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自然与人类变化的《北极熊的全球温室化之旅》即将登陆中国

真实记录自然与人类变化的《北极熊的全球温室化之旅》即将登陆中国。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了解到,《北极熊的全球温室化之旅》是由百度智客联盟与图灵出版社合作翻译。基于对韩语及图书翻译的热爱,百度智客联盟聚集百名翻译爱好者共同参与本书,历时半个月,完成了图书的翻译、两轮审校以及统稿。现已送达出版社做最终审校,进入出版流程。

关于百度智客联盟

智客联盟(http://maker.baidu.com/ )是为在某专业领域具有专长的用户和需求方搭建互助交流平台。智客翻译频道旨在为各语种翻译需求方和翻译者搭建互助交流平台。让有翻译需求方的外文翻译需求在此平台能够得到快速、高质量的译文反馈,同时,译者凭借其深厚的翻译功底在此获益并提升个人影响力。

欢迎有翻译需求的伙伴加入智客联盟,洽谈合作,联系方式:邮件maker#baidu.com;发邮件时请将#替换为@。

关于《北极熊的全球温室化之旅》

本书是对受温室效应影响的南北极、赤道等地进行探访的记录,以北极圈阿拉斯加、加拿大哈德逊湾等8个地方的游记为基础,通过有深度的文章、图表、地图、照片等展现了承受温室效应折磨的居民生活和文化、真实的现场手记以及科学家们的报告。

书中的环境随笔写于受地球温室化效应影响的最前线,真实记录了自然与人类的变化。想在冰面上行走却没有行走空间的北极熊,以及地球上消失的其他物种,它们的凄美故事都收录在书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因全球变暖而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动物和人类的故事,使读者思考究竟应当如何维持人类与动物的共存,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本书还记述了那些为守护消失物种而与资本对抗的人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比如放弃文明世界带来的物质成果、选择部落传统与文化的哥威迅人战士的故事。还告诉读者,在很早就受到《南极条约》保护而未开发的南极地区,全球温室化现象就不明显。让北极熊失去家园的人们,也可以再为它们提供生存空间。从南极到北极的全球温室化之旅向我们展示了那些消失的物种,并告诉我们,让我们反省自身,使动物们复活的钥匙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图书目录如下:

第1章 北极熊的全球温室化之旅——加拿大哈德逊湾

第2章 驯鹿什么时候来?——阿拉斯加北极村

第3章 爱斯基摩人是温室化的帮凶吗?——阿拉斯加巴罗

第4章 遨游在黑色大海中的鲸鱼——阿拉斯加卡克托维克

第5章 沉没的未来失乐园——南太平洋图瓦卢

第6章 气候难民的生存之道——新西兰奥克兰

第7章 企鹅之问——南极乔治王岛

第8章 明太鱼不会再回来了——江原道高城郡

 

样章抢先读:

第1章 北极熊的全球温室化之旅

——加拿大哈德逊湾

实际上,丘吉尔在这次旅行中穿针引线,因为丘吉尔我去到了北极,赤道,南极。

到达丘吉尔镇是2005年的10月24日,婚礼结束后四五天。所以丘吉尔也算是我的蜜月旅行地。我和妻子之所以特意选择加拿大的这个小村庄是因为北极熊。1999年我在加拿大停留期间,听说北极熊在每年的10月末至11月初会在丘吉尔镇出没。从那时起我就迷上了这个小村庄,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去一次。但记忆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这个决心并未持续很久。很快,丘吉尔就被我遗忘了。几年后在印度背包旅行回来的路上我再次与丘吉尔不期而遇。从孟买飞往大阪的全日本航空公司飞机的机内杂志中,我发现了曾经被我遗忘的这个小村庄。湛蓝的天空铺满了五六页的杂志,天空下北极熊们在遥望纷飞的大雪。从韩国回来的我给她讲起了丘吉尔镇北极熊的故事。

“每年的秋天,就会有北极熊前来加拿大北极圈的这个小村庄,丘吉尔。这时候人们就会把门紧紧的锁上,等着北极熊的到来。一只,两只,北极熊晃悠悠的来了,一边嗅着后篱笆的仓库一边翻找,还敲的前院的窗户笃笃作响,到这时候,北边的天空就会出现蓝色的极光……”

“这是在拍可口可乐的广告嘛?”

虽然她只是繁衍着回答了一句,但最终我们结婚后就出发去了丘吉尔镇。

世界北极熊之都——丘吉尔

丘吉尔是加拿大北极圈的一个小城市。说是城市其实就是一个小村庄。人口只有八百。丘吉尔环抱着哈德逊湾。在加拿大的地图上,广阔分散的岛屿,巴芬岛(Baffin Island),埃尔斯米尔岛(Ellesmere Island),维多利亚岛(Victoria Island)等,互不搅扰,一直向南延伸,可以看到最小最浅的北冰洋。那里就是哈德逊湾。丘吉尔的纬度是北纬58度。并不算高。丘吉尔之所以被称为北极圈是因为它的前海哈德逊湾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上冻。

定义北极圈的方法有许多种。首先可以用纬度来区分。以北极点为顶点,沿北纬66度33分在地球上画一个圆。这条线就是北极线。北极线以北地区就是北极圈。北极圈内仲夏时节会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终日不落,而在深冬则终日黑夜,也就是极夜现象。

