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金融生态|第八届金融科技与支付创新2016年度盛会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推动传统金融业转型的同时,催生了诸多新金融业态,也给金融行业和科技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科技创新助力金融发展

科技渐进式地影响着金融业,主要在运行速度、运营成本、业务数据、传播媒介等方面对传统金融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计算能力越来越强,网速越来越快,人和网络交互方式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多元,而且出现移动化、去中心化的趋势。未来随着新技术不断产生,可以预计,科技在金融上会有更加丰富的应用。 在支付、借贷等领域,科技金融的发展更为纵深。大数据风控、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等科技金融的迅猛发展直接刺激了技术公司的快速发展。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讯  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小额信贷联盟、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NFC Forum等在邀合作机构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第八届金融科技(Fintech)与支付创新2016年度盛会将于11月16日至18日在中国上海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隆重召开。本次大会将邀请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中国万向集团、China Ledger等企业,围绕“拥抱金融科技化时代”、“技术是金融发展的力量之源”、“大数据在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作用”、“即将改变全球金融的技术创新”、“区块链技术普及对金融业的变革”、“人工智能与金融的碰撞”、“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未来”等话题进行演讲和讨论。

第八届金融科技与支付创新颁奖盛典更有来自行业的众多领军和新兴企业报名申请奖项,报名于10月31日结束;组委会和评审委员会为表彰优秀的企业和个人,经过评估和筛选后,将在11月16日的颁奖盛典上隆重表彰。

报名请登录会议官网:www.theifpi.com

探讨移动支付安全与产业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与移动金融应用发展正在成为推动互联网新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移动支付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在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解决国内金融服务领域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缓解传统银行柜面压力,增加客户覆盖面的重要途径。移动支付逐渐成为电子商务支付的新发展,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更多金融解读:www.yangfenzi.com/tag/jinrong

移动支付市场的风起云涌,国外三大巨头苹果ApplePay、谷歌AndriodPay、三星SansungPay围绕移动支付跑马圈地征战正酣;国内BAT、京东、苏宁也在这个领域纷纷布局,抢夺移动入口。中国银联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82%的受访者使用移动支付完成付款。而2014年,这一比例仅为 61%,2013年为45%,移动支付在国内发展迅猛;但手机支付安全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庞大而复杂的移动支付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安全问题,因为黑客无孔不入。从传统银行到第三方支付、从电商平台到互联网金融机构,都面临着移动支付安全性的挑战。

那么,在移动支付安全领域,应该如何进行创新并提高安全性?如何推动技术产业升级? 便捷与安全如何权衡?资本将如何布局?传统银行如何更好的拥抱移动时代?整个行业如何建立起一个更安全的支付体系和支付环境?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如何有效整合?移动支付的未来究竟在哪?11月16-18号,第八届金融科技与支付创新2016年度盛会将在上海召开,专业人士与您共同探讨移动支付的创新与安全;未来移动支付产业格局将如何变更;银行如何布局移动支付;以及新兴支付方式等话题。

本次大会邀请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联、银联国际、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苹果支付、万事达卡、百度钱包、中国电信翼支付、建设银行、华为、易宝支付、中移电子商务等单位参会大会。

第八届金融科技与支付创新2016年度盛会的前身是互联网金融与支付创新系列峰会。组委会为顺应行业的变化,同时应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要求,将会议名称变更为金融科技与支付创新大会。

第八届金融科技与支付创新大会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金融科技与支付顶级盛会,本届会议将吸引70余位国内外权威发言人、1500位参会嘉宾、100家媒体争相报道会议情况。这里有最有用的经验分享!最准确的趋势判断!最充足的资源提供!听干货,寻合作,不容错过的风口,快来抢座吧!更多高质量活动www.yangfenzi.com/tag/huodong

往届嘉宾评语

这是一次内容丰富的聚会,小组讨论、一对一面谈、展台服务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与客户及合作伙伴交流。

QIWI Wallet

这是一次议题丰富的盛会,见闻广博的演讲及经验丰富的参会人员值得再次参加!

——尚阳(上海农商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

非常鼓舞人心的峰会,有幸参与众多令人关注的探讨!

——袁雷鸣(支付宝商户事业部总经理、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

此次是探讨及促进中国移动支付未来发展的平台。

——杨志强(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

附第八届金融科技与支付创新2016年度盛会会议议程

11月16日 星期三 第一天

08:00 嘉宾签到
08:30 开幕致辞
09:00 大会开幕式(金融科技在国内外的发展)
10:30 茶歇休息及自由交流
11:00 传统银行VS互联网银行:竞合共生铸金融科技新生态
12:30 颁奖盛典
13:00 午餐

14:00 金融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
18:00 第一天大会结束
18:30 CEO晚宴

11月17日 星期四 第二天

(会场一) 支付大会

09:00 跨境支付产业
10:30 茶歇休息及自由交流
12:30 午餐
14:00 移动支付产业
15:30 茶歇休息及自由交流
18:00 大会结束

(会场二) 新兴科技大会

09:00 技术升级助力金融企业发展与转型
10:00 茶歇休息及自由交流
12:30 午餐
14:00 云计算与区块链
15:30 茶歇休息及自由交流
17:30 大会结束

11月18日 星期五 第三天

消费金融大会

09:00 国内外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及经验分享
10:00 茶歇休息及自由交流
12:30 午餐
14:00 消费金融的创新、风控和大数据安全
15:30 茶歇休息及自由交流
17:30 大会结束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第六届互联网金融与支付创新2015年度盛会开幕倒计时20天

➤ 葛甲:京东金融对Fintech(金融科技)的看法揭示其未来之路

➤ 李瀛寰:朱光说百度要做真正的金融科技,为什么要说真正呢?

➤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和信用,珍惜自己的信用,积累自己的信用

➤ 首届中国酒产业金融化论坛在京举行,白酒该如何互联网+

➤ 朱光晋升高级副总裁,他是怎么搭百度金融豪华班底的?

➤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

您可能还喜欢…

14 Responses

  1. 秘书说道:

    Fintech的重心在科技而非金融,着眼于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实现金融目的。
    但是这8家企业:国内的众安和趣分期、国外Oscar、Wealthfront、funding circle、Kreditech、Avant和Atom,除了wealthfront运用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robot advisor技术,kreditech运用基于大数据的信用分析,其它几家都只是互联网化的金融机构,把它们归于互联网金融更加合适。

    这样划分的重要原因是,以科技为核心的金融和运用科技的金融本质上是不同的。以大数据为例,在目前平台化交易的金融企业,不管是保险还是借贷授信,都会接触海量数据。关键是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时,到底是浅层运用,还是结合商业智能、区块链等其它科技进行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利用。

    这和互联网金融刚出来时候大家的错觉很相似:是否传统金融行业只要“触网”就都变身成了互联网金融企业?
    如果互联网只是渠道和触点,没有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和获利模式,只不过是传统金融企业进行互联网化开始的一小步。

    国内的例子里众安和趣分期都不属于真正金融科技公司。
    以众安为例,它是非常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价值链各个环节基本都在线上实现。但是起码在目前,它的商业模式里技术并没有成为主导和核心。

    说句题外话,虽然众安现在吹捧的声音很高,主要都是集中在它创新的部分。然而从财报来看,特别是对比第四季度双十一期间和第一季度双十一结束的数据,一旦作为其主要保费来源的运费险脱离淘宝的语境,保费收入就大幅滑坡。
    而它的车险部分,即后来推出的保骉车险,主要还是依托于平安车险之上,充其量是平安车险的网销平台。这也不难理解,车险作为售后环节(出险、理赔等)大量倚赖线下实现的险种,想要完全轻质地互联网化,是非常困难的。

    回到题主的问题,fintech公司应该符合哪些标准?一个实用的大筛子:如果不利用某项技术,这家公司就完全无法在金融领域存活下来,这家公司就是fintech企业。
    举个例子,市面上大部分区块链企业都是金融科技公司,主要blockchain这个技术太硬核了。

    希望有帮助。

    昨天(19日),KPMG发布了国内的Fintech50强。贴一下KP的官方评审定义与标准,供借鉴。
    毕马威对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的理解为非传统企业以科技为尖刀切入金融领域,用更高效率的科技手段抢占市场,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及更好地管理风险。因而本次评选的六个评审维度是:1)领先信息技术应用与突破;2)科技驱动数据归集、挖掘、使用;3)模式创新和对传统金融颠覆度;4)痛点解决与金融效率提升度;5)估值及资本市场认可度;6)具备未来发展潜能与广阔发展前景,这六个核心维度覆盖了金融科技领域的关键要素。

    中国领先金融科技公司50中的上榜企业致力于以科技创新推动金融服务的变革,他们积极探索并运用领先的信息科技技术(如大数据、风险模型、云计算、区块链等),并以颠覆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
    。我知道的是“有人在说这玩意儿很火,因为有机构出了个报告,而且有人希望这玩意儿很火,更希望自己也能贴上这个标签”。
    在“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业务”部门来看,这跟“花更多的钱、引进更强的数据分析、AI、开发更多的自动化功能……”有什么区别呢?
    不是某些成熟企业、部门现有职能的延伸、升级吗?是跟现有模式有量的区别,还是质的不同?
    嗯,还是有区别的,一是叫法不同,二是重点“有些”不同吧,三是一旦成功贴上了这个标签,会显得自己牛逼一些。
    扯远了,说回来,先弄清楚FinTech到底是什么吧?你一定会发现,当所有能清晰解释这个名词的文字被用光了之后,你还是没能弄清楚FinTech到底为何物,当然你也会有所发现,比如发现“越来越难以区分这玩意跟已有东西的区别”,还没有这种企业和现象,就弄出了一个词儿,这次生造和引用概念的同学们,忽略了一个事儿,这次嘴比脑袋得快,没配合好。
    为什么要弄清楚?因为不清楚啊!
    为什么不清楚?因为本来没啥本质区别啊!
    为啥会有这个名词呢?因为之前也有人说“互联网思维”啊,一贴上就Niubility。
    是不是FinTech本来是说“某些金融企业里,技术手段用的比别人更多”而已?似乎更像是这个偏重的差异而已,那就说得通了……
    我也希望这个名词不是个“概念”,因为我们也正打算为自己的公司定位造一个特别牛逼的词儿用在BP里,有一天我们终于想出了一个词叫:InsurTech,激动坏了,直到一搜发现有人已经造了……
    要是不能成为第一个造词儿的,那么也得成为第一个解释的权威吧,反正重点在于装逼成功,动动嘴皮子也不用花多大力气……
    FinTech,这个逼装的,给满分!

    我对Fintech的理解还是科技驱动金融
    以算法提升效率
    提高风险定价效率——就是快速包装!
    加快风险转移效率——就是快速卖掉!

    目前国内从余额宝开始大家都在走捷径
    几乎清一色的的在加快销售效率上
    即使部分所谓智能投顾
    看过他们的配置方案后
    在我看来配置算法搞不好都是拍脑袋的

    但我觉得如果Fintech如果不能在风险定价上有突破
    也就是个花拳绣腿而已
    但就现在国内个人征信数据真实性背景下
    太难了

    至于楼下提到的区块链技术
    更适合央行这个级别的去玩
    想想你每一分钱的路径央行都知道
    什么反洗钱都弱爆了
    金融机构玩区块链感觉大炮打蚊子了

  2. longchang说道:

    整體募得融資大幅提升:入圍 100 家 Fintech 企業總額就破了 100 億美元。

    ·Fintech 是全球趨勢:你可以看到這次入圍者橫跨各大洲。

    ·中國 Fintech 領先全球:眾安保險是今年第一,而且除了它還有其餘七家中國 Fintech 企業入榜。

    ·澳洲正在崛起:澳洲有兩家企業、七家新創入圍這次評比。

    ·支付是金融交易中的最大風險:針對支付、貨幣、交易領域的 Fintech 新創在目前 Fintech 100 占比四分之一,是成長最多的領域。

    ·保險在 Fintech 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這次排行前兩名中國眾安保險以及美國 Oscar 網路健保公司都是保險類公司(整體有七家是保險類型的,相較去年可是沒有半家保險相關入圍)。

    補充:就領域論,貸款類在榜單內佔了 28 間,財富管理類則有 14 間。

    ·從干擾者變成促成者:促成者(enablers )是提供服務給金融機構的公司,這樣的角色從去年榜內七家成長為 25 家。

    1.眾安保險(中國):中國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由螞蟻金服、騰訊、中國平安等中國知名企業合辦。

    2.Oscar(美國):網路保險公司,簡化看病、理賠等,也提供醫療保險規劃咨詢等服務。

    3.Wealthfront(美國):線上理財平台,管理費低、門檻低,彌補舊有理財服務的缺失。

    4.趣分期(中國):針對大學生跟年輕人提供分期購物等線上金融服務,擁有超過 3000 萬用戶。

    5.Funding Circle(英國):英國最大 P2P 平台,為中小企業、個人投資者搭建橋樑。

    6.Kreditech(德國):用大數據、演算法等工具創建一個線上數位銀行。”

    BAT:
    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出了大家用了甩也甩不掉的某宝……这个不多介绍了哈,也是彭博社有消息说2016年年底也要上市,B轮融资吸引的投资人是清一色的国字号,目前说是会在境内上市,不过如果符合相关规定的话,也会考虑内地+香港两地上市;

    百度:百度钱包,最近又新出了一个私募股权众筹平台。感觉百度在这块算是BAT中起步比较慢的。
    腾讯:微信钱包,财付通等。腾讯是凭借微信的强大社交,再慢慢开始做支付,做理财,之后可能还会做征信等等。

    京东金融:
    京东金融实际上早在两年半前就开始苦心经营,如今已形成清晰的七大业务板块。

    虽然七大版图看着挺热闹,但目前来说,真正重要的可能只有三个。
    根据36氪引述京东金融的一份融资报告,在京东金融各线业务中,众筹、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这三块业务为京东金融总营收贡献了九成。截止2015年年底,起步最早的供应链金融是京东金融唯一盈利的业务。

    2016年1月,京东金融宣布获66.5亿人民币(约合10亿美元)A轮融资。刘强东称未来3至5年将打造至少2家上市公司。

    融资资料显示,京东金融拟2017年于A股战略新兴板上市,若无法满足A股上市条件,不排除赴海外上市可能。但考虑到战略新兴板没写入十三五规划,京东金融可能还是得多在海外市场上留一点心。

    苏宁金服:
    4月24日晚间,苏宁云商发布公告,公司拟对旗下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理财、保险销售、基金销售、众筹、预付卡等金融业务进行整合,搭建苏宁金服平台。重组完成后,苏宁金服投后估值为166.67亿元。都说苏宁金服和蚂蚁金服会长得比较像,但是……这也太像了!

    此次业务重组,未将消费金融业务(苏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后称“苏宁消费金融”)纳入重组范围。公告称,这是因为原因是苏宁消费金融并非苏宁云商的控股子公司——后者持前者49%股权。所以,根据法律规定,现阶段还不能转让苏宁消费金融的股权。

    这里雪梨酱再多说一句,对比苏宁金服和蚂蚁金服的业务模式,发现二者的业务基本一致。看起来做金融服务,蚂蚁金服的这套业务版图,的确是各家“驳样”的对象。
    当然也有不同:相比蚂蚁金服,苏宁金服少了一个金融云,多了一个“预付卡”。这或许与二者母体的起家业务有关。

    十余年前,阿里巴巴从2B,2C的电商业务起家,需要同时为海量商户提供标准化的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因此阿里有把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做好的土壤和需求。
    关于苏宁金服的预付卡业务,现在实体商店、B2C电商出售预付卡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而苏宁从实体起家,这一块业务也算是题中应有之义。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高级顾问何卿杰分析,预付卡业务可以为沉淀资金,形成投资收益。除此之外,很多预付卡会因过期作废、遗失等原因而“沉睡”,这时消费卡的余额则被发卡商无偿占有。

    1、Wealthfront,美国企业,是一家专业的在线财富管理公司,目前估值超过30亿美元。Wealthfront借助计算机模型和技术,为客户量身定制包括股票配置、期权操作、债权配置、房产投资等在内的资产投资组合建议。本质上,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成熟市场的机构投资模式直接提供给个人投资者。例如,Wealthfront将Twitter和Facebook的股票逐步转化为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推荐给用户。同时,还会根据用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为其配置不同种类的ETF,受到中等收入人群的追捧。截至2016年2月末,Wealthfront的资产管理规模近3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60%。

    2、乐天金融,日本企业,作为日本第一大电商(为大家熟知的阿里系与乐天的发展步伐很相似,本文只介绍乐天),乐天集团在10余年前就将业务触角延伸至金融领域,如证券、银行、保险、支付等,并将这些业务融入乐天自身的电商生态体系中,最终构建了完善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横跨众多领域的商业巨擘。2015年数据显示,乐天金融营收已占乐天集团整体收入的38%。

    3、借贷宝,中国企业,由国内顶级PE九鼎控股倾力打造。不同于国内绝大多数网贷公司通过平台公开发布资产,撮合资金与资产对接的偏“公募”模式。借贷宝创造性的运用了基于熟人关系网络,以借款人实名、出借人匿名的单向匿名借贷模式。如果借款人在熟人圈的信用值高,便能够快速获得借款。借贷宝只为双方提供信息平台,不涉及交易资金,不承担交易风险,但会通过立体催收体系,服务借贷双方。在这种模式下,出借人需要根据自己对借款人的认知来评估风险,获得收益。
    据了解,除了熟人间单项匿名借贷,借贷宝还通过赚利差这一功能实现了除劳动收入、资本收入之外的第三种收入:信用收入。这一模式与银行的盈利方式类似,被用户广泛接受。这也正是借贷宝事业的初心:人人办金融,人人都是金融家的切入点之一。
    目前,借贷宝已经完成两轮共45亿人民币融资,投资方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及顶级股权投资机构,目前估值500亿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借贷宝于近期推出了企业版,或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4、Stripe,美国企业,2010年创立,逐步发展成为一家在线支付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不同客户定制个性化的支付方案。Apple、Twitter、Facebook等巨头是其客户。目前,Stripe已在20多个国家运营,可以支持百余种货币交易,每年的交易额在十亿美元级别,有超过十万家公司使用,估值达50亿美金。

    5、Funding Circle,英国企业,成立于2010年,定位于小型企业贷款业务,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成立之初,正值欧洲金融危机持续发酵期,中小企业在传统金融机构申贷拒绝率显著提高,为Funding Circle的发展提供了机会。Funding Circle主要从现金流、资产、替代数据和稳定性四个维度进行信贷准入,同时所有的贷款都需要提供抵押或担保。

    6、Avan,美国企业,创立于2012年,估值超过20亿美元。Avan专注于为介于信用优级和次级之间的借款人提供服务,通过大数据创建精确的消费者信用资料。值得注意的是,Avant放贷资金源于平台自身而非投资人。Avant的贷款额度平均为8000美元,最高可达到35000美元,其贷款利率最低为9%,最高可达36%,具体取决于风险核算结果。

    7、Linkface,中国企业,人类对于便捷的需求是无穷尽的,新技术的出现必定会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专注人脸识别技术的Linkface就是这样一家具有独角兽潜质的企业。
    Linkface提供全球领先的人脸检测、识别技术服务,FDDB人脸检测公开测试世界第一,LFW人脸识别准确率已达99.5%以上。Linkface的人脸识别技术超越人眼极限,该“黑科技”为“刷脸付款”等应用场景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目前,Linkface正服务于银联、借贷宝等金融客户。

    当然,仅仅七家企业不能够代表全球的金融科技公司,但上述七家企业颇具代表性,有助于大家一窥FinTech全豹。可以想见,未来FinTech领域还会诞生更多的独角兽公司,市场格局也会不断变化。但不管怎么样,相较于单个企业的得失,FinTech行业整体发展更值得关注。

    目前FinTech的前景看起来很美,但道阻且长,新事物的成长需要迈过不少坎坷。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将是数以亿计之前很难享受到传统金融服务的大众群体和中小企业。

  3. 理财师心如说道:

    金融科技创新大潮汹涌来袭,银行业将迎来“自动化拐点”。花旗预计,未来十年中,仅欧美银行业就将有30%、近200万从业人员将很快失去工作。中国银行业的处境不容乐观。除了蚂蚁金服、微众银行、京东金融以及借贷宝等新生事物带来的冲击,中国银行业还面临着经济转型期的巨大压力。银行“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利润零增长渐成常态。
    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一开始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如今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首先,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金融与科技结合意愿强烈;其次,风险投资界看中金融科技公司的增长潜力,加大投资力度;最后,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各国政策都在鼓励并支持金融新范式,以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P2P)、互联网保险等为代表的金融业态快速发展,形态日趋多元化,已渐成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随着金融市场改革、利率市场化以及资本市场热捧的催化,京东金融、陆金所、借贷宝相继完成巨额融资,蚂蚁金服和玖富正在酝酿B轮融资,且都有上市计划。以互联网巨头、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组成的“三分天下”格局逐渐明晰。

