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建强:简约至上,为什么微信的联系人上限是5000人?

为什么微信的联系人上限是5000人呢?

这是个开放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曾经在面试产品经理的时候多次问过类似的问题,收到的答复五花八门。最多的有两个,一个是「啊,居然有上限」,另一个是「啊,谁会有这么多联系人?」

池建强:为什么微信的联系人上限是5000人?

由于微信的用户形态和微博截然不同,你不能单方面的「关注」一个人,必须要相互「青睐有加」,才能成为联系人,比如我现在的微信签名是「加我时介绍下自己,介绍了也不一定通过」,就是不想加太多人。最早这种定位叫做熟人社交,微信是这么设计的,用户也是这么用的。所以在那个阶段,很少有人的联系人达到5000的上限,也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

直到后来,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平台横空出世,朋友圈可以输出碎片信息,公众平台用来建立作者和读者的强连接,好了,大小 V 们终于找到了增加联系人的捷径,就是通过公众号文章与有效读者互换微信。一时间风起云涌,那个阶段,存储微信联系人关系的数据发生了爆炸性的增长,5000的上限开始浮出水面。

有一天冯大辉老师午觉梦醒,打开微信看到有新人申请的角标闪动,点开头像一看是个美少女,啊,冯老师仿佛看见千百双手在舞动……他老人家笑眯眯的点了「接受」按钮。咔,微信不合时宜的弹出了一句提示:「骚瑞,您已经到了联系人上限」。

从此,我们知道了微信联系人是有上限的,5000。

更多微信解读:www.yangfenzi.com/tag/weixin

生活中处处有界线,有时候我们不知道界线的存在,只是因为能力无法抵达那个上限,所以会感到自由。跳不出这个世界,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一旦知道了,你……还是没办法,因为这个界线掌握在张小龙手里。

我自己的联系人大概 4000 多人,通过两次微信公众号互动获得。加微信期间手腕脱臼三次,至今劳损。为什么没加到5000?不是因为太累,而是为了留有余地,比如现在我就可以为「卖桃者说」的订阅者留一些位置。另外,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上来看,4500和5000人几乎没什么区别。

很多人以为加了这么多联系人会信息过载,不一定,看你的使用方式。我有4500个联系人,但99%的人基本上不会通过微信和我联系,当然,生活中不认识的,联系我一般也不会回应,哦,认识的有时也不回应。没什么急事,大家相望于朋友圈就好。对,朋友圈,这种规模的联系人,差不多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朋友圈内容订阅关系。有人输出,有人点赞,有人评论,大家各取所需。

那这么多联系人的信息流会不会对我造成干扰呢?刚开始的时候会,因为新鲜感和产品体验,我会在朋友圈消耗过多的时间。不过总有办法解决,虽然微信一直没有发布朋友圈分组查看功能,不过有标签功能啊,我会把一些重要的朋友分类打上标签,因为有些人的内容是不容错过的,标签是个入口。这样一来,我就不会再去翻朋友圈的时间线去寻找这些朋友的内容。而由于联系人众多,我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快速浏览信息,基本上不会错过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对于污染时间线的内容,看到随手屏蔽就好。

这么说来我完全可以承载5000个联系人,那为什么要设限呢?龙哥的观点一直是「不要加重用户的负担,现实里的人处理不了那么复杂的社交关系,还是简单社交才轻松」。在原来的设想中,5000应该是个极限。可能基于这个原因,冯大辉、王淮这样的天然社交 Connector,也没能突破5000人的限制。也许,我们只是微信的专家型用户,而不是主流用户吧。

这让我想起来 Giles Colborne 在《简约至上》(英文 Simple and Usable Web,Mobile,and Interaction Design)一书中给用户的分类。他把用户分为专家型用户、随意型用户和主流用户。

专家型用户就是我们这样的,喜欢探索产品,常常提各种靠谱不靠谱的改进意见,比如朋友圈分组查看(围笑)。这些专家型用户希望看到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功能,触碰前所未有的技术,他们舍得把时间用在产品的探索和使用上。为了找个理由,有时候他们也会把这种行为叫做产品体验,「也许我做产品的时候会用到呢」,当然,他们可能永远不会有自己的产品。专家型用户可以成为产品的种子用户。

随意性用户主要的特点是「随意」。他们使用你的产品可能是被一个不经意的功能打动了,比如 UI 好看,比如 Launcher 动人,比如能轻松导入旧手机的联系人,等等。他们有兴趣使用更高级的产品,但却不愿意接触全新的东西,除非这些新功能足够简单。这类用户比你想象的要少,用处也不大。

主流用户是你的目标用户,也是最大的群体。他们不会因为某项技术和炫酷的界面购买或使用你的产品,使用产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完成某些任务。他们会主动掌握一些重要的功能,但永远不会去学所有的功能。他们不探索产品,产品越简单,越轻松,越好。这样的用户使用微信就是为了发消息,语音,视频和浏览朋友圈,这就够了。

简单的体验,永远是主流用户所喜爱的。

这一节文章的最后,作者把「专家型用户」打翻在地,并踏上一脚。他说:「要忽略专家型的用户,因为他们会绑架厂商,顽固的想要那些对典型用户而言太过复杂的功能」。比如苹果的专家用户可能会想要一台会飞的车,而主流用户只想要一个更好的 iPhone。

看起来是这样,不过专家类的用户真的没用吗?不一定。

有时候适度去满足一些重度用户的需求,也许会有新的创新出来呢。公众平台初期用户寥寥,相对庞大的微信用户群来说,这些早期种子用户就是「专家型」的。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创作能力,迅速在微信上构建出了各种类型的生态圈,并为公众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议。现在微信上有几千万写作者,这些人再次分为专家型、随意性和主流用户,但早期专家型用户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要不要突破 5000 人的限制呢?产品特性的取舍,永远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平衡。你能把握吗?

最后推荐一下《简约至上》这本书,非常好,工程师、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都值得阅读。

豆瓣在互联网历史上是一家「独立存在」的公司,我很喜欢。2014年8月8日,豆瓣的创始人阿北说,我们今天发布了一个叫做「豆瓣」的新应用,我们希望它以后是所有人手里的「豆瓣」。

如今这个 App 的版本到了4.2,相比原来的版本,4.x 突出了更为多样性的内容,我喜欢这个版本,用它在豆瓣记录了一些书和电影的相关信息。点击原文或者长按二维码下载,在 App 里搜索池建强可以找到我。

【文/池建强MacTalk(微信号:sagacity-mac)】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池建强:微信的演进和未来,腾讯前CTO张志东的一些意见和想法

➤ 微信引领全球多功能社交,但下一代社交霸主出自AI聊天?

➤ Kentzhu:感谢你们清理了我 我的微信生活

➤ 微信创造:从通信到社交,从工具到平台

➤ 四周年,所有人问微信朋友圈:为什么要做朋友圈这个产品?

➤ 冯大辉:告诉你微信的一个技巧,以及一些问题

➤ 池建强:微信为什么会成功?探索产品和人性的终极奥秘

➤ 腾讯正在通过“微信”走向伟大,张小龙是腾讯的“中兴之臣”

您可能还喜欢…

9 Responses

  1. 百里馒头说道:

    不是微商。5000根本不够,所以开了两个号,方便客户联系我,不然一天电话也是够烦的总数是5030左右,如果谈生活体验,真的不好,随便一刷就是几十条消息。可以怎么说,如果你有满额的号,要不是营销的号,要不是营销的人。

    先确定讨论范围: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在定义存储格式的时候不可能设置成无限大,即使是可修改,也一定要先有一个上限,所以有上限这件事无需讨论,需要聊的是为什么上限是5000。

    其次同一量级的上限没有必要讨论,为什么上限是5000,4999行不行?5001行不行?定义上限值一定是基于统计,基于设计得到的范围值,而不是基于复杂计算得到的精确值,所以在同一量级内的没什么讨论必要,不就是为了凑个整么。所以我觉得可以聊的是,「为什么不是3000或以下」和「为什么不是8000或以上」。

    然后下面这条观点对讨论没有价值。

    龙哥的观点一直是「不要加重用户的负担,现实里的人处理不了那么复杂的社交关系,还是简单社交才轻松」
    「不加重用户的负担」这个前提不对「上限是5000」这个结果产生影响。如果说用户的自然行为会使用户积累的社交关系超过一个阈值,进入「不轻松的社交」,因此需要引入一个约束来限制用户的自然行为的话,5000显然太大了,几乎没产生约束作用。而如果说用户的自然行为不会是用户积累的社交关系过于复杂,那么还要约束干嘛。

    150定律(Rule Of150),即著名的“邓巴数字”,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path 的好友上限即为150人,如果微信的关系链形成机制完全复刻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交关系,那么150人或许真的就够了。

    然而,微信有群。

    我认为,由于微信群的存在,至少值得将好有数上限提升至1000或2000人。因为微信允许弱互动关系存在,微信里的好友不是「熟人」,甚至比「认识的人」还有弱。我作为一个在互联网上毫无影响力的人,工作1年半,经历过2个企业,目前的好友数在750左右。面对面加或通讯录导入的可能不足二分之一,大部分都是在各种各样的群里加的,当然有很多是公司的同事,不是完全陌生的,但日常工作中有业务往来的也就那么十几二十个。1000对我来说应该是够了,但对于那些社交达人来说,可能需要2000吧,他们往往会在进入一个群之后把所有人都加一遍。

    从2000提到5000量级的,应该是公众号。

    公众号使得注意力分配不均进一步加剧,之前优秀内容创作者的影响力受限于朋友圈对文字和图片的传播能力而被压制了,公众号的关注机制以及公众号内容以链接的形式允许在朋友圈流通,二者使得注意力迅速向流向少量节点 —— 简而言之,网红出现了。

    而微信不支持对于个人进行单向关注,公众号毕竟不是个人。于是对于少量用户,他们作为人需要更多的好友关系了。于是把这个约束从2000上调至5000了。可能要问了,名人网红动辄几十万关注,5000够干啥。这里注意的是,好友关系是他们作为人产生的,那些掌握了更多注意力和话语权的少量用户需要更复杂的社交关系,但这仍是社交关系。几十万上百万的关注,完全可以关注公众号啊。

    是什么约束了不超过5000,这里做个不负责任的猜测,是为了约束在一个合理合法的自然人上面。

    确实有很多大V有5000人以上好友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可以轻松的想想到其他不合理的有5000人以上好友需求的人:传销组织、邪教组织或者其他非法组织中高层,营销帐号,广告帐号。我承认,也有很多合法组织有这样的需求,但是,5000人,怎么说也能涵盖几乎所有合理合法自然人的社交需求了吧。

    其实微信对于互动关系的约束远不止好友数量这一条,群成员数量、单次群发数量,全部都在约束着,把互动行为约束在一个对于合理合法的自然人更合理的值上。

    所以我的逻辑是:

    社交产品(150) —— 微信群的好友发现机制(2000) —— 公众号带来的注意力资源聚焦(5000) —— 规避非合理合法自然人用户 (不超过5000)

    小龙哥演讲的结尾通常说,「我之前说的,都是错的。」

    很多时候,产品经理总在意淫各种各样复杂的产品设计思路,各种策略的原因,往往可能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了。但是,当作训练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

    毕竟,Facebook 的好友上限是5000人。

    围笑。

  2. 筱蕾说道:

    没那么复杂,这种大部分用户都到达不了的上限限制,通常都是随便拍脑袋出来的。类似限制有便签博客最大字数、昵称最大长度等
    MIUI便签9999字上限,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像一开始出来就是5000的上限吧?但是那时候都没有公众号这些呢。
    当你心事重重,渴望找个人谈一谈的时候,他来了,可是你们的谈话成了两条歪七扭八的曲线,就那么凄凉地、乏力地延伸下去。你敷衍着、笑着,装做很投机的样子。但是,你心里渴望他离去,让你静下来,静下来啃噬那属于你自己的寂寞。这不仅是朋友圈的寂寞与孤独,更是微信、网络时代的孤独,多残忍啊,节奏那么快,我只想慢下来。