第二种方法就是看海水是否结冰。因为海水结冰与否是定义植被特征的重要标准。只有海水结冰才有利于北极熊,海豹,海狮,海象等典型北极动物的生存。丘吉尔镇就是如此。虽然纬度不足58°(与英国的苏格兰,挪威的奥斯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位于同一纬度)但自然环境与北极相似。

丘吉尔镇的近海——哈德逊湾到每年的十月份结冰,来年的六月份冰面开始消融。相比奥斯陆与斯德哥尔摩,从这里更容易到达北极点。虽然从丘吉尔到达北极点有数千公里之远,但一年中有半年可以从大海冰面(冬天南、北极的大海结冰形成的冰层,也称海冰(sea ice))上“走”到北极点。从植被来看,在能够欣赏到北极圈特色美景的地方中,哈德逊湾是纬度最低的。

虽然纬度低,但丘吉尔不像奥斯陆与斯德哥尔摩一样与世界文明紧密相连。丘吉尔与外界基本隔绝,甚至没有连接外界的公路。前来丘吉尔的人大部分是从加拿大中部的大城市——温尼伯(Winnipeg),乘坐两个小时左右的飞机抵达这里。虽然没有公路,但打通了一条铁路,称为“哈德逊湾铁路”(Hudson Bay Railway)。从温尼伯出发的哈德逊湾豪华列车到达丘吉尔需要三天两夜,之所以花费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列车无法高速行驶。因为靠近丘吉尔镇,针叶林慢慢消失,逐渐被苔原所取代。苔原带到处散布着水坑,地下是永久冻土层(地面4~5米以下存在的冰层,出现在北极圈地形中),列车如果行驶过快就会有坍塌的危险。

那一年的10月24日早上,我和妻子乘坐哈德逊豪华列车来到了丘吉尔镇。与照片上的景色不同,这里一片荒凉。集装箱式的房屋,方格沙土路,凸出来如大卖场一般的小镇中心(北极村庄的一种复合建筑,集政府办公大楼,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为一体。)除此之外就是荒地,水坑,荒地,水坑……

我住的地方叫冰山客栈(iceberg inn),韩语里就是“빙산여인숙”。冰山客栈就建在丘吉尔站前,是单层住房(同样是集装箱式的建筑!)卸下行囊,到大厅喝杯咖啡,客栈的主人Dick问我,“要不要去市内看一下?”他同时也在通讯销售企业——Sears做兼职,打算在送货的路上带我“小游市区”。刚坐上他的敞篷小货车他就说道:“嗬,真是!怎么一直不下雪?从十几年前开始就这样了,80年代的时候,大概这个时期村子就会被白雪覆盖,但这连续下几天的雨了,雨呀雨,为什么不是雪呀……”

丘吉尔镇的人们依靠北极熊维持生计。丘吉尔镇的人将自己看做是“世界北极熊之都”(Polar bear capital of the world)的一员。北极熊出没的一个月时间里,全世界的观光客,一批批的摄影记者以及纪录片拍摄团队纷至沓来。一月之间来访人数高达一万五千名,超出了丘吉尔镇人口——800的20倍。因此,丘吉尔镇的居民大多从事旅游业。从事北极熊生态观光的两个地方的旅行社与汽车租赁公司,十几个西餐厅,宾馆以及客栈为了这一个月正做好准备迎接一年之多的游客。

但丘吉尔镇的旅游业开始不那么景气了。只有当白雪皑皑,北极熊四处出没,才会如画中的可口可乐小镇一般的丘吉尔镇,没有等到白雪,只等来了令人讨厌的雨。从北极熊风光感受到的浪漫也成了泡影。想要靠这一个月的收入送孩子去温尼伯留学的父母们开始不安起来。至少得到十月末气温才会降到零下,那时候才会下雪,才能领略到北极的风情。气温徘徊在十度只会带来雨水。

第二天又是淅淅沥沥的雨。和游客们一起参观了北极熊隐居的“戈登点”(Gordon Point)。从早上到下午一直乘坐特制的雪车–苔原车(Tundra Buggy)参观丘吉尔湾野生保护区(Cape Churchill Wildlife Management Area),这是一场原生态的旅行。混合了雨水的苔原泥泞难行,一人多高的苔原车车轮总是打滑。因此,两个地方的生态观光旅行社派了大概五六辆的北极探险车,用以在雨天搜寻北极熊。

大约是过了一个小时。褐色的苔原与杂木间,一只熊映入眼帘。但遗憾的是,出来转悠的是一只黑熊(American Black Bear)(哈德逊内陆地区同时是北极熊和黑熊的栖息地)并不是北极熊。又过了好一会儿,几只雷鸟和红狐热场之后紧接着看到苔原湖泊旁边躺着一个白色的物体。正是北极熊!像是北极帝王一般巨大的熊!印象中北极熊的平均体重是400千克,这似乎已然超过了这一数字。

苔原车上的游客看到北极帝王的出现兴奋不已,这时,站起来淋到雨的小家伙,又不情愿的躺下了。又过了一会儿,似乎是听到了车轮在泥沼中打滑的声音,北极熊扫了我们一眼,吐出一团热气,白色的热气升入空中被雨水打散了。与北极熊忽闪忽闪的眼珠相比,璀璨的镁光灯也黯然失色。

