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政:大佬们的智囊团,谈谈信息不对称及信息的解读和处理

无论我们说走职场路线,还是去创业,还是做投资,拥有更多,更完整,更真实的信息,也就拥有更多的决策优势。比如知道哪个公司或行业更有前景,哪个领域有新的市场机会和优质的流量渠道,哪个优质的项目正在被严重低估。

信息优势,在这个社会的竞争中,还是很容易体现出价值的。

信息不对称这个话题,以前也讲过很多次。

曹政:大佬们的智囊团,谈谈信息不对称及信息的解读和处理

谈谈信息不对称

昨天有人说我总是来回说重复的东西,唉,您还真说对了,商业逻辑和创业理念,说来说去就这点东西,剩下的都是不同领域的细节和个人的领悟,我也只能不断把新的领悟和新的案例分享出来,至于这玩意对您有没有价值,那要看您是怎么理解了。

今天说一下不算太泄密的潜规则,业内大佬们,各领域顶层人士的信息优势往往是超出普通人的想象的,他们掌握很多次常人根本不知道的数据,情报和行业资料,或者比常人早很久就知道一些最新的资讯和行业信息。这也导致了强者恒强的局面。你会发现越是大佬,越是顶级人士,他们的好机会越多,好像很轻松就有很多好项目,好的资源到手。 所以在王健林眼里,赚1个亿的小生意到处都有啊,王思聪搞投资,好项目好像招手就来啊(并非否认全民老公的能力,但人家做事的起点确实比普通人高太多)。信息不对称的鸿沟,让竞争变得更加不公平。

最新雨果奖的作品,北京折叠,我相信读者已经被各种介绍刷屏了,其实也侧面介绍了这个世界,底层人群和顶层人群的世界已经彻底割裂了。双方所看到的,感受的世界截然不同。在这样的场合里,所谓平等竞争,根本无从谈起。在科幻作者的幻想里,在极端情况下,作为底层人民,甚至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

那么,在现实社会,我们说,没那么极端,大家看到的世界似乎差别也不大,但信息不对称,及其衍生的问题,依然触目惊心。

回到今天的主题,大佬们,或者说,各个领域的顶层人物,他们的信息优势从何而来?真的是这些人敏锐度超强,信息阅读量超大么?其实,顶层人士,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以及智囊团。

当然,所谓智囊团,并不是说就是一个组织团队或一个专属的头衔,而是每个领域内的大佬们身边,或远或近,都会有这样的一些经常直接沟通的各领域资深人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以及解读和分析。更多大佬解读:www.yangfenzi.com/tag/dalao

1、信息来源

我们觉得很难获取,很昂贵,很专业的数据报告或数据资料,对大佬来说,都不是事儿。很多大佬因为投资,参股或者有合作关系的相关的数据项目,可以直接从中获得非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前段时间,我去拜访过红杉新加坡,看他们投资项目墙上有某知名第三方数据平台项目,我就厚着脸皮问,能给一个企业级账户么,(惭愧,好贵的说,一直没舍得买)。人家投资大佬的轻描淡写的说,你想知道谁的数据,直接问我就行,他们公司就在旁边,我经常过去问他们要数据。好吧,最后我也没要到企业级账号,但是我知道了,人家想要看哪个产品或企业的数据,不受任何账号权限的限制,分分钟的事情。

这样的案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投资方,或者巨头企业,都会投资,收购或者与一些数据平台合作,拿到最核心的数据资料是分分钟的事情。

除此之外,大佬们还会经常搞一些私人邀请的,或者小范围的交流会,比如上面提到的红杉新加坡,我就有幸参与过一次,说白了,就是信息交流和资源对接的活动。当然,不同的机构,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平台,都会有类似的活动。每个大佬,只要还有兴趣在一线去看项目,找机会,都会参与到多个不同的平台和组织中,并且成为这里最核心的人物,也就是这些平台和机构的信息和资源都会主动投怀送抱,围绕在他身边。

一些创业平台,孵化器,各种第三方媒体或FA组织的分享会,路演活动,相关资料和项目背景,也会积极抄送到各路大佬手中。

此外,互联网上各种不同领域里都有一些封闭的,私下的信息交流的平台和圈子,这里的信息,很抱歉,你在网上是看不到的,或者说,等公众看到和听说的时候,已经比人家晚了半年以上了,其中的先手价值早被人榨的七七八八了。

说个我的感受,在我的朋友圈,跟那些业内顶级人士对比,我明显觉得自己后知后觉,信息迟钝,显著不如一些顶级人士的信息灵通。但回过头来,对于一般的从业者和小鲜肉来说,他们又会觉得我的信息面很广,很多我讲的东西他们觉得闻所未闻。这个信息鸿沟的差距之大,我是体会颇深的。

2、信息的解读及处理

大佬也未必是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但是通常,他们总会认识很多各个领域资深的人士,而且很多都交情颇深,有些甚至是自己一手提拔培养起来,或投资扶植起来的。

遇到新的一些概念,名词,或者商业模式,大佬们不太理解,不太明白的时候,他们也会私下把问题发给这些资深的专业人士,比如,区块链是咋回事啦,alphago是咋回事啦,总会有专业的人帮他们分析,解读。

这种方式都会非常灵活,有的时候是一通电话,有的时候则是一起泡茶,喝咖啡谈天,也有时候一起打德扑,总之,高品质的人脉圈是他们能够快速更新知识库,掌握新概念的坚实基础。

我不算大佬,但很多时候,我也会充分利用一些身边的人力资源,帮我答疑解惑,比如前两个月,我就发给我们的员工说,唉,最近听说roblox很火么,帮我分析一下这啥玩意,跟橙光游戏有可比性没,技术门槛高不高。然后我们员工就给我写了一份报告过来。类似这样的案例也有很多。更多信息解读:www.yangfenzi.com/tag/xinxi

3、深入测试,试错。

大佬们往往也拥有自己的资源优势,比如人才,比如团队。通常,巨头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或者一些孵化平台的创始人,往往拥有这样的资源。

遇到一些新的领域快速发展时,大佬由于有资源优势,在决定重度投入之前,往往也会快速搭建一个小平台,试试水,看看这个领域的核心诉求是什么,门槛在哪里。然后决定下一步的策略。

有时候你们会发现,一些巨头经常内部孵化一些不靠谱的项目,失败后转而收购业内的领先者。用事后诸葛的角度,我们会觉得,这很愚蠢么,不自知么。但你换过来说,人家交点学费认识一下市场,也算是提高投资成功率的一种准备工作了,前期这点损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参与创建一个项目,成功和失败,对我们而言,都是100%。但对于大佬来说,这可能只是他多方面探索的一个尝试而已,说来就是这么残酷,我们为之All in的事业,很可能只是人家战略布局中无足轻重的一个棋子。你小兵杀到底线升变皇后,他固然喜,你被人吃掉提掉,人家挥挥手就摆上其他棋子,连多看你一眼的功夫都没有。你的全部付出,到头来可能只是人家微不足道的学费。

那么,今天分享这些,大佬们拥有这样的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呢?

也许我们成为不了大佬,但是我们依然需要不断优化我们的信息渠道,增强我们的信息解读和分析能力。

对于普通用户,网民,新入行的年轻人。

抱歉,没有太好的办法可以快速提升,谁让你不是王思聪,你不可能一上来就拥有良好的信息渠道和资源平台,但请坚持提升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辨能力,这个世界不公平,这的确是现实,但不公平不代表没有上升通道,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思考,才能逐步接近或达到别人的境界和地步。

对于有一定资源和实力的人,比如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

我有一个非常诚恳的建议,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逐渐拥有自己的智囊团。这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我们做不到顶级人士那样的消息灵通和资源丰富,但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找一些资深人士做顾问,在企业资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一些聪明的员工做一些情报收集和分析的事情。 我认为是值得的。

至少从我的角度,我一直在营造这样的一种氛围,当然,坦白说,我也是跟某些业内大佬学的,按照自己能力搭建的低配版本。

当然,信息优势未必是竞争优势,还需要很多其他细节能力的支持。

但认真说,信息优势的价值还是很大的,很多时候,你辛辛苦苦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去努力解决,去分析和研究的问题,人家早有现成方案和成功案例了,这种情况,我遇到很多了都,挺常见的。

【文/曹政  “caoz 的梦呓”(微信号:caozsay)】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雷军…还有哪些大佬横批山寨误国误创新

➤ 大佬们为啥都喜欢隐身保险公司  陈为:为何企业家大佬都爱“阿甘”?