    当我放弃了qq空间后,微博出现了,当我不再沉迷微博后,朋友圈又吸引了我,当我不再刷朋友圈了,我的手机上又多了知乎。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如今2016来了,我问自己,你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各个软件上,有何收获?
    那些经常晒吃喝秀自拍打小广告的,只留下需要留在自己生活圈子的一些朋友和有利害关系的或者觉得他的朋友圈分享的内容质量很高的一些人。而这些人往往并不怎么发朋友圈。那么每天看不到提示的小红点就会舒服很多,慢慢也省下了很多时间呢。
    从空间到微博到朋友圈,也曾经历过那种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停不下来的刷啊刷,后来屏蔽所有人的空间,偶尔发发照片说说,去几个在乎的人空间里看看,也挺好的,微博直接开了个新号并且谁都不告诉,粉丝只有新浪官方的一个账号,微信加的人很少但是也不玩了,花了三天左右适应不去点最下面第三个模块,现在拉住我的可能就是知乎了吧…

    共鸣当然有过,收获也有,但都太过碎片化,所以很容易忘记,有时刷了半小时微博后竟想不起任何内容。有的太过肤浅,各种鸡汤美文,其实那些经历和感触大多数成年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写出来。所以现在我只把微博当做一个搜索工具。如果把刷屏的时间用在读书上我想收获会很大。之前因为考试关了三个月朋友圈,考完试再打开真的有那种所谓的如饥似渴的感觉,好像错过了很多信息一定要都补上。最近闲着在家每天都要反复不停的刷朋友圈直到红点消失,处于被其他人的碎片化的生活状态包围无法找到自己的状态中,很无力很恐慌

    「停用」之后仍然可用,只是少了 feed 同埋 notifications. 近两年来我都是这么用的,(基本)不看别人发了什么,当我回复别人,也不知别人有无继续回复。我只在有东西想让别人看到时候发个朋友圈。这样的好处在于时间精力的最小化投入,当然也就不指着能有什么产出——即便好心情、愉悦感、放松?想要得到这些,想要快乐人生,远离手机是最好的。

    我会偶尔在通讯录里点开一些星标好友,看看他们的「个人相册」,没错,朋友圈本是「个人相册」的集合。我会看值得的人发布的值得看的东西。获取何种信息,获取多少,主动权本就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你不轻易拱手让出,谁又能奈你何。

    包罗万象,但没什么与你相关的。
    各色人等,但没几个知根知底的。

    所有人都活在你隔壁,找不着自己。
    各种话都陈列在眼前,什么都没敢说。

    呈现精彩生活,让人更贫乏。
    提供各路资讯,让人更无知。
    消解一切独处,让人更孤独。

    神奇的朋友圈,一个金箍,圈起五湖,圈起四海。
    让你枕边路边、桌上街上、梯内户外拥有同一片屏幕,同一个世界,同一种虚荣。

    从前的人,有山有湖有花有海有手有脚,在路上。
    现在我们,有点有划有赞有评有摊有躺,在指间。

    掌中无限大,心胸极其小。

    人活着究竟活给谁看。我活着,请各位审阅,请各位表态。

    事物是事物本身,而不是事物被看待的样子。

    关掉了。挂念谁去翻翻谁,想起谁找谁聊聊。然后继续埋头做好自己。自然,舒服,对头。

  3. 无声的雨说道:

    不过对于情感需求人际需求比较强的人比如我,要关掉朋友圈还是一个比较艰难的决定,我已经关了,连同微博什么的都关了,不知道是不是解脱。「那不过是一些人吐槽生活,乱表决心,博得关注的地方。从来就没有人在上面「分享经验和见解」,甚至分享生活都算不上。我看到的更像是一颗颗寂寞的心,在渴望着发生点什么。」,对朋友圈的氛围确实接受不来。而且我把过去发的东西都删了,一是当初我也是我现在所讨厌的氛围中的一份子,不忍回顾;二是朋友圈、微博包括以前的空间、人人等社交平台留下了太多痕迹,真正能叫作纪念的几乎没有,但让你把一些本可以忘掉又唤醒的东西特别多,所以,干脆断个干净。那不过是一些人吐槽生活,乱表决心,博得关注的地方。从来就没有人在上面「分享经验和见解」。 总结非常到位。因为大多数人对生活就没有看法、没有想法、麻木不仁。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混过这一世就完了。神马理想、追求、早都被现实打败了!哦不对,不能说是被现实打败,应该说是自己把自己打败了。 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人也同样在现实中,却过的有意义!我们要做后一类人!后一类人是没有时间晒朋友圈的吧?因为心里很充实,不需要晒得到别人的评论,时间也很宝贵不去做这种给别人看的行为!

    决定开始停用朋友圈一个月。突然说永久停用不现实,就先从一个月为期限开始。
    想要停用的理由很多,最重要的是跟前任分手以后一直无法释怀,一天要刷新他朋友圈好几次:签名改了没?归属地改了没?更新什么了没?哪怕知道以我一天刷新朋友圈至少二十次的频率,他一旦有动态我一定会第一时间看到,这种强迫症一样的行为还是控制不住。
    我很看不起自己这种舍不得删好友又鼓不起勇气去责问他的懦弱行为。这就是我决定停用朋友圈的原动力。
    而且大部分发在朋友圈的信息都是无用信息。我吃了什么,去了哪里,心情怎么样,这些琐琐碎碎的小事真的有人关心吗?恐怕大部分人看到都是一哂而过,心想傻X又矫情了。我还经常发自拍,谁也不想打开朋友圈就是一张丑脸迎面而来吧(我的确长得不好看)。总的来说,朋友圈信息就是说越多越降好感度,尤其是大部分人例如我的日常生活都是如此枯燥乏味以至于根本没人想看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看到前任有了新生活,而自己还可悲地困在失败的感情里的时候,心情真的会非常低落。我已经持续失眠许多天,甚至睁眼到天明。可以说朋友圈就是我执念的寄托,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
    接下来我要把朋友圈停用三十天,本答案不定时保持更新。

    就在昨晚做了个噩梦,梦见我在微信上询问前任为什么分手,并且假装开玩笑地责问他是不是因为劈腿跟女神在一起,前任轻描淡写地回答:哎呀,被你发现啦~那一瞬间巨大的被羞辱感真是无法忘怀。
    我经常试图在朋友圈展示一个根本不真实的我:乐观;积极;热爱生活之类,还晒自以为美美的照片,心里隐隐希望展示给前任看:看我现在活得多潇洒变得多美!
    其实人家根本不在乎。
    他可以女神的每条状态都点赞都评论,但是即使在一起的时候他对我说的每一句话也都是无视。我们一起出去玩,他也不愿意给我拍照,总是嫌弃我土,说他的朋友们都如何如何貌美(虽然的确很美)。这些阴影现在还没有散去,让我越发想用朋友圈状态来表明自己的生活很精彩。其实这都是虚的,在其中伤心愤怒委屈窃喜都是我一个人的内心戏。

    第一天结束了,期间数次忍不住手贱。虽然没有打开朋友圈,但是手上一直不停地把玩手机。关于前任的心塞回忆总是控制不住地涌上心头。那是一种自尊心被挫伤以后,混杂着怨恨,懊恼,自卑的复杂感情。这种情绪让我发疯般地想要从他发布的讯息里寻找蛛丝马迹来证明他现在过的不好。但是他还是安安稳稳地过着他的生活,对比我现在浑浑噩噩的状态简直好上太多。这种不平衡感又会让我更执着,变成了死循环。
    多次反省了自己,希望这个30天计划可以一直执行下去,也希望到最后我可以真正放下,就算不强迫自己也能戒掉朋友圈。
    ————DAY 2———-
    第二天也结束了。感觉晚上的时候情绪会变的特别地糟糕,心里一直给自己找借口:快去看看吧,看看又不会怎样,很想看就不要忍着,等等等等。但还是忍住了。
    我是一个特别没有毅力的人,很懦弱,从来不想做什么改变。就算偶尔心血来潮一下,也坚持不了很久。就像一个月前我坚持去健身房跑步,结果才坚持了不到一个月就恢复了刷淘宝看综艺的生活。今天在另一个回答里看到“每天顶书走十分钟可以矫正体型”,于是试了一下,不知道可以持续多久,
    养成一个习惯真的有点难,但我不想自己是一个连小事都做不到的人。

    想想觉得挺可怕的,以前没有想过自己对社交软件的依赖这么严重,现在发现简直是手机不离身地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今天又差点控制不住数次手贱,不过我有点摸清楚规律:一般懊恼后悔怨恨等等负面情绪都发生在深夜失眠的时候。今天因为生病了,所以早睡,意外地非常平和。
    这篇回答好像慢慢变成了我自言自语的线上日记。也挺好的。

    其实有事情做的时候,我的社交网络依赖感就会下降很多。虽然还是时不时有冲动想打开朋友圈,但是已经没有那种抓心挠肺的感觉了。
    我的经验是,当我想要重新启用的时候,我就问自己:我是想看到什么?我是想得到什么回应?如果是想看前任的状态的话,我早就应该明白他已经离我远去,我们分隔两地,很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见面。那么我知道他在做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呢?他过得好,我嫉恨;他过的不好,我心痛。不管怎么样我都会难受,不如眼不见为净。如果是想发表自己的近况并且得到回应的话,那为什么不和身边的朋友分享?反而要舍近求远,把私生活暴露在那些不关心我的人的视线下?点赞的那些人究竟有多少是礼貌性习惯性点赞呢?评论的那些人有多少是闲着无聊呢?
    想到这些问题,我就觉得索然无味,生活本该简单一点,依赖得太多,人就越软弱。

    今天看果壳说治疗失恋最好的办法是一遍一遍回忆分手的细节。其实,我现在对前任耿耿于怀并不是因为我爱他爱得无法自拔,而是因为这段感情太过失败,我的自尊都被这段感情粉碎了。
    分手的时候我们甚至连面都没见,微信上说两句就草草了事。我记得我问他:现在你是什么感觉?他说:轻松。
    那真是一种巨大的被羞辱感。
    这段感情里的荒唐可笑太多,现在回忆起来我都感到一阵一阵的羞耻。比如他躺在我的身边,连话都不愿对我说却在朋友圈里分组发撩骚状态,我当然是不在那个分组里,是我的闺蜜告诉我的,简直可笑;比如他就算在我的要求下将我们的合照放在朋友圈里,也只是勉勉强强地设置成分组可见,圈了十几个朋友而已;比如他总是嫌弃我脸大、皮肤黑、土气……太多了,现在想想连我自己都诧异于自己的忍耐力。
    朋友圈停用到了第八天,我的感受是自己的表现欲消退了很多。以前即使走在路上看见一朵别致的花,第一反应也是赶紧拍照发朋友圈。现在花就是花,我不会特地蹲下来凹个角度拍下来,再费心思配个文字。我不需要这种根本没意义的为了展示而展示的状态。更不想自己的潜意识里还是希望展现给自己的前任:你看我现在过得多悠闲多有情趣。因为这些根本没有人会在意。

    原定的三十天计划最终还是停在了十一天。对自己有点失望。但是仔细想一下,我的心态多少调整过来了一些,所以也算是一点收获吧。

    假如按计划执行的话,今天应该是第30天吧。在不知道几天前我把前任的微信好友删了。这件事我早就该做了,却因为心里隐隐的期待拖到现在。现在我彻底放下对朋友圈的执念,有想说的就说,没有就不说,即使很久不看也不会抓心挠肺,坐立不安。我想,我是彻底放下了吧。
    虽然想到前任仍然让我心痛难以停止,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迟早都会过去。祝新年快乐。

    现在我走出来了。就像我跟朋友说的,一段投入很多的感情走到最后的时候,就跟一场小离婚一样。
    前几天我鼓起勇气跟前任打了电话,打完以后我彻底释然了:他不过是一个软弱的男人,软弱到背负不起两个人的未来,让我的一厢情愿和千里奔赴变成笑话。
    现在我可以用平静的心态来对待社交软件了:想说就说两句,不想说就消失。
    祝好。

    现在阅读这个回答,我只觉得是一段不错的经历,没想到我这样一个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人也有这么伤感的时期,想到这个我竟然还笑了一小会。
    我现在谈了一个新男友,是个傻乎乎的小伙子,他不如前任那么有钱,也不像前任那么有情趣,他只会傻乎乎地对我好。他带我去见他所有朋友,他即使口袋里只剩两百块也要带我去吃好吃的,他手机里装满了我的照片,他把微信QQ淘宝的密码全都告诉我。
    我想,也许每个人——不管你自认为自己多么坚不可摧,都注定有段曲折的情路。但是属于你的那个锅盖总有一天会来,与其沉湎于自怜自艾的情绪里,不如振作起来。干了这碗鸡汤,热热闹闹地再谈一场。