从早上九点钟到下午三点,那天我们一共只看到了三只北极熊。游客们不满这一索然无味的“北极熊生态观光”,把视线从窗外转移了进来。苔原车接连打滑,就像是狩猎失败的印第安人吱吱嘎嘎地驶回了丘吉尔镇。

事实上,地球上能看到北极熊的地方并不多,能够保证百分之百观察到北极熊的地区似乎丘吉尔镇是唯一一个。据北极熊保护组织——Polar Bear International推断,全世界的北极熊大约在2万2000只到2万5000只左右。数字看起来很庞大但其实数量并不算多。刚才介绍过的北极圈是指北纬66°34’以北地区,如果大致将北极圈的面积看做不足地球的三分之一(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将地图的切面打开的话会更小)那这里就仅仅生活着2万2000只北极熊。此外,北极熊又并非静止不动的动物。它活泼爱动、无规律可循又喜欢单独行动。北极熊不像北极其他的游牧动物——驯鹿一般,数百上千只,成群结队的按照固定的模式来回游荡,公熊则是独自猎食独自睡觉,母熊则在产下小熊仔两年之后才带着小熊外出。

生活在波弗特海(Beaufort Sea)的121头母熊被装上了GPS,用以追踪其在1985年到1995年十年期间的踪迹。北极熊一年期间最少移动1406公里,最多移动6203公里。相当于月平均移动79至420公里。它们一年横跨的区域广度可达7264平方公里至59万6800平方公里。月平均88平方公里至9760公里。最懒的北极熊每小时也要移动2公里以上。

与非洲的羚羊群,东欧的波西米亚人相比,北极熊更像是遗传了真正的游牧民的基因。试想一下,北极的游牧民是轻易可以见到的吗?这比在首尔,认识的人偶然碰面的概率还小。更何况,偌大地球的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只有不到2万2000头的北极熊,还不停的在移动着。

但丘吉尔是个例外。丘吉尔是北极熊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占全世界一半数量的1万2000头北极熊在哈德逊湾的春夏季出没。其中有1200头左右在丘吉尔湾与瓦普斯克国家公园(Wapusk national park)闲逛,因为这里能够提供饲养北极熊的良好条件。海的内侧内陆地区,覆盆子,杂木的果实以及北极兔,雷鸟等能够给北极熊作零食的东西很多。海水不结冰的夏天,北极熊一般一边在这里吃零食一边“冬眠”。不是真的冬眠而是类似冬眠的一种。

这种类似的冬眠只是在丘吉尔湾附近的内陆地区闲逛,闲逛的距离相当短,大部分的时间是用来休息或者睡大觉,尽可能少的消耗体力。这是为了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减少能量的消耗。

零食也只能当作是零食了,北极熊的主食另有其他,就是环斑海豹(Ringed Seat)以及竖琴海豹(Harp Seal)等海洋哺乳类动物。在北极漫长的冬季,北极熊尽情的在冰面上捕食海豹。有时会在在冰面上凿个洞,静静地等着露出水面喘气的海豹,有时也会结伴而行,攻击在冰面上休息的海狮或海象。但随着夏季的临近,天气开始变得暖和了,冰面逐渐开始融化,破裂。

在海水不结冰的夏季,想要捕食并非易事。北极熊在海冰与海冰之间游来游去捕食猎物,但由于夏季海冰并不多,游泳的距离拉长了,北极熊捕食猎物的成功率也降低了。这时候的北极熊五天才能捕捉到一头环斑海豹。渐渐地,北极熊意识到自己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只是徒劳,决定向南边转移,于是它们吃力的开始向陆地撤退了。最终,抵达陆地的北极熊由于吃的少活动的少身体开始适应这种绝食状态。这种类似冬眠的行为被称为“半冬眠”(Walking Hibernation),也就是走着的冬眠。丘吉尔湾北极熊的半冬眠时间与哈德逊湾冰面消融的时间一致——6月至10月之间。这期间有80%的时间北极熊是在睡懒觉或是休息中度过的。

按照气候特征,丘吉尔算是幸运的,这里比附近的任何地方都要早早的迎来海水结冰。海水早些结冰,北极熊才能早些结束“半冬眠”。对于北极熊来说,当然是越快结束越好。到了每年十月份,气温开始在零下徘徊,像变魔术一样,母熊,公熊,小熊仔开始经过哈德逊湾的小村庄。只有在海水结冰时才会这样。

在海边度过了夏季的北极熊们在丘吉尔周边徘徊,不时地窥视海水是否结冰。终于,海水开始结冰了。一只,两只,北极熊们开始在丘吉尔结满冰层的前海冰面上向着北极出发了。丘吉尔就像是往北极海运送船只的港口一样,成了北极熊的港口。是不是挪威的海湾,地球上最大的岛——格陵兰,北极点才是他们的目的地呢?一边在北极海游牧一边捕食海豹的北极熊开始迎接自己的幸福生活,等到来年6月左右,哈德逊湾的冰面开始消融时,再回到丘吉尔。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熊消失

但北极熊的这种移动形态出现了一些问题,原因是逐渐变暖的天气。从戈登海岬回来的那天,丘吉尔北方研究中心(Churchill Northern Studies Center)在镇中心为游客们上了一堂有关全球变暖的课。北方研究中心是加拿大有名的北极研究所。因其对哈德逊湾的北极熊拥有庞大的现场调查而有名。那天,北方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们所讲授的题目是“全球变暖与北极熊生态的相关关系”。

