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数智库创始人涂子沛:把企业家写进小学课本,鼓励用数据创新

这个时代需要企业家,而要产生更好的、更多的企业家,需要弘扬企业家文化,而且是从小就开始。

观数智库创始人涂子沛:把企业家写进小学课本,鼓励用数据创新

演讲者|涂子沛(微信号:涂子沛频道)

氧分子网住:7月8日,在浙江瑞安首届创新创业大赛暨首届青年创业大赛总决赛上,观数智库创始人涂子沛应邀发表了题为《大数据思维与创新创业》的演讲。

以下内容根据涂子沛演讲整理:

创新创业是年轻人的舞台。国家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各地政府也予以大力度支持,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创新与创业,一字之差,区别在于:创新是把金钱转化为知识,产生发现和发明;创业是把知识转化为金钱,创办企业和产生利润。

创新可能是一个人的事情,创业则是一群人的事情;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创业要成功,最需要的是企业家精神。

教材中应该有企业家的故事

创业从来不容易,它们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它们打破了原有的市场秩序,建立起新的市场规则,势必对既有利益格局再调整。

滴滴打车、优步促进了汽车的共享,却遭来了出租车行业的不满,甚至有滴滴、优步司机被出租车司机围攻。Airbnb让房屋共享成为现实,却也动了酒店业的奶酪。

除了利益格局,中国的创新创业还面临着企业家精神缺乏的挑战。

观数智库创始人涂子沛:把企业家写进小学课本,鼓励用数据创新

我常常辅导自己的孩子语文功课,印象中,我们的课本中有很多文学家、革命家、政治家的故事,但没有企业家的故事。最近,我向上海市的一位教育专家求证:“在中国的小学课本中,有没有关于企业家故事的课文?”他摇头说没有,我又追问初中和高中,他说还是没有。

今天中国有很多企业家,企业即使做成功了,还是想去“做官”。这个时代需要企业家,但要产生好的、更多的企业家,需要弘扬企业家文化,而且是从小就开始,让年轻人的价值多元,不是都想去做官,而是从心里愿意、向往去做企业家。

马云等企业家推动了社会进步、推动了科技发展,因此受到人们更多的认同,说明社会也在逐步变化。

一个国家源源不断的前行动力,来自于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国家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能量,这也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充分认同。

数据在成为创新和创业的重要资源

在创新创业中,数据也成为了重要的资源。大数据,可以实现产品和运营的个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让创新、创业的想法变为现实。

但用数据创新和数据创业是不一样的。我想用下面两个故事来说明:

几年前,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生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原因是一名退休警察超速行驶。记者克斯汀在查阅数据后猜测,警察开快车可能是经常性问题。为了取证,她尝试过跟踪警车、抱着测速雷达在高速路蹲守,但效果都不理想。

后来,克斯汀向交通部门申请开放数据并获得了100万条当地警车通过不同高速路收费站的原始记录。她通过选取两个特定收费站并测算两点之间的距离,除以警车的行驶时间,计算出警车在该路段的平均速度。她发现,约1年内共发生5100宗警车超速事件。

克斯汀的报道引起舆论哗然,她也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一年后,她又采取了同样的方法了解警车超速情况,发现警车超速数据同比下降84%。

克斯汀利用大数据解决了一个社会问题,这是创新,但不是创业。

观数智库创始人涂子沛:把企业家写进小学课本,鼓励用数据创新

第二个故事是阿里巴巴的金融业务。2010年,阿里巴巴发现因为每家网店都在平台上留下了销售、经营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知道网店的信用高低,自己也可以做贷款,阿里小贷就此诞生。阿里共设计了100多个模型,用户只需3分钟填报需求,阿里1秒钟就能放贷。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人工干预,而且不良贷款率远低于银行。而在此之前,小微企业申请银行的贷款,耗时很长、流程复杂:银行需要人工查账、收集数据,最后才决定是否放贷。即便如此,银行还可能遇到假账本。

阿里小贷后来成为网商银行,后又发展成为蚂蚁金服,成为一家金融服务公司。阿里还根据个人的信用卡、消费状况,推出了个人征信服务——芝麻分。因为一个和人有关的数据,也可能成为这个人的信用来源。

