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勇到俞军、再到李一男:盘点百度出走的高管

说起百度的功臣,不得不得说的百度七剑客,不管辅佐robin,还是搭建百度技术和产品的雏形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10年11月,百度客户端软件总监王啸正式从百度离职,这代表着曾叱咤风云的百度七剑客只剩下了李彦宏,其他的6位百度初创元老早已经另起炉灶,创始元老的离开也意味着百度管理层进入了第二轮的频繁更换期。

文/陇之江 氧分子网专栏作家

俞军和王梦秋的离开代表了百度高管的第二次大动荡,他们是伴随着百度的成长而晋升为高管的人,他们见证和造就了大多数百度的核心产品。

而最近很火的创业做电动自行车的天才少年原百度CTO李一男、原百度COO叶鹏、汤和松、沈皓瑜则代表了第三代百度空降高管的生态。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专栏作家陇之江特意盘点了一下这些年百度那些离职的高管们。

百度初创元老的流失

2000年1月3日,在北大资源宾馆1414和1417房间,百度历史上的第一次全体员工会议召开了。此时的百度,一共有李彦宏、徐勇、刘建国、郭眈、雷鸣、王啸、崔珊珊7个人。与会的这7人,后来被称为百度“七剑客”。

徐勇(2000年1月-2004年12月)

在今天,李彦宏已经成为了百度的符号。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百度还有另外一个创始人—徐勇。在1999年,李彦宏和徐勇共同创建了百度。作为联合创始人,徐勇在百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百度上市前夕,徐勇离开了百度,建立了一家专注于生物技术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

徐勇称,离开百度是自己想尝试新的创业机会,而非公司业绩和个人能力等问题。徐勇认为,没有亲身经历百度IPO的过程是惟一的遗憾。而有人分析,徐勇之所以离开,是和李彦宏之间产生矛盾有关。在百度发展初期,李彦宏是董事长兼总裁,负责全局;徐勇是执行副总裁,负责市场;刘建国是副总裁,负责技术,“三驾马车”配合得非常默契。虽然也有争执,但大家还是能够协调一致。2001年,在是否要做竞价排名上,李彦宏和徐勇产生了重大分歧。在李彦宏的坚持下,百度还是选择了竞价排名,并取得了成功。在选择新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后,百度的市场和运营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徐勇似乎不太适应这种变化。

刘建国(2000年1月-2006年)

刘建国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曾主持开发过国内第一个大规模中英文搜索引擎系统“天网”和第一个面向消息的中间件产品“银燕”,是中文搜索的先行者和领军人物。刘建国辞职后成为了百度的第一名员工。2006年刘建国离开百度,创立生活搜索网站爱帮网担任CEO兼总裁。

“刘建国是百度最主要的技术灵魂人物之一。”搜狐公司副总裁王建军对记者表示,作为同样出身高校的技术型高层,他对于刘建国的离职表示理解。而外界普遍认为,刘的离开会削弱百度的技术实力

刘建国称离职主要是个人原因。“我是一个创业型的人,当工作已经没有悬念的时候,我会考虑寻求新的挑战。” 虽然百度对内外宣称刘建国的离职是个人原因,但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刘建国的离职与百度遭受来自外部的强大竞争、来自内部的高增长和高股价的压力分不开。

郭眈(2000年1月-2010年10月)

郭眈,百度技术高级总监,1998年,于北京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0年1月,加入百度七人创始团队,百度成立。历任高级工程师、技术经理,现任百度技术高级总监负责搜索新产品、商务搜索产品的研发。郭眈先生掌门的产品,包括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百度知道、百度贴吧、百度新闻、百度空间等等。

雷鸣(2000年1月-2002年8月)

雷鸣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2000届硕士研究生,在加入百度前,他在学校里就参与了刘建国的“天网”的建设与维护。按照李彦宏的话说,雷鸣是个搜索引擎的天才。雷鸣和毕胜还兼任百度的总裁助理,他们对李彦宏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由此可见,雷鸣在早期的百度还是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但半年的时间不到,2002年8月,雷鸣拿到了斯坦福大学MBA的“offer”,出国留学。李彦宏亲自担任起“闪电行动”小组组长。雷鸣现任酷我音乐董事长和CEO。

种种迹象表明,李彦宏对雷鸣颇有些不满。比如李彦宏后来在谈到这个时期百度的发展时曾说过“公司规模大了,这时有些技术人员开始浮躁,不安心搞技术了,开始对管理工作感兴趣”之类的话,含沙射影的意味很浓。2005年9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的采访节目上,谈到“闪电计划”时,李彦宏说:“我带领十几个工程师吃住都在办公室,我等于是CEO不做了,退回到一个项目经理的位置,整整10个月……”从头到尾没有提过雷鸣的名字。

崔珊珊(2000年1月-2010年10月)

崔珊珊,百度技术部高级总监,中科院研究生,崔珊珊在百度经历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经理、高级经理、技术总监余高级技术总监6个级别的晋升。

王啸(2000年1月-2010年11月)

在百度,王啸一待就是11年。从一开始为百度的第一代搜索引擎编写代码,到后来负责公司的服务运营管理,再到之后陆续负责系统运营、产品管理、出任企业搜索软件事业部运营总监以及客户端软件部负责人。如果说这些百度内部的职位仍让人感觉有些陌生的话,那么“百度工具栏”、“千千静听”、“百度Hi”等明星产品或许更能证明王啸的成绩。百度最早搜索引擎的Search模块便出自王啸之手。

