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潘石屹与《从0到1》彼得对话:中国人为什么疯狂追求成功?

中国互联网有泡沫吗?创业潮是炒作吗?世界的不确定性在哪?硅谷创投教父&《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来到了中国。他与猎豹移动CEO傅盛、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贝塔斯曼中国CEO、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汤道生等展开了讨论。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讯   以下对话为删减版:

1.创业潮是泡沫还是炒作?

主持人:当每个人都参与到众创,可能这是一个泡沫,你们是否担心所有人都进行这样的一种炒作?SamAltman认为硅谷没有泡沫。他到中国走了一周他发现特别热情,特别火热,觉得中国存在泡沫。而且没有人相信中国存在泡沫。从硅谷和中国来看,我们在讨论科技泡沫这个事情存不存在?

彼得·蒂尔:我们有一些灾难性的泡沫事件,包括90年代科技泡沫,还有21世纪的房地产泡沫,所以关于泡沫这个问题,我在美国也经常被别人问到。过去十年我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即使人们认为价值高估或者某种方式来说认为太高。就美国来说,泡沫是一种社会现象。

但在中国这是非常难的问题,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也并不一定会带来一些泡沫。现在这个问题说是泡沫,可能是一个借口。作为投资者、企业家们,不能简单看一下趋势是什么,别人说什么,你应该自己思考。

傅盛:今天是否存在泡沫不好说,我对于经济没有那么多研究。2009年,我在经纬中国看项目,那个时候京东非常便宜,但没有投。因为那个时候算不出来这家公司能挣那么多钱,但今天来看,都错过了。后来经纬改变了风格,投了很多移动互联网的早期项目。

我觉得,互联网对于我们的最大改变,就是加速了人脑之间的连接,使得过去需要一个大循环才完成的事情,能够快速地被组织。

今天来看,中国讲方法论,讲互联网,讲这些理论传播,包括《从0到1》这一本书比硅谷热的多,这可能是一个好现象,用更多的新知识把我们武装起来,在这么大的人口红利时代,这么多人一起参与,总的来说,非常健康。

龙宇:去年这一年美国创投企业投出了将近五百亿美金,美国市场和中国形成一个很鲜明的对比。

我们是在酿造一种有气泡的香槟酒,不同于美国的威士忌,也不同于欧洲的红酒,它是另一种味道。所以我们有泡沫现在赶紧喝,应该有参加派对的可能。

汤道生:我相信泡沫与否,当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的时候,大家的投入,资产估值,到最终能产生的回报,都是成合理的比例。

最终还是看你有没有抓对合适的投资对象,以及在泡沫的时候有没有赶紧喝。就是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不怕在泡沫里面,你可以在泡沫里面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把精力放在建立长期的核心竞争能力,到泡沫碎的时候,自己能在健康稳定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潘石屹:过去十年时间,我们不断的争论房地产有没有泡沫?都不只是十年,是二十年时间。我们坚定的认为没有泡沫。跟说有泡沫的这批人吵了20年的时间。实践证明我们是对的。

我们不光是说没有泡沫,而且认为这样做也没有泡沫,大量投资投下去,我们赚了很多钱。可是前两年我们发现房地产的形势急剧变化,这些说泡沫的人不说话的时候,我们觉得有问题了。

过去的经济秩序这个大厦就要塌掉。我们用互联网这个工具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是说在重建坍塌的大厦,而是在已经要崩溃的经济秩序中做一些修补工作。我基本上看到有超过50%拿着互联网这个先进的技术,去做的都是修补工作。你刚刚修补完,这个大楼要塌了又有什么用?这个衣服不穿了,要扔了,你非得觉得扣子掉了缝上去,是没有意义的。我觉得今天的互联网要谈泡沫,还比较远。

如果说互联网里面有一些失败的企业,他就是整个方向错误了。互联网的发展前景非常大。如果说创业板估值有点高,比如各个政府的央行发钱造成的泡沫,与你们互联网造成的泡沫相比,都不好意思说,九牛一毛。

我觉得你们就是认准方向,什么是新秩序,什么旧秩序,可能有个人的区分。互联网使我们的效率提高。刚才他说人和人的联系,成本降低,都不重要。区别在于旧经济秩序中依靠关系,互联网中依靠知识和智慧。

在互联网中,互联网背后猫狗是男女都不清楚,你是富二代掌握关系和资源,在互联网上面使不出来。所以,中国有两个事情,一个事情是简政放权,一个是反腐,这两个事情都是瞎忙活,不如把互联网发展起来,这两个事情都不存在了。

2.什么叫从1到N,什么叫从0到1?

主持人:从0到1和1到N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从上次彼得·蒂尔来中国三个月,已经争论了三个月。每个人都引用这个书里面的东西,然后去论证。我们在美国看到大量公司说,这样项目可以看到很多,也会看到特斯拉这样的公司,反过来看中国没有。

我们人口基数大,但也有大疆这样的公司,占全球无人机市场57%的市场。我们也有陌陌和YY这样的创新的公司。所以我们今天在座的所有人争论这个问题,从0到1、从1到N是不是某个地方所属?到底什么叫从1到N,什么是从0到1?

彼得·蒂尔:从0到1就是做新的事儿,就是创新,就是新技术,设计新企业模式,新的社交模式,重点还是技术上面。从1到N是不断的模仿可行的方式。

21世纪可能会有很多,两者都有,就是从0到1或者从1到N,从0到1主要是技术,从1到N主要有关全球化。

我想两者的结合,才是最有力量的。从0到1做的和从1到N不一样,因为从1到N是更快的模仿。中国做从1到N做的非常好,这在过去40年来做的全球化比任何国家都好,它跳过很多阶段,做得非常快。当然,对中国来说有很多挑战。在中国模仿的时候最基本挑战就是你得知道,数百人数千人在模仿,你要跟他们竞争,对于中国整个来说是一个企业模式。

但也可以说,中国现在已经处在前沿,它比其他的国家互联网非常先进,跟硅谷一样。但要取得进步,也需要做新的东西。

我想也许在过去十年里,中国95%的是从1到N,5%是从0到1。也许今年十年这个比例,85%是从1到N,15%是从0到1。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会越来越先进,这种模式就会发生变化。作为先进国家,你要进步你就需要做新的东西,不能再完全依靠模仿。

日本和中国不一样,他们模仿任何东西都做得很出色。他们模仿任何东西,经济就不增长了,因此我想这个问题中国与日本完全不一样。中国有创业精神,而且人更多,日本犯的错误,中国可以避免,中国甚至可以做的更好,但是我想有些东西,中国人更讲求不同的方法。

龙宇:过去几天,彼得·蒂尔去中国的四个城市,在中国得到的热情拥抱,可能比硅谷还要多,你感觉到了吗?大家对于技术那么饥渴,来到这里看从0到1,说明我们想拥抱。你觉得在什么时间上,哪些政策上的、心态上的、资本上的或文化上的缺失,使得我们的从0到1还没有来到?如果你觉得这个创新会来到中国,大概什么时间?大概哪些行业方向上?

