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在电影《楚门的世界》里,那个叫毕楚门的男生,被“生活”在世界的眼皮子底下30年。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楚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秘密摄影网络记录了下来,在全球220个国家进行着24小时不间断的同步直播。
文/陈根(微信公众平台:陈述根本)
如果你觉得这不失为一件天赐的“美差”,轻轻松松圆了明星梦,那可就错了。因为楚门和今天的演员不同,被暴露在电视荧幕前的他,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不知道自己是演员,自己的生活是被大家追的一部戏的人。没有了自由,丧失了尊严,而这一切只因“隐私”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成了被公开的秘密。
17年后,无数个21世纪的男女,被“生活”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世界里一辈子。就在大家为楚门毅然决然走出那扇“囚禁”的门而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却悄然发现:同样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的自己,连一扇可以遁逃的门都没有。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大数据无所不知。它们共同缔造了一个“天堂”般的世界,在这里,国家“监控”下的大数据的手,比我们每一个人都更了解自己!
威武的大数据“黑手”
曾几何时,从我们连上互联网的那一刻起,每次搜索,百度都为我们“贴心”保留,即使只是一次无意识行为,但他们是相信概率的;每笔购物,淘宝都为我们“细心”分析,虽然可能并不重要,但他们相信总有人会需要。当我们的手机从功能机升级到智能机,就有了更多难以估量的数据信息被安放到了大数据的仓库里,以备大家的不时之需。更有甚者,伴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出现,我们终于要被彻底地“解构”了,从头到脚,从饮食到健康,从身体到思维……这一切都将让我们回归到了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的那般赤裸。
当我们感觉到肚子饿的时候,餐饮商家比我们更清楚,推送什么美食更容易成交;当我们散步逛街的时候,广告客户比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潜意识里对什么更感兴趣;甚至,当我们准备学习考试的时候,培训机构会给我们提供各种需求的选择,包括参加几个辅导班,或者直接买份考题答案……对于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只能说“有点承受不起”。
淘宝自豪地告诉世界,我知道哪里的女人胸部最大,哪里的女人最需要减肥;亚马逊儒雅地告诉世界,哪里的人最喜欢读书,读的都是什么书;甚至,连唯品会都可以轻松地告诉世界,哪里的人喜欢消费品牌,却并不赶潮,价格实惠最重要。这一切,都是那么轻而易举地让生活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里的我们,成为了透明人。
隐私VS便捷:向左走,向右走
我们是所公开“隐私”的源,但却鲜有隐私的所有权,更别说唯一的使用、处理权。就南京网友诉百度侵犯隐私的案子,据《扬子晚报》报道,南京中院认为,个性化推荐服务客观上存在帮助网络用户过滤海量信息的便捷功能,网络用户在免费享受该服务便利性的同时,亦应对个性化推荐服务的不便性持有一定的宽容度。听起来貌似理所当然。
仔细回想,这似乎就是一个对赌协议:互联网时代,既然你选择了便捷,那就该宽容地面对总有些东西被牺牲,这个东西叫作“隐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落到具体的企业实处,就如苹果公司“根据收入情况推送广告”的专利,它将让消费者享受到精准的被广告推送服务;再比如银行、通讯、网络公司也好,12306也罢,虽然他们可能消费了大家的“隐私”,但是他们也提供了服务,所以大家还是应该报以宽容的态度。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坦然地面对这样的“对赌协议”并欣然接受,不过,就算难以接受,那又如何?我们权衡一下这当中的可能性及轻重关系,或许只能说一句:我认怂了!
