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海峰:被缚的滴滴们

“我们一路在烧钱,一路在融资,移动互联网如果想打造一个很大的企业,就必须要很高效地运用资本,资本里面最快的途径可能就是上市,短期一两年内可能没有上市的时间表,但是长期肯定会考虑这条路。” ——滴滴总裁柳青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配图

文/卞海峰 热血马(

眼看着,据柳青所述的一两年时间正在消逝,但滴滴与快的合资的新公司似乎并没有什么起色。于此同时,新的挑战却在向他们招手,这些挑战包括扩充出行市场的新品类,包括自身产品与市场不符引发用户逃离的困境,包括在新市场与门外的野蛮人Uber明争暗斗。

直到今天我都非常诧异,UBER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野蛮人,为何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爆发,它不仅打破外来者水土不服的厄运,而且还在中国活的很出彩,除去媒体赋予它的光环与百度的支持,这家企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可能这真的就是共享经济的魅力吧。

垂直的寡头

如果说出租市场,因为快的与滴滴的联姻,让他们两家的合资公司形成绝对的寡头地位,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移动出行市场呢,可能那些还只能是一个相对新兴市场,甚至是空白的市场。最核心的问题是,这些个新兴市场的增量与价值,远比滴滴们当前所拥有的出租市场高百倍。

以私家车为例,从交管部门公布的汽车登记数量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出租车不过数十万辆,因政策原因增长空间也非常有限。而私家车则有过亿的存量,且还在高速增长。假设私家车有共享的需求,且乘客也有乘坐的需求,那么这就满足共享经济存在的条件,而这个市场的存量则不堪想象。

所以说,现在定义滴滴们是移动出行的巨头可能为时尚早,滴滴们的充其量只是一个垂直领域的寡头。而在诸如拼车、专车、企业用车、特殊场景用车等移动出行的全领域,他其实还很渺小,这就像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即使它有十几亿美金的现金储备,有着快百亿美金的估值,他都很小。

更不要忘记门外还有个野蛮人Uber,这个野蛮人血液中有百度的基因,有着所谓狼性的基因,未来在中国,他们也会向移动出行全品类发展,且他拥有近500亿美金估值,这比滴滴们高出8、9倍。除此之外,还有那些突然袭击的小公司也很危险,指不定单点就可以突破。

棘手的整合

回到开头、回到滴滴们,如此规的并购在互联网业界很是少见,特别是两者实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未来谁做主是个致命问题,所以合并后整合与重构的工作将非常棘手,即使拥有多年在高盛工作经验的柳青也不例外,至少这半年来,她还没给我们过多的惊喜。

据可靠消息,年初合资公司终于对两家公司,做出了明确的战略布局和权限划分,其中滴滴未来主要负责拼车市场的争夺,其核心产品是滴滴顺风车。而快的未来主要负责专车市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一号专车,出租车市场则两者共存,在其他领域则采取尝试观望的态度。

但计划好像永远赶不上事态的变化,特别是当滴滴专车广告铺天盖地撒开的那一刹那,我突然意识到滴滴与快的最初的“共识”可能已经瓦解,不是说好的快的负责专车业务吗?滴滴负责拼车业务吗?这才多久就变了?恐怕这也是两家公司合并以来,合资公司没有个名字的原因。

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回顾国内科技公司的合并案例,有几个是顺利过渡与融合的,被京东并入的易迅甚至在市场都没了声音,被苏宁买下的红孩子似乎已经落幕,其他还有土豆、猫扑等很多很多,除去战略原因,哪个不是因为人的因素走向没落,这里还包括人员重合。

糟糕的产品

滴滴们的无奈并不止于此,刷单也是让他们比较烦恼的事情。要知道刷单已经从早期零星的刷单事件,演变成为不法分子的灰色产业链、演变成大规模事件,似乎所有用利益激励的手段,都会变成不法猎人的猎物,首单奖励如此,接单满额奖励更是如此,而这样的支出对于滴滴们毫无意义。

但滴滴们也不是吃素的,其直接启用自动匹配的算法,降低人为对订单的控制,从而规避被刷单的风险。但这一举措却引发大量司机的不满,很多司机抱怨离乘客很远却被一号专车等强行派单,如果不接单则会被降权,甚至可能被除名,这个时候Uber、易到等则显得多么具备价值。

可能是滴滴们的蛮横,以至司机出现规模化流失。或许用逃离更合适,司机出走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乘客叫车无人响应,这种体验多了之后,用户流失就变得理所当然,而那个时候滴滴们再想要司机回来,恐怕只能是痴人说梦了,这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除法效应。

归根结底,只能说明用户对滴滴们的忠诚度很低,而滴滴们之前的那些所所谓战争,只是培育了用户移动出行的使用习惯。但从用户角度来看,滴滴们并不是他们出行的唯一,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都是如此,在他们的手机里装着不止一个出行APP,而他们选择的逻辑,就只有利益,谁可以让用户获利就选谁。

所以我一直认为,森林法则在移动出行市场失效,未来只剩下几个巨头的狂欢,就像是几个金主之间的博弈,谁更有钱就能压死对方。至于滴滴们,他们很幸运,有很多金主支持,但处境却很尴尬,他们面临出行市场的增量问题,而且内部战略还并不是那么清晰,产品也充满荆棘。

被缚的盈利-

据悉,滴滴们内部已经开始进行商业化的尝试,游戏、电商、O2O、汽车后市场服务、广告都在考虑范围,但最终做什么似乎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不过这却传达出一个信息,就是滴滴们开始在验证商业模式,向投资人们证实自己可以挣钱,从而给投资人信心,不排除这是被动行为,更像是一种被缚。

且不论商业化是否能成功,就在当前这个时间段商业化,是否有些过早,滴滴们当前可谓是前有狼后有虎,此刻再分散精力去做商业化是否合理。如果是从产品用户体验出发,顺带做商业化倒还好说,但如果是为了挣钱、为了证明自己可以赚钱,而商业化真是毫无意义。

因为这个时候即使发现滴滴们没有商业价值也为时过晚,毕竟钱已经投进去了,想拿出来很难,与其做一件未知数的事情,不如让滴滴们在移动出行市场继续深耕,丰富自己的品类,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真到垄断的地位商业模式则水到渠成,现在这阶段尝试商业化意义不大。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Uber是一个怎样的交易平台?

聂帅:Uber的运营策略到底牛逼在哪?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