彼得·蒂尔:中国是非常大的国家,整体来说很难讲。但我认为有一点,就是人们努力工作,有这样的创业精神。

中国做得像硅谷一样好,比全球其他地方做得更好,甚至超过西欧。过去十年,他们没有大的IT公司出现,不是说人们没有足够多的文化创新,出发点是人们有巨大愿望想尝试新东西,有希望成功的愿望。你要成功,就要寻求模仿,甚至要求创新。

所以,如果他们到中国寻求成功,我想他们会更加创新,这是中国给我的整体感觉,有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强度。

当然我们在不同城市访问,稍微设想一下,你可以看到这样指数级别的增长和发展,这些城市不断的进行转变。一年一个大变化。这是巨大的意愿在推动,就是相信未来比现在更好。这种愿望在中国是很大的动力,这是人们已经具备的东西,而对西欧来说,就是很大的挑战。

中国是非常大的地方,硅谷非常小,在中国,人们坚信未来可以比现在更加美好,所以中国人比较勤奋的工作,去努力实现这样一个梦想,这是非常强大的力量。

傅盛:我读完《从0到1》这本书,加上自己的实践,我终于理解,以前,我一直认为美国的Think different是一种独有的文化、情怀和气质,后来发现其实是追求一种经济利益最大化。

美国已经走过最粗放的经济竞争性,必须追求不一样的垄断性,才能进一步发展。早期的中国互联网是蛮荒时代,那个时候只需要勤奋,所以那个时候出现很多复制。

因为复制没有强竞争,作为第一个复制的人,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但是今天中国以后走入互联网时代,中国一定会迈入Think different这样的文化中。

以猎豹来说,猎豹面对360的竞争,都绝望了。后来在全球移动市场上我们有机会拿下,我们用20多个月拿下全球四亿多的月活跃用户。我在读这个书的时候就发现,它就是利益最大化的思维模式,而且一旦获得超额利润,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模仿这种思维形式。

我觉得这个态势已经很明显。刚才说的大疆,包括小米、陌陌,我觉得中国会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公司。我认为,未来应该是“勤奋+从0到1”,中国企业就可以会创造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奇迹。

汤道生:很多时候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团队的发展,也是需要经历不同阶段。我觉得不需要对从1到N抱着抗拒的心态,我相信如果没有中国过去30年的投入,去做从1到N的技术或者工艺,未必能够成就今天我们从0到1的尝试。

我想借这个机会问一下彼得·蒂尔一个问题,从0到1的机会不同行业都仍然存在,有不同的地域,美国或者中国或者全世界也好,我想听一下彼得·蒂尔觉得,有什么客观的条件能够创造出来更多机会,大家去做从0到1的尝试。如果作为一个创业者,他们应该往哪个方向去看?

彼得·蒂尔:如果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一个投资者或者创新公司做来说,他需要对趋势进行探讨。一旦趋势是从1到N,我想他们会有很多这样的相似特性和属性。从0到1的这些公司,我们可能没有一个合适的语言来描述他们在做什么。如果可以放一个范畴里面,或者一个卖太阳能板的公司,包括一些在线的食品公司的类别,是否排在前十位。如果在这样一个范畴,可以证明是否是从0到1的公司。我们有时候描述起来不太合适。

你必须关注到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差异性,你可以获得不同企业他们的做法是怎样,很多是属于常识性的问题,但它是否有效?是否有这样的风险?

简单一个公式来说,有三个部分,团队、技术和商业战略。三个统一起来,技术的方面是从0到1,他应该比别人做的更好一点,比深圳企业更好一些,最起码你应该成为全球最佳。

今天,社会网络效应已经非常大了,唯一要做的就是围绕创新中心,通过掌握非常多的重要信息,了解到全球什么是最佳。【更多: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从0到1的公司,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这个技术是否有效,是否很好。我们经常投资一些地方,它应该是从0到1的,但太复杂太遥远,却并不合适。这都是从0到1要承担的风险,就是技术风险,但从1到N不会有这样的风险。

龙宇:刚才谈到即便在过去中国还是有5%的从0到1,不知道根据你的标准,过去中国哪些创业,哪些创新够得上从0到1的标准?因为过去你接触了很多企业家。

彼得·蒂尔:比如腾讯,有很多公司他们有移动应用的方面,我想也是非常先进的,阿里也是很有创新性,他们的业务模式上面。也许可能不是技术,而是业务模式更加创新。我想有很多这样的创新。

小米手机公司,也是令人印象很深,把所有地方零部件组合起来,有些成本不太高,但做得非常好。他有非常好的技术,少花钱多办事,让价格非常低。这也涉及到某种类型的从0到1的创新,你可以把价格变得很低,如果没有创新是不行的。我认为,很多像这样的事情是在中国发生的。

我永远不知道,对于预测未来,历史可以告诉你什么。因为就今天的中国来说,比如说20年前或者4年前完全不一样。20年前我们会问问题,中国所做的,当时80年代做什么?90年代做什么?我们从95年到2015年如何发展?这样一个预测。我想针对这个问题有时候容易引起误解,有很多不正确的方向。

因为以前做了很多,现在回答这个问题,比如说是否太狭窄的一些,有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包括2015也是这样的预测。如果看一下中国过去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低估了它今后20年的潜力。

3.世界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什么?

潘石屹:先说从0到1,我觉得大家讨论了半天从0到1是创造,就是带领我们往前走的力量。从1到N就是复制就是拷贝,两个东西都很好。后面拷贝的也不丢人,我们整个风气要尊重从0到1,要尊重这些创造的人,因为他们是社会最勇敢的人。

实际上真正创新的是谁,有可能都是下面这些默默无闻的,今天不够强大的公司,他们可能会失败。可是这些企业,这些人有这样的勇敢的精神,是真正带领我们这个社会在进步在前进原动力,后面跟着这些人不要在意他。

汤道生:我想最恐惧的是不懂年轻人。我觉得随着企业越来越大,你很难避免一定的问题,或者很难避免我们的步伐会放慢。相信创新的机会,大公司小公司都有,但是怎么能够保持一个大的企业,能够懂得用户的需求,懂得年轻人在想什么,这是我觉得心里内心比较恐惧的地方。

4.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做一个正确的判断?

傅盛:创新意味着你进入一个经验值不足的领域,比如你为政府做的大数据,以前没有人做过,你怎么在经验不足的时候做一个正确的判断,并且快速的拿到这些经验?我觉得没有这一点能力,创新往往会撞在墙上。

彼得·蒂尔:如果你要等人告诉你在做什么,那就太晚了。企业的时机非常重要。比如冲浪的时候,进入大海之前,浪要冲你;如果你等海浪,那么就太晚了,而且你往往会失去大的海浪。因此你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当你真的要知道你做什么,这就是说明你已经太晚了。

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科学的、经验性的说法。因此,往往有一些概念,你要做一些判断。比如说客户可能需要什么,你得做一些研究来看客户是否需要这个产品。但是如果完成这个研究以后,别人已经做出了产品,也已经晚了。因此我做的时候,我们当时有一种动力,有一些创新想法,然后你要跟人们讲,你要不断的使它成型,你要做一些判断,如果你要等待一个准确的时间就太晚了。我想这也是我们的面临困难和挑战。如果你非常准确的话,大家在座的都会能够建立很好的企业了。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对话投资人:傅盛王珂刘楠们的创业牺牲与获得

猎豹傅盛:创业的本质就是寻找紫牛,并做到三个原则

SOHO拥抱互联网 潘石屹牌O2O长什么样子?