    科技驱动金融创新,正是金融科技的本质。强调技术对金融的改造、革新乃至颠覆,而非传统金融产业的互联网化。网络借贷是金融科技公司中占比最高的行业。互联网平台帮助金融实现托媒,释放了过去始终未被满足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投融资需求。互联网技术使得信息的流转更为快速和公开化,将原本旧有的依托人际交往来的渠道和资源的旧有商业模式打破,使得借贷得以在公开的平台上批量操作,将借贷的各个环节在市场上重新定价,推高了围绕平台搭建和运转的各个节点在借贷中的价值。
    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为客户提供纯线上服务,简化业务流程,优化产品界面,改善用户体验。这一策略在所有金融科技行业都适用。线上服务通常是自助服务,简单明晰的操作流程变得至关重要。在设计流程的时候必须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让整个操作流程能在短时间内通过点击鼠标就能完成金融科技最大的意义就是实现资金融通过程中的去中介化。
    网络借贷平台的切入点在于对细分市场的把握程度。总体来说,网络借贷的客户群体主要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但每家平台的业务切入点各有不同。玖富推出移动金融战略,致力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风控技术为粉丝用户提供简单高效优质便捷金融服务。蚂蚁金服战略投资的趣分期则是面向大学生提供分期消费的金融服务平台,侧重于消费金融领域,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提供分期购物和现金消费等服务。九鼎集团旗下“借贷宝”定位于信息中介平台,专门针对熟人借贷领域,力求促使借贷行为标准化。初期通过资本驱动、大量的地推直接获取C端客户,其次通过与B端的合作导入客户,后期通过平台运营、借贷撮合对客户进行一定的筛选,快速甄别有效的客户,再造借贷关系链,盘活的民间资本,打造金融闭环。
    金融行业的每次变革都与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新技术的运用正在改变金融行业的生态格局。科技在金融领域是不可阻挡的力量,可以改善客户服务、风险管理并提升效率,并会带动有新生力量发展。金融科技的颠覆之路是循序渐进的,成功公司通常会采用资本支撑科技、科技助力金融策略,成为行业中的领先者。
    笔者认为,成功的金融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的有以下几点特质。首先,战略上固化细分领域,圈定服务人群;其次,通过特定营销模式获取有效C端客户。最终,利用互联网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纯线上服务,实现金融服务标准化。
    宏观经济形势下行,整个金融业面临的问题与考验,会更为严峻。金融领域的新兴事物难以摆脱诸多风险的阴影,注定会伴着争议成长。

    以行业龙头蚂蚁金服为例,它通过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完成客服,能降低成本也能提高效率。蚂蚁金融云作为蚂蚁金服“互联网推进器计划”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开放的云平台,它助力金融创新、助力金融机构的IT架构实现升级,去构建更加稳健安全、低成本、敏捷创新的金融级应用。有媒体报道称,支付宝通过云计算创新将每笔支付成本降低到2分钱,资损率在十万分之一以下,这已经低于Paypal的0.3%了。蚂蚁金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科技手段把农村金融等更多的长尾市场做起来,这是其核心竞争力。同时,技术创新也突破了规模和成本方面的难点,实现了对大量小额支付、小额贷款的低成本的规模化处理。

    当然,像蚂蚁金服这样金融科技企业放到国际上也是独一无二得,很难有它那样的数据积累和技术投入。国内其他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在通过各种手段来转型技术驱动。以小牛资本为例,这家成立于2012年,业务范围涵盖了财富管理、普惠金融、消费金融、股权投资等,是我国创新金融的代表企业之一。

    在大数据风控上,小牛资本与国际大数据风控巨头益博睿等机构展开深度合作,构建起基于自动化决策引擎和大数据驱动的信贷全风险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小牛的金融风控体系。在提高消费者体验上,小牛金服、小牛分期也利用Fintech技术不断提升用户体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更智能健全的金融服务平台。据悉,基于全程无纸化的贷款模式和完善的后台处理系统,小牛分期30分钟就完成贷款流程审批。

    还有刚刚推出机器人投顾的宜信,也宣称将重点布局金融科技领域,对我国面临监管驱严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转型技术驱动,无疑是告别野蛮生长之后一种生存战略。

    嗷桑么凯 忙着活着,或忙着离去
    百度金融。没有技术的支撑谈fintech都会觉得底气不足。

    想要知道有哪些Fintech公司,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是Fintech。

    根据投资百科Investopedia词条解释:Fintech是Financial 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结合金融的技术,提供新兴金融领域的服务,近年兴起于美国。

    国外比较典型的公司有号称要取代华尔街分析师的Kensho(投资界的siri),获得高盛的战略投资。然后就是Aplansense(帮助分析师的智能搜索引擎)。还有一些其他的科技公司虽然不是金融领域但是有在金融领域的service line,比如说大名鼎鼎的下一个独角兽——Palantir。

    国内的公司,大部分还停留在“互联网金融阶段”,技术驱动很多,大多数强运营。
    所以判断一家公司是不是金融科技公司的主要还是看技术有多牛,运营的比重是否够低,是不是能够以技术代替传统人力,提升效率。

    很遗憾,目前国内没有看到能够比肩与Kensho和Alphasense的人工智能技术+金融的金融科技公司。大多数公司还是互联网金融,没有任何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过随着最近从Bay Area归国海归越来越多,有很多黑科技的大boss也在国内进行创业。比如说语义技术方面比较有名的鲍捷老师(微博西瓜大丸子汤那位),还有从微软回国的机器学习领域的大拿,都在金融科技领域进行尝试,1年后也许国内会诞生一个金融科技领域的独角兽。

    当前P2P理财平台鱼龙混杂,大有当年团购网站百团大战的样子,而如今团购活下来的不过美团、糯米等少数几家,风光不再,现在P2P平台也几乎是每天都有跑路(2015年P2P死亡榜:触目惊心!跑路成灾!),而P2P平台投入的是真金白银,一旦跑路,极有可能血本无归。因此,笔者仅推荐使用上表中评级为A的平台,虽然收益相对偏低,但是至少可以保证在P2P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大面积倒闭的时候,自己还能有幸躲过。

    下面我仅根据自己熟悉程度(我不追求高收益,而是比较重视取现的灵活性),综合考虑流动性、风险、收益等方面,有先后顺序的依次说下我比较认可和应用频度较高的平台:

    1. 拍拍贷(拍拍贷官网_中国领先互联网金融P2P网贷平台)。真正意义上的P2P理财平台,个人对个人的借款理财,成立时间长,较为成熟。其中拍活宝产品是几个A级评级平台里面,随时支取理财产品里收益率最高的,可以达到年利率7.5%+;散标理财产品,可以自己灵活配置,在合理分散投标并复投的情况下,年利率可以达到18%,问题在于平台未纳入征信系统,小额借款催收靠电话和晒个人信息,因此会出现一些坏账,逾期率感觉也很高。我比较推荐这个平台,收益率相对较高,然后有理财的乐趣。

    2. 积木盒子(招财猫红包领取)。积木盒子随时支取的理财产品年收益率在6%,其他理财产品一般周期比较短,而且在8%-13%之间不等。积木盒子的优势在于理财非常灵活,债券转让非常容易。问题在于很多标的都得订好闹钟,及时抢,还经常抢不到。

    3. 有利网(来有利网,轻松享受安全高收益,超过350万人的选择,现在体验还可以获赠50元新手红包。http://www.yooli.com:80/secure/switchInviteFriendPage.action?inviteCode=A4kcoZQf)。 有利网的无忧宝属于随时支取产品,而且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7.5%(最近有所下滑),而且比较容易购买。定存宝根据封闭时间不同收益从8%-10%(貌似也需要抢,我没有存过)。购买过月息通,收益率在11%,等额本息还款,所以可以实现复投(现在好像没有了)。

    4. 宜人贷(http://t.cn/RUDyXXY)。宜人贷都是定期理财,而且是本息一次性付清,年化收益率根据封闭期由短到长从7.5%-10+%不等,他家活动非常多,经常会返币等。如果存定期可以考虑。没有灵活理财,债券不能转让。

    5. 陆金所(会员注册 – 平安陆金所)。陆金所由中国平安控股,安全系数最高,但是年化收益率偏低。随时支取理财产品,收益率最近不到5%,定期理财产品封闭三年的情况下,最高只能到8.4%,而且债券转让较难成功。该平台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安全。

    6.开鑫贷(开鑫贷注册邀请)。开鑫贷平台是国家开发银行和江苏省政府共同发起设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由于具有这样的后台背景,安全系数也较高。只是他家理财产品也都是定期理财产品,封闭周期较长,年化收益在7%-10%。与宜人贷差不多,又没有宜人贷收益率高,封闭周期还比宜人贷长,所以我没有在这个平台投过。

    7.招财宝(招财宝 – 蚂蚁金服)。招财宝在支付宝app中可以找到,现在好像独立拆分出来了。年化收益率低,不足7%,封闭期也较长,可以灵活变现,但是手续费较高。

    8.其他。比如人人贷(人人贷WE理财(Wealth Evolution)官网),翼龙贷(翼龙贷_联想控股成员企业)等,由于没有使用过,不作评价,可以自行探索。

    我个人认为,现阶段上述P2P平台风险还是很小,可以放心理财。

    如果追求高收益,选拍拍贷;
    如果追求安全性,选陆金所;
    如果追求灵活性,选有利网;
    如果短期理财,选积木盒子;
    如果定期理财,选宜人贷。

    从用户规模、资金规模、融资规模来看,陆金所肯定是毫无疑问的第一。这三个方面的规模已经远远的甩了其他平台几条街了。如果分类,可以分为陆金所是一类P2P平台,其他的P2P平台是一类P2P平台。
    当然现在的陆金所不能单纯的作为P2P来看待了,据陆金所自己公开的业务数据,P2P业务占他们总业务不到10%。陆金所更像是一个综合型互联网理财平台。竞争对手应该是对标蚂蚁金服这类的平台。
    陆金所以为的P2P平台,这里就有说法了。第一梯队的,宜人贷、人人贷、积木盒子、有利网、拍拍贷、点融网等等。这些平台应该在短时间之内肯定不会出现什么幺蛾子的,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利率一降再降,基本都是在10%以内了,这个收益已经不如信托了。这应该也是为什么陆金所作为一个综合型理财平台会这么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投资P2P行业这么久发现,现在薅羊毛也似乎比以前更加高级了,现在似乎越来越多大额的投资人加入了薅羊毛大军当中,原因应该也和P2P降息有比较大的关系,如今冒出的各种投资返利的网站似乎也是越来越受投资人的欢迎了。简单的看了一些返利魔方这种返利平台,其实应该是和平台有合作,通过他们网站去P2P平台投资有一定比例的返利。这种模式有点像是网购行业的返利网,不同的是一个是购物返现,一个是投资返现。
    正常的投资现在一线的平台基本都是10%左右了,如果是通过首投返利折算起来的收益能到20%左右,翻了一倍的收益,也难怪现在薅羊毛这么吸引人。

    1、本周(6.27-7.3)前30名榜单仅出现一家利率15%以上平台,为口贷网。P2P网贷整体利率保持稳定,微贷网继续位列第1,本周新借款已突破10亿元,红岭创投紧随其后,成交额同样超过10亿,本周成交额过亿的平台本周共计17个,与上周持平。本周排名前30平台平均利率为10.28%,较上次报告期的10.07%环比下提升0.21个百分点。
    2、本周计算的前30平台成交量规模合计573126.81万元,较上周环比上涨19.84%,大平台扩张规模继续扩大,前3名平台本周均出现大幅提升,本周交易额增长均过亿元;铜掌柜、点融网两家平台新借款下滑较快,新借款额度下降超过5000万元。
    3、从平台排名变化看,本周上升平台为14家,中瑞财富、城城理财、爱钱帮3家平台排名提升超过10位;本周下降平台有8家,下滑名次均在10名以内。

    如何判断你选择的P2P平台还是靠谱的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查看平台网站备案信息,备案时间一定不能早于域名注册时间。
    2.查看企业工商注册信息查询。投资之前可以去工商注册信息网站上查清股东是谁,背景如何,其持股比例多少,是否和其他企业有关联,排除是否自融嫌疑。注册资金看不看意义不大。
    3.查看创始人团队。通过点击“关于我们”,如果一个平台对创始人信息秘而不宣,或者连照片都不敢放,百度搜索也几乎查不到团队信息,那么这个平台的实力和透明度就令人质疑。
    4.查看平台的担保企业是否和平台有关联。对于部分平台来说,第三方支付机构托管不过是个幌子,玩的是“左手倒右手”的游戏。
    5.查看借贷人信息和对于标的描述是否清晰。自融平台要持续性发布大量的虚假借款信息也是很难的,颠来倒去就那几个借款人借了一期又一期。有真实借款业务的平台才敢于公布借款人信息。
    6.查看年化收益是否虚高。超过20%就需要谨慎对待。
    7.查看UI设计是否千篇一律。为跑路随便搭的网站,是不会花钱优化用户体验的。

  4. Fintech情报局说道: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听说有新的P2P平台就会下载App下来看下,看到心动的就会投一点试个水(短期理财),等第一笔资金回款后,观察整个投资&赎回的体验决定这个平台是否继续使用。

    首先说一点总的原则:
    1. 业务单一的不投
    2. 大肆做广告的不投
    3. 投资去向未知的不投
    4. 有完善会员体系的重点关注

    目前剩下的几个说下:
    1. 投哪网,非常低调的一家,总部在深圳,以车贷为主。鲜见市场推广,运营活动的粒度也很小,送个十几二十几的券,和那些高调的平台比起来不值一提。但是从开始投资到现在一直稳稳的赚取收益,到期资金就会稳稳躺在账户余额里。
    2. 爱钱进,说起来也算是比较老的一家平台了,前期默默无闻,最近名气挺响,貌似都已经开始限购了。比较厉害的一个地方在于,如果到期不退出的话,还会一直持续当前收益,到下一个定期档位时还会提升年化,比如投了个三月期放半个月以上不退出会发现年化提升到了10%,然后你随时可以提取。
    3. 懒投资,这家几个排行榜考前位置均看不到,但是投资体验绝对帮,这主要也得益于他们老总是玩常旅客计划的达人,其完善的会员体系也算是网贷界开展比较早的,还时不时有各种优惠来挠你。回款的速度相当迅速,往往还会提前还款。属于开始投了就不太容易分手的一家。
    4. 宜人贷,不说了,上市之后太难抢,收益率还一个劲降。不过上市的保障在,而且资金净流入的平台还是风险极低的。

    最后,最最重要的原则: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所有的P2P理财都有风险,不能作为唯一的投资渠道(我是以50%为上限),而且最好能配置3家左右来分散风险。P2P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p2p平台总得来说,不能宽泛的说你看好那几家,这是一个狭隘的回答,正确的回答应该是看好哪些平台,从而进行选择。
    2016年以前,我可能会说选一些什么国资系的,上市系的或者是银行系的平台进行投资,为什么?这三类背景比较雄厚啊,跑路的风险比较低啊,这就是所谓的树大好乘凉。对于民营系的平台我一般会说选择一些成立比较早的平台,一来体系比较健全,二来规模还是不错的,符合小而美的要求。但是随着监管的出台以及地方政府对于行业的整改加强,同样根据第三方平台出具的数据,对于之前的观念我开始出现怀疑态度,现在选择平台,背景只是考虑的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看平台在未来的发展策略上是否向政府的监管靠拢,是否合规。
    2016年上半年,随着《新规》草稿的出台以及《指导意见》的落实,政府部门开始联合对行业进行了第一步的检查清洗,不少被平台隐藏的漏洞都被监管部门检查出来,进而出现中雷的现象。民营系的平台跑路加主动退出的200多家,国资系的也有三家平台出现暴雷,银行系与上市系的也有30多家开始转向智能软件开发。从调查结果中得知,成立多年的老平台不少都存在大量的坏账或者是大量的逾期,只不过是没有公布出来而已。

    所以在整个p2p领域风声鹤唳的关键时候,谁也无法保证推荐的平台是完美无缺的或者是能够挺过这个监察年限。所以无论是国资系还是民营系,亦或是上市系,银行系,都有可能会有大量平台淡出这个领域。在大政策环境下,那些平台更快的进行自身业务的整合,向着政府规定的合规化转变,谁就可能会在大浪淘沙中存活下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投资者,在选择平台的时候,要选择向政府合规化比较明显的平台靠近,当然那些实力雄厚的平台,自身实力足够强悍,可以很好迅速的进行整改,而对于实力较小的平台,如何进行转化,又如何生存下来,则需要我们擦亮双眼进行辨别。

    从安全保障来说,首先要选择有银行资金存管的平台!

    其次,从收益来说,虽然收益越高越好,但是目前互联网金融收益在10%最高,所以要注意!

    最后,要看平台的背景实力,风控等因素!

    针对这些,推荐PPmoney、小诺理财、陆金所等

    武汉本泰工贸有限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质押物是武钢原料分公司的应收账款。逾期后,银行找武钢原料分公司催收未果。打官司到法庭上,才发现公章都是过期的。银行吃了哑巴亏。
    小编联想到P2P平台的商业保理业务,本质上也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如果P2P标榜的资产借款方是国企,上市企业的应收账款,那么P2P平台是无法校验真假的,因为不是同一个重量级别的谈判对手,人家根本不理P2P平台的尽调人员的,只能寄希望与合作的保利公司。如果是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宣传起来不够高大上,投资者也会担心安全性。
    考虑到银行都能中招,小编对近两年才开始发展的保理公司的尽调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也表示了一定的怀疑。未来业务做多了,能积累经验,但短期内不好说.

    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和互联网的结合,但绝不只是“在互联网上进行金融活动”这么简单。目前来看,互联网已经有了彻底改变传统金融行业的能力。人民银行说,互联网金融具有透明度高、参与广泛、中间成本低、支付便捷、信用数据更为丰富和信息处理效率更高等优势,逐一来看。
    · 透明度高
    一大部分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者赚的是什么钱?信息不对称。金融的文化是精英化、神秘化;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共享。金融放到互联网上,可以大大提高透明度,可读信息也增加很多,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 参与广泛
    参与广泛因为技术手段便捷,促使之前很多不参与金融、无需参与金融(小额资金)的人都参与进来,不仅大大增加了资金和参与人数,更会增进沉淀资金的流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 中间成本低
    无需网点、无需柜台、无需大量的人力成本等等,这些都是时代进步、科技进步的优势。
    · 支付便捷
    现在,我们拿着手机已经可以进行很多支付转账了,你的现金和银行卡用得越来越少了吧。未来,绝对会出现那种,只拿着手机、手表、甚至指纹就可以进行一切支付行为的时代。这还不算颠覆性么。
    · 信用数据丰富、数据处理效率高
    大数据时代,数据会大到什么程度、数据挖掘可以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无法预测的。就目前来说,通过数据分析,阿里小贷可以把利率做到18%、坏账低于1%,完爆各大银行的负债业务。如果未来大数据可以足够大,就是新的“征信系统”,对资金利用效率的提升绝对是颠覆性的,且不说余额宝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做到T+0、期限错配这种“小应用”了。
    · 另外还有一点,人民银行的报告里没敢说,就是互联网货币。
    互联网货币对金融市场更是颠覆性的存在,比特币的价值有待观察,但至少这个价值已经得到了认可。Q币这种没有炒作空间的“货币”在网络几乎等同于RMB。这就颠覆了“中央银行统一发行货币、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一管模式。很多“互联网货币”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商品定价的基础和交易的媒介了。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先得理解什么是金融:金融本义是资金融通,狭义的金融,一般仅指货币的融通,主要表现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式。
    直接融资,说白了就是缺钱的人直接跟有钱的人借钱,股票是最典型的直接融资方式,你买了股票相当于就是借钱给了企业,然后他每年给你分红,债券也是,你买了一个企业的债券,他每年支付你利息。间接融资就是有钱的人或者企业不直接借钱给缺钱的人,而是通过中介机构进行,中介机构是谁呢?最典型就是银行,我们大量的人把钱存到银行,银行统一对资金进行调度和安排,发放给缺钱的人或者企业。我们获得了存款时候银行给予的利息,而银行获得了放贷款时候,企业给予的利息,两者差额就是银行的盈利。(信用货币的流转有两个特征的,一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二是这个分离的过程是有报酬的,一般体现为利息或者股息。)
    而互联网只不过是把人类底层的结构再往上重新实现了一遍而已。所以说最基本的金融交易也是有放在网上的潜能的,无非是现在大家的操作习惯允不允许这件事产生而已。(这里说下余额宝,它只不过是对接了一个货币基金,使交易本身更加便捷了,并不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金融创新)

    国内最早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的谢平教授,曾经提出过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即“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人对这个模式的理解。他的定义是: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他把互联网金融作为第三种融资方式来看待的,当然你也可以把任何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了这个融通的行为都看做互联网金融。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提高自身的效率的行为,都可以定义为互联网金融。
    其中最关键我认为是要明白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意义是实现去中介化,即所说的金融脱媒。希望能够利用互联网会让信息不断的透明化,让中介失去依靠信息不对称所掌握的信息优势,让社会的各种参与主体更加的扁平化,也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由于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金融中介机构的专业化优势让大量金融机构的职能不断的分化甚至消失。

    【互联网金融or金融互联网?】
    业内有种观点认为:互联网企业,介入了金融领域,才是互联网金融。金融企业使用互联网手段,则不是互联网金融,而是金融互联网。我认为这样生生把他们俩割裂对立开来似乎不太可取,用金融的思维做互联网,或者用互联网的思维做金融,无非争论的是谁服务谁的问题。
    而我所认同的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把原来线下的金融产品放到网上去贩卖,更多的是用互联网的“精神”来做传统金融行业做的事,而传统的互联网精神是什么?是开放,是平等,是协作,是分享,是去中心化,是客户体验至上!!

