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是快乐的根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时至今日,王阳明心学对于当下浮躁的社会大众来讲,仍有着深远借鉴意义。
1、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释义: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释义: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无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释义:心即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5、养一身浩然正气
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释义: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6、心至诚才能行至孝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释义: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人生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7、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释义: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8、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释义: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
人生启迪: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情绪。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
9、心是快乐的根
常快活便是功夫。
释义: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人生启迪: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很难,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一心,而且要从一心着手去做功夫。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心修养上去,这便是良知功夫的内涵。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这是一定的。
10、天理即是仁心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释义: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人生启迪: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周易》中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譬如男女之爱,须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对你有情。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11、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释义: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
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人贵有自知之明。
12、不动心,不烦恼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释义:心之本体,原本不动。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集义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人生启迪: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更多生命内容:www.yangfenzi.com/tag/shengming
更多人生内容:www.yangfenzi.com/tag/rensheng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曾国藩是政治家,也可以说是军事家,但他首先是个儒家;而且是大儒。在他的身上,始终散发着儒家思想的光芒。无论从哪个方面,他都堪称是儒家价值理念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儒家讲修身,认为这是做人之本。修身才能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曾国藩严格按照儒家的修身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他总结了十二种修身的办法。有的是先贤要求的,而有的,则是曾国藩自己摸索出来。这个修身的办法,对现在的人们,仍然有借鉴意义。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起床要早。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每天必须圈点十页。
五、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攻读史书:我在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我训诫道:“你为了买书而向别人借钱,我不惜一切地替你赔补还账,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圈点阅读一便,才算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啊。”从此以后,我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如果稍有间断,就是对父母不孝。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说话谨慎:对此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这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培养自己的真气:能够做到内外统一、光明正大之行,没有奸诈计谋、行险侥幸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够说得出口,只有这样,才能将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保持身体健康。十二月接到的家父手书上说:“(要)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所以,时时刻刻都像养病时一样地保养自己的身体。
