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上下,都在热烈讨论“互联网+”,但对传统领域的企业家而言,要向互联网转型,也有不少难以逾越的“心结”,最近我就发现几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
文/涂子沛 《大数据》、《数据之巅》的作者,阿里巴巴副总裁。
在一个生产西梅干果的公司,老板跟我“吐槽”:作为生产者,他是总经销商,前两年他就开始“触网”,但互联网的玩法让他受不了,这是因为,网上有各种促销活动,而且信息流动非常快,几近透明,只要某个分销商某一产品一降价,全部的经销商都立刻知道,会在第一时间质询他、要求他降价,作为总经销商,他难以解释,不得不承受一轮又一轮的降价压力,而传统的线下销售,各地价钱虽然也不同,但因为信息不透明、或者传递速度慢,各卖各的,也相安无事。这位老板对此一筹莫展,他的结论是,线下的生意好做,线上难做、甚至没法做!最后索性又回归“传统”,只做线下的生意。
在一个围巾生产的小镇,我遇到类似的现象,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该镇建设了一个专业批发市场,但上百家围巾企业中,几乎没有“触网”的,这里的企业家解释说,围巾要上网的话,款式、花样、尺寸大小都立刻会被竞争者知道,从而快速模仿,因此对上网他们都采取了拒绝的态度。
企业家的吐槽在现场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一方面,在信息快速流动的今天,因为害怕信息透明而拒绝网络,这就象驼鸟,把头埋进沙子里,就以为别人也看不见它了,无异于自欺欺人;另一方面,企业家们面临的问题是实实在在、利益攸关的,大道理他们听了很多,但心结还是难解,最终望“网”却步。
这些都是当下向“互联网+”转型的典型障碍。道理不是不懂,但面对新生的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既定的心理倾向、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的惯性力量很大,要真正拥抱互联网+,唯一的方法,是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例如,把信息的快速流动真正当做一种新的常态。
这就牵涉到价值观、涉及到文化。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有一种文化形态与其相对应,经济加上文化,才是“文明”。拉长时间的维度,我们不难发现,经济的需求和发展会决定大众的文化观念,但文化一经形成,又会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特别在变革时期,旧的文化观念、思维定式往往会成为制约、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目前,我们就处于这个变革阶段,整个商业领域、社会层面,都需要新的文化和观念。如果“互联网+”将引导我们全面进入“信息经济”,与之配套的文化形态,不妨称为“信息文化”。
信息文化,是因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之形成的大众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早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研究者就发现,企业在推行、普及计算机和信息系统之后,组织文化会出现一些明显的新特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经济的发展,信息文化的重要性肯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和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化形态相比,信息文化至少有3个新的特征:
一是虚拟化。当下发生的,是我们正在互联网上建设一个和现实世界平行的网上空间,网上有市场、有社区、有银行,还有办公室、图书馆等等,随着虚拟技术的进步,人类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与网络生成的虚拟环境进行交互。随之产生的文化,也带有强烈的虚拟属性。
二是数据化。虚拟化的空间,归根结底都是由数据构成的。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切信息,无论是数字、文档,还是图片、声音、视频,都是以二进制代码0和1保存的。这意味着,所有的信息,尽管形式上千差万别,但都可以用同一种语言和“基因”组织起来、然后被分析、整合。这种分析是彻底逻辑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模糊、含蓄、写意是迥然不同的。这种分析也是彻底理性的,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理性和知识就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理性、知识的地位是不同的,当我们谈及一些文化粗野、另一些高雅,一些落后,另一些发达,原因就在于在不同的文化中理性的地位有高有低、知识的含量多寡不一。我们正在建设的信息文化,将前所未有的强调逻辑、理性和知识。
三是全球化。在信息时代之前,人类无法打破地理带来的隔阂,文化都带有很强的地区性。今天通过网络,一个人可以随时和不同国度、不同地方的人交流,地理空间已经不再是交流传播的障碍,信息跨越国界的传播,推动了物质、金钱和人才的跨国流动。时下,跨境电商正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对很多传统的企业家来说,他们没想过、甚至不敢想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国外去,就是对这种全球化的属性缺乏深入认识。
那当下又该如何建设信息文化呢?
我认为,这是一个宏大、开放的话题,值得发动全社会参与讨论。这个任务虽然史无前例,但也存在一定的规律,例如:我们可以从了解浙江地区的文化特征、企业家的行为模式和消费者的精神风貌入手,和信息经济的特点进行一一对照,在这个基础上,把信息文化中正在形成的一些新特点、新要素用明确的、通俗易懂的语言、甚至图标表示出来,以形成一系列的口号、规范和制度,再通过宣传和普及,去影响企业家和社会大众的心理倾向、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这些提炼出来的口号和规范,再通过实践,不断补充、丰富和提高。可以肯定的是,新文化需要对旧文化进行扬弃,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还会循环、反复。
信息文化的普及,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但当下就做,会促进社会大众对信息经济的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推动浙江形成共谋信息经济发展的合力和定势,从长远计,文化建设可以调动大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用最小的耗费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对信息经济的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