辛辛苦苦的钻研是否值得?这是平民英雄的悲哀,也是社会舆论的悲哀。不论韩春雨的论文是否真假,笔者支持他继续钻研,不敢迈出下一步,又怎么能看得到天堂,就算是偶然,那也是真实存在过,只要他没有偏离最初的目标,便是社会之大幸。

    韩春雨老师的意思应该是,还没有能够切实威胁到他的势力让他自证清白,所以你们这些屁民同行的话我一概不用管。
    那能威胁到他的人是谁呢?
    1.杂志编辑——你不自证我就撤稿!以后你也别想在SCI上发文章了(现在看来韩老师完全可以选择无视他们,现在钱充足了)
    2.河北科技大学——把你开除出教师队伍!
    3.国家基金委——科研经费收回!(这个比较狠)
    4.科技部——以后你们河北科技大学想不想要经费了(2躺枪)。
    以上几个单凡一个出面,韩老师都会屁颠屁颠的出面回应,现在态度这么傲慢,明摆着是吃了定心丸了。
    如果上面2-4有证据能够证明其和韩有勾结,那就可以发动大BOSS:中纪委出面,那这个事件就算是真的解决了。
    所以我觉得好戏才刚刚上演,搞不好上面有人在用韩老师钓2-4的鱼(斜眼)。

    前沿领域科研的作用是给后人开路。
    现在,韩春雨“向导”告诉全世界有一条路可以到达目的地,结果一群人跟着他走铩羽而归,白白耗费财力、精力。
    这个时候不站出来自证清白,告诉众人你们方法错了或者承认路线有问题的话,那要向导有何用??
    假设韩春雨的实验是对的:
    最终真理将被大量错误的实验所埋葬;
    如果韩春雨的实验是错的:
    未来可能还会有人被误导浪费资源与能力。

    历史上有无数最初不被承认的真理,但坚信的人即使被威胁、禁声也会站出来维护,何况国内外环境都急切在等待韩春雨的回应。

    不是真理就是谬误。
    谬误也需要澄清,对于后人也是经验与财富。

    如果说,赔上身家与事业澄清谬误为后人留下教训,是对个人私德的高标准要求的话,站出来为自己的成果积极辩护则是一个科研人员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底限。

    而现代科学研究早已过了一个人独立开创一个领域的任性时代,在全世界紧密联结的科研体系下,开创性的研究背后出了投入资金与人力,职业道德与准则同样发挥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这句话已经把底限击穿了。

    且这些质疑一直未得到来自韩春雨及其团队的正面和有说服力的回应。在经网络传播和发酵后,已演变为中国科研界令人瞩目的一件大事,可能影响中国学术生态。

    在进一步实验验证其正确与否之前,各方(包括河北科大)宜谨慎对待韩春雨及其研究成果,不宜给予过高或不必要的支持。

    鉴于这件事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严肃性,请允许我们建议河北科大按照国际惯例成立由校内和校外相关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帮助建议委员会成员),认真仔细核实韩春雨的研究成果,如有必要,可安排韩及其团队在委员会成员知晓或在场情况下,重复实验结果,以尽快得出严谨的结论,澄清事实,帮助河北科大,也帮助韩春雨个人和实验室,也许还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其他单位建立起对重大学术争议的合理解决方法。

    推动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这一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确保科学研究成果的严肃性。

    总结一下就是:现在事情演变的很大,如果韩教授及其团队再没有正面和有说服力的回应,可能会影响到中国学术生态;同时也建议河北科大不宜给予其过高或不必要的支持,并且需要成立委员会尽快调查。

    河北科大很难继续“袖手旁观”了,现在韩教授也需要自证清白了。

    附上我之前的一个回答:
    如何看待12位学者实名发声:没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 ——呼吁有关方面组织第三方介入调查? – 知乎用户的回答

    下面是文章的原文:
    编者按:
    自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论文发表引起关注、5月底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韩春雨实验的可重复争议,不仅科学界议论纷纷,在社会层面也引发了相关讨论,也有不少读者就此事向《知识分子》留言询问。因谨慎起见,《知识分子》未在确定结果出现前再发表相关文章,但始终在关注事件进展。今天,我们刊发饶毅、邵峰就韩春雨研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始末及信件内容。
    为何公开这封信?在经网络传播和发酵后,韩春雨实验的可重复问题已演变为重大学术争议,是中国科研界令人瞩目的一件大事,可能影响中国学术生态。饶毅、邵峰在多次与校方沟通收效甚微的情况下,选择公开信件,以推动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这一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确保科学研究成果的严肃性。

    撰文 |饶毅(《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邵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院士)

    ● ● ●

    2016年9月7日,饶毅和邵峰电子邮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没有得到回应。

    9月13日,托校长的同学电话询问,该同学带回的信息是:校长没收到饶毅、邵峰的电子邮件。

    9月14日,饶毅以手机短信询问校长,“孙老师:据说您没有收到我和邵峰9月7号的电子邮件,能否给我们准确的地址,以便我们再寄?”没有回应。

    9月15日饶毅助手电子邮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大意:饶毅、邵峰将用挂号信重新寄9月7号电子邮件的信。没有回应。

    9月21日,饶毅、邵峰在相对于电子邮件版本稍有文字修改的纸质信上签字。9月23日该信挂号寄河北科技大学校长,9月25日河北科技大学收发室代收。

    10月10日,国庆后第一个星期一下午3:30,饶毅、邵峰收到9月28日河北科技大学盖章寄出的挂号信。

    ● ● ●

    饶毅、邵峰致河北科技大学校长的信

    河北科技大学
    校长孙鹤旭
    尊敬的孙校长,

    我们属于今年5月第一批对贵校韩春雨的科研工作给予正面评价的科学工作者行列。我们为中国科学的进步高兴,尤其对目前条件不如我们自己所在单位的科研人员,能取得该成果,更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们的高兴与您以及其他关心中国科学发展的人一样,依据于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初期,鉴于韩春雨的工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在严肃的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上,且未有同行看出论文有任何明显问题,根据我们自己的学术背景,我们按照国际学术惯例正面肯定了韩春雨的工作。

    后来,陆续有人对韩的该项工作提出质疑,现在看来国际和国内很多实验室都未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结果(虽然也还有极少数人称好像还不能完全说不能重复),给韩本人、河北科大乃至中国生物学研究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且这些质疑一直未得到来自韩春雨及其团队的正面和有说服力的回应。在经网络传播和发酵后,已演变为中国科研界令人瞩目的一件大事,可能影响中国学术生态。

    因此,在进一步实验验证其正确与否之前,各方(包括河北科大)宜谨慎对待韩春雨及其研究成果,不宜给予过高或不必要的支持。河北科大如果真的在近日开学典礼横幅那样热捧韩春雨、继续争取2亿以上经费,恐怕欠合适,建议考虑暂缓,待验证结束后确定。

    鉴于这件事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严肃性,请允许我们建议河北科大按照国际惯例成立由校内和校外相关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帮助建议委员会成员),认真仔细核实韩春雨的研究成果,如有必要,可安排韩及其团队在委员会成员知晓或在场情况下,重复实验结果,以尽快得出严谨的结论,澄清事实,帮助河北科大,也帮助韩春雨个人和实验室,也许还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其他单位建立起对重大学术争议的合理解决方法。

    刚好看到有人提到神经网络冰河时期,就写点八卦来“演艺”下 Minsky打压神经网络 事件始末吧。下车后想想,如果能把学术界一些很八卦的事件来演艺一下,做个系列应该也挺有意思的。
    废话不说,先来第一篇:《Minsky打压神经网络》
    57年一个叫弗兰克的大概只有二流水平的学者搞出了感知机,理论和实践证明了对线性可分问题的有效性,引起一阵轰动,特别是非科学圈类似新闻联播这样媒体的强烈关注,完全就是学术界的“一球成名”。而政府方面一看新闻联播都报道了,看来感知机这个玩意一定很牛掰的样子,一定要大力支持一下嘛,找上门来要给做神经网络的科研经费。
    而这个小伙也不太懂人情世故,更不懂闷声发大财的道理,到处张扬。而符号逻辑这一派的人本来就很难再从政府那里申请到经费,温饱都成问题了,再看到你丫还这么得瑟,心里很不爽,想着一定要整你一下,给你点color see see。恰巧,minsky当时也算得上符号逻辑这一派的领军人物了【备注1】,而且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是有一定资历和威望的,后来还拿了turing奖。他出面来搞一下弗兰克再合适不过了。更巧的是,minsky还是这个得瑟小伙弗兰克的高中学长,上高中时候就知道这丫爱出风头,对学长不够尊敬,更谈不上端茶倒水了。
    当然,这只是主观条件,你还得找个客观条件啊,毕竟是学术圈,要是看谁不爽直接殴一顿那不是地痞流氓了么。刚好minsky和另一个学者发现感知机这玩意对逻辑里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xor无能为力,这下主客观条件都具备了。开始开炮了,写了一篇文章,说感知机这玩意啥都不是,简直就是狗屎,连xor都解决不了,谈毛的智能之类的话….然后minsky用自己的影响力,也找了几家媒体,当然刚开始不是央视新闻联播这个节目(这不是让它打自己脸么),大约就类似芒果台一样的媒体吧。虽然不够官方正能量,但观众也不算少,加上一传十,十传百,反正一下子就把弗兰克给打趴下了。更糟的是,这小伙子风光时候也没笼络一帮亲信,危机关头也没个人站出来帮说句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回过头来看这个事件,诚然感知机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一无是处,minsky这个人用了一个猥琐的方式赢得了对弗兰克的胜利,但后来遭到了神经网络学派好多人的谴责和抗议。
    备注1:@南大周志华 老师指出Minsky不算是符号逻辑派的领军

    想当时同实验室同事去参加TAGC 2016会议,在会场上澳洲学者Gaetan Burgio激动地展示他当时的结果并引领大家讨论NgAgo的应用前景,我同事回来异常兴奋,虽然我们自己组不做genome editing,但我们需要应用大量的动物模型。如果有了这项技术,基因编辑将更加简单也经济,霎那间我们仿佛已经看到小鼠在笼子里欢快地breeding了。好景不长,Gaetan证实其结果是假阳性,他发表长篇博文讨论了这个话题。整体形势也急转直下,几乎没有研究组能重复出韩博士的结果,质疑声越来越大。

    不说民族大义,单从科研角度来讲,这篇文章给我们这些基础科研工作者的希望太大了:多快好省的基因编辑技术一直是科研人员所追求的,从ZFN到TALEN到CRISPR,发展虽然迅速但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低温Ago从概念上可以说是完美,潜在的应用实在是太美好太广阔。所以一旦发现可能不是这么回事给人的打击和失望也实在是巨大。既然韩博士一直号称自己是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那么其实这不仅仅是清不清白的问题,这项相当巧妙但并不复杂的技术大家使用出现问题了,那么能不能停止无理搅三分来帮助这些和曾经的他一样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工作人员解决问题、能不能先回到科研层面参与探讨发生这些令人遗憾的实验结果的可能性:Ago蛋白本身的折叠出错?靶点选择?即使是污染那么为什么污染会造成Ago蛋白不切割了?阳性阴性一步一步怎么设计对照来找出问题?