    从短期来看,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核心点还是金融属性,互联网还只是工具而已,大体遵守的还是金融规则。你看在国外最具有互联网金融属性的P2P在中国却因为没有有效的风控被做成金融互联网模式,p2p公司直接介入交易,成为交易的一方,使得本来应该是金融脱媒的互联网金融,成为了还是无法脱媒,需要他自身信用附加的模式,本质上成担保公司,部分的P2P,甚至成为了银行,利用构建资金池,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没有牌照的银行,这种变形,其实是已经典型的背离了互联网金融应该有的模式了。他们的本质其实就是金融机构。这儿就不举例了。

    【科技金融又为何物?】
    科技金融应该包括科技和金融两部分,理解科技金融的内涵与外延,必须回到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关系上。
    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
    最近,国内学者给科技金融做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是由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科技金融:
    (1)是一种创新活动,即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被企业家转化为商业活动的融资行为总和;
    (2)是一种技术—经济范式,即技术革命是新经济模式的引擎,金融是新经济模式的燃料,二者合起来就是新经济模式的动力所在;
    (3)是一种科学技术资本化过程,即科学技术被金融资本孵化为一种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
    (4)是一种金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即同质化的金融资本通过科学技术异质化的配置,获取高附加回报的过程。
    科技金融的特点:
    首先,科技创新过程的风险是服从降幂排序的,而金融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也是服从降幂排序的。这就意味着越靠前期的科技创新活动越存在着市场失灵,金融资本相应的风险厌恶程度也越高,而越靠后端的科技创新活动,市场成功几率越高,金融资本的厌恶程度也越低。其次,科技创新的收益是服从升幂排序的,而金融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收益则服从降幂排序,即越靠创新活动后端,金融资本的回报率越低。
    科技金融的作用
    1)科技资产是金融资本获取高回报的引擎。
    2)科技金融机制的要义在于:让金融资本参与创新活动,分散科技创新的风险,分享科技创新收益;让科技创新更快、更大地财富化,为金融资本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前者指科技资源借助金融实现风险分散和价值发现,金融对科技资源进行开发;后者指科技进步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为金融资本提供了高额回报。
    从科技资产财富化目标看,科技金融是科技工作的深化。
    简而言之,科技金融的事权是科技创新工作,科技金融的财权是政府投入对金融资本的引导。所以,科技金融工作的主旨自然是科技工作。
    从金融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看,科技金融是为金融资本释放风险,创造与之期望匹配的收益回报服务模式的过程,具有财政属性和金融属性。一是政府科技投入早期介入,可以释放科技创新过程的风险;二是政府投入借助科技金融平台,可以和金融资本混合成“同质化”资产,提高政府资金利用效率;三是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可以为金融资本创造新的财富回报模式。

  5. 女王丁丁说道:

    互联网金融是国内提出的概念,科技金融是国外的概念,两者概念中包含的业态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这都无所谓的,本来就是两边各自提炼的概念,怎么能指望内涵完全相同呢?至于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建议大家买几本书看看吧——你会发现所有人提炼出的内涵都是不一样的,这与研究者的角度是有关系的。虽然书上讲的都不一样,不过看看也是有好处的,兼听者明么,这样你就形成自己的概念了。
    现在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最大的问题是,以前那拨自称——只能说是自称了,因为到底是不是互联网金融公司,众口纷纭啊——做互联网金融的人,现在都该说“我们是科技金融公司”了,毕竟互联网金融这词大家已经听腻了,科技金融听上去,似乎逼格高一点哦。

    科技金融是只的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很多人容易理解错误。科技金融不是利用科技手段服务金融,是用金融的方法扶持科技型企业。这是我国转型发展期间新生出来的,国家的富强需要科技的增长,需要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银行就是要扶持这一类的处在科学技术转化中的企业,这就是说的科技金融。当然科技金融还有很多内涵,并非传统意义的抵押借贷,更多的是金融创新?

    作在小诺理财微信上看见的:互联网金融,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提供新型的金融服务,这是互联网时代,科技推动金融创新的一个自然结果。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27日的论坛发言上表示,互联网作为一个交易平台,形成了跨银行、跨保险、跨证券等多种风险交织的情况,从监管的角度考虑就需要防止“交叉感染”;另外,必须保证互联网经营的合法性,毕竟一些非法的互联网经营是互联网金融目前最大的隐患。同时,合法经营的规范性必须有所提高。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科技的进步极大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等创新模式能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作为一种处于“青春期”的新兴业态,目前出现各种问题是难免的,仍需警惕金融科技进步带来的监管难题,及时跟进监管配套,同时更要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充满信心。

    期,国际三大知名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投资者服务有限公司发布了一份题为《Fintech正在改变竞争格局但它们未必能取代银行的中心地位》的重要报告。报告就当前十分热门的Fintechs(即financial technology firms,指"金融科技公司",下同)与传统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展开了有价值的分析讨论。

    报告中,穆迪详细阐述了新兴Fintechs与传统银行之间的市场地位、竞争优势及未来前景。报告认为,Fintechs的用户基础广泛、发展前景广阔且自身及其辐射的领域具有高科技化、信息化、数据化等特征,不过,这些优势尚不足以对传统银行构成致命威胁。

    穆迪在报告中再三提到,银行最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拥有海量用户且资金、技术实力尤为雄厚的大型科技公司(即BigTechs)。因为,一旦这些巨无霸企业(报告特别提到中国的阿里巴巴控股有限公司及其金融分支机构蚂蚁金服)全力转向金融行业,叠加千禧一代人群(出生在1980年到2000年之间)逐渐成为金融消费市场的主力等因素,那些不求改变或者转型不佳的银行将被淘汰。

    毫无疑问,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传统银行的中心地位虽然能够维持一时,但明显不够扎实,要做的功课还有太多。

    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中,在金融市场的普遍认识中,抑或在经典的金融类教科书中,银行一直是金融行业的标杆,其中心地位难以撼动,核心原因在于银行是金融市场资金融通的中枢机构。不过,这一现状目前却受到新兴Fintechs的有力挑战。

    根据报告,Fintechs包括:网络借贷平台、零售支付,智能投顾、众筹、医疗保险、个人理财以及虚拟货币等(参见图1)。

    这些Fintechs之所以能成为金融行业的成功搅局者,主要有以下原因:

    金融服务行业加速向数字化趋势转变,为Fintechs的发展塑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运营成本低且经营方式灵活,用户体验获得显著改善,移动金融服务尤其受到千禧一代人群的青睐,这让Fintechs占据领先优势(参见图2)

    Fintechs的客户主要是那些从银行手中无法获得贷款或者不能充分获得金融服务的消费者或者小型企业。也就是说,当前的Fintechs的业务范围与银行没有明显的交集。处在成长阶段中的Fintechs对银行客户的吸收效果并不明显,其用户大多是遭银行嫌弃的"穷人"。

    传统银行困难重重,表现在分支结构冗余(特别是中国的主要银行,其雇员平均数量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人力成本压力明显)、全球低利率水平使银行净利差承压、运营成本久久维持在高位、坏账持续发酵;

    风险资本可以通过并购或者IPO实现自由进退,表明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基础正变得更加扎实。

    尽管穆迪报告认为Fintechs在市场竞争中攻势凌厉,但并不足以动摇银行的中心地位,这是因为银行拥有Fintechs不具备的优势,表现在:

    庞大的客户数量和相关数据,足以帮助银行设计产品及实现精准销售;

    信贷承销历史长、能力强;

    拥有长期的客户粘性关系;

    与监管机构打交道的经验丰富。

    如此看来,Fintechs和银行的业务版图在金融领域中应该是相安无事的,报告评价道,"银行凭借自身力量将继续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与Fintechs一起成为金融市场中的组成部分"。

    不过,穆迪却以十分谨慎的口吻提到了那些没有全力参与金融领域竞争的大型科技公司。穆迪指出,这些公司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其技术实力堪称雄厚,用户数量庞大、市场势力强大而且还不缺钱,它们唯一欠缺做的就是没有全力参与到金融行业中来或者直接收购一两个金融科技公司做做业务。

    说白了,这些大型科技公司的优势基本与银行一致,某些方面甚至超越银行,只不过业务内容暂时有别而已。无疑,这些公司对银行具有构成致命一击的潜在威胁。报告中明确表示,"这些公司将很有可能颠覆整个金融服务行业"。

    穆迪还在报告中鲜明指出,Fintechs或者大型科技公司对于千禧一代用户的粘性是目前大多数传统银行不具备的,银行的当前主要客户是千禧一代的父辈和祖辈,打交道的企业也掌握在这辈人手中。

    从静态的观点看,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有助于银行的中心地位保鲜一段时间,但从动态的视角看,如果银行不能抓住未来,怎么会有未来呢?为此,穆迪多次在报告中提到不少大型、老牌银行(例如摩根大通)纷纷与新兴Fintechs建立了合作关系。由银行设计贷款,Fintechs负责销售,或许这会是银行长远发展的一个合理途径。从而,银行可以通过中间人与千禧一代保持充分的合作关系。

    千禧一代当前的财务状况不及他们的长辈,因此这代人目前还无法构成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主力,但是这代人对智能手机移动业务青睐有加,这使其成为Fintechs和大型科技公司竞相追逐的对象。

    应该看到,一旦千禧一代财务能力越来越强,粘性的客户关系将有助于Fintechs和大型科技公司的长远发展,其道理类似于银行拥有的粘性客户关系。而且,当大量的千禧一代人纷纷倒向Fintechs的线上金融业务时,银行线下分支机构的冗余弊端将暴露无遗。基于此,报告关于千禧一代的论述对国内银行的发展困境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而对国内以网络借贷、移动支付为主的Fintechs则具有借鉴价值。

    2016年,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正式拉开序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遵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更好得开拓业务从而实现发展壮大,这值得深思。2016年同样是国内银行不容有失的一年,银行要从盈利能力近乎见底的低谷中走出来(据最新公开资料,中行、农行、工行、建行和交行的2015年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是0.74%、0.70%、0.50%、0.14%及1.03%),面临的挑战巨大。

    就发展建议及行业前景来说,穆迪的这篇Fintechs与银行竞争关系的报告以及美国财政部同期对外公布的《网贷白皮书》,对中国金融行业内的众多参与机构都具有参考价值。

    《Fintech正在改变竞争格局但它们未必能取代银行的中心地位》报告简版

    新兴的Fintechs(即financial technology firms,指"金融科技公司",下同)的迅猛发展和与之相关的投资金额的快速增长,使得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聚焦在Fintechs引起金融服务的分销、消费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潜力上。

    一些评论人士预测,Fintechs改变了银行在产品设计和定价中的低效现状,并且它们能够满足用户越来越个性化、低门槛的数字化金融服务需求,银行的地位将被取代。但是,当这种转变并不易行、成本不低且对银行不构成风险时,我们认为,银行依然会在金融服务行业中保持中心地位,并与Fintechs既有相互合作也存在彼此竞争,从而促进金融领域的发展。

    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发明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将会是新兴竞争格局面临的挑战之一。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千禧一代人群通常对数字化服务和界面持开放和欢迎的态度当银行要解决大量难题时,Fintechs已经建立了领先优势。但是,银行已经在主动求变,并且它们还具备一些先天优势。许多银行在发展和执行自身的数字化战略时进展不错。其他银行则与Fintechs合作来充分利用后者的商业模式和运算能力、填补产品空白从而迎合新用户。有些银行甚至是直接投资初创公司并充当创业公司的孵化器。加之,银行拥有一些先天优势。

    银行彻底陷入竞争劣势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但是一些因素可能会改变行业规模或者加速转变金融行业。例如,"大数据"成为潮流,使得更换金融服务供应商变得更加容易,这可能会冲破银行最坚固的壁垒。

    Fintechs和它们的投资者被金融服务领域中的数字化机遇吸引

    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和用户越来越需要新型平台以及供应商能够拿出丰富、方便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产品与服务的分销和消费方式正在变得越来越数字化。金融服务行业中近期大量的案例表明,新型Fintechs在当前的竞争格局中制造了混乱并且打断了之前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前景。这些新兴Fintechs往往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且主要通过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和分析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最新的移动技术来低成本地提供如此多服务。

    虽然一些大型公共公司也位居其列,但Fintechs主要由较小的初创公司组成,它们提供针对个人用户和公司客户的一系列金融服务,包括财富管理、小型企业融资服务、消费金融、保险以及支付服务。

    据估计,全球范围内与金融科技相关的初创公司数量高达4000多家,并且这一领域的投资总金额从2011年的大约24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190多亿美元(参见图1)。而且,通过收购和少量的IPO(参见图2)来引导资金退出的事件逐渐增加,加之机构投资金额走高,均表明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基础正变得更加扎实。

    在运用新兴技术夯实行业增长基础的同时,该增长体现出庞大的潜在用户数量和巨大的收入规模(例如,由穆迪评级的银行机构在2014年全年产生的拨备前总收入超过1.2万亿美元)。而且,重要的是金融科技行业拥有吸引和粘住数量庞大的千禧一代人群(这一代人出生在1980年到2000年之间,参见图3)的潜力,他们对以数字化为基础的金融服务持更加开放和欢迎的态度。

    1.1千禧一代数量庞大,并且对数字化服务青睐有加

    千禧一代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化趋势的发展,尤其是在消费者服务领域。从世界范围来看,在2014年,出生在1980年到2000年之间的千禧一代的人口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千禧一代一般要求服务供应商能够拿出丰富、方便且个性化的产品,其中技术在千禧一代长期的成长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根据Payfirma近期公布的一项研究,千禧一代中愿意尝鲜技术的用户数量是上一代的2.5倍并且有超过一半的千禧一代人表示,他们是最早尝试使用新技术的。这些特征在千禧一代习惯在移动设备上获取消费服务这点上体现得格外明显。

    1.2不过,千禧一代还不是当前金融服务行业的主流消费群体

    但是,虽然千禧一代人群的教育背景要优于父辈、祖辈,从与金融服务公司息息相关的大量指标数据来看,千禧一代人的经济水平不及前面几代人:他们成家的数量偏低并且房屋购置率不高、学生贷负担较重、收入偏低以及债务收入比较高,而处在相似年龄水平上,前面几代人的财务状况要强于千禧一代。

    1.3运营成本低且经营灵活,Fintechs的实力还不止于此

    由于Fintechs一般是刚刚成立的而且运营方式灵活,它们通常打造完全属于自己的系统和分销平台,重点致力于收集、分析和开发原始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来定制市场需要的产品,决定什么时候销售、如何销售以及销售给谁。

    进一步来讲,这些Fintechs通常比传统金融机构花费更低的成本,例如,它们无需成立庞大的分支网络机构,同时云计算技术给公司带来了灵活性,并且能够以低成本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甚至是,也许是最为重要的,至少从成本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金融科技商业模式无需获得银行牌照,因而避免了合规要求和监管审查,两者均消耗了传统银行大量资金。

    金融科技行业主要致力于发展零售金融服务

    Fintechs主要通过贷款、融资和与支付相关的产品及服务等方式(参见图5)来致力于发展个人金融领域。在该领域的每一个具体业务中,金融科技行业不仅为崭新的用户体验打开了大门,此举也能为产品需求(或者期望)设立一种新的基准,而且有助于缩减产品成本和交易成本。

    2.1贷款和融资——低成本是一种竞争力

    Fintechs的目标客户集中在无抵押个人贷款业务和小型企业贷款业务领域,这类公司主张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贷款申请和贷款获批流程。公司产品在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手中获得贷款的用户、有短期融资需求的用户、或者从未获得金融服务以及未能充分获得金融服务的用户中广受欢迎。

    这些Fintechs,运营成本较低并且网络平台升级方便,因而它们具备降低整个信贷产品贷款息差的潜力,尤其是当许多公司是在一种不需要获得银行牌照的商业模式下开展运营,因而无须遵守针对传统银行的监管规定并担负相关的资金成本。

    然而,如果Fintechs没有获得银行牌照,那么它们必须与持有牌照的银行合作才能发布贷款(并要支付相关费用)以及结构化打包、营销和销售融资票据。于是,这种模式使传统银行在整个贷款业务流程中充当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而且,既然Fintechs的业务重心是那些常常无法从银行手中获得授信的客户,那么新兴公司产生的竞争威胁便不是吸引走银行现有的客户。

    2.2零售支付——Fintechs推动改善用户体验,但并非完全用不着现金

    以零售支付为主要业务的Fintechs数量和接受这种支付方式的消费者数量均已达到了可观规模。在这一点上,Fintechs的产品和服务尤其致力于实现点对点支付解决方案,移动钱包允许人们通过将信用卡信息与智能手机绑定,从而完成支付、外汇交易以及汇款业务。

    线上支付领域的新进入者,包括初创公司以及大型成熟企业(例如苹果公司、三星公司),都在充分利用移动设备普及性的特点和技术优势从而让支付变得更加简单、可靠。

    虽然迈向一个完全不用现金的社会还有一段长路要走,但是这些公司通过为消费者和企业主改进支付功能并改善用户体验,从而促进了数字化支付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供应商和零售商能够收集和运用数据来为产品和服务增值。

    由于消费者改变支付习惯,需要单一的(或者至少是较少的)支付卡时,传统银行的信用卡用户可能会流失,或者在零售商融资选择固定的金融机构中,信用卡整体使用量会下降。

    但是,与贷款和融资领域中的情况相似,这些新兴Fintechs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前的行业基础设施来发展它们的业务,它们通常与银行合作来拓展客户网络,并且客户的支付业务绝大多数与现有的信用卡或者借记卡绑定。

    进一步来讲,正如下面会提及的,传统银行正在发展它们自身的移动支付应用程序,而且当前拥有庞大的客户数量。在获取客户方面,银行的竞争优势要强于新兴Fintechs。

    银行除了要应对新兴Fintechs带来的挑战,还要处理其它困难,金融科技行业则增长可期

    由于银行正在面临一个困难的经营环境,金融科技行业则增长可期。施加在银行财务弹性上的约束性条件可能为Fintechs提供获得一些竞争优势的机遇。

    有关银行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的展望偏向悲观,低利率水平继续使净利差承压,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新开信贷需求受到限制,而且监管成本和执行成本预计维持在高位。

    虽然银行正在竭力控制支出,包括削减分支机构(随着客户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平台,分支机构显得冗余),但是运营成本未见起色地维持在高位,这是由金融危机时期的一些坏账、IT技术换代升级以及大刀阔斧地重建商业模式、重设地域布局和重修发展战略造成的。

    与此同时,持续不断地遵守各种各样的监管规定正使得合规成本维持在高位,而且制约了银行的某些商业活动,这将进一步使优化资产负债表和商业模式的工作变得复杂。由于经营策略空间受限,尤其是通过增加杠杠来改善盈利水平的能力受到制约,一些银行正在近期拼尽全力修复自身的资产负债表。

    由于银行的资本金要求逐渐抬高,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可期。银行的资本金要求提高,可能会削弱银行的贷款能力或者使银行对某一特定客户群体索取更多利息,这为新兴Fintechs提供了潜在的价格优势。

    但是,随着更多的宏观和微观的审慎监管规定逐渐生效,许多银行在符合新的监管要求中已经取得重大进展,这将释放金融资源和管理资源,从而用于发展和执行数字化战略,我们预期银行的长期偿债能力、融资能力和流动性状况都会取得显著改善。 银行正在积极应对Fintechs的竞争挑战并且充分利用数字化机遇

    当前的许多银行已经采取措施在新兴的竞争格局中维持它们的竞争优势地位,大量的银行已经在发展数字化战略和开发潜在能力方面取得斩获。例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削减分支网络机构的规模同时维持并增强吸储能力

    4.1互联网和移动平台

    当前一段时间以来,传统银行已经提供线上金融服务入口,尤其是超大型银行已经通过这些平台来扩大服务范围,这提升了客户满意度。最近,大量银行越来越致力于逐步建立自身的移动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摩根大通银行(3A,前景展望稳定)、美国银行(Baa1,前景展望稳定)和富国银行(2A,前景展望稳定)跻身全球金融机构移动应用程序下载量最多的行列,据报道,三家银行拥有超过6000万的移动用户。

    4.2与Fintech建立合作关系

    除了WebBank(未评级)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网贷平台提供贷款发布服务(包括贷款发布及与遵守之相关的消费者保护和银行监管规定)之外,还有大量的银行已经与Fintechs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摩根大通近期与金融科技行业中致力于小型企业贷款服务的OnDeck(未评级)建立合作关系,摩根大通充分利用OnDeck的贷款申请程序、评分模型和放贷平台来为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在该合作协议下,贷款将会贴上摩根大通的牌子,由摩根大通对贷款给出定价和风险评估,但是这样的授信流程却要比摩根大通内部的放贷过程显得更加灵活、快捷。

    4.3投资与孵化

    传统银行也已经直接参与到金融科技行业中初创公司的投资浪潮中,例如:一段时间以来,西班牙国际银行有限公司(A3/A3,前景展望稳定,baa1)已经走在投资数字化银行(或者金融科技行业)的最前列,该银行成立了金额达到1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专注于服务早期的Fintechs,以及干脆直接投资Fintechs,在该行的投资组合中包括Ripple(未评级,业务为加密货币)、Kabbage(未评级,业务为网络借贷)以及iZettle(未评级,业务为移动支付)。

    科技领域的格局变化很快,加速转变的潜力会长期存在

    新产品或服务迅速升级换代的潜力的确有可能引发金融服务行业的快速转变。于是,我们确确实实会见证到大量潜在的变化可能预示着或者导致金融服务行业大规模加速重建的发生。

    5.1降低与当前银行的粘性

    "开放数据"的发展,将允许金融机构更加方便地分享和收集客户信息以及减少客户改变或者选择其它金融服务供应商的阻力。

    Fintechs为纯线上企业提供具有竞争力或者另类的存款产品,这将加速身份识别技术和数据安全技术的发展。

    5.2更加明确的监管立场

    到目前为止,许多官方机构的立场一直是将支持创新作为更加广泛的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部分。但是,大多数机构一直没有就审慎监管或者意思广泛的金融稳定内涵作出任何明确声明。尽管这种情况正开始发生转变,然而Fintechs的商业模式和相关风险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而且这一新兴领域的规模正在做大。

    也就是说,由于越来越多的Fintechs的商业模式不需要获得银行牌照——这实际上有助于它们以较低的成本运营——消费者保护机构应该对这些Fintechs和它们的经营活动施加基本的监管,例如,关注数据安全、消费者隐私、知情同意条款以及产品定价规定。

    5.3"大型科技公司"的闯入

    ​到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消费者技术公司大多还没有参与金融科技业务,而有些公司则是值得注意的例外,包括提供移动支付产品的苹果公司和三星公司以及谷歌公司(Aa2,前景展望稳定)的Compare(未评级),一家比价应用公司。

    但是,技术实力(软件或者硬件技术)雄厚的公司,加之客户数量庞大,市场势力强大以及资金充足,这些公司将很有可能颠覆整个金融服务行业。例如,中国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AI,前景展望稳定),已经通过其金融服务分支机构蚂蚁金服(未评级)来向海量的客户提供种类丰富的金融服务。

  6. 创投圈自媒体人说道:

    互联网金融是国内提出的概念,科技金融是国外的概念,两者概念中包含的业态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这都无所谓的,本来就是两边各自提炼的概念,怎么能指望内涵完全相同呢?至于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建议大家买几本书看看吧——你会发现所有人提炼出的内涵都是不一样的,这与研究者的角度是有关系的。虽然书上讲的都不一样,不过看看也是有好处的,兼听者明么,这样你就形成自己的概念了。
    现在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最大的问题是,以前那拨自称——只能说是自称了,因为到底是不是互联网金融公司,众口纷纭啊——做互联网金融的人,现在都该说“我们是科技金融公司”了,毕竟互联网金融这词大家已经听腻了,科技金融听上去,似乎逼格高一点哦。

    科技金融是只的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很多人容易理解错误。科技金融不是利用科技手段服务金融,是用金融的方法扶持科技型企业。这是我国转型发展期间新生出来的,国家的富强需要科技的增长,需要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银行就是要扶持这一类的处在科学技术转化中的企业,这就是说的科技金融。当然科技金融还有很多内涵,并非传统意义的抵押借贷,更多的是金融创新?