“好,我们来看下这个图表,表中所显示的是丘吉尔海冰融化的时间。海冰融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而海水结冰的时间却是越来越推迟了。”

事实真是如此。70年代,海冰到7月中旬才会消融,而到了21世纪,海冰消融时间则提前到了6月末至7月上旬。与70年代相比提前了约两周左右。这样一来,冬季外出捕猎的北极熊不得不更早些返回内陆。如果像今年冬天这样的温暖天气一直持续下去的话,本应11月中旬开始外出捕猎的北极熊也要晚些出发了。也就是说,与之前相比,哈德逊湾北极熊们的冬季捕食行动要晚出早回了。北极熊版“苦难的行军”——半冬眠的时间会逐渐的延长,相应的北极熊能够饱餐的冬季捕食时期将会缩短。讲师接着说。

“全球变暖导致春、夏季变长,对北极熊的生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事实上早有研究表明,海水推迟结冰带来的后果是北极熊健康状况的恶化。”

他所说的研究结果出自于哈德逊湾北极熊研究专家아이언 스털링博士论文中。他曾经在1999年提出这样一个研究结果称,与过去相比,西部哈德逊湾的母熊体重下降,到下一次妊娠所需要的时间也增加了。这或许也与哈德逊湾海水结冰、解冻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七年之后,到2006年,加拿大安大略州(Ontario)自然资源部的Martyn E.Obbard博士等人将아이언 스털링博士的假设用以研究哈德逊南部地区并公布了研究结果,Obbard博士研究的区域是从丘吉尔的东南部曼尼托巴州(Manitoba)和安大略州警戒线附近(56°50’N 89°15’W)到安大略州的霍克点(54°50’N82°15’W)。他在这里捕获452只北极熊之后,分别称了体重量了身高。下面简单说明下他的研究结果。

我们对2000年至2005年哈德逊湾北极熊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北极熊分为以下四类:处于妊娠中以及妊娠准备中的母熊(solitary adult females),SF,带着小熊仔的熊妈妈(adult females with young),AF,母熊(adult males),M,以及4岁以下的小熊(subadults),SA。

我们捕获北极熊进行麻醉之后,用铁尺测量了它们从鼻尖到尾部的长度(straight line),SLBL,将北极熊捆绑之后用电子秤测量了重量(total body mass),TBM。运用这两个数值计算出BCI指数(Body Condition Index)(生物学研究中用来表示动物健康程度的数值,用-0.3——0.3之间的数来表示。)

为了用时间数列来分析北极熊的生活状态,我们将其同G.B.Kolenosky等人在1984年至1986年之间测定,并于1992年公布的数据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显示北极熊的健康状况明显下降。与年龄、是否妊娠无关,公熊、母熊以及熊妈妈和小熊仔的BCI指数均有所下降。其中妊娠中以及妊娠在即的北极熊的变化是极富戏剧性的,它们的BCI指数下降了将近1个点。

BCI指数下降也就意味着北极熊的体重在减少,身高在降低。相比骨架,脂肪层变得更薄,整体变得瘦小Obbard博士极为担心是处于妊娠中以及妊娠准备状态中的北极熊(SF),其BCI指数在1984年至1986年间为1.45(±0.17),而在2000年至2005间跌至0.52(±0.11)。所调查的全部北极熊的平均BCI指数从0.83降至0.03.

在北极熊整体变得矮小的10余年间,海冰也变薄了。1984年至1986年哈德逊湾南部海冰的解冻时间分别是7月26日,8月8日,8月3日。海冰大概是在7月末8月初左右开始融化。但2000年至2003年间,这一时间提前了十天以上,从7月中旬就开始融化了。海冰的解冻时间分别是7月31日,7月2日以及7月22日,7月21日。

与此同时,海水上冻的时间也缩短了。1984年至1986年,该区域海水的上冻时间分别为233天,266天,256天,但在2000年至2003年间则为213天,183天,210天,239天。15年间缩短了1个月以上的时间。

哈德逊湾的海冰与北极熊的相关关系

年度 融冰日(儒略日Julian day) 冬季海冰持续时间 平均BCI指数
1984 7月26日(208) 233 0.83
1985 8月8日(220) 266 0.56
1986 8月3日(215) 256 1.01
2000 7月31日(213) 213 -0.16
2001 7月2日(183) 183 0.06
2002 7月22日(203) 210 0.38
2003 7月21日(202) 239 0.03

——儒略日(Julian day)是一种日期标记法,将1月1日,2月1日,12月31日分别标记为1天,32天,365天。

——出自Martyn E.obbard,Marc R.L.cattet,Temporal Trends in the Body Condition of Southern Hudson Bay Polar Bears,2006

 

海冰推迟结冰,结冰时间缩短,这从许多方面来看都对北极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丘吉尔湾的北极熊只有等海水结冰时才能在冰面上蹒跚而行去寻找猎物,如果中途遇上破裂的冰层就需要游过去。由此,北极熊在北极自由自在的度过了一个饱餐的季节。但如果没有海冰的话,北极熊将无法生存。北极熊需要在冰面上捕食海豹或者海狮。北极熊在海水中依靠四肢来游泳,这与它们相比显然是笨拙的,但在冰层之上则刚好相反,用短短的鳍笨拙的逃亡的海狮瞬间就成了到手的猎物。