    当然,韩博士可能是老天爷赏饭拥有magic hands,全世界那些拿着NIH等巨额funding的大牛实验室在人家韩博士面前照样是分分钟能把细胞养污染的实验渣。但头上三尺有神明,千万别活着活着就活成自己鄙视的人的样子。

    归根结底,韩春雨只是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虽然Nature牛X绝顶,但仍只是一篇论文),论文有没有问题、结果能不能达到如期所言,只能由Nature编辑部来判断,是否撤销论文只能由Nature做出决定。

    Nature从没有因为论文结论不正确而撤过稿,而只会因为学术不端或欺骗而撤稿。现在无人能证明春雨有学术欺骗行为,最多只能证明他论文结论或方法不正确。即便如此,其他人也只能向Nature要求调查,而无权通过媒体直接向春雨开炮。如果Nature杂志社要求春雨提供数据,春雨必须回应。

    学术届对于有争议的论文,是有正常的渠道的,叫做勘误(Errata)。任何人都可以向杂志投Errata类稿件,指出某篇论文的错误。这些质疑的学者可以向Nature或其他任何杂志投Errata类稿。而不应该在媒体上打炮仗。本人以前就投过此类论文。

    即使是错误的论文,如果能激起广泛的讨论,也是有价值的论文。杂志也不会撤稿。本人所在领域曾有一篇清华大牛关于碳纳米管G赫兹共振的论文,后来证明是不可能实现的,发在PRL上。现在论文还在哪里,没有任何问题。他因为这个成果获得了很多资助,并没有任何人对此有意见。反而为他的这篇论文激起了行业里研究碳纳米管机械性能的热潮。因此,该大牛差点评上院士。

    当然,如果最终证明春雨存在学术欺骗,那又是另一回事。

    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需要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我们此前通过多种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选择公开这封信。”11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在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的13位课题组负责人实名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新技术的实验后,《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和邵峰公开了这封信。

    事实上,他们早在9月初就尝试与孙鹤旭校长沟通。饶毅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他们于9月7日给孙鹤旭发邮件。邮件写道,他们属于今年5月第一批对韩春雨的科研工作给予正面评价的科学工作者。初期,鉴于韩春雨的工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在严肃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且未有同行看出明显问题,根据他们的学术背景,按照国际学术惯例正面肯定了韩春雨的工作。后来,国内外陆续有很多学者宣告无法成功使用韩春雨的这项新技术,对韩春雨的这项工作提出质疑,给韩春雨本人、河北科技大学乃至中国生物学研究带来了很大影响,且这些质疑一直未得到来自韩春雨及其团队的正面和有说服力的回应。他们在信中建议各方包括河北科技大学谨慎对待韩春雨及其研究成果。

    “鉴于这件事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严肃性,请允许我们建议河北科技大学按照国际惯例成立由校内和校外相关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帮助建议委员会成员),认真仔细核实韩春雨的研究成果。如有必要,可安排韩春雨及其团队在委员会成员知晓或在场情况下,重复实验结果,以尽快得出严谨的结论,澄清事实。”他们在这封信中写道。

    这封邮件没有得到回应。饶毅回忆,9月13日,他们托校长的同学电话询问,带回的信息是校长没有收到邮件。9月14日,他短信询问孙鹤旭准确地址以便邮寄信件,同样没有回应。9月15日,饶毅的助手电子邮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告知饶毅、邵峰计划用挂号信寄此前那份电子邮件的信。9月23日,由他们两位签名的挂号信寄给孙校长,并显示两天后由学校收发室代收。10月10日下午,饶毅收到河北科技大学9月28日盖章寄出的挂号信。

    挂号信里写道,学校将认真考虑他们的建议,同时希望继续支持河北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正如信里所说,按照学术惯例,当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刚出来时,我们默认它是真实可靠的,至少不应该公开怀疑,但对该研究成果的最终认同和褒奖,则需要经过同行的验证并取决于相关研究者如何评价该成果对自己工作和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邵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邵峰表示,他的实验室并未尝试使用韩春雨发表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因为对我自己的研究工作,我觉得CRISPR/Cas9已经不错了,没有非要使用该新技术的理由,尤其是当它还没有被证实有效的时候,我们选择等待更多人来验证。”

    邵峰说,当互联网最初出现一些零星的质疑时,他倾向于认为韩春雨也许隐瞒了某些技术细节。“但随后出现大面积质疑时,我们认为学校和韩春雨本人应该出来面对,因为在学术期刊上公开报道一个新的技术成果,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别人用,作为一名学者,作者也有义务使其他研究者能够使用该新技术,否则即使发表了文章,但对科学却是没有贡献的。”

    邵峰认为,现在重要的不是给韩春雨本人下个结论,而是把事情推向正规程序,按照通行的学术规范来处理。

    饶毅认为,河北科技大学的回复比较笼统,不清楚将有什么措施,“很多人希望河北科大是在认真讨论,而不是推脱”。

    如果学校不回应,学术共同体下一步该如何推进这件事?“我们只能先看看这封信公开后的效果,学校也可以继续不回应,但我们认为应该尽这个义务,因为好的学术生态需要科学共同体的每一员一起去维护,我们也在建议,未能重复和有效使用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者发表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报道他们的实验结果,以更为正规化的方式进行学术探讨和质疑。”邵峰说。

  7. 简直流氓逻辑说道:

    韩春雨不需要自证清白,然而学术共同体也不是法院,科学家不需要提供法律意义上严格的韩春雨造假的证据就可以不相信他的实验结果。韩春雨将来只能走和透明计算式的和官僚合作、靠后台撑腰的学术骗子路线,主流学术界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

    估计韩春雨的实验结果是巧合或者刻意造假。他的这项研究在学术界已经没什么人跟进关注了,最近举办的一些这个方向的学术会议都没有邀请他做报告。换句话说就是学术界已经无视他了。

    韩春雨、透明计算、上海交大汉芯等等事件对中国科学研究的影响是很大的。最重要的就是告诉人们,不必认真做科研,会揣摩领导心思,和上级同流合污骗到经费,有后台撑腰,随便做点什么垃圾东西都没有关系。

    这对于中国不少辛辛苦苦认真做科研的人是非常打的打击。一旦风气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固化了,改变是很难的,到时候大家就都跟着学了。

    并且他们造成的公众对科学家的不信任,要委屈老老实实做真正科研的人承担代价。比如前一阵潘建伟教授的量子卫星,民间不相信的人很多,觉得也是个骗钱的东西。

    1《自然》究竟何时撤稿?在线等,挺急的。
    2 韩春雨是民科吧的人?从他身上,看到了何大天尊的影子。
    3 能不能不要给小破庄丢人了?河北省的大学本来就难发展。这个学校只有省内是一本招生,外省都是二本。这样一搞将来省内的学生也不愿意来,怪谁?
    本来就没多少人愿意留省内。理科生但凡考了比本一线高个十几分都想往外跑。省内好几个一本学校只能本一线附近录取。现在新政策河北省学生报考省内学校加20分,加分我看也挡不住负面消息。

    除非有证据证实韩造假,否则争来争去有啥意思?即使被nature撤稿了,只要撤稿原因不是造假,大家攻击来攻击去有啥意思?

    即使有人重复出韩的实验,证实韩的工作,大家也别高兴,这NgAgo太MLGB的不稳定,除了当个“概念”还有个鸟用?

    圈内的有识之士们,你们看了半天了,看到了NgAgo不靠谱后,该去寻找性状稳定的“类NgAgo”分子,或者继续去用CRISPR努力了,或者该干嘛干嘛去了。

    圈外的朋友们,你们看了半天了,看到生物圈的狗血剧了吧!刺激么?入坑么?

    中国科学家本来就在国际上很受打压,中国科学家又一次自己败坏自己名声。韩真的是利用我们中国科研人员最后一点信誉为自己谋福利,以后中国的研究成果只会更难发表。

    韩的实验在国外无人能重复,基本被嘲讽为造假,现在应该有国内科学家站出来为中国学术界正名,否则真正的是颜面扫地。

    另外如果你选择发论文,那么你就是自愿共享你的实验过程和成果,根本没有什么保密之说,其实韩证明清白的方法太简单,但他至今没有证明,还拿了上亿资金这说明什么?明明是无法重复的工作,还拿纳税人的钱拨款上亿,河北省的那一批当官的应该要问责!

    虽然目前所有的事实和逻辑都指向了他造假,但是冥冥之中我老感觉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国内外如此强大的质疑声下给韩和科技大学拨钱的人能顶着这么大的压力给钱和资源,绝对不是一句要钱不要脸能解释的,韩可以不要脸,但是拨钱的评审专家和领导肯定不大可能自己的声誉去给韩背锅,相关的部门在拨钱之前也肯定有些信息。不是水军和粉,纯粹是第六感。

    看起来韩春雨还是想来个不了了之。
    张尧学的事已经让不少人唏嘘了。韩春雨如果是想糊弄过去,怕是没这么容易。将军拿不下,难道还拿不下小兵么。

    另外,无论韩春雨的成果真实与否,国内学术界对这次事件的反应是个很好的现象。这样的大讨论,可以让人逐渐意识到不能再得过且过,争取将学术造假扼杀在摇篮里,对国内学术界的长远发展很有好处。
    反过来说,我觉得最该发起调查的是《自然》期刊及其主编,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最大,这也是为了期刊的权威性。

    重复实验失败,要不要自证清白?

    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也就是说,说明书应当满足充分公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要求。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称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指一种假设的“人”,假定他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但他不具有创造能力。如果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能够促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其他技术领域寻找技术手段,他也应具有从该其他技术领域中获知该申请日或优先权日之前的相关现有技术、普通技术知识和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

    一句话总结:技术人员就是一台掌握所有本领域现有技术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一个专利如果不能让技术人员按照专利文件的记载来重复这个技术,那它就是没有充分公开的,那它就连申请发明专利的第2道门槛都没有迈过去。
    我把永动机,水变油的世界难题解决啦
    《基于TMD水分子裂变重组的水变油技术》 反正我之前在在实验室做成功了,1ml水变成1ml油了,信不信由你。油就在我们家厨房,想看的话可以给你们共享!

    别想让我公开实验数据,这是美帝国主义阴谋!想要窃取国家机密!

    《基于NMD能量循环定向技术的永动汽车》 反正我之前在在实验室做成功了,通过动能循环利用,一台改造过的汽车没充电,没加油,开了2000公里。别想让我公布汽车,这是美帝国主义阴谋!想要窃取国家机密!
    想要我公开实验的都是汉奸!走狗!卖国贼!