    就像早起,如果有事,你是不会晚起的。如果你把自己看的重要,自己的时间是有价值的,就不会把时间放在那些琐碎的事情上面。这些都得自己慢慢想明白了,想明白了,空闲时间也明白要点开哪个软件了。共勉

    1.那个不断冒出的小红点分散了我的注意力,我养成了边学习边刷朋友圈随便看看的坏习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最后可能会导致我即使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也无法集中。我觉得专注时间是需要慢慢培养,才能渐渐延长的。

    2.我实在不愿意再看到微信转发的弱智文了,曾经知乎就有人说过说自己辟谣失败的事例。我觉得和他们一小部分人交流真的很丧气,不管是辨别是非能力,思想层次,阅读能力等都令人感觉失望。完全没有日常相处来得愉快些。圣母,玻璃心,情怀党,养身派,鸡汤文,甚至流露出的反智倾向,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回复,都让人觉得很无力。

    3.我的朋友圈不是不被关注,更严重的是不被理解。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在朋友圈发那么长的文字,他们的阅读耐心已经被微博毁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发的朋友圈很可能会被误解,后来建立了分组感觉才好些。

    总的来说,我不喜欢朋友圈的氛围,我看到那些东西感觉不到开心。那不过是一些人吐槽生活,乱表决心,博得关注的地方。从来就没有人在上面「分享经验和见解」,甚至分享生活都算不上。我看到的更像是一颗颗寂寞的心,在渴望着发生点什么。

    所以我果断地关闭了朋友圈,像关闭了一扇门,觉得清净了一些。

  4. 风沐雨说道:

    首先是朋友圈里的内容确实值得耗费时间的没几个,很耗费精力,然后好烦那些求点赞求投票求转发的,最重要的是朋友圈变成不是自己私密的地方,太多不相干不想搭理的人了,我尝试过分组,但毫无意思。慢慢就成了鸡肋。

    哪里才是你真正的“朋友圈”?

    一周前,我取消了微信朋友圈功能,取消了新消息推送提示,把自己所有的内容设置为隐私或者直接删除,于是,我有了以下的转变:

    1) 出门吃饭不会带手机,因为我知道这段时间很少有人给我打电话,而且过去我也只是想在吃饭时刷刷朋友圈,不过现在,我终于可以左手拿勺子,右手拿筷子了。
    2) 上床不会再拿手机,一般一睡下就睡着,感觉睡眠质量有一定提升。
    3) 在公交车上拿起手机刷知乎,偶尔跳到微信看两眼群聊,但是没有朋友圈,我马上又回到了新闻app或知乎继续刷。
    4) 跟朋友聚会,我没有再做低头党,一直找话题在聊天。
    5) 每天固定在学习工作娱乐完才拿起手机看看微信,其余时间一切消息推送屏蔽,我做事情再也没有被手机中断过。

    总体上而言,虽然关了朋友圈,没能即时获取大家的近况,但真正你着实在乎的东西你还是可以去看(我会在空闲时候特地去看几个人的朋友圈是否更新)。App瀑布流的设计,让大家阅读的时候更快更方便,每天都可以“刷”微博,“刷”朋友圈,但当你“刷”的同时,究竟有多少内容是你真正在乎,真正想要了解的呢?因为方便,我们就常常会想要去“刷一下”。

    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朋友圈”?

    1) 移动互联网时代让我们习惯“被连接”
    张小龙说,“这是一个连接一切的时代”。自从有了微信,我们仿佛就时刻online,永远没有下线的时候,可以随时被找到。当我们在线下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容易被一个小小的推送中断。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很缺乏一种“自控力”,很怕别人会找不到自己,很想知道每一次手机震动的背后,究竟是来自谁的信息。
    同时,我们养成了“一个人的恐惧”。我们习惯在公车上,在课间,在睡觉前刷朋友圈,仿佛自己无时无刻都能了解到别人在干什么,或者是想要告诉别人自己在干什么。我们想要通过各式各样的图片,文字,视频,转发,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品味,自己的心情。我们想要得到别人的回应,或许是一个赞,一条评论。让你觉得自己总是能被别人看见,让自己“无处不在”。从此,我们便习惯地被连接,仿佛朋友圈里的一切都是真的,现实生活却变得枯燥无味。我们有多久没安静地在图书馆读上一晚上?有多久能不看手机地和朋友吃完一顿饭?有多久没能在旅行的时候只是安安静静地感受世界,而不是急于拿出手机试图把眼前的一切都收集分享到朋友圈?

    2) 我们热衷于“低成本社交”
    通过一个朋友圈,我能在节日来临时给所有的人都群发一条节日祝福或者是一个红包(红包还是多多益善的)。
    通过一个朋友圈,我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都展示出来,吸引别人的目光,得到别人的赞赏。
    通过一个朋友圈,我能随意地在别人的分享上点上一个赞,或许表示“已阅读”,或许表示“我也是这么想的”,甚至只是单纯的想表达“我在线了,快来找我吧。”
    我们甚至都不用打开联系人电话本,不用写一个字,便一次又一次的完成我们所谓的“社交”。我们不必想我们是否有共同的兴趣,不必长时间地接触。或许我跟你只是点头之交,但我们确实能每天都在朋友圈互相点着赞,以此来维系我们之间的关系。

    3) 我们沉醉于“距离产生美”
    我们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在朋友圈里,让别人都能看到自己引以为豪的特点。同时,我们把别人最好的一个形象刻画在自己的脑海里(特别比较不熟的人)。我们真正十分了解的死党可能就只有那几个,剩下的,或许你都已经忘记了是怎么添加他为好友的。尽管我们之间互相不了解,但我没有把你屏蔽掉,你可以每天向我灌输你的情怀,你的志趣,你的经历,你的外貌。久而久之,我在心里有了一个我对你的“人设”,但是这个形象的参考依据更多的是你的朋友圈。因为我不能深入地了解你的为人,我们之间隔着一个朋友圈,从你的朋友圈看,你真的挺不错的。

    社交软件总在说自己击中了用户的“痛点”,满足了用户的“刚需”。但是深入想一下,我们真的有这样的需求吗?我们需要社交,但是我们不需要朋友圈带给我们社交。我们身边最不缺的就是人,特别是在中国。也许,我们可以尝试回到线下,乐意的时候找一个你很久没有找过的朋友吃顿饭,直接打电话给他。如果你说我找不到一个人让我有打电话给他的冲动,那么你真的该好好考虑一下你的社交是不是真的有你想象中的那样健康。不要试图想要从社交app获取一段真挚的友谊,不是不可能,只是成本有点高,除非你只是想yp,否则没必要戴着一个面具,隔着一个app结交新朋友。现在有太多线下社交的机会,只要你愿意放下手机。

    或许你真的很难再短时间内关掉朋友圈,那我就建议你可以先把微信推送提示关掉(特别是震动和锁屏的推送提示)。当你关掉后,你会发现你从新成为了手机的主人,你可以主动地选择什么时候查看手机,而不是被手机一震就急忙去反应的奴仆。

    1.控制自己无休止的表达欲
    2.珍惜和身边亲朋好友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3.停止展示(show)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看到的就是习大大盆嘛嘛的东西,这个也发那个也发,时不时都在发,那么缺爹少娘的样子,估计他们对自己的爹娘都没有那么亲.各种无脑文,转载周带鱼,花千芳写的那些,看了就烦.不过后来把那些人都删了,现在继续在用.说到底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你的痛苦很多人不能理解,他人的高兴你亦不能全部感同身受。

    曾几何时微信只有少数知心的好友,那时候一条朋友圈都能刷几十上百的评论。而随着我们的社交圈越来越广泛,很多本来只是点头之交的路人因为微信的存在而被强行维系在一起,所有的交情也就只剩下朋友圈中那个小小的赞同。其实,挺没有必要的不是么?

    真正关心你的人,不用靠朋友圈也能知道你的近况。你真正在乎朋友,动动手指发几句问候好过一次次空洞的用拇指把屏幕往下划。

    所以,朋友圈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必要的存在了。
    点头之交,我们有缘再见,普通的朋友,我们微信见,交心的朋友,我们直接见。

    我不是很爱虚拟社交,尤其是和现实里每天见到的人进行网络社交。
    有那个时间不如和兴趣类似想法类似的陌生人聊一聊。
    朋友圈开始用是在大一。发现那时喜欢的人不用扣扣而发票圈。于是逢其圈必赞。他不是爱发票圈的人,但是我进入票圈之后慢慢依赖上了。
    我看见平时来往不多的同学在哪里吃着什么,看见校内校外的新闻,看着各种推送安利,道德绑架。看着每个人说今天谢谢大家之类的话,或者一些无意义的吐槽。
    没有人写真正难过的情绪,没有人写自己的心路历程。
    朋友圈分组很麻烦,所以大家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展示的舞台,另一个舞台。
    本来网络可以让人放松,现在却让人疲惫。
    然后是互动。点赞后别人也点赞就有提醒,等等。里面没有多少有用信息。然而有些人的朋友圈发出来时,彼此都心知肚明,这就是为了刷存在感,为了被夸奖,而没有什么思想上的交流。所以为了迎合,也为了我发同样的票圈也能被点赞,我也就点了赞。
    你看这个思维过程多么耗费脑力。
    那我呢,发什么朋友圈!
    当我真心想分享一首好歌,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时,没有人仔细听仔细看。当我想写写想法时,又完全找不到这种氛围,鼓励一个人说出真心话的氛围。所以剩下的就是旅游,美食,艾特感谢的人,写些自以为有趣的事。
    这不是安静的写东西分享的地方。它不提供深层次的交流,只给你表面上的存在感。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样的话要朋友圈干什么?
    所以我今天关了它。
    之前说的喜欢的人呢。他也不是爱玩这个的人。所以,很好。有话,直接说。
    别去想谁会点赞谁会评论他会怎么看等等费心费力也没有用的东西。
    证据就是,有人因为朋友圈而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吗?(变好)
    几乎没有。这还是要看行动的。
    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就像之前和前任常常猜测对方心理那样,短时间可能乐在其中,长时间必定疲惫不堪。
    这是我,一个大学生,对满是大学同学的朋友圈的看法。
    不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圈子,看法应该也不同吧。

  5. 想走走不掉的预备留学生说道:

    发现点赞和评论都变成了交换,你赞了我的,我就有义务点赞一下你的,否则有些过意不去。有时其实都没看内容,这种沟通费时费力,因为好友数量越来越多。
    让人难过的是认真思考真情实感写得东西反而无人回应,美图秀秀和炫耀帖更受欢迎。
    最让人难过的是期望某个人看,那个人却没有反应,没事儿就检查朋友圈,却等到空白,偶尔失落。
    人们只会赞同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人们只会发布愿意让别人看到的关于自己的东西。

    没办法体会到别人的喜怒,也分享不了自己的感触。

    很多老朋友慢慢淡出,他们的生活离我越来越远,有时只能点赞,想要评论都说不出什么。久了会自觉避开,所有的交集也只是在朋友圈里才存在,维系不下去的感情,觉得疏远得很。

    认识的新朋友,有很多的新鲜感,但却并不深识。太近太暧昧,太远太生分,调侃戏说,总是要拿捏好一个度,如履薄冰,觉得太累了。而且互动再多,终究好像是和一个虚拟的想象对话,见面时的尴尬并没有多少缓解,谁也没有走进谁。

    而且,我不太喜欢自己使用朋友圈时候的状态。

    把很多时间和情绪放到里面,而且养成不太好的习惯,有点沉在其中,患得患失。有时不知道在干什么,一条条朋友圈慢慢翻,我不知道这个动作有什么意义,甚至会觉得很虚无。

    我会看很多人的朋友圈,但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可以和别人分享的。那些都是很个人、很自我的东西,不太习惯把它摊开明说。

    唯一有交流的欲望,有诉说的想法的时候,大多都是心情低沉、走不出负面情绪的情况,而我知道,这些,别人是不想了解的。

    对其他人的事情越来越不关心,对自己的世界有了比较好的控制以及其他的宣泄口。朋友圈于我,似乎只是一个泛红的小圆圈,太过闹腾和刺眼。但不如停掉,也好。

    不寄期望于朋友圈能够起到多大的沟通了解作用,而且广告越来越多,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离开或许是一个正常选择。