潘谈会:王功权和潘石屹谈的六个创业箴言

潘谈会:潘石屹对话李开复创业该具备哪些条件?

您可能还喜欢…

6 Responses

  1. 救火与填坑说道:

    国人的收入和房子的价格近乎畸形地不成比例众所周知吧,浙江一个三线城市比较靠市中心的旧公寓都是10,000/m2起步,但是一个类似于英孚这样的大型教育机构的职员的工资差不多是3000-5000rmb/月,大多年轻员工都达到不了要交个人所得税的收入水平。

    由于我的丈夫是西人,他经常问我中国人如何能够都住得起房子。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因为我没有相关经历,其实自己也想不通。
    他家在枫叶国属于普通中产阶级,住一个平常的三卧+前后花园+泳池的房子,多伦多往南开车一小时的一个中型城市里,属于非常不错的地段了,离湖滩度假区非常近,差不多是300,000美金的价格可以拿下一栋他家这样房子。换算过来,一栋这样的房子只能在浙江的中小城市的郊区买一个公寓,在杭州上海之类的地方,大概就是50平方吧?

    因此我们一直很疑惑,关于中国的房市问题,婚龄的年轻人,需要一套足够两人+未来的孩子住的房子,预估计是80平方,两人都是大学毕业三四年,分别赚税后5000rmb一个月,这算是一个不错的小中产阶级家庭了吧,可是他们如果是住在上海,要如何负担起一套不算太郊区的这样面积房子?

    中国的房子贵不贵?怎么会不贵?就算是按绝对价格,国内一线城市的住房价格都不亚于东京、纽约、伦敦等著名的高房价城市,放在全世界来看都是很贵的房子。与人均收入一比更是贵到飞起。前面几个城市市民人均收入七八万美元,国内这几个才多少?

    至于房子为什么这么贵这是另一个问题,这里不涉及,只简单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还能“买得起”的几个因素。

    首先政策上就歧视无房人群,在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设置种种障碍,你不买房,许多地方都会受到为难,国人买房的“动力”比老外大很多。真外宾体会不到这点,会比较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积极性买房。另外法律保护不了租房者的权利,这点真外宾也是在他们那边见不着的,哪个房东敢随便往外赶人?中国的买房者里因为各种原因,咬着牙也要买房的比例比国外高太多。城市和城市周边又无法像国外一样买小块地块自建,当然就只能去买贵价房子。

    由于过去的若干年里,房屋基本上是在持续升值,房屋持有者的财富在帐面上一般来说是增加了的,落袋为安的比例也不小。这让国内的普通住房相比国外来说,多了一种投资,说难听点叫投机属性。当购买一种物品被视为赚钱的手段的时候,藏獒、茶叶、核桃、比特币这些东西都有人大把出钱买,何况那么大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房子?当然会有更多人咬牙买房。类似的想法也不止中国人有,八十年代的日本人也这样想过。日本的房价怎么会跌?就算日本的房价跌,东京,这么大的城市,怎么可能会跌?几年以后事实告诉他们,一亿日元公寓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房价不会严重脱离收入水平太久,长期还是会回到5-10年平均收入的一个较为合理的价位上。

    在购房过程中,中国人的购房方式真外宾也很陌生。在他们那边,就算是租房,比如说在日本租政府运营的公租房,几乎无保证金,都会审查你的收入。一般来说,不租给你租金超过你收入1/4的房子,以免影响生活质量。租房都如此何况买房?银行上回被房地产泡沫狠狠地弄了一顿,没死的也脱了几层皮,胆子小得很。需要按揭买房者证明他自己有稳定的足够的偿债能力,比如大中型企业的正社员等等。日本人倒是一般不用首付,不过如果要支付一大笔钱的话,同样要证明这笔钱的合法来源,比如说自己逐渐存起来的,或来自赠予且交完赠予税了。所以真外宾在理解一些中国”刚需“用户的买房方式时有点困难,父母出全款,或者父母出首付他还月供,甚至是父母出完首付和他一块还月供,因为月供已经占到他收入的一大部分,银行还很配合,这样的买房实在是难以理解。按他们的标准,这种收入不可能买得起这种价格的房子。中国人集全家之力,做到了”买得起“,但这种”买得起“是因为使用了非正常的购买方式,有如过节前借钱并刷爆信用卡买大件一样,这是透支过去未来的其他方面的消费能力换来的”买的起“,而不是因为这个大件不贵。真外宾可以看不懂,但作为国人如果也装不懂,那只能说太打肿脸充胖子了。

    非自住纯投资的炒房客得利于国内目前房产管理制度不清晰,房产税制度未出台,购买和持有多套住房无需付出太多的额外成本。加之房价之前都处在上升通道中,使得他们购买房屋的意愿比国外的强烈,资金也较易解决。

    归根结底,国内以低得多的收入,硬买不低于发达国家价格的房子,是由于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的作用下,不得不“买得起”,用尽手段也要“买得起”的结果。外宾理解不了很正常,我们知道外宾为什么理解不了也正常。如果非说房子不贵,买房很容易,个例或许有可能,大部分国人不是这样的,装外宾没什么意思。

    这是我找到的一个全球各大城市2014房价指数的排名。按照房价与家庭税后年收入比从高往低排 。注解里提到这个比率是城市当地房价中位数和家庭收入中位数的比率,并且同时计入了城市中心和郊区的房价,所以还是可以比较客观的说明问题的。这个数字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城市中等收入的家庭买中等价位的房子不吃不喝需要花费多少年的税后工资。

    可以看到我大帝都位列全球第五,魔都第九(实话说比我想象的情况要好些),其他国内一线城市也都名列前茅。

    #5 北京 34.38
    #9 上海 28.57
    #12 杭州 27.70
    #15 广州 26.74
    #19 深圳 26.01

    不过这个排名中国城市不全,除了上面这几个就只有南京和苏州了。
    #34 南京 20.75
    #70 苏州 15.94

    再看看一些发达国家一线城市:
    #74 巴黎 15.87
    #89 伦敦 14.76
    #150 斯德哥尔摩 11.58
    #165 慕尼黑 10.81
    #233 悉尼 8.7
    #257 多伦多 7.96
    #259 东京 7.89
    #260 纽约 7.85

    差距显而易见。如果再比较二线城市的话这些国家相对应城市房价指数也是要明显低于国内同档次城市(可以参考南京和苏州),三四五线城市由于排名中没有可以参考的国内城市我也就不评论了。当然不能不说发达国家除了买房之外的生活成本肯定是要高于国内的,还有一些国家要收房产税,但即使这样我想也要比在国内买房压力小很多。那些吐槽题主用加国农村房价和北上广房价相比的,人家两口子用加拿大农村的收入去买多伦多市中心的房子都比用北京城区的收入去买北京郊区的房子轻松好吗?