我们能跟银行断绝关系呢?不能。年轻时候的工资,老了的退休金,哪样不是往卡里打的;我们能跟教育断绝关系吗?不能。从小学到大学,谁没有几次培训、考试的经历。更别说今天的00后、10后了,他们更是从医院产房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大数据给收录了。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赶上了互联网新时代的我们,面对“隐私”问题,已经不再是自己可以“任性”地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了。
保护隐私,国家责无旁贷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三体》(第一部)的结尾处,在叶文洁阅读来自三体世界的信息时,作战中心正在召开的重要会议上,将军常伟思说:“请同志们注意,我们的会议现在可能已经在智子的监视之下,以后,任何秘密都将不复存在。”顿时,在所有与会者眼中,这个世界已经不同,他们感觉到了一双无所不在的眼睛盯着自己,在这双眼睛下,这个世界已经无处躲藏。现实生活中,从我们迈向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步开始,这个世界已经很难有秘密,几乎更甚于小说中所描述的。因为来自三体世界的智子还只能看到人类世界的表象,而大数据却可以透析人类内心深处的本质。
即使如此,我们可能没有绝对的秘密,却也不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消费”我们的隐私。虽然,在隐私维权面前,南京的网友败诉了;在隐私保护面前,全国的人民认怂了。如此这般,我们真的只能这样在这条道上一路走到黑吗?其实倒也未必。隐私维权,我们在路上,南京网友就是先例;保护隐私,国家责无旁贷,世界各国抵制谷歌眼镜就是践行。
其实,谷歌眼镜在消费者市场上遇到的囧境,让我们看到了保护“隐私”的曙光和希望。在美国,72%的受访者出于对其隐私的担忧而拒绝了佩戴潮爆的谷歌眼镜。他们担心黑客可能通过谷歌眼镜访问个人数据、泄露个人信息,其中包括位置信息。虽然这种抵抗可能未必全然理智,但至少它表明了一种态度。更有甚者,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瑞士和以色列的隐私专员致信谷歌CEO拉里·佩奇希望就其隐私问题讨个说法,充分表明了一个国家对于隐私安全的态度。
作为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人口规模的国家之一,我们的政府在保护国民隐私安全方面任重且道远。到底是谁威胁了我们的隐私安全,又有谁能够根治这颗毒瘤?我们估且心照不宣。
维护隐私安全路漫漫,我们拭目以待。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据凤凰卫视报道,美国参议院日前投票废除了奥巴马政府出台的互联网隐私条例,由于众议院被共和党主导,所以在众议院的表决中同样支持废除该条例已无悬念,除非总统特朗普动用否决权。
联邦通信委员会的这个“史上最严”互联网隐私条例很可能胎死腹中,其实早在去年10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批准该条例时,就已经引起美国宽带运营商的强烈不满。条例严格禁止宽带运营商未经用户许可,搜集并商业化使用诸如用户的地理位置、财务信息、健康信息、儿童信息和浏览记录等隐私信息。
该条例是针对Comcast、AT&T和Verizon这类宽带运营商的,而不是针对Google、Facebook和Amazon等互联网公司的,因为在联邦通信委员会看来,宽带服务是一种公用事业,应采用与电信公司相似的隐私规则。联邦通信委员会很清楚,互联网服务对用户数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宽带服务并不具有这种依赖性。
现在,宽带运营商可以长舒一口气了。隐私条例被参议院投票废除后,有美国网民称,是时候开始使用VPN上网了。这当然是戏言,但特朗普政府为运营商解绑,实际上有可能让运营商成为Google和Facebook在广告方面的竞争对手。
作为一个中国网民,我无法判断美国的运营商在获得可以不经同意使用网民隐私的权利之后,会干什么,我相信要让它们像中国的运营商这么无法无天,肆意妄为,恐怕也难。去年初,我在泰国上网时偶然发现,如果我用百度搜索,结果会被劫持到一个很像百度的莫名其妙的网站,只不过无论你搜的是什么,都会显示一些明显是用来赚钱的结果,比如“六合彩”之类的,屡试不爽。后来有业内人士告诉我,运营商干劫持回国流量这种事胆子大得很,而且还不太容易被发现,用户大多会以为是自己的问题。
有一个运营商朋友曾经跟我说:我们手里什么数据都有,比如网民当天访问最多的网站,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被购买最多的商品,点击最多的一篇文章,等等,你想要什么都有,只不过我们还没想清楚怎么经营这些数据。
在这样一个永远在线的时代,只要你使用联网设备,你就无时无刻不在贡献你的隐私给各种各样的服务商,你不知道哪一个服务商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出卖了你。但你会因此放弃使用联网设备吗?