➤ 组图:大佬们的第一份工作 传统行业大佬的跨界新思维

➤ 人不可貌相:盘点互联网大佬们的罕见爆笑童年照

➤ 贵阳大数据博览会:马云马化腾雷军周鸿祎等大佬都说了什么?

➤ 世界级的科技盛会中美互联网论坛:大佬忙合影、企业忙签约

您可能还喜欢…

10 Responses

  1. 彼得潘说道:

    讲真,过去一年的自媒体人中,曹政真的像神一样存在,很多时候曹神竟然能做到每天发一篇长文,而且还保持有观点有深度,简直令人发指,曹大可以搞一个付费QQ群 只加这样的智囊团 哈哈,非常难,我跟你讲一句实话,只要群聊天记录被任何人贴出去一次,这个群就死了。 有价值信息的传递,只会存在于极端信任的环境里。
    曹老板,其实你也是我的智囊团我会分析阿尔法狗,没有大佬问我,唉。越少人懂的信息情报越值钱。“很多时候,你辛辛苦苦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去努力解决,去分析和研究的问题,人家早有现成方案和成功案例了”,深有体会,一次去兄弟公司交流,谈起自己正在想办法解决某问题,结果人家说你们怎么现在才想到,我们N年前就解决这事了。谍影重重5一开头不就展示了情报的重要性了么?对手提前2min预判伯恩的路线,埋伏各种障碍。要想做大没有一群做情报分析的,必然落后挨打,正如曹老师最后提到的,延伸到一些付费订阅。认为它们的信息会比公开的更有价值。付费QQ群跟其他付费的道理是相通的吗,这也是曹老师不做付费订阅的原因?所以我在mooc上学了信息检索的小技能,尽可能的比别人领先得到最新信息,当然还有翻墙。看到这句话很是心痛「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参与创建一个项目,成功和失败,对我们而言,都是100%。但对于大佬来说,这可能只是他多方面探索的一个尝试而已,说来就是这么残酷,我们为之All in的事业,很可能只是人家战略布局中无足轻重的一个棋子。你小兵杀到底线升变皇后,他固然喜,你被人吃掉提掉,人家挥挥手就摆上其他棋子,连多看你一眼的功夫都没有。你的全部付出,到头来可能只是人家微不足道的学费。」但所谓的不公平其实也是一种公平;上次屁颠屁颠的去梅州找Z先生,其实是想寻求帮助,自然会将现在所有做的情况毫无保留的讲给人家,人家最后告诉我,留下创业吧,唉,因为人家资源多,所以得到的也多没什么不对我也屁颠屁颠去梅州找过Z先生,值得去,值得见。最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会被公开 师傅我在做第三方支付牌照交易成功了请师傅和大辉师叔海底捞
    信息不对称让世界运转,其实圈子这个东西是自然而然的东西,你进去的时候自然就进去了,所谓的信息对等也是和你的身份地位有关系,用一个俗语来说,看看你周围的人吧…这就是你的信息,这就是你的圈子,他们对你而言是对称的…专业,往往就是比别人知多一点普通人花钱去买信息,或许会有些改善。我在xx思维花了不少钱去定李笑来他们的专栏,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
    知识变现的最佳途径是投资看的热血沸腾!受益匪浅,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谢谢曹大!caoz的小圈子。。。高爷,实话说,基本半废了。所以对普通人要么就是进入正常的职业练级模式,在领域内积累影响力;要么就是压注某个还没有火起来的行业,埋头苦干等风来,曹大的观点总是与我心有戚戚焉!小额打赏,勿怪!深感,想想我们这小行业也是如此。
    单单就公开的信息而言,信息爆炸的年代,貌似什么信息都可以获取到,但是信息处理不了,反而会形成更大的信息不对称。信息获取和分辨,的确是很重要的两个能力。未必,我相信那些衰败的巨头当初也是站的高看得远,但却并没有因为消息通达而常青,反而没落了。当然,情报肯定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我们这种传统销售,也会很重视情报收集,这是做出市场决策的根本是的,消息灵通只是一方,嗯,这些道理,一定要翻来覆去地说
    信息的获取的确很重要。我们公司不是做通常的互联网,而是做传统企业的数据存储的,同样深刻地体会到信息对于项目的获取、产品的推进、方向的把握有很强的指导甚至决定作用。从09年做游戏行业媒体至今,深刻认同文中所述。也曾尝试组织类似圈子,但媒体属于边缘地带且自身资历不足够,至今仍摸索中,李彦宏技术出身,天资聪颖,是明星企业的创始人和ceo,轮到互联网行业信息,比他强的没几个人吧?可在2011年,他公开说移动互联网很虚,自己创造了一个中间页的概念试图推销给他的生态伙伴,耽误了百度好多年,到现在被腾讯阿里越甩越远。脱离了好的判断能力,再多信息也白搭同意,百度当时的信息优势相当强大,老板判断力确实出了问题。
    之前一直在智囊团工作,我们提供的信息其实最后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被用来向政客游说完成客户想得到的倾斜性政策。很多时候一个政策就是为了照顾某方面的特别客户的,所以川普说如果你认识政客却没有致富那就是你自己智商的问题了…….大投资人靠的不是智囊团,而是政策。大投行的执行主管经常和各国财长总统见面讨论,还没出炉的政策人家就知道了甚至是制定政策的一部分,这个时间差谁受得了。比如英国脱欧,新闻还没出来投行已经知道结果开始重新规划投资了。比如现任和下届财长都是铁杆战友,别的人分分钟输在起跑线上……哈哈 我昨天说希望曹大讲一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今天竟然发了。 效率真高。 最近社交挺火的,您也讲过两次社交,讲到了贴吧 Q群,什么时候再续上一篇。。第一次打赏 好紧张。在个人未达到那种高度或者层次时,能依据获取的有限信息,对其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预测其发展趋势,反而显得尤为重要。

  2. 唐梓烈说道:

    怪不得那些老干部们都有些什么省级内参之类的报告,尽快完善自己的渠道,尽可能地解决自己的信息不对称。老大经常在社区发帖,哪个股可以炒,问题是很多人不具备理解的前提,所以即使po出来,因为理解差异,也跟不上。我猜是Appannie的企业帐户,终归是信息的时代,得信息者,抓住信息得天下,看了这么久,也要回报一点点,打赏一下,从古至今,信息总是处于不对称的传播中。到目前为止,依然是这样,资本运作走得更远 信息才能抓住机会 人才才能实现和落地,普通人能去实现梦想和落地就不错了 还是有点利用价值的。不同要素的重要性在日益变化 。很多其他细节能力的支持。//这个其他细节能力能具体说说么,人脉资源,信息优势的重要性将来会越来越凸显。成为一个社会人的核心竞争力。诺基亚有当时最强大的用户研究团队,有战略分析团队,也投资布局了智能操作系统,但是最终他们在多个策略中选了最蠢的那一系列。不要迷信大佬。论信息之丰富,中国没人比得上当今圣上吧,可他也被光启玩的团团转嘛,作为一个大学毕业没多久的菜鸟,没有实力每篇赞赏 但是有能力每篇文章都看,谢谢大分享的知识。
    一直以来,我们沉溺于微博等社交产品的碎片化快速传播,你是否发现自己连一页文字也无法耐心读下去?是否发现每天都像有强迫症一样去刷新?而我们,期望能够在这里停下脚步,享受每一次慢阅读的沉浸与其带来的思索。为此,我们与2012年9月创立了这个网站,期望您与我们一起见证坚持。
    内容:干货
    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发布者阅读过且精心挑选的,专注于互联网产品、用研、交互等领域,仅在每天早上九点更新一篇。我们不会去保证每篇文章的时效性,但我们可以保证文章绝对干货与充满价值。我们也期待阅读后的您,将您的感受评论在每篇文章的底部,一起搭建一个良性的交流与互动平台。
    网站:分享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每天接触了太多的信息,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沉浸下来,去认真阅读一篇文章。正如我们的口号,“每天用心去读一篇文章,也许胜过你的走马观花”。如果您喜欢这里,请您分享给好友同行,让更多人与我们一起在路上。
    目的:相识
    这些文章都是我本人在阅读中发现的认为不错的文章,一开始推荐给身边的好友。后来发现零碎的分享无法沉淀,与其这样,不如将有价值的资料聚合起来,让好的文章与你不期而遇。很高兴大家都对同一篇文章有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个平台相识相交。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没有考虑盈利,更不会有软文。
    关于产品新人的阅读,我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早读课上,部分观点摘出来供分享。
    这两年来,微博、Instagram、Pinterest类等社交媒体的崛起,让信息爆炸性产生,几乎所有人的习惯于读图、看140个字等等碎片化的快餐式阅读。如果你是一个新产品的重度体验者,我想你可能更加沉溺于这种碎片化阅读。如何在这样信息爆炸的社会寻找有价值的内容是一种能力,因为你可以不受垃圾信息所累。身处庞大的信息时代,在我看来,这些信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消息,你或早或晚会知道,比如“xxx当了总统”、“苹果四季度利润下滑”,这类消息知道的早晚很可能无关你职业生涯的痛痒;另一种就是干货,比如“移动应用密码是否应该明文显示”、“移动UI布局的10种模式”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对你的所在领域产生沉淀的经验总结、观点分享。
    对此,作为一个产品新人,在每天获取信息和有价值的东西时,要有自己的渠道,相似的渠道你只需根据你个人的喜好选择一个就可以。此外,不要妄图自己看了一篇文章、听了一个讲座、看了一本书就可以快速的提升能力。任何有价值的内容对你的影响都是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1,新浪微博。新浪微博即时刷新的信息流,成为更快获取信息的新媒体。推荐关注几十个互联网相关的账户,例如:美团网章鱼计划、新浪科技、互联网的那点事等等。
    2,微信。相对新浪微博,微信的信噪比更高,能够避免信息疏漏。推荐关注几个媒体相关的账户即可,例如:程苓峰-云科技等等。
    3,知乎。知乎是一个知识型问答社区,通过信息流的组织方式,上面聚集了大量的互联网知名人士和资深从业者,关注几十个互联网人,你可以看到很多对互联网的深入解读的问题与解答。推荐关注话题:章鱼计划。
    4,新浪科技。作为老牌的门户科技频道,很多报道迅速及时。
    5,36氪。科技资讯网站,以报道互联网科技新闻和创业为主。
    6,爱范儿。科技资讯网站,以报道移动互联网新闻为主。无线几乎会影响互联网的所有垂直领域,所以关注无线领域的进展是有必要的。
    7,虎嗅。个性化的商务资讯网站。
    8,PingWest。前沿科技媒体。
    9,互联网的那点事。以互联网产品信息为主的资讯网站。
    10,互联网er的早读课。每天一篇精选产品设计文章的网站。