这是创业,因为它创造了利润。

信用即数据,数据即信用。今天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几乎全部都集中在大数据征信领域。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其内在的逻辑。人人都可能创新,催生出积少成多的进步。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创业,创业需要考虑如何获取更丰厚的利润,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它的门槛更高、更难、更小众。

数据创新的趋势

手机淘宝有3.5亿用户,但当我们打开手机淘宝,会发现每个人的界面都不一样,这意味着推送的内容都是你最可能买的东西。淘宝上有千千万万的商品,巴掌大的手机屏幕不可能呈现所有商品,只能用个性化界面来促成消费。而实现个性化界面的途径正是数据,即用户在平台上留下的搜索、购买数据。

正是数据,驱动了个性化服务的满足。客户源源不断地产生数据流,企业通过算法了解客户,进而打造个性化服务。

一切个性化的创新都符合时代趋势。今天的企业,也面临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企业的生产线如何根据需求调整,生产出更多个性化的产品,这是一个挑战。未来的工业制造,将生产出个性化的产品。如通过3D打印,为顾客打印出不同跟鞋、花纹、鞋头装饰的鞋子,这些小而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在传统的流水线上无法规模化生产。

数据也能驱动智能化生产。无数据不智能,未来的工业制造也将更加智能化。智能是把数据“喂”给机器,让机器帮助人类完成任务。国内已经出现了“黑灯工厂”,即让机器代替人去生产,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智能化生产将成为趋势。

数据还能驱动精细化管理。城市如何治堵,拥堵费如何收取?西班牙有一个城市的做法是,在地图上画出拥堵圈,计算出圈内的行驶汽车数量,只要有车新进入了这个拥堵圈就开始对其收费。这种收费还是弹性的,车多车少、不同时间的价格都不一样,由此实现交通的精细化管理。

新的竞争将以数据为基础,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将成为数据驱动的企业。我们要鼓励创新、用数据创新,也要鼓励企业家精神,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进步。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阿里巴巴副总裁涂子沛:发展“互联网+”,需要配套信息文化
国家信息中心于施洋:政务大数据何以“舍近求远”?
涂子沛:传媒公司如何转型?做数据公司!
阿里巴巴高红冰: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互联网+”热潮
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周涛:你也可以成为数据魔法师
免费读好书,长安街读书会首期书评征集活动暨书评团招募启动
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华为是一家O2O公司,但永不做数据变现
LinkedIn收购人力资源数据公司Bright.com
去世后数据怎么办?盘点科技公司用户身故政策
这家初创企业能让商家WiFi数据变成香饽饽
多备份胡茂华:携程瘫痪不偶然,来看国内企业数据管理乱象

您可能还喜欢…

10 Responses

  1. 蒋志强说道:

    企业家的确该写进课本,褚时健、史玉柱、柳传志、任正非、马云哪怕是王石,只可惜我们意识形态好像只允许完美无瑕疵的形象进入,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传播吧……教材能有一些现实就不错了,为企业家立碑就更甭想了能按照事实写进课本才行,不是要演义,不是要高大尚,是要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需要去完善自我的有缺点有情绪的活人!!!

  2. 吕哥他爸说道:

    不赞成,小孩在学校应多接受经典的科学艺术教育,社会教育已透过各种渠道渗透够多了。况且,有几个企业能做成百年老店,有几个企业家能被多代人景仰?现在的企业和企业家还需要时间检验。在历史书里,有陶朱公的应时而变,有晋商票号的诚信天下,就够了。

  3. 妃子器说道:

    ?为什么要鼓励小学生都去做企业家?就不能自由的选择做一个劳动人民了吗官商勾结,必须介绍,技能。何时把权利关进笼子?废话,中国是权贵资本主义,企业家并没有尊严。所以说当了官什么都有了这种话深入人心当公仆为人民服务很累呀。课本里应该开辟一章叫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4. 甲鱼说道:

    把资本家如何赚黑心钱写进课本,如何榨取工人利益写进课本。领导一句话,企业家的财富进入领导口袋。还是写领导吧。当官的可以分分钟捏死一个企业家。这是课本能改变得了的?企业家恶心起来比政治家更恶心!:体制不改,官本文化永远受追捧!

