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大数据元年”,短短两年后,在物联网、云计算的推波助澜下,2016年,我们将迎来大数据应用的爆发。
当前,大数据与商业应用的结合,对我们的思考模式、生活习惯和商业法则都进行着颠覆。从智能交通到能源管理、从政府财政到医疗体系都在因为大数据的使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如何利用大数据打造智慧城市、提高扶贫精准度、关注农业发展、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等等也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两会”中成为提案热点。即使日前在人机大战中一鸣惊人的阿尔法狗,它的每一次落子也都是大数据分析驱动下的决定,离开大数据的支持,再聪明的“狗”在人类面前也难求一胜。
毋庸置疑,我们正生活在逐渐被大数据掌控的时代,如何理解这种大数据驱动下的变革?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讯 2016年3月19日,第十四期“理解未来”讲座走进京东集团总部,特别邀请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邢波、京东集团CTO张晨与京东集团技术副总裁赵一鸿、IBM中国研究院总监苏中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研究员朱军,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联袂深度解读。
在开场的主旨演讲《为人工智能装上引擎》中,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邢波为了便于大家理解,特意一改往日讲技术干货的风格,以登山为比喻,从人工智能的源头细说人工智能的历史变迁。在邢波看来,登山与人工智能计算任务有息息相通之处:“人工智能计算任务像登山,有明确的、可以用数学描述的目标,本身有弹性容错性和随机性。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也像登山,遇到各种各样的起伏,有各种各样的思路的跳跃和重新的定位。”
在AlphaGo大胜李世乭之后,媒体立刻被各色舆论所充斥。有人激动于人工智能的辉煌成果,有人则战栗于人工智能可怕的潜力,甚至开始担心这是否预示着人类文明的衰亡。邢波呼吁大家建立独立的个人思考,不要轻易被任何观点左右。他认为,“人工智能和人类对决不是什么大得了不起的事,人类和机器的对决自古就有,现在还在发生。马车被火车战胜后,同一时代的人类发明照相机,有人惊恐照相机来了,画家失业了,但是现在画家还是活得好好的。人机大赛是我们技术上的里程碑,展示了人类的功劳,我们要以欢迎的心态接受它。” 因为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所走的路不同,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人的头脑有很多独特的东西,创作性思维、感情、常识、美感,这都是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正如孔子、拿破仑、贝多芬、爱因斯坦不会被机器代替一样。”
京东集团CTO张晨的演讲《在数据的王国里用更好的体验创造更大的价值》以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强调了精准的大数据的价值,“京东拥有中国电商最完整、最精准、价值链最长的数据,这是亿万中国用户真金白银的购买行为诞生的数据”。
张晨的观点也代表了京东的客户观:“顾客和商家一定要实现双赢,单赢永远不会长久。以京东的个性化服务、推荐搜索为例,要真正把服务做好,不是对所有人都提供一样的产品,而是根据每个人习惯、收入和家庭等因素,度身打造能够陪伴每一个人的产品。”正是大数据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对于京东和张晨而言,大数据不仅能降低成本、提高用户体验、创造价值,最重要的是“还能够给用户带来品质生活”。
京东集团技术副总裁赵一鸿在他的演讲《智慧商业——大数据赋予的智慧力量》则更多地从技术角度为大家描绘了京东大数据的发展现状及对未来的展望。“大只是一个维度,更重要是准、精。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建立精准用户画像、产品画像和商铺画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有一系列各种各样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算法,这就是算法平台。结合我们的业务,把数据里的价值做了深度的挖掘和分析,结合我们商业系统的应用,最后为我们京东整个客户包括我们京东自己的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价值,这就是京东大数据的今天。”
赵一鸿相信,在商业战略性、决策性上,人工智能完全可以达到专业人士的水平甚至是更高,“我们希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系统,在商业决策上能比我们最专业的人员都更加专业。”
对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IBM中国研究院总监苏中在其演讲《多模态数据分析在认知商业中的应用》中一开始便谈到:“IBM研究部门一直在做很多技术思考。我们很大的任务是要看未来技术发展、产业发展,怎么改变这个世界。”对于大数据,苏中认为,“数据一个是人产生的,还有就是传感器、摄像头不断的产生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带来帮你的企业提供更好的预测。IBM硬件、软件、服务都做,去年只有一个题目就是DATA。我们的计算能力比以前强了,还有大量的数据帮助算法,数据本身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而对于近期炒得火热的人工智能话题,苏中的看法是:“通用工具是我们需要的,通用工具解决所有的问题才是重要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对话环节中,几位专家从学术和应用等不同角度,结合大家关心的人机围棋大战等焦点话题,就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展开了热烈讨论。未来论坛将在后续深度报道中为大家呈现精彩内容。
正如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的结语中所道:“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帮助是暂时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还在不久的未来。”
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人类文明更加璀璨的时代已经到来。迷雾正在散去,一个更快、更好、更富有创造力的世界不再是遥远的期待,而是切近的未来。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中国公司在硅谷招人会遇到哪些困难
在诸多争夺硅谷人才的中国公司中,又一家想要做出些许动静的是:京东。
这家公司于4月15日在硅谷 Santa Clara 联合硅谷人才咨询机构 GCP , 举办了京东技术开放日。
按照京东 CTO 张晨的说法,京东 “从2015年10月在硅谷扎根,因为硅谷这里有世界一流的人才”。36Kr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张晨,他对中国公司如何留住硅谷人才的看法颇有价值。
以下是访谈节选:
现在很多美国公司去中国招募人才,但中国公司也在硅谷招募人才,所以两地的人才差别在哪里?