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读书,都要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不要刻意地从书中谋求深意,否则,就是曲从于他人。
十、月无亡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每月都能有机会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领:每个月必须做诗歌或短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理论是多还是少,所培养真气是否充盛。不可以一味地懒惰迟延,这样最容易使自己的远大志向丧失殆尽。
十一、作字:早饭后做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习练书法:早饭后必须练习书法一小时。而且,所有文字方面的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书法的机会。凡是今天的事情,一定不许留待明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会越难以清理。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夜晚不出家门:出门应酬玩乐,会使人荒废修养功夫,会使精气耗损、神情疲惫。所以,这种不良习气必须彻底戒除!
南怀瑾:固执己见,做不了大事
南怀瑾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 南师的著作虽然天马行空、旁征博引,但一言一语无不体现出那种贯通全盘、直达根本的气质。对人生的修行有着重要意义。
1、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佛学像百货店,有钱
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3、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
4、知生灭便是觉悟
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证得菩提。……为什么佛教到中国,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为中国文化的老祖宗《易经》,也讲过这个道理。
5、万物有理,大道至简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
6、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7、把人做好、把事做对,就是学问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8、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9、做什么都有境界
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
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10、人有三个基本的错误不能犯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11、出身不重要,器度才重要
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12、做好自己就够了
“终身逌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这就是人生哲学。人为什么要外面人讲你好,你才觉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认为好就好,爱笑就笑,爱哭就哭,跟别人毫不相干。
13、好情绪就是最好的养生
养生学理论认为,“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即,容易发怒、容易发脾气或脾气不好的人,便是肝气不平和的现象。容易害怕,胆小怕事,便是肾气不平和。嗜好过分,特别如饮食、男女方面过分,可使心脏有问题。多愁善感,或遇家庭问题,其他等等事故,心多忧患,便由肺气不平和开始,影响内脏健康。
14、固执己见,做不了大事
我们研究历史上一些成功和失败人物的性格,会发现很有趣的对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欢接受别人更好的意见。不过,能立刻改变,马上收回自己的意见,改用别人更好意见的人太少,刘邦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而项羽对于自己的主意,就绝对不会改变,绝对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15、少吹牛皮,多做实事
古今中外,人类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16、命运可以改变
命不好自己可以改变,方法很简单,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人定可以胜天,命运是靠自己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文/巴九灵 (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他一介书生,却能带兵平叛,被称为儒家最后一个圣人,他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
小巴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历史考卷中的压分题啊,但万万没想到,今天,他竟能在商界火成这样。
许多书籍,只要是抱上他的大腿,就能一跃成为畅销书;企业家们交流心得时,张嘴闭嘴不离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一个发展,但程朱理学过于苛刻,门槛较高,让普通人畏而却步,阳明心学则更平民化。
他一生跌宕起伏,不停立大功却又不停遭贬谪,就如当今的创业者,一次次押上身家性命,一次次血本无归。但王阳明从未消极懈怠,坚持“知行合一”,企业家如同得到一种神奇的魔力,找到了医治焦虑的解药。
日本的稻盛和夫等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企业经营理念,所以今天我们学习稻盛和夫,说到底还是在学阳明心学。
王阳明为何能在商界大火?阳明心学是如何帮助企业家解除困惑、走出迷茫的?来听听大头们的分析。