    排名第一的匿名用户在评论里写到:“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你拿我们的一线和纽约伦敦香港东京巴黎对比一下,高吗?”对此我只能呵呵了,他说的这几个城市只有香港的房价指数能和国内一线城市相提并论。

    所以客观来讲,中国的房价考虑到老百姓的收入无疑是很高的。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房价这么贵中国老百姓还能负担的起?这就牵扯到一个“买的起”的标准问题。对于一个国内一线城市背景很一般收入很一般的家庭来说,所谓的“买的起房”很多时候可以说是倾尽全家之力,靠父母几十年的积蓄付个首付,再加上未来小两口二三十年的房贷加省吃俭用才买得起,这在发达国家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一般美国家庭买的房子不超过家庭年收入的5倍,有个别的也最多不超过10倍。在国内买一个相当于年收入二三十倍的房子在国内似乎司空见惯,而对美国人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对他们来说就是买不起。这就是标准不同。如果用国内的标准来衡量,那大多数美国人都“买的起”纽约的房子,而显然不是大多数中国人倾其全力都“买得起”北京上海的房子。

    中产1000万RMB?发达国家中等收入是31000刀,要迈入中产需要50年。所以不啃老就不中产了?这还是按照伟大的发达国家标准算呢。
    大扭腰我不清楚,不过大三番的房价,按照面积算,和上海是基本持平的。而且要考虑到,旧金山比上海他妈小多了啊,到哪儿都是市中心。你要好心一点把Daly City这种当作中环外环之类的(Daly City中心开车到三番市中心联合广场大概20分钟),你会发现貌似房价还没上海高啊。
    大三番是什么行情?房价全美第二贵的城市。跟我大中国第二贵的上海还是没得比啊。
    什么?所以美帝人民也水深火热?所以中国人无病呻吟?
    我会告诉你硅谷刚毕业小伙伴月薪低于6w RMB的都不好意思出来聚会么?1W什么的简直弱爆了啊。就算这样,买旧金山不算太小的公寓,加上房贷,按照6万月收入算,很可能也要不吃不喝10年以上啊。
    但一咬牙我啃老把上海的2套小公寓卖了我发现直接能在硅谷换一套大别墅了啊!
    更别提如果去休斯顿,老子一套房直接都能换个带跑马场的别墅了啊!你妈休斯顿至少比上海松江花桥安亭什么热闹吧!
    ---------------
    UPDATE
    其实我这个纯粹是吐槽贴,因为无法接受前面回答的逻辑而已。
    我无意说美国好过中国或者湾区好过上海。
    真的算算码农在湾区也算是收入不低的职业,小伙伴们的例子肯定不能当作米国平均水准。
    湾区的例子也不方便当全美普遍的例子,因为湾区的房价这两年也被抱怨太高了,多数人也无法承受。但如果上海的房价可以比得上湾区的话,那只能说明上海太夸张。毕竟湾区平均工资是妥妥超过上海的。
    我忍不住吐槽除了上面回答逻辑太神奇,还是因为:我家记得是02年买房的吧。那时候到现在房价可有升值5-8倍没?但工资肯定没有那么高涨幅吧。前几年房价涨得显然比收入快多了。我不相信上海房价腰斩才是真价值,但比工资快很多,也不是什么可以合理化得事情吧。

    中国房子不贵的论点,从智联招聘发布的《2013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看出,北京高校应届生岗位的平均薪酬为4746元,仅次于上海的4859元。据我了解,喜欢上智联和前途无忧这些网站上投简历的,一般这些学生学历都不会太低,就是这种情况下,其平均薪酬也不过如此,匿名用户你不会以为你身边的人就是世界的全部了吧?我记得在去年找工作的时候我看过前途无忧的报告,其中it、金融、房地产三个行业明显的薪酬远高于其他行业,大概在7、8k的起薪,然后这份报告我看了调查样本,其覆盖的院校大多是985、211院校,至少基本都是重点本科,这种情况下,出来结果也不过如此,匿名用户你也是这个圈子的吧(当然我也是这个圈子的),就像 @王鵬飛 所说的一样,一提工作就是it,一提就业就是BAT,这样是不是太狭隘了?

  2. superwowan说道:

    中国房价高是基本事实,中国很多人买不起房也是基本事实。
    我不知道你们那些说买得起的是不是真的活在中国。
    忘记了那些在饭店给你们端茶倒水的小妹了?
    忘记了那些在酒店提行李的小男生了?
    忘记了你们身上穿的衣服是什么人在工厂制作的?
    忘记了你们打的高尔夫球是谁打磨的?
    忘记了扫地的阿姨?
    忘记了洗碗的保姆?
    忘记了提着菜篮子卖菜的老人?
    忘记了情人节卖花的姑娘?
    你们是不是忘记了他们也是中国人?
    你们这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知乎精英们,你们是不是忘记了什么?
    是的,你们忘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很多人还活的不够好,我们国家还在努力实现更加全面的普遍的小康。这就是中国。

    你们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啊,你们是中国的希望,请你们骄傲的活着时,也低头看看这些人民,你不知道,他们真的穷!

    墨尔本市中心三卧室apartment,楼里有健身房,游泳池等各种公共设施。。公司正在卖,我看到标价是78万澳币。按照6的汇率算,是468万人民币。这个apartment的位置,大约等同于北京二环内的样子。。而二环内的买房是怎么样的呢。。我随便找了个新闻,引用两段:
      二环内是北京最成熟、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罕有大面积整块土地供开发的区域。亚豪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二环内共有950套待售房源,其中现房191套。

    从房屋类型看,二环内现房基本没有普通住宅,主要是精装修“拎包入住”的高端公寓,价格则从3万元/平方米到17万元/平方米不等,绝大多数都在1000万元/套以上。

    大家脑补一下,把家具冰箱去掉,其他的东西都是盖好就有了。。
    我并不知道北京二环内拎包入住的高端公寓是否有健身房游泳池,既然高端,咱们按有来算。。
    那么这样的比较下,差不多是468万比800万。。绝对值来讲,北京肯定要贵了。。

    再来看收入,既然是国际化大都市,就不要比税后五千的了。。咱们直接年薪30万好了。。这个水平在北京,我不知道算什么程度。。至少不算差的了吧?
    澳洲的薪资水平,ATO税务局的最低工资标准是32000澳币/年。。一般的白领,在50000澳币/年左右。。那么这样比较的话,我们来看一下房价工资比。。
    78万/5万是15.6年。。800万/30万是26.6年。。。
    不吃不喝来讲,要比墨尔本多出11年。。。政府首套房补贴和贷款90%的银行政策什么的,我就不说了。。。