美国确实有很多公司到国内去招人才,但这个趋势我觉得已经在慢下来了。因为以前国内最好的人才缺乏最优秀的环境和场景,所以跨国公司能吸引中国一流的人才;而今天中国优秀的互联网公司所能创造的平台已越远大过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无论是给中国优秀人才创造的平台还是机会。所以我个人不觉得跨国公司今天还能像以前一样到中国去招中国的一流人才。这个时间已经过了。
那反过来,中国公司是越来越看重一流人才,那怎么能继续去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尤其是在人才聚集的硅谷。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在硅谷主要招募哪些方面的人才
我们主要注重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
因为在京东上个十二年的成功,是因为我们把用户体验做好、成本做得最低、效率做得最高;我们也意识到,接下来的十二年靠人去做这三个体验越来越难了。
举一个例子,我们仓库里的工作人员在 “双十一” 时,一天走的路等于是跑一个马拉松。要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及提高用户体验,得靠技术,尤其是很多 AI 方面的技术。
例如我们的JD X 在做一些无人车、无人机、无人仓、无人客服等等;我们JD Y 是在做供应链方面。当然我们也需要一些自然语义方面的人才,还包括已经比较成熟的像搜索、广告,这一类的人才。所以从优化角度上讲,我们这次来硅谷的重点是网箩人工智能方面的一流人才。
京东对硅谷研发部门会进行什么样的管理?
京东 CTO张晨: 中国公司如何吸引硅谷人才
硅谷主要的负责人是我,虽然我不在这边,但是我在牵头做这件事情。
我们每个部门的VP都在管着自己的团队,所以这个我们还是高度重视的,因为我们知道要把京东的美国研究院在硅谷做好,公司的高层一定要有很大配合,否则这件事很难做起来。
京东在硅谷建立研发中心的一年里,我们也发现过程非常不容易。但我强调一点,京东在硅谷的R&D品牌如何做起来,是通过我们吸引什么样的人才来把它做起来的。如果一年两年里,别人看到什么样的人加入京东硅谷, 那就能带动一些人才,把我们的研发品牌做出来。
京东在硅谷的研发中心现在有多少人,未来如何规划?
京东在硅谷的研发中心目前已有30几个人,
但规划和目标永远是要根据结果来。我个人认为中国今天的互联网公司在美国搞研发基地没有特别成功的,但至少是有可能做好的。
以前要做好很难,成功概率很低;今天之所以能做好,第一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和美国互联网公司距离非常近,没有巨大的区别;第二个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发展的非常好,它成长速度非常的快。
有许多呆在美国的优秀中国人才,但他们碰到最大的难点是“天花版”,中国互联网公司能提供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怎么做?其实就是中国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可以给他们创造这个机会,以前我们距离太大,所以这个不太平等。今天中国互联网公司跟美国互联网公司距离是非常接近的,所以对这个优秀人才来讲他的选择没那么难。
例如我觉得中国在不少人工智能领域会超越美国。原因就是人工智能靠的是几大因素,第一个是大数据;第二个是人才,人工智能的人才。中国哪个小孩不在做奥数,这个经历非常痛苦,但他们经历过那个过程,等于是给人工智能垫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所以在人工智能这方面的人才,中国在世界上肯定是会领先的。
另外许多中国人也很愿意为中国互联网建设作出贡献,因为这份感情还是在。就像我过去也经历过,就是你在美国做得确实做得很好,但你仍然对中国有那一份特别的感情,因为我们毕竟是从中国出来的。当你在美国的中国公司工作时,会给你带来一个机会就是你可以经常回去看看你的家人。我回国这么多年,最开心的人无非是我父母。因为在美国最多一年回去一次,这是最大值。但现在美国和中国的距离越走越近,所以回到中国的次数当然也就跟着增加。现在当我回到中国以后,我爸妈还可以看到孙子,这份爱是 “无价”的。
怎么解释您刚才说的“中国今天的互联网公司在美国搞研发基地没有特别成功的”?