    如果想和朋友联系,不如直接约饭,坐下来谈谈,或者去个电话,这样可能更好。

    (其实对朋友圈的发展,觉得越来越陌生。留下去的人,是否只是习惯使然)

    好吧,现在多了一个理由,我怕见到一些人。干巴巴看着,却不能骂上一句“傻逼”,心里难受。

    元旦果断停了,期间在机场无聊打开了一次,正好全国人民正在晒您是第XX号微信用户,738号默默的晒完后又停用了,直到现在。
    1.省电了。
    2.不用悲喜交加的沉浸在朋友圈的好坏消息及鸡汤里了。
    3.从微薄的提示到微信的提示都是上瘾的,戒了也就戒了,很久没打开过微博了。
    4.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真重要的信息是不会错过的,不重要的看8遍又有卵用。群也是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
    5.点赞是种病,停了才能治。
    6.发了朋友圈等赞和回复是重病,停了才能治。
    7.可以提高以低调为幌子的逼格。

    主要原因:微信是通讯录,添加的人仅算「联系人」而不一定是「朋友」。这种联系人关系不一定是靠兴趣建立起来的,也不一定是靠亲密度建立起来的,仅仅是因各种机缘巧合拼凑而来。这意味着「朋友圈」并不是「朋友」圈。这意味着「朋友圈」的内容可能完全与我关心的人和感兴趣的事无关。

    我的用法:在设置里关掉「朋友圈」,自己有想记录的事有想分享的内容就点开 My Posts 发出去。
    真正关系紧密的人经常会联系,所以偶尔在聊天时会顺势点去 ta 朋友圈看看 ta 的近况。

    这样做我并不会真正脱离我的「朋友」圈,且远离了不必要的信息噪音,以及社交工具最扰人最令人无法自拔的「通知」。

    朋友圈于我的生活作用
    展示生活(xiu)➡️发泄抱怨➡️众人监督➡️浪费生命
    1,展示生活(xiu)
    大部分人都用朋友圈来分享生活和享受例:发一张风景照,再来一个定位………说“冬天的三亚好热,好麻烦,一点也不好玩”…………………………………………………………………………………………醉了好么……这种简直就是……好吧,这个时候你最好问一句“你去三亚啦?我超想去的!”…………………

    这一部分人其实就是想求关注,这个时候内心一般空虚,我最初玩朋友圈也这样,只是没上面例子那么夸张。一段时间后也没什么好秀的了,总不能天天旅游吧,晒食物什么的我真是无法理解的…

    2,发泄抱怨
    当生活没什么好秀的了,于是成了每天的抱怨,抱怨早饭不好吃,抱怨被坑了什么的,反正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想想这时候还真把朋友圈当成了垃圾桶…
    这时候内心最空虚,没物质的晒单了,又意识到了自己的寂寞…剩下的就是各种空虚寂寞冷了………
    过了一段时间,看了看自己的朋友圈,发现自己怎么变成了一个怨妇,觉得挺恶心的(这时候就发现自己成天在抱怨,竟感觉一事无成的在混日子!!!)……我太受不了了,我不知不觉竟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我必须改变!对!必须改变!

    3,众人监督
    意识到问题,于是便要解决它!空虚寂寞冷了,就要去温暖自己!并不是蹲下来抱抱自己舔舐伤口然后继续发朋友圈………而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自己忙起来!对,于是在朋友圈发一些目标计划,让众人监督!这段期间玩朋友圈的人一般都觉得你是在装B…于是各种喷……诶……,不过等等!有什么地方不对……没错!!!他们正在经历你的前一部,一个空虚的怨妇………,于是冷笑三声!!!哼~哼~哼~,内心大喊!你们O!U!T!了!哈哈哈!没错!要的效果达到了,在朋友圈中,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说不出口的话,都说得出口,各种黑!于是,他们成了自己最严厉的监!督!人!自己一些坚持不了的目标有时候也逼着自己完成了!即使最后没坚持下去!没关系,最起码我做了!内心一点也不空虚!到这一点,也算是朋友圈的一个正能量了~不过在经历了这一段后,你就离关闭朋友圈不远了!!!

    4,浪费生命
    当让众人监督了一段时间后,慢慢的发现自己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自己也不用旁人再看了,这个时候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要花费多大力气才能得到!(这时候什么空虚寂寞冷,完全跟我无关好么!)于是朋友圈的监督力量显得鸡肋了!反观朋友圈里一些东西,看了简直伤眼睛,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前两部,都是自己经历过的!于是朋友圈,变成了一个浪费生命时间的一个东西,这个时候关闭朋友圈就是心甘情愿的了…………并且这个时候,发现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样,可以看一下午书,练一下午字,可以早上七点就自愿起床,拿着手机也可以背两三个小时单词,并且觉得一点也不无聊!
    以前随时随地刷朋友圈微博什么的手机病全部都好了!!!这简直就是居家旅行人人必备技能啊!

  6. 王铭卫说道:

    停用朋友圈已经2个月了,总体来说,感觉非常好。

    这件事起始于一个早晨,记得那时我脑子还没醒,但手已经醒了,我感觉到它拿起枕边的手机,打开微信,发现,朋友圈,刷刷刷。。。突然我就惊醒了,我开始思考这套动作它为什么如此熟练以至于形成肌肉记忆,以及朋友圈到底是什么东西这种哲学问题。

    后来我发现了朋友圈的真相。首先说一下里面的内容:
    1,朋友们的生活。他们的自拍、食物、聚餐、孩子,甚至是方向盘、火车票、飞机票,他们的抱怨、忧伤、喜悦、疑问。(有的人会发莫名其妙的『早安』『晚安』之类的,不知道给谁说的)这一块占了大概65%的内容。
    2,朋友分享的文章。主要是来自某些公众号的文章,从养生鸡汤到求学问道,包罗万象。这一部分占了25%。
    3,朋友的宣传广告和一些所谓有用的信息。很多做微商的一条发几十条广告(当然这些是第一时间屏蔽的),还有一些同学要办个什么活动,就会在这里宣传。另外也有一些经验贴,总结帖,其实很多人觉得关闭朋友圈会错过什么主要是在这一条。恩,占10%。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就不说了,比如做了个乱七八糟的什么测试,把结果晒出来。还有分享听的歌或者自己录的歌,或者是专门给某个人看的内容(还故意不分组),还有一些图文严重不符的内容,不知道是干嘛的。。。

    有网友总结如下:
    自拍发吃新妈晒娃秀方向盘,
    养生鸡汤菩萨生辰给我点赞。
    横批:香港代购。
    换成诗就是:
    星座,偏方,不了情。
    励志,谣言,睡不醒。
    扭胳膊,崴脚,打吊瓶。

    那么先来看看占最大头的第一条,朋友的生活。首先我想问,我们每个人都有起码三四百的好友,这些人的生活,你都关心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们真正在乎的人,其实就是家人和几个真正的朋友,十几个而已,那为什么为了这十几个人,要看三四百人的状态呢?反正我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本人是可爱的处女座,所以每次打开都必须要翻到上次读到的那一条才停止,真的很累。 所以,这一部分我们完全可以不看,真正关注的人,你可以直接进他相册,那里全是他发的东西,有连续性,更能了解他的近况,这样多好。

    第二部分,那些文章,其实我们都知道,大多都只是公众号专门写出来就为了人们转发的,你看了并转发了,就刚好帮了他们的忙而已,你仔细想想,看完那些个文章,你进步了吗,并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你想想你的转发动机,是不是因为这个文章的观点和你的观点一样呢?所以这些文章并无卵用,如果有那么多时间,为什么不看几本好书。好书真的太多了,都恨不得把它们吃进去,哪还有时间喝鸡汤。

    第三部分,广告和有用的信息。广告就不说了,所谓有用的信息,大多数人觉得关闭朋友圈就会错过2个亿,主要就是在这一部分上。说实话我关掉这两个月,什么都没错过,真正重要的信息,都会通过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给你发送的,真的不必担心。

    这时候,有同学肯定会跟我说:恩,你说的对,朋友圈里面的都是垃圾,但是老子啥都没有,就是有时间,就爱看这些! 好,那我给你说个调查数据:现在社会有70%的年轻人有或轻或重的焦虑症状,最主要是因为注意力的分散。想想我们的注意力是怎样被分散掉的,朋友圈是不是功勋卓著呢。所以,还是把散掉的注意力聚集在该做的事情上吧,这样不但有助于心情愉快,还有助于我们的事业前途啊。

    有的人可能还会问:我们是新一代的90后,我们渴望表达,我执着地想把我的生活分享给所有人,如果关闭朋友圈,我可能会憋死。恩,这样的渴望与世界交流的精神的确不错,但是你看看你发的那些东西,不是抱怨舍友太吵就是炫耀买了个新手机,这种交流方式,是不是需要改一改,如果真的有想表达的想法,为什么不去好好写几篇完整的文章分享到博客上呢? 再说,你发个东西,还要思考哪些人可以看,哪些人不能看,搞一些朋友圈分组,还要把某些人设置成『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而且当你发了个东西没人理,你会难过,当太多人理,也会疲于应付,累么?

    有句话说的很好: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意识到你的生活对他人毫无意义。的确如此,你真正关心的人只有那么几个,那么真正关心你的,也并不多。 所以手机嘛,就应该做回它本来的样子,能够和朋友保持联系就好,把人搞的焦虑浮躁,就没啥意思了。关注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可能比关注朋友圈来的更值。

    就在前天早上,我发了最后一条朋友圈更新,告诉朋友圈中的好友们,我将停用朋友圈,不会再在朋友圈中发布消息,但是会继续使用私聊和群聊功能,只是关闭了朋友圈的功能入口而已,要说起停用的理由,只是觉得最近的自己经历了一次脱变,强大了自我,不再需要从朋友圈中获得存在感了,换个更有归属感的场景跟小伙伴愉快的玩耍了。停用的步骤可以参见“设置-通用-功能-朋友圈-停用”。

    自从开始使用微信,随着加我好友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圈的信息也是海量级别的增加,微信的上限5000人早就在去年8月份就加满了,但是我没有选择开个微信小号,我选择在一个号上新陈代谢,经历五六次的删除一部分沉默好友,然后不到半个月又加满,就这样我的微信好友栏中的好友不断的被更新换血,我极少有主动去添加别人为好友,基本上都是被添加好友,有些是看到我分享的文章,有些是从阿虎烧烤公众号顺藤摸瓜,有些是各种微信群中群友,一部分线下的老朋友,就此构成我的全部好友,稍有空闲就会刷下朋友圈,刚刚发布了一条消息就会忍不住去点开看评论和回复,就这样我每天的生活大部分时间都被朋友圈所占据。当我每天打开朋友圈的信息茫茫多后,所谓物极必反,让我开始逃离朋友圈,我这类型属于小众个案,并不具有普遍性。

    朋友圈是展示真实自己的广场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朋友圈中的主角和导演,我们晒什么内容,分享什么信息,其实都是一次自我的表达,在一切都在被连接的时代里,我们用微信这个工具与彼此之间低成本的连接和社交,我们通过在朋友圈发布信息获得别人的回应,我们通过别人的点赞和评论获得一次简短的互动,虽然相互都在彼此的微信好友栏里,但是一对一的私聊有过几次?深入的交流对话有过几次?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我们都在朋友圈这个碎片化的社交场景中完成。

    我在朋友圈中发布的消息都是我的原创内容,即便是转发文章我也会加上自己的评论后再转发,我一直在朋友圈中用自己的所思所想去发布消息,偶尔也会发个段子逗逼一下,偶尔也会发个自拍臭美一下,我知道添加我好友的朋友们都是想要与我建立起连接,所以我也完全是在朋友圈中展示最为真实的一面,用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去分享我的观点,作为我对朋友圈好友们信任的一点价值输出。我所说的未必一定正确,但一定是我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也是因为真实,让我收获了很多好朋友。

    还记得之前我在朋友圈中发过一个测试,是说如果有一天当你刷朋友圈的时候再也没有看到我的更新,你会发现吗?这条文字信息发不出去之后回复很快爆满,大家纷纷表示会发现,因为原本每天都会分享数条朋友圈,点开必看,已成习惯,如果偶然发现真的没有你的消息,会想是不是被你删除了好友,收获这样的回复让我很感动。

    相信也有很多人打开朋友圈的习惯就是去浏览别人发了什么内容,而自己很少发布信息,最多就是转发一些文章,但是也仅仅只是转发不会添加其他的点评内容,这样的“沉默好友”大家都会有很多,这种感觉就像是你真诚的展示自己,但是对方却像是躲在黑暗中偷窥你一样,让人不寒而栗,我通过展示自己的真实收获了部分好友的信任,但是总有一部分人却像是躲在朋友圈后面监视着你的一举一动,而你却根本无法从他的朋友圈中获得半点关于他信息,这种单向的互动让我自己觉得像是在“楚门的世界”一样,上演着真人秀,但我却看不到观众的反馈,这也是我停用朋友圈的原因之一,我把你当朋友,你把我当猴戏,十分不爽。

    朋友圈成了各种价值观的秀场

    因为我都是被动的添加好友,大家对我可能有所了解才加的我,但是我却对新加的朋友毫无了解,随着五湖四海的朋友添加我的微信,成为了出现在我朋友圈中的一员,很多情况下新加的好友都来不及做深入交流,就已经在朋友圈中展示着信息,就此朋友圈成为了各种价值观的秀场,鸡汤文、成功学、养身保健、人生智慧此起彼伏,行业动态、美食晒图、旅行风景、当下心情和感悟我们从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中去了解彼此。

    如果跟我一样也是在朋友圈中展示真实自己的朋友的信息我都会多关注一些,每一个新的消息,每一张新的照片,我也会看到后就会点评互动一下,大家彼此都是在这种一点一滴的互动中加深认识,这种有血有肉有自己温度的信息才是朋友圈分享信息的初衷吧。朋友圈原本不就是给大家了解朋友近况的一个窗口吗?

