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小米战略投资人
投资案例:全民奇迹、纪念碑谷
投资阶段:早期、中期
投资领域:影视、游戏
他想打造的,是一个健康、全面的小米生态圈,这里面有精美如纪念碑谷的游戏,也有轻松诙谐如全民奇迹的项目。他还特意提到了一个词,叫“和光同尘”,就是把光荣的和渺小的事物,用同样的眼光去对待。就像他的梦想,是让苹果的中产阶级用户,农村的山寨贴牌机用户,都能在小米生态园里,找到他们喜欢的软件。
文/王雪 (局ju 微信号:jointheju)
「 出走的语音学博士 」
2011年,蒋文在香港中文大学念语音识别的博士,功课不多,成绩优良,就这么念下去,可能过两年就能评上讲师职称。
也是2011年,香港风靡着一款名为talk box的软件,你可以直接用它语音对话,免去了打电话的麻烦,也节省了话费。那年1月,该软件的ios版本面世,等到5月份,它就能支持安卓手机了。
哦,你想起来了,就是那一年,智能机开始普及。我们手里捏着的小玩意,从cell phone,进化成了smart phone。我那时高二,学校里当然没WiFi,上课时有男生忍痛用流量看澳网直播,女生拍照时对着美颜相机熟练地微笑收下巴。
还是2011年,一波创业公司崛起,投资人的名字开始流传于街头巷尾的咖啡店,App从小小的手机端腾空而起,沉默着改变了生活格局。后来我们用“移动互联网元年”来标注那个年份,概况了大脑对时代趋势的感性总和。
当然那年的蒋文并不知道风要起了,至少不确定。27岁的他只是很急切地想做些实事,来证明自身对社会的价值。在朋友的鼓动下,他回到了北京。
蒋文在北京做的,是一个叫“创业影院”的项目,它迄今仍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第三方创投平台。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电影院”,一位投资人提供了场地,蒋文和他的伙伴们,就把它打造成了创业者和天使投资等早期投资人项目展示、创意交流、高端演讲和商务合作的场合。蒋文记不清那两年到底做了多少场创投活动,他这样解释项目的意义:“当时创业潮刚起,创业者在找投资人,投资人呢,也想找项目,我们就想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做一个聚合地点。但光做中介还不够,我们还想输出一些有效经验,所以呢,常邀请一些投资人过来,帮正在路上的创业者学习基本的创投常识,掌握融资动态。”
可以说,蒋文一开始,做的就是个“非典型”的创业项目,因为要接洽大量的投资人,他得以早早地进入了创投圈,因为打造了第三方平台,他用冷静客观的视角,见证了许多项目的早夭和转型。举办活动的过程,也是他摸索行业规律的过程,可以说,打一开始,他就站到了leading的定位。
「有碰撞,也有蛮撞」
但“看”和“投”,毕竟是两回事。
在创业影院那两年,蒋文隐约窥见了互联网行业的全貌,但他知道,商业领袖们说的只是最简单最容易让别人理解的基本规则,而当你真的去执行和实施,真的去决策和深入思考的时候,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就像外行看一幅画就是一幅画,看不到画家背后付出的艰辛。
他渐渐认识到,和那些投资人交流的时候发现自己和他们都在云上,思维都是一个高度,云雾散去之后,他们下面踩着高峰,而自己根基尚且不稳。
辗转一番后,蒋文来到了小米创投部。
蒋文是个很典型的文科生,本科在华师大念中文,他有文科生显著优点:脑补能力丰富,整个人天马行空。他现在主投的是影视和游戏板块,侧重于内容,对于投资思路,蒋文的介绍是:“百分之49的技术分析,百分之51的情感认同。这个情感共鸣来源于对新的商业模式、创业逻辑的认可,甚至是一些无法言明的契合。”
因为主打早期投资,项目能提供财务数据很少,蒋文在衡量案子的价值时,更多的,是基于对人的判断,以及对事物将来发展的脑补。在经验的浸润,以及想象力的加持下,蒋文总能挑中那些或有长期运营价值,或能击中用户需求的项目。但到底什么样的案子能让他眼前一亮呢?