    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没答题。。恩,就这样吧。。权当澳洲房价分享了。。
    要是有人说墨尔本这个城市没法跟北京比。。那我也没办法了。。。澳洲就那么几个大城市。
    先给个干货,Australian capital city house prices rise 10% in 2013,这是去年的房价涨幅,大家可以看看。。估计要翻墙。。我把房价增长图给拉出来,大家参考一下。。为什么涨了那么多呢。。因为中国人。。。大家看那条悉尼的绿线。。
    但其实,以帝都的城市结构。。世界上除了纽约,东京,孟买。。其他根本规模都比不上啊。。那就不要跟别的国家比好了。。。就像Kevin(是在好多。。@不出来)说的。。孟买的工资水平几千块人民币,房价却各种碾压北上广。。但孟买的环境还不如北京呢。。。那怎么说?
    所以非要找一个各方面都跟北京一样,然后再跟北京比房价。。。那真是爱莫能助了。。
    房价不贵的,基本都是高富帅啊擦。养家不要钱啊?养老人不要钱啊?上面四个老人下面一个娃,就我朝的福利水平你敢美国式消费那是你牛逼,草民真的办不到啊。。。。

    最近身边买房的几乎都是挖了父母的棺材本外加自己全套身家然后贷款30年在玩命的主啊。这都是给社会逼的啊,尼玛其他地方不敢说,就上海的房价,看广告心都会颤,公司楼下地产商过来推销的最近总价500万以下的都快看不到了啊,擦!

    给个同事的案例,一套像样的够三代人一起住的房等于一个人16年总收入。注意,是超上海平均工资三倍的人。加上贷款利息约等于21年。

    21年的年薪一次就花出去了啊,你妹勇敢者游戏的现实版啊,魂淡!中国人有喜欢储蓄的特性才买房的啊,觉得买完保值妥妥的全部留给下一代,可是尼玛有冷静下来想过么,我朝计划生育,家庭结构421,现在的小孩子在我们挂点之后妥妥的每人三套房,按现在这个价格收入比例,全卖光就可以直接退休,那是贵族啊擦!我朝政府会让这种事发生么?还在说房价不高的,我只能说,你吹,你接着吹。。。
    编辑于 2014-04-13 54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明暗 正人君子一整天
    153 人赞同
    知乎上讨论经济问题的话题有一种毛病,动不动就拿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待遇,或者至少是一线本科的毕业待遇来进行分析讨论,来获取结论。但却忽略绝大多数的底层人民。

    往往一种论调是,
    底层人民买不起北上广的房子,实属应当,所以中国房价不贵。姑且先同意!

    那么底层群体就去买最低端的小城镇的房子可以了吧,但是小城镇的房价也发展到了4000元/平方米 以上了,底层群体工资自然不能和精英们比了,加班加点的有个三四千一月就不错了。

    1、得用全家共同的努力,父母双亲,兄弟姐妹齐上阵,一起辛苦打工,上交全部余钱,奋斗数年,才能购置一套房子。部分房子依靠两个家族齐上阵购置。

    2、即便如此,事实上很多中国人确实没有买房,既无家底,又缺乏充分收入的阶层也是存在的。

    3、至于那些一掷千金的权贵、土豪,虽然数量不多,但也是中国人,从逻辑上讲,卖得掉就说明买得起,他们使绝大部分房子都能被卖掉,他们维持了中国人买得起房的事实,并支撑起了房价。

    有一种刚需论流毒甚广,认为房价都是因为需求太强劲,所以市场供应无法满足,无法廉价。所以房子就是应该高价。

    社会生产力是有的,建房的热情是有的,但就是拿不到宅基地,空中楼阁起不来。即便在小城镇,通过灰色渠道,弄到区区一栋楼的宅基地开发权,以后只要不乱花钱,基本意味着该人实现财务自由了。就是这么暴利,这几乎是人人都想捞取的机会,巨大的产能被压抑住了。

    严重同意!我们村已经10年没批过宅基地了,山地多的是,就是不批,你有什么办法?政府就是想你买房。现在镇上的房子5000多一平,06年的时候才1000!而06年到现在工资才涨了多少??
    如果政府批地,很多人都能盖得起。包括我。现在这种情况,如果买房,我们夫妻两人钱就不够了,得向老人借了。而且生活压力肯定大不少。现在我住的屋是80年代砖混结构的,房顶很多地方漏水了。办危房又达不到。
    而我的家庭情况,在村里算富裕的了,其他人可想而知。

  3. 心中长存爱意说道:

    别的地方不知道,拿中国和美帝比较下

    最近和某些小伙伴聊了之后自己也在想这个问题
    发现即使是重庆这样的二线城市 房价比起资本主义美帝还是太贵了

    先说收入
    在中国 博士研究生的月补贴是1600 RMB(但直博的在能够达到3200 RMB)
    在美帝 博士研究生的月补贴是2000- 刀左右

    在中国 大学老师年收入因专业而异 以博士学位老师在211院校仅计算来自学校的收入 (不计纵横向项目) 为例
    第一年年收入差不多5W,但工作两三年差不多是 8~12W rmb左右
    在美帝 大学老师必须是博士学位 以藤校理科为例 第一年年收入是10W 刀左右

    在中国 硕士程序猿在华为等单位第一年一般收入为12W~15W RMB
    在美帝 硕士程序猿收入第一年收入 10W 刀左右

    在中国 凤姐(超市收银员) 月入大约2000+
    在美帝 凤姐(美甲店店员) 月入2000~3000 刀

    以上,如果汇率一比一 ,我们的收入和美帝还是差不多的

    再说支出
    在中国,大城市,3人去吃顿顺风123这样的中餐,差不多是120元左右
    在美帝,NYC或者LA,3人去吃顿同样档次的中产,也差不多是100刀左右

    在中国,买书基本20~30RMB
    在美国,买书基本20~30刀
    (但《论中国》国内定价是68,《On China》美国才卖36刀我会随便说?)

    在中国,单人份甜点5~30 RMB
    在美帝,单人份甜点5~30 刀

    在中国,大学本科年学费基本5000左右,医科8000,艺术类1w~1.2 w
    在美帝,大学本科年学费基本2~3W 刀左右,医科4~5W 刀

    所以除了大学费用,如果汇率一比一,其实我们的消费也差不多(个人感觉美帝还便宜点)
    (当然有小伙伴说美帝学费贵是因为人家教育好,其实我想说好不好是相对于当地人的,纽约大学毕业的学生在美国找工作不一定比川大毕业在中国找工作容易,MIT毕业证在美国的作用也不一定比清华毕业证在中国更大)

    (数据来源渠道很多 绝不是简单的单方数据 都是综合考虑的数据。并且有疑虑和冲突的部分也没有列出来)

    看房价
    在纽约曼哈顿区,哥伦比亚大学旁,两室一厅的房子(普通居住房,不差,也不是电影里那种各种豪华的电梯大楼)租金是2000刀一月
    但房价是20W 刀整套!
    这相当于,你在上海外滩,租了一套两室一厅,月租2000RMB
    但房子卖价是20W RMB啊亲

    至于河对岸的New Jersey ……20W 刀足够买套独栋别墅了
    我就想知道现在 天津 / 杭州 的房价,20W RMB能在哪儿什么位置买到两室一厅呢
    (有人表示20W太便宜,怎么也要30W刀——但我得到的情况就是20W刀;
    退一步说,即使是30W刀,那现在 天津 / 杭州 的房价,30W RMB能在哪儿什么位置买到两室一厅呢?