有人说,电子支付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大数据,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无现金支付让你的每一笔交易都被记录在案,可以追踪。据报道,为了打击欺诈、遏制腐败、对抗恐怖分子等犯罪活动,欧洲央行考虑废除500欧元面值纸币。不过这一想法在德国遭到了强烈抵制。一些德国人认为,淘汰大面额纸币就意味着以后将一步步淘汰现金,这会对自由与隐私形成巨大的挑战。
是的,这就是欧洲,这就是欧洲人的思维方式。2010年,我曾参加过中欧论坛有关互联网与人类生活方式变迁的小组讨论,我们小组的中方成员包括来自互联网公司的从业者、研究人员等,普遍年富力强。而欧方成员大多白发苍苍,年龄较大,身份有教授、电器公司的销售代表、精神病医生等,惟独没有来自互联网创业一线的从业者。他们对互联网的看法与我们大相径庭,在他们看来,互联网是美国公司主导的一种信息工具,在互联网上,欧洲面临两个主要威胁,其一是美国强势文化的威胁,其二是对包括隐私权在内的各项公民权利的威胁。
尽管欧洲不会直接限制互联网的发展,但通过各种严苛的法律条文和法庭裁决,通过各种各样的公民权利组织和公民运动,互联网在欧洲实际上处于动辄得咎的尴尬境地。
全球互联网市场领导者(来自KPCB)
欧盟拥有5亿多人口,远多于美国,但整个欧盟却没有诞生一家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根据玛丽·米克的《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互联网公司中,没有一家欧洲公司,几乎尽数被美国和中国瓜分。过度的公民权利保护,实际上束缚了欧洲公司的手脚,让它们在自己的主场都难有所作为。
有时候很难说,这种保护,到底保护了用户的权利,还是剥夺了用户的权利。就像人们不能以隐私保护的名义,禁止医生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今天的互联网服务同样越来越依赖对用户隐私数据的掌握,本质上跟医生并无不同。如果不知道你的当前位置,就无法向你推荐周围的餐馆;如果不知道你的身体状况,就没法制定你的健身计划;如果不知道你的家庭住址,就不可能给你送外卖。
去年,一向不通过出卖用户隐私赚钱的Apple,也将自家产品的隐私政策正式升级为差别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简单说,差别隐私可以帮助识别大量用户的使用模式,而不损害个人隐私,或者说通过被搜集的任何隐私数据都不可能识别出确定的用户个体。
时代走到今天,即使像Apple这样不靠隐私赚钱的公司,也没有办法做到既不搜集用户隐私,又能在服务品质上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比方说,如果Apple想让Siri变得更加智能好用,它就必须更加了解“这个”用户。你对着Siri说“下午4点叫一辆滴滴去老婆公司接她回家”,Siri必须知道“老婆”是谁,她的“公司”是什么,以及“家”是哪儿,这些都属于隐私。
实际上多数用户愿意让渡自己的部分隐私,以换取生活的便利和服务品质的提升。应该打击的是对隐私的滥用,而不是彻底杜绝滥用的可能。应该打击的是违章驾驶,而不是禁止所有人开车。
永远在线时代需要与永远在线相适应的隐私定义和隐私政策,用僵死的隐私保护政策,去扼杀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其实最后很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级上损害了公民权利。当然,宽松到像中国这样几乎完全视隐私如无物,也实在是宽松过了头。
据凤凰卫视报道,美国参议院日前投票废除了奥巴马政府出台的互联网隐私条例,由于众议院被共和党主导,所以在众议院的表决中同样支持废除该条例已无悬念,除非总统特朗普动用否决权。
联邦通信委员会的这个“史上最严”互联网隐私条例很可能胎死腹中,其实早在去年10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批准该条例时,就已经引起美国宽带运营商的强烈不满。条例严格禁止宽带运营商未经用户许可,搜集并商业化使用诸如用户的地理位置、财务信息、健康信息、儿童信息和浏览记录等隐私信息。
该条例是针对Comcast、AT&T和Verizon这类宽带运营商的,而不是针对Google、Facebook和Amazon等互联网公司的,因为在联邦通信委员会看来,宽带服务是一种公用事业,应采用与电信公司相似的隐私规则。联邦通信委员会很清楚,互联网服务对用户数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宽带服务并不具有这种依赖性。
现在,宽带运营商可以长舒一口气了。隐私条例被参议院投票废除后,有美国网民称,是时候开始使用VPN上网了。这当然是戏言,但特朗普政府为运营商解绑,实际上有可能让运营商成为Google和Facebook在广告方面的竞争对手。
作为一个中国网民,我无法判断美国的运营商在获得可以不经同意使用网民隐私的权利之后,会干什么,我相信要让它们像中国的运营商这么无法无天,肆意妄为,恐怕也难。去年初,我在泰国上网时偶然发现,如果我用百度搜索,结果会被劫持到一个很像百度的莫名其妙的网站,只不过无论你搜的是什么,都会显示一些明显是用来赚钱的结果,比如“六合彩”之类的,屡试不爽。后来有业内人士告诉我,运营商干劫持回国流量这种事胆子大得很,而且还不太容易被发现,用户大多会以为是自己的问题。
有一个运营商朋友曾经跟我说:我们手里什么数据都有,比如网民当天访问最多的网站,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被购买最多的商品,点击最多的一篇文章,等等,你想要什么都有,只不过我们还没想清楚怎么经营这些数据。
在这样一个永远在线的时代,只要你使用联网设备,你就无时无刻不在贡献你的隐私给各种各样的服务商,你不知道哪一个服务商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出卖了你。但你会因此放弃使用联网设备吗?