  5. 冷殿下说道:

    写进课本有毛用,应该限制官员权力,规范官员使用权力的流程,把权力装进笼子里,这样才不会有很多人去争做官,因为这些人做官就是为了发财,做官发不了财自然就不向往了要么当官 要么发财 当今中国 职业经理人是个屁。 除了大国企的领导 既当官又发财 爽歪歪

  6. 南非的鸟说道:

    写谁谁倒霉,没有一个干净的,要么官商勾结,要么偷税漏税,要么侵吞国资,要么造假走私…资本家要和革命家挤在一起了。。。做官的也有不少下海的。这都什么专家啊。小学课本也没说鼓励去当官,尼玛,小学课本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去仰望星空好么

  7. liudahong说道:

    毛病,你咋不上天呢?官本位都2000多年了,,,这作者真是有病,不会撑船怪河弯……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家?我们国家不是缺少企业家,而是缺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废话,中国是权贵资本主义,企业家并没有尊严。所以说当了官什么都有了这种话深入人心。官商勾结,必须介绍,技能

  8. 饥鸡争豆斗说道:

    官都留给三代、四代们去做,是这意思吧。儒学要求读书人的奋斗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就是做官啰,而且几千年重本抑末(即重农抑商),儒人、官人心里都鄙视商人。:领导一句话,企业家的财富进入领导口袋。还是写领导吧。最该写进课本的是思想家。有了思想家还怕没有企业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

  9. 五十步说道:

    把资本家如何赚黑心钱写进课本,如何榨取工人利益写进课本。笑死姐姐了,什么企业家,看看阿里巴巴的商业版图,我了个去,各种收购媒体为其发言啊,马云爸爸这张破嘴说的真特么对真特么励志啊,资本一条线,企业家,有责任的还好,无良的让他去死吧。写进小学生课本?你在开玩笑呢,小学生应该快快乐乐仰望星空好吧》》》》》

  10. 宋星专访:一条特立独行的数据私有化之路说道:

    第一
    关于神策数据的“特立独行”

    iCDO: 之前文锋也是百度的技术高手,一直在为百度的底层数据提供技术服务,什么原因要从百度离开,并进而创立了自己的大数据公司呢?

    桑文锋:我在百度工作八年,从 2007 年进入百度到 2015 年离开。这八年里有七年多的时间,都是在做数据这块的工作,所以对数据非常有激情,也很有感情,更有“感觉”。任何老百度人在选择离开百度的时候一定是非常纠结的,我也不例外,毕竟是百度给了我们一切。不过最终考虑离开百度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仍然希望能够有机会去尝试不同的事情,希望能在不同的领域去发掘自己的技术能量和潜力;另一个原因是我始终认为数据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所以觉得自己何不做一些能够让数据直接产生价值的东西。

    其实最初还是想利用数据做一些 2C 的事情,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做 2B,因为觉得 2B 主要是靠关系去拿客户,我们做技术的哪儿有关系呀。所以一开始完全考虑的是做 2C 这块。

    正好那个时候,我的一个发小给我打电话,问我要不要一起做一个相亲网站,他看好相亲这个事情,因为今天“光棍”和“剩女”确实很多。我从数据的角度上想,相亲也不错呀,做一个相亲大数据,用数据技术解决匹配问题,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不过,后来仔细想,这个市场不够大,就算我做得很成功,做成 TOP1 又能怎么样,估值也不过 1.5 亿左右,感觉不是一个大事。

    包括创业过程中和一些投资人碰撞,和我们几个小伙伴碰撞,决定还是要做一个能够让数据直接带来效果的产品。我们经过了非常多的论证,也研究了各种可能性,最终归结到一点,我们决心做一个可以私有化部署的数据产品,一个可以私有化部署的互联网用户行为采集和分析产品,或者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我想做一个私有化部署的 Google Analytics。

    为什么这么定位?因为 GA 毕竟是统计分析领域做的最好的,市场份额至少是最高的。但为什么我们跟 GA 不一样,我们要强调私有化部署呢,那是因为 2014 年我在百度的时候,曾经做了一个项目,就是要把百度的这种大数据能力输出到外面的一些企业去,但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想让这个客户把它的数据放到百度的平台里面,其实很难说得动,比如有一些银行啊,还有一些大企业都不愿意将自己的数据纳入第三方。那时我就想,如果我以后出去创业,一定要支持私有化部署。

    iCDO: 私有化部署很显然是神策数据与其他同行的一个显著性的差异点。互联网数据官的读者朋友们也有人专门建议我问文锋,你们跟其他类似厂商(比如 GrowingIO,诸葛 IO 等这样的公司)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很显然你的答案肯定会是私有化部署。不过,私有化部署并不是大家的共同选项,反而是神策的一个“特立独行”之举。企业数据系统的私有化部署,其实是有很多困难的,比如,部署本身很难,此外,部署之后的维护、升级,用户的灵活性等,都有很多难关要克服。神策为什么有“勇气”瞄准私有化部署领域呢?