海冰数量减少的话,海冰与海冰之间的距离就会拉长。更何况北极海的海冰时时刻刻都在移动,到处都是裂痕。北极熊是四肢动物中最为优秀的游泳健将。甚至有报告称北极熊在海水中一次能游100公里。但就算是世界级的游泳健将,海冰之间的距离一旦拉得很长也变得不那么简单了,北极熊也很容易精疲力尽甚至发生溺亡。北极熊国际称,按照当前全球变暖速度,到2050年哈德逊湾的北极熊将会遭受灭顶之灾。这项统计像我们传达了什么讯息?这意味着地球逐渐变暖,海冰逐渐减少,北极熊正快速的走向灭亡。

第二天,我租了辆车打算找找其他的北极熊。丘吉尔湾的北极熊给人一种被关在动物园的感觉。当然它们是野生的北极熊,而我也只是来非洲大草原游猎而已。

丘吉尔唯一的一家租车店Tamarack Rentals的主人劳伦一再叮嘱不要走出他给我指的路。丘吉尔附近的道路总共不足50公里,但现在是北极熊集体外出兜风的时间。如果没有遮蔽物的话很危险。

北极熊给我们的印象是可爱的,但在非洲可以称得上是百兽之王了。北极熊是北极的顶级猎食者。北极熊的主食不仅有环斑海豹,还有各种海豹海狮甚至比其体型庞大的白鲸(Beluga Whale)。像北极狐狸这样的小动物当然也不能幸免。人被北极熊袭击,这样的报道在北极圈也时有发生。

当然,丘吉尔拥有几近完美的北极熊安保系统。居民们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北极熊警戒系统(Polar bear alert system)训练。1967年,丘吉尔和曼尼托巴州制定的这一计划目的在于尽可能的不让北极熊接近村庄。按照统治丘吉尔的人类的规定,北极熊可以在丘吉尔一带活动但是不能进入村庄的警戒线。村庄东边的警戒线经过离丘吉尔5,6够给力圆的丘吉尔垃圾填埋场。北极熊一旦越过这条线,居民们就可以拨号,也就是所谓的北极熊申告电话。675+B-E-A-R(看下电话键。2是ABC,3是DEF,4是GHI……)。北极熊警戒态势发令了。

北极熊警戒态势跟不上的话,北极熊安保警察就会出动。警察开着汽车直接冲到北极熊的面前或者向空中放空枪以此将北极熊逐出村庄。但总有些捣蛋鬼,无论怎样驱逐都无法忘记那香气四溢的小村庄。对于这些“惯犯”,不得不采取特别的措施。就是关进北极熊监狱(Polar bear jail)。碰上北极熊旺季也就是10月中旬至11月初,定员28只的北极熊监狱也会出现满员的情况。之后11月中旬,海水结冰时,警察会用直升飞机载着这些“犯人”们到达距离丘吉尔稍远的地方然后释放。从监狱被释放的北极熊们开始了冬季的游牧生活。这时候北极熊才不会垂涎于丘吉尔的小村庄,因为大海里的食物更多。

北极熊的警戒态势80%发生在丘吉尔垃圾填埋场。因为北极熊恰恰喜欢垃圾填埋场。初冬荒芜的冻原上没有一个地方像这里一样有如此多的美味。人们丢弃的肉块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甚至于这里又被称为北极熊的大众食堂(Polar bear mess hall)。我开着车去了丘吉尔郊区的垃圾填埋场。

“啊,看那!”

一只北极熊妈妈带着三只北极熊宝宝正往垃圾填埋场那里走。熊妈妈在前边走,熊宝宝在后边跟。因为离大路比较近,熊妈妈走一会儿等一下身后姗姗而行的熊宝宝,走一会儿踮起脚环顾一下四周。我们压低了引擎的声音,悄悄跟了上去,小家伙们开始提防起我们了。

北极熊一家一到填埋场,就将鼻子埋进垃圾堆里嗅了起来。“半休眠”期无尽地延长着。北极熊一家大概已经在这场“苦难的行军”中疲惫不堪了。哈德逊湾直到现在还未上冻。也没有从北极飘过来一块冰。天空是灰色的。哈德逊湾什么时候上冻呢?

大约是过了十分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拉响了北极熊警报。北极熊安保警察跟我们一起站在北极熊的身后。观察了一会儿,警察启动了引擎,轰隆隆,轰隆隆。敞篷货车冲向了北极熊。北极熊一脸茫然的看着朝着自己冲来的货车趔趔趄趄地向后退,小熊们扑进了妈妈的怀抱。然后北极熊一家开始了跨越苔原的大逃亡。

挑战与冒险的象征,西北航道的复苏

丘吉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奇佩维安人(Chipewyan)(加拿大西北部阿塔帕斯坎人的一支)于1717年将最大的皮毛贸易商——哈德逊湾公司(Hudson Bay Company)的本部设立在此。同时建造了长90米,高3米的威尔王子炮台(Prince of Wale’s Fortress),并安置了42尊大炮。这是为了压制争夺这片土地的法军。与此同时,欧洲的皮毛商人们同印第安原著民与投缘的人展开了贸易往来。