彭国翔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四明心学研究院院长
国际中西哲学比较学会会长
“王阳明最大特点是建功立业而非学术研究
但也注重读书和思考”
之前一位台湾的学者朋友告诉我,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绍兴寻访王阳明的墓地,结果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居然完全不知道王阳明是谁。但如今,社会大众热衷王阳明,是自然趋势,是社会的大环境使然。
企业家特别愿意学习王阳明而不是朱熹等其他传统儒家大家,因为王阳明“建功立业”而非像朱熹那样“著书立说”的生平,对于企业家们来说更有吸引力。他一生几乎都在扮演平定叛乱的“救火队长”的角色。如果没有王阳明,明朝的历史会改写。
另一个原因是王阳明特别重视“力行”。虽然传统儒家思想家几乎无人不重视,但王阳明对这一点格外强调,“知行合一”就是他特别提出的思想主张。
当然,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王阳明只讲建功立业,不注重读书思考。当时有人认为,古人名世“或以文章,或以政事,或以气节,或以勋烈”,王阳明四者兼而有之,如果“除却讲学一节,即全人也”这种看法显然认为“讲学”是多余的。但王阳明自己的回答却是:“某愿从事讲学一节,尽除却四者,亦无愧全人。”
由此可见,王阳明自己最重视的,恰恰是读书和思考。所以,企业家千万不要忽视读书思考。正像儒家的鼻祖孔子所说的,“笃行”必须建立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基础之上,如此才能避免走火入魔。
由于王阳明将自己的实践建立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同时自己的修养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于是,中国上古以来广为流传的“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被认为在王阳明身上得到了突出的体现。这“三不朽”集于一身的形象,除了企业家们之外,恐怕是所有人都仰慕的吧。
唐文
易宝支付CEO助理
轻营销理论提出者
“王阳明越挫越勇、实现‘认知升级’
最终开创心学成为一代宗师”
焦虑是很多企业家的主题词。今天,钱越来越难挣,赶上大转型时代,“从1到N”的模式难以为继,“从0到1”创新之路步履维艰,技术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产品还没上市就已经宣告过时,并且技术发展呈现跨界交融的形势。
王阳明被大宦官刘瑾派人追杀,不得不伪造自杀现场才逃过一劫。被贬到环境恶劣的贵州龙场,反倒在那里悟道。用今天猎豹CEO傅盛的话说,实现“认知升级”,把挫折点变成转折点,再次迎来人生新高。
从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剿灭和收降山贼的事例,就能看出他在今天备受企业家推崇的原因:
①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没有皇帝主动授意,早早准备(真正牛掰的豪杰自会审时度势,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②抓准时机直击问题要害,没有在此之前占着道德制高点哭天抢地让皇帝难堪,(企业家们除了关注业务还常常得花精力安抚这些受伤的人),也没等着问题恶化后到处吹嘘自己有先见之明(发现问题总比解决问题容易,而且更容易显得聪明);
③善于创造性解决问题,在没有朝廷重兵支持下,王阳明采用围魏救赵的方法,在朱宸濠得意洋洋准备远征时,捣了他的老巢南昌。朱宸濠慌了神连忙回来救南昌,没有想到狡猾的王阳明在他回家的路上伏击了他。
一个圣人怎么能这么“狡猾”?王阳明就是中国历史上很少做到“内圣外王”的人。剿匪时,他能唤起江洋大盗心中的“良知”就不会轻易杀生。但要不吃这一套,那他“王”的威力就显露出来。
企业家们喜欢王阳明,但也要警惕另一种倾向——神化他让人顶礼膜拜。如果放到今天,他一定是创新的典范,从不认为前人先师圣贤佛道终结了真理,而保持开放的心态,不然就不会有阳明心学。
另外,不少人把“知行合一”认为是认知和行动,其实“知”是王阳明口中的“良知”,而不是常规意义的认知,理解这点是理解阳明心学的关键。
郦波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百家讲坛》主讲人
“王阳明心学是公认的
能解决困惑、指引方向的一门哲学”
当前,有三类人特别关注阳明心学:政治家、企业家、知识界精英。这三类人在这个时代最具有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当他们想做出一番成就时,肯定要从前人的身上吸取经验和智慧,于是,他们就把眼光转向了王阳明心学上。
历史上,徐阶、张居正、日本明治维新的前三杰、后三杰等众多人物,包括毛润之、蒋中正都曾是王阳明心学的信徒,通过学习王阳明而变得分外强大,也为他们带来事业上的成功。
除了前人的示范摆在那儿,最关键的是,当我们面对现实、产生困惑时,很自然地会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个社会上最有现实困惑的人,要数企业家人群,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是带着一个团队在奋斗。
当然,除了王阳明心学,还有很多其他学派,但是不少学派本身就存在争议,在学习的同时,又会给我们带来新的疑惑,导致很难取舍。以儒家思想为例,因为太丰富、太博大,本身就存在一些争议的地方,如一直存在的儒法之争等。
相比之下,阳明心学虽为儒学一支,但其思想与智慧更加清晰、明了,在现实中的实用性更强,且很少存在争议性问题。经过历史的沉淀,它已经成为众人所公认的,能解决困惑、指引方向的一门哲学。
雾满拦江
雾满拦江品牌创始人
“走在无人区的企业家
通过学习王阳明有了主见、告别孤独”
企业家是时代的领军人物,多数走在无人区,需要带着员工往前走,不一定能看到方向和目标,于是希望从当下及古老的智慧中寻找答案。
而王阳明的学术理论和智慧思想最贴近现实,有三个特点: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正是企业家所需要的;
▷事儿上练:企业家需要通过具体的工作来寻找、感悟和获得,而不是需要心灵鸡汤;
▷致良知:指向我们内心的最深处,企业家一定要行得正走得端,才能打造持久而有序的品牌,而这需要靠良知指引。
我与学习王阳明的企业家交流之后,发现他们最深刻的改变有三个:
①关于企业行径,他们在经济目标之上,还会追求更高的智慧目标,通俗说就是社会责任,这是从阳明心学上体悟出来的;
②做事时,企业家此前在无人区,没有目标和方向,学了王阳明后,心里有了主见,即致良知,以王阳明思想为思考体系,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③企业家在学习王阳明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事业伙伴,他们因共同的思想理念走到了一起,有了共同的平台,甚至可以借助平台发声,不再像之前那样孤独、绝望、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