    即使换成40W、50W,您在天津杭州等“二线”城市,又能买到什么呢?)

    即使是作为西部二线城市的重庆(同为西部城市的成都房价更贵我会乱说么),20W RMB是肯定买不到好地段的房子的。
    即使是40平的两室一厅,在重庆的位置必定是非常偏的,即使黄桷坪,现在也没有这个价位的房子了。

    前面有回答说国外房子便宜就是因为“住得远”,嗯,没错,我就是来呵呵这些答案的。
    新泽西是偏啊,我从黄桷坪打车到机场也一个小时,你花20W人民币在机场给我买个独栋别墅啊?敢情江北机场不是农村?还有鱼洞、虎溪,那也是离市区打车一个小时的“农村”呢,赶紧的,你看看20W人民币能在鱼洞买个啥?
    而且我这还是说的重庆,你真的觉得密云的别墅你就能买得起了?

    虽然不是 “生活已经如此艰辛了,庶民们莫不是吃草才能活? ”
    但庶民生活确实艰难,至少买房之后很多人确实不能活

    那些在这个答案下面表示自己“买得起就是买得起”的,想想自己的收入在当地居民的排名、去和当地人居收入比较下再来看吧,房子买不买得起不是你买得起就买得起,要看群体支付状况的好吗。
    而且,知乎用户,平均收入或预期平均收入还是远高于国人的吧?
    像平衡说的“知乎上讨论经济问题的话题有一种毛病,动不动就拿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待遇,或者至少是一线本科的毕业待遇来进行分析讨论,来获取结论。但却忽略绝大多数的底层人民。 ”

    有人提到美帝的房产税,我们暂时确实还没有房产税,但我们有物管费的支出。
    有人让题主说下房产税几何,我也很想问下北上广别墅小区物管费几何?
    在美帝租房,房租是涵盖了水电气和清洁费的,而我们租房呢?

    有知友说“在美帝博士毕业想在扭腰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买到和国内上海广州同等水平的房子,可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个人觉得这个是国情决定的。
    还是说宇宙的中心,纽约大部分是老房子,帝国大厦修了快100年了,总有些问题;我们的房子都这几年在城市化进程中新修的,质量自然更好——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去国外都觉得国外的房子普遍破旧,城市不如中国好。
    这这种大环境下妄谈“同等水平的住房”是没有意义的——农村就不说了,纽约要修新房子就要拆旧房子,旧房子一般都有些历史,要拆需要繁复的申请手续,所以对他们来说修新房子也不容易。
    再次,这这种大环境下妄谈“同等水平的住房”是没有意义的。中国人买得起房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多数家庭都有点积蓄,但中国的投资渠道严重缺乏,金融产品不靠谱,创业需要的要素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中国家庭剩下的唯一的投资渠道也就置房了(其实扯淡呢投毛的资啊,贵的时候你又不卖!)。
    中国人买房的表象之下,其实是大家(自以为)在得利。

  4. 秒播创始人说道:

    以我的理解,Peter Thiel在此书中,讨论了三个问题: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什么是技术创新型的公司
    如何开创技术创新型的事业
    如下是我读书后,结合自己的理解的总结,并不一定与原书完全一致,仅供参考。

    1)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技术在商业上有两种方式的形态:第一种是从无到有的创新(也是书名zero to one的含义),第二种是复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所做的很多事情(如登月计划)是第一种;而今天的全球化常常是第二种,它的本质是将发达国家的技术(从信息技术到城市建设模式),复制到发展中国家。

    作者从两个方面指出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a. 全球化导致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与消耗量快速上升,按照这样的趋势,现有资源不足以支持人类的发展。例如中国模仿美国的经济运作方式,导致了石油等资源消耗量的大幅度上升。如果无法用技术创新解决资源问题,可能导致人类的消亡。

    b. 当前社会更加关注全球化,而不是技术创新,这加剧了问题1的危险性。

    2) 什么是技术创新型的公司

    技术创新型的公司,是立足于技术创新,突破性的解决现有问题的企业。

    这里的“突破性”,Peter Thiel把标准设定为好上10倍。例如Google搜索,他让我们把找到想要信息的时间,从几天甚至更长,一下子缩短到了几秒几十秒,好了成千上万倍。

    需要说明的是,Peter Thiel对技术的定义,是“任何新方法,任何使事情更易完成的方法,都是技术”。从这个角度,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也同样是技术驱动的公司,即使不考虑他们在触摸屏、软件等领域我们所公认的“技术”,即使是设计出更容易让用户使用的产品,这也是属于技术的范畴。

    从打游戏我们可以知道,升级科技树常常是要花大钱和花大时间的,而企业常常面临激烈的竞争,如何才能确保有持续的资源投入到技术创新中,而不至于在生存竞争中败北呢?

    Peter Thiel指出,那些可以持续进行技术创新的公司,往往是垄断型的公司。因为垄断型公司才能够拥有高额的利润,才不至于为竞争所累,可以放眼长远的进行技术创新。反过来如果一家公司疲于价格战,也就很难把资源投入到创新上。

    Peter举了Google的例子,正因为在搜索引擎广告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利润,才能支撑他们投入到Google Earth、安卓、无人汽车等创新项目上。

    在这里我想到了前一段时间如同科幻的Microsoft Hololens,它的背后是微软研究院这个世界顶级的科研机构。而微软能够长时间承担耗资巨大的科研机构,也是由于微软的垄断地位带来的巨大利润。

    3) 如何开创技术创新型的事业

    这个问题其实和问题2有很大的关联,毕竟know what才能更好的know how。这个问题在全书中谈了很多,如下是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其它的请自行阅读。

    a. 追求垄断,从细分市场做起

    垄断才能够带来支持持续创新的高利润。但作为一个小公司,资源有限,你可以从一个细分做起,获取垄断地位,然后扩展。

    b. 解决现实的问题

    创业者很多时候容易去解决“想象中的问题”,例如dotcom泡沫时,出现了一批卖狗粮的dotcom公司,问题在于,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网上买狗粮”是出于自己的想象,没有现实的验证。

    话说Guy Kawasaki(硅谷风险投资家)在他的演讲Art of Start中,也引用过这个案例,而且也说过Do things 10 times better,思想有比较多的相似性。建议观看这个演讲,有思想也有趣。

    c. 把事情做的好10倍以上

    技术创新需要在某些关键点上,做到比现有的解决方案好10倍以上。好上10%、20%不足以推动客户行动。

    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去探索发现那些掩藏在现象背后的秘密。作者举了Airbn的例子,他们意识到“游客”与“拥有高质量闲置房的房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让游客可以花更低的价钱获得更好的体验,而房主可以放心的获得收益。