    每当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会在朋友圈中发一些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时候就是挑选价值观相近的小伙伴最好的时机了,有些有独立思考的小伙伴也会在这种“大事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朋友圈中脱颖而出,成为更加深入的好友,比如王自如和罗永浩的撕逼大战,你能通过对这件事情的立场看出这个人的价值观,他是支持王自如呢还是赞赏罗永浩,比如之前一个曾经的微信好友发朋友圈说自己被得了肝炎或者肝癌,可怜到已经要变卖汽车和转让店面就为凑齐医疗费,共同好友纷纷帮着转发寻找买家,就此事我也在朋友圈中发表了观点,我劝其先去医院确诊到底什么病,确诊之后大家再看该如何提供帮助,而不是现在这般火急火燎,好了,这条消息发布之后有几个奇葩留言到,你怎么没有爱心呀,身体最重要啊,我也只能“呵呵”了,我只是让他先去确诊之后我们再爱心泛滥可以吗?病情都没确认就在哪里爱心泛滥,也真心是醉了,这几个爱心泛滥的玛丽苏我就果断给删除了。

    类似这样的观点碰撞中可以判断出你们之间的价值观是否相近,我们平时在朋友圈中见到最多的转发信息就是各种“谣言”,总有些人无脑跟风,人云亦云,晒出智商下限,对于这些家伙我就果断删除好友,眼不见为净,远离奇葩对我而言毫无损失,反而不至于被拉低了智商下限。

    当朋友圈中的好友数到达一定数量,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奇葩观点也真是眼花缭乱,能从这些信息中找到哪怕百分之十的三观端正的小伙伴也算是人之幸事了,好在我提前将靠谱的小伙伴组成了“虎说扒道智囊团500人的微信群”,将他们一个个从我朋友圈挑选出来,邀请进群里,做更加频繁的交流和活动。落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一群价值观相近的小伙伴在一起交流分享才不浪费生命嘛。

    朋友圈变成各种商品的跳蚤市场

    也不记得是从何开始,朋友圈中逐渐开始成为了各种牛皮癣小广告的信息栏了,各种代购的、面膜的、护肤的、保健的,各种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商品开始充斥在朋友圈中,一般呢,你要是信息发的还有点意思,有些趣味性,那看看也无妨,但更多的是连续刷屏强奸你的朋友圈,各种转来的图片像素之低,令人发指,各种微商的鸡汤文让人反胃,各种培训和招代理,让人不得不屏蔽,就这样,又删了好多,咱们也是对事不对人,只是因为你的宝贝咱们消费不起,以后也不会买,所以删了也就删了,图个清静。给彼此放生,各自相忘于微信。

    当朋友圈中好多人晒出月流水十几万,每天的转账交易记录十几万,各种晒豪车晒包包,我各种删除拉黑屏蔽都来不及赶上爆发和增加的速度的时候,我就决定彻底放弃了朋友圈,我不好意思再留在朋友圈中拉低各位的成就了,我一个穷屌丝也不是你们产品的目标用户,那种被强奸了一百遍啊一百遍的无力感,让我更加清楚自己是LOSER,不配与你们这些微商精英们同在一片朋友圈。

    总结一下为何停用朋友圈?

    1、我在朋友圈中已经将我最真实的一面展示无疑,要分享的观点也已说尽,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我在朋友圈中已经将价值观相近的小伙伴挑选出来,聚在一个500人的微信群中,沟通更愉快。3、朋友圈中已经被广告占领,退守阵地,图个清静。
    4、不愿再被动的接受我不需要的信息,浪费时间在甄别信息上。
    5、通过碎片化信息想要了解一个人并不靠谱,更全面直观的认识一个人,直接线下见面交流。
    6、做过了加法,开始做减法,成为手机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更好的活在当下。

  7. Wang Tim说道:

    我要是在真正做事的话。一个小小的朋友圈还想打扰到我?!天真。

    我朋友圈泛滥的信息不多。或许作为学生我还不够忙。朋友圈的信息量不会让我觉得不堪负重。

    至于吃饭啊聚会啊低头族。我周围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我感觉吧。现在大家都忙活没时间经常联系。连朋友圈再停了那可能就慢慢变的生分了吧。而且我认为。若是真的觉得这个东西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不停用你也不会主动去看。停用只是在逃避。内心还是不够坚定吧。当然这是我自己的想法。利弊对于各位都不一样。停不停用大家都各有考虑各有分寸。

    像我一样从来没用过的人有吗。。。。

    我本来就对即时聊天软件深恶痛绝,大概两年前才注册了微信,还是为了收班级群的通知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有这个时间差,在我注册之前就已经耳濡目染了各种朋友圈导致的惨剧,所以能最开始就选择停用朋友圈。

    看到那些想停又因为各种原因停不了,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我真想说一句——恁们不止损真是活该受罪= =

    可惜一直没有做到 咋说呢 微信朋友圈是我和我曾经很在乎的人的唯一联系了 通过朋友圈可以知道在乎的人的消息 即使很少更新 但至少能让你知道和看见近况而已 所以 就留着吧 别让这个最后的联系也没了 那就真的散落在天涯了~#关了朋友圈才知道朋友圈里你最在乎谁#

    本意是为了司考和烤鸭期间强迫自己少花时间在社交网络,于是把朋友圈关了,微博也删了

    关了之后发现,曾经默默关注的、暗自攀比的,都无意义。朋友圈里的人的生活看起来很精彩,是因为他像让我看到他活的精彩。我躲在手机屏幕后面,用自己生活80%的平淡与朋友圈里的人晒出来的20%的丰富对比,真是有点蠢萌呢( •̀∀•́ )

    关了朋友圈,只是远离了晒面瘫九图的自拍女、发恋爱琐事的脱团党、呵呵哒的满世界代购。你真正想关心的朋友的动态,还是可以点他头像去看他个人相册。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我开头第一句话多正确~(⊙ω⊙)

    我把朋友圈停用了,已经半年了。

    原因是自己的日子过的很差,而周围人总在赛自己的优越感,感到愤懑无奈焦虑烦躁,于是乎就取消了这个功能,然后不看,只自己发。

    感觉很棒,不过错过了很多友人的重要时刻,错过了很多人想要告诉分享自己的快乐。

    不过极个别时刻我还是会点开几个损友的相册静静地看看,不点赞不评论。默默的来,默默地离开。

    不过,跟好友的距离隔阂又进了些。许多老友平时不会联系,如今我又关了朋友圈,更是关闭了交流的大门,也错过了很多维系友谊的机会。

    得失兼顾,方可利于不败之地。

    本人VINCI公司工程师,前两天正好内部写了个科普文章,发在微信公众号:VinciChina2015,大家可以移步去VINCI微信公众号。

    一、 前言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腾讯微信技术总监周颢的一个技术报告,题目是《一亿用户增长背后的架构秘密》,我也转发了一下。然后就被本司妹子看到了,非让我解释一下。
    无奈微信的技术人员出来交流的太少了,只能写下这篇浅显的文章,通俗的解释一下微信背后的技术力量。

    二、敏捷
    在微信的技术报告中,通篇演讲所说的内容,其实都是为了两个字服务:“敏捷”。
    首先,我们要先解释一下敏捷。

    在软件领域,敏捷软件开发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术语,它又称敏捷开发,是一种从1990年代开始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些新型软件开发方法,是一种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一种软件开发能力。
    敏捷 (Agile)也是一股思潮, 它包括了好几种软件开发的方法论 (methodology); 这些方法论又是建立在许多业界证明行之有效的最佳实践方法 (best practices) 上面的,例如:Software Development Rhythms 、ASD/Adaptive Software Development、Scrum、XP Extreme Programming等等。
    敏捷开发最终的目的,都是使软件能够快速迭代和交付。
    So,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软件快速迭代和交付,微信的技术做了什么事情,是如何做的。

    在报告中,有一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微信的成功来源于产品决策的成功,为了给产品决策最大的自由度和能力,微信的技术允许发布前十分钟的需求变更。
    做到这个事情非常非常牛,我必须要解释一下它的难度。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是容易出错的,所以,在传统软件开发流程中,规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来保证软件能够不出错。一个需求的完整开发流程大致是这样的:需求提出,技术分析,开发,自测,模块测试,联调测试,灰度测试,完整发布。
    即使已经做了这么多步的保证,所有故障的80%仍然是发布导致的。为了保证服务的稳定性——微信的及格线是99.95%——开发中的变更一般是很昂贵的,因为需要把已经走过的步骤再重走一遍。所以大部分软件开发对于开发中的需求变更都是非常忌讳的,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也是如此,谁也不想辛苦完成的东西再重新来一遍,或者因为频繁的需求变更导致测试不完全而出现故障。
    放张漫画感受一下程序员的心情

    对于微信来说,更是如此。我估计微信内部有上百个模块,几千台服务器,任意一个模块、程序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到微信的正常服务。尤其是在发布前十分钟还允许变更,需要一套强大的技术、测试和监控系统才能支持如此的任性。
    对比一下前东家(不能说名字,也算个大厂),固定每周发布两次,发布持续时间4个小时。例如,周二发布一次,那周二发布的所有需求在周一上午已经确定了;如果发布失败了,第二天继续发这个。我曾经见过有一个需求一周都没有发上去。

    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微信凭借了几个思路来做到如此敏捷,后面我来依次解释一下。

    三、努力减少人为的错误
    既然人的问题如此突出,那么,要想提高效率做到敏捷,一定要先从人的方面着手。
    微信的这篇报告提出的思路是:大系统小做+基础组件。应该说,这是一个工业界普遍的解决思路。

    我们一般人看到的软件,例如微信,就是在自己手机上运行的一个程序,无所谓大小系统,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一起,集中在一个软件中,无需也不能拆分。
    但在这种服务类软件例如微信、微博等,还有一个更加庞大在后端服务器的程序。

    第一,一般来说,后端服务的逻辑相对前端软件来说更复杂。
    后端程序要做各种计算、验证和存储的功能。如果前端软件端的代码有几万行的话,后端服务的代码一般要有几十万或者上百万行。
    例如,简单的登录,在前端只不过发一个登录的请求到后端服务器,而服务器要做的事情呢,从数据库中取得你的用户名和密码验证信息,把请求过来的用户名加密密码(密码不能明文存储,要经过一些复杂的计算过程取得一个加密的东西)和数据库的进行验证;判断是否一个异常登录(还要从数据库取的最近的登录信息);判断是否过频繁登录(防止恶意服务器攻击);等这些都做完了,才能返回说登录成功了。

    第二,服务器端程序要比前端软件层承载更多的请求和更大的压力。
    还是以上一点说的登录举例,所有的那些操作,服务器端要在100ms之内处理完成;同时,这种登录请求每一秒都有几万或者十几万。至少现在,一台普通服务器是无法同时处理这么多请求的,这就表示后端程序要部署很多台机器才行,这也造成了更多的复杂性。