    美国怎么不公开核弹制造方法? 凭什么我要公开?老子就是成功了!科研经费给我!科协主席当仁不让!
    你们这群汉奸走狗卖国贼,都是美分,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应该禁止外国人去来中国!他们是来窃取中国核心技术的!
    应该禁止外国人来国内大学教书,他们是窃取我们的高端科研机密的!
    应该禁止中国人去外国,很多汉奸走狗卖国贼会把国家核心机密卖给外国人!
    有些有良知的骗子,做了坏事会良心受到谴责,会睡不好觉。对于韩这种巨骗,即使全世界人都骂他,只要有大把的票子拿,他还是会吃好睡好,在镜头面前堂而皇之。简直无耻之极啊!
    不把韩揪出来,中国的科研界就没希望。还拿诺奖,洗洗睡吧!多少有志于科学的青年,看到韩得逞,该多寒心。
    韩主席说的重复出来的是中科院的仇子龙研究员,也是个好大喜功的。现在采访他,他都三缄其口。另外能重复出来,是有实力的表现不会匿名的。当时一出来,有名有姓的可是蹦出来几个。
    仇子龙是准备在杰青答辩前摘个桃子,6月份放出话来,说他已经重复出来了,杰青答辩后立马跳出来说其实当时还做的不充分,实验重复不出来。
    今天的中国科技界到处都充斥着韩春雨、仇子龙这样的无耻小人、无赖之徒。

    我是来“洗地”的,话说也没啥可洗的。

    先分成实验成立和不成立,然后再分析几种可能性:

    A.实验不成立

    1.韩春雨故意造假,本意是为了科研资金或者名誉之类,但是没想到搞大了,现在骑虎难下,只好咬死不认,然后期待实验出现奇迹(任何方式),万一成功了(可达成目的效果可重复),就能洗清造假嫌疑了,各种名誉也保住了。

    2.韩春雨的研究生学生忽悠老师(看报道好像是他的学生做的实验),而韩老师并没有去亲自验证,同样现在搞大了,也是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否认,由于基因实验的特殊性,你不能重复并不能证明我没做出来,然后拖延时间。

    以上这两种可能如果成立的话,完全是人品问题了,一旦被证实造假的话,肯定身败名裂了,而且还会连累一帮人?(第二个三鹿事件?有可能没这么严重,但是也会牵连一些人)

    3.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出现了不正确的结果,误以为这种实验方法成立,然后发表论文。很多人质疑之后,有可能自己也发现不能重复。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公布实验的细节,而是要做什么2.0的实验,也就是在找之前的结果到底是哪些因素产生的?肯定是按照之前的方法重复实验,然后分析每一个过程。

    这种可能性还算是比较理想的情况,起码是非主观造假,但是如果最终无法重复出来实验结果,还是摆脱不了造假的嫌疑的。

    B.实验成立

    4.虽然实验结果做出来了,但是很难重复,也就是重现实验结果的几率特别小,所以不愿意公布细节,想要等待克服了技术难关,让重现的几率大大提升之后,再公布。

    从新闻报道,以及韩春雨接受的采访中看出来,他想要反馈给别人的是这种情况。

    5.实验结果做出来了,也可以重现…… 呃,这种情况想象不到为什么不愿意公布。

    总之,会是上面哪种情况呢?也许不在我列举的这几种可能性里,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不跟风呢?韩春雨论文的报道出来之后,一帮人各种吹捧,而出现了很多质疑的报道之后,这帮人又开始各种骂。最起码,现在最后一只靴子还没有落地,先不急着骂,如果最后证实了造假,我们再一起开骂可好……

    非本专业研究领域的局外人从侧面说一个看法。韩春雨事件已经上升到上级主管单位,和河北省教育厅行政腐败,学术不端的捆绑利益炒作,他本人可能现在都是骑虎难下,毕竟这里面牵扯到上亿的研究经费,职位升迁等等。

    把这件涉嫌学术不端的事件,放开到整个河北省有关部门这两年的所作所为,感觉就不足为奇。
    今年高考河北全国卷无论是理科还是主观性很大的文科判卷,就非常能说明水分问题,拿河北文科状元以及高分段的评分情况来说,其分数对比比山西文科状元分数高出近70分,假定本届河北文科状元确实能力非同一般,百年难得一见,但山西状元在河北居然是250+名开外,河北文科前四十名放到其它全国卷八个省份也是状元,这就非常能说明问题。可能又有人呢出来扯什么衡水中学的问题了,首先衡水中学这种半军事化的应试教育模式不是全国独例,湖北的黄冈中学论应试教育登峰造极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全国闻名,近年因经济发展,湖北年轻素质人口已经大面积转向到沿海省份,生源已经大不如前,加之教育改革,黄冈中学高考成绩已经落寞,这是时代发展问题,不是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
    我不是地域攻击,也不是歧视河北人,单说大学教育这块,自己毕竟亲身经历,河北所谓的高分学生在大学里也不是呼风唤雨,山东和河南学生那确实是有两把刷子,再就是两湖,江浙学子传统的教育大省,大学的奖学金70%都被以上地区学生包揽。

    再者,我们看看前段时间河北洪水问题,当地官员的迟钝,冷漠,掩盖等等问题暴露无遗,如果不是当地伤亡群众的亲属抱着玉石俱焚的心态和当地官员一搏,这事估计是不会被媒体报道出来的。

    好了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觉得我偏题了,是的,毕竟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不是相关专业的学术研究者,专业问题无从下口,不过我举这两个例子是从侧面反映下河北省当地政府官员的行政腐败问题。

  8. 读书下棋天下事说道:

    中医自称能治好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可是证据呢?你要向中医要证据,中医就反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中医无效?中医凭什么要给你提供证据?
    不好意思,不能证明有效就可以视为无效,这是规矩。要是没这个规矩,吃屎喝尿也有可能可以治病,要不要试试看?当然,肯定会有人尝试,如果他们在清楚风险的情况下还愿意去尝试,那么感谢他们给全体人类积累经验,毕竟我是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的。但是,把不确定有效的疗法说成有效去推广,去给不知情的人使用,这就是在骗人,就是对他人的生命不负责任。

    科学上的发现更要基于有罪推论,不能证明为真即是假。你拿你命去试中医就算了,毕竟妨碍不到别人。但如果拿着经费瞎冒险,那么这是对社会非常不责任的。如果就是为了骗经费而编造实验,这完全就是犯罪。

    韩春雨论文中的电泳图有被PS过(篡改/造假)吗?本文只为单独回答这个问题,考究下韩春雨在Nature Biotechnology 发表的论文【1】中是否有篡改原始电泳数据的可能。(本文的调查结果将会实名提交给Nature出版社并愿意接受任何科学上的讨论和质疑。)

    先摆明结论:很不幸,在韩春雨为通讯作者的今年三月份发表的Nat. Biotech. 论文正文中,Figure 1中有两幅电泳照片未通过检验,存在拼接/修改嫌疑。同时在补充材料(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中,也发现Supplementary Figure 1和Supplementary Figure 9中的部分凝胶电泳图片存在明显PS痕迹。

    本文采用的图片修改判断方法为ELA法,即误差水平分析法(Error Level Analysis)【2】。原理是通过分析JPEG图片各区域的压缩率并计算其误差水平,来判断该图片是否进行过PS拼接、修改、涂抹等后期处理。原则上,进行一次采样获得的JPEG图片,各区域的ELA值应该是相似的,如果出现一块区域ELA值显著异于图片其他部分,则这一块区域很可能是后期修改过的。

    韩春雨论文中的电泳图有被PS过(篡改/造假)吗?本文只为单独回答这个问题,考究下韩春雨在Nature Biotechnology 发表的论文【1】中是否有篡改原始电泳数据的可能。(本文的调查结果将会实名提交给Nature出版社并愿意接受任何科学上的讨论和质疑。)

    先摆明结论:很不幸,在韩春雨为通讯作者的今年三月份发表的Nat. Biotech. 论文正文中,Figure 1中有两幅电泳照片未通过检验,存在拼接/修改嫌疑。同时在补充材料(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中,也发现Supplementary Figure 1和Supplementary Figure 9中的部分凝胶电泳图片存在明显PS痕迹。

    本文采用的图片修改判断方法为ELA法,即误差水平分析法(Error Level Analysis)【2】。原理是通过分析JPEG图片各区域的压缩率并计算其误差水平,来判断该图片是否进行过PS拼接、修改、涂抹等后期处理。原则上,进行一次采样获得的JPEG图片,各区域的ELA值应该是相似的,如果出现一块区域ELA值显著异于图片其他部分,则这一块区域很可能是后期修改过的。

    (本文使用的ELA工具为公开的FotoForensics,欢迎大家到这个网站上重现我的调查结果,和本文所考察的这篇重现性广受争议的Nature Biotech. 论文不同,作者可完全保证本文中实验的重现性。)

    拿张网上很火的悬浮摄影照片为例:

    左图中的悬浮效果肉眼几乎无法分辨PS痕迹,而在ELA分析下,可发现图中人物部分的ELA值显著和背景相异。需要注意的是图中砖墙、两扇蓝色铁门、地面、窗户等背景部分,颜色、亮度、取向均差异巨大,而ELA值却始终在相近的水平。故由ELA法可以轻易推测出,该外国小哥的悬浮效果是把另外一幅图片中的盘腿坐人像抠出来,贴到该图片的背景上,再做液化精修等后期处理的结果。

    韩春雨的NgAgo论文从发表后不久就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质疑,质疑的核心问题都是围绕实验的重现性的。随着质疑的愈发蔓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论文报道内容的真实性,甚至有人直言其中数据造假的可能性。

    例如方舟子针对此事的撰文【3】:
    因此,从图4a和图4c的条带的位置和染色程度判断,这两个图不像是真实样品的电泳图,有两种可能,要么是“真的假电泳”,是在Photoshop中PS拼接出来的;要么是“假的真电泳”,用假样品跑出的电泳。而且造假者的分子生物学水平很差,都不知道怎么造出一个合乎常理的电泳图。

    方舟子直言了论文中图4的两幅凝胶电泳图的伪造可能性,并且给出了“PS的假电泳图”和“假样品跑出的真电泳”两种造假可能性推测。

    无独有偶,丹麦奥胡斯大学的基因治疗方向的博士后蔡宇伽投入了几个月重复韩春雨实验失败(先后尝试了Nat. Biotech. 原文方法和韩春雨8月8日更新的方法,但都宣告失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4】也直言对正文中图4的电泳图的怀疑。

    首先是被认为最有难度、也最关键的Figure 4(图四),蔡宇伽说“我个人认为,图有点自我矛盾。”他找出电脑中已经下载好的论文,一一指给澎湃新闻:“Fig.4a各靶点之间最大相隔30个核苷酸,T7EI切割,跑胶之后,各产物条带大小一致。而在Fig.4e,Cas9靶点和NgAgo靶点部分重合,相距小于30个核苷酸,但却看到了两者产物条带的明显偏移。另一个奇怪的地方是,Fig.4e里NgAgo两个产物条带分别小于对应的Cas9产物,而在Fig.4f里NgAgo的两个产物条带大小却和对应的Cas9产物一致。”

    “另外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根据补充材料Supplementary table 2,GATA4基因的PCR扩增产物应该是705bp,而在fig.4f却是稍大于750bp。” 蔡宇伽补充道。

    鉴于此,我便采用尝试使用ELA法,来验证下韩春雨NgAgo 论文中全部电泳图是否有经过后期处理的痕迹。用于验证的图片全部直接下载自Nature官方网站:http://www.nature.com/nbt/journal/v34/n7/full/nbt.3547.html

    结果发现正文图1中有两幅电泳图有异:

    由上图可以看到,除了明显为后期添加的文字标识(当然为合理添加)和背景之外,凝胶电泳图片大部分区域ELA值处于相近的范围。但是在红色框标记的部分,三条电泳带的ELA值明显偏高,并且呈现明显的矩形特征。这与原图中月牙形的条带形状不符,疑似为后期拼贴的结果。

    但是饱受大家质疑的图4里的电泳照片在ELA值验证下并无明显疑点:

    几个明显异常的位置均对应于正常标识的箭头,图4中的几个电泳图均看不到明显的后期拼贴或修改痕迹。

    NgAgo论文补充材料中图1和图9也有明显异常的地方:

    这张尤为明显,电泳图的背景太干净了,条带部分明显为后期拼贴的结果。

    右上角的p图是明显有异的一张。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张图片是由多张(23张)电泳图组成,单张电泳照片的像素分辨率较低,造成除了p图以外还有多幅图的ELA值高于正常值。

    结论:本文采用误差水平分析法(ELA),发现韩春雨在Nat. Biotech. 上发表的NgAgo论文中,正文的图1和补充材料的图1和图9等多幅电泳图有明显疑似后期拼贴修改痕迹。

    参考文献:
    【1】Nature Biotechnology 34, 768–773 (2016) doi:10.1038/nbt.3547
    【2】维基百科:Error level analysis
    【3】新语丝:韩春雨论文的实验结果是不是伪造的?http://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hanchunyu3.txt
    【4】科学网新闻:重复实验亲历者:对韩春雨编辑技术的几点疑惑

    1. 本文为纯技术性回答,未涉及有关NgAgo技术的学术讨论。
    2. 由于ELA方法的局限性,作者并不保证本文结论的准确性,但可以保证客观性、重现性。
    3. 作者并非图像处理专业人士,希望专业人士引入更加科学的方法重复本实验并欢迎技术上的讨论。
    4. 本文作者为科研从业人员,根据从业经验,十分理解对学术数据进行“适当程度的”后期处理和“美化”的行为。但NgAgo论文对数据的后期处理是否在“适当程度”范围内,不在本文讨论之中。

    1. 我点赞并推荐了所有有理有据反对/质疑/批判我这篇文章的评论。
    2. 很多人要求增加对照组。我个人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测试过多篇Nat. Biotech. 的其他论文的凝胶电泳图片,所以对自己文章中的结论还是有一定信心的。
    3. 现在在我的评论区征集对照组的paper。欢迎大家留言,我会在收集到一定数量建议之后更新对照组实验结果的。

    让子弹飞一会儿,嗯~!

    本人小硕,斗胆发帖,可以讨论,谢绝喷人。河北科技是我本科母校,我所学的专业就是在韩所在的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韩好像是07年来的(之前他在河北医科大学干过,并不是媒体报道的博士一毕业就去河北科大了)。我上过他的生物信息选修课,个人感觉此人能吹,有些大言不惭。
    1 .科大生工院其实包括很多与生物相关的专业,有生物技术,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生物工程,还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这两个专业教学与科研其实都是以植物为主,系里可能近7成老师都是搞植物的,以中农毕业的博士为主,前任副院长和现任院长都是早年日本留学归来做育种的,这两位都很不错,不过因为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和当地农民合作偏应用的关系,所以一般不会有高影响因子的SCI产出。韩来的时候他的毕业论文确实是SCI影响因子最高的,所以他老拿这个说事,学生们私下还是很反感的。
    2.在生工院,韩的人缘及其不好,可以说几乎和所有老师闹翻了,他的实验室也不在生工院的楼里,而且公开的和学生们讲某某老师水平不行,自己多么厉害,让我们去读他研究生,我们那届2本的没有一个去他实验室的,都知道他不会做人,也感觉他吹的厉害。
    3.这些天韩自己拿nature之前的报道说事,已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基本上可以确定NgAgo是不能重复的了,但到底是完全凭空捏造还是试验结果假阳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毕竟这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4.虽然是母校,但是对于科大这种不去认真仔细调查朦朦胧胧的偏袒行为本人也觉得很不合适,希望学校越早查清越好,给学术界和媒体一个交代为好,也给我们这些在生物界或者将要在生物界混的科大学生一个交代。 要是为了眼前这点利益,死扛硬撑,对学校的声誉和发展绝对是没有半点好处的。

    本人与韩春雨团队素无交集,但耳濡目染,对国内某些学校和院所出来的"重大成果"素来保持一丝警惕,因此关于韩团队的工作,我个人是比较谨慎,五月份到现在一直观望也没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当然希望NgAgo的研究是扎实可信的。

    最后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韩及其团队对中国科研事业的伤害是长期性的,甚至超过了陈进的汉芯事件,后者目的是非公开的用途,也就涉嫌骗个经费,而韩春雨团队在nbt的公开发表文章影响全球,其实最致命的就在于公开的是工具性的protocol,可重复性是要十分可信的验证过后方可发文,现在回头看,韩春雨团队干脆没做平行和重复实验,实验数据也没有可信披露,最后落得如此,无论是主观故意造假还是急于求成的不慎,结果是reputation没了,也拖累了整个中国科研人员的信誉。
    此外韩春雨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暂且如此称之),应对的态度也是极端不可取的,因为明知Ago是工具性的研究,必然要被大量的使用,不可重复意味着很多人浪费大量的经费和时间,还回以"反正有人做出来了,但我就是不公开是谁""利益重大,当然要藏一手"这种毫无责任感的应对,给中国的科研事业抹了黑。

    此等教训,望后来者慎思笃行。

    ps,那些说发文章无所谓重复性,分子生物学实验复杂而难于重复,或者掩盖重要细节以取得时间优势和利益的哪些人,我只能告诉你,不能拿对无知和愚昧熟视无睹当作做科学研究态度。所谓的科研,独立客观,耐心细致,正直求真,怀疑求索的精神一样不能缺,缺了那不是做学问。如果投机耍滑,最后只能虚度光阴,害了自己。万望好自为之。
    ps2,当一个人无法判断,或者发现逐个判断一个群体中任一个个体成本太高时,就会选择用概率来判断,这就是成见的来源。一些人因为学术背景被人歧视而感觉不公,却看不到这是对身边丑恶选择漠视龟缩必然会付出的成本。所以请大家记住,对身边的丑行深恶痛绝并予以亲自痛击才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自扫门前雪,迟早遇雪崩。

    已完成用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所报道的NgAGO做基因敲除的实验,按照韩春雨提供的
    Genbank号找到了序列,做了密码子优化,在蛋白N端加了V5标签,C端加了SV40核定位
    信号,全基因合成了这个蛋白的基因序列克隆到了lenti病毒载体,用包装的病毒转导
    了A549细胞,可以检测到蛋白表达,克隆了转导细胞拿到了稳定表达NgAgo的细胞系,
    按照韩春雨文章中列出的方法设计了一对gDNA 靶向基因RNASEL的起始密码子区域,10
    倍于韩春雨所示DNA的量转染细胞,48小时后克隆转染细胞,一共筛选了36个克隆,未
    见到任何RNASEL敲除

    我大学专业是高分子化学。做毕设时,老师把我介绍给了临系有机化学系一位教授,这位教授曾在日本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合成出了一种高分子纳米螯合球。简单形容,就是利用聚合反应生成纳米尺度的高分子聚合物球,这种球表面可以预设计加入不同的螯合功能化学键,然后生成后,用辐射照射硬化,最后形成的纳米球,就有了对某种特定离子的吸附功能,比如吸附溶液里微量痕迹的金、银神马的……总之,在制药、检验、提纯……等很多领域,还是很有商业前景的。教授做出来以后,立马在日本申请了专利。

    高潮是:教授回国后,再也重复不出来了……后来我们那届做毕设,教授就成立了两个小组,一组他自己带,有一个麻省理工的硕士跟着他做,一组就是我和其他三个同学。当时我们老师颇看好我,觉得我有一点小聪明,于是让我领着小组其他三个人,他们每人负责重复实验一部分,而我负责全程。

    我们采用乳液聚合路径,前后四个月,最后样品出来了,就是一堆白色粉末。拿到临校做辐射、打电子显微镜,照片回来了,很理想,照片上一片均匀分布的小圆球,老师也很激动。

    高潮再来:我必须承认自己是一个比较粗心的人,实验中有大量数据,我一般都记录在数据纸上,然后塞在试验台下抽屉里。到写论文阶段了,我去拿数据纸,才发现:很多数据纸找不到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是有人陷害还是自己的失误还是有人无意当手纸拿走了。总之,结果就是导致那次毕业论文答辩,我现场得分全系最高分,然后档案成绩给我记录是60分。原因班主任认为我实验造假。我百口难辩。还谢谢她给了我60分而不是59。

    这直接导致我后来放弃考研进入社会。(临系教授带的那个组,依旧重复实验失败)。

    如果我真造假,最后电子显微镜的照片难道也是能伪造的?

    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倾向于相信韩春雨教授确实成功过,但某些原因,这种基因剪辑方法确实目前实际使用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巨大困难,重复实验也没那么容易。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科学在获得确定规律之前,成功的取得有时候是显得多么偶然。

    不是我说,现在科研风气,不管国内国外都不咋好。

    其实很多重复性工作意义很大,现在为了创新,首先发现权,或者为了搞个大新闻,一点都不严谨了。

    我倒是建议搞个科学界的大论坛,统一全球数据库。这样那些随便挖坑想侥幸过关的人,就必须要面对跟帖的验证,这样科研结果得到多方质疑,才可信。

    不然大家都专门挖坑,都不去填,很难得到真知灼见。也不符合论坛发帖的基本道德。。。

    最后我倒是想通过这件事,给方舟子正个名。方是受过科学训练的人,很多观点不从感性立场出发,依据事实判断。这一点,很多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喜欢拿道德攻击他。

    于是他找了一个看起来比较不受关注的方向,投了一个只是本领域比较重要的期刊,料想只是发了一篇杂志而已,也不会有太多人关注,混篇论文。毕竟这个领域比较冷门,热门的论文又那么多,数据有点问题也没大事。然而实在没有想到(也许是因为自己水平不行,没有看出自己工作的意义),当初自以为不受关注的方向,被饶毅一推荐(饶毅还是能看出这个方向的意义的),竟然那么多人关注,全世界都在关注他的论文。因为他的论文虽然不是解决主要的问题,却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接着各种光环来了,学校、省里都把这看做重大创新,各种经费都来了。于是自己也处于身不由己的状态,又不能主动戳破,只能过一天是一天了、躲一天是一天了。

    通俗一点说,就好比全世界这个领域的人在研究高楼应该建成什么样,才能采光好,通风好,符合人体学。但毕竟光说不行,得做实验,也就是真正把高楼建起来,才能说服同行。然而建高楼得有工具,之前的工具就是用手搬,一块一块搬。由于大家研究的热点是高楼应该建成什么样,而不是怎么建才能又快又好,于是这个建高楼的工具就不那么受重视。韩的论文就像是宣称自己发明了吊车,一下子建高楼方便了很多。于是大家纷纷学习吊车的原理。所谓的经济利益也在于此,毕竟谁垄断了吊车,全世界这个领域的人都得依靠他,这是多么大的经济利益啊。也难怪很多人猜测韩不公布,是想搞个公司垄断吊车。可惜大家学习一下,发现按照韩的论文,建不起来那种吊车,只能心底犯嘀咕,但又不敢公开在媒体上明说,万一是自己领悟不周,等到韩的公司出来了,岂不是被啪啪啪打脸,以后没法混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明说这个吊车的不可行性。

    如果韩一直回避别人没法复现的问题,那么大家也都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毕竟有可能韩是真的做出来的。反而是成都商报的新闻出来之后,这个事情明朗了很多。如果韩真的能做出来,根本犯不着用一个月以前的网文来给自己掩饰,还找了这么个小报纸(相比于新京报、财经网、财新网、央视等等小太多了)。他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的任何一种:(1)继续回避;(2)真的请 nature 调查;(3)向欧盟、美国、中国、日本申请专利,等到专利出来了即使方法公布,也不影响赚钱。这个新闻不是做不做得出的问题,而是要不要脸的问题了,明摆着断章取义给自己背黑包。就算他真的做出来了,这也属于明摆着不要脸的行为。这么做,基本上等于肯定造假了。毕竟以往的造假(日本的小保方晴子、韩国的黄禹锡)也没有干过这么不要脸的行为。

    1、他希望。毕竟搞一个大新闻就是希望大家关注。那么关注完之后是否会试着去复现呢?显然会。那么问题变成了他是否希望大家都能复现成功呢?