    探索秘密需要相信秘密的存在,需要独立思考。在这里Peter Thiel批判了当前的社会思想、商业文化与高等教育制度,因为它们倾向于让人们恪守常规,而不是探索真相与创造未来。

    d. 做好销售工作

    关于销售的重要性,作者谈了两点:

    第一:即使是好的产品与服务,依然需要销售。 第二:即使产品本身是同质化的,高超的销售自身也可以形成垄断,反之则不行。

    工程师的梦想是生产足够优良,可以“自行销售”的产品,但在现实中,还是需要做好销售工作。

    那么到底如何做好销售工作呢?这里要顺便插播一条广告了,本周六(3月7日)我会做一场在线的免费培训,主题是技术销售者,如何让客户倒追你,专门讨论技术型产品与服务的销售问题,有兴趣的欢迎参加。

    e. 运用技术让人类更强大,而非取代人类

    人类和机器擅长的领域是不同的,从帮助人类变得更强大的角度看待技术,而不是取代人类。

    f. 技术创新公司最重要的力量是新思想

    摘录作者的原话:“一个新公司最重要的力量是新思想,新思想甚至比灵活性更重要,而规模小才有思考的空间”。

    稍微改编一下这句话,我觉得对于技术创新者,最重要的力量就是新思想。而在Zero to One中,Peter Thiel分享了他对于技术创新的思考和洞察,从而启迪我们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要说这本书的意义,我觉得还是作者在书中的一段话,概括的更为精辟:

    “这本书提出了在创新之路上获得成功必须要解答的问题:它并不是一本指南,也不是单纯提供知识,而是一场思维运动。而恰恰每个初创公司都不得不做这场思维运动:质疑先有观念,从零开始从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

    顺便说一下,此书已经有了中文Kindle版。但坑爹的是,从Kindle的购书页面中搜索"Zero to One"发现不了这本书,但从亚马逊中国的网站上可以购买Kindle版发送到设备上,特此提醒。

    你需要在一个领域,做到垄断,而不是在一个领域,和其他人竞争。这是个反常识的论点:一般认为,竞争带来繁荣,或者竞争无法避免。但仔细想想,在充分竞争的环境里,一个服务一般在2-3年会变成一家垄断。比如阿里巴巴、腾讯,比如快的和滴滴的合并。

    我觉得这本书说了所有关于创业家应该具备的素质:feeling people气质、长期计划、步骤、隐忍、骇人的说服力、霸权……但是作为一个大学课程上课的记录的集子,这本书在这些关键要素的关联性上是缺失的。

    而做出这些的事情的关键,是我称之为feeling people的人——这类人精力充沛,无休无止,欲望持久并且强烈的渴望一个自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在前行的过程中——姑且称之为「前行」吧——不断的感受着环境,和世态融为一体,从而成为被选中的那个人。

    我认为提出,并且树立feeling people,是创业这个领域的重要进展。这也是我理解这本书最重要的社会意义。

  5. 避开竞争说道:

    你觉得这个世界的未来会怎样呢?Peter Thiel认为周期性的繁荣与黑暗不太可能。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我们已经拥有的极具破坏力的武器。我们一旦开始走向黑暗估计就没有恢复的可能,而如果人类走向灭绝的话我们也没有什么可需要考虑的未来了。Peter Thiel认为走向平台期同样不太可能。平台期假设认为现在比较贫穷的国家会慢慢赶上富裕的国家然后全球一起走向一个经济的平台期。可是这种平台期的状态是不可持续的,世界的稀缺资源会面临激烈的竞争,最终产生极大的冲突而导致毁灭。这样的话我们需要准备好面对的就只有第四种情况了,那就是加速发展而腾飞的未来!
    小彩蛋:所以说初创公司CEO到底能挣多少钱
    Thiel说根据他的观察,一般CEO拿钱越少的公司就会越成功。更具体点说的话,一个早期创业公司的CEO工资不应该超过15万美金。他还举例说明当年BOX的CEO在创业前几年的时候一直都只给自己开公司最低工资,而且他家里的家具就只有一张床垫……
    本文作者:阿夏,更多内容,请访问:BitTiger.io, 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账号“论码农的自我修养”

    自从入手了Kindle Paper White,现在已经习惯了在Kindle上购买图书了,已经买了好几本了。在Kindle上读书体验就是好啊,自己也变得越来越爱读书了。呵呵。

    利用周末和平时闲暇时间,把《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读了一遍,书中很多观点不错,耐人深思,记录一下。

    简介

    《从0到1》
    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作品,斯坦福大学改变未来的一堂课,为世界创造价值的商业哲学。
    在科技剧烈改变世界的今天,想要成功,你必须在一切发生之前研究结局。
    你必须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让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
    从0到1,为自己创造无限的机会与价值!

    笔记摘要
    成功人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他们遵循的是基本原则,而非秘籍。
    每个垄断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它们通常会综合以下几个特点: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以及品牌优势。
    创造全新的事物,做出10倍改进,你就可以避开竞争。
    世界不是静态的沙盒,获得的资源并非必须从别人那里掠夺,而应该从0到1,通过创新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处在幂次法则之下:一小部分公司完胜其他所有公司。
    质疑现有观念,从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
    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如果你想创造并获得持久的价值,不要只是跟风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开始创业时,首先最至关重要的的决定是和谁一起做。选合伙人就像结婚,创始人之间闹矛盾就像离婚一样令人不快。
    公司做的越好,首席执行官的薪酬就越少:任何情况下,有风险资本注入的初创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年薪都不应超过15万美元。
    公司里绝大多数矛盾都是由同事竞争同一岗位引起的。消除竞争更易于建立长久的纯粹的工作关系以外的交情。
    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与你竞争。
    创始人最大的危险是对自己的神话过于肯定,因而迷失了方向。对于公司,最大的危险是不再相信创始人的神话,错把不信神话当做一种智慧。
    奇点已经临近,我们唯有做好准备,从0到1。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独立思考,只有重新认识世界,如同古人第一眼看见这个世界一样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
    以上观点值得思考,可以结合BAT以及其他互联网公司,或者自身的发展和现状自行脑补。

    这类书的特点在于作者,作为成功人士,阐述他自己对事物非传统的解读。从书中,我了解到更多看待事物的视角,就这点而言,我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其中有几点想法,值得借鉴参考。

    1. 避免竞争,竞争是失败者的游戏。
    如何获取垄断优势从而拥有绝对的市场话语权是每个创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在现实世界中,能够做到这点难能可贵。尽可能减少由于市场竞争导致的负面影响,对于一个产品的快速推广,一个公司的蓬勃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效应。

    2. 8/2法则
    这个法则在各个领域,以及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百分之一的人,拥有百分之九十九的财富。百分之九十的知乎称赞感谢来自于百分之十的知乎回答。这个法则提醒我们,小到一个产品,大到一个公司,其结局往往呈现两极化。现实很残酷,并没有很多中间地带。