    如此复杂的系统,一个人是万万驾驭不了的。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把复杂变成简单。

    首先,针对逻辑复杂的特点,我们会把几十万行代码组成的系统进行拆分,拆分一般是依据功能性,例如:注册登录、消息逻辑、漂流瓶等等,然后把这些程序分别部署到不同的服务器上。
    放一页报告的PPT

    这张图应该是微信服务器端的主要逻辑和部署结构,其中每一个机器的图都是一组(很多台)服务器。
    这样的好处很明显,当拆分后,一个人只需要了解其中某一个模块的程序即可,不再需要详细的了解其他东西是怎么运行的。

    但是,逻辑的复杂性解决了,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远程调用的复杂度和稳定性问题。
    定义一下远程调用(RPC):
    In computer science, a remote procedure call (RPC) is an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that allows a computer program to cause a subroutine or procedure to execute in another address space (commonly on another computer on a shared network) without the programmer explicitly coding the details for this remote interaction.
    简单来说,要调用的程序在另外一台物理服务器上。
    而有网络参与的情况下,可靠性要比单机调用低一个等级,为了弥补这个可靠性的降低,需要做很多异常情况处理,例如:网络断了、有一次调用非常慢,有一台服务器没有响应了等等。
    我们前面又提到,微信只有几十上百个模块在同时运行,不能要求每一个模块都把这些复杂的东西都做一次,并且受限于经验的问题,每个人做的都会不一样会有遗漏,这个时候,远程服务框架这个基础组件就应运而生了。
    在报告中的一页PPT,提到了两个基础组件:

    就是属于远程服务框架中的一部分,它能够让开发人员很简单的使用,10分钟即可写一个远程调用,并且各种错误都由框架处理了,只要很开心的关心我们的业务是如何运行的即可。
    Yes,开发快了好多倍。

    当然,远程服务框架是一个很复杂和系统的工程,他至少应该关心4个方面:
    开发的简易型
    服务的分布式调用链及服务状态的跟踪统计
    服务的配置管理,包括服务发现、负载均衡和依赖管理
    服务之间的调度和生命周期管理
    阿里巴巴公司曾经开源过一套远程服务框架:dubbo,摘一张它的程序整体设计图:

    在报告中还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组件,存储组件,它屏蔽了容灾扩容等复杂问题。
    存储是如此重要,所有的内容最终都要落到存储上;存储是如此重要,大部分的操作最终都要从存储读数据。正因为存储的重要,所以它又显的非常脆弱,任何一点小的问题,一定会影响一大批用户。
    在这种情况下,务必要进行减少存储的出错几率,并且让上层屏蔽这些处理,让开发人员专注于自己的模块,这种思想和前面说的远程调用框架思路是一致的。

    在报告中,提到了4中容灾模型,前面两种分别是主备、双写,这个就不多说了,主要说下另外两种。

    Set模型+双写

    这里,报告里说的不慎明确,他说能够实现完全一致的备份副本,但是只能支持追加写以及需要外部索引,类似简化版的GoogleFS,主要存储图片和音频。这里我脑补一下,希望能猜中。
    读到这些关键字,除了GoogleFS,我还想起了一个东西:bitcask模型。

    bitcask模型有一个外部索引,一般是放到内存中,保存了每一个key所在的文件位置和value长度及位置;在写入的时候,追加写入文件中,并更新索引内容,把位置指向新的磁盘位置。bitcask模型的好处是对于机械磁盘友好,写吞吐量大,数据持久化好不用担心crash后的数据丢失问题。
    这种模型就和报告所说的特点很像了,只不过把内存索引放到了外部一个单独的服务里面。
    当一个Set写入失败的时候,只需要写入另外一个,并把索引写入索引服务即可;读的时候,先读索引服务,然后去某一个Set中读取数据。因为每一个Set都做了主备模型,并不特别担心不可读。

    四、及时发现错误
    说了这么多,我们做了好多事情来尽量避免问题的产生,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遗憾的是,错误永远不可避免,这个时候,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解决它,影响尽量少的人就成了关键。
    微信给出的答案是:一套简单易用的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灰度上线

    对于这个,我其实没有啥好说的,都应该能很好的理解,任何软件服务的监控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听视频上说的,微信5分钟即可部署好一个监控点并设置好报警阈值,完成监控和自动报警的工作,这个还是很牛的。

    还有一项技术是灰度上线。
    顾名思义,灰度介于黑与白之间。在这里的意义就是,上线时只上线一部分,目的是用一部分用户检测代码的正确性,如果出现异常可以迅速的回到之前正确的代码上,实现影响尽量少的用户。

    从报告给出的截图看,微信可以实现上线时任意选择要上线的服务器。
    如果上线有问题,也只会影响到访问到问题服务器的用户。当一台服务器上线验证没有问题,可以选择多几台上线,最后再上线全部服务器。这样就减少了很多的风险,有更大的容错性。

  8. 何明科说道:

    微信的拼手气红包有个严重漏洞,无论是猜大小,比大小还是其他形式,都可以人为操纵结果,做到必胜。

    微信的手气红包由于其远程第三方的特点,被很多人以为是绝对公平的,成为一种新兴网络赌博方式玩的乐此不疲。经我观察,这个BUG目前已被很多标榜公平的红包赌场群用于盈利。-

    1.这里说的红包群,不是那种几个熟人转发几毛钱玩的娱乐群,而是100元以上,甚至根据红包金额排名,现金转账的赌博群,你的对手也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团伙。

    2.我在操作说明中尽量简化了游戏规则和操作,一是为了便于理解,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写这么多,是为了提醒大家避免上当!
    不是来教人开赌场的!
    不是来教人开赌场的!
    不是来教人开赌场的!

    同时,我刚刚删除了这两天陆续补充的如何防止露馅的操作细节,后面我不会再和任何人讨论,包括但不限于下面这些问题的应对措施,如果你坚信他们可以帮你克服这个漏洞,那就大胆去赌,我已经尽力了:
    ①“拿的最多的发红包怎么办”
    ②“超过10S没领完的红包作废怎么办”
    ③“发红包的人自己不允许领(或不许第一个领)怎么办”
    ④“直接规定发红包的人不用连发,第二名继续发,这个漏洞是不是就没意义了”(234这三个问题我实在忍不住吐槽一句,你的对手不是一个人!)
    ⑤“看一下第一个红包领取时间就行了”
    ⑥“看一下红包什么时候发出就行了”
    ⑦“碰到黑吃黑怎么办”

    这个BUG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红包可以从一个群转发到另一个群,微信不会有任何提示。利用这点,你可以在一个群里提前打开自己要发的红包,然后根据结果决定是否将这个红包转发到赌博群,实现人为控制红包结果。

    所有问时间怎么解决的,我只能说连秒抢红包的插件都没用过,别学人红包赌博了。

    如果上面的话没有看懂,请看下面的实际操作举例。

    ※注意:我不是来教人开赌场的!下面的举例,仅用于说明漏洞,整个过程简化了规则,也省略了很多关键步骤,直接原样套用被朋友打死的本人概不负责。

    我们先假设红包群的规则是:2个人领100元随机红包,谁领的少谁继续发。(拿的多的人继续发同理,如果你实在想不明白……亲,远离赌博一生平安!)

    用微信号A建立一个群,里面只有A和自己的小号,我们称他为“作弊群”。
    然后用A号在“作弊群”里发几个2人份面值100的随机红包,然后A号领取自己发的这些红包,小号不要领红包!即红包只被A号领走一份,剩余一份无人领取,状态显示为1/2。
    接着按照上面我们假设的规则,对这些1/2状态的红包进行一个简单筛选,留下A号随机金额超过50元的红包(即超过红包总金额一半的红包),不满足条件的红包,在聊天界面长按选择删除避免干扰后续操作,里面的钱会因为无人领取24小时后自动退回给你。
    以上带“ · ”的步骤,可以事先准备,也可以在正常红包游戏轮到A之后进行,可以由一个人完成,也可以由一个团队在作弊群进行,主要取决于你的对手有没有警惕心,具体怎么操作,为什么这么做,请自己思考。

    最后用A号和别人建群玩拼手气红包,我们称为“红包群”,轮到你的对手发红包时,你照常领取。

    如果不幸你在某一轮拿到了最少的,需要发红包,这时只要进入“作弊群”,从之前筛选过的红包里随便挑一个,打开它,里面有一个“继续转发这个红包”按钮,点击按钮选择将红包转发到“红包群”。

    你的对手会照常打开你发的红包,因为你已经事先从红包里拿走了超过一半的金额,所以他永远别想比你拿的多。

    而此时微信也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提示告诉他,“这个红包是事先准备的”,或者“这个红包来自转发”。

    如此,和别人拼手气时,即使偶尔拼到你,你也只需一轮即可脱困,发红包的赢面远超其他人。

    我觉得微信运动很牛逼啊。

    大部分人拿它比拼脚力,可是有人能用它传情达意。你想,你在微信运动里给一个人点赞,ta立刻就能收到提醒,但除你俩之外,没有任何人知道,那个小爱心是你点亮的。

    如果你每天排名都在200开外了,还有一个人坚持不懈给你点赞……那就是不敢讲出来的喜欢啊。不敢在朋友圈下回复,怕被共同好友瞧出心思,也怕你不理他,只能对着长长的排名表,一个个翻找过去。

    有点像学生时代,女生用圆珠笔戳前排男生的背,男生悄悄扯了记女同学的辫子。

    给大家教一个微信空手套白狼的技巧。
    1.找一个好友。
    2.关闭网络。
    3.连续按上几十个骰子或者剪刀石头布,等一段时间,直到提示消息未发送。
    4.打开网络,打开对话框。
    5.我们来玩掷骰子吧,输了发红包哦
    6.看对方出什么,在上面未发送里面点能压过他的。
    7.故意输一把,然后安心收红包吧
    当:某人曾经赞过你,然后又删除好友并拉黑了你
    你就再也看不到此人对你的点赞记录,并再也看不到此人的朋友圈

    可是这时候,如果你通过搜索好友,找到某人,并把她。。。也放进你的黑名单
    你就可以在自己发布的内容下面,重新看到某人对你的点赞记录,并可以从这个入口进去,重新看到某人最新的动态

    自己真正跟过产品从概念到上线,才明白“好产品”绝对不是“狂拽酷炫叼万能”,而可能是“矮油老爹都会用” ⊙ω⊙

    1 它有很多简约又细致的设计,尽量降低用户思考和抉择的成本,也把付款步骤减到最低。

    比如充值,好简约的界面!我不让你填,我就给你几个选项。我没有二屏,要说明的内容轻触即可翻页。
    一个糟糕的pm则会将它设计为冗长的说明,需要你来回想到底冲多少,自己是移动还是联通还是包贝尔。支付时会让你跳转下一页等等⋯⋯

    2 微信支付从几个月前支持台湾通行证了(T_T)真是第一家!早于支付宝快捷支付。
    在此之前,身边的人都在互联网支付2.0世界畅游多年,只有我还在网银跳转-密码支付-手机验证的笨拙操作。
    至此再也没发生过不敢用滴滴,下车发现零钱不够付款等囧境。

    3 卡包,卡券互通作为完美的翻译家,解决openid阻碍,“打通”不同微信公众号。没有它,营销者要绝望了。

    4 aa真的很实用
    5 朋友圈发送给自己,可以作为紧急记事本用。至少就我个人,记在备忘录上可能会忘,记在朋友圈里,一天内怎么也要看上好多遍。

    6 撤回。大多数时候,这个功能然并。然而就在昨天,同事失手把一份合同发进一个qq讨论组吓得惊慌失措,不得不立马召唤管理员踢人删群时⋯⋯你会发现,然并的功能除了娱乐性,在关键(手残)那刻很实用。

    7 通过群组加好友自动显示“来自xx群”,通过后会将这句话作为打招呼默认发送。

    8 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语音通话,对方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接听,界面会安抚你“ta的手机可能不在身边”,
    比如微信pc越来越好用,
    比如预测到微信公众号的爆发赶紧将它折叠到第二级,
    比如公众号评论被发布者选中后会有提示(让评论者有参与感),
    比如打赏,比如广点通,比如邮件提示,比如分组朋友圈,
    比如微信运动点赞和朋友圈头图点赞这种神不知鬼不觉的粉色小~心~机