    桑文锋:是的,私有化部署并不是一个普遍选项,所以我们才更要选择这么做。当然,我们不是意气用事,我们做了很多分析,而且也结合了我们自己的很多优势。

    14 年底 15 年初,SaaS 是非常火的,因为它有两个明显的好处:维护成本低、掌握企业数据。但我对这个的看法不同:首先,维护成本是能用技术手段来解决的,包括如何更好的维护分布式这种复杂的系统,并让其健康的运行,这些对我和我们这个团队来说不是一个大的问题;其次,就掌握客户的数据这点来说,在国内大家对数据安全还是比较顾虑的。你拿到客户的数据,客户难道就不知道很重要吗?我们还是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提供私有化部署,客户不用担心我会出卖他们的数据,因为我们不会获取其用户的数据。

    我们从成立以来定位就是做私有化部署,私有化部署的客户在我们客户里面占 2/3。像中邮消费金融、聚美优品、秒拍、ofo 共享单车等等,都是我们私有部署的客户,其实这些标杆类的客户一般选私有化比较多。

    iCDO: 有没有友商跟进呢?如果他们也在做私有化部署呢?

    桑文锋:我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就是一个策略如果有效,对手不可能不跟,但是私有化部署对技术的挑战还是很大的。举个例子,SaaS 方式就像依山建一所房子,然后客户要求在平地上再建一套房子,怎么办?你直接把那依山而建的搬过来,最后可能就是个缺胳膊少腿的房子,这里的问题是维护代价就比较大。所以对原本只做 SaaS 要转成私有化部署的情况下,技术上本身的挑战就很大,而神策因为一开始定位就是私有化部署,从开始就建了帐篷,不管在山上搭还是在哪里搭,都可以很好地去支撑。(相关阅读:同样是私有化部署,300 家行业领先企业告诉你差距在哪儿)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即使有竞争对手也去支持私有化部署,我觉得跟我们这种方案的成熟度一定不同。比如部署周期,我们部署周期会比较短,单机版远程部署仅需 30 分钟左右,集群版也仅是 1~3 个小时。另外,维护其实是一个更大的环节,我们部署方案出问题的概率非常低,即使出了问题,我们也有完善的处理方式。所以看似简单的一个私有化部署,想要真正把它玩转,要把这些分布式的服务做好,这本身就是神策的一个优势。

    iCDO: 但关于私有化部署,争议是很多的,所以,您是否也认同业界所说的私有化部署的弱点?

    桑文锋:私有化部署总体来说维护成本会比 SaaS 高,但我觉得最后是要看投入产出比的,你只要能够划得来就可以了。同时,我们神策数据不追求低价,我们更认同 711 便利店的理念,就是在相应价格上的物有所值;其次,私有化部署无法拿到客户的数据,但是这一点对神策的定位来说并不是问题,因为我们立足帮助客户打造数据根基,而非获取客户数据。

    iCDO:可是私有化部署毕竟比 SaaS 要复杂,这是物理决定的,你得在客户的环境中一个一个去做,很难规模化。你们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桑文锋:是有更好的办法的,这里包含两点:

    一是产品和部署环境要标准化,如果你去部署的每家都是独立的一套,并且有很多定制化的需求,那你处理起来每一个都是独立的样本,维护代价就非常大,所以我们要求产品和环境的标准化,后续的维护就可以标准化的处理。

    二是我们本身系统里面有专门的自动化运维系统,是中间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实对于大数据系统,很多时候大家仅关注数据“如何采,怎么传,怎么存,怎么查,怎么可视化”这五层。但实际仅有这五层还不行,额外还得有三块:监控、元数据、调度器,要把这些东西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地运行,比如某一块是数据采集出了问题,还是传输出了问题,还是查询出了问题,并且它有问题的时候可以自动恢复等等。所以这些东西真正做好才是维护性比较强的。

    iCDO: 每个企业的生产环境和营销环境可能都不尽相同,既然要做私有部署,那么意味着肯定存在相当繁重的定制化工作吧?