欧洲人想要从印第安人手里得到海狸皮。生活在北美洲的海狸对于当时热衷于戴帽子的欧洲人来说就如同上天赐予的礼物。海狸皮经皮毛商人的手被送至欧洲加工成毡帽。

沿蜿蜒的丘吉尔河(Churchill river)与海斯河(Hayes river)向内陆逆流而上,皮毛商人们与印第安人进行着贸易往来。哈德逊以南地区有许多这样的江如迷宫一般纵横交错。因为北美洲的殖民地还未正式开发,所以这些容易迷路的纵横交错的河流是皮毛商唯一的运送路线。从北美洲中部回收的海狸的尸体用皮艇装着到达哈德湾,然后在丘吉尔装着海狸皮的的船只朝着欧洲出发了。

哈德湾是加拿大中部草原(Prairie)(北美洲中部太平洋地区)特产输出到欧洲最近的道路,也是欧洲文物可以直接通往大陆中央的捷径。如果没有哈德逊湾,还需要横断大陆到达大西洋沿岸,装载货物之后,从这里乘船进行运送。产业革命的余波席卷了大陆地区,但连接丘吉尔以及加拿大中部的文明地带却非易事。从中部的大都市温尼伯到丘吉尔的路途中,分布着不计其数的湖泊,遍布着难行的冻原泥坑。永久冻土层反复的上冻融化,夏季地基很容易塌陷。

克服了这一工程难点,连接温尼伯与丘吉尔的哈德逊湾铁路于1929年竣工了。建设这条铁路的目的是将横跨了萨斯喀彻温州(Saskatchewan)与曼尼托巴州大草原的粮仓地带所出产的小麦出口到欧洲。但是这一目的并未顺利达成。因为是永久冻土层,地基下沉时有发生,按照常识应该经常对铁路进行保养,并且在丘吉尔港,船只能够出港的时间只有7月至10月,海水不上冻的这四个月。铁路在开设初期得到了认真的使用,但没多久,就因为货物运送效率低,而被人们所遗忘。哈德逊湾铁路以及打开了大门的丘吉尔港在皮毛贸易时代的繁荣中逐渐衰败。

第二天,我们开车去了丘吉尔港。虽然是加拿大唯一一个可以停泊大货轮的深海港口,但整体给人一种衰败的印象。冷冷的海风吹着威尔王子炮台,只有寥寥几个游客在游逛。曾经以皮毛贸易而辉煌一时的丘吉尔旧港口沦落成了杂草重生的遗址。曾经新港口货物仓库里装满了来自大草原的粮食,但如今也是空空如也。哈德逊湾公司的招牌在风中摇摇欲坠。当然港口并不是完全废弃了。现在依然有运货列车装着大草原的小麦到达这里,用收小麦的货船驶离丘吉尔港。现在每年货物量大约在100吨左右,其中90%是大草原产出的小麦。

从丘吉尔港出发的货轮要驶离如迷宫一般的加拿大北极沿岸,才能到达大西洋。这里盘踞着南翰普顿岛(Southampton Island),巴芬岛等大大小小的岛屿,埃文斯海峡(Evans Strait),巴芬海峡等狭窄的水路,以及从海冰,大陆冰川掉落的冰山。船只驶离了哈德逊湾就到达西北航线。从这里向左拐的话,经过阿拉斯加北极海沿岸就到达白令海,沿鄂霍次克海南行就到达了亚洲新兴市场——韩国,日本,中国。如果选择向右行驶,从巴芬岛的左边穿过哈德逊海峡就到了北大西洋。

事实上,西北航线是在小冰河时期——15世纪之前由海盗开辟的。挪威的海盗们穿过了刺骨的海水,继续向西北前行。进入如迷宫一般的北极海域,没有迷路的情况下成功登上了埃尔斯米尔岛以及斯科拉埃林岛(Skraeling Island)进行狩猎,有时还与伊努伊特人(爱斯基摩人)进行交易。

但将西北航线评价为遥不可及的航线则更为恰当,或许只有勇猛的海盗才能通过这条线路。直到19世纪仍有不计其数的冒险家挑战失败,探险家们只通过部分区间就应该很满足了。首次征服了西北航线的探险家是挪威的Roald Amundsen,他在1906年驾驶47吨重的Gjøa号从东到西横断了加拿大北极圈。但他的航行在某种意义上是零碎的。与干脆利落的取得成功的南极探险不同,他的航行历经三年之久,有两个冬天Gjøa号被冰封,无法航行。

第二个成功横跨西北航线的人,是Henry Asbjörn Larsen,他视Amundsen为自己心目中英雄。Larsen是挪威人,是皇家加拿大骑警(Royal Canadian Mounted Police)。曾经担任皇家加拿大骑警的船长。1940年,加拿大政府向充满冒险精神的挪威船长下了一道命令,从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出发,向西北航线行驶,并从加拿大大西洋沿岸进港,以再次确认加拿大的北极领土权,并赐予他一艘虽小但很坚固的船——St.Roch号。

为Larsen量身打造的St.Roch号于1940年6月23日在大西洋沿岸的温哥华(Vancouver)起航了。Larsen依照他心目中的英雄——Amundsen的航线航行,同样的,他也遭受到了寒冷的冰河的折磨。St.Roch号在完全驶离西北航线之前,冬天来到了,海水开始悄无声息的结冰了。St.Roch号被海冰困阻,无法航行。直到第二年的春天才继续向东前进。没航行多远又再次碰上了冬天。过了两年零4个月,到1942年10月11日,Larsen率St.Roch号到达了加拿大东部的港口哈利法克斯(Halifax)。无论如何,他的挑战是成功的。