  3. 心态为美说道:

    在和别人交流时,常常有疑惑:把自己的信息分享别人,我自己的优势岂不就消失了? 由于这些疑惑,我们放弃了很多交流的机会。本文就用一个简化模型来评判这一做法的得失。 这一主题和科学投资的联系是:对人脉的投资也应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首先,涉密信息、内幕信息等当然不应该交流,这是违法违德的, 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公开的、你的交流对象不知道、但对他很有价值的信息。假设:1)均匀性假设:圈子中有P个人,未交流之前,每个人拥有的独有信息量都是1;
    2)对等性假设:任意两个人交流后,这两人的信息量都增加1,即分享了对方的信息; (这里假设了交流是平等的,A分享给B的信息量与B分享给A的信息量相等)
    记第p个人和N(p)个人发生了交流,那么显然有以下结论:
    经过交流后,第p个人拥有的信息量等于N(p)+1,所以交流最积极的人最终的信息量最高。
    在真实生活中,假设1)和2)都不对,所以实用的建议是:谨慎选人,积极分享。 谨慎选人是要选真诚交流(即靠谱)、并且在某个领域有你不知道的信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人, 不要选那种心术不正或者只知攫取不知回馈的人;积极分享就是指在细选人的基础上, 要尽可能多、尽可能真诚对等地交流(这正是上述简单模型的结论)与人交流可以使人进步,初级的进步是你的信息量更多了,进阶一点是你从沟通中了解别人思考的过程。后一类信息我觉得帮助更大,他让你反省自己,丰富、完善或者颠覆原来你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当然,最好的交流是能擦出火花的交流,实现1+1》2。像你这样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得出观点才是有价值的,我的哪些很多只能说是想法,有啥说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就不错了,整体来说,营养价值不高。你的悟性高,逻辑思维强,深表佩服。信息说到底还是物质、金钱。所谓干的多拿的多,在这个社会,你指望别人与你分享信息(物质、金钱)吗?不太可能,毕竟自己的都不够用。但是往往是收入上层的人愿意分享信息,因为他们的资源已经够多了,不用在乎你会对他构成威胁,就跟所有大公司一样,往往上层领导是最具眼光的,而中下层只会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你的假设是否成立。一个人把有效信息告诉别人以后,很可能得不到任何信息反馈,甚至得到误导性的错误信息。 N(p)+1只是能够得到信息的最大值,但不一定能达到。“在和别人交流时,常常有疑惑:把自己的信息分享别人,我自己的优势岂不就消失了?”这个问题,显然是个普遍的问题,不是个别问题,所以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应当具有普遍的意义。
    首先,得定义这里的“别人”指哪些人。
    所以说“别人”,应当不包括为数不多的好哥们,好姐妹,亲人等。“别人”更多的指上述几类人之外的群体。
    作者说“谨慎选人,积极分享”,所以前提是“选对人”。这样大概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如果希望在分享信息的时候能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畅所欲言,就首先要在关系不是特别亲密的人脉中选对人。
    根据我仅有的经验,能中标的人选也就个位数。
    如何得知自己的信息是正确的?我其实有很多想法想分享,但有些想法我觉得不够完善,有些想法我现在可以自信满满地说出来,但日后我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后我会觉得我之前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我很多时候打了一大段字,然后又自己删除了
    谨慎选人原则下,可以分享的对象真的不多。我个人的经验是几周才能够遇到一位深入交流一次,不过几年下来也不少了。另外技巧上可以先和潜在分享目标多接触几次,对其人品有所把握了再深入交流不应该自从利益上来考虑这个问题。信息的传递本来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竟然当你需要的时候从别的地方获取到了信息,遇见真正有需要的人时,也应该分享。并且在这其中能体会到分享的乐趣,能让自己的想法更成熟,更具有逻辑性。只从利益考虑这个问题会让自己变得狭隘,自我为中心!所以“谨慎选人”使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失去了一个普遍的意义,如果要普遍的运用,就要删除“谨慎选人”这个前提条件,从而会遇到“我分享,你不分享”的风险。那么作者给出的这个方法,又要如何运用呢?请问。。山下:在《火影忍者疾风传》的第387话中,我使用AdobeFlash把动画和上色全都自己做了。所有的动画张数差不多有1万N千张,其中的5500张所有是我一个人画的。因为没有区分原画和动画的界点,所以处于只能由自己来画的极限状态下,压力巨大,说实话那会儿真是非常的辛苦。
    平川:诶?相当于普通动画1.5倍的动画张数,连同原画、动画、上色全部自己一个人解决,真是太厉害了!是因为不如此的话,就没法让动作做成那样吗?
    山下:我希望能让那些作画迷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动画人的辛苦,虽然漠然和辛苦的印象都有一点,但我真正想要给传达的是那种“脚踏实地的绝望感”。
    访谈怎么获取?花钱买呗!一般来说购买bd都会给出设定集原画集副音轨内部人物访谈。
    第1卷
    【发售日】2016年6月22日
    【收录话】第1-4话
    【品番】Blu-ray:ANZX-12151〜12152、DVD:ANZB-12151〜12152
    【完全生产限定版特典】
    角色原案 美树本晴彦绘制的BOX
    角色设计 江原康之绘制的3面封面
    特典CD:泽野弘之REARRANGE & OUT TRACKS(全18首)
    卡巴内利making book Vol.1(116P)
    设定资料/原画/荒木哲郎监督创作笔记/
    系列构成・脚本 大河内一楼采访
    音频评论(出演:畠中祐・千本木彩花/1・2话嘉宾:内田真礼/3・4话嘉宾:増田俊树)
    “甲鉄城之宴”活动门票优先贩売申请券
    日程:2016年9月25日
    出演:中祐/千本木彩花/内田真礼/増田俊树/冲佳苗/伊瀬茉莉也/佐藤健辅 其他
    角色原案 美树本晴彦ending海报
    小册子8P
    除了bd还有就是杂志了我没具体了解过不过有《Animage》、《Animedia》和《Newtype》好像被称为御三家。我看过兔子山小站的石原立也的访谈《吹响悠风号》石原立也导演访谈(《Animedia》2015年8月号)这就是其中一个杂志里的
    还有就是书了这里我就不赘述
    一个是zecy的想要进行动画和漫画的评论,应该如何下手? – 动漫
    还有一个是马小褂的如何对日本漫画有一个历史级、全景式的认识?包括获知日本漫画史上全部的杰作? – 日本文化
    说了这么些有的没的感觉好水啊!简单明了点上诉这么多,我了解信息资料只用了两个,一个是搜索引擎一个是wiki百科,没有什么会比这两个能更快的获取我想要的信息了。