    作在小诺理财微信上看见的:互联网金融,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提供新型的金融服务,这是互联网时代,科技推动金融创新的一个自然结果。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27日的论坛发言上表示,互联网作为一个交易平台,形成了跨银行、跨保险、跨证券等多种风险交织的情况,从监管的角度考虑就需要防止“交叉感染”;另外,必须保证互联网经营的合法性,毕竟一些非法的互联网经营是互联网金融目前最大的隐患。同时,合法经营的规范性必须有所提高。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科技的进步极大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等创新模式能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作为一种处于“青春期”的新兴业态,目前出现各种问题是难免的,仍需警惕金融科技进步带来的监管难题,及时跟进监管配套,同时更要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充满信心。

    期,国际三大知名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投资者服务有限公司发布了一份题为《Fintech正在改变竞争格局但它们未必能取代银行的中心地位》的重要报告。报告就当前十分热门的Fintechs(即financial technology firms,指"金融科技公司",下同)与传统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展开了有价值的分析讨论。

    报告中,穆迪详细阐述了新兴Fintechs与传统银行之间的市场地位、竞争优势及未来前景。报告认为,Fintechs的用户基础广泛、发展前景广阔且自身及其辐射的领域具有高科技化、信息化、数据化等特征,不过,这些优势尚不足以对传统银行构成致命威胁。

    穆迪在报告中再三提到,银行最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拥有海量用户且资金、技术实力尤为雄厚的大型科技公司(即BigTechs)。因为,一旦这些巨无霸企业(报告特别提到中国的阿里巴巴控股有限公司及其金融分支机构蚂蚁金服)全力转向金融行业,叠加千禧一代人群(出生在1980年到2000年之间)逐渐成为金融消费市场的主力等因素,那些不求改变或者转型不佳的银行将被淘汰。

    毫无疑问,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传统银行的中心地位虽然能够维持一时,但明显不够扎实,要做的功课还有太多。

    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中,在金融市场的普遍认识中,抑或在经典的金融类教科书中,银行一直是金融行业的标杆,其中心地位难以撼动,核心原因在于银行是金融市场资金融通的中枢机构。不过,这一现状目前却受到新兴Fintechs的有力挑战。

    根据报告,Fintechs包括:网络借贷平台、零售支付,智能投顾、众筹、医疗保险、个人理财以及虚拟货币等(参见图1)。

    这些Fintechs之所以能成为金融行业的成功搅局者,主要有以下原因:

    金融服务行业加速向数字化趋势转变,为Fintechs的发展塑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运营成本低且经营方式灵活,用户体验获得显著改善,移动金融服务尤其受到千禧一代人群的青睐,这让Fintechs占据领先优势(参见图2)

    Fintechs的客户主要是那些从银行手中无法获得贷款或者不能充分获得金融服务的消费者或者小型企业。也就是说,当前的Fintechs的业务范围与银行没有明显的交集。处在成长阶段中的Fintechs对银行客户的吸收效果并不明显,其用户大多是遭银行嫌弃的"穷人"。

    传统银行困难重重,表现在分支结构冗余(特别是中国的主要银行,其雇员平均数量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人力成本压力明显)、全球低利率水平使银行净利差承压、运营成本久久维持在高位、坏账持续发酵;

    风险资本可以通过并购或者IPO实现自由进退,表明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基础正变得更加扎实。

    尽管穆迪报告认为Fintechs在市场竞争中攻势凌厉,但并不足以动摇银行的中心地位,这是因为银行拥有Fintechs不具备的优势,表现在:

    庞大的客户数量和相关数据,足以帮助银行设计产品及实现精准销售;

    信贷承销历史长、能力强;

    拥有长期的客户粘性关系;

    与监管机构打交道的经验丰富。

    如此看来,Fintechs和银行的业务版图在金融领域中应该是相安无事的,报告评价道,"银行凭借自身力量将继续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与Fintechs一起成为金融市场中的组成部分"。

    不过,穆迪却以十分谨慎的口吻提到了那些没有全力参与金融领域竞争的大型科技公司。穆迪指出,这些公司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其技术实力堪称雄厚,用户数量庞大、市场势力强大而且还不缺钱,它们唯一欠缺做的就是没有全力参与到金融行业中来或者直接收购一两个金融科技公司做做业务。

    说白了,这些大型科技公司的优势基本与银行一致,某些方面甚至超越银行,只不过业务内容暂时有别而已。无疑,这些公司对银行具有构成致命一击的潜在威胁。报告中明确表示,"这些公司将很有可能颠覆整个金融服务行业"。

    穆迪还在报告中鲜明指出,Fintechs或者大型科技公司对于千禧一代用户的粘性是目前大多数传统银行不具备的,银行的当前主要客户是千禧一代的父辈和祖辈,打交道的企业也掌握在这辈人手中。

    从静态的观点看,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有助于银行的中心地位保鲜一段时间,但从动态的视角看,如果银行不能抓住未来,怎么会有未来呢?为此,穆迪多次在报告中提到不少大型、老牌银行(例如摩根大通)纷纷与新兴Fintechs建立了合作关系。由银行设计贷款,Fintechs负责销售,或许这会是银行长远发展的一个合理途径。从而,银行可以通过中间人与千禧一代保持充分的合作关系。

    千禧一代当前的财务状况不及他们的长辈,因此这代人目前还无法构成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主力,但是这代人对智能手机移动业务青睐有加,这使其成为Fintechs和大型科技公司竞相追逐的对象。

    应该看到,一旦千禧一代财务能力越来越强,粘性的客户关系将有助于Fintechs和大型科技公司的长远发展,其道理类似于银行拥有的粘性客户关系。而且,当大量的千禧一代人纷纷倒向Fintechs的线上金融业务时,银行线下分支机构的冗余弊端将暴露无遗。基于此,报告关于千禧一代的论述对国内银行的发展困境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而对国内以网络借贷、移动支付为主的Fintechs则具有借鉴价值。

    2016年,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正式拉开序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遵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更好得开拓业务从而实现发展壮大,这值得深思。2016年同样是国内银行不容有失的一年,银行要从盈利能力近乎见底的低谷中走出来(据最新公开资料,中行、农行、工行、建行和交行的2015年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是0.74%、0.70%、0.50%、0.14%及1.03%),面临的挑战巨大。

    就发展建议及行业前景来说,穆迪的这篇Fintechs与银行竞争关系的报告以及美国财政部同期对外公布的《网贷白皮书》,对中国金融行业内的众多参与机构都具有参考价值。

    《Fintech正在改变竞争格局但它们未必能取代银行的中心地位》报告简版

    新兴的Fintechs(即financial technology firms,指"金融科技公司",下同)的迅猛发展和与之相关的投资金额的快速增长,使得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聚焦在Fintechs引起金融服务的分销、消费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潜力上。

    一些评论人士预测,Fintechs改变了银行在产品设计和定价中的低效现状,并且它们能够满足用户越来越个性化、低门槛的数字化金融服务需求,银行的地位将被取代。但是,当这种转变并不易行、成本不低且对银行不构成风险时,我们认为,银行依然会在金融服务行业中保持中心地位,并与Fintechs既有相互合作也存在彼此竞争,从而促进金融领域的发展。

    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发明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将会是新兴竞争格局面临的挑战之一。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千禧一代人群通常对数字化服务和界面持开放和欢迎的态度当银行要解决大量难题时,Fintechs已经建立了领先优势。但是,银行已经在主动求变,并且它们还具备一些先天优势。许多银行在发展和执行自身的数字化战略时进展不错。其他银行则与Fintechs合作来充分利用后者的商业模式和运算能力、填补产品空白从而迎合新用户。有些银行甚至是直接投资初创公司并充当创业公司的孵化器。加之,银行拥有一些先天优势。

    银行彻底陷入竞争劣势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但是一些因素可能会改变行业规模或者加速转变金融行业。例如,"大数据"成为潮流,使得更换金融服务供应商变得更加容易,这可能会冲破银行最坚固的壁垒。

    Fintechs和它们的投资者被金融服务领域中的数字化机遇吸引

    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和用户越来越需要新型平台以及供应商能够拿出丰富、方便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产品与服务的分销和消费方式正在变得越来越数字化。金融服务行业中近期大量的案例表明,新型Fintechs在当前的竞争格局中制造了混乱并且打断了之前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前景。这些新兴Fintechs往往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且主要通过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和分析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最新的移动技术来低成本地提供如此多服务。

    虽然一些大型公共公司也位居其列,但Fintechs主要由较小的初创公司组成,它们提供针对个人用户和公司客户的一系列金融服务,包括财富管理、小型企业融资服务、消费金融、保险以及支付服务。

    据估计,全球范围内与金融科技相关的初创公司数量高达4000多家,并且这一领域的投资总金额从2011年的大约24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190多亿美元(参见图1)。而且,通过收购和少量的IPO(参见图2)来引导资金退出的事件逐渐增加,加之机构投资金额走高,均表明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基础正变得更加扎实。

    在运用新兴技术夯实行业增长基础的同时,该增长体现出庞大的潜在用户数量和巨大的收入规模(例如,由穆迪评级的银行机构在2014年全年产生的拨备前总收入超过1.2万亿美元)。而且,重要的是金融科技行业拥有吸引和粘住数量庞大的千禧一代人群(这一代人出生在1980年到2000年之间,参见图3)的潜力,他们对以数字化为基础的金融服务持更加开放和欢迎的态度。

    1.1千禧一代数量庞大,并且对数字化服务青睐有加

    千禧一代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化趋势的发展,尤其是在消费者服务领域。从世界范围来看,在2014年,出生在1980年到2000年之间的千禧一代的人口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千禧一代一般要求服务供应商能够拿出丰富、方便且个性化的产品,其中技术在千禧一代长期的成长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根据Payfirma近期公布的一项研究,千禧一代中愿意尝鲜技术的用户数量是上一代的2.5倍并且有超过一半的千禧一代人表示,他们是最早尝试使用新技术的。这些特征在千禧一代习惯在移动设备上获取消费服务这点上体现得格外明显。

    1.2不过,千禧一代还不是当前金融服务行业的主流消费群体

    但是,虽然千禧一代人群的教育背景要优于父辈、祖辈,从与金融服务公司息息相关的大量指标数据来看,千禧一代人的经济水平不及前面几代人:他们成家的数量偏低并且房屋购置率不高、学生贷负担较重、收入偏低以及债务收入比较高,而处在相似年龄水平上,前面几代人的财务状况要强于千禧一代。

    1.3运营成本低且经营灵活,Fintechs的实力还不止于此

    由于Fintechs一般是刚刚成立的而且运营方式灵活,它们通常打造完全属于自己的系统和分销平台,重点致力于收集、分析和开发原始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来定制市场需要的产品,决定什么时候销售、如何销售以及销售给谁。

    进一步来讲,这些Fintechs通常比传统金融机构花费更低的成本,例如,它们无需成立庞大的分支网络机构,同时云计算技术给公司带来了灵活性,并且能够以低成本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甚至是,也许是最为重要的,至少从成本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金融科技商业模式无需获得银行牌照,因而避免了合规要求和监管审查,两者均消耗了传统银行大量资金。

    金融科技行业主要致力于发展零售金融服务

    Fintechs主要通过贷款、融资和与支付相关的产品及服务等方式(参见图5)来致力于发展个人金融领域。在该领域的每一个具体业务中,金融科技行业不仅为崭新的用户体验打开了大门,此举也能为产品需求(或者期望)设立一种新的基准,而且有助于缩减产品成本和交易成本。

    2.1贷款和融资——低成本是一种竞争力

    Fintechs的目标客户集中在无抵押个人贷款业务和小型企业贷款业务领域,这类公司主张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贷款申请和贷款获批流程。公司产品在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手中获得贷款的用户、有短期融资需求的用户、或者从未获得金融服务以及未能充分获得金融服务的用户中广受欢迎。

    这些Fintechs,运营成本较低并且网络平台升级方便,因而它们具备降低整个信贷产品贷款息差的潜力,尤其是当许多公司是在一种不需要获得银行牌照的商业模式下开展运营,因而无须遵守针对传统银行的监管规定并担负相关的资金成本。

    然而,如果Fintechs没有获得银行牌照,那么它们必须与持有牌照的银行合作才能发布贷款(并要支付相关费用)以及结构化打包、营销和销售融资票据。于是,这种模式使传统银行在整个贷款业务流程中充当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而且,既然Fintechs的业务重心是那些常常无法从银行手中获得授信的客户,那么新兴公司产生的竞争威胁便不是吸引走银行现有的客户。

    2.2零售支付——Fintechs推动改善用户体验,但并非完全用不着现金

    以零售支付为主要业务的Fintechs数量和接受这种支付方式的消费者数量均已达到了可观规模。在这一点上,Fintechs的产品和服务尤其致力于实现点对点支付解决方案,移动钱包允许人们通过将信用卡信息与智能手机绑定,从而完成支付、外汇交易以及汇款业务。

    线上支付领域的新进入者,包括初创公司以及大型成熟企业(例如苹果公司、三星公司),都在充分利用移动设备普及性的特点和技术优势从而让支付变得更加简单、可靠。

    虽然迈向一个完全不用现金的社会还有一段长路要走,但是这些公司通过为消费者和企业主改进支付功能并改善用户体验,从而促进了数字化支付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供应商和零售商能够收集和运用数据来为产品和服务增值。

    由于消费者改变支付习惯,需要单一的(或者至少是较少的)支付卡时,传统银行的信用卡用户可能会流失,或者在零售商融资选择固定的金融机构中,信用卡整体使用量会下降。

    但是,与贷款和融资领域中的情况相似,这些新兴Fintechs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前的行业基础设施来发展它们的业务,它们通常与银行合作来拓展客户网络,并且客户的支付业务绝大多数与现有的信用卡或者借记卡绑定。

    进一步来讲,正如下面会提及的,传统银行正在发展它们自身的移动支付应用程序,而且当前拥有庞大的客户数量。在获取客户方面,银行的竞争优势要强于新兴Fintechs。

    银行除了要应对新兴Fintechs带来的挑战,还要处理其它困难,金融科技行业则增长可期

    由于银行正在面临一个困难的经营环境,金融科技行业则增长可期。施加在银行财务弹性上的约束性条件可能为Fintechs提供获得一些竞争优势的机遇。

    有关银行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的展望偏向悲观,低利率水平继续使净利差承压,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新开信贷需求受到限制,而且监管成本和执行成本预计维持在高位。

    虽然银行正在竭力控制支出,包括削减分支机构(随着客户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平台,分支机构显得冗余),但是运营成本未见起色地维持在高位,这是由金融危机时期的一些坏账、IT技术换代升级以及大刀阔斧地重建商业模式、重设地域布局和重修发展战略造成的。

    与此同时,持续不断地遵守各种各样的监管规定正使得合规成本维持在高位,而且制约了银行的某些商业活动,这将进一步使优化资产负债表和商业模式的工作变得复杂。由于经营策略空间受限,尤其是通过增加杠杠来改善盈利水平的能力受到制约,一些银行正在近期拼尽全力修复自身的资产负债表。

    由于银行的资本金要求逐渐抬高,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可期。银行的资本金要求提高,可能会削弱银行的贷款能力或者使银行对某一特定客户群体索取更多利息,这为新兴Fintechs提供了潜在的价格优势。

    但是,随着更多的宏观和微观的审慎监管规定逐渐生效,许多银行在符合新的监管要求中已经取得重大进展,这将释放金融资源和管理资源,从而用于发展和执行数字化战略,我们预期银行的长期偿债能力、融资能力和流动性状况都会取得显著改善。 银行正在积极应对Fintechs的竞争挑战并且充分利用数字化机遇

    当前的许多银行已经采取措施在新兴的竞争格局中维持它们的竞争优势地位,大量的银行已经在发展数字化战略和开发潜在能力方面取得斩获。例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削减分支网络机构的规模同时维持并增强吸储能力

    4.1互联网和移动平台

    当前一段时间以来,传统银行已经提供线上金融服务入口,尤其是超大型银行已经通过这些平台来扩大服务范围,这提升了客户满意度。最近,大量银行越来越致力于逐步建立自身的移动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摩根大通银行(3A,前景展望稳定)、美国银行(Baa1,前景展望稳定)和富国银行(2A,前景展望稳定)跻身全球金融机构移动应用程序下载量最多的行列,据报道,三家银行拥有超过6000万的移动用户。

    4.2与Fintech建立合作关系

    除了WebBank(未评级)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网贷平台提供贷款发布服务(包括贷款发布及与遵守之相关的消费者保护和银行监管规定)之外,还有大量的银行已经与Fintechs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摩根大通近期与金融科技行业中致力于小型企业贷款服务的OnDeck(未评级)建立合作关系,摩根大通充分利用OnDeck的贷款申请程序、评分模型和放贷平台来为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在该合作协议下,贷款将会贴上摩根大通的牌子,由摩根大通对贷款给出定价和风险评估,但是这样的授信流程却要比摩根大通内部的放贷过程显得更加灵活、快捷。

    4.3投资与孵化

    传统银行也已经直接参与到金融科技行业中初创公司的投资浪潮中,例如:一段时间以来,西班牙国际银行有限公司(A3/A3,前景展望稳定,baa1)已经走在投资数字化银行(或者金融科技行业)的最前列,该银行成立了金额达到1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专注于服务早期的Fintechs,以及干脆直接投资Fintechs,在该行的投资组合中包括Ripple(未评级,业务为加密货币)、Kabbage(未评级,业务为网络借贷)以及iZettle(未评级,业务为移动支付)。

    科技领域的格局变化很快,加速转变的潜力会长期存在

    新产品或服务迅速升级换代的潜力的确有可能引发金融服务行业的快速转变。于是,我们确确实实会见证到大量潜在的变化可能预示着或者导致金融服务行业大规模加速重建的发生。

    5.1降低与当前银行的粘性

    "开放数据"的发展,将允许金融机构更加方便地分享和收集客户信息以及减少客户改变或者选择其它金融服务供应商的阻力。

    Fintechs为纯线上企业提供具有竞争力或者另类的存款产品,这将加速身份识别技术和数据安全技术的发展。

    5.2更加明确的监管立场

    到目前为止,许多官方机构的立场一直是将支持创新作为更加广泛的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部分。但是,大多数机构一直没有就审慎监管或者意思广泛的金融稳定内涵作出任何明确声明。尽管这种情况正开始发生转变,然而Fintechs的商业模式和相关风险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而且这一新兴领域的规模正在做大。

    也就是说,由于越来越多的Fintechs的商业模式不需要获得银行牌照——这实际上有助于它们以较低的成本运营——消费者保护机构应该对这些Fintechs和它们的经营活动施加基本的监管,例如,关注数据安全、消费者隐私、知情同意条款以及产品定价规定。