Larsen认为他必须探索出一些与Amundsen不同的东西。于是1944年他再次挑战了西北航线。这一次,他打算逆航,从哈利法克斯出发回到温哥华。St.Roch号更新了大型的引擎,换了新甲板之后,于当年的夏天向西部进军了。这次,他选择了比来时更靠北的水路。Larsen与St.Roch号向我们展示了1944年10月16日温哥华港口的模样。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记录。成功之处在于横渡西北航线仅仅用了86天。由此Larsen与St.Roch号成为成功往返西北航线的首位探险家与首艘轮船。

Larsen与St.Roch号开辟之后,西北航线成了常用的航道,更如Amundsen与Larsen的时代一般成为了挑战与冒险的象征。就像全世界的登山家们都追随埃德蒙·希拉里去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全世界的探险家们都追随Amundsen与Larsen去挑战西北航线。但是,100多年来,在西北航线成功航行的船只也不过110艘而已。从大大小小的岛上掉落的冰山、不规则的海冰成为船只航行最大的阻碍,甚至还会威胁到生命。

但是,情况正在发生改变。2000年9月,传来了令西北航线挑战者们泄气的消息。皇家加拿大骑警的轮船连一块海冰都没遇到就成功横跨了加拿大北极圈。皇家加拿大骑警为追忆Amundsen与Larsen的探险,将海洋侦察船Nadon起名为St.Roch II,投入了航行。但是,被赋予了“Larsen航线再发现”这一历史意义、满载加拿大人期待的西北航线探险就这样索然无味的结束了。阻挡St.Roch II道路的海冰没有出现。从哈利法克斯到温哥华,原本预计需要5个月的航行,仅仅9周就结束了。

St.Roch II的成功并非偶然。从某个层面来说,这是一个象征性的事件,向我们展示了新时代下的北极。7年后,St.Roch II的航线在人工卫星照片上得到了验证。2007年9月,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发布了一张颇为有趣的照片。2007年9月初所拍摄的200张北极海的照片打上了马赛克。卫星照片上的海冰用白色表示。但欧洲航天局在许多岛屿纵横交错的加拿大北极沿岸发现了没有一块海冰的“西北航线”。欧洲航天局将没有海冰的大海用橙色线连了起来。无论是多么脆弱的船只沿着橙色线航行,不经历Amundsen与Larsen所受的折磨也能用最短的距离从太平洋到达大西洋。

能够成为全球变暖时代下的工业城市吗?

从1978年以来,北极的海冰,每十年减少2.7%(最少2.1%,最多3.3%)。夏季更为严重。减少率达到每十年7.4%(最少5.0%,最多9.8%)。这是十分严峻的。有可能到本世纪的后半期,在北极就见不到海冰了。

海冰的消失威胁北极熊的生存,但是对于轮船来说也意味着安全威胁的消失。全球变暖是北极熊悲剧开始的前兆,却被人们认为是幸福的开端。

2007年10月17日,距离欧洲航天局“发现”西北航线过去了一个月,哈德逊湾的海水还未结冰。丘吉尔港罕见了聚集了俄罗斯大使馆的相关人员以及曼尼托巴州的政府官员们。穿过湛蓝的大海,那里升起了黑色的浓烟。终于,俄罗斯货船The Kapitan Sviridov驶入哈德逊湾,抵达丘吉尔港,在俄罗斯与加拿大人民的掌声中下了锚。船上装载着从爱沙尼亚运来的肥料,这些是要卖给加拿大大草原的农民的。这也是载着俄罗斯的出口品航行的首艘轮船。

代表俄罗斯大使馆的Sergey Khuduiakov说道,“全球变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加拿大与俄罗斯之间有了一条更近的航道,北极桥梁(The Arctic Bridge)前景一片光明。”

收购丘吉尔港与哈德逊湾铁路的美国企业Omnitrax的经营理事Mike Ogborn补充说道,“今天我要宣布北极桥梁成功了,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足迹。”

北极桥梁是连接俄罗斯摩尔曼斯克与加拿大丘吉尔的航道。从北极海的工业城市摩尔曼斯克出发,经过大西洋后,从巴芬湾进入西北航线,再进入哈德逊湾到达丘吉尔。利用北极桥梁的好处就在于能够保证一条直路直接到达大陆中央。从美国、加拿大中部到达摩尔曼斯克的时间也从之前的17天减少到8~10天。如果连北极桥梁不经过的西北航线西部都投入使用的话,从美国东部到东亚之间就有了一条捷径。现在,利用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分别需要2万1000公里,2晚000公里的伦敦与东京之间的航行距离也将缩短至1万6000公里。北极桥梁是一个长远的计划,要将西北航线常用时代下的丘吉尔港转变为西北航线的中间基地以及美国河加拿大中部货物装船的巨大港口。