  4. 不文超说道:

    信息检索能力是宅的基本功…staff,推特,wiki,原画本,杂志访谈等等都是信息来源,很多东西真开始找起来的时候自然会串起来了。当然搜索引擎记得用Google。google的高级搜索,支持直接搜索相关的word excel ppt pdf文件,目前其他家还不支持。
    2、资源丰富度上(URL收录量),google还是更胜一筹。1:信息的获取
    无疑翻墙对你帮助是巨大的,中国的信息,很大程度都是二手的,过滤的。就好比你看CCTV,海外一片乱套,中国形式一片大好。这个不实现,真正的分析工作就无法展开。事实上你在中国特色的影响下,大多数人第一点都无从做到。如果可以,至少你有进一步的可能性了。2:信息的分析
    而这个是个人能力的提现了。真正专业水准的人是不来其专业知识的。而每个行业,每个专业人士都有自己常浏览的网站。有自己的分析理论或方法。最不济,如果您感兴趣的话,至少也可以通过wikipedia来学习吧。其他的基本条件,英文至少应该会吧。再不济,浏览器总得有个内置翻译吧。其实最不济都说的是我自己啦。
    彦宏是个很奇怪的人,实在找不到什么合适的词来形容他。
    他有贴吧账号,仅有的几条回复全是关于花草树木的,看起来研究还挺深入并有点小骄傲,其实李彦宏回国创办百度前,在美利坚也是整天养花养草,被老婆训导不思进取,所以才回国创业的,个人感觉,这种闲适的爱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李彦宏的工作热情。
    其次,李彦宏可能是互联网大佬中程序水平最高的,比如他在访谈中说到的“超链分析”,这技术就是他发明的,在当时对于搜索引擎来讲,也是核心技术之一,看得出来,他到现在还有些得意,所以我一直觉得,李彦宏的技术思维限制了他对于其他东西的敏捷,比如说用户需求、用户体验。李彦宏本身来说可能并不适合做一个CEO,更适合做一个技术人员,所以李彦宏对于未来是很迷茫的,所以他多次提到了KPI,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他需要真真正正的数据才能使自己确信这个东西是有前途的,可以挣钱的。
    在讲到百度的未来时,他提到了人工智能,谷歌的阿尔法狗下围棋的人工智能对于实际生活确实是没有半点改变的,但百度明显也很迷茫,如何将人工智能结合到现实中,百度现在想的就是,把技术做好了,自然人们需求就来了,但百度之前做的眼镜、识图,都失败了,也说明了这个想法对于当前阶段百度的不可行。我个人的观点是,技术本身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基础一定是有的,但首先要有需求,接着这个技术才有继续深入的价值。
    百度凭着技术当然能挣钱,但是技术超过AT,收入也能超过?异想天开。
    最后,李彦宏有点封闭,但封闭的人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这几年是远远跟不上潮流的,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个人感觉,他不仅仅是和外界缺乏沟通,和公司内的沟通,可能也不是很好。
    贴吧之父俞军早已远去,百度除了李彦宏之外,缺乏一个合格的掌舵人,也缺乏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
    百度急需一场改革,希望李彦宏的老婆能够再次敲醒他。
    李总给人感觉有点散淡。这种感觉不是身居高位那种,而是从骨子里的散淡。交流时候话不多,点到为止。对于一些行业内敏感的事,其实李总自己心理明镜的。
    我问起他“您觉得百度目前的互联网生态发展是健康的么?”
    他沉默了几秒,说“并不。然而就目前而言,我们也在战战兢兢。时代变化了,规则也变化了。我只能说百度在目前的规则和时代里,还算是不错的。”
    这是我印象比较深的话。这里的规则与时代的含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互联网行业,并不是那么自由。政府能筑起一道墙保护,这道墙不是白筑的。有代价的。而且这个墙和这个代价是无条件的。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 这也是一种无奈。就像动漫游戏于文化部广电局。
    所以我觉得,李总其实骨子里,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他并不善于处理纷繁复杂的一些局面。当然,以他如今的江湖地位,有些责任必须背起来。这是必须的。
    现在李总和百度,有点迷茫。因为他们成功过,所以更害怕失败。他们有些抓不准下个时代脉略。所以不像马云,还有心思搞vr。百度现在有点静观其变的味道。但中国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啊,不进则退。所以大家感觉百度退了很多。
    李总自己也应该明白。或许他也在寻找方法。
    他让我想起了万科王石。两个人都是那种有点漫不经心,不顾正业。

  5. 赫然说道:

    李彦宏说,很多人认为他的道路是比较顺的,一步一步好像都是事先计划好一样,可以算是走了直线。但是他觉得归根到底的原因还是人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严格意义上说,十几年前搜索引擎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产业,那个时候大家也不会觉得走搜索引擎这条路是一条直线,只不过现在搜索变成了这么大一个产业,变成了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的时候,大家觉得他走的路很顺。“这种直线是你自己心目当中的直线,认准了就去做,不跟风不动摇,这也是我真正相信的一个信条。”李彦宏说道。 (据《南方人物周刊》)就李彦宏的个人经历来说,他那个年代确实可以走直线,因为所到之处只要你能看明白想清楚,都是蓝海,类似走直线的还有马化腾、陈天桥、丁磊、张朝阳等等。
    第三,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说,我很赞成早点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早点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很重要,但是并不妨碍在中间走一些弯路,只要你不是急功近利的没几步路就转弯,至少要有阶段性的成果,即使那是苦果,这些都是宝贵经验。
    总结一下,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复制,而任何人的经验都可以拿出来分享,所以,走直线可能是李彦宏他们那一代创业者的成功之道,但是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哪怕你如同马云那样,在人生过了一小半的时候发现自己应该去创业,而且保持专注,如果你坚持下去,可能不管是不是直线,都不是影响你成功的关键。“认准了就去做,不跟风不动摇”,这是无悔的一个主要部分吧。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信息渠道。
    2.信息处理能力。同样,对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老案例,旧教科书上的话,那么,你在知识层面下的信息不对称中,已然成为逆势者。这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称。
    在这个信息为王的时代,信息可以是对于哪里有优质人脉的把握,也可以是资源的优先调配权。人才只是作为一个环节,被划归信息的宏观范围里。但因对信息的未知,在上述例子中,便是体现的信息的局限性,自身会主动或被动地导入误区,很多时候,这种被导入误区的过程中,我们防备心很低,甚至引不起一丝怀疑。对于信息不对称,我们会产生很多误解,有时候的误解,甚至是误解中的误解。不均等是一种双方的状态。在不均等状态中,掌握信息量大的,占据主导信息资源优势的,为顺势方,而信息量小,在信息上处于被动的,为逆势方。如何理解信息不对称?
    首先解释一下信息不对称是什么?信息不对称就是你在你的年龄阶段或者说收入水平,见识水平,能力水平,信息的获取和感知经验下,无法能够理解更高层级人的思想和理念以此阻碍了你向上发展的通道或者说是浪费了你的时间。家庭,收入,生活环境,阅历。而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是什么?
    我觉得是上进心。赘述了家庭环境对人生的意义。但是如果只是对于人生抱有消极的态度,在明知道能够改变的情况下,而不付出努力,这分明就是一种懒惰。当时我的信息就是不对称的,我没有任何对于大学的概念,我没有任何对于学习的方法,我没有任何对于专业的了解程度,我很多东西都没有,但是是什么支持我当时一天一天的不间断的学习呢?就是一点残存的上进心。我试想过,如果我知道学习的方法,如果我知道对于大学的概念,如果我了解专业的知识,等等等等,我可能会走的更好。但是我没有,我都没有。信息的不对称可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处处,我们与父母之间,同学之间,爱人之间等等等等,太过于平常,也太过于普遍。
    我和我父母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我父母说的我可能听不进去,我说的我父母嘲笑我太幼稚。但是又能如何呢?现在父母在很多方面是无法阻碍我的,可以说在绝大部分事情上。我觉得人生,就应该由你自己来把控。很多事情可能因为你自己不了解,你自己不清楚,你失败了。但是我觉得人都是善于原谅自己的,你会以最迅速的方式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但是如果是别人给你的意见或者是建议,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盲目的接受,我想对你一生的影响要远远超出你自己对于你自己犯错的遗憾。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事,去生活。然后根据你自己的理解找到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方式,然后坚持的去做。这就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最好的方式。对于某些领域或者说某个专业不感兴趣和对于人生选择的信息不对称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就好像可能数学非常优秀的人,不如音乐家对于音乐的了解程度和体验程度更深,这确实是信息不对称的一种。但是对于人生的选择上信息不对称要可怕的多。信息不对称就是你原本能够做好的事情,但是由于你在经历上或者说是家庭环境上等一些方面的缺陷,而导致你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以至于对于你人生的轨迹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这种裂变效应也可以看作是“蝴蝶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现在父母和我的关系就跟答煮极为相似,但是我能怎么办呢?在我能在他们面前证明我不按他们的方法也能过的很好之前,我是没有话语权的。只有拥有话语权才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占据优势地位,这是我的体会。你要做的不是避免信息不对称,而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去碾压比你更弱势的人来赚取利益。
    实我想表达的是,多看书多思考多问前人的经验,这是为了提高效率,然后多经历多失败多总结多重试,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别人说的只是参考,只能自己亲自走一走才知道水有多深,因为这个世界没有捷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共勉。,信息不对称,粗糙的说他是一个2D说法,3D的说法我觉得叫信息缺失。为什么这么说,不对称基本上说的是人与人,行业对行业,但放在面上来看就是真实的信息缺失。
    我依然觉得目前我们国家以及我们的人民真正缺乏的是分享精神,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拿着一块拼图,这张拼图上有一部分自己的真相。
    好比说,我们经常会主观臆断的评价一个行业,评价一个人,但实际上我们并不了解,我们真正了解的是什么?我们自己和我们自己的行业,我们在这个行业圈子里生存,我们对这个行业有发言权,这就是你手里那块真相的拼图。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自己掌握的真相拿出来,那些流言,谣言,无知愚昧不攻自破,我们拼成一副完整真相的版图,人人都能看得到,那么我们的信息就是完整的,再也没有什么缺失,不对称。

