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个县市进入了干部调整集中期,托关系、打招呼现象频发。打招呼到底有多盛行?如何处理、看待打招呼现象?半月谈记者就此对安徽省某县委书记进行了专访。在面对记者关于在县里的干部调整过程中,是否有“打招呼”的情况这个问题时,该书记直接回应道:“非常多。仅我收到的打招呼的条子就可以装满一抽屉。”(11月7日 中国经济网)
该县委书记将打招呼的人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为人正直、公认有能力的干部;二是口碑不好,甚至是“官油子”“官痞子”一类的人。他直称:两种情况在其心里起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后一种不仅不能给委托人多一些机会,反而会让他怀疑委托人的人品和能力,会对其更加谨慎小心。
这种是非分明的态度,对于我们“政治生态”环境的健康至关重要。如果抱着“一棍子打死”的心态对待这种现象,无疑是会埋没一些虽然工作认真负责但是稍许缺乏自信的人才;反之,如果对待“打招呼”的情况本着“来者不拒”的想法,甚至想通过这个途径来捞取油水,那么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必定会受到“污染”。
马克思曾说道: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我们在对待“打招呼”的问题时,就应当坚持辩证地去对待。既要批判这种情况所揭示的“不靠本领靠关系”的乱象,也要以全新的角度认知到“打招呼”也可以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渠道。毕竟,有些同志不善言辞,有些则是缺乏表现的途径。
同时,我们还要理性地认识到官场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形势。该县委书记就提到,打招呼对政治生态造成的影响,与当地党委书记一把手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干部考察的范围如何确定,哪些人选能有机会上常委会讨论,都是由书记决定的。所以能否用好干部,能否处理好打招呼问题,关键取决于党委领导班子一把手。如果书记平时为政清廉,和众多委托人之间没有金钱、女色等方面的往来交换,在选用干部方面就能坚持原则,不受干扰。
如此看来,我们不仅要理性区分“打招呼”的两种类型委托人的出发点,不“任人唯亲”也要“举亲不避嫌”,还要增强当地“一把手”在选拔人才时的原则意识,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整治生态”环境一片清明。
(文\范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