采访中一直咳嗽的蒋文嗓音突然变得明亮起来:“就是你跟这个创业者,还有他的团队接触的时候,你看他们的东西,看有没有能让你觉得很好玩,很有趣,甚至说……很惊奇,觉得这个还能这么做。你会跟创业者的灵感发生碰撞,这个bang一声,它本来就是很奇妙的,非常exciting。”他语速很快,声音绷得很紧,像是在给一个局外人解释,他是怎么样跟一个女孩一见钟情。
身为战略投资人,蒋文会碰上一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事,比如大学时代,他是南派三叔的死忠粉,读过整一套盗墓笔记。但小米投资部签下三叔后,蒋文成了他的partner,他们一同讨论怎么把一个天量级的IP,改编为电视剧或者游戏,怎么去迎合观众的口味,又不让老读者的幻想落空。在策划的过程中,蒋文时常会有幸福的晕乎感:“当时怎么能想到呢?际遇真是太奇妙。”
他很工整地,把运气,称之为际遇。这是文科生的自我修养,也是谦逊。
那只要激情就够了吗?也不是。投资人显然不会拿钱撒狗血,蒋文自认勤奋,他像烘焙师培养手感一样,培养对项目的直觉:“你要看足够多的案子,才会理清头绪,迅速分辨出这个可以,那个不行。通常我在投一个案子前,会把同一领域内的类似项目都过一遍,做好背景调查,看看这个创业团队之前有没有做过东西,反响怎么样。你一段时间不看就会生疏的,就会产生印象偏差,这不行。”
「生态不看 一时」
作为一名战略投资人,蒋文看待项目的眼光,比一般人温吞些。他说他考察的时候,会相对多维度,不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反而看辨识度,看可持续性,看是否对构建小米生态圈有所裨益。
蒋文提到他最近做的一个项目,采购海外影视版权,把国外一些优质内容带过来。这个事情很多机构在做,但大家都想挑最热门的,卡司最大的,蒋文呢,他选择了一些内容精良,但目前还在积累观众和口碑的片源。蒋文不急,他觉得质量把控比抢热门重要,觉得长期效益比短期收益重要,而输入好内容,比什么都重要。
那,挑选好内容的标准是什么呢?
蒋文认为是兼容并包。小米投资部投过很多接地气的项目,比如全民奇迹,一款风靡整年度的RPG多人在线手游,但他们同样也瞄准了艺人经纪,譬如复旦法语系毕业的尚雯婕。蒋文说,这两个都是他们重点推行的项目,风格迥异,期望却是相同。
他甚至透露说,最近他们看上的一个案子,是想把游戏做成电影的音效,把声光电都做到极致的恢弘。
这是要彻底洗脱小米的屌丝气质吗?
蒋文倒不这么想。他想打造的,是一个健康、全面的小米生态圈,这里面有精美如纪念碑谷的游戏,也有轻松诙谐如十万个冷笑话的项目。他还特意提到了一个词,叫“和光同尘”,就是把光荣的和渺小的事物,用同样的眼光去对待。就像他的梦想,是让苹果的中产阶级用户,农村的山寨贴牌机用户,都能在小米生态园里,找到他们喜欢的软件。
在阶级日渐板结化的中国,游戏和影视,或许是最“雅俗共赏”的东西了。蒋文想用优质的,有黏性的内容,来捕获各个年龄段和收入层的用户,这是理想,也是他在做的事。
作为一个战略投资人,他对短期效益并不十分敏感,面对所谓的“资本寒冬”,也表现出了一贯的温和:“有夏天才会有冬天,是上半年的创业潮过热,人们才不习惯现在回潮后的气温骤降。我觉得这是资本市场的正常调节手段,不必过分担忧。”
停顿了下,他又补充说:“如果你做的,确实是有价值的事情,那你就要相信你是在创造价值,不要被泡沫破灭的情形吓到。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也是在寒冬里,人们才能确认,到底是谁在为社会,烧一把有意义的火。”
这是蒋文对创业者的忠告,却也像自勉。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纪念碑谷2刷屏之际,有人为这款游戏的画面而点赞,有人为全新的母女情节而点赞,有人为续作的制作精良而点赞,有人为ustwo的诚意而点赞。
南极圈却将眼光聚焦在了:为什么腾讯选中了这一款独立游戏?有了靠卖皮肤日入1.5亿的《王者荣耀》,《纪念碑谷2》的代理权能够为腾讯带来什么?