    1.退出群聊不会有提示
    2.当刚保存了一张照片或则截屏后,返回聊天窗,会自动在➕号上出现缩略图,方便选择
    3.群聊消息太多时,可以一键回到最顶部查看未读消息
    4.阅读过某篇文章后,再次进入该文章可以自动定位到先前看的地方。
    5.阅读文章时,上下滑动的速度不一样,右边的导航滑块的样式也不一样,当滑的比较快时,将由一个细长的滑动条变成滑块,方便拖动。
    6.很久不联系的人,在朋友圈中可能会出现刷不到对方动态的情况,猜测是为了强化熟人社交,当本身同一个时段的动态很多时,只出现相熟识的人的动态。
    7.发朋友圈有丰富的权限设置,可以设定哪些人可见,哪些人不可见等。而且具有当时性,也就是以后标签中的人增加或减少对以前发的动态不影响。
    8.朋友的动态下的评论只能看到你认识的人评论的内容
    9.聊天时,发图片,不同比例的图片,展示的缩略图有一定的规则。长或宽过于小的图片,呈现的缩略图会经过放大处理,而过于高过宽的图片则会相应的进行合适的压缩。
    10.通讯录采用的是按首字母以及标签分类,而不是像qq一样可以进行分组,标签比分组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
    11.在群聊中,长按一个人头像可以@这个人
    12.面对面建群功能
    13.收藏功能越来越强大,可以添加标签,以及收藏更多类型的东西
    14.微信的发布新版本或新功能先在小范围中发布,充分进行测试后才上线。
    15.看朋友圈时返回聊天,然后继续刷朋友圈,可以从先前刷的位置继续看。
    16.可以撤回消息
    17.接收语音信息时,如果把手机放到耳朵边,会自动转为耳机模式。
    18.双击单条聊天信息,可以将它放大查看
    19.语音可以转化为文字,方便在不适合听语音的时候查看。
    20.微信服务号有一个规定就是一个月只能推送四次,这一个设定也保证了用户不会被太多广告骚扰,同时也促进了服务号更合理的利用四次推送的机会。
    21.浏览别人的朋友圈是无痕的……对比QQ空间,简直良心……多少人,偷偷看过她/他的相册,动态,默默关注……——来自@雪夜悍刀行补充
    22.发多张图片时候按照打√的顺序排列在朋友圈——@丁曦
    23.某些支持的音频内容可以后台播放,这样就不需要一直停留在播放页面,可以去回消息,刷朋友圈等等。
    24.最后我觉得微信做的最棒的就是很好的保持了克制,在保证核心功能的同时,温和的添加其他功能及内容。

    单向删好友可以绕过好友申请,不制造消息提醒,直接加回。
    这是我拿两个小号玩的时候发现的,堪称好友撕逼情侣吵架必备。

    规则很简单,当你单方面删除一个好友时,对话会消失,好友会从好友列表删除。但这时微信不会认为你俩好友关系解除了。假如这时你从群里或者朋友圈点赞进入这个好友的朋友圈,会看到他的所有消息依然对你可见,只是你不能回复点赞。

    这时候如果你点击加回好友,系统不会向这个人发好友申请,而会直接恢复你俩的好友关系,甚至不会向那个人发出提醒。

    当然,假如对方在这个过程中也把你从好友里删除(他向你发聊天会失败,看朋友圈也看不到),你俩的好友关系就正式解除,以后需要重新发邀请加回好友。

    这招用来躲女友查手机也很好用。

    微信作为通讯软件,基本是比OS还OS,从电池消耗占比来看就可知一二,估计很少有人的微信电池消耗占比小于50%。可以说,微信知道得太多。同时,又因为微信涉及到各种支付验证和登录验证。也可以说,微信能做的事情太多。总而言之,丢掉微信的危害,实在是无可估量。

    因此,微信在隐私及认证方面的设计可谓是煞费苦心。除了常见的一些,比如:禁止用手机号搜索自己(屏蔽了一大堆房产中介和保险代理)、不看TA的朋友圈或者不让TA看我的朋友圈(防止自己的隐私泄露给某些随意添加的微信好友)等等。最近还发现一个利用微信扫一扫认证时候的精妙之处。

    这几天花大价钱买了一个数据服务,本来想和几个小伙伴共用。然而该服务必须绑定微信号同时每次登陆还要扫码认证,不过这难不倒我们这类鸡贼人士。需要使用的小伙伴将认证二维码发送给我,通过我的微信扫码认证即可。可是在这里懵逼了,收到小伙伴的二维码图片,通过长按图片调用“识别图中二维码”或“扫一扫”载入本地文件读取,都无法认证成功,而跳转到一个不相关的页面。通过多次试验才发现,只有通过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才能认证通过。暗暗佩服微信的产品及技术,在认证环节对扫描的设备肯定设置了参数供第三方使用,尽量保证真实的扫码环节。

    虽然解决了问题,但却依旧蛋疼。在外面跑业务,收到小伙伴发来的认证二维码图片,却不能直接扫码认证。需要在旁边找一个手机,把收到的这张二维码图片拍下来,然后我再用自己的微信去扫码这张图片,完成认证和登录的过程。

    不过通过微信还是能偷窥到无数隐私,比如有妹子就利用微信检测男朋友或者老公是否在外面勾搭,切断他手机的移动网络和WiFi,然后打开他的朋友圈,把图片挨个点一遍,对于那些能直接打开的图片,就证明是之前看过的,因为微信自动缓存在本地;如果是各类型奇奇怪怪妹子的自拍照或炫耀照,就知道他对哪一类有兴趣或者抱有幻想了。

  9. 山丹说道:

    遇到滴滴打车,天天果园之类的app要求你分享给微信好友才能领优惠券但你又不想打扰任何好友的的时候,可以发给文件传输助手。

    补充一个:微信会自动扫描你的通讯录提示你添加好友,我通常用这个来判断多年不联系的号码是不是换了主人。比如你通讯录这个号码对应的人是王小明,但微信提示你可以加的好友叫张强。。。遇到这种情况我就默默去通讯录删掉这个号码……讲真每次到这一步总有点小感慨。

    点击“发消息”后再点返回,可以直接回到首页列表,省事儿。
    经常通过搜索某人名字来看某人朋友圈的用户可能会用上这个功能。

    进入对方朋友圈需要四个步骤。
    1、搜索。2、点击搜索结果到对话栏。3、点击头像到对方资料处。4、点击进入对方朋友圈。

    不点击“发消息”,退回首页需要4步。
    1、退回到对方资料处。2、退回到对话栏。3、退回到搜索框。4、退回到首页。
    点击“发消息”,退回首页用3步。
    1、点击对方头像。2、点击“发消息”。3、退回到首页。

    我就是懒成这样了,多一步不如少一步。

    文件传输助手或者直接跟自己说话也可以啦,但是建个自己的群聊可以改个群名,对于一些有奇奇怪怪强迫症的小伙伴(对就是我)就会有莫名的满足感。

    另外,评论里有小伙伴说到使用面对面建群的功能直接输入4个数字就可以直接建群哦!也是好机智~

    微信新建群聊之后只要不说话,其他人就不会发现新建的群聊~所以默默拉人踢人这一系列行为都不会暴露在阳光下(ง •̀_•́)ง

    1.发朋友圈时,如果带图片,很棒的转场效果;
    2.发朋友圈时,会立即显示出来,而不是等发送成功再给用户提示成功或者失败。这样做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同时也不影响朋友圈消息的发送。
    3.朋友圈消息无保存草稿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用户即时发布消息的习惯;
    4.搜索关键词时,搜索类型包括朋友圈、聊天记录、周边,甚至还包括知乎等外部网站;
    5.朋友圈图片,缩略图的展示:微信对图片的处理真是达到了极致,不同数量的图片缩略图展示不同。
    6.漂流瓶的设计:熟人社交之外的兼具约炮和陌生人社交的功能;
    7.实时共享位置:这个需求不得不赞。切入熟人社交的微信满足了在线下相互找好友时的一个痛点:两人通过微信聊天,需要线下见面的时候,通过实时位置相互能找到对方,这就把微信场景化,使其能够融入到正常的社交生活中。
    8.扫一扫:自动识别图片中的二维码。这个不要太切中要害好伐?很多的时候我们在自己手机上看某一些文章的时候附带二维码,我们自己的手机就没法扫码。

    1.有人说建群后对群里的人是一种骚扰,我只想回答并没有好吗~
    微信的设置是你建立一个群之后,如果你作为建群人没有首先在群里说话,那么被拉进群里面的好友不会收到任何通知,压根就不知道这个群的建立~等你退出后,就相当于关掉了这个群唯一的激活入口,这个群也就不存在了

    2. 有人说大家只要点右上角两个小人的图标看谁是在第一位就知道群是谁建的,这个问题请继续参考第一点

    3.有人说如果建了一个群后,不说话继续拉人进来,之前进群的人会有通知~试了一下,前前后后被拉的人都不会有任何通知,方法依旧有效

    4.好像还有一种情况是弹出提示显示建群失败,这好像是因为有人把你拉入黑名单了,我没碰到过这种情况,不确定

    5.有人说直接看朋友圈就知道删没删~ 难道只有我有从不发朋友圈或者朋友圈屏蔽我的微信联系人?

    只要你在消息一栏把你和朋友的对话删除,系统默认你把你们的聊天记录删除,哪怕你再点开你朋友头像进行对话,先前的聊天记录在你这台设备上已经被删除了。

    这个细节应对女友查手机可谓是快捷又方便。我暗叹自己的细心与机智,然后发现我并没有女朋友

    作为一个重度社交恐惧患者,我觉得微信设计简直太良心了。
    1.朋友圈
    可以设置不看对方的,也可以设置不让对方看我的,
    太有用了。
    还有就是发朋友圈时会有对谁可见,对谁不可见的分组设置。
    妈呀设计者真的是我知音,跪谢他们让我的朋友圈非常宁静和谐,完全看不到我不想看的人的任何东西,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而且完全没有什么“爸妈看到不适合他们看的朋友圈对我嘘寒问暖过度关心”这样的问题啦( •̀∀•́ )
    而且朋友圈的功能还可以直接在设置里取消掉,最近我取消了,特别舒服!!!!

    2.没有访客记录,没有已读提醒
    这样可以大摇大摆看暗恋的人的朋友圈咯(虽然我并没有暗恋的人2333)
    贴吧的已读提醒真的是反人类啊,
    微信就不会。想象一下当你真的体会过那种,你看见对方已读,三个小时之后他都没回复你,但是他发了朋友圈。。。。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直白的断绝关系的暗示了吧。

    3.不会显示对方是否在线

    不觉得这个功能也超级棒嘛!!!再也不用费力去隐身了。

    微信一切的一切设计都让我这样消极避世的人,找到了光明。
    当我忍不了qq空间里的刷屏之后,
    我来到了微信这样一片祥和的乐土。

    真的要说,微信的很多细节,还有贴心的设计以及很多用户体验,真的甩某些app几十条街。(我就不说这个app名字了,毕竟用的频率很多)

    微信转账时,对方需要确认收款,才算转账成功。

    之前用支付宝转账是不需要这个步骤的。

    有时候吃饭大家AA,转账到微信上还得一个个收款,就觉得很麻烦。

    为什么不设置成默认收款呢?还得手动收款,很麻烦啊。

    想了一会,我恍然大悟。

    打开微信pc版,如果你在手机上打开某一个对话框,即使不发任何东西,只是点开,微信pc版上都会把这个对话框排到第一位或者置顶聊天的下一个,而手机上则看不到这个上下排序的变化,依旧保持原状。ios系统中,如果在看朋友圈或者订阅号的时候,有人发消息过来,就必须退出正在看的东西才能及时回复消息。
    消息回复完了再想回到刚才看的东西,就必须找到、点开、从头开始找刚才看到的地方……
    对这个问题困扰已久。