有人说,电子支付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大数据,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无现金支付让你的每一笔交易都被记录在案,可以追踪。据报道,为了打击欺诈、遏制腐败、对抗恐怖分子等犯罪活动,欧洲央行考虑废除500欧元面值纸币。不过这一想法在德国遭到了强烈抵制。一些德国人认为,淘汰大面额纸币就意味着以后将一步步淘汰现金,这会对自由与隐私形成巨大的挑战。
是的,这就是欧洲,这就是欧洲人的思维方式。2010年,我曾参加过中欧论坛有关互联网与人类生活方式变迁的小组讨论,我们小组的中方成员包括来自互联网公司的从业者、研究人员等,普遍年富力强。而欧方成员大多白发苍苍,年龄较大,身份有教授、电器公司的销售代表、精神病医生等,惟独没有来自互联网创业一线的从业者。他们对互联网的看法与我们大相径庭,在他们看来,互联网是美国公司主导的一种信息工具,在互联网上,欧洲面临两个主要威胁,其一是美国强势文化的威胁,其二是对包括隐私权在内的各项公民权利的威胁。
尽管欧洲不会直接限制互联网的发展,但通过各种严苛的法律条文和法庭裁决,通过各种各样的公民权利组织和公民运动,互联网在欧洲实际上处于动辄得咎的尴尬境地。
全球互联网市场领导者(来自KPCB)
欧盟拥有5亿多人口,远多于美国,但整个欧盟却没有诞生一家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根据玛丽·米克的《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互联网公司中,没有一家欧洲公司,几乎尽数被美国和中国瓜分。过度的公民权利保护,实际上束缚了欧洲公司的手脚,让它们在自己的主场都难有所作为。
有时候很难说,这种保护,到底保护了用户的权利,还是剥夺了用户的权利。就像人们不能以隐私保护的名义,禁止医生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今天的互联网服务同样越来越依赖对用户隐私数据的掌握,本质上跟医生并无不同。如果不知道你的当前位置,就无法向你推荐周围的餐馆;如果不知道你的身体状况,就没法制定你的健身计划;如果不知道你的家庭住址,就不可能给你送外卖。
去年,一向不通过出卖用户隐私赚钱的Apple,也将自家产品的隐私政策正式升级为差别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简单说,差别隐私可以帮助识别大量用户的使用模式,而不损害个人隐私,或者说通过被搜集的任何隐私数据都不可能识别出确定的用户个体。
时代走到今天,即使像Apple这样不靠隐私赚钱的公司,也没有办法做到既不搜集用户隐私,又能在服务品质上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比方说,如果Apple想让Siri变得更加智能好用,它就必须更加了解“这个”用户。你对着Siri说“下午4点叫一辆滴滴去老婆公司接她回家”,Siri必须知道“老婆”是谁,她的“公司”是什么,以及“家”是哪儿,这些都属于隐私。
实际上多数用户愿意让渡自己的部分隐私,以换取生活的便利和服务品质的提升。应该打击的是对隐私的滥用,而不是彻底杜绝滥用的可能。应该打击的是违章驾驶,而不是禁止所有人开车。
永远在线时代需要与永远在线相适应的隐私定义和隐私政策,用僵死的隐私保护政策,去扼杀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其实最后很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级上损害了公民权利。当然,宽松到像中国这样几乎完全视隐私如无物,也实在是宽松过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