    5.3"大型科技公司"的闯入

    ​到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消费者技术公司大多还没有参与金融科技业务,而有些公司则是值得注意的例外,包括提供移动支付产品的苹果公司和三星公司以及谷歌公司(Aa2,前景展望稳定)的Compare(未评级),一家比价应用公司。

    但是,技术实力(软件或者硬件技术)雄厚的公司,加之客户数量庞大,市场势力强大以及资金充足,这些公司将很有可能颠覆整个金融服务行业。例如,中国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AI,前景展望稳定),已经通过其金融服务分支机构蚂蚁金服(未评级)来向海量的客户提供种类丰富的金融服务。

  7. 陈灿明说道: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以及移动支付正在改变用户实现支付的接入方式,使顾客可以更方便地完成支付,传统的支付介质被新型支付方式所替代,而银行的传统支付结算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

    其次,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网络贷款模式浮出水面并逐步走向成熟,且由于对其平台上的小微企业无需抵押,方便快捷,所以增长速度迅猛,威胁到银行传统小微贷款业务。

    第三, P2P信贷模式实现了小额存贷款的直接匹配,成为未来互联网直接融资模式的雏形,有效地弥补了银行信贷空白,形成了一种全新型的“网络直接融资市场”,未来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体上讲,尽管到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仍处于发展初期,在规模上难以与银行相提并论。但从长远眼光来看,伴随着互联网、大众消费方式以及现代金融理念的发展,银行业支付、小额存贷款等传统业务领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的,互联网正在改变用户实现金融服务的接入方式,传统的渠道和产品被新型的互联网渠道和产品所替代,成为更好处理金融交易和积累客户的解决方案,从而对银行的传统业务构成显著冲击。
    互联网信息的透明化一定会逐步取代金融机构的作用,金融机构本质上就是解决金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这需要时间。
    目前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机遇在挖掘潜在市场,服务传统金融体系还没有服务到的地方。比如大家常说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解决,我们还要强调,现在虽然有很多的宣传都提到这一点,但事实来看,真正的微企业、个体工商户15万元以下的借款服务并没有多少机构在服务。而另一方面,5万元以下投资需求,也很少能在现有金融体系中找到投资工具。
    此外,金融资产缺少流动性、金融运营及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等都是现有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而互联网行业信息透明化、擅长挖掘用户需求、重视用户体验的特点能有效提供解决方案。

    互联网金融或将大整合 剩下不会超过10家
      如今,互联网金融正在疯狂发展,好比打车软件早期。在2013年5月,我旁听了一场由多家打车软件参加的沙龙,看到几家打车软件企业当面相互讽刺、映射,火药味那是相当的浓!回去我写了一篇猜测文章《打车APP一年内完成洗牌,仅剩5家!》,最终,我预估的洗牌大战如期到来,可是最终结果却更令人吃惊。2013年底-2014年初,快的打车、滴滴打车掀起了打车补贴的“烧钱大战”,正好持续到2014年5月结束,打车软件也最终剩下这两个巨头。据说,此次交锋,滴滴、快的打车分别花了14亿、10亿元。
      反观当今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企业,就好比我参加那场沙龙的时候,火药味、资本味均已经具备。(宏民说:本文讨论的互联网金融,主要以P2P、理财产品、众筹等为主,不包含第三方支付,这个细分领域已经相对定局了!)
      下图是我在朋友圈搜集到一张图片,详细对比了最近互联网金融企业大战前储备“弹药”的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短短半年时间内,P2P金融企业密集拿到融资,其中多家背后还有巨头的身影。
      在经过几波互联网浪潮后,投资者和互联网创业者都信奉了一条真理:在互联网领域,必须要快!而提速的最好法宝就是“钱”,也就是拿钱可以买时间,甚至买市场。
      坊间传言,前几年,在京东拿到数亿美金的融资后,投资者对东哥说:今年我不管你赚多少钱,哪怕是不赚钱,但是这笔钱你必须花出去!
      同样,拿钱买时间、买市场的逻辑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是行得通的!
      据我观察,许多P2P金融企业已经逐渐上线“烧钱”行动。比如有利网只要注册就送40元,充值再送10元。积木盒子最近也推出邀请好友注册送10元现金的活动。百度钱包之前推出邀请“10元”活动,或许也是在响应百度旗下理财产品。翼龙贷打着“对不起,我们的活动来晚了”的口号推出“500万超级大礼”活动。此外,陆金所,也按照投资额度返现50、100元不等。
      虽然这些活动可能要花费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费用,和未来某个时候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撕逼”大战相比,这只是毛毛雨而已。
      当然,图中显示的只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冰山一角而已,据坊间数据,截止2014年,中国P2P金融企业约有2000家,众筹企业约有100多家。宏民认为,这个市场的体量足够大,如果平均开来,这2000多家企业存活问题不大。但是用户的选择标准往往是唯强大者是瞻。好比银行,主流的也就那么几家。因此,宏民预计,P2P金融企业经过整合洗牌,最终生存下来的有10家足以,而整合洗牌的时间或许就在这1-2年间。
      而整合的形式,我认为不外乎两种:
      1,烧钱大战,依托雄厚的资本打开局面。
      2,传统巨头深度入局,分得一杯羹。
    互联网金融带给这个世界的变化是史无前例和难以想象的,它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金融的组织构架和理论体系,不了解它的本质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商机。资金在我们生存世界的表现形式只有两种:消费和投资。当资金在消费者手中,大部分都是非理性状态,而在投资者手中则是十分理性的。这就是赌博者(消费)和基金经理(投资)对货币状态完全不同的原因。没有互联网以前,融资人只能从投资者手中拿钱,而投资者的理性货币观会让融资行为变得困难。互联网盛行,融资者开始从网络消费群体手中拿钱(众筹火爆的原因),而消费者的非理性让从他们手中拿钱行为变得超级容易(想想罗振宇的几千万无回报融资如果从投资者手中获取会多么困难,但消费粉丝群则帮助瞬间完成)。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在这种巨大本质转型下飞速发展,正在彻底改变传统金融的所有格局。未来世界,如果你想融资,好好研究你的消费群体吧,他们是你最好的预售平台,哪怕出售的仅仅是思想……

    互联网金融从本质上来看只不过是金融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从而进一步触网,其本质不是互联网而是金融。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只是部分的替代创新,引用沉静的观点“互联网金融打败了金融机构或是挤入市场之后,市场只是多了一家叫做互联网金融的金融罢了,服务的对象和方式基本上还是一样,金融的整体体系和框架也没有任何的改变。就像新政府推翻了旧政府,该贪的还是贪,该腐的还是腐,革命一说只是一面揭竿而起的旗帜,当时用来赢取民心而已。”讨论这种的冲击的大小以及发展的趋势,需要弄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互联网金融产品能够胜出?
    在当下资本市场钱途不明,通货膨胀完爆银行存款的现实情况下,民间闲散资金积蓄成了一条巨大的堰塞湖,迫切需要疏通引流寻找合适的投资途径,而此时互联网金融产品以无门槛、无时限、无监管的“三无”特点,一站式的平台服务,华丽亮相博取了屌丝投资者的青睐,同时银行等传统金融大佬的地主大爷心态,习惯了躺着数钱,面对互联网金融更加主动积极的进攻势头一时也有点犯懵。
    从安全性上讲,余额宝本质上属于货币基金,90%以上是投向银行的同业拆借,如果余额宝垮台,前提就是银行先倒下,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从收益性角度上讲,余额宝最高年化收益7%以上,让你选,你是选择放在银行交保管费,还是选择每天赚个公交钱?从流动性上讲,宝宝们即时兑付毫无限制,一解后顾之忧。以上来看,选择互联网金融,你值得拥有!
    但是问题又来了,互联网金融真的能够颠覆传统金融吗?

    我们再从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三个维度来看。首先,互联网金融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拿P2P而言,现如今的发展已经完全脱离其本质纯粹做平台经营,更多的是承接着担保的角色,这样平台就存在风险集聚,而且一般正规的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一亿最多经营2亿以内的业务,而P2P呢,百万的注册资本能够经营几亿的业务,这真是不明觉厉。同时一个项目没有借款人数量的限制,从而涉及的面无限扩大,一旦翻船也是后果可想而知。其次,在收益性上,其实互联网金融的这些产品银行的理财产品中绝大部分都有,而且收益的话有的比宝宝们还高,这个你不知道吧?为什么投资者不去投呢?同样属于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传统金融机构必须做到充分的风险提示,而互联网金融一时频频打出擦边球,承诺保本收益,造成了违规性的假象。最后,是流行性,这个不是互联网金融可以决定的,这要看央妈的眼色,一旦取消即时免费兑付,流动性也将受阻。

    同时在更深层度上来说,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大家都知道现在是“牌照为王”,你只有具备了牌照,你才有资格去经营特定的业务。牌照本身就是垄断性的象征,而互联网金融以突破创新问世,继而再争取牌照,经营传统金融垄断性业务,那你说是互联网金融消失了呢,还是传统金融消失了。而且互联网金融当下还无法做到从资金募集到资金沉淀再到资金投向完全的自有体系化,所以从本质上互联网金融还是在依附于传统金融存在,只是分了一杯羹。

    最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路在何方呢?
    以后的金融会围绕两条主线开展,一条是科技线,一条是风控线。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各执一只牛耳。
    互联网金融只有解决好风险控制才能应对上层监管以不变应万变,方能长久发展。同时互联网同业的创新竞争也会刺激其进一步向前发展,美国成熟市场货币基金占到GDP的20%,我国目前还是7%的水平,未来还是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传统金融而言,要加快触网的速度,从躺着数钱的舒服日子,慢慢变为走出去收钱,亦或是跑出去抢钱,日子是紧了点,不过只是相对的。
    最后,其实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就像周天子的两个诸侯(嘿嘿,大秦帝国有感),谁想最终上位,就要看你们谁掐得过谁,同时为了保稳自己的位置(中国金融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应该不会坐视一方独大。所以就是像家长教育小孩,不能放任自流,但是也不能天天棍棒伺候,互联网金融现在就是那个会叫的小宝宝,应该会有一段时间的奶吃,大宝宝不急,打铁自身硬,慢慢改呗!

    通过信息透明化、信息快速获取和交互、改变成本结构、改变面向最终用户的产品方式和沟通方式,最直接的改变是提升效率、优化成本和出现新形式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具体而言,崭露头角的改变包括:
    1. 创新支付形式:在线支付/移动支付已经实现了,指纹、瞳纹乃至扫脸支付,或是基于情景更自然的支付方式也可能会出现
    2. 在线理财:不仅仅是把理财客户经理、基金经理变成屏幕上的一个icon,更智能化、更少中间环节、更全球化是一个趋势
    3. 在线券商:可能颠覆原来的券商结构
    4. 在线信用卡:京东白条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未来手握消费大数据的各种大型细分电商公司可能都能在某种程度上为消费者发“信用卡”
    5. 网上银行:美国已经有了,中国传统银行势力太大,但可能会出现结合的形式
    6. p2p(在线借贷):p2p网站起源于英国,美国的两大p2p公司其中一家即将上市,但值得期待的是,中国将发扬光大,p2p总规模超越美国指日可待
    7. 众筹平台(项目或股权众筹):这个领域在中国容易走在政策边缘,但随着整个行业依然让人对未来的创业、投融资形式充满想象

  8. 李楚文说道: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但却是以以互联网的思维在运作。以前说起金融那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而跟互联网一结合就瞬间有一股浓浓的屌丝气息。但也因此,互联网金融做了很多以前传统金融不想或不敢做的事,冲击和改变是自然的。

    首先,互联网金融大大扩展了服务对象,对用户来讲就是降低了准入门槛。如阿里小贷,贷款上限50万,目前的户均贷款额只有三万,只要符合要求的卖家帐号都可在线申请。客户基本都是年收入不超过10万的个体户,这批客户是过去传统银行不考虑的。而现在,由于小额贷款的价值得到体现,很多银行也开始尝试给淘宝卖家贷款(有些银行和淘宝直接合作,有些则是通过数据魔方等工具间接获取卖家资料)。又如余额宝,开通后,1元即可起存,存满100就可以有收益。这个产品推出后,直接引爆了互联网金融概念股。

    其次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减少边际服务成本。目前互联网金融一般是借助网络让用户以自主的方式来完成开户、贷款申请等一些金融操作。如支付宝即将推出的信用支付(类似信用卡的产品),只要是实名认证用户即可在线申请,系统通过你的用户数据,以及征信记录就会自动判断并给与你相应的额度。与传统信用卡的开卡流程相比,去掉了繁琐的线下申请、认证过程,同时避免了人工介入,降低了服务成本。

    最后,是让网上数据成了资产。阿里小贷的放贷额是以店铺的销售额、店铺评价等综合数据来评定的。而信用支付,则是根据你的交易纪录,买家评价等数据给你信用额度。这些网上数据一般都被认可作为你个人信用的一部分。我猜测,不久的未来,央行的征信系统会将网上的信用数据一并收纳。

    互联网金融带给行业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加深了金融行业的透明化,使得金融信息、资讯、数据等一些列原有不够透明的信息流变得更多人可以分享,可以得到,行业竞争加剧。
    同时互联网金融带给金融行业数据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金融项目、产品跟数据化结合紧密,甚至依托数据化趋势发展,变得在市场中更加适应市场的淘汰选择。从近期产品来看,百发100的指数基金就是联合了互联网大数据化而应运而生的产品,后期在金融市场中还将有越来越多的产品
    互联网金融只是对金融板块的一个小板块的分割,互联网金融的各个子行业基本上是依据金融业的子行业进行扩张的,就在目前的话,互联网只能冲击金融业极小的一部分业务,金融业庞大的体系需要互联网金融继续的挖掘,未来的趋势就是挖掘传统金融业的相关业务,让互联网渐渐的渗入到金融业中,在从金融业当中独立出来,创造出属于互联网金融业的金融理财产品。

    事实上,在过去10年全球金融市场经历的好几轮大动荡正在重新雕琢着行业的格局,新科技也在不断变革着金融业。

    在这场由科技驱动的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创新变革中,传统行业中的巨头能否会成为引领创新的潮头?他们的渠道和franchise优势带来的究竟是对创新的渴求和推动,还是排斥和阻碍?

    目前还难判断,但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目前美国已经出现的供给端创新并非是由携渠道和franchise优势的大机构产生,相反,当渠道和franchise成为一种可以依靠的优势,“躺着就可以把钱挣了”的人,很难有激励去思考打破自己这种“躺着稳定挣钱”的模式。因此,我们看到他们在过去的10年,做的还是以前的生意,挣得还是旧钱,鲜有变革。

    另一方面,任何创新都伴随着变化,变化就可能影响到既有的渠道和franchise,产生风险,大机构有意愿承担这样的变化甚至风险?可能很难。

    第三,供给端的创新高度依赖科技和金融的紧密结合,私人公司和合伙制公司/团队比大型的公众持股公司更能有聚集和激励具有相应技能的人才,在开发流程上也更有优势。从海外的实例来看,很多供给端的创新都是由私人公司发起,这些金融科技公司所做的事情,很多都是大金融渠道机构实现不了的。

    机构不变人在变,当市场出现日新月异变化的时候,则愈发显得明显。

    互联网金融的价值在于增进社会福利
    如果交易频率足够高,交易成本足够低,并且交易各方能够自由选择、筛选交易对手,并且与交易对手平等自由磋商,就可以在不增加物质资源的同时,大大增进物质资源的效用,从而增进社会整体的福利。金融交易与商品交易不同的是,交易标的为货币资金。但是,资金交易与实物交易所遵循的原理是共通的。双方从交易中能够获取更大的效用,是交易的基本前提。
    互联网金融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冲击了传统的“金融抑制”空间,让更多的主体加入金融交易中,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具体交易的交易成本,为交易各方创造更大的效用,增进社会整体福利。一枚别针,最终可以换到别墅。同样,如果互联网金融足够高效,也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价值。实物财富创造是我们社会的根本,但如果我们仅用实物财富的创造看待某种经济模式的价值,无疑是对社会价值的片面理解。

    在互联网明星产品“鲶鱼效应”的刺激下,传统金融公司纷纷触网。主要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自建互联网平台,延伸产业链。比如,平安集团围绕“医、食、住、行、玩”全方位布局互联网,包括医健通(健康和病历管理,构建健康整合管理平台)、万里通(整合商圈和积分服务,构建生活消费圈)、平安房市(二手房市场,构建业主生态圈)、平安好车(二手车市场,构建车主生态圈)、陆金所(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构建金融生态圈)等门户网站和平台;此外,还有民生电商、建行善融商务等平台。

  9. 猎头王俊宏说道:

    当我们回顾2013年在中国科技界最热门的几个话题,我们轻易就能找到以下几个事件,余额宝、微信红包、比特币。毫不为过的说,2013是中国互联网界的金融创新年。但问题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即使是在线购物已经成为人们便捷生活方式之一的今天,一旦我们试图在生活中更深入的应用数字体验,科技寸步难行,我们无法用数字支付买咖啡、干洗衣物、乘坐公共交通。因为今天的移动支付,仅仅实现了钱包功能的第一步!整个数字支付的安装、使用体验相比纸币或是信用卡体系,都欠缺快捷。

    在完整的流通环节中,支付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小点,新型的数字支付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用户中,而忽略了整个生态中另外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商户。目前,并没有一个真正适合传统商户的、更为方便的数字收款方式。投入大量的精力设置数字收款,给这些商户带来的却是微乎其微的利益以及无数的安全、法规隐患。建立一个完善的数字支付生态,给予用户、商户双面的价值。才能真正破开移动支付面前的真正冰山。

    当我们回顾2013年在中国科技界最热门的几个话题,我们轻易就能找到以下几个事件,余额宝、微信红包、比特币。毫不为过的说,2013是中国互联网界的金融创新年。《尼尔森2013年移动消费者报告》中显示,在全球10个重要市场中。中国48%的智能手机用户在他们的移动设备上进行银行或金融相关操作,而44%的用户选择移动设备作为购物和消费的重要渠道之一,紧接美国排名第二,而NFC、数字钱包的20%使用率相比第二位韩国的15%高出5%的比率。做为人们日常消费扮演的核心角色的钱包,更是整个互联网硝烟最为浓密的战场。各个初创、互联网巨头、金融大鳄意图用智能设备替代钱包创造了无数的某某钱包、某某宝。让大家似乎嗅到了革命到来的前兆。

    但问题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2013年最为沸沸扬扬的打车软件补贴战大家应该还记忆犹新,在frog办公室附近的出租车司机聚餐点附近,打车公司设立的小小柜台前面门庭若市,排队的都是到这里取现的出租车司机们。补贴方式从早期的话费、再到直接存入支付宝、财付通账号,即使是以近乎免费打车的高额补贴形式,出租车司机们始终最信任的还是现金。我们可以将问题归结为年龄较长人们对于数字账户的不信任。但这种不信任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经过多年的努力,淘宝、天猫、京东、一号店、亚马逊,这些服务已经真正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线购物已经不再是时髦的举动,而是更为便捷的生活方式之一。但这些行为还是只限于年轻人和白领之间。我们可以在网上买到我们绝大部分的生活必需品,我们朋友聚餐可以用支付宝AA,我们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支付水电煤,科技让我们生活的更加方便、有效率。但一旦我们试图在生活中更深入的应用数字体验,科技似乎又寸步难行,我们无法用数字支付买咖啡、干洗衣物、乘坐公共交通。相对其他被科技所替代的随身物品们,支付行为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功能替代,中间涉及着整个金融生态。

    移动化只是支付的第一步!

    但从这些数字支付的命名方式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野心和迫切程度,XX钱包。但移动化只是支付的第一步!也是现实钱包最基本的一点。如同当下所有的热门服务,我们热衷于使用互联网思维去颠覆传统,却往往忽视了传统生态总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也是很多所谓颠覆只能存在口头纸面的重要原因,当我们要使用移动支付,需要安装支付应用,选择支付手段,选择支付方,输入支付金额,完成购买。无论是手动输入账户,还是QR Code、声波识别,与传统的掏钱刷卡相比都麻烦数倍。丧失了除了便携性之外最重要的元素——快捷,如何让整个流程更加简单、自然、顺畅,接近甚至超越纸币、刷卡等传统方式,将是支付革新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Touch ID被Apple引入iPhone 5s,越来越多的厂商将目光放回到似乎并不新奇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随着这些技术越来越成熟和微型化,我们已经可以更轻易的把它们放到移动设备上随身携带,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快速精准的识别身份,快速支付,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推动更多革新。

    支付不只是把钱付出去!