南极圈将美区版纪念碑谷做和腾讯代理的国区版《纪念碑谷2》后发现,腾讯仅仅在游戏中增加了QQ和微信登录的系统。在这么一款单机收费的解谜游戏里,账号系统的唯一作用,也仅仅是方便玩家把自己在游戏中拍的照片,分享到QQ说说或微信朋友圈。
比起当年上海维拓代理植物大战僵尸2的套路,腾讯的本次代理可谓良心中的良心。
南极圈第一时间约稿了游戏界资深专家,又萌又美的老鹅猫浮,听听她对腾讯的这次手笔怎么看。
南极圈采访我:对腾讯签下《纪念碑谷2》怎么看。
我想了想,这事儿合情合理,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现在的游戏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一样,表面上欣欣向荣,处处创新,实际上人口已无红利,四望一片血海,绝大部分市场被腾讯和网易这样的巨头占着,更严峻的是他们的份额还在飞速扩大,剩下的公司在竞技场里血腥争夺着巨头之外不断缩小的份额……
游戏行业的前半场如果拍电影大概可以叫《中国合伙人》,后半场必须是《大逃杀》。
如果说其他游戏公司和游戏人现在在求生存,求突破,那么腾讯就有同样的压力和动力,去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要谈论《纪念碑谷2》这个事儿,首先要看下几件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1、行业发展的放缓和巨头的占比增加
就在几个月前,有人问我他很喜欢游戏,现在想进游戏行业,应该怎么办。
我想了想回答:如果他现在还没自己做过demo,没画出令人惊艳的作品,又没有够好的学历去试一下腾讯网易的话……
就不要进游戏行业了。
游戏行业在2016年静悄悄地进入了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一般我们叫它“后半场开始了”。
前半场的游戏行业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其实在2012年前后本来就到了一个停滞点,而后应该进入寡头垄断时代。然而,2012年手游兴起了。手游前期门槛较低,巨头一时无法垄断,出现了类似MT,刀塔传奇这样的爆款,也造就莉莉丝这样的业界传奇。
然而从2016年开始,移动行业进入了垄断时代。
(1)2016年电脑游戏用户总体下降,移动游戏市场首次超过电脑游戏。
(2)2016年互联网普及率上升仅2.9%,游戏用户上升率仅5.9%,人口红利可视为吃尽。
(3)腾讯+网易系的游戏在移动市场逐渐形成垄断效应,尤其《王者荣耀》出现,对游戏用户的吸量效果可以用恐怖形容。
2016年初就有游戏人大声疾呼找出路,求创新,这种压力腾讯自身也有。
今天不聊腾讯体系外的游戏公司和游戏人生存的艰难,只说腾讯内部,在“正直进取合作创新”的文化之外,腾讯还有源远流长的KPI导向文化。
游戏在很长时间内被当做增值业务,简单来说赚钱或赚DAU的是大爷。奖金制度、期权股票分配等也在为这样的KPI做导向。
类似《王者荣耀》这样的吸量极其恐怖的游戏,自身就拥有比一般平台恐怖很多的集群效应和社区效应,是腾讯最喜欢的产品类型。
只考虑腾讯的话,这时局对腾讯来说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1)从业绩增长的角度,已有战略蓝图里的游戏类型一一穿透(腾讯称拿下一个游戏类型的市场占有率为“穿透”),而新的蓝海又看不清楚。一向喜欢走跟进策略的腾讯,在游戏领域下一个突破点和业绩增长点在哪里?总不能逼着王者提ARPU(用户营收)吧?提ARPU是双刃剑,万一伤害了用户活跃怎么办。
(2)从自身的角度,除了王者,腾讯其他部门怎么破?