我刚刚指的成功是指做得特别优秀的。其实要招募多少人,这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走出一个模式来,这个模式是,让我们招进来的人能在这里有所成长。
当你到硅谷的中国公司做时,并不像在硅谷本地轻易的从 Facebook 换到谷歌,觉得什么都差不多。对于这个变化,你要有很好的心理准备:一方面你有很大的机会觉得没有“天花板”,另外一方面你却有很多东西要改变,例如你的工作方式,你要从被动变主动,如果你还是老听着老板给你布置任务的话,这可能就不是很好,因为需要你主动去解决的问题非常多,毕竟核心团队是在北京。未来,你就必须得经常飞来飞去,能够接受对一些问题有变化及承受能力。
硅谷这里有很多好的技术,但对京东本身,能在硅谷研发基地做好的原因是我们有很多好的场景。我们不需要去想像我要做什么,我觉得对搞技术的人而言最受煎熬的是,你玩了一辈子的技术,但却不知道要做什么产品,真正影响了整个生意也好,整个用户体验也好。而京东不一样的就是拥有很多清晰的场景。技术人员进来后,我们当然希望你有创造力,但更重要的是用你的能力去解决问题。我们已经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我们的无人车问题要去解决、我们的无人仓要去解决、我们的无人机要怎么解决、我们的无人客服要怎么去解决。我觉得非常少的公司拥有那么多丰富的技术场景,而当你有这个技术数据时,我们就等着技术人才去解决。
所以我开个玩笑,在我们京东搞技术的人还是挺幸运的。因为你做的事情,你可以很快来测量,很快可以看出你是否有做出成果。你到很多其它公司去,搞了好多年,也不知道自己最后做了什么,自己的影响力在哪里。
京东在人才引进这方面,是否会跟其他大公司打不一样的牌?
如果你对比一下其实是很有意义的。有很多优秀的互联网公司能够做起来,是因为他们往往拥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用户场景。
同样的,京东也有非常好的用户场景,一个例子是无人机。我们是要解决边远的农村电商,让边远地区的农民享受电商福利,而不是因为我们特别喜欢技术,或是去玩一个技术。当然,当我们把这件事做好,把技术磨炼出来后,我们也会把无人机开放出来给全世界及社会享用。
从一个用户浏览产品、购买,到整个配送,最后再到客服,京东是以一条龙的方式给全覆盖。而亚马逊没有配送,阿里也没有配送,所以对配送这个环节,无人车可以帮我们解决定义很清晰的问题。
有一个问题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现在我们效率已经很高了,在中国我觉得大家所享受的电商要比美国强不少。例如,你早上在京东下个单,晚上就能收到货了。这种体验怎么继续保持、或是提高,我们觉得我们在做无人小车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会继续保持这个理念。因为拥有这么清晰的场景,所以当我们要测试这种无人配送小车的时候,第一个场景会是在校园里。当无人小车去到每一个宿舍门口时会自动给户自动打个电话,用户就下来取货,这是我们技术中非常理想的环境。
就是因为这种环境,所以我们的技术可以不要等到百分之一百都能经受住考验时就去测试,并拿到大量数据反馈。人工智能很重要一点就是数据反馈,如果没有数据反馈,而全在实验室里做的话时间会非常漫长,因为你在实验室里是有很多问题得去想像。但一但我们有实际数据,那就会对我们无人配送小车的技术有所提高。从校园开始,再到一个区、最后再到一个城市。
也因为我们拥有这个场景,所以在无人配送小车上,我相信京东在中国肯定是第一的,会走出这一步,把这个推向运用、推向运营。
很多硅谷人才,像吴恩达这样,因为某一些原因就离开了,你怎么看这些事情?
所以我刚说的一点是,越资深的人,要去适应另一个公司其实是很难的。
从我们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是在找很多高级的人才,高级的意思就是替我们跟踪技术的人。所以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适应一家公司的,当这个人来的时候,他其实需要有一些心理上的准备,和你从Facebook 换到谷歌是不一样的。所以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例子,这很正常。
我们团队就有两个从谷歌过来的人,也有从美国雅虎过来的,也有从微软过来的,所以我觉得越高层可能会越难,因为国内公司特别强调落地,你落地你一定要接地气,这些层面的难度就会增加,这是正常。以前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在我看来这也实属正常。
京东人工智能发展到哪一步了
我们整个无人车、无人机、无人仓、无人客服都已经开始了,我们现在希望在这里能够吸收一流的人才帮助我们加快发展。我们的无人配送小车都在做试运行了,不一定在校园里,只是说校园里是一个比较容易控制的环境。我们肯定会在公路上试。搞研发,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拿到数据,看到怎么避开人,怎么减少错误发生率。
我们的目标也很简单,能提高用互体验,那这个技术就值得我们去投资。
我们现在已经有人脸识别技术,我们现在公司的好多门也是使用了人脸技术识别。我想等到这项技术更完善时,就完全可以运用到配送小车上,因为连密码你都不需要输。
百度前三天刚重金收购Xperception,那京东在硅谷有看好哪些初创公司吗?
我们确实也投资了很多不少的初创公司在硅谷,也跟很多公司在讨论合作,因为有很多的技术面需要去多研究。所以硅谷研发基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跟硅谷的公司建立紧密及频繁的交流,有助于我们的合作及投资,把我们的需求做一些合适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