    1.1、他希望。那么就要积极地把详细的过程列出来,在论文详细说明,这样大家才能复现。然而现状是没几个实验室能复现的。真想让别人复现工作没有这种不理不睬态度的。所以1.1不成立。
    1.2、他不希望。也就是说故意遗漏重要步骤,这样大家就纷纷无法复现了。首先,故意隐瞒重要步骤这是严重的学术不道德的。希望大家关注自己的工作,却又不希望大家关注自己的工作中存在的学术不道德之处,当大家傻啊?其次,如果大家都不能复现,那么谁还敢再相信他的工作?谁知道下一个是不是又不能复现?以后还投不投国际期刊了?谁还敢收他的论文?显然不可能,所以1.2不成立。
    1.3、这个问题他不在乎。呃,不在乎整个学术界的态度?这个有点夸张。所以1.3不成立。
    1.4、希望国际上不关注,仅仅国内关注,国内出个小名就够了。这也不太成立,毕竟国内还是有其他很多发过 science/nature 的实验室的,国际上也有很多华人同行。所以1.4也不成立。

    综上1不成立,也就是2。

    2、他不希望。所以他不希望大家关注他的工作就比较正常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工作被大家关注,不希望大家都来复现。所以对于大家的复现,一概置之不理。

    为什么他不希望呢?本来就想搞篇论文交差。能是 science/nature 最好,搞不定就次一点的。

    以上只是逻辑推理,如有不当,欢迎指出。不过请以事实为依据,逻辑合理,不要连被 science 还是 nature 拒过都搞不清楚,还要答主再查一遍,谢谢!

  9. 设计师说道:

    在他被饶毅推荐、进而广受关注之后,确实是理解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然后由于没有他出名前的采访,因此在他出门前对于这个工作的意义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现在还不好说。举个例子,大家经常在新闻中说,某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意义重大。这个“意义”分两种,第一种是宣传上的意义,就是告诉大家有这么个事。第二种是产业上的意义,就是将这个技术产业化、实用化,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受益。

    答主认为,在出名前,韩对自己工作意义的理解就是停留在论文的 contribution 中,也就是搞一篇影响因子不错的论文。

    在出名后,韩对于自己工作意义的理解是第一种,即宣传上的意义,超过CRISPR !超过诺奖!中国人本土的工作!整个大新闻,大家听起来高兴,乐呵一下,新闻过后1个月,大家该干啥干啥,而自己出个小名。因为韩根本没想着产业化。否则,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难以复现的情况。产业化的东西,必然是有稳定性保障的。也是能重复很多次的。从大家无法复现至少可以看出,这个工作至少不稳定。

    而第二种意义,即产业化的意义,是自己出名,并且经过某位大牛点播之后才理解到的。事实上,在他出名后,从新闻中也看不出他对于第二种意义的理解。理由见 一鸣惊人:韩春雨 中沙晨的描述:

    “我想基因编辑领域关于CRISPR-Cas9的权属之争应该无人不晓,在这种情况下,这么重要的成果仍旧没有进行积极的专利布局。这反映的是我国研究人员对科研成果的态度和观念还停留在实验室,没有考虑市场应用,以及成果能给社会和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福利。”

    毫不奇怪,韩根本没想着市场应用,就是混篇论文而已。如果实验室出个新闻就出个新闻吧,至于产业上、市场上的意义,压根没想到。

    再仔细梳理一下整个事情的过程,答主认为,韩就是抱着搞篇论文的心态,实验不好就投个三流杂志,实验一般就投个二流杂志,实验很好就投个一流杂志这种心态。结果实验看着挺激动,于是投了个NBT,然后编辑一看实验不错,于是就录了。毕竟每年清华北大那么多science/nature,各个都是宣称重大发现(上述第一种意义),也没有那么多人去复现的。之后被饶毅推荐、出名、大红大紫那是后话了。出名之后,被学校、省委裹着,就身不由已了。

    所以答主推理真相就是韩想搞一篇论文交差,结果没有认识到意义(上述第二种意义),出名之后就一切失控了。没有那么多阴谋,就是这么简单。(当然一切都是基于各个新闻报道和逻辑推理,排除不合理的地方。期待事实真相出来之后能打脸。)

    上过大学实验课的人都应该知道在实验室是明令禁止吃喝东西的,而韩春雨竟然在实验室煮排骨,不知道是他脑子瓦特了还是想着自己这早晚要“获得诺奖”的人不在乎这些小细节,可是韩春雨敢这么做,也说明他们学生实验素质怎么样,可还敢出来说别人实验过程中细胞被污染,呵呵哒。

    另外,中央统战部领导与韩春雨时,
    初见韩春雨,他上身依旧是标志性马甲,下身运动裤。“穿这个做生物实验方便。”
    与其说别人实验过程重复不出来结果,还不如说自己实验过程操作不规范或者细胞被污染更好一些。

    求把那些重复出韩春雨实验结果的人员名单公布来实力打我脸。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NgAgo实验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再起波澜。9月6日,成都商报刊发了对韩春雨的专访,题为“《自然》已证实实验可重复 但还有不确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9月6日晚间,曾撰写韩春雨报道的《自然》杂志记者David Cyranoski邮件回复澎湃新闻(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ThePaper.cn)时表示,《自然》杂志的报道,“不应该被作为韩春雨实验可重复的证据。”

    图为韩春雨

    之所以9月2日之后,关于韩春雨NgAgo实验的可重复性问题再次成为学术界的焦点,源于8月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称,“对于外界要求公开原始数据的要求,河北科技大学表示,在一个月之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

    新华社在8月2日题为《“网红”学者韩春雨:正在持续实验 将适时公开验证》的报道中,也提到了“一个月左右时间”、“权威第三方”。报道称,“对于国际上一些科学家要求公布原始数据的要求,河北科技大学表示,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后,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结果,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

    但随着一个月承诺时限已过,9月6日,《成都商报》刊发了对韩春雨的报道。报道中,韩春雨否认自己曾表态一个月回复,说“《自然》杂志已证实实验可重复,但还有不确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针对韩春雨是否说过“《自然》杂志已证实实验可重复”,《成都商报》该篇报道的作者王毅向澎湃新闻记者(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ThePaper.cn)表示,“我对自己的原文负责,你看稿子里面有没有这句话,文内有他就说过。不过他(韩春雨)随后表达了之前这句表述有歧义。”王毅说,采访内容都有录音。

    澎湃新闻拨打韩春雨电话,无人应答,也没有回复短信。

    在报道中,韩春雨还表示《自然》杂志8月8日刊发的报道《重复、嘲弄和一个隐士:NgAgo基因编辑的争议加剧》是一次“调查访谈”,报道作者、《自然》杂志亚太通讯员David Cyranoski是“调查员”。韩春雨表示,“《自然》的结果就是,这个实验是可以重复的,但有的能够做出来,有的做不出来。”,而“调查访谈结果已经相当于是公开回应了。”

    9月6日晚间,David Cyranoski回复澎湃新闻表示:

    “我还没有看过那篇中文报道的原文,所以我不能就韩春雨那句话(注:指的是《成都商报》报道称,韩春雨表示“《自然》杂志已证实实验可重复”)做出评论。其中可能有些误解。

    “我要说的是,我的报道不应该被作为韩春雨实验可重复的证据。我没有进行任何独立的重复实验,因此对于这次调查结果无法增加任何第一手信息。我的报道确实反映的是关于韩春雨的实验可重复性有不同的观点。而且据我所知,这个争议到现在还没有解决。

    “我的工作是《自然》新闻团队的一部分,和《自然-生物技术》的编辑团队是分开的,所以我无法就杂志层面对该事件的调查作出评论。”

    在邮件最后,自然杂志的记者问道:“顺便提一句,你有试过确认韩春雨是否真的这么说过吗?”

    9月6日晚上10点多,《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邮件回复澎湃(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ThePaper.cn),表达了一致观点:

    “《自然》在8月8日发表的文章是一篇由《自然》新闻团队所做的新闻报道,不应该被认为是验证该研究的诚实性。《自然》新闻团队独立于《自然-生物技术》的学术编辑团队,当《自然》期刊和其他《自然》旗下的期刊中的任何观点、结论被作为新闻报道时,不应该被认为是来自学术编辑团队的观点。”

    同时,《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表示,“《自然-生物技术》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事实上,韩春雨和河北科技大学校方的说法类同。在8月31日,澎湃新闻(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ThePaper.cn)曾联系上河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罗湘南,她一直协助韩春雨处理一些工作事务。当澎湃新闻询问在近期是否会有“一个月内”的进展时,罗湘南否认有这一说法:“不是学校承诺的,他们(媒体)这么写,又到处转。”

    在8月2日,罗湘南曾当面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一个月内会有进展”,但在8月31日,澎湃新闻记者提及此事时,罗湘南表示不记得这么讲过,并反问说:“《自然》主刊的新闻算不算一个回应?”、“主刊上不都说了吗?有三位科学家为他背书了吗?这就不算回应吗?”、“你要认为那个承诺是真的话,那上回也说了一个完全独立第三方的回应,《Nature》主刊不算完全独立第三方了吗?”随即她说另有事,挂了电话。

    在韩春雨和罗湘南提到的这篇《自然》杂志报道中,David Cyranoski提到的是,有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研究人员在几个细胞系中检测了NgAgo系统,结果显示NgAgo能在预期的位点诱导遗传突变。这位匿名的研究人员表示NgAgo系统的效率比CRISPR-Cas9低,但总的来说有效。David Cyranoski还提到,另两位匿名的中国学者表示有初步试压结果显示NgAgo有效,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测序确认。

    “NgaGo的核心并非韩设计的质粒,据悉,韩的体表菌群可表达出一种特殊内切酶,可在guide指引下特异性剪切DNA特定序列,这种酶非常人所有,因此韩做实验时一定要裸手”前天上大学物理四级实验绪论课,这个学期大物实验是需要自己设计课题,自己选择方案,组队完成的。老师当时特别强调:
    你们这次课需要看论文,需要非常多的引用前人的实验方法,但是!别看国内文献,根本做不出来!别浪费时间。讲着讲着又会提醒我们,看文献看外国的,不然实验结果会让你失望。当时觉得哪那么夸张,国内文献应该不错的,灌水不会那么严重。
    虽然还不知道真正的科研实验是什么样的。但是就连我们做的大物实验原始数据不让用铅笔记录,要提交有老师签名的数据,不然算是修改数据,不承认改次实验报告。大一第一次大物实验绪论课,老师讲过要在记录实验数据的时候把实验地点时间和当时温度甚至湿度都记录下来方便重复,当时也觉得是大惊小怪。现在想想还是很有必要,很严谨的做法。
    希望这件事早日被查清楚,不要在国际上丢中国科研的脸,很多踏踏实实科研的人会因此失去很多机会的吧。

    有些挂着pHD或者研究生介绍的人竟然也能说出“我PI都告诉我怎么隐藏关键步骤”真特么不要脸。
    看来你是没被无法重复的实验坑过?我有重复不出的时候。毕竟本科生年轻脑子笨我还蠢,加上本来项目就山穷水尽没报希望,没有太大落空。做完我还心疼买的满满2瓶100ml的反应物。要是个硕士新生第一年照着你这重复不了的实验特么浪费1年,你说他得多恨你?
    你说30来步的有机合成搞个一年半载的你没时间重复也就罢了,这玩意懂行的人说2周就重复,你还好意思不面对质疑?
    重复不了就别特么发文章坑人。认识一白痴学姐天天正事不做整天摸鱼,临了快毕业发文章的时候简单又快的核心实验能重复的都重复了一遍。你自己没道德别抹黑其他搞科研的好么?