    今年3月8日支付宝举行了一系列的线下活动,通过支付宝可以3元8在KTV或是其他娱乐场所消费一小时,整个活动声势浩大,但从推动货币数字化方面,并没有起到太多促进作用。因为支付并不只是把钱付出去而已,背后是一个完整的流通环节。

    让我们回到那些排队领取现金的出租车司机中间,这些被迫体验着最新支付方式的传统族群,与计算机、智能手机共同成长的数字原住民有着本质的行为差异。他们在收完款后不能使用任何的方式将这些虚拟的数字变现。新型的数字支付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用户中,而忽略了整个生态中另外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商户。目前,并没有一个真正适合传统商户的、更为方便的数字收款方式。投入大量的精力设置数字收款,给这些商户带来的却是微乎其微的利益以及无数的安全、法规隐患。建立一个完善的数字支付生态,给予用户、商户双面的价值。才能真正破开移动支付面前的真正冰山。

    金融创新背后的商业机遇

    中国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有机会直接跨越了西方个人金融体系中的许多进程,金融创新带来的变革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更为方便的体验,更带来全新的机遇,各种XX宝急剧升温让我们窥探到背后的商机。数字化金融让我们可以更方便的对交易数据进行分析,让我们对消费状况、投资收益、信用评价……尽在掌握。

    如果有一天,你在餐厅享受完晚餐,拿着收银条,将它投到门口的自助收银机中,自助收银机通过人脸识别您的身份并显示要付的金额,您通过语音确认付款。这才是数字支付真正应该努力的方向。

    平安的这个,对数据分析专业基本无价值;其次,百度现在很官僚,但技术基础还是雄厚的,可以作为进入数据分析专业岗位积累的起点。金融行业必然爆发式增长的岗位。现在这样的岗位不多,领导还不太知道怎么用这些岗位,不会精打细算——因为市场很好可以靠感觉做事
    一、选择方法的梳理建议。
    人在大学时期能够有自己的男朋友也好,女朋友也好,都是美好的事情,能够认真的去珍惜也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深入的自我认知和认识对方。虽然说非常的深入是需要七年八年,甚至因为人的一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彻底的认清自己和认清对方基本都是不可能的, 但是还是要努力的在各个阶段去寻找重大主题并且想清楚自己在重大主题上的观点以及对方在重大主题上的观点。分手虽然是痛苦的,但是因为双方在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重大问题上有了分歧及早分手,是礼貌的,符合道德的好事情。因为相识较浅,即使觉得味同嚼蜡仍然浪费大好青春去以坚持的名义相互耽误对方,是愚蠢的,不应该的。

    现在您和男朋友需要面对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人生中求平稳,还是求能力的增长以及巨大的风险和回报。这是俩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对于求稳的人来说,户口,孩子的教育,当地的成活成本,目前待遇以及单位的名声很重要。对于寻求成长和刺激的人来说,目前岗位和部门的挑战以及战斗力,能力提升,成长空间,如果优秀未来的平台格局,公司的未来战略的兴趣这些很重要。这是一个大问题,您需要和男朋友深入,坦诚的沟通。

    二、具体的公司和岗位认知
    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基本上问题想清楚了基本上在适当的增加一下岗位认知就很好选择了。比如平安的数据分析师,做反欺诈的,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公司给这个部门制定的目标是什么?目前主要使用什么数据和模型来做反欺诈?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是如何应用在业务中的?业务部门又如何把业务上的反馈传递回来,新的数据分析循环是如何开始的?把这些细节了解清楚了基本上就可以知道自己进去以后能够成长到什么样的地步了。

    至于百度,最近市场上的新闻常常提到百度要从BAT阵营里掉出来了(这个地方补充一句,很多行业以及很多公司都会经历鸡肋期,就是听不到声音和看不到进步,有用户但是挣不到钱,比如腾讯的早期,58同城在O2O发力以前,现在的团购行业;对于处在鸡肋期的企业,不能一概抛弃。),作为即将进入互联网行业的人来说,不要轻易的接受某个结论,要努力的思考和探究。当前互联网行业的最大的可以利用的机会主要来自于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支付的发展,在这俩个要素是腾讯看的很准,做的非常到位,得分最佳;阿里的业务本身也能够从这俩个要素得到巨大的便利,因此也发展的不错。而百度对整个互联网的理想和战略不同,百度是更希望从技术方面在新的浪潮中取得巨大成就,所以在腾讯以微信基础,在移动支付,和滴滴打车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阿里在电商的商家和用户的区域上寻求扩张的时候,这俩家公司在互联网技术上并没有以国际化眼光和技术驱动的视角看待问题,而是以商务驱动的眼光看待问题;百度在这个阶段外界能够看到的最大的动作是深度学习研究院以及硅谷美研的建立和人才的引进。

    我个人很喜欢百度这样的战略上的冒险精神,同时觉得百度在这个方面的坚持并做的不好,就是说选择了技术路线,但是同时还是象以往一样耐不住寂寞想去商务领域和其他公司一拼,比如专车,外卖,移动支付这些,结果由于不擅长,或者由于不能作为公司重点结果除了外卖有一定的份额,其他基本都失败了。这些领域的失败,并不能表明百度就是失败的。

    那么可以如何进一步分析百度呢?有Andrew NG,徐伟,张潼这些人在百度就一定会有技术上爆发的那一天吗?余凯的离开是表示百度的研发战略彻底失败吗?我觉得要绕过这个层面深入的进一步分析。我前一段时间由于忙别的事情没有关注这一块,我觉得可以和面试的人,或者内部的人按照类似对于平安那样的了解方式了解一下内部具体的工作情况,同时也可以看看百度的相关的产品是不是有起色,如果有研发团队对外发布的论文也可以去感知一下。

  10. 猎头王俊宏说道:

    当我们回顾2013年在中国科技界最热门的几个话题,我们轻易就能找到以下几个事件,余额宝、微信红包、比特币。毫不为过的说,2013是中国互联网界的金融创新年。但问题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即使是在线购物已经成为人们便捷生活方式之一的今天,一旦我们试图在生活中更深入的应用数字体验,科技寸步难行,我们无法用数字支付买咖啡、干洗衣物、乘坐公共交通。因为今天的移动支付,仅仅实现了钱包功能的第一步!整个数字支付的安装、使用体验相比纸币或是信用卡体系,都欠缺快捷。

    在完整的流通环节中,支付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小点,新型的数字支付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用户中,而忽略了整个生态中另外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商户。目前,并没有一个真正适合传统商户的、更为方便的数字收款方式。投入大量的精力设置数字收款,给这些商户带来的却是微乎其微的利益以及无数的安全、法规隐患。建立一个完善的数字支付生态,给予用户、商户双面的价值。才能真正破开移动支付面前的真正冰山。

    当我们回顾2013年在中国科技界最热门的几个话题,我们轻易就能找到以下几个事件,余额宝、微信红包、比特币。毫不为过的说,2013是中国互联网界的金融创新年。《尼尔森2013年移动消费者报告》中显示,在全球10个重要市场中。中国48%的智能手机用户在他们的移动设备上进行银行或金融相关操作,而44%的用户选择移动设备作为购物和消费的重要渠道之一,紧接美国排名第二,而NFC、数字钱包的20%使用率相比第二位韩国的15%高出5%的比率。做为人们日常消费扮演的核心角色的钱包,更是整个互联网硝烟最为浓密的战场。各个初创、互联网巨头、金融大鳄意图用智能设备替代钱包创造了无数的某某钱包、某某宝。让大家似乎嗅到了革命到来的前兆。

    但问题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2013年最为沸沸扬扬的打车软件补贴战大家应该还记忆犹新,在frog办公室附近的出租车司机聚餐点附近,打车公司设立的小小柜台前面门庭若市,排队的都是到这里取现的出租车司机们。补贴方式从早期的话费、再到直接存入支付宝、财付通账号,即使是以近乎免费打车的高额补贴形式,出租车司机们始终最信任的还是现金。我们可以将问题归结为年龄较长人们对于数字账户的不信任。但这种不信任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经过多年的努力,淘宝、天猫、京东、一号店、亚马逊,这些服务已经真正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线购物已经不再是时髦的举动,而是更为便捷的生活方式之一。但这些行为还是只限于年轻人和白领之间。我们可以在网上买到我们绝大部分的生活必需品,我们朋友聚餐可以用支付宝AA,我们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支付水电煤,科技让我们生活的更加方便、有效率。但一旦我们试图在生活中更深入的应用数字体验,科技似乎又寸步难行,我们无法用数字支付买咖啡、干洗衣物、乘坐公共交通。相对其他被科技所替代的随身物品们,支付行为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功能替代,中间涉及着整个金融生态。

    移动化只是支付的第一步!

    但从这些数字支付的命名方式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野心和迫切程度,XX钱包。但移动化只是支付的第一步!也是现实钱包最基本的一点。如同当下所有的热门服务,我们热衷于使用互联网思维去颠覆传统,却往往忽视了传统生态总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也是很多所谓颠覆只能存在口头纸面的重要原因,当我们要使用移动支付,需要安装支付应用,选择支付手段,选择支付方,输入支付金额,完成购买。无论是手动输入账户,还是QR Code、声波识别,与传统的掏钱刷卡相比都麻烦数倍。丧失了除了便携性之外最重要的元素——快捷,如何让整个流程更加简单、自然、顺畅,接近甚至超越纸币、刷卡等传统方式,将是支付革新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Touch ID被Apple引入iPhone 5s,越来越多的厂商将目光放回到似乎并不新奇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随着这些技术越来越成熟和微型化,我们已经可以更轻易的把它们放到移动设备上随身携带,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快速精准的识别身份,快速支付,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推动更多革新。

    支付不只是把钱付出去!

    今年3月8日支付宝举行了一系列的线下活动,通过支付宝可以3元8在KTV或是其他娱乐场所消费一小时,整个活动声势浩大,但从推动货币数字化方面,并没有起到太多促进作用。因为支付并不只是把钱付出去而已,背后是一个完整的流通环节。

    让我们回到那些排队领取现金的出租车司机中间,这些被迫体验着最新支付方式的传统族群,与计算机、智能手机共同成长的数字原住民有着本质的行为差异。他们在收完款后不能使用任何的方式将这些虚拟的数字变现。新型的数字支付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用户中,而忽略了整个生态中另外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商户。目前,并没有一个真正适合传统商户的、更为方便的数字收款方式。投入大量的精力设置数字收款,给这些商户带来的却是微乎其微的利益以及无数的安全、法规隐患。建立一个完善的数字支付生态,给予用户、商户双面的价值。才能真正破开移动支付面前的真正冰山。

    金融创新背后的商业机遇

    中国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有机会直接跨越了西方个人金融体系中的许多进程,金融创新带来的变革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更为方便的体验,更带来全新的机遇,各种XX宝急剧升温让我们窥探到背后的商机。数字化金融让我们可以更方便的对交易数据进行分析,让我们对消费状况、投资收益、信用评价……尽在掌握。

    如果有一天,你在餐厅享受完晚餐,拿着收银条,将它投到门口的自助收银机中,自助收银机通过人脸识别您的身份并显示要付的金额,您通过语音确认付款。这才是数字支付真正应该努力的方向。

    平安的这个,对数据分析专业基本无价值;其次,百度现在很官僚,但技术基础还是雄厚的,可以作为进入数据分析专业岗位积累的起点。金融行业必然爆发式增长的岗位。现在这样的岗位不多,领导还不太知道怎么用这些岗位,不会精打细算——因为市场很好可以靠感觉做事
    一、选择方法的梳理建议。
    人在大学时期能够有自己的男朋友也好,女朋友也好,都是美好的事情,能够认真的去珍惜也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深入的自我认知和认识对方。虽然说非常的深入是需要七年八年,甚至因为人的一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彻底的认清自己和认清对方基本都是不可能的, 但是还是要努力的在各个阶段去寻找重大主题并且想清楚自己在重大主题上的观点以及对方在重大主题上的观点。分手虽然是痛苦的,但是因为双方在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重大问题上有了分歧及早分手,是礼貌的,符合道德的好事情。因为相识较浅,即使觉得味同嚼蜡仍然浪费大好青春去以坚持的名义相互耽误对方,是愚蠢的,不应该的。

    现在您和男朋友需要面对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人生中求平稳,还是求能力的增长以及巨大的风险和回报。这是俩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对于求稳的人来说,户口,孩子的教育,当地的成活成本,目前待遇以及单位的名声很重要。对于寻求成长和刺激的人来说,目前岗位和部门的挑战以及战斗力,能力提升,成长空间,如果优秀未来的平台格局,公司的未来战略的兴趣这些很重要。这是一个大问题,您需要和男朋友深入,坦诚的沟通。

    二、具体的公司和岗位认知
    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基本上问题想清楚了基本上在适当的增加一下岗位认知就很好选择了。比如平安的数据分析师,做反欺诈的,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公司给这个部门制定的目标是什么?目前主要使用什么数据和模型来做反欺诈?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是如何应用在业务中的?业务部门又如何把业务上的反馈传递回来,新的数据分析循环是如何开始的?把这些细节了解清楚了基本上就可以知道自己进去以后能够成长到什么样的地步了。

    至于百度,最近市场上的新闻常常提到百度要从BAT阵营里掉出来了(这个地方补充一句,很多行业以及很多公司都会经历鸡肋期,就是听不到声音和看不到进步,有用户但是挣不到钱,比如腾讯的早期,58同城在O2O发力以前,现在的团购行业;对于处在鸡肋期的企业,不能一概抛弃。),作为即将进入互联网行业的人来说,不要轻易的接受某个结论,要努力的思考和探究。当前互联网行业的最大的可以利用的机会主要来自于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支付的发展,在这俩个要素是腾讯看的很准,做的非常到位,得分最佳;阿里的业务本身也能够从这俩个要素得到巨大的便利,因此也发展的不错。而百度对整个互联网的理想和战略不同,百度是更希望从技术方面在新的浪潮中取得巨大成就,所以在腾讯以微信基础,在移动支付,和滴滴打车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阿里在电商的商家和用户的区域上寻求扩张的时候,这俩家公司在互联网技术上并没有以国际化眼光和技术驱动的视角看待问题,而是以商务驱动的眼光看待问题;百度在这个阶段外界能够看到的最大的动作是深度学习研究院以及硅谷美研的建立和人才的引进。

    我个人很喜欢百度这样的战略上的冒险精神,同时觉得百度在这个方面的坚持并做的不好,就是说选择了技术路线,但是同时还是象以往一样耐不住寂寞想去商务领域和其他公司一拼,比如专车,外卖,移动支付这些,结果由于不擅长,或者由于不能作为公司重点结果除了外卖有一定的份额,其他基本都失败了。这些领域的失败,并不能表明百度就是失败的。

    那么可以如何进一步分析百度呢?有Andrew NG,徐伟,张潼这些人在百度就一定会有技术上爆发的那一天吗?余凯的离开是表示百度的研发战略彻底失败吗?我觉得要绕过这个层面深入的进一步分析。我前一段时间由于忙别的事情没有关注这一块,我觉得可以和面试的人,或者内部的人按照类似对于平安那样的了解方式了解一下内部具体的工作情况,同时也可以看看百度的相关的产品是不是有起色,如果有研发团队对外发布的论文也可以去感知一下。

  11. 陈永保说道:

    如余额宝一样,阿里巴巴的这个信用支付,不是一次颠覆性创新。我依然带着有色眼镜认为他们选择在这个时候推出是为了上市有个比较好的股价。

    首先,我们现在已经有多家大大小小的银行提供了几乎完全一样的产品——信用卡。并且,对于相对大额一点的,还有消费性贷款。阿里的这个信用支付是不会在网络下使用的——至少现在不会。
    其次,我们看看客户定位。诚然,现在看到我的这篇回答的人多数将网购认为一种理所当然。就像我们生活中使用水电一样自然,但我们的整体零售额里面,网购所占的份额还没有达到占据绝对份额的地步,甚至相对优势都没有。

    的确,它发展的非常快,但至少今年,它还不是整个社会零售总额的主导力量。

    同时,我们不能不从余额宝的发展中看到,余额宝的客户,包括阿里信用支付的客户,都是屌丝为主。屌丝客户的优势在于网络上数量大,网络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从商业机构来看,屌丝的商业价值是有限的。

    我曾经在余额宝推出的时候,说明是县里面的加油站与庞然大物中石化来比喻余额宝和银行的活期存款的关系。而这一次,阿里弄的信用支付,差距更大!!
    为什么?
    余额宝实际上不是阿里巴巴的余额宝,是天弘基金的余额宝。就像我们听到的增利宝、天天盈一样,是一个基金产品。万科的房子通过中原代理,能够叫中原的房子吗?而天弘货币基金的排名,作为货币基金盈利最主要的变量——规模,在货币基金中都不是靠前的。余额宝的代理商阿里巴巴至今都没有出面来解释和说明——作为基金销售的代理商,它知道自己有这个义务,但显然它不打算这么做。

    而信用支付呢?信用卡是各家银行中职业化、专业化程度最高团队,几乎每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都是如此。它是银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业务。看看台湾银行的发展历程,作为银行业务中最底层外围的信用卡管理团队和专业人士,从IT到业务到高层,最终逐步占据整个银行。为什么,因为他们一直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战斗,最有战斗力的就是他们。哪怕一开始他们最被同行瞧不起。

    ok,看到这样的对手,而且这个队伍还占据人才、资金和市场的优势,是银行各个业务块中最能拥抱变化,目前肯定是独立性最高的队伍——中信交行平安等多家银行高层动荡,信用卡团队一直稳定。阿里凭什么来发起挑战?何况阿里仅仅在网上。而且,阿里为这个项目可是召集了某银行信用卡团队的核心和主要高管准备了两年多。

    说得有点杂,总结下来就是:
    假设我的判断没有错,阿里的信用支付直接是面对的信用卡市场,来抢小额信贷网上消费这块的市场份额,那么,仅仅是市场上多了一家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经营的非银行信用卡中心而已,而且规模,不太可能达到对银行系信用卡中心有影响的地步——三年后能够占据小额信贷市场整体金额的1%?那应该算是个成功吧

    传说中的下划线的下面,写下的文字肯定冷静一些,呵呵。
    我注意到,阿里没有使用自有资金,又是干的跟余额宝一样的事情——风头是我的,利润主要是我的,风险是你的。

    这里不得不批评阿里一下,去年你们的净利润率是多少,天猫上多数商户都在如何生存?你们是在养育他们,支持屌丝的创业,还是在吸干他们的骨髓?那些为了出货倒在仓库的为梦想而过劳死的年轻人,你们表达过你们的敬意了吗?虽然你是赚梦想的钱,但请实实在在的传递价值。

    好了,可能我得部分修正前面的观点,这个信用支付,阿里扮演的还是通道的角色。这就更对银行产生不了什么影响——这就是某家银行通过阿里在做业务嘛。

    无论是余额宝,还是信用支付,支付宝都在做一件事情:让支付过程离银行卡更远,让支付更容易。更加容易的支付,意味着降低了网上交易的门槛。

    作为用户,我为什么要使用你的余额宝和信用支付?除了支付更容易之外,还有一些bonus,余额宝是类利息收入,信用支付是类似于信用卡的提前消费,或曰延后付款。

    这些bonus,对用户而言是目的(因此十分重要),对支付宝而言是手段,降低支付和交易的门槛才是它的目的。

  12. 何帅说道:

    1. 企业征信平台的完善需要税务部门、银行、政府部门机关等的合作。
    2.银行贷款业务模式方面的适当调整。需要央行、国有银行方面的一些政策性的宽松。
    3.由于基础科研具有较大的公益性,而且资金需求量大,风险大,需要政府的支持。也一直在做,如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
    4.政府的税收政策、转移支付对科技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5.关于中小企业的问题,个人认为短期内不是重要原因,因为主要的企业层面的科技研发应该还是会集中在大型企业。当然,其他的火苗,尊重风投就好。
    5.我国国情。在尊重市场自主调节的基础前,需要先过政府这关,制度设计总是跑不掉的,而且政府推动起来,节奏感强。

    我国目前关于科技金融发展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小微企业,相比较大型企业,他们更需要资金的支持,但是在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五大行已经有了成熟的业务市场,科技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巨大,而且未来发展不确定,对于银行来说风险巨大,他们在传统市场上已经可以获得足够的利润空间,所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去投入科技企业。
    第二,科技企业如果要获取金融支持,还可以寻求一些非金融机构支持,例如风投,小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等等。但是在目前的中国,这类非金融机构发展尚不完善。
    第三,科技金融的发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信息阻塞,银行等金融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城。 要素市场发展十分欠缺。一方面科技企业有大量含金量高的研发成果,找不到投资者。另一方面投资机构无法准确评估科技项目价值,企业信用等级。所以在要素市场上,知识产权交易,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也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以上的问题,如果单纯靠市场来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就目前而言还比较困难。因此政府的扶持就显得十分必要。当政府给予扶持,一方面对投资机构而言,风险相对减小,对企业而言,就有了更多的机会。

    金融科技创新大潮汹涌来袭,银行业将迎来“自动化拐点”。花旗预计,未来十年中,仅欧美银行业就将有30%、近200万从业人员将很快失去工作。中国银行业的处境不容乐观。除了蚂蚁金服、微众银行、京东金融以及借贷宝等新生事物带来的冲击,中国银行业还面临着经济转型期的巨大压力。银行“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利润零增长渐成常态。
    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一开始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如今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首先,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金融与科技结合意愿强烈;其次,风险投资界看中金融科技公司的增长潜力,加大投资力度;最后,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各国政策都在鼓励并支持金融新范式,以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P2P)、互联网保险等为代表的金融业态快速发展,形态日趋多元化,已渐成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随着金融市场改革、利率市场化以及资本市场热捧的催化,京东金融、陆金所、借贷宝相继完成巨额融资,蚂蚁金服和玖富正在酝酿B轮融资,且都有上市计划。以互联网巨头、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组成的“三分天下”格局逐渐明晰。
    科技驱动金融创新,正是金融科技的本质。强调技术对金融的改造、革新乃至颠覆,而非传统金融产业的互联网化。网络借贷是金融科技公司中占比最高的行业。互联网平台帮助金融实现托媒,释放了过去始终未被满足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投融资需求。互联网技术使得信息的流转更为快速和公开化,将原本旧有的依托人际交往来的渠道和资源的旧有商业模式打破,使得借贷得以在公开的平台上批量操作,将借贷的各个环节在市场上重新定价,推高了围绕平台搭建和运转的各个节点在借贷中的价值。
    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为客户提供纯线上服务,简化业务流程,优化产品界面,改善用户体验。这一策略在所有金融科技行业都适用。线上服务通常是自助服务,简单明晰的操作流程变得至关重要。在设计流程的时候必须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让整个操作流程能在短时间内通过点击鼠标就能完成金融科技最大的意义就是实现资金融通过程中的去中介化。