按照当前的全球变暖速度发展下去的话,哈德逊湾不上冻的时间将从4个月延长至8~10个月,北极桥梁正是在这种充满希望的观测下推进的。敏锐的大资本家们早已在全球变暖之前停止了大规模的投资。美国铁路公司Omnitrax于1997年从加拿大政府手中收购了丘吉尔港与哈德逊湾铁路,并且已经投入了数千美元用于丘吉尔港的现代化建设。北极桥梁同样也关乎着俄罗斯与加拿大政府的生死。1992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州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市关于北极桥梁达成一致意见以来,为了重振衰败的两个港口,双方政府多次决定所要卖掉的东西。俄罗斯政府已经投入了50亿美元用于摩尔曼斯克的现代化建设,加拿大总理史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甚至在北极桥梁试航行当天飞到了丘吉尔,宣布将为丘吉尔港和哈德逊湾的铁路现代化投资6800万美元。丘吉尔市长Mike Spence也表示了对于丘吉尔成为港口城市的期待。

“下一次的经济振兴将会出现在加拿大北极圈。丘吉尔将成为其中的中心。”

前苏联时期,许多船只跟随着核潜艇、破冰船在这条刮着朔风的航道上航行。运用这条航道,从东亚道欧洲所需要的时间缩短了10至15天。

是离开丘吉尔的日子了。雨停了但是是一个像晚秋的温暖的下午。本来晚上6点的车,但哈德逊湾特快现在还没进站。记得居民们说过什么时候都是这样,晚点4,5个小时,果然不是在说谎。需要经过苔原的低俗列车稍有延迟就会像多米诺拍一样越来越晚点。

一边等晚点的列车,一边开始了“忙碌之旅”,一个不落的逛起了村子里的酒店,餐馆和纪念品商店。北极的时间是充裕的,村庄是极小的。我也去了纪念品商店买了当纪念品的北极熊招牌。塑料牌子上这样写着:

“警告:有熊出没——停,禁止靠近。”

这是村子近郊以及海边到处都贴着的警告牌。虽然是用廉价的塑料做成的仿造品,但售价页超过了5美元。但这是在丘吉尔之外的其他地方买不到的。时间还早,就驾车去了丘吉尔近郊。租车店给的地图上不像是观光地的地方也标注着观光地。1979年坠落的C46飞机的残骸Miss piggy,1961年沉没之时被发现的船只Ithaca,已成为废墟的Aurora Domes,同样成为废墟的Twin Golf  ball等,这些无用之物都是北极熊观光中类似拳击陪练一样的配角罢了。

Twin Golf  ball附近能够看见北极熊在西伯利亚雪橇犬附近游荡。刚开始以为是北极熊和熊宝宝或者是大狗和小狗。擦亮眼仔细的打量一下,那分明是北极熊和一只狗。我曾听说过,这是丘吉尔颇有争议性的人物——Brian Radoon在故意作秀,如果想要更近一些去看看这神奇的一幕,Brian立马就跳出来了。

“想看的话得交钱,30美元。”

Brian Radoon在海岸附近饲养雪橇犬。但在20年前,他开始主张将Twin Golf  ball占为自己领域的北极熊与自己的雪橇犬相互配合。事实上是这样的。游客们拍到的照片里有北极熊和狗玩耍的奇怪场面。但是丘吉尔的居民的动物团体反对称,因为Brian给北极熊喂吃的所以北极熊才不会攻击雪橇犬,无辜的雪橇犬正因为人类的欲望而暴露于危险中。事实上,1996年5只雪橇犬遭遇北极熊的袭击而死,两只被吃掉,12只受伤。Brian成为争论的焦点。

虽然对于Brian颇有争议,但无论如何丘吉尔的居民与北极熊算是同舟共济。丘吉尔的居民为前来观看北极熊的全世界的游客提供饮食,住宿,租车服务,甚至连自家的狗都用来挣钱。如果没有北极熊,丘吉尔的经济终将崩溃。

如果,哈德逊湾一年四季都不再上冻,像蚂蚁窝一样挤满了来往于丘吉尔与欧洲、俄罗斯、美国的货船,丘吉尔的居民们会作何反应呢?把北极熊当朋友来挣钱的丘吉尔居民们的职业将会转变为港口劳工,人数会增加,道路也会变得拥挤。抓捕捣蛋的北极熊的警察将会将犯罪的贪婪的人们逮捕送进真正的监狱。并且,很可惜的是,北极熊再也不能来丘吉尔了。因为没有可以让它们在游泳之余小憩一下的海冰了。不知道它们是不是终究会将繁殖地转移到纬度高的格陵兰或者俄罗斯北极沿岸。即便如此,仍然有部分科学家们警告称,北极熊在本世纪内将会灭亡。因为北极的海冰将会在以后的100年之内消失。

我不清楚被称为“世界北极熊之都”的丘吉尔是否会成为全球变暖时代下的工业城市。北极熊消失的话,人们果真就能享有永久的繁荣吗?

哈德逊湾特快列车晚点了5个小时才在丘吉尔出发。未来的某天,苔原列车习惯性的晚点也将会在这座新的城市丘吉尔消失,但所有人都会对人与动物共生存,北极熊的浪漫幻想的消失而痛惜。我带着新的问题离开了北极熊之都。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世界读书日:别错过这些能让你重新理解科技的好书

智酷荐书:比尔·盖茨最喜欢的43年老书

苹果iOS 9评测:3D Touch最抢眼,iOS 学会了怎么玩搜索

百度智客联盟联袂TCL么么哒,为智能生活升级用户体验

斯坦福张首晟:大数据时代感受物理、科技、人文的跨界之美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