    能否公布原始数据?
    这个实验需要高超的试验技巧。
    能否公布原始数据?
    科学的事情要由科学来解决。
    能否公布原始数据?
    我们正在改进,等2.0一出来就可以平复所有疑问了。
    能否公布原始数据?
    我对重复试验充满信心。
    能否公布原始数据?
    我已经公开了新的试验方法。
    能否公布原始数据?
    已经有六七家实验室重复出关键环节了。
    能否公布原始数据?
    不去回应就是最好的回应。
    能否公布原始数据?
    ——无法显示该网页——
    能否公布原始数据?
    ……
    能否正面应对“论文造假”的质疑?
    你觉得我要是造假了,我还能这么淡定?

    做过学术界螺丝钉的表示被他的回应恶心到了,他的学校是河北什么什么大学来着,跟着捞钱捞名简直也无底线到极点了,好歹也是个大学,就不能有点不做野鸡大学的追求啊,还特么给他申请长江?求要点脸啊,有这种老师在,不敢快划清界线?这件事情上,这所高校这么不顾吃相简直给这事件恶心度提高100%。
    我觉得现在虽然高校环境不太好,但是有俩条底线还是要守一下吧—-不保护性骚扰学生的老师;不维护学术造假的老师。
    奉劝各位有用爱发电用鸡汤发paper信仰的路人,现在学术界工作细分程度早不是看陈景润华故事的年代了。 所谓的没实验室没title没什么特别履历的逆天成果都请慎重又慎重,没那么多奇迹。不了解这些学科的不要跟着瞎起哄,先去去看看业界大佬的反应,比如大新闻刚出来的时候,颜宁老师的发言还不够让你冷静么?现在看来,颜宁删掉的微博,还有刚出大新闻时候的微博简直真知灼见啊。。。
    最后,ds逆袭求不举例张益唐,这人的教育履历我可不觉得是ds。。。。

    我觉得韩春雨应该是在自己的实验中成功得到过理想的结果,但开拓性的研究本身的不确定性就奇高,实践中的成功有时候完全有可能是在阴差阳错中因为一个根本就被忽视掉的影响因素而造成的,而结果就是当你想去按照之前的实验步骤再去重复之前的实验过程时,因为被忽视掉的那个因素的变化而死活无法得到与之前相同的结论。
    至于阴谋论,我觉得韩要是真是刻意造假以期名利双收,他就不应该蠢到把文章往Nature Biotech上边投,顶级的发现上了顶级的期刊,再配上默默无闻的非著名大学的副教授身份,想不火起来都难——但是,造假的东西火起来,他就不可能预见不到到这个造假的成果有朝一日会被戳穿,外加他本人也被翻个底儿掉。
    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刻意造假的可能不是很大,但这个也需要证实,所以现在还是得看他本人和相关调查机构的互动了,能启动调查,给出个官方的结论最好。
    再然后,骂他毁了中国科研的信誉,其实也有点严重了,体制性的问题决定了中国科研环境的浮躁,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指望一夜之间中国学术风气从此肃清,那是痴人说梦,指望国际上对中国学术的看法一夜之间大为改观,那也是天方夜谭。所以还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一点一点往好了改善吧。韩春雨只是个个例,而且有这么多人骂韩春雨,也就说明了中国学术人的自律意识在逐步觉醒。而当前的中国学术界,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重大成果而声誉更好,也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学术问题而声誉更坏。
    所以,作为旁观者,我觉得还是等着真相自己出来吧,到时候,没造假的话皆大欢喜,造假了的话,很遗憾,但也不用妄自菲薄,记得孔老夫子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记到心里去了,也就够了。

    我们绝对相信中国人的智慧是足够的,我们热切希望韩春雨证明自己的诚信。
    但是,万一,万一这个是造假被证实了。比如说,国外已经普遍认可这次造假,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十年内中国的领域在国际上都抬不起头。尤其是国内以造假为荣,而且学术圈互相包庇,这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诚信问题,这是一次中华民族的耻辱。当然,如果你已经出国了就不用担心了。
    日本已经和五十个诺贝尔奖越来越近,我们要好好珍惜韩大神,带领我们夺取诺贝尔奖。
    但是,万一,万一造假是真的 ,为了不让整个中华民族被拖累,不让国家被拖累,不让整个中国生科学术圈被鄙视,不让中国人在国际上被人看不起,不让中国以后所有的名字都无法出现在顶级期刊上。
    我强烈建议,向日本学习,向小保方晴子学习。一旦造假坐实,直接参与造假的这两人必须自杀以谢天下,为中国留下一点净土,为其余生科工作者留下一点希望,为中国,为民族,为学术圈在世界留下一点名声。其余直接受益人,包括那两个学校的校长,某省科协,某省某单位,相关负责人通通辞职。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一个表率,为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必须惩恶扬善,必须奖励方舟子,必须打假。

    当然,我只是说万一。万一整个民族以造假为荣,整个国家鼓励造假,包庇造假,支持造假。万一被整个世界发现某民族除了吹牛就只会造假,那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眼瞎看不见的原因吧。
    希望这个万分之一不会出现。

    虽然我不是学生物的,但是也是以做实验为主,所以了解想要反复做成功一个实验其实是很困难的,尤其是一些有突破性的实验。我老板一直和我说真正的科学发现都是上百次试验中表现反常的那一个,这也说明了新的实验发现在初期本身就是很难重复的(因为有很多不确定的变量和因素)。我自己做的熔盐纳米流体实验,大意就是在熔盐中制备纳米颗粒来提高比热容从而用于太阳能发现站的热储能。这个项目源于我之前毕业的几个师兄,但是我在一开始的几个月重复他们的实验一直没有制备出比热容提高的样本。后来我和一个毕业任教的师兄交流了一些他当时做实验的细节问题(包括humidity control和一些操作上的手法问题),才逐渐制备出一些成功的样本。后来我们自己提出了一个较简易的一步法来制取纳米流体,中间又是经历了很多反复失败的过程才得到比较成功的样本。所以,我也是倾向于相信,韩教授一开始的确是有做出成功的实验的,但是可能有一些他自己也没有完全注意到的变量在里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他就匆匆发布了实验结果。
    另外,我自己的体会是很多发布的论文不会提一些很细微但又很重要的technical detail,而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只有实验者本人知道了。比如我之前做pool boiling的时候,很多paper都是直接说测的surface temperature多少,但是没有说具体是怎么把热电偶固定在表面的;再比如做金属腐蚀实验,具体是用什么溶剂多长时间来移除被腐蚀的部分在很多paper里面也没有提到。另外,不排除韩教授有意隐藏了一些重要的步骤的可能性。我的老板和我说过在发paper的时候有很多技巧可以隐藏你的核心技术和数据 (比如non-dimensionalize你的结果)。当然,我并不是说韩教授就一定没有作假,只是想到很多回答的人也许并没有自己动手做过科研实验,不了解里面的辛苦和不确定性,所以希望大家在做出判断的时候可以更理性地分析一些,而不是人云亦云。

  10. 俗不可耐说道:

    韩春雨的故事已经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迄今为止,声称无法重复的研究者占多数,而尚无研究者明确证明可重复实验。自然杂志还没有启动调查,但参考小保方晴子的故事,我想如果学界质疑的证据如果越来越尖锐,提上日程也是早晚的事。

    我是行业内的研究者,但不是相同专业的研究者,对他的方向只是有一定了解。从当初的振奋到现在的怀疑,我不对他人品做评价,只是失望和叹息,以后中国人想发顶级或者次顶级的杂志恐怕是越来越难了。

    评论里有些人反复问我打脸什么感觉,我只能说挺疼的,更多的是心疼。但是这跟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是不是正规精英培养不相关。

    为富必定不仁吗?高收入就一定不想干活了吗?我看未必。体面的生活会带来社会的尊重,也会给每个人省很多事,一个天天想着自己工资够不够老婆孩子花,没成果考评不及格会不会扣工资的科学家,哪能安心搞研究,先弄一个交差,甚至搞点副业是正经。

    但是这个不光限于科研工作者,造飞机的没钱能好好造飞机吗?送快递的收入不够不想跳槽吗?开餐饮的赚不到钱能保证自己材料新鲜吗?谁都需要物质生活,这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

    说到物质生活,因为我也算是从医的,很多人说看不起病,我也有同感医疗费用不低,很多人需要的时候付不起钱,很可怜。但是一个药物的研发,临床实验,最终应用给病人,周期是以十年计,研发费用以十亿,百亿人民币计,这期间还有多少药物被淘汰,这些成本都会反映到药物价格上,收不回来这个成本就无法激励制药企业继续研究,同样的,新的诊断方法也是这样,pet-ct为啥贵,因为一个机器得以千万计,而且还有寿命期限。但是没有这些东西,多少现在可以治的病就成了绝症,多少可能可以治的病人就束手无策。说到最后,我希望所有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得到提高,最起码,不用为一个工作应该不应该安于清贫进行讨论。

    大二上我们副院长的课,聊起他申请一个电气技术的项目,会审的时候被毙掉了,参与会审的某清院士说:这项技术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先进,连清华大学也只能做跟进研究,完全不认为贵校有成功的可能性。
    副院长说完这句话,轻轻的笑了笑,也没再说什么。一所老牌电力院校,被认为没资格申请一项电力技术研究项目,这打击不可谓不大。
    这也许并不是偏见,尤其是理工科的研究,经费是一大难关,做一次实验,设备材料的消耗都看得见。政府作为最大的项目资金来源,偏向于实力雄厚的院校简直是理所当然,毕竟成功率更高。
    可以说,像韩春雨先生取得如此成果者绝对是少数的少数,大多数二三流院校的老师,早早的被拦在了第一道门槛,连参与研究的机会都没有,更遑论取得重大成果。

    到底是谁规定了科研的方向?
    很多非科研人士认为,科学家大概是那种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向,然后不问世事,一心一意寻求突破,推动人类进步的伟人。这种科学家的状态曾经存在过,也就是十六,十七世纪的时候。那个时候受过教育的几乎只有贵族,而贵族无需担心温饱。于是“一帮吃饱了没事儿干的外国人”(引用名言)就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各种各样癖好中去,这些癖好除了各种奢侈和挥霍,也包括科学研究。因此早些年的科学家很多都是贵族出身,因为他们从事科研的经费完全来自于他们自己,所以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那个时代,整个世界的科学大厦才刚刚开始打地基,所以只要稍微用些心就能开创一个领域。

    而时至今日,完全不同了!今天的科研工作再也不是随便搭个小作坊,凭着兴趣略略搞一下就能出成果的了(列文虎克)。如今的科研,硬件上要有一流的实验室和强大的计算机,软件上要有各种复杂的科研软件来支持。此外,除了实打实地做实验,在开展项目前,需要大量阅读已有的文献来确认你的实验方法还未有人用过。而阅读已有文献不是简简单单地泛读,很多时候需要把里面所有的细节都吃透。尤其是一些奇奇怪怪的公式,绝不是数学物理好就能理所应当搞明白的。这些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已经不是个人能够给予的,甚至不是一个小公司能够供养的。很多项目需要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持续的投入,才可能进行。

    既然国家是最重要的金主,那么问题的答案就是,国家!即是说,国家规定了科研的方向。

    那么我们再回头想一想,国家真正在乎的又是什么呢?造福整个人类?