    桑文锋:这里面就是定制化的问题,首先我不相信一个 SaaS 类的软件或是一个分析工具能够解决你所有的问题,我甚至觉得 SaaS 类和分析工具仅能解决一少部分问题,还有许多是需要个性化独立处理的。神策提供的是 PaaS + SaaS 模式的服务,我们将数据底层建好后,客户可以在此基础上做二次开发,并且我们面向的客户大都是互联网公司,本身就有开发能力,做二次开发并不难,这也就很好的解决了个性化需求的问题了。

    (iCDO 互联网数据官解释,什么是 SaaS,什么 PaaS,SaaS 是 SoftwareasaService 的首字母缩写,即“软件即服务”,PaaS 是 Platform-as-a-Service 的缩写,意思是平台即服务。把服务器平台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的商业模式。)

    神策希望帮助客户建立数据根基,用 Windows 做类比来说,Windows 作为一个操作系统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对各种硬件、CPU、内存、磁盘、网络等的管理,二是它提供了一层 API,可以让第三层应用层开发 QQ、Outlook 等应用。

    对比神策来说,首先是把各种各样的数据源采集回来,建好底层;其次提供 PaaS 平台方便用户二次开发;第三层就是各种应用了。大家普遍看到的神策分析的部分,只是一种应用,基于这个 PaaS 平台同样可以去做推荐,去做推送,去做风控或是做其他挖掘都是可以做的,从这三层去考虑,对于 Windows 做类比的话就更能清楚神策这个价值了。

    iCDO: 为了能够实现这种私有化部署及定制,神策肯定需要深入客户的业务,对客户的业务进行梳理之后才能进行定制吧?如果是这样,这种深入业务进行梳理工作的一般周期大约会是多久?

    桑文锋:是的,肯定要对客户的业务进行深入了解和梳理。时间周期一般在半天到两天左右。因为互联网产品还是会垂直分类的,比如互联网金融是一类,电商是一类等等,每个类别下都是有共性的。如果没有共性,每一个都是独特的,那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一旦掌握了这种共性,我们能对每一家都是独特的,但对我们自己来说,是可以更高效的去解决问题。

    所以进一步说,如果每一家都建自己的数据团队,然后去摸索,其实我认为并没有发挥出团队的威力,这也是我去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在大数据时代,每家都需要一个大数据部门吗?其实是不需要的,这就好比在电气时代,每家都要做个发电厂吗?其实也不需要,你可能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能够把电用好的一个人就可以了。

    第二
    关于行业和客户

    iCDO: 你怎们看待今天的企业在数据使用上的痛点?比如,大家现在对于数据普遍比较重视,但是实际上你会发现很少有企业真正很好的利用起来了数据。

    桑文锋:这里需要从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公司两个角度去看:互联网公司一是采集数据的方法有问题,对数据源的重要性意识不够,比如我们最开始的时候不管数据源头是怎么样的,然后通过在中间做复杂的 ETL,再建立数据质量管理,等我们做了几年之后发现这种思路有问题,不管怎么做就做不好,所以我们痛定思痛,这也是我在百度很重要的一个心得——就是数据源很重要,我们需要从源头尽量让数据规范标准起来。比如之前我在百度做的数据采集审核系统,每次变更一个字段或变更一个什么东西都能去审核管理起来,从源头去结构化,让源头不放水,源头放水了后面就很难做,这是第一个数据源的问题;

    二是数据采集的优先级问题,数据工作在团队内的优先级不高,数据团队推不动工程团队,比如数据采集需要工程团队和数据团队打配合,往往工程团队忙着迭代功能,数据的优先级就会被弱化或是应付了事。所以我们现在跟一些客户去沟通的时候,一般尽量找那个能够调动工程团队资源的人,因为只有他认可,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

    从传统企业来说,同样归结为两个问题:一是 IT 化程度不够,IT 化是数据化的前提条件,数据没有采集的温床,也就没有根基;二是数据意识不强,虽然认识到了数据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凭感觉做事。

    iCDO: 所以是不是其实客户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就是他已经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也懂得利用数据去提升效率和效果,但是缺少好的解决方法,即意识已经到位,能力有所欠缺;另外一类是可能连意识都还没有到位,希望通过大数据解决所有问题,并希望尽快看到高收益高回报?