    网络借贷平台的切入点在于对细分市场的把握程度。总体来说,网络借贷的客户群体主要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但每家平台的业务切入点各有不同。玖富推出移动金融战略,致力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风控技术为粉丝用户提供简单高效优质便捷金融服务。蚂蚁金服战略投资的趣分期则是面向大学生提供分期消费的金融服务平台,侧重于消费金融领域,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提供分期购物和现金消费等服务。九鼎集团旗下“借贷宝”定位于信息中介平台,专门针对熟人借贷领域,力求促使借贷行为标准化。初期通过资本驱动、大量的地推直接获取C端客户,其次通过与B端的合作导入客户,后期通过平台运营、借贷撮合对客户进行一定的筛选,快速甄别有效的客户,再造借贷关系链,盘活的民间资本,打造金融闭环。
    金融行业的每次变革都与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新技术的运用正在改变金融行业的生态格局。科技在金融领域是不可阻挡的力量,可以改善客户服务、风险管理并提升效率,并会带动有新生力量发展。金融科技的颠覆之路是循序渐进的,成功公司通常会采用资本支撑科技、科技助力金融策略,成为行业中的领先者。

    笔者认为,成功的金融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的有以下几点特质。首先,战略上固化细分领域,圈定服务人群;其次,通过特定营销模式获取有效C端客户。最终,利用互联网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纯线上服务,实现金融服务标准化。
    宏观经济形势下行,整个金融业面临的问题与考验,会更为严峻。金融领域的新兴事物难以摆脱诸多风险的阴影,注定会伴着争议成长。

    继3月份微信提现收费之后,9月12日,支付宝也正式宣布将对个人用户超出累计2万元免费额度的提现业务收取提现金额的0.1%作为服务费。相对于微信的提现收费,支付宝本次实施的提现收费策略明显对于用户的影响更大些。这是因为,微信本身主打的是小额支付,大多数用户在微信钱包中并不会留存太多资金,提现收费对用户的影响较小;而支付宝则不同,它如今已成为很多用户重要的大额资金存储渠道,提现收费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影响还是蛮大的。当然,这些仅是用户层面的影响,在行业内,大家讨论的还是支付宝的这一提现策略,会不会引发用户的挤兑?作为蚂蚁金融重要的资金导流渠道,支付宝的提现策略会不会对蚂蚁金融的业务产生重大影响?曾经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超级驱动的支付场景是不是还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方支付红利“示弱”

    目前,蚂蚁金服在完成B轮融资之后,整体估值已近600亿美元。今年,从线上到线下,蚂蚁金服在诸多场景中出现:餐饮、超市、KTV、打车……除了支付宝沉淀下来的庞大的资金,蚂蚁金服还同时拥有海量的用户、详细用户行为数据等,从单一支付功能,到近乎全能的金融帝国,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的这一功能起到了重要的渠道作用,它不仅为每项业务提供资金导入,还承载起“出口”的作用,盘活且推动了阿里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说,蚂蚁金服用自身的成功向业界展示了支付场景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性。

    如今,支付宝突然宣布提现收费,是不是蚂蚁金服自毁“长城”呢?我想:并不是,而是支付场景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性正在发生变化。这一点,从微信支付的崛起就可以见一斑。

    2014年的春节,一直觊觎互联网金融的腾讯,以微信红包的形式骤然杀入。马云甚至将“微信红包”的成功称为“偷袭珍珠港”,并疾呼自己头上的“天”要变了。其实我们认真分析,微信之所以能够凭借“红包”一举击破阿里多年来辛苦建立的支付场景壁垒,踏入互联网金融,其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是强大的客户资源。腾讯从“抢红包”活动中获取的最大利益也是客户资源的暴增,因为微信“新年红包”提现必须绑定银行卡。这让腾讯得以迅速地将自己庞大的用户群体迁移至其互联网金融平台之上。第二:强社交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需求被微信激发。依靠QQ和微信两个强社交平台,腾讯抓住了未来互联网金融连接环节中的“人”这一端,进而构建出了自己庞大的互联网金融综合发展的生态圈。

    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传统银行也在发力支付场景建设,移动端的开发也趋于成熟,从支付体验上来看,其和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差距已越来越小。另外,相对于第三方支付依靠传统银行的结算机制,传统银行的支付服务则使资金在银行内部封闭运作,极大地减少了资金流动成本。并且传统银行也已渐渐开始借助社交平台且积累了庞大客户群,一些创新服务如网点查询、转账支付、交易提醒、理财购买、无卡取款等功能正让传统银行逐渐挽回相对于支付场景的劣势。传统银行的逆势上扬,给意图基于支付场景的优势纵向切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互联网公司泼了一盆冷水,毕竟相对于金融服务早已完善的传统银行体系而言,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已不存在。从微信、支付宝纷纷迫于成本压力提现收费,也不难看出,第三方支付所谓先服务后盈利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互联网金融迫切需要创新和技术变革来推动庞大“车轮”的滚滚向前。

    技术驱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未来

    尽管如今支付行业依然热闹,一批“新玩家”也正试图从第三方支付切入到互金领域,如360意欲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乐视首次公布金融生态及O2O战略、滴滴正在寻找购买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市场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分化,且相对于支付体验来说,差异化特征也是日益同质化,再加上传统银行体系的渗透,让众多互联网企业试图通过支付场景的建设来切入互联网金融之路越走越窄。这也是为什么早就在支付市场布下棋子的BAT纷纷转向金融科技的原因所在。

    支付场景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正日益衰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已经脱离对支付场景的依赖,转而更重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可能带给人们在金融服务中的便利体验。蚂蚁金服的蚂蚁花呗、腾讯微粒贷、京东白条等等,早已进军互联网金融市场,为大众提供小额贷款服务。而这些服务无不是通过大数据的积累来对用户进行信用画像,完全脱离了传统借贷的复杂耗时授信模式。蚂蚁金服和京东白条已经可以根据大电商用户的关系性数据,来确定是否向贷款人放款以及放款的利率、额度、期限。

    而和阿里、腾讯、京东相比,百度金融背后的技术储备更是得天独厚。本身就是技术驱动型企业的百度,不仅重视人才储备,还兼有浓厚的研发文化,让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方面得以取得不断的突破、领先。百度金融则吸收这些优秀的基因,并将之用在金融科技的发展之上,孕育且驱动身份识别认证、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量化投资、金融云等五大金融科技的发展。

    虽然百度凭借手机百度、百度地图、百度外卖、百度糯米、爱奇艺、携程去哪儿、Uber等百度系及外部伙伴合作,已经构建起完整的支付生态闭环,甚至在票务、外卖等场景中,百度钱包已成为增速最快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工具。但百度金融似乎并没有过度依靠支付场景的助力,而是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技术路线:依托背后强大的百度技术基因,打造真正的金融科技公司。这是因为在BAT看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进入下半场,依靠支付场景和用户构建的壁垒优势已不存在,互联网不再是营销和服务的一个简单渠道,而应该是创新技术输出的手段,这是金融科技的前景所在,也必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未来。所以百度金融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升级传统金融,并通过自我探索和开放合作的“双路径”实现金融科技的愿景,开放金融云为金融机构输出包括人工智能、安全防护、智能获客、大数据风控、IT系统、支付“六大技术能力”,真正实现普惠金融。

    不管是微信提现的收费,还是如今支付宝提现的收费,甚至百度金融坚守的技术驱动理念,都可以看出BAT三家都已从支付场景争夺的鏖战之中解脱出来,开始真正探索并布局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三家都已认识到,支付场景已非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所在,纷纷转战金融科技,即代表大家都认识到,金融科技才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制胜点,其强调的技术赋能金融其实只是开端,技术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和推动商业和生活才是真正发展的方向。

  13. 瞎琢磨说道:

    谷歌 苹果 都在做,主要技术方案就是从RFID演化过来的NFC(近场通信),由飞利浦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中移动也做过带支付功能的SIM卡,但只能做NFC通信中的标签,功能受限较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内置NFC芯片的智能手机较少,但各大公司貌似都对这项技术很感兴趣,带NFC功能的手机估计在2014年达到一定规模。

    移动支付的话,国内其实不说就都能猜是哪几家了。相比之下,国外诸如Square,作为一步步征服了老美的线下支付场景的代表,它那套好产品+垂直市场 + 本地化 +走心的内容的路子让他从老美的小商户开始,到最新数据显示,Square全年净营收为12.67亿,同比增长49%,并且正在趋向于收支平衡,而且随着Apply Pay,Google Pay等崭新的移动支付方式出现和成熟,Square这个“连接器”无疑将会受线下支付场景中的商户和用户所喜爱。关于它那套的好产品+垂直市场 + 本地化 +走心

    卖会遇到的痛点,然后尽量让克服这个痛点变简单。如果我们可以解决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让商户可以更关注于做生意,比如增加商品种类或者加大营销力度,那么我们就赢了。这是不是产品的故事,而是我们的故事,通过给予用户他们需要的工具来提高效率。”
    ——Square产品沟通与营销总监Khobi Brooklyn

    Square:好的产品是一座桥

    提到创业,不少人都会想到各种创业维艰、成本支出以及琐碎手续,甚至有人很是向往欧美国家的手续简化的政策环境等,然而,在几年前,在欧美成立一个微小企业,尤其是小本生意(咖啡店、蛋糕店、餐馆等等),光是“支付”这一环节的成本之高和手续之繁杂却是虐足了不少商户。

    你可能会说:支付有什么难的?掏出钱包给现金、刷卡,或者掏出手机让人家扫二维码不就是分分钟搞定的事情?

    但假如一夜之间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的线下支付要给手续费了,你会咋办?回想三四年前,你见到有多少国内的线下商家可以接受支付宝付款或者微信钱包?

    欧美社会也是如此,在电子钱包诞生之前,携带方便、优惠多、超强消费等优点,让欧美社会的消费基本是离不开各种信用卡。

    而为了让顾客能安稳地刷上卡,小微企业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第一种代价是刷卡手续费。比如说在澳大利亚。对于普通的刷卡支付来说,很多商户对银行的收费标准和程序一直都感到很困惑,除了固定的手续费以外,还需要按照成交额上交不同等级的额外费用,而银行方面也不倾向对商家透明公开其复杂的收费标准结构。

    第二种代价是设备费用。你或许偶尔在小超市能看见那种台式机般的“老旧的”POS机,操作系统的体验比较差的。假如你是商户老板,你是宁愿不更新POS机和刷卡设备,让自己和员工习惯这种差劲的收款体验,还是定期付一笔款买新设备,还要花时间参加新设备培训?

    如果小商户老板不接受顾客首选的支付方式,顾客就不在他们那里消费了,所以他们还是只能不情愿地为顾客的刷卡而“埋单”。

    那么小商户老板还要继续被“虐”下去么?

    2009年,正当移动支付概念开始被提出,移动支付市场开始升温,各种相关技术逐渐成熟,世界各个区域的互联网公司、通信设备公司、运营商都在密谋怎样切未来这块几千亿的蛋糕,同时智能手机开始颠覆功能手机市场的时候,Square诞生了。

    杰克•多西

    Square是由Twitter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吉姆•麦凯尔维等创办的移动支付公司。吉姆•麦凯尔维曾经试过在一个艺术博览会上连一块玻璃都卖不出去,就是因为他不接受信用卡付款。杰克•多尔西说:『这是两千美元的损失。』

    Square最主要的应用产品是面对商户的Square Register,一款在发布时就怀着替代传统POS机野心的软件。要知道,当时POS机的市场规模可是相当庞大的,光北美市场就超过了100亿美元,而且这个行业还是挺垄断的,市场份额都集中在IBM、HP、NCR这些IT巨头的手上,操作系统几乎清一色的都是Windows,除了一点点Linux的设备。

    Square靠什么来打破这种市场格局,从科技大佬的嘴里把“肥肉”抢走,完成逆袭呢?当然不能去造比IBM、HP、NCR功能更多更强大的POS机,因为根本不是对手。只能靠颠覆式创新。

    黄太吉CEO赫畅说过:“通过信息交互手段的变革,改变原有行业的成本结构,这是颠覆式创新。”

    打个比方,古时有一个小镇中央有河流穿过,老百姓为了要过去必须坐上摆渡船,于是摆渡船的生意越来越好,虽然老百姓不情愿,但还是为了能过去河对面摆个摊儿赚点吃饭钱,还是得给这笔过河费,不然就得游泳过去了。有一天,突然来了工匠,建了一座桥,老百姓就自然选择从桥上过,不用给钱、不用冒着掉水里的风险、也不用怕晕船,然后摆渡船就“退休”了。工匠不收过桥费,只收桥上摆摊的租金。因此人来人往,而且桥上买东西又可以看江景又方便,甚至还桥还不止是桥,还成了一个当地的“景点”了,同时小商贩的生意更好了,也更乐意掏钱付租金。真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在互联网行业,好的产品往往是颠覆性的,就像桥一样,让用户无需面对困难“望河兴叹”,比如Square在2010年左右最早推出的硬件产品Square Reader。方形的它可以插入智能手机或平板耳机孔里。Square的名字就由此而来(因为“Square”有“正方形”的意思)。配合Square Register这个应用,可以实现刷卡支付。作为手机刷卡界的鼻祖,Square的产品在中国国内被大量科技公司模仿,比如说拉卡拉。

    有了这个迷你的读卡器,所有商户就可以把手机等移动设备当作一个POS机使用,让顾客在刷卡后可以在设备上直接签名来确认付费,这种感觉的确是爽,快!

    Google商店上的Square Register

    更为颠覆性的是,Square竟然决定把Square Reader这玩意儿免费送给商户!要知道传统的台式POS机的费用比一般人一个月的房租还高,而且每申请一个Square Reader,客户都可以拿到10美元的补贴。这一下子给人的感觉是,这个简直是豪赌,是要把市场“玩坏”的节奏啊!

    所幸杰克•多西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创办了推特的传奇人物。有他出面拉个风投绝对不是难事。

    那Square为啥敢这么“变态”来个软硬件免费呢?因为“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来埋单”。Square可以在手续费这里拿。传统的信用卡公司收取商户最高达5%的手续费,而Square才收2.75%。为了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Square 还面向小型商户推出了每月 275 美元的包月套餐,比 2.75% 的费率还要优惠。因为信用卡的种类多样,发卡行也不同,所以商户缴纳的刷卡费率往往各不相同。能搞明白自己究竟给银行扣了多少钱的商户不在少数,而Square 以其透明的收费也能够获得商户的青睐。

    假以时日,软硬件的钱都是可以赚回来的,而且这些成本会越来越低。

    之后Square还发布的硬件有Square Stand(2013年发布),带有刷卡槽的iPad底座,原理和通常人们能够看到的POS机差不多,消费者刷卡随后商家可以在iPad上进行操作;另外一个产品是新款的New Square Reader,比老款的要大一倍多,因为带有无线NFC识别支付功能的芯片读卡器,刷卡就不是刷磁条而是整张卡塞进Square Reader里。Square Reader里可以适用于苹果支付、安卓支付等其他支付方案。

    New Square Reader

    Square Stand

    “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地让小商户有机会使用全球最智能和“性感”的付款设备。”
    ——Square官方博客

    让这座桥架起更多用户:给这座桥挑个好风口

    之前说过,当时移动支付市场是硝烟四起,Square也不是第一个进入市场的,比如说ShopKeep比Square成立更早,两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收款应用都可以在iPad上运行。但当时的游戏格局就是大家都在跑马圈地,谁跑得快谁就能把对手挤出局。因此Square不断一边在烧钱补贴,一边高调地拿融资,不仅在烧投资人的钱,而且还把竞争对手的潜在投资者吓跑,把对手的资金来源“切断”。

    但钱烧得再多,也要花在刀刃上,关键还是得“抱大腿”,借别人的势。2010年啥最潮最火?苹果。老工匠的桥要稳固,最好还是找个木材供应商合作加固桥柱。

    Square Reader刚出的时候,只支持iPhone,而Square Reader也只能在iOS上使用,无论是Square有意无意要和苹果“勾搭”起来,2010年推出的Square Reader简直和iPhone白色版的造型设计是一致的,根本就像苹果公司自家出的一样。Square就是搭了iPhone这个风口的顺风车。

    那么对于当时作为“初期使用者”的商户和用户(我们在此把愿意接受Square Reader刷卡方式的顾客统称为“用户”),心理反应是如何的呢?

    首先是商户。我们综合前边的分析,小商户群体是北美支付市场2000多万个个体中最被忽视的群体,其中还有很多想靠周末摆个摊赚点小钱,平日就在自家捣鼓一下工艺品,没有自己固定门店的自由职业者,其中不乏喜爱iPhone等新潮数码产品的潮流人士。这些商户一旦使用上Square,那不光是自己卖的东西,就连付款这种逼格都会噌噌噌地往上提升。作为第一波Square的使用者,这些商户会对没见识过的用户说:“没见过吧?牛B不?知道这玩意儿叫啥不?我来告诉你…”,竟然成了Square的品牌布道者,向各种用户“安利”Square的万般好处。自然这些小商户的其他小商户朋友也会来凑热闹申请一个,反正不花钱还省了钱呢。

    那当用户试过几次“秒付”的快感后(说真的比现在Apply Pay不会慢几秒),他们也会对还没用上移动支付的商户的付款体验形成落差。这种体验一旦形成习惯,或者说“上瘾”,就没办法回头了。于是Square很自然地变成了首个进入大部分顾客心智中的移动支付品牌,品牌定位就此形成。用户也会像商户安利用这种设备来刷卡是多么爽,而首选推荐的就自然是Square了。

    如此循环往复,更多用户带来了更多客户,更多客户带来了更多用户。

    2013年,Square Stand刚推出时,竟然还在苹果专卖店中销售,售价为299美元。商户将 iPad 锁在Square Stand上,再把Square Stand与收据打印机、现金抽屉、条形码扫描器等设备相连接,便可以让消费者直接在iPad上签名消费。杰克•多西在推出时表示,传统POS机“丑陋、缓慢、昂贵复杂”,而Square Stand更加漂亮、快速、用户体验更好。

    除了抱苹果这个“大腿”,Square还抱了星巴克,跟星巴克高调合作而且还接受了星巴克的1000多万美元的投资。

    同时Square也没闲着,不断开发新产品。针对商户提供开发票、融资、外卖、CRM等服务,极大提高了商户的粘性;而针对用户提供电子钱包等服务方便好友之间转账。虽然针对用户的服务没有出现风靡一时的现象(不然Square就真成北美线下版的支付宝了),不过这个举动的确刺激了苹果和谷歌开发自己电子钱包的举动。

    Square的产品一览

    架桥秘诀:垂直市场 X 本地化 X 走心的内容

    因为Square产品本身的社交属性非常弱,如果只通过线下口碑传播的方式,这种推广方式未免太慢了。而Square Register这个应用又不能脱离硬件来使用,所以没有硬件的商户即使下载了应用也体验不了什么好处。

    Square团队其实在不断地做一整套的推广,其中包括了在纽约的时代广场上投放户外广告,并通过数据分析各种推广渠道带来的效果。

    但广告毕竟也挺烧钱,所以需要通过媒体公关来帮忙品牌传播是一个长期来看性价比高的选择。虽然Square和杰克•多西一向是大媒体的报道话题之一,但是想一次性接触到所有用户并不存在很简单的方法,所以,重点要放在找到核心群体,与他们直接对话,然后慢慢地影响其周边的客户。本地市场的小型媒体具备复合效应,而且可以让Square拉近与小商户的距离。

    Square公关团队将大市场分为多个垂直市场,观察这些垂直市场中哪些可以作为突破口多花资源去“以小博大”。例如她们观察时尚、体育、娱乐、食品等行业,发现原来美容院是Square商户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之后只要Square产品增加了新的功能,公关团队就会特别关照美容业,确保媒体可以多多报道 Square 是如何服务美容业的。例如Square发布了预约管理工具之后,Square的公关人员会约见了许多使用 Square 产品的美容沙龙老板,并告诉这个产品将会为她们未来生意的得力帮手。

    另外一个品牌传播中的关键因素是本地化。千万别小瞧了本地媒体的威力。美国的每个小镇都有一份区域性的出版物,几千或者几百人在喝咖啡的时候会打开它来看。而且远离大城市的小镇,正正是Square更为关注的目标市场。同时这些本地媒体通常只报道一些本地发生的鸡毛蒜皮小事,在突然发现有这样一个新潮的科技产品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对于这种难得的选题自然“走过路过,不会错过”。

    正是通过了垂直化和本地化的报道角度,让北美这么多小众市场的商户有属于自己地域和行业的个性化内容需求,催生了Square团队往两种内容上发力:商户的故事和(小本)创业的故事。

    Google新闻搜索“Square Reader”的媒体报道数量,在2010-2013就达到了近10万篇

    Square的团队喜欢讲商户的故事,因为他们的成功就是Square的成功。这种故事可以证明产品有用,人们喜欢它,能够影响相关客户来使用。

    在搜集交流材料的时候,Square的公关团队经常跟商户走的很近,因为小企业的成功就是 Square 的品牌所在。Square团队不仅在他们的社交媒体渠道推这些故事(以及一些视频内容),还经常为他们直接安排记者采访,这样他们就可以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故事。

    例如,美国克利夫兰的一位商户在失业之后开始开卡车卖墨西哥饼,最后成功地开了一家装修时尚的餐馆。Square的公关团队将他的成功故事在克利夫兰当地的社区中进行传播,传递出这个挑战经济逆境、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并展示了Square是如何帮他的。

    Square甚至还帮菲律宾的小商户来看看每天销售面包甜点的情况

    想了解更多“不讲产品讲故事”还可以戳这里《Apple/Twitter/Uber:让别人去讲产品,我们来讲故事》

    “在Square,我们的作用就是提出做买卖会遇到的痛点,然后尽量让克服这个痛点变简单。如果我们可以解决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让商户可以更关注于做生意,比如增加商品种类或者加大营销力度,那么我们就赢了。这是不是产品的故事,而是我们的故事,通过给予用户他们需要的工具来提高效率。”
    ——Square产品沟通与营销总监Khobi Brooklyn

    照着这个思路,Square的公关团队收集的大量营销材料主要是如何帮助 Square 客户生意更加兴隆的。这包括在博客中发表许多门面装饰的建议,如何在Twitter上发表相关影响内容,以及许多和Square产品没有任何关系的内容。

    2015年,Square在美国成功IPO,实现上市,同时把市场触角延伸到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Square近日发布的首份财报显示,Square全年净营收为12.67亿,同比增长49%。Square正在趋向于收支平衡,相信随着Apply Pay,Google Pay等崭新的移动支付方式出现和成熟,Square这个“连接器”依然会受线下支付场景中的商户和用户所喜爱。Square:好的产品是一座桥

    提到创业,不少人都会想到各种创业维艰、成本支出以及琐碎手续,甚至有人很是向往欧美国家的手续简化的政策环境等,然而,在几年前,在欧美成立一个微小企业,尤其是小本生意(咖啡店、蛋糕店、餐馆等等),光是“支付”这一环节的成本之高和手续之繁杂却是虐足了不少商户。

    你可能会说:支付有什么难的?掏出钱包给现金、刷卡,或者掏出手机让人家扫二维码不就是分分钟搞定的事情?