    NO,国家的核心利益是让这个国家在竞争中胜出!这才是国家最大的需求,那么与之相对应,国家所主导的科研也是以此为主要目的的。换一种表述,科研是为政治服务的。

    这样表示也许大家还是会觉得没什么,我再换一种表述,当前科研的状况就是文科生来指挥理科生做项目。

    这种状态的坏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不得不浪费大量的科研资金,去做一些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的科研工作。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早些年的“物联网”,那是国家总理温家宝明确支持的一个科研方向。结果国家自上而下,所有的基金项目都疯狂地往“物联网”上靠,结果生产了一大堆论文,却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我前面提到的《自然》《科学》判定文章的外行商业评审也是一种文科生指挥理科生的方式。世界上大笔的科研经费都浪费在了一些看似吸引眼球,但其实完全无法实现的科研项目上。如果在考虑世界各国在军事和国家安全层面上的科研封锁,每年各国重复研究的项目又不知要挥霍多少资源。

    虽然我无法想到更好的办法,但是科研上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触目惊心。无论中美,一个教授发表了几篇文章,做完一个项目,然后就把组建的工程或仪器拆掉或闲置十几年都是常有的事。几十万的仪器,放在那里无人问津也是非常正常的。

    科研从解决实际问题慢慢变成了编造故事,由推动人类进步逐渐成为了政治博弈工具。总之,当前的科研体系确实是存在着极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现实当中反应出来,那就是中国的崛起。

    中国的崛起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目前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所谓人口红利。当然如果考量到大清朝四亿多人口所占世界人口比例其实比当前中国人口所占世界比例要高。那么人口红利似乎也不完全是决定因素。非说全部归功于我党的伟大功绩,这个可能也有些夸大其词。目前还有一种说法,我比较认同,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停滞了!

    当然停滞,并不意味着毫无建树,只是说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如以往那么强劲了。正因如此,中国才有可能,有机会追赶欧美。否则按照正常的推演,先进的经济更利于先进的科技,而先进的科技又能极大推动经济。在这样的正向循环下,中国很难有可能缩小与欧美的差距。

    可那么问题就出在了“先进的科技又能极大推动经济”上面。为啥这几十年这一条好像疲软了呢?

    这其实无形地反映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那就是科研和实际应用的全面脱节!

    克强总理说过,“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想一想,中国每年成千上万的博士生,那么多的教授,院士,难道真的是这些人差劲到连一个生产“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的生产线都搞不定吗?错!他们的能力绰绰有余,问题是,研究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发表优质论文,从而无法据此建立山头,所以他们宁可花掉几百万去研究一种早就知道不可能实现的治疗癌症的药物,也不愿花一丁点时间去研究这些真正实实在在的需求。

    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西方也一样。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高冷,越来越偏离现实,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越来越多,可是公司却完全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而这些做了十多年科研工作的人,当离开科研圈子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多年研究的东西必须要全部扔掉,没有任何积累下来的优势。(除了学习能力)

    其实中国的科研体系是全面学习美国的。而这个体系似乎已经显现出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立新的评判标准,让科研工作者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应有的尊重过上体面的生活是未来需要解决地大问题。没有一个体系是可以一直都完美的,科研体系也已经越来越缺少活力了。但科研体系的创新和改革究竟何时发生,我依然不清楚。可是如果还是以论文来论英雄,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那么其活力会越来越低,对经济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当前需要在制度上有所创新,把科研人才真正的潜能激发出来。但究竟如何去做,我真的不知道。正因为不知道,所以我对当下的状态也保持着谦卑,毕竟它是目前来看最合理的。

    当然,我的见识非常浅薄,毕竟只是管中窥豹。到底全局是否如此,还要专业人士来调研,统计,分析。

    其实,在中国大部分的科研工作者从一开始并不知道科研工作是什么样子的,也并不充分地知道科研工作的好处(后世之名,旱涝保收)和坏处(无法大富大贵,工作一直很苦,不被人理解)。绝大多数的人是没有经过权衡对比就因为各种奇怪的原因(父母觉得有面子,从小教育科学家很伟大)踏上了科研之路。而随着投入地增加,自己就越来越难以回头。结果就出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自己很无奈。

    前文说过了科研是一个山头状态,山头的意思是,假如你不跟这个山头的人建立联系,几乎没有可能分得一分一毫的利益。当然任何情况总有例外,逆天改名的存在肯定是有,但那个是极其少数和特殊的。对于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本,硕,博是否能够早早进入某个名门正派是关系到未来成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好的出身未必能有很大的成就,但出身不好基本上意味着没有可能在科研上有所作为。

    好的出身包括了什么呢?首先,你的本科必须足够好,而且必须是保研而不是考研的。因为保研者无需花费一年或半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去准备哪些无关科研的考研考试,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直接在实验室开始工作。最后呢,博士最好也是直博,否则博士入学考试也会分心。
    有了这样的背景,假如恰好跟对了导师,那么大学毕业后四到五年可以博士毕业,再加上两年海外留学的博士后经历,发表几篇上档次的文章,30岁之前就可以评上副教授,再顺利一些35岁左右就能评上教授。一旦35岁能评上教授,那么就具备了建立山头的基本要求,前途一片光明。

    故而,考研的同学们,尤其是二本考一本研的同学们,如果想要搞科研真的已经在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还有一个可怕的事实在于,别小看保研直博的同学,他们未必就都不努力,很多这样的同学可能早早就确定了自己科研的道路,干得比谁都卖力。也就是说,如果如今你的本科不幸落在了二本,那么基本上你已经不再具备成为一流科研大牛的资格了。韩春雨的本科(河北师范大学学士)也不怎么好,不过那是二十多年前的本科了。考虑到本科教育的水涨船高,今天假如不是211或985的同学去搞科研,注定一条无比坎坷的路,科研领域的等级森严足以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既然科研是这么一种有派系,有垄断,有等级的地方,那么可想而知,有人想要绕过等级谋求发展自然也会有一些非常的手段。所以桃色新闻其实也是很多的。在中国,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极其不完善,再加上高科研的女性本来就少,所以有些时候,莫名地就有一些女博士,女硕士连实验室都不用去就可以毕业的情况发生。再扩展一下,更有年轻的女老师,莫名拿下大项目,发表大文章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外行人是看不明白的,因为外行人对某个特别领域不够了解,因而对于到底哪些工作是一个女性科研工作者不可能在短短几年独立完成的事情完全没有概念。换而言之,只有圈内的人才能看明白。每当这种反常的事情发生以后,圈内的人往往都心照不宣,私下里也会议论一下,但也不愿意让外人看了笑话,毕竟自己的文章和项目搞不准哪一天落到人家手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我提到,科研工作者无法大富大贵,所以万万跟他们经商从政的同学一比就会无比失落。再加上工作其实一直都是很寂寥的状态,有不少人心理失衡,会变得,那个,十分好色!

    作为导师,给学生毕业论文挑刺,不让其毕业的权利还是有的。作为学生要反抗,可以选择的余地也不多,一者是放弃拿到学位,二者是把事情闹大,三者是换个导师。看似有三个选择,其实没有一个对自己真正有利。放弃学位暂且不说,换导师这种事是非常难的,同学院的教授肯定知道谁谁谁是王八蛋还骚扰自己学生,但是犯不着为了你去跟他撕破脸。一旦接受了你,那就是没得谈要彻底对立的节奏,谁都不愿意给自己惹事。至于把事情闹大更加是一种不可控的状态,当下的舆论极其不稳定,受害者反被诬陷为施害者的事比比皆是。中国大众总是抱着“一个巴掌拍不响”和“人家都没事,怎么就你有事”的态度看问题。就算最后得到了公正的待遇,基本上你的名声也毁掉了,后面不会有人再把惹过麻烦的人收下,能否毕业又是未知之数。

    所以被骚扰的女学生,往往只能把眼一闭,咬一咬牙忍上几年,就当自己被“狗”×了。除了女生被骚扰,其实男生也有被骚扰的,当然这种事情在中国的观念里来看可能不是什么大事儿。画面太美不敢看啊!

    在这一方面,美国确实会做得比较好。在美国,女下属(学生)只要起诉男上司(教授),那么只要两人有过关系,法律几乎毫无例外支持女下属,无论是否是女下属勾引的男上司。这个法律就是为了保证女性的利益,因为强势的一方洁身自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一般教授不敢跟女学生有任何暧昧不清,这牵扯到他下半辈子的职业生涯。但是呢,有些时候,因为是外国女生,大概也不敢声张,所以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

    有权利就会滋生腐败,可是学术这种东西如果不给教授审议评判的权利,那么又没人能审议得了。如何解决学术的山头派系问题,如何用一个好的机制让学术界的新人不被打压,出身不被歧视是各国都解决不了的难题。所以学术圈里的事依然还会如此。

    再次强调一下,我所说的桃色事件都是道听途说,权算娱乐。大家不要认为所有的教授都有这种癖好。其实愿意一直搞学术的人,大都真的是不怎么贪财好色的。当然任何群体总是有败类的!写出这些也是给大家提个醒,尤其是样貌好些的女生,在选导师前一定先去好好打听一下。摊上这种事,就算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实质上吃什么亏,也够人恶心半辈子了。

    至于普通本科就不要搞科研的结论,这确实是我当下的一个结论,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等赞超过2k之后,我还会再更新一些东西。

    再插几句,本人有过科研的经历(惭愧得很,二三流水平),但是毕竟是只能看到冰山一角。文中有多东西也都是自己根据所知想象出的。以科研的态度来说,无实验,无数据,无文献,所以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因此也恳请大家仅仅把这些当作一种娱乐。科研圈到底怎么样,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体会或严肃认真的调查来下结论。我的这些废话,最多就是提供一个视角。

    搞学术这种东西呢,其实是苦的!某个领域,全世界能懂一些的人不超过三百个,一个学术会议就一网打尽了。所以你搞得在厉害,说起来人家都不知道是啥。那种感觉也是非常寂寥的!那么世人能看到些什么呢?世人只能看到“诺贝尔奖”,再懂点行的人知道《自然》和《科学》这两个杂志,知道能发表在这两个杂志的成果就是牛逼!可是,可是什么呢?大家有没有想过《自然》和《科学》这样的杂志到底是如何选择发表文章的呢?要知道每天它们会受到成千上万的研究成果,跨越各个领域,如何决定谁的文章档次低,谁的文章档次高呢?