  6. 君五说道:

    信息不对称就由一系列的市场手段去解决,比如在金融领域,因为金钱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引入银行作为金融中介,金钱的供给方可以相对了解银行,然后银行可以更清楚金钱供给方的信息,于是信息不对称就缓解了。更有理论认为,市场和制度存在的基本原因就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至于滞后性,我觉得是一种伪命题,除了计划经济,哪种调节手段不是滞后的?政府调节不也是出了问题之后,再采取措施?如果要说前瞻性的政府措施,那么企业家也会根据市场环境进行前瞻性的调整啊……
    人在无法依靠自我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对其他人产生依赖,这是正常的,但这个时刻——由于“信息不足”而处于不利、受侵害的状况,更要清楚所依赖的那个“他”(政府)掌握的信息会比自身了解的更多?抑或相信政府无需了解足够的信息,而只需要通过无人能及的权利就能解决由“信息不对称”而来的问题呢?这是从政府能力方面的判断,事实上从动机上去思考更能让人心灰意冷。
    第二,如何看待“滞后性”。我猜拈出这个的这个词就是来自教科书的了,那么所指的应该是对总体供求变化的反应,要么盲目扩张要么过分保守不愿生产。首先想说的是,从总体上这根本不可能,这只会是个别行为——将国家、社会生产者和消费者简化为两个单一意志是非常令人啼笑皆非的。盲目生产、不当投资都是非常普遍正常的现象,不然就每个人都是富翁了,但是正如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天才,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笨蛋!可以说,如果不存在误导全社会的指标(事实上是存在的,当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政府控制的货币发行量以及政府所调控的利率水平),一个国家的企业家不可能同时盈利,也当然不会同时(或绝大多数)判断失误。社会性的经济危机,不应该从经济个体中找原因,而是密切留意关乎全社会的重要指标。题外的说,有多少人想过由政府掌握货币发行权,由政府控制货币利率的充分理由是什么?不是表层的想它具备什么意义,而是深入去想这样是否科学。不知道大家当发生了问题,更倾向的是“无论如何都要行动起来,不能坐以待毙”还是倾向“当不知道何为正确时,停下来思考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好的做法”,这没有标准答案,只是想说即使选择前者的,应该认识到这个判断不是根据“科学性”而单纯是“迫切性”而已。
    虽然弗里德曼不是奥地利学派的支持者,不过他的研究却为奥地利学派的主张提供了最详细的数据支持(很多奥地利学派不怎么喜欢摆弄数据的,多数从理论入手)。“滞后性”可以看做是社会中的多数经济个体对瞬间发生的经济现象措手不及的情形,这在完全自由市场中(至少作为“血液”的货币发行不能由一个一个意志控制)是不可能发生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包括古代)都经历了政府不当滥发货币或铸币不足。可以说,“滞后性”本来就是一个伪名词。
    第三,之所以说是个人生态度问题,应该从“家长制”以及功利主义说起。如果我是你家长,哪怕你是成人了,在我眼中依然是个孩子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我会安排你的教育、工作甚至兴趣爱好,甚至帮你选择人生伴侣,甚至给你衣食住行所有物质保障;而如果你没有这些帮助,给你完全的自由,很可能人生会遭受很多的挫折和磨难,甚至一蹶不振。那么,你会选择哪一种人生?如果从功利原则看,前者毫无疑问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总有些人首先希望满足的不是物质上的保证,总有些人是视自由高于一切的,总有些人对“牺牲一定的自由,接收一定的强制就换来生活的保障”是坚决抵制的。哪怕民主政府也存在一种难堪的局面:给予每个成年公民选举权是基于大家有足够的知性和判断能力,而对社会的种种管制和干预又是基于大家其实对自身的利益并不了解,需要我来替你们选择。
    我知道自己说得并不好,想继续思考的我推荐一些相关书目吧:《罗斯福新政的谎言》《通往奴役之路》《致命的自负》《自由宪章》《美元大萧条》《人、经济与国家》《大清算》《经济为什么崩溃》这是这个世界的一些基本规则,就像光速不可达。你发现你看不到别人在想什么,和你发现你不能超越光速一样。如何解释?解释不了。市场为什么会滞后?不不不,市场从来不会滞后。你觉得卖肉能赚钱,你恨不得明天就能开一家养猪场。奥派和一些主流学派的观点不一样是从最基本的哲学体系和方法论上就不一样。就像你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问题,需要解决,而我认为信息不对称才是市场。你认为市场有滞后性,而我认为市场从来不会滞后。不完全信息:指市场参与者不拥有全部交易信息的状态描述;
    客观环境造成的不完全信息:指市场参与者不掌握信息来源或缺乏评估能力造成的不完成信息;主观动机造成的不完全信息:指交易对手刻意隐匿信息造成的不完全信息;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拥有不对等信息的状态描述,内容基本等同“主观动机造成的不完全信息”,只是释义角度不同。
    如何避免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对称——这是值一百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问题
    完全杜绝,不可能。
    我们可以设计机制把不完全程度/不对称程度降低,或降低他们造成的障碍/损失。如各路大神从不同的角度推出了信号传递、信息甄别、信息透明度、委托代理等理论。