    桑文锋:我是这么看的,越初级的客户越会是第二类。认知比较浅的话,要的东西就会越飘,越要求高大上。就像现在人工智能比较火,越是不懂的可能要的越是天花乱坠,懂行的更清楚如何可行的看某一个问题,部分利用人工智能,部分利用正常的 IT 系统,按人配合去把它做好。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我觉得如果一个客户要的很荒唐,这也是需要我们这样的数据从业者去引导他们的地方,我们不能被客户牵着走,我们本身是需要普及整个数据化进程的。中国这种数据化进程是一步步往前走的,但是现阶段底子还是很差,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将“建立数据根基”作为神策定位的原因。

    iCDO: 神策现有的客户中,哪些会比较接受数据驱动运营的理念?

    桑文锋:目前的客户可以分成三类公司:一类是 BAT 还有硅谷回来创业的公司,这种公司就是在挑工具,只要工具能够解决问题就可以,不需要讲理念;第二类是其他类型的创业者,之前没有数据驱动的理念,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灌输整个体系了,包括他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关心哪些指标,应该如何做分析等等;第三类就是互联网 + 企业,这些企业许多时候是高层站得很高,但是一线员工的意识和能力比较有限,这个时候我看到的这种特征是自上而下来 push 的,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执行周期比较长,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客户,会进行更多的培训,进而培育市场。

    iCDO: 现在很多用户会认为分析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中国现在更需要能够落地要执行甚至帮你执行的解决方案,您怎么看?

    桑文锋:这个问题特别好,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分析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数据采集没做好,那后面的环节就都受影响了。许多公司在做数据分析时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靠需求驱动,比如老板要一个数据,分析人员就处理一个数据,下次要了另一个数据,就再单独处理,根本没有数据体系的建设。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做好数据采集,这是根基;其次是做好数据建模,比如神策一直强调的一个模型,就是 event-user 模型,其实就是最重要的两张表,一张表记录用户做了什么,另一张表记录用户有什么属性;三是各种分析方法,比如漏斗分析等,界面上点选几下就可以实现,而不是让工程师花数周时间专门开发;最后是指标体系,围绕产品从拉新、留存、变现等各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关心哪些指标。所以我觉得真正去建好一个数据体系,应该分成四层,即“采集、建模、分析方法、指标体系”。

    iCDO: 您一直提到神策的愿景是帮助企业建立数据根基,这里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数据源的有效把控,但数据源在采集的时候,该采什么数据或者哪些数据是对公司有用的,这些问题神策是怎么考量和解决的呢?

    桑文锋:我对数据有一个看法,数据这个事情想要做好是需要经验的,没有经验真的是很难做好,因为会不断的踩坑,比如哪些字段要采集,哪些不要采,然后该用什么系统,涉及哪些系统组件,其实都是一个一个坑。即使你想好了,然后推动业务部门去配合你,工程部门配合你开发,业务部门配合去用,其实这里面都是一系列的坑。

    这也是神策的一个价值,神策是一个 80% 产品+ 20% 咨询的团队,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分析师团队,还有一个客户成功团队,基本上就是分析师团队在部署之前会帮助客户去梳理他的业务,然后围绕业务里面有哪些关键的行为事件,事件里面涉及哪些关键的维度,再去决定部署,只有这样的话,才能把这个底子打好,否则你凭空产出分析或工具去用,可能也只有 10% 的功能客户会买单。

    iCDO: 中国人很着急,花钱买了你神策的东西,或是 Adobe 的东西(比如 Adobe Omniture 等),就希望能够立即看到效果——能够马上看到企业组织在工作流程或方式上的改变;另外一种心态则是,我花了 5 万元买了你的产品,你的产品必须给我带来超过 50 万额外的销售作为回报,否则你的产品就是“忽悠我的钱”,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桑文锋:我是这样看的,中国确实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中国的人力便宜,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许多时候能用人顶上,干嘛还要用你这个第三方工具呢,还得额外花费成本,然后大家就不愿意为效率付费,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流量很便宜,许多时候获取流量太容易了,粗放型的也能活得很好。

