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嘲讽创始人李岷买理财产品外,为什么被黑的总是虎嗅?

虎嗅,一个商业资讯平台。

2012年5月,由中国企业家前执行总编李岷创立,取名自“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样的出身注定要在江湖掀起腥风血雨。

文/陇之江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专栏作家

2015年9月,虎嗅申请挂牌新三板,一时间在资本圈和媒体圈引起不少热议。

大家都知道即使虎嗅有阿里的股份,而这个短短三年间,员工才半百的媒体企业竟然都能挂牌新三板。这也让不少人欣喜若狂,有不少新媒体网站看到了“钱”途的希望,亦有有不少人以盈利模式单一和李岷用PE的钱财购买理财产品为由嘲讽虎嗅这个异类。

时间过了虽快,但依然没有让人们忘记那个还在新三板挂牌的虎嗅。

2016新年伊始,不少自媒体人对几乎无人问津的上市股“虎嗅”又开始穷追猛打,不仅重提李岷买理财产品旧事,又加上股东阿里萌生撤资之事。

从虎嗅的出生背景和做事风格来看,注定虎嗅总是会伴随着争议前行。

枪打出头鸟:挂牌新三板成导火线

虎嗅的上市无疑给不少新媒体、自媒体上了一剂春药,成为科技媒体上市第一股,也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资。虽然虎嗅跌跌撞撞被不少企业和媒体质疑,但挂牌新三板后的虎嗅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讨伐声之大从未有过。财报的公开、虎嗅的上市,无疑让自家之短大白于公众,让众人不断去评说去演艺。

创始人拿PE的钱购买理财产品本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挂牌新三板的企业,这种行为无疑自家打脸,不相信自家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又何来让用户和股民信服?

这也使得留人话柄,让那些眼红之人有话可说,除了嘲笑,就剩讥讽。

即使虎嗅一贯被人冠以公关软文满天飞的资讯平台来说,虎嗅依然有不少流量和用户,跻身科技媒体前三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挂牌新三板的确显得有点过于心急。

虎嗅内容公关稿件过于露骨,得罪不少人

而对于与关注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的钛媒体和关注创业的36氪,虎嗅内容总是一支独树在行业内,前期的确以深度分析和有料著称,而后逐渐的以“黑料”闻名。

作为媒体,客观公正本是安身立命之本,虎嗅却时常以“赵家人”之手操作舆论,有失公允。如此这样,不仅有失媒体公信力,还使得不少人对此嗤之以鼻。

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最近的虎嗅被黑事件,就有不少虎嗅的前仇旧敌助推的结果。

自媒体人成“枪手”,却无法坐享“钱”果

虎嗅的壮大自然离不开成百上千长期在虎嗅生产内容的自媒体人,正是他们长期一字一笔无偿给虎嗅的贡献,才有如今繁荣的虎嗅,才有虎嗅的上市之路。

虎嗅依然想做一个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个媒体,但其生态远远无法和微信相比,虽说也算是给自媒体人提供了曝光文章的机会,但是虎嗅审核内容的那只“赵家人”之手,却时常毫不留情,只会对那些符合口味的内容予以通行。这也使得不少自媒体人文章必须符合虎嗅之胃才能通过,顺理成章,自媒体人也就成了虎嗅可以操纵的“枪手”,而难以把握的审核机制也使得不少自媒体人逐渐远离虎嗅。

即使长期给虎嗅供稿的自媒体人,他们也心知肚明,虎嗅的上市与他们无关、“钱”果更无关。

虎嗅的上市,自媒体人看着眼红,也只能眼红。

至于虎嗅的未来会怎么样,我相信社会更需要一个具有真正媒体意义的“虎嗅”。

(本文作者:陇之江,氧分子网专栏作家,首发氧分子网,微信公众号:iyangfenzi。个人微信:ihuwairen,转载请将本段话版权申明一并带走,谢谢。)

请对媒体多一点点热爱,请对社会多一点点责任。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行业前沿】虎嗅和钛媒体这种新媒体能走多远

侯锷:国内政务新媒体发展格局与趋势

新媒体时代,内容距离产品有多远?

新媒体时代传统记者可能的转型

为商业帝国铺路和重塑中国形象,马云的“宣传部”延伸至海外

虎嗅申请新三板挂牌:营收靠营销活动和广告,网友评论褒贬不一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