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92年 至今,中国创投市场经历了 20 多年来的风风雨雨:从纷纷 “下海经商” 的 92 派企业家到今天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上个世纪 90年 代初的 VC 拓荒到如今的 VC 全民化。在这一过程中,IDG 熊晓鸽历经市场兴衰,感慨万千,23年 来的变与不变,汇成一篇千字文。文章首发于 IDG 资本微信号(idg_capital),以下是原文内容。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
回想一下几年前,很多人不敢创业,有文化有本事的人选择的大多是传统路子,去当教授或是从政,现在不是了。有句玩笑话说,2015年 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一杯咖啡泼到两个人,一个是 CEO,一个是创始人。由此可见如今这股创业热潮有多猛。
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认为一方面是技术的革新、迭代所致,互联网发展起来以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人们的需求更新换代也很快,营销的手段更多。产品更新快,销售成本低,给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另一方面则是人本身的追求、需求层次发生了变化。从以往基本的 “衣食住行” 基础需求,到现在更多地追求 “被尊重” 和 “自我实现”,人们想要更自由地表达 “喜怒哀乐”,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 “有钱任性”。社交媒体则进一步满足了人们表达的欲望,出名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了,安迪·沃霍尔的预言——“未来每个人都有可能在 15 分钟内成名”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现实。
由于媒介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了。看电视、读报纸的人少了,更多地是从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移动互联网让人们的阅读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正是由于时间的这种 “稀缺性”,好内容越来越值钱,现在人们需要的是有用的、高质量的信息。以巨头的商业模式为例,BAT 赚钱的业务是广告、游戏,能给公司带来大量现金流,而引流量的业务是烧钱的,比如 Google 的 YouTube。YouTube 靠什么引流呢?毫无疑问是比竞争对手更为优质的内容,这是它的核心。
此外,我们看到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发生变化。创业板、新三板的多元组合,给公司融资提供更多渠道,也给投资方提供了多元的退出通道,民间资本更活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业者该如何寻求创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者已经没有那么多可模仿的对象,所有的东西都特别快,需要创业者做出真正的创新。对投资人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过去你投一个项目,能知道国外有什么可参考的公司,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创新和学习能力,对于看中了的机会,我们采取的是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策略。
我们可以仔细想下雷军为什么成功?其实是因为他改变了原有的市场推广与营销模式,这种创新是理念上的变革。除此之外,创新也可以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但其实不管怎么变,“服务用户”这个根本是不会变的,只是运用的方式、方法可能变了。至于如何去拿用户,说到底还是品牌、商誉要做扎实,这样产品才能形成好的口碑效应。
我们去看盈利模式,尤其是审视这两年特别热的 O2O 创业,其实很多人在根本的生意逻辑这一点上没有想清楚。所谓 “羊毛出在猪身上” 的说法,只不过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手段而已。因为尽管市场、技术变化很快,但任何生意的本质不会变。最终,羊毛还是会出在羊的身上。
我看到现在有的创业者陷入了迷局,认为自己拿到钱、融资了就是成功,而不再把注意力放到 “用户” 上了,这就是没有弄清楚生意的本质问题。
3月27日 IDG 资本将在杭州举办「IDG VIEW」大会。届时,IDG 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及多位投资人、创业公司 CEO 将出席大会,共同分享、探讨行业见解。大会报名详情请见 IDG 资本微信号。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