    但现在我觉得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了,已经被打破了,首先人力变得越来越贵,就拿咱们数据分析这个领域来说,招人非常困难,很难招到合适的人选;其次,流量红利没了,做广告带来的收入又不是纯利,亏多少就是一个问题。所以从这些因素就逼迫着互联网企业要精耕细作,要挖掘好已有的用户群,并想办法把它利用好。

    所以在我看来,互联网统计分析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开始是流量阶段,这个阶段大家只关注访问量就够了;到了第二个阶段,是用户阶段,我们开始关心 DAU、MAU 等一类指标,但仍然不需要深挖;而现在我觉得已经是第三个阶段,就是订单阶段,我们要关心一个用户怎么转化进来的,来了之后怎么去盘活他,所以整体数据分析的需求都变强了。

    同时,确实如你所说,我们希望尽快看到效果,这也是一种趋势,而且我觉得最后按效果付费会占到很大的比例,虽然这个过程比较着急,但我觉得一定会进入这个阶段,可能还需要 3~5 年的时间。

    iCDO: 目前 Sensors Analytics 采集的数据主要是用户行为数据,其他类型的数据也可以采集吗?比如业务数据,线下数据等?

    桑文锋:都是可以采集的,比如客户的业务数据,线下数据,服务端数据等,这些数据都能采集过来。从我们的理念上来说,大数据总结成四个字就是“大”、“全”、“细”、“时”,这里面的“大”主要指宏观的大,实际采集上我们并不用关注它;“时”指高实效,实时的数据,这个我们一般也忽略它,我们更多的是考虑一个“全”,一个“细”。其中“全”,就是指多种数据源,不管是客户端的、服务端的、线上线下的、或是各种设备的,将数据全量采集。其次“细”,就是强调多维度,采集过来用户一个提交按钮,用户一次浏览,他相关的维度“who、when、where,how、what”信息也采集起来,这才能建立一个好的数据底子,之后的分析也会变得容易很多了。

    另一方面,这个数据不一定是来自于 APP 或是服务器模块,也有可能来自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视频、麦克风等等,未来是一个传感器时代,或者叫物联网时代,不管是虚拟的还是物理的,这些数据我们都应该去做采集,这个阶段一定会到来。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神策数据的英文名字是“Sensors Data”,就是传感器数据嘛。我们认为未来一定是传感器的世界,神策也在采集传感器数据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iCDO: 会不会存在客户不需要你去采集数据,他采集好的数据提供给你们,然后你们来为他们做预处理?

    桑文锋:我认为未来会有的,因为数据采集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我觉得以后通上电的这种设备,各种各样的传感设备都能采集到数据,比如就像我们看这个灯泡,其实它是在 60 赫兹以及相关条件等作用下在闪烁,这里面也会涉及数据,以后也可以采集到,而如果客户已经有了这些数据,交给我们的就是如何建好数据仓库这一块。即使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神策的定位来说,我们还是要帮我们的客户把数据根基建好。

    iCDO: 有一些企业比如说像 Martech(Marketing Technology)这个领域,他们会直接把数据输入到应用场景中去,用机器规则来实现一些业务上的操作、管理和应用,神策有准备做这个吗?

    桑文锋:神策是处理数据流的,不会做流程与控制。但是神策能够给这些系统提供弹药,比如神策有用户分群的分析功能,我们可以把满足某些条件的用户抽取出来,并提供到对应的营销系统里面去使用它。所以这些公司其实跟神策去结合起来,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iCDO: 中国的商业环境是这样,大家更重视应用层面,会轻视后台的作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桑文锋:我相信其实美国也是一步步迭代出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美国互联网环境很开放,接口很开放,大家都是组件式的,但我觉得在六七十年代美国刚使用这种大型机的时候,他们也是做全套系统的,但是后来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会要求你做好某一块儿。这是我比较认同百度的一个理念,把事情做到极致,你可以少做一点,但是要把它做到最好。我觉得开放只是时间问题,可能就这 3~5 年的时间。到那个时候,后台的作用大家不仅不会轻视,反而一定会成为刚需。

    iCDO: 预测下五年后的神策,您希望是什么样?

    桑文锋:五年后的神策,我希望完成了愿景的 70%。神策的愿景是希望花十年的时间重构中国互联网的数据根基,现在神策做了两年了,服务 300 多家客户,离目标还远,但这个速度是指数级增长,是会越来越快的。

    iCDO: 希望神策早日达到自己的目标。感谢文锋!

    桑文锋:谢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