  7. Amos说道:

    几个月前有幸听了95081创始人的演讲,印象中最深刻的内容就是多次强调了他们在家政规范化、标准化上做的大量工作。例如积极参加行业协会,制定小时工等级标准,各地建立学校培训标准化的课程等等。但其实在服务本身,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客户甚至都没有感觉到多大的差别。反而阿姨的忠诚度越来越低,大多都跑去了一些新开的公司。
    不可否认标准化确实是复制和扩张的重要基础,餐饮连锁巨头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标准化。不论是洋快餐汉堡包,或是中式自选快餐,从服务到菜品烹饪一整套的标准化才使得它们能够迅速的在市场上扩张。
    然而家政服务却是完全不同——因为每位客户的情况不同、家装风格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所以家政提供的服务是一种完全个性化的服务。一味的标准化就好比希望用一把钥匙打开不同种类的锁。以满足客户为第一要务的我们,首先就是要正视这个事实,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然后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
    这可以说是家政行业的第一个坑,每个新进入者在一开始都会很自然的试图用刻板标准去满足每个家庭完全不同的需求。然而当花了大力气去进行这方面的规范后,却发现客户并不买账,这无疑是很有挫败感的一件事。阿姨不配合,甚至客户也不热衷。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发自真心的去尊重我们的基层员工,了解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公司的关怀而不是冷冰冰的相互利用。一个认同公司理念且心情愉快的阿姨就会主动去为客户解决问题,会用心尽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线上和线下的需求冲突互联网的产品思维是独树一帜的。它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而不断的迭代更新;是以准确的数据为导向进行决策;是抓住用户的一个痛点不断改进而不是大而全;是做平台,争取海量用户后再兜售其他的产品。它的基因是用户参与,通过用户的主动创造最终塑造出极致的产品和极致的体验。
    这和传统的线下思维完全不同,传统的线下行业会更重视经验而不是数据,一旦产品成型就很少再去改进,更相信与用户直接沟通后取得的反馈,并且会迷信营销的效果更愿意投资动不了的重资产。
    正因为这两者之间产品思维的显著差异,O2O的公司其实比纯线上或者线下更不好做。因为产品和业务改进的需求来源完全不同,希望实现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如何去协调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有一个高瞻远瞩的中央决策者来最终拍板,统一和协调线上和线下对产品和接下来工作的理解。这是第二个坑。
    新订单与老客户的战略偏重
    企业在谋求发展时最重要的数据就是销量的提升,而销量的提升可以是来自新客户的初次购买,也可以是来自老用户的再次购买。对于一般的公司来说,销售重心的改变可能仅仅意味着营销策略的改变,根据一些基本的市场规律来做出调整。
    社区类O2O,特别是家政O2O,却不同于其他产品销售类的经营。对于此类企业来讲,客户并不是为了抹布或者吸尘器这些清洁用具付钱的,他们购买的是打扫后的效果,更看重服务时的体验。既然产品就是服务,希望客户再次消费就必须让他们获得超出预期的体验。但其实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很艰难的抉择。因为服务质量的提升特别是提升后的维持是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的。这里面既有人员的招聘、筛选、培训,服装设备的挑选、试用、采购、换装、掌握,还需要有日复一日的品控检查、合理的激励制度、顺畅的客户反馈系统等等配套。而以新客户为导向就简单的多,四个字“全员销售”。将销售指标设为主要kpi,在所有客户导入处突出性价比,培训时强调销售的重要性和技巧等等。这样的运营策略对管理能力的要求低,简单粗暴见效快,只是很容易遇上增长瓶颈,更不可能期待回头客和产生口碑效应。
    这是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坑,创业者通常会低估问题的重要性或者高估自己的应对能力。而它最坑的地方在于最开始时就需要做选择,因为当后期真正了解这其中的厉害关系时却往往很难改变了。因为到那时,你的保洁大妈已经被成功改造成推销员了。不再务实,干活时不再低头盯着自己的工具。
    如何与“阿姨们”打交道
    做家政,离不开阿姨。但往往很多刚接触这一行的人会对自己往后要打交道的大妈们存在太多美好的畅想。因为现在的创业者很专业,动手前都会找找国外的相似案例,看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运营方案。可是别忘了国情的差别,在美国和欧洲干小时工的可能自己就住着独栋,发现客户若在工作中插手阿姨还会严肃的告诫他:“这是我的工作,请相信我的专业能力,完全交给我来完成,不要插手。”至于智能手机、上网能力、高中以上学历那都是标配。
    但在国内,任何一个家政公司库里面的阿姨80%以上可能都只有小学以下学历。教育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包括平时的社交圈子。所以当我们培训新思维、新装备的时候阿姨觉得在听天书;我们强调责任心从客户角度出发思考的时候,阿姨们在想不如赶紧结工资;当我们希望阿姨既能够把活做得漂亮,又能够推销客户购买增值服务,还能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并总结整理后培训给他人时,阿姨们其实什么都不会改变。
    所以正确处理与阿姨们的关系,调整好期待。引导阿姨的主动性,而不去强行的要求改变。与其花大力在后期培训,不如花时间在前期的筛选和团队氛围建设上,以及标准信息档案库的建立和采集。就像O2O的先行者大众点评,不管它现况如何,2004年时的大众点评在做餐厅的信息化就奠定了它在餐饮O2O行业的基础。
    除了后天难以改变,阿姨们对价格的敏感性也是行外人所无法想象的。出租司机可能会因为嫌远而不愿意赚5元、10元的加价,但很多保洁阿姨却会愿意坐一个小时公交不辞辛苦去加价的客户家干活。所以对家政O2O的创业者和从业者,是否愿意沉下心来去真正了解阿姨这一群体,思考他们要什么、如何管理、如何激励,这也是一个坑。

    时刻不忘客户体验

    用线上的思维去整合线下的资源,这一过程注定是千头万绪的。公司需要同时处理好阿姨的激励、技术的局限、客户的运营等多方关系、多方利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觉得每个遇到的问题都仿佛是最重要的,是需要放弃其他的一些坚持来迁就的。然而真正和唯一重要的一直是客户的体验,从开始决定使用服务一直到服务结束给予反馈的过程是否顺畅、是否符合期待、是否有惊喜,这都决定了我们的目标客户是否忠诚、市场份额能否稳固、商业模式是否能实现。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客户体验,假若商业模式、订单流程什么都改了但客户的体验反而变得更糟糕了,那就是一种退步。互联网正在用它的技术和理念去冲击传统行业,但最终的目的应该都是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家政O2O是一个金矿、一片蓝海、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在蓝海中,竞争无从谈起,因为游戏的规则还未制定。每个人的对手都是自己,现阶段的任务都是生存。但机会只留给那些愿意沉下心把坑一一填满的人,这条路不好走。

  8. Raynor说道:

    息不对称说白了就一句话“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
    最常见的信息不对称:商家知道自己产品的实际质量没有自己宣传的好(比如明明是假货,却口口声声说是真货),而消费者却对于产品的实际质量并不知情。
    这种信息你问是问不出来的,人家就是想赚你钱不会告诉你实际情况的。所以有些人在买东西的时候喜欢带上懂行的朋友帮忙辨别商品的实际质量,有些人看到太便宜的东西会起疑心而放弃购买就是担心买到质量不达标的东西。
    总而言之,要辨别商品实际质量,你需要
    1:找个懂行的朋友帮看看
    2:熟记“一分钱一分货”,不要贪小便宜,除非实在经济拮据不要买太便宜的东西。平台本身是要实现与线下家政公司即中介的共赢,而不是干掉或颠覆中介。
    目前,市场上已存在的家政行业O2O模式的最终目的都是干掉或是绕过中介来改变行业的关系链——通过LBS的信息提供平台让服务提供者可以和用户直接对接,就像打车应用那样。在这个平台上,小时工可以不再依附于收取高额中介费 (25-40 元/小时的家政服务一般会抽成十多块)的家政公司,成为自由职业型的服务提供者。而此种模式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并不成熟。而实体家政公司的存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实现对服务家政人员的管理与沟通,而且他们更有丰富的客服和售后经验,我们与家政公司的合作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我们帮助家政公司完成信息化,而家政公司协助我们管好阿姨,做好服务。
    2、依托于线下的家政公司和平台的大数据,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家庭服务,提升用户的体验和黏性。
    3、平台采用轻模式的运营方式来整合线下家政公司的信息资源。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兴衰,常常使用四个指标:
    对宏观经济,市场规模是否在增大:决定收入规模和整体的影响力。
    对客户,议价权是否大:决定利润率。
    对员工,是否吸引最顶尖的人才,甚至是跨行业的顶尖人才。比如前几年的手机行业,把最顶尖的做互联网的和做培训的人才等等都吸引进来,不再是以前做硬件和做通讯人士的事情。
    对资本,是否吸引到最顶尖的资本:资本的特性决定了它是最灵敏的风向标。
    介于本人之前管理咨询的背景并对这个行业以及从业人员有很深的感情,不轻易下结论来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各位看官可以按照上述的指标来对比和评判。我只能说,当下的管理咨询面临了很大的挑战。因此之前回答了这个问题:管理咨询行业的历史及其未来都是怎样的,这个行业会被颠覆吗? – 咨询公司。
    管理咨询起源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并在二十世纪初前后若隐若现及或多或少站在商业的顶峰并吸引大量的最优秀毕业生。管理咨询赖以生存的三大法宝可总结为:生产工具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然而这三大优势在当前的环境下,都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首先讲生产工具优势。管理咨询,特别是战略管理咨询,自成体系对商业问题有若干总结提炼以及系统性的思考和分析方法。然而随着以MBA为代表的商业教育普及,这些曾经的Secret Recipe已经完全进入各类公司的日常运营中,二十年前咨询顾问还可以拿着波士顿矩阵震撼客户,现在客户运用得不比咨询顾问差。另外,管理咨询在这技术大爆炸的三十年,对于技术使用的进步几乎为零,三十年前用Excel做模型和画PPT,而目前还是;但是之前可以利用这些炫目的工具和产出震撼客户,而目前已经很难。之前写过一系列文章(用户百分百:大数据改变管理咨询(一) – 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其实就是阐述咨询公司目前输在运算能力上,Excel+Powerpoint产生的运算能力以及围绕其建立的算法,越来越不能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然而客户又是有需求的,于是客户会寻找高科技公司通过软件或者SaaS等先进生产工具来满足这些需求。