    于是,这里产生了两套不同的评价体系。一套体系是专业内行评判,另一套体系则是商业外行评判。首先进行评判的是商业外行评判,这个评判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评判的依据不是科研的工作量是否足够,科研的难度是否很高,科研成果是否够专业。这个评判其实是编辑们进行的,依据就是这个成果有没有什么亮点。

    亮点呀,知道亮点是啥吗?亮点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类的贪欲。什么是人类的贪欲?取之不竭的能源;长生不老的生命;窥探宇宙的秘密;不劳而获的自动。大概就这么几个方面了。当然偶尔还会有对野生动物的关怀,但那个是少数。总之,拿出你的投稿,看看你的成果是否能有助于满足人类的贪欲。如果不能,对不起,科技含量再高也要说拜拜。这种筛选导致了科研工作者们,不得不给自己的论文编好故事。什么未来继续发展能够治愈癌症,什么将来一劳永逸地解决能量问题, 什么可能实现物质的瞬间移动…其实科研工作者都知道这些统统是扯淡,但是没办法,怎么样都要往大方向上来靠,否则绝无可能发表。

    商业评判完了,就是同行评判了。同行的评判比较有趣,要知道很多领域全世界也就几百个人,而这几百个人通常也就几十个方向,每年几次的学术会议基本上一网打尽。行内人搞的东西大同小异,一交流彼此就都知道对方搞的是什么了。然后,有趣的事就发生了。当你被选为审稿人以后,你会看到一篇论文,它是匿名的,但是,但是你只要通读一遍就已经知道这是谁写的了。请问,假如你知道这篇文章恰好是你的一个师弟写的,你会怎么办?

    所以在学术圈里,山头还是存在。只不过不至于像中国一样,审稿人受到稿件直接一个电话就打过去了:
    “李教授啊,你们组是不是最近写了一篇文章投到了XXXX啊”
    “对,我正在审阅。”
    “没什么大问题,就是数据有些怪”
    “奥,没法重新测呀,那行吧,还有啊图2可能有点儿小问题….”

    虽然没有那么露骨,但是看在大家认识的份上,略略方便一下的事还是常有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发表《自然》和《科学》的文章那么难的原因。要知道哈弗大学一个组每年在这两个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可能比整个中国还要多。原因呢,我就不再解释了。总之,如果中国人无法做到特别优秀或者跟圈内人合作,挂上认识人的名字,这个文章是很难会发出去的。

    现在呢,美国高校科研的评判标准也都是文章。可以想见,朋友多,面子广对发文章的重要性有多高。而那些以美国院士为首的顶级圈子,其实是没有几个人能挤进去的。

    最后呢,我还要再说一点。大家也许对科研一直都有误解。科研真的是吃青春饭的!世界上所有牛逼的科研成果,几乎都是专家从20岁到40岁之间搞出来的。当然,很多人一把年纪还能搞出很厉害的科研成果,但是对不起,那个呀一定是他的博士或手下的人搞出来的。实际上,在美国科研界里,为了争第一作者跟教授翻脸的博士多了去了。因为,做出一个牛逼的成果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就这么一次机会。如果不是第一作者,那么就没法借此机会评上教授,申到项目,做大做强。而一旦以上条件不具备,那么未来的境况只能每况愈下。毕竟科研是要烧钱,烧时间,还要烧青春的活儿。

    总结一下吧,在科研圈里,年轻人有时间,灵感和态度但是没有人脉,经验和设备。老教授有名气,经验和设备,但是却没有时间,灵感和(好吧)态度。所以这种状态决定了无论那个国家,科研都会是老带新,山头式地发展。

    换而言之,无论哪个国家老教授,他们年轻时期越牛逼,影响越大,他们的成果就会被宣传的越多,学到的人也就越多。而学一个东西跟发现一个东西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那么其结果就是,学生在完成了一些学习以后,其实已经超越了老教授。那么老教授要如何自存?

    当然,西方国家的学术风气还是比我国要好些的。可是只要搞学术这种东西的性质还是这样,那么就不可能按照商业买卖的规则,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如果那样将不再会有人继续搞科研,谁愿意50岁了去跟20岁的人赛跑?

    再插几句吧,大家对科研真的误会很深!不要以为搞出一个大成果就可以靠专利一辈子吃喝不愁了。错!科研研究的都是超前三四十年的东西。这些成果是否重大是现在人说了算的,可它是否真的具有价值要等到三四十年才能知道!很多时候,当下的判断跟几十年后的现实是不相符合的。而且,就算有了专利,三四十年也基本上过期了。就算不过期,科学家也没那么多钱去每年交专利费。此外,如果申请专利那么就不能发表文章 (已经有人指出可以先申请专利再发表文章,我确实是搞错了,应该是“发表文章就不能申请专利”。不过专利这一块我确实没搞过,谬误也留在这里,算是提醒大家,因为本人水平有限,这篇文章中还有无数类似错误,请大家擦亮眼睛。),因为发表了的文章就意味着成果公开了。所以收专利费根本不可能。

    科研工作者唯一的收入就是工资和一些项目,项目经费原则上是不能给自己用的。但商业合作项目是能挣钱的,只是商业合作项目研究的必然是当下的问题,没有超前三四十年的可能性。这也就意味着做这些项目对评教授和科研上的实质进步并无益处。如果这种项目做多了必然真正有科研价值的项目就会做得少,那么就会影响到教授们的科研地位。如果没有了相应的学术地位,那么也不可能有太多商业项目。但是,一个悖论在于,往往越是容易取得学术突破的领域,越是鲜有人问津,越是没有啥商业项目可做。所以有些时候,某一新领域的开山鼻祖,成为大牛后,一旦该领域的应用没有跟上,也就再无风光。

    那么科研工作者们岂不是很悲催?

    其实也不完全是,各国的科研工作者的薪水都是中产以上,而且旱涝保收。此外科研工作者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更加轻松地“青史留名”。像牛顿,法拉第,安培这样,直接把物理单位跟名字挂钩的情况在科研界非常之多。所以只要人类文明没有崩溃,这些名字就会一直出现在相应的课本和总述里。相比而言,要在政治领域或经济领域做到“名垂青史”,其难度比科研就不知道多了多少。所以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一流科研者能挣到三流商人的钱,一流商人能得到三流科研者对后世的知名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工作也不过是人们的一种选择罢了。到底是注重现世富足还是后世之名,总之不可能事实都是你的。

    学术圈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山头,一个大老板带着一群人占领了某一个领域,然后共同捍卫集体利益,阻止一切其他人进入这个领域来分蛋糕。占住了山头才能有经费,有了经费才能买仪器,建实验室,招学生,甚至是收揽年轻的老师。于是有了更多成果,进一步巩固住了山头。
    这些占住山头的教授,曾经牛逼过,确实也实打实地做过科研。但是后期转型成功,专门做公关,跑关系,招人才,最后形成自己的派系。所以这些大老板属于能下实验室做实验,能上饭桌去扯淡的人才。
    这就是中国科研的现状了,对于年轻老师来说,其实很不公平,因为单靠自己几乎很难搞出什么成果。但是这个体系对整个科研界来说也还算有效。本身科研就是一个很难真正去做价值判断的体系。必须有一些很懂科研又懂社会的人来把科研和社会需求链接在一起。这些“学术权威”存在的意义就是给科研成果定价,而他们如果只是单纯搞科研是没有足够的能力给成果做出评估和定价的。故而,转型成科研商人才能真正取得定价权。
    扯了这么多就是想说,科研从来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一线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如同公司里的工程师,德高望重多年不下实验室的大老板是公司的老板。任何公司的老板对产品局部的了解都不可能比工程师要多,但是工程师只能是工程师,相当老板,要转型!而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也不是人人都会的!
    因此呢,科研体系虽不公平,但还算合理。至于韩春雨他当然很了不起!可是大家要知道,你所看到的每个学术大牛都有过类似的,在极度恶劣情况下做出重大成果的经历!否则的话,他们是没有资格站在那里的。换句话说,韩春雨在未来如果还想再有成就,还是需要转型的。作为一线科研工作者,他的黄金期已经过了,如果不能及时拉起一支队伍,难以再有建树。
    河北科大生工学院毕业的。曾经大二时候对生物学还充满憧憬的时候花了一个暑假在韩老师的实验室学做实验。那会就觉得韩老师是一个很有想法的老师,是一个对科研非常非常非常执着的人。那会还挺想考他的研究生的,然而后来并没有考…选择了找工作,原因是认真考虑后,觉得自己确实受不了做一辈子科研那种寂寞。
    可能文不对题啊~成了介绍我所了解的韩老师了,就先想到啥说啥了,慢慢再修改。匿名回答了,万一说错话得罪人就不好了……
    韩老师在学院里一直都属于招不到学生那种,韩老师属于那种真的醉心科研的人,有些瞧不上花很多时间在申请经费搞行政之类的事情的有些老师(其实国内大环境就是这样吧?不光是河北科大这样)所以也导致人缘不太好很多老师不愿意在课堂上介绍他给学生推荐他,而且他教的那门课是大四上半年的一门没什么卵用的选修课,大四都几乎没人上课的大家都懂,他的实验室也在另一个校区,两个校区坐车要接近一个小时才能到。以至于很多生物学本专业的学生都很少有认识他的
    至于我怎么大二就知道韩老师……是因为他在我们学校的贴吧发了一个帖子,介绍了自己,然后我就觉得这个老师好牛啊,就跑过去跟他聊天了。老师的贴吧ID是“槐北路”,有兴趣的可以去自己搜索下……
    韩老师带学生特别有原则,就是你要是想一门心思跟他搞科研,他会毫无保留的教你,要是只是想混个学历,也行啊,只要不给他找麻烦他肯定会让你拿到学历的或者拿到毕设成绩的,但是他肯定不会教你,甚至会跟你说,你别来啦~在这浪费时间干嘛,到时候让你过~
    至于老师为什么一直是副教授啊,其实也不能光怪学院领导,因为评职称的时候他每次都缺席不去的……他觉得这种事太浪费他的时间,太有性格了
    还有就是,因为韩老师早期也作为第一作者发过一篇挺高分的文章,其实早就有更好的学校愿意邀请他,他就是不愿意离开家太远而已才留在了石家庄
    我想起什么就说什么了(⊙o⊙)…
    韩老师不用智能手机的,只有一块小板砖
    生物钟也没有规律,他家离实验室近,啥时候想起啥来就溜达着来了,有时候大半夜甚至要翻墙进出……
    那会感觉跟着老师做实验的师兄们可辛苦啦,每天都是7点左右就开始做实验,晚上几乎每天都要12点左右才能睡觉,干这一行的真的需要信念支撑着啊
    在实验室那会条件确实比较艰苦,有一次老师自己出钱买了排骨在实验室里煮犒劳大家,实验室里的锅碗瓢盆好多都是老师家里淘汰下来的就拿过来了,记得那次放了好多试剂蔗糖哈哈……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