    这是我非常无聊时发现的一个错误,会极大地伤害理工科的强迫症们,曾向微信官方反馈过但没有回应。

    骰出六个不同的点数,其实是有两个不同的骰子,其中1,2,5,6点是右旋的骰子,3,4点是左旋的骰子,两个骰子的关系就像左右手一样镜像对称。

    注: 假象右手握住骰子,掌心对着1点,指节对着2点,如果大拇指方向为3点,则该骰子为右旋,如果大拇指方向为4点,则为左旋。

    没有云端消息同步啊,对于多端用户简直是灾难。
    手机通知中心有推送过来的微信消息,但是点开来聊天记录里却没有这条消息。并不是你眼花了,而是因为 mac / iPad 微信上已经接收过这条消息了,所以手机上就接收不到了啊摔(顺便扯一句,如果图片没接收到本地是会过期的,到时你就只能看到张大概100×100的缩略图了)
    找个聊天历史记录要同时在 mac微信、iPad 和 手机上找
    mac微信和手机同时开着微信,两边接收到的消息的顺序会不一致,屌不屌?
    朋友圈、内置浏览器各种封闭可以说是你要搞自己的生态,但是还真找不出哪款IM App消息数据全都他妈存本地的。可怜可怜用户的手机存储空间吧,正如 macOS Sierra Optimized Storage 功能的 slogan: … make more room by automatically storing rarely used files in the cloud and keeping them available on demand. 所言,云端存储才是正道。
    ——————
    评论里有说微信不存云端所以安全的也是醉了,你真当微信没存?
    公安部令第82号
    第十三条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联网使用单位依照本规定落实的记录留存技术措施,应当具有至少保存六十天记录备份的功能。
    反过来说,存了云端就不安全了?未必。像 iMessage 这种经过 iCloud 中转的信息全是公钥加密的,到了设备上再私钥解密才能看到的是真安全啊。
    换句话说,如果你朋友圈拉黑了小明,等于明告诉人家他被拉黑了。
    然而,每次朋友圈分组又要点好多下,太麻烦。

    更合理的做法是,朋友圈拉黑小明时,应该给用户两个选项:
    1.仅对某人停止更新(之前发过的小明还能看到,只是不让小明看你后续发布的新内容了。反正之前看到的删了也没用,信息已经复制到小明脑子里了。)
    2.同时隐藏历史内容(效果与未开通朋友圈一样,而不是一条黑线。)

    给人留面子是社交软件的“基本法”。

    此外,朋友圈给人评论后删除了,还留个“该评论已删除”;聊天撤回消息还提示“小明撤回一条消息”,也挺让人没面子的。

    聊天消息:
    1. 为何消息只能mute,但是不能完全屏蔽。即浪费流量,又占用我聊天列表的位置。能不能跟公众号一样,折叠进一个入口。PC版QQ不是有消息盒子这个功能吗?为什么不借鉴一下。
    2. 既然我可以对于每个人进行tag的标记,并且发朋友圈的时候可以选择tag,为什么在消息推送的时候,不能基于不同的tag进行分组。
    人物列表:
    1. 为什么网页版的微信的当前聊天列表和手机版是不同步的?我既然都在手机端删除对应的对话了,何必重新在网页端重新给我展示出来,如果你可以像QQ一样,最近几条消息进行漫游也倒算了。但是点到头像,完全没有历史消息。更加诡异的是头像这次删掉了,下次网页版登录又会出来。
    2. 历史添加好友的清单不能批量清理,放着干嘛?我想象了一下应用场景:1.因为误操作拒绝添加好友,但是本意是想添加好友,2.没有在第一时间反馈是否加好友,但是后期如果决定了,可以再操作。应该只有这两种场景吧。对于已经成为好友的人,为什么还要展示出来给我看到。
    3. 群成员的头像在群成员列表中,有时候不会自动更新,必须点大查看以后才会更新。
    支付:
    1. 某些支付场景下,支付完毕,会自动给我勾选关注商家的公众号,这个做法比较无赖。纯盈利导向,完全没有考虑基础用户体验。
    2. AA付款功能卡顿严重。
    聊天:
    1. 表情保存数量上限太小,没有表情,如何好好聊天?能用图片表达的就尽量不要用文字。
    2. 为何有的表情可以保存为表情,但是有的只能保存为收藏。
    3. 不知道从哪个版本开始(当前版本:6.3.22),聊天记录不支持云端备份,只能靠PC备份或者是换手机的时候转移聊天记录。
    4. 如果从微信中选取照片进行发送,我可以自主决定,是发送全图还是缩略图。但是我在手机中直接选取图片再进行微信发送的时候,是全图还是缩略图连自己都不知道。
    朋友圈:
    1. 发送纯文字的朋友圈的办法至今觉得相当黑科技(长按照相机图标)。对于用户来说,特别不直观。
    2. 为什么就不能设置朋友圈消息通知的推送频率(我说的是消息通知,不是别人的朋友圈更新)。一直有小红点蹦出来你有没有考虑过强迫症的感受?
    其他:
    1. 视频状态下,为何不能调整音量。
    2. 内嵌浏览器发生卡顿读不出页面的几率特别高,逼得我现在时常在看公众号文章的时候会点右上角的菜单,然后选择在浏览器打开。
    3. 版本更新日志粗糙,能不能走点心,这是对于你一发布更新,就下载app的用户的一种起码的尊重。

    我认为撤回信息的提示其实是有用的,第一个是腾讯的“免责声明”,这个消息不是没发出去,而是你撤回了。第二个是比如你想和某个人说说话或者有什么话要说,但你不好意思又或十分纠结要不要说,你就可以随便发个话再撤回,这样对方会注意到这点,可能会过来找你说话,这招对暧昧或者冷战的两人是有用的,虽然显得挺低级。

    至于真的让人心塞的设计,我觉得一个是你给别人点赞后,你们共同好友给他点赞你也会收到提示。

    为什么收藏的表情竟然有上限!!!竟然有上限!!!竟然有上限!!!
    最多只能150个表情!!!
    看到心仪的表情告诉我收藏已满!!!已满!!已满!!!你特么在逗我?!!还得先去删掉一个表情才能再添加一个!!!删表情跟割肉一样好吗!!!

    对于我这种没表情不会聊天的人来说,这是多么逆天的一个设计啊啊啊!!!!

    现在新版不能备份聊天信息到服务器了,只能传到附近的手机上或者连电脑的tx电脑管家备份到电脑上。

    而且!
    每次备份之后微信的数据会变大一倍!!!

    现在微信已经0.94g的说,简直就是毒瘤了。

    还有微信缓存的一些图片文件夹,只能自己手动站找到目录去删除!

    有多少人发现,当你按住按钮发语音的时候,按键总是在11秒钟左右失灵,然后语音就这样发出去的?有的请举手~

    一开始我以为只有我这样,后来发现好多人都有这个问题,而且相当普遍。如果总是失灵,那么上划取消发送还有啥意义吗?我说错了反悔都来不及就给我发出去了啊!

    而对于这一点,微信官方早就意识到了,因为我们时常收到微信卵用没有的建议:「请按住按钮中间或调整手指角度」,因为据说贴了钢化膜就会这样,除非你不贴,不然基本上没办法解决。

    所以大家也只能这么将就用着,直到有一天,我转念一想,你他么直接设计成按一下开始再按一下结束不就完了吗,干嘛非一味强调「不是我的问题」,而忽略客观的用户体验呢?

    如果微信是不想改变这种经典的发送模式,那你好歹你在设置里给用户选择啊!难道这一点很难想到吗??

    直到又有一天,我无意打开了QQ,才发现他么的QQ早就已经有这个功能了。。。
    (按住说话、点一下录音都有,滑动切换)

    1、朋友圈日期。翻看自己的相册时,只显示月日,没有年份隔开(一年一隔都行),我朋友圈发得少,3、4年的记录一划拉就到底了,但不仔细回想,分不出是哪年的。
    那我点开照片、文字记录或者评论找日期行不?还是没有,反正只有月日。(2016.03.18)

    2、未读文章。web2.0时期有个术语叫信息过载,用过RSS阅读器工具的就知道,订阅号文章推送方式也是一种feed,像俺这样的资浅老手对待订阅都是很谨慎的(当年抓虾看博客看得自己都像被信息绑架了似的),订阅数量控制在能接受范围内。
    而新手或重度微信患者会因自己膨胀的欲望左右,那么微信能否让阅读者能够不被信息海(la)洋(ji)淹没,同时又能停下来耐心看一篇文章?
    我觉得应该增加这些设计:对不想看的未读数文章可以长按标记为已读(或者像手机QQ那样拖拉小红点并释放来抹掉);对想看的则以点开阅读过文章为标准才视为已读(目前是点开推送目录,即默认全部为已读),前者避免被小红点和垃圾信息困扰(有日发3篇文章权限的公众号还是不少,几天feed数暴增),后者保证胃口选择。(2016.04.12)

    3、页面切换。在看着公众号文章时,来了一条微信消息,切换到聊天界面回复,然后再返回文章阅读。这个过程非常难用。

    看文章的时候(朋友圈、订阅号),如果突然有人给你发了微信,你要回复,必须得终止当前的阅读,一层层退出来回复。如果你要继续阅读刚才的文章,还得记得它在哪里,一层层的去找。

    这个设计够傻的。(或者有其它好办法我不知道?)绝对是用绑定手机号之后,一个手机验证码就能改你的密码!!
    虽然很多app都是这样但是作为一个社交平台以及作为一个与钱和银行卡直接挂钩的软件它就不能多一点限制吗?!!!
    表示以前的手机被回收重新发放后,号码被别人买了并且把我的微信号密码给改了,帐号离我而去了[手动微笑],这事就发生在昨天。
    提醒朋友们一定要引以为戒,手机号如果不用了一定要断开跟你所有帐号的联系,尤其是与钱和社交有关的帐号!!!尤其是与钱和社交有关的帐号!!!尤其是与钱和社交有关的帐号!!!不然你就等着哭吧对方一条短信验证码就可以改密码[手动拜拜]

    微信好友改名后,按照原来的名字就搜索不到了;这点新浪微博做的很人性化,可以搜出曾用昵称。

    这就导致一个没有备注过的微信好友一旦改名,可能彻底失联…

    另外不太赞成高票回答,让用户知道自己被屏蔽很正常,我倒是觉得被屏蔽和朋友圈没有消息的界面几乎看不出差别,这个设计非常糟糕;

    如果好友突然被朋友圈删干净了,很容易被误解成为屏蔽了别人。如果是朋友圈没有消息,应该显示:这家伙很懒之类的字样。

    记录,表情,不能云同步,换个设备全都没了。

    只有手机号一个验证方法,我没手机号就跪了,换个设备麻烦死我。。。

    还有一切都以手机为中心,没有手机完全没法上,我手机丢了怎么办。。。换设备超麻烦,尤其是绑定了手机号之后。没手机就没法上微信。

    不知道和短信有啥区别。。。

    真不知道这种反人类的产品为啥会火。。。

    朋友圈有很大一个功能,就是记录自己的生活
    所以按照时间轴呈现而不是便于管理的相册。
    而不是便于管理的相册…
    而不是便于管理…
    而不是便于…
    而不是…
    而…
    诶??时间轴就不能管理了吗?!
    我想管理很早之前的朋友圈不可以吗?!

    经常想找一下自己发的某一条朋友圈啊
    但是只能通过搜索进行关键字检索…
    可是不免有脑子宕机的时候啊!!
    想不起来有什么关键字啊啊啊!
    我想找一张自家宠物的照片
    谁知道当时有没有抽风装逼写矫情的话啊!!
    但很有可能记得大致时间有木有啊!!

    其实,找不到以前的自拍,我不爽。

    最受不了的一个,朋友圈发图被压成渣像素了,双击放大简直没法看!所以我很多时候会把拍的照片发在QQ空间。身边有个别童鞋发朋友圈会把多张图拼成一张长图来发,这种尺寸比例则不会被压缩太厉害
    其它缺陷:1、上传到微信文章上的视频像素也很渣;2、下拉录小视频这太坑;3、录视频应该横屏而不是半个屏幕都是黑的,都看不清自己录的啥;4、微信群无法屏蔽消息,我嘀流量啊;5、看文章、看朋友圈、看聊天消息不可兼得,正在看着文章到一半有消息来了,我立刻回呢(回了又要重新把文章找回来)还是等等再回呢(等等可能就忘了回了);6、给别人点个赞,一会就会收到很多个赞,然而……都不是给你的,有评论提醒就够了点赞不需要;7、一条评论多长刷一整屏都不会折叠,好多人这样发推销的,再发我就要屏蔽了;8、我点过几次“对广告不感兴趣”后,就好久好久没收到过广告了,广告偏好算法有Bug吧;9、删聊天列表,连记录都没了,连群也没了(要找回来就等别人发消息出来吧)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