    其次讲信息优势。十年前在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咨询公司卖得最好的项目之一就是市场进入和国际化,帮助客户进入一个在地理、文化及商业知识上陌生的市场。咨询公司当初可以利用自己的全球布局、广泛的人际网络以及积攒丰富的纸质案例库等等帮助客户充分了解形势和做出决策。
    然而这一切如今被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和各种创新模式极大拉平了。十几年前,一不懂英语的投资界大佬,雇佣了几个在硅谷的留学生,每天给他翻译美国最前沿科技媒体的头条,帮助他了解最新的业界动态。但是目前这个服务已经没有价值了,因为36Kr等媒体,会在第一时间完成翻译、解读和试用等服务,并发布在自己网站上,时间差不会超过24小时。同时,在行等知识共享的新模式也在不断崛起,找到业内最相关的专家,完全不再需要依赖咨询公司作为中介了。详见这个回答(如何评价果壳网的新项目「在行」? – 何明科的回答)。
    最后讲人才优势。之前咨询公司的员工有如下优势:聪明,学习力能力强;自我驱动,干活严谨和拼命;立场中立,敢于说真话。在与若干大型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真的是“皇上不急太监急”,咨询顾问往往比企业员工更加拼命,而且还手握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思考方法,所以很容易吊打所谓“业内人士”。
    然而较之几年前,咨询越来越难招到最优秀的毕业生及社会人才。而反观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公司以及双创下的各类初创公司,无论从待遇上还是未来上,都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更加诱人的选择。同时因为互联网及创业公司的拼搏气氛,其员工的努力程度也不输于咨询公司的员工。因此,咨询公司的人才优势也不再明显。
    无论怎么样,咨询这个需求还是存在的,只是客户对产出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希望咨询公司能够充分利用技术,完成模式的一次自我革新。

  9. 李雷说道:

    以目前互联网信息发达的程度,还不足以把best practice了解到可以拿去实践的地步,能够成为best practice,核心内容基本上都会保护起来。能放出来在网上流传的,大部分都是过时了的…人脉和实践才是了解best practice的关键。

    2、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并不是这几年才显现的,上个世纪国际家电巨头进入中国的惨败就已经充分说明这一问题了。全新的市场和游戏规则,没有处于商业实践中的管理咨询公司无法用旧有的知识指导企业,而知识的更新来源于实践。第一个原因:前面有答主提到,咨询方案无法落地。大部分咨询公司的产品是不包括落地环节的,这就导致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不会去花很多时间考虑人的因素。这里的人不是指市场总监、销售经理这样的职位,而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情感、有需求的人。执行力缺失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更多时候是意愿和态度的问题。比如,一个以企业利益出发设计的方案,有时候会损害执行人现有的个人利益,这种矛盾很可能会使执行力大打折扣。前东家有三个深度合作客户是进驻企业实现落地的,整个项目做下来不是两三个月而是两三年,每次开会谈的最难的不是搞定事,而是搞定人。尤其是在大型企业中,一份方案可能触到很多人的利益,受到的阻力会很大。也有没进驻企业帮助落地的,效果差很多。第二个原因:商业社会变革大且快,已有的行业沉淀已经跟不上了。传统管理咨询的经典工具和理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逐渐沉淀和积累下来的,然而信息革命之后商业形态变化很快也很大,原有的理论和工具已经不能指导实践。而目前先行企业实践的程度还没有到能够沉淀出工具、模型或方法的地步。个人认为,在这次信息革命带来的商业社会的变化稳定之前,管理咨询能够给与的真正的帮助是十分有限的,无论是战略上还是业务上。
    所以看各家大师所谓企业互联网转型之理论,未有服众者。
    不过目前中国还是有两个大方向还是比较需要管理咨询/战略咨询的:
    1、二代接班;
    2、企业全球化。
    我在的企业事业政府单位都做过,私营集体上市公司一个不落,并且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行业。接触过咨询公司,也被企业咨询过管理。感觉咨询主要有几个问题和关键:
    一,老板并不信任咨询公司。咨询公司并不能说服老板如何把咨询费变成收益,也没有接受咨询之后企业盈利增加的案例。
    二,咨询内容不符合实际。咨询公司的专家,好点的请大学教授,一般的请考到证件的人。这些人讲课考证可以,但他们其实并不懂企业内部实际的情况,只是照本宣科。有段时间组织专家组,我都会尽量找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高层请不动),然后和高工一起出去,高工基本不咋说话,有的表现欲强的一张嘴,企业老板就懵了。
    三,高手在民间。老板喜欢挖人,这是对的。在企业做过才知道情况和问题解决办法。一个在同行业大企业做过的高管比100个教授都强。我的基层工作经验不足,越后来越发现自己对行业了解其实并没有那么深。
    四,咨询公司自己砸招牌。很多咨询公司有一定资源的,都会告诉客户收多少钱发个证。之前在第一家公司做iso咨询的时候就咨询公司提出十万块发你证书,不过当时老板要求自己做,可累惨下面的人了。
    五,信息获取方便。现在信息这么多,在网上随手可得,要买什么书也很好买,比咨询公司更靠谱。之前一个公司的管理制度被员工放到文库上挣分,老板知道了震怒啊,这份制度系统理论,有非常强的实操性,适用于大方向的行业,说价值十亿都不夸张,你拿到网上挣个相当于几块钱的积分~~
    六,老板过于自信。有些老板觉得自己什么都对不愿意听别人的。鉴于我的工作经历,很多人都会咨询我的意见。不过其实他们还是按照自己那一套去做,只不过表面上是“虚心”,后来我也就点到为止,懒得费劲。

    话说回来,想要做咨询,我觉得方向有以下几个:
    一,面对新入行的企业,他们不懂所以好做。
    二,做专业领域咨询。比如财务,网络,同样原因企业不懂所以好做。
    三,请真正的专家。懂行的一开口企业就知道了。

    想做到一个专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心态。很多大学老师教授把精力都放在评职称上,然后用名头出来讲课赚钱。我都听不下去。

    认识一位老师,虽然没什么名头,但是对行业和专业知识理解很深,做事很认真,每节课都会认真备课,都五十多岁了,还是很好学,每到一个企业都会细心了解沟通,我跟他走了上百个企业,很多老板跟他一见如故,有的开始蛮不讲理,后来也都服了他。
    同样的也认识一位大学教授,还是分院院长,每个月就在学校待几天,其他时间就是仗着名头到全省讲课,他还有个特点,无论讲什么课,教案都一样,听了他几年课,就一个教案,真心无语。
    当然,未必他水平就真的差,这可能是学生水平不行,他就懒得去认真讲了。

  10. 蓝小雨说道:

    汇丰银行掏钱给北大,在深圳搞了一个汇丰商学院,请了什么什么施特劳斯,2014年建成,第一年卖《定位》,说是这老头帮加多宝香飘飘做的咨询,课程我记得是十几万,周末大大小小的土豪官员们来上课,跑车塞满了停车场。
    2015年卖什么呢?~~~重新定位
    各取所需,你需要我金灿灿的北大MBA文凭,我需要你金灿灿的钞票。
    对了,楼下还有一家不小的星巴克,土豪们据说偶遇了不少学生妹。。。
    皆大欢喜。和空间,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咨询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我国目前的管理咨询存在着对咨询工作的范围,职责,定位以及周边行业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上的误区,不仅仅是题主说的信息不对称,
    1、我国咨询产业产业低端。我国的咨询公司数量众多,但是产业规模小,并且非常分散,真正长期从事咨询服务的仅有2000(此处存疑),承接业务量小。咨询业占我国的GDP比重相当小,没记错应该是0.3%不到,并且仍在低端市场挣扎,
    2、我国咨询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咨询起源于美国,还有日本,欧洲等国家如德国,咨询业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1886年麻省理工教授阿瑟创建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咨询公司,理特管理股问,后泰勒自创科学管理理论。先后又有麦肯锡创建麦肯锡咨询公司,布鲁斯成立波士顿咨询。我们国家咨询业引进的比较晚,人才的素质与这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行业规范不健全。咨询业对中国来说是新生行业,所以整个社会缺乏对管理咨询业的监督考察机制。整个社会认知度也不够,如对某个人的神化性宣传,对某个案例的两极化宣传可以从西方人类学的interpretive turn来解释。在早期西方人类学家去非洲、美洲原始部落去田野调查,用西方的语言、文化所建构的理论来解释原始部落的文化习俗,这是domestic the exotics,将异域文化本土化。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一代的西方人类学家发现他们到原始部落观察到的现象,无法再用上一代人类学家的理论去解释,于是他们开始问原始部落的人这些文化习俗的含义,从当地文化的视角来理解当地文化。这就掀起了人类学以至于社科学界的解释性转变。人类学家开始请原始部落的人自己去解释自己的文化习俗,而不是作为外来专家去解释,从强调外来专家的专家知识转向重视原始部落的本土知识。
    这一思潮在心理学届影响了后现代心理治疗的发展,传统心理治疗是治疗师用专家知识去解释来访者的经历,治疗对话的中心是治疗师的理论和解释;后现代治疗师更看重来访者的本土知识,用提问而非直接的解释来影响来访者,处于治疗中心的是来访者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生的价值观和追求。
    在后现代心理治疗影响下的企业教练,也开始了解咨询企业的本土文化,了解企业自身应对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协助企业发展自己更偏好的企业文化。某种咨询流派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在另一个流派中可能就不是问题。世界观决定了方法和实践。
    最后想说一句,所谓的后现代心理治疗就是叙事治疗,在企业教练领域就是被称为企业教练的第三次浪潮的叙事企业教练。传统的咨询公司和4A公司确实是在走下坡路。最直接的原因正如题主所说,咨询行业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分享经验和价值,咨询公司很少有能够开发出新的商业模式的,都是在不停地总结梳理和整合原来有的经验模式。
    企业对于信息及经营模式甚至管理方式的获得变得非常容易,但是这也导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都知道一种优质的商业模式而竞相模仿的时候,对团队的执行能力的考验变得更加突出。比如前几年大家都在学小米模式,但是真正做成小米的也就只有小米。如果小米不是发生在互联网年代,说不准真有一些大米红米白米会做起来的。
    因此,当模式与经验变得透明的时候,实际上考验更多的是实操能力。这有恰恰是咨询公司不具备的短板。现代商业很多模式也在快速迭代,企业自身都在寻求转型和摸着石头过河,连帮其他企业做战略规划的IBM自己不也遇到问题了吗,所以这些综合因素加起来,导致了咨询及4A公司的衰退。
    就好像数据分析做算法提升准确率一样,如果你以前一点算法都没有做过,那么就采用最标准的经典算法,基本上就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很好的改进。但是,只要你完成了一次算法优化以后,再想继续优化,其实是难度很困难的事情,需要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了解和优化后,才能略有提升。当年网飞曾经拿出了100万美元奖励能够将其推荐算法效率提高10%的团队,结果是太难了,好像最后是排名第一、第二的两个团队把算法整合在一起才实现了这个目标。
    管理咨询也一样,现阶段套模板的空间已经没有了,不是说我学了一点算法,有逻辑性就能够真的帮助企业提升了。现在对于企业来说,真正需要的提升往往是要从企业内部深入挖掘后才能找到的,这对于管理咨询来说基本上是很难的。
    管理咨询不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专业的发展空间失去了,从上世界80年代开始,管理业出现了很多的重大成就,例如波特5力分析,价值链、业务流程再造。这相当于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更高层次的模板。从而让你管理咨询行业具备了做一个把理论转变为实践的转化者。
    所以结论就是:
    1、管理咨询本身是把专业变成一个行业在做。
    2、专业发展深度没有了,没有新的通用模板了
    3、原有模板企业已经使用完了,要提升需要行业深耕了
    4、对于企业来说,当涉及行业深耕的时候,我还不如直接把管理咨询团队招聘了。对于管理咨询团队来说,如果这个团队真的聚焦某个行业,那还不如直接加入到某公司内部。因为,一旦进入行业深耕后,管理咨询的行业通用性就没有。
    反观为什么市场调研、广告公关 公司还能存活,原因是这些公司属于执行力公司,他们的通用模板还能适合所有的行业使用,而且他们的执行内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最近一直又专业的深入。
    模板的可重复使用性和专业的发展深度,这就是管理咨询衰落的原因。知识落差缩小肯定是有的。
    2、竞争激烈,以为套模版能拯救一切都来了,行业里面的水平也比较悬殊,大大小小的都来了,俩人搭个班子都能弄,报价一再拉低。
    我最近接触了一个国内比较出名的咨询公司过来的所谓高级咨询师,干啥都是套模版,连思维导图都不知道。
    3、说不落地的事,从前期调研跑市场到后期出方案,没有人不想落地,而我们很多的方案就在公司内耗中被修改被消耗掉了,搞平衡搞到最后企业踢出去几个人花了百来万,企业觉得挺值,呵呵呵,人力资源不落地吗?战略不落地吗?不落地的原因有很多,但这个锅不能全是咨询狗来背……
    咨询说白了,还是贩卖怎么办事,太多的企业就算知道了理论依旧不会干,也干不好
    管理咨询(Management Consulting)显然是在走下坡路,尤其在中国。利益相关:曾做过五年多的咨询,国际二流咨询(非大麦和BCG)
    显然,任何讨论都是基于环境,对于管理咨询业这么一个行业,应当基于中国所在的经济环境的演进的语境下讨论。中国经济大的腾飞与国际接轨是在00年入世贸到14年经济下滑这14年。 而前十年几乎大的行业都经历了Management Copy to China的过程。 这也是管理咨询行业黄金十年。而无论是Strategy, Operation, Execution还是IT实施,都是国外Best practice 和中国相结合的过程。最典型就是SAP在各个行业大行其道。本质上, 这个阶段中国大量大型企业的问题是:问管理要效益。资源的重新整合与信息化带来的飞跃。而这个阶段基本已经过去。加之中国经济的体量与特色,基本上中国的practice 已经是世界上最大最best了。 举例说零售银行,无论从网点分布、业务复杂性还是流程化,我大ICBC已经绝冠全球,没啥好学习的了基本上。再举例中石油,两万多家加油站便利店,也基本和BP一个水平。谁教谁还真是不一定。
    互联网的崛起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05年来互联网经济对中国的影响无容质疑。 而这块恰恰是管理咨询行业的短板。 本质上管理咨询遵循着方法论->方法->解决的路线图。无论是否落地,咨询的本质就是提有效建议,价值也在于此。 而遵循固定问题求解的咨询碰到扑朔迷离的互联网经济也就是一头包。例如,供应链整合式咨询行业强项,但如果是电商供应链则又是另一个故事,而且里面所有变量几乎都是一个月一变。说到底,咨询擅长解决固定问题求解,而互联网就是非固定问题求解。但不得不说,很多互联网行业的基础领域还是咨询那一套,只是行业内玩的比顾问还懂,那为什么还请你。
    另外还有人才流动因素。咨询说白了就是卖人脑,人的素质直接决定了行业的整体水平。而人才本质上是流动性极大,在一个阶段都是聚拢在ROI最高的行业。之前国内TOP2,国外MBA都是聚拢与咨询行业(还有投行)。而现在VC、inhouse战略部、互联网、创业等都在吃这一块人,而且越吃越多。例如,腾讯战略投资部基本是大麦+BCG,美团很多BCG做管理高层。很多咨询行业的人也看到了问题和趋势,也投身创业或甲方行业,一定程度加大了外流趋势。
    总结下:咨询行业(牛顿力学,固定问题求解)在目前环境(量子力学,非固定问题求解),走下坡路是必然趋势。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