    但假如一夜之间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的线下支付要给手续费了,你会咋办?回想三四年前,你见到有多少国内的线下商家可以接受支付宝付款或者微信钱包?

    欧美社会也是如此,在电子钱包诞生之前,携带方便、优惠多、超强消费等优点,让欧美社会的消费基本是离不开各种信用卡。

    而为了让顾客能安稳地刷上卡,小微企业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第一种代价是刷卡手续费。比如说在澳大利亚。对于普通的刷卡支付来说,很多商户对银行的收费标准和程序一直都感到很困惑,除了固定的手续费以外,还需要按照成交额上交不同等级的额外费用,而银行方面也不倾向对商家透明公开其复杂的收费标准结构。

    第二种代价是设备费用。你或许偶尔在小超市能看见那种台式机般的“老旧的”POS机,操作系统的体验比较差的。假如你是商户老板,你是宁愿不更新POS机和刷卡设备,让自己和员工习惯这种差劲的收款体验,还是定期付一笔款买新设备,还要花时间参加新设备培训?

    如果小商户老板不接受顾客首选的支付方式,顾客就不在他们那里消费了,所以他们还是只能不情愿地为顾客的刷卡而“埋单”。

    那么小商户老板还要继续被“虐”下去么?

    2009年,正当移动支付概念开始被提出,移动支付市场开始升温,各种相关技术逐渐成熟,世界各个区域的互联网公司、通信设备公司、运营商都在密谋怎样切未来这块几千亿的蛋糕,同时智能手机开始颠覆功能手机市场的时候,Square诞生了。

    杰克•多西

    Square是由Twitter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吉姆•麦凯尔维等创办的移动支付公司。吉姆•麦凯尔维曾经试过在一个艺术博览会上连一块玻璃都卖不出去,就是因为他不接受信用卡付款。杰克•多尔西说:『这是两千美元的损失。』

    Square最主要的应用产品是面对商户的Square Register,一款在发布时就怀着替代传统POS机野心的软件。要知道,当时POS机的市场规模可是相当庞大的,光北美市场就超过了100亿美元,而且这个行业还是挺垄断的,市场份额都集中在IBM、HP、NCR这些IT巨头的手上,操作系统几乎清一色的都是Windows,除了一点点Linux的设备。

    Square靠什么来打破这种市场格局,从科技大佬的嘴里把“肥肉”抢走,完成逆袭呢?当然不能去造比IBM、HP、NCR功能更多更强大的POS机,因为根本不是对手。只能靠颠覆式创新。

    黄太吉CEO赫畅说过:“通过信息交互手段的变革,改变原有行业的成本结构,这是颠覆式创新。”

    打个比方,古时有一个小镇中央有河流穿过,老百姓为了要过去必须坐上摆渡船,于是摆渡船的生意越来越好,虽然老百姓不情愿,但还是为了能过去河对面摆个摊儿赚点吃饭钱,还是得给这笔过河费,不然就得游泳过去了。有一天,突然来了工匠,建了一座桥,老百姓就自然选择从桥上过,不用给钱、不用冒着掉水里的风险、也不用怕晕船,然后摆渡船就“退休”了。工匠不收过桥费,只收桥上摆摊的租金。因此人来人往,而且桥上买东西又可以看江景又方便,甚至还桥还不止是桥,还成了一个当地的“景点”了,同时小商贩的生意更好了,也更乐意掏钱付租金。真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在互联网行业,好的产品往往是颠覆性的,就像桥一样,让用户无需面对困难“望河兴叹”,比如Square在2010年左右最早推出的硬件产品Square Reader。方形的它可以插入智能手机或平板耳机孔里。Square的名字就由此而来(因为“Square”有“正方形”的意思)。配合Square Register这个应用,可以实现刷卡支付。作为手机刷卡界的鼻祖,Square的产品在中国国内被大量科技公司模仿,比如说拉卡拉。

    有了这个迷你的读卡器,所有商户就可以把手机等移动设备当作一个POS机使用,让顾客在刷卡后可以在设备上直接签名来确认付费,这种感觉的确是爽,快!

    Google商店上的Square Register

    更为颠覆性的是,Square竟然决定把Square Reader这玩意儿免费送给商户!要知道传统的台式POS机的费用比一般人一个月的房租还高,而且每申请一个Square Reader,客户都可以拿到10美元的补贴。这一下子给人的感觉是,这个简直是豪赌,是要把市场“玩坏”的节奏啊!

    所幸杰克•多西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创办了推特的传奇人物。有他出面拉个风投绝对不是难事。

    那Square为啥敢这么“变态”来个软硬件免费呢?因为“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来埋单”。Square可以在手续费这里拿。传统的信用卡公司收取商户最高达5%的手续费,而Square才收2.75%。为了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Square 还面向小型商户推出了每月 275 美元的包月套餐,比 2.75% 的费率还要优惠。因为信用卡的种类多样,发卡行也不同,所以商户缴纳的刷卡费率往往各不相同。能搞明白自己究竟给银行扣了多少钱的商户不在少数,而Square 以其透明的收费也能够获得商户的青睐。

    假以时日,软硬件的钱都是可以赚回来的,而且这些成本会越来越低。

    之后Square还发布的硬件有Square Stand(2013年发布),带有刷卡槽的iPad底座,原理和通常人们能够看到的POS机差不多,消费者刷卡随后商家可以在iPad上进行操作;另外一个产品是新款的New Square Reader,比老款的要大一倍多,因为带有无线NFC识别支付功能的芯片读卡器,刷卡就不是刷磁条而是整张卡塞进Square Reader里。Square Reader里可以适用于苹果支付、安卓支付等其他支付方案。

    New Square Reader

    Square Stand

    “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地让小商户有机会使用全球最智能和“性感”的付款设备。”
    ——Square官方博客

    让这座桥架起更多用户:给这座桥挑个好风口

    之前说过,当时移动支付市场是硝烟四起,Square也不是第一个进入市场的,比如说ShopKeep比Square成立更早,两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收款应用都可以在iPad上运行。但当时的游戏格局就是大家都在跑马圈地,谁跑得快谁就能把对手挤出局。因此Square不断一边在烧钱补贴,一边高调地拿融资,不仅在烧投资人的钱,而且还把竞争对手的潜在投资者吓跑,把对手的资金来源“切断”。

    但钱烧得再多,也要花在刀刃上,关键还是得“抱大腿”,借别人的势。2010年啥最潮最火?苹果。老工匠的桥要稳固,最好还是找个木材供应商合作加固桥柱。

    Square Reader刚出的时候,只支持iPhone,而Square Reader也只能在iOS上使用,无论是Square有意无意要和苹果“勾搭”起来,2010年推出的Square Reader简直和iPhone白色版的造型设计是一致的,根本就像苹果公司自家出的一样。Square就是搭了iPhone这个风口的顺风车。

    那么对于当时作为“初期使用者”的商户和用户(我们在此把愿意接受Square Reader刷卡方式的顾客统称为“用户”),心理反应是如何的呢?

    首先是商户。我们综合前边的分析,小商户群体是北美支付市场2000多万个个体中最被忽视的群体,其中还有很多想靠周末摆个摊赚点小钱,平日就在自家捣鼓一下工艺品,没有自己固定门店的自由职业者,其中不乏喜爱iPhone等新潮数码产品的潮流人士。这些商户一旦使用上Square,那不光是自己卖的东西,就连付款这种逼格都会噌噌噌地往上提升。作为第一波Square的使用者,这些商户会对没见识过的用户说:“没见过吧?牛B不?知道这玩意儿叫啥不?我来告诉你…”,竟然成了Square的品牌布道者,向各种用户“安利”Square的万般好处。自然这些小商户的其他小商户朋友也会来凑热闹申请一个,反正不花钱还省了钱呢。

    那当用户试过几次“秒付”的快感后(说真的比现在Apply Pay不会慢几秒),他们也会对还没用上移动支付的商户的付款体验形成落差。这种体验一旦形成习惯,或者说“上瘾”,就没办法回头了。于是Square很自然地变成了首个进入大部分顾客心智中的移动支付品牌,品牌定位就此形成。用户也会像商户安利用这种设备来刷卡是多么爽,而首选推荐的就自然是Square了。

    如此循环往复,更多用户带来了更多客户,更多客户带来了更多用户。

    2013年,Square Stand刚推出时,竟然还在苹果专卖店中销售,售价为299美元。商户将 iPad 锁在Square Stand上,再把Square Stand与收据打印机、现金抽屉、条形码扫描器等设备相连接,便可以让消费者直接在iPad上签名消费。杰克•多西在推出时表示,传统POS机“丑陋、缓慢、昂贵复杂”,而Square Stand更加漂亮、快速、用户体验更好。

    除了抱苹果这个“大腿”,Square还抱了星巴克,跟星巴克高调合作而且还接受了星巴克的1000多万美元的投资。

    同时Square也没闲着,不断开发新产品。针对商户提供开发票、融资、外卖、CRM等服务,极大提高了商户的粘性;而针对用户提供电子钱包等服务方便好友之间转账。虽然针对用户的服务没有出现风靡一时的现象(不然Square就真成北美线下版的支付宝了),不过这个举动的确刺激了苹果和谷歌开发自己电子钱包的举动。

    Square的产品一览

    架桥秘诀:垂直市场 X 本地化 X 走心的内容

    因为Square产品本身的社交属性非常弱,如果只通过线下口碑传播的方式,这种推广方式未免太慢了。而Square Register这个应用又不能脱离硬件来使用,所以没有硬件的商户即使下载了应用也体验不了什么好处。

    Square团队其实在不断地做一整套的推广,其中包括了在纽约的时代广场上投放户外广告,并通过数据分析各种推广渠道带来的效果。

    但广告毕竟也挺烧钱,所以需要通过媒体公关来帮忙品牌传播是一个长期来看性价比高的选择。虽然Square和杰克•多西一向是大媒体的报道话题之一,但是想一次性接触到所有用户并不存在很简单的方法,所以,重点要放在找到核心群体,与他们直接对话,然后慢慢地影响其周边的客户。本地市场的小型媒体具备复合效应,而且可以让Square拉近与小商户的距离。

    Square公关团队将大市场分为多个垂直市场,观察这些垂直市场中哪些可以作为突破口多花资源去“以小博大”。例如她们观察时尚、体育、娱乐、食品等行业,发现原来美容院是Square商户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之后只要Square产品增加了新的功能,公关团队就会特别关照美容业,确保媒体可以多多报道 Square 是如何服务美容业的。例如Square发布了预约管理工具之后,Square的公关人员会约见了许多使用 Square 产品的美容沙龙老板,并告诉这个产品将会为她们未来生意的得力帮手。

    另外一个品牌传播中的关键因素是本地化。千万别小瞧了本地媒体的威力。美国的每个小镇都有一份区域性的出版物,几千或者几百人在喝咖啡的时候会打开它来看。而且远离大城市的小镇,正正是Square更为关注的目标市场。同时这些本地媒体通常只报道一些本地发生的鸡毛蒜皮小事,在突然发现有这样一个新潮的科技产品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对于这种难得的选题自然“走过路过,不会错过”。

    正是通过了垂直化和本地化的报道角度,让北美这么多小众市场的商户有属于自己地域和行业的个性化内容需求,催生了Square团队往两种内容上发力:商户的故事和(小本)创业的故事。

    Google新闻搜索“Square Reader”的媒体报道数量,在2010-2013就达到了近10万篇

    Square的团队喜欢讲商户的故事,因为他们的成功就是Square的成功。这种故事可以证明产品有用,人们喜欢它,能够影响相关客户来使用。

    在搜集交流材料的时候,Square的公关团队经常跟商户走的很近,因为小企业的成功就是 Square 的品牌所在。Square团队不仅在他们的社交媒体渠道推这些故事(以及一些视频内容),还经常为他们直接安排记者采访,这样他们就可以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故事。

    例如,美国克利夫兰的一位商户在失业之后开始开卡车卖墨西哥饼,最后成功地开了一家装修时尚的餐馆。Square的公关团队将他的成功故事在克利夫兰当地的社区中进行传播,传递出这个挑战经济逆境、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并展示了Square是如何帮他的。

    Square甚至还帮菲律宾的小商户来看看每天销售面包甜点的情况

    想了解更多“不讲产品讲故事”还可以戳这里《Apple/Twitter/Uber:让别人去讲产品,我们来讲故事》

    “在Square,我们的作用就是提出做买卖会遇到的痛点,然后尽量让克服这个痛点变简单。如果我们可以解决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让商户可以更关注于做生意,比如增加商品种类或者加大营销力度,那么我们就赢了。这是不是产品的故事,而是我们的故事,通过给予用户他们需要的工具来提高效率。”
    ——Square产品沟通与营销总监Khobi Brooklyn

    照着这个思路,Square的公关团队收集的大量营销材料主要是如何帮助 Square 客户生意更加兴隆的。这包括在博客中发表许多门面装饰的建议,如何在Twitter上发表相关影响内容,以及许多和Square产品没有任何关系的内容。

    2015年,Square在美国成功IPO,实现上市,同时把市场触角延伸到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Square近日发布的首份财报显示,Square全年净营收为12.67亿,同比增长49%。Square正在趋向于收支平衡,相信随着Apply Pay,Google Pay等崭新的移动支付方式出现和成熟,Square这个“连接器”依然会受线下支付场景中的商户和用户所喜爱。

  14. 媒体人说道:

    嘉诚曾有句让万千老板追随的名义:要想门店生意好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人气,除了人气还是人气。

      这句话时至今日始终还是各行业老板们在选择做生意的时候必定会考虑的MBA教程。但是今天这句话开始被颠覆,移动互联网和数据化时代,智慧时代的到来,给了无数行业真正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你看到的微信支付是什么?

      大多数时候微信支付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发红包利器,转帐工具。而对于部分商家来说微信支付又是交易收银工具。

      微信支付是2013年和2014年春晚因为发红包确实火了一把,因此将微信带入了社交支付时代、移动支付时代。而后微信团队发力将微信支付全力推向各种交易场景,并且获得了初步阶段性的成功,全国已有60多万商户接入了微信支付。

      微信团队并联合数十万商家开始力推无现金日,这项工作的背后不仅仅只是支付交易的方便性那么简单。

      汇咖科技团队表示,我们看到的微信支付带给我们创业者的机会却是前所未有的商机。自14年底微信支付接口开放以下已有数十家具有技术实力的科技企业接入了微信支付,然后各企业又重点对微信支付的开发和研究又有所大不同。

      举例一:部分商家通过打通微信支付与硬件收银台的结合,然后为商超服务,模式就是招代理或直销硬件。这种模式对于有资源的创业者来说也可以考虑,只是投入成本还是蛮高的。

      举例二:一些微信二次开发软件团队,打通微商城与微信支付的关系,帮助电商公司实现O2O的链接,移动互联网的链接。然后卖这套营销软件解决方案获利。

      举例三:我们还发现有公司在微信摇一摇和微信支付的基础上做了文章,搭建本地化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垂直服务本地化的移动互联网广告,摇周边广告。只是有些企业居心不良,采用三级分销模式,让创业者和商家以及消费者参与。导致微信团队发文将对这类团队进行封杀。投机取巧不可行呐!踏实经营,做内容,做活动,用心服务消费者才是上策。

      举例四:有些企业成为微信支付服务商以后,却以微信支付的名义大量招募代理商,在微信交易流水分润上做文章。微信团队对此也说NO!

      举例五:汇咖团队成为微信支付服务商以后,坚持响应微信团队的号召,以为各行业商家搭建以微信支付为基础入口的O2O解决方案为目标,以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社交和移动互联网智慧生活体验为目的搭建一套商嘉系统。

      我们免费为各行业商户提供微信支付的收银和营销解决方案,真正帮助商家们得以接入微信营销和O2O线上线下的闭环。

    微信支付生态创新机会:

      商嘉平台=微信支付+全行业解决方案—给商户带来什么好处?

      ① 能获得更多宣传展示机会吸引更多新客户到店消费

      ② 推广效果可查、每笔交易可跟踪

      ③ 掌握用户数据,大大提升对老客户的维护与营销效果

      ④ 通过用户的沟通、释疑更好了解用户心理

      ⑤ 通过在线有效预订等方式、合理安排经营节约成本

      ⑥ 对拉动新品、新店的消费更加快捷

      会员营销的优势

      移动支付提出“支付即会员”,帮助线下商家从微信与平台的庞大用户体系中沉淀自己的会员,进行精准的二次营销。简单来说,消费者在商家领券、支付后,商家可以引导消费者关注自己的服务窗或微信公众账号,将消费者沉淀为属于商家自己的会员,再通过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智能化营销服务。我们可理解为微信在“连接一切”和“不止支付”愿景支撑下的持续耕耘。大数据运营的支持:我们第三方服务商与开发者为商户量身定制运营与分析工具,帮助线下商家彻底解决数据沉淀、会员管理、绩效考核等核心难题。

    借力微信支付弯道超车解决方案:

      四川省富顺县百姓超市微信支付O2O营销升级实战分享。该商户通过汇咖团队渠道商的服务首先签约了微信支付收银解决方案,然后开通微信公众号二次开发,最后运营推广让商业和营销裂变。流程参考借鉴微信支付商超解决方案实施。一、智慧超市流程

      以微信为工具,在“售前 – 售中 – 售后”各环节建立连接。

      二、基础功能展示① 微信支付1-2秒刷卡收银员用扫码枪扫描顾客微信付款的条形码/二维码,1-2秒即可完成支付!只需对系统进行简单升级,无需改造硬件设备配合微信支付优先通道,让会微信支付的顾客快速刷卡完成交易,减少排队时间,提升顾客体验

      ② 微信虚拟会员卡+ 虚拟充值卡顾客可支付即默认关注,关注自动成为会员,无需制作管理实体卡,零成本增加新会员。在微信服务号内展示虚拟会员卡,会员永远不会丢失或忘带会员卡,且随时可以了解会员特权活动、升级计划,产生购买新的购买兴趣。在会员卡基础上,还可以设计虚拟储值卡,引导会员预存金额,锁定消费需求,提升回头率;更可以设计转赠、分享有礼等功能,引导老会员主动帮拉动新会员

      ③ 微信优惠券微信优惠券可在微信卡包直接展示,永不丢失,并实现到期提醒、转赠等功能,有效提升转化率。其制作、下发、传播等接近零成本。另可实现满立减、满立送等高效趣味的营销活动。

      三、营销方案

      依托微信平台及好友链关系,一分钱换购等营销活动,引客入店的同时,实现社交分享①一分钱(低价)换购利用低成本的商品低价预售,如“一分钱购可乐”,买完凭兑换码到店兑换,可引导消费者自主传播,带来新客

      ②好友赞助一块抢对一些单价较高的紧俏商品,用“好友赞助1块抵2块”的方式引导消费者在朋友圈内求赞助,提供赞助的人则成为下一个发起者。

      四、增值服务①微信服务号导购 / 微信客服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