2、腾讯在“极光”和“TGP”上的布局
腾讯游戏平台TGP其实存在很久了,曾经弄个主机做PC主机平台,后来又做类似战网那样把PC游戏集中在一起的平台,但定位一直摇摆不定。
等G胖(Gabe Newell)带着STEAM横空出世,TGP终于找到方向了。
(2017腾讯互动娱乐年度发布会上正式宣布,TGP平台的迭代版WeGame将于7月上线)
然而,这还不是好时机。
好时机是腾讯内部也找不出游戏新的蓝海了。你总不能再做个《王者荣耀》。
终于,独立游戏,主机游戏,PC上与众不同的创新游戏……这个领域,以前体量不大,现在腾讯也不肯放过了。内因是腾讯游戏需要新的业绩增长点,外因是STEAM本身在全世界尤其在国内业绩增长飞速。
PC的TGP对应STEAM,手机的极光对应TapTap,这个新蓝图有了布局,接下来就是寻找合适的产品。
应该还有亲友记得之前TGP发了已经在国内上线很久的《饥荒》,当时也是新闻一片。在PC的TGP探路之后,就轮到手机的《纪念碑谷2》来探路了。
当然《纪念碑谷2》的成绩本身也比腾讯预期高,见图:“上线首日完成了一个月的目标”。
在这剂鸡血之下,腾讯未来对这类游戏会更渴求。
3、网易内部的创新活力给腾讯的刺激
在业界曾经有个美丽的小水花儿,就是网易先后推出了《花语月》《惊梦》两个非常独立游戏,非常唯美,非常不差钱(免费榜+游戏没有内置付费)的单机移动游戏。
(虽无后续,但花语月的出现的确惊艳了很多人的眼睛)
小水花儿并无后续,但腾讯内部曾随后拉了一群毕业生搞内部创新,并且形成了一些看起来还不错的案子。
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一个公司有一个公司的基因。
腾讯每年这么多新鲜人,这么多对游戏充满理想或充满野心的孩子,这么多已经饱赚车房又回头寻找初心的老人,这么多优秀的美术和程序,这么多……
都敌不过KPI文化。
我经常能在腾讯游戏的某个系统某个玩法中惊鸿一瞥令人惊艳的设计,但这不是主流,而是在“项目完成KPI前提下给点空间你们自由发挥”。
出不来美丽的小水花儿怎么办?
没关系啊,代理嘛。不差钱!
游戏除了DAU还有ARPU,除了ARPU还有口碑和未来前景。
《纪念碑谷2》这种属于口碑和前景都点赞的佳作,签签签。
大企业缺的那点基因,你有信心补上吗?
最后,当你已经身处南极之外,对着洪荒大陆,周围一片血海,你该怎么办?
这可能也是很多老鹅的心声:再伟大的企业都不是完美的, 曾经身在其中,更加明白突破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想说的是,行业各类大佬既已盯上创新游戏,独立游戏,而他们内部又缺乏做这类游戏的基因。
有什么理想项目你就赶紧搞搞。
别害羞,生命只有一次。该冒险时不冒险,也守不住你的一亩三分地。
之前忘了哪位理财高手说:“封闭阶层最可怕一点是:越是占有资源少的人,越不敢冒险,最终被蚕食被倾轧,毫无还手之力。”
上周聊一位发行人,他亦很困惑:我去找初创的研发团队谈项目合作,每个团队都不敢做创新项目,说的最多是“你给我搞个ip我帮你做个换皮项目”。这样真的有前途吗?
喵喵回答:这样真的会死哦……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差不多到了不考虑KPI,只考虑理想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