    3. 市场营销,举足轻重
    不论产品如何优质,没有正确的市场推广,产品不能避免失败的结局。这里的要点在于,你要扮演推销员的角色,与此同时却不能让客户感觉到你在推销商品。市场推广的方式,是成功产品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创业者需要权衡时间,资金,增长速度,并制定最有效的推广方案。

    成功的创业模式不可复制,时机,运气是不确定因素。然后正确的产品定位,合适的市场推广,使得成功的概率得以提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我看来,Peter Thiel 是VC界的价值投资者,投资组合高度集中, 所谓追求垄断,跟二级市场巴菲特芒格所说的护城河是一个概念。 <Zero to one> 第一个透彻地论述了VC界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相比二级市场, 创业阶段更强调了原创idea的重要性, 你必须在idea阶段就建立垄断优势,也就是–‘你要相信一个别人都不相信的东西, 而且是正确的。’, 而大多数人都是在你论证了一件事的可行性之后才相信这件事的, 这其中的时间差可以使创业早期避免竞争。

  6. 思考者与修行者说道:

    当然,也正是如此,也会给很多并没有太多雄心和抱负的创业者很大的压力,因为此书中所指出的牛逼的创业者的特征,难以被大多数人理解的创新价值,可以在一个细分市场占据垄断地位,合作而非竞争,这些无论如何也无法扣在自己的身上,甚至可能自己恰恰是其对立面,比如只是CopyCat一下;只是有个事情做,衣食无忧经济自由就可以;只是想在风口上等着风来可以飞一阵…这些显然是无法正视这本书的。

    所以,另外一本,创业维艰,其实也火了起来,可以想见,这两本书其实读者群有很大的不同。

    关于Zero to One,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Peter Thiel在斯坦福创业课上提到过的库恩的科学范式革命的规律,为何在此书中给删节掉了?我个人认为,这个范式的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其实也非常的重要…

    我也非常不理解Peter Thiel为何在中国参加了这么多场活动,似乎是在做书的推介,也许是因为中信出版社在支出了高额版权费的一个协议内容…但是我个人觉得实在不必要,这反而让我对他的好感大打折扣了~ 因为一个从事风险投资的人,一个PayPal帮的头脑,应该把精力用在自己真正应该关注的事情上…

    不仅仅因为它的作者是硅谷投资界的思想家,成功创办了PayPal,投资了Facebook的彼得.蒂尔。更因为这本书揭示了心怀梦想的创业者所需要知道的哲学层面的思想准备。当你知道了这些哲学思考,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彼得能够继续成功创办了Founders Fund,投资了Linkedin、SpaceX、Yelp。甚至他投资的Palantir软件公司帮助美国政府对抗恐怖分子(据传是依靠这款软件抓住了本拉登)。另外,彼得的团队成员被称作PayPal黑帮,这里面包括了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

    “从0到1”这本书教给我们什么?

    这本书虽然是写给创业或者打算创业的人看的,但这并不代表只是他们需要,每个有志于做一番事业的人都需要阅读一遍、二遍,甚至三遍。“从0到1”这本书的信息量比较大,涉及的门类也很多,我相信每个人读过之后都会对自己如何走好今后的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读全书,其核心观点就一个:要用大的创新来打破竞争,建立垄断。何谓大的创新?它不是在市场已有产品的基础上稍加改良,然后就包装吹嘘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它一定是比现有的同类产品要好用10倍以上,拥有绝对的创新优势。譬如苹果公司,它的IOS操作系统就是核心竞争力,安卓系统再怎么改良也无法与之媲美,因为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竞争。那么具体而言到底彼得蒂尔在这本书讲了些什么呢?这里就摘取几个个人认为很棒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比起充分的市场竞争,创造性的垄断更有价值。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最健康理想的状态,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享受最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看起来似乎无懈可击,垄断在他们眼里往往是罪恶、贪婪的象征,如果说传统的国有垄断企业,大多是这样的。不过我们很容易发现,现在最成功、让人类最受益的,却是垄断性的企业,比如微软、苹果、谷歌、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等。他们的垄断是创新型的垄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迅速发展壮大带来的市场垄断;一类是领先技术带来的市场垄断。无论哪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垄断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还给企业带来了超额的垄断性利润。

    当今世界,人们对未来整体是“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而各国看待未来的方式不尽相同。在19世纪、20世纪,科技发展迅速,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一切都朝着可预计的未来在发展,比如有人想上天马上就发明了飞机,有人想用机器代替人工就发明了蒸汽机,甚至想上月球就发明了宇宙飞船。到了21世纪,我们的美梦开始没那么快实现了,比如我们想长生不老却进展缓慢、我们想移民其他星球进展缓慢、我们想抵抗癌症同样进展缓慢,21世纪只有信息科技在迅猛发展,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优质便捷。在这个时代,我们很难知道未来会怎么发展,但有我们坚信: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这就是不明确的乐观主义。对于各国家,看待未来的方式又不尽相同,比如现在的美国是不明确的乐观主义、现在的欧洲是不明确的悲观主义,而现在的中国却是明确的悲观主义。生活在中国的国土上,很多人却并不眷恋,大量人口移民国外。人们对现在的政治没有信心,口里说着“中国梦”,事实上又有几个人相信这能实现呢?彼得蒂尔提到,成功/幸福不会突然降临到你头上,除非你已经做好的详细的计划朝着它去。那么对于未来,长期规划仍是最重要的,而不关乎于你怎么看待它。

    顾客不会自动上门,除非你让他认识到你的产品确实非常好,这就需要推广。尽管销售无处不在,多数人还是低估了其重要性,其中技术人员对他们评价很差。极客经典作品《银河系漫游指南》甚至将地球的创立归因于要对抗销售人员。因为地球即将毁灭,人们被迫坐乘坐3艘巨舰撤离家园。思想家、领导人、成功人士坐上了A船,销售员和咨询师坐上了B船,工人和工匠坐上了C船。B船最先驶离,其乘客欢呼雀跃,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空欢喜一场,他们已经陷入了圈套。A/C船的人已经认为B船里的人没了用处,他们密谋弃之而去。最后,B船降落在地球。实际上,大多数人反感的并不是销售本手,而是手段拙劣、别有用心的销售。技术精英往往认为销售毫无用处,他们的目标是做出一流的产品,而销售不过是雕虫小技,甚至是极不诚实的。但他们忽略了一点:顾客不会自动上门,除非你让他认识到你的产品确实非常好,这比想象的要难得多。况且有的产品,需要一定规模的客户群才能发挥作用。例如一款网游,玩的人少可不行,对战型的游戏需要随时有玩家能组队。好产品不需要推销这句谎话往往有如下广告版本:好房子自己会说话(房地产);我们公司很好,很多人争相加入(人力资源);我们这套软件卖的很好,跟着一起赚钱吧(炒股)。听起来很生动,但如果没有精细的营销计划,千万别指望奇迹发生。

    彼得蒂尔在《从0到1》这本书中还给我们阐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性格对于创业是多么的重要”、“一个好的开始决定命运”、“专注做好最重要的事收益是最大的”等等非常独到的观点,全书皆精华,所以读一遍是不够的,得读第二遍、第三遍……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