2011年初,王啸和朋友杜雪骞发起设立九合创投,专注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天使投资。曾有业内人士评价,在从百度离职的几位高管中,“一边做PE,一边做天使”的王啸可能是过得最“舒服”的一个。王啸所投资的几个项目的创业者也表示,尽管这位天使“新兵”技术出身,又熟悉互联网企业的全业务流程,却很少会在投资后对项目的具体操作加以过多干涉。

百度逐渐长成而离开的高管

俞军( 2001年5月-2009年6月30日)

俞军并非科班出身,1997年从同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找到了一份材料助理的工作。

直到2000年,转行进一家网络公司后才开始接触搜索引擎,网名“搜索引擎9238”曾经影响中国整整一代搜索爱好者,是中国最早的搜索引擎应用研究和普及者之一,还曾经做了一个名为“搜索研究院”的个人网站。

2001年5月,俞军正式加入百度,任产品市场经理。当时百度还租借资源宾馆办公,有近1年的时间,公司的一张简易三人座沙发椅就是俞军的卧榻。在一本百度公司官方认可的公司发展史中有这样的描述,“大家10点钟来吃早餐时,这位狂人还四仰八叉在那儿睡着。睡相酣然,一看就知道他昨天又熬到很晚。”

俞军规定自己每周要工作100小时,一年内成为搜索方面的顶尖高手。他基本不出资源宾馆,只要醒着就趴在互联网上。

此后,俞军在百度历任产品市场高级经理、产品市场总监、首席产品架构师、产品副总裁等重要职位,成为百度产品设计的核心人物,百度贴吧、知道等诸多产品均与俞军直接相关。因此,俞军也被称为“百度贴吧之父”。

史有才(2001年-2011年5月24日)

史有才是百度的创始团队成员,是中国搜索引擎营销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加入百度十年来一直负责百度的渠道建设,历任销售总监、副总裁等职务。史有才曾领导着全国近万名搜索营销咨询顾问,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现发展和成功的理想。现任海智网聚网络联合创始人。

王梦秋(2002 年11月-2013年9月29日)

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计算机系。加入百度时,除了卖企业软件的部门,百度做网页搜索的工程师只有12个,王梦秋就是其中之一。即使在2005年百度上市的时候,做大 搜索的工程师也只有20多个,此时王梦秋已经是一个技术经理了。而她离开前,百度是互联网行业令小公司仰望的巨头,她是百度的第4号重要人物。其间,她还 亲历了百度对去哪儿和糯米的并购案。2013年10月加入清流资本的担任董事总经理。

空降高管的离开

叶朋(2008年4月2日-2010年1月8日)

2008年4月2日下午,百度宣布任命叶朋为公司新的首席运营官(COO),任命从4月25日起正式生效。百度2010年1月8日宣布,百度首席运营官叶朋博士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经公司批准,从即日起叶朋不再担任首席运营官的职务。百度感谢叶朋近两年来为公司做出的贡献,并祝愿叶朋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先后担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天猫总经理、阿里小企业事业部总裁,2014年加盟陆金所,担任陆金所总经理,数月后选择转战新项目的股权众筹平台。

百度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李彦宏表示,“叶朋不仅在销售、市场及商务运营方面经验丰富,而且有着软件开发等深厚的IT、电信行业背景。他的到来,将成为目前百度高管团队的重要补充。”

加入百度之前,叶朋曾担任苹果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负责苹果公司在中国所有运营相关事务。更早之前,叶朋还曾担任过摩托罗拉个人事业部副总经理等职,并在北电中国及欧洲有过长期的工作经验。叶朋拥有英国阿尔斯特信息及软件工程博士学位,并在中欧国际商学院获得EMBA。他本科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并在中国国防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李一男(2008年10月-2010年1月18日)

15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23岁硕士毕业进入华为工作,27岁就成为了华为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部总裁。

当外界揣测其将成为华为总裁任正非的接班人时,李一男却在2000年正式提出辞呈,带着华为股权结算和分红的1000多万元,奔赴京城创办港湾网络公司。6年后,李一男连同港湾网络一同被华为收入囊中。2008年,38岁的李一男加入百度,担任百度任首席技术官一职,成为百度至今最为年轻的CTO。

但在2010年,李一男则去了无限讯奇任CEO,而无限讯奇负责开发和建设中国移动12580业务。2011年,李一男又在其微博上宣布辞职,并加盟金沙江创投任合伙人,开始了对于无线通信和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2015年4月,李一男公布了新的创业项目——牛电科技电动自行车。

沈皓瑜(2007年6月-2011年7月8日)

历任商业运营副总裁,百度高级副总裁。期间领导搜索推广专业版(凤巢系统)成功上线并完成全面切换,为百度立下汗马功劳。曾担任全球最大信用卡公司美国运通个人卡发行部副总裁,拥有深厚的国际化及跨行业管理经验。2011年8月1日,沈皓瑜加盟京东商城担任首任首席运营官(COO)。

汤和松(2009年9月-2014年8月)

汤和松,百度投资操盘手,副总裁,全面负责百度战略投资并购工作,对百度投资并购方向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和战略布局,并认为其具有很强的战略思考能力,对互联网产业、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具有高度的洞察力。2014年8月离开百度,回到美国陪伴家人,并游学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攻读MPA。

汤和松在任期间,曾主导和推动百度对去哪儿、爱奇艺的投资,尤其是2013年,汤和松主导了百度对PPS、91无线、糯米网的并购,交易涉及金额数十亿美元,一举颠覆外界对百度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布局迟缓的质疑。知情人士称,李彦宏对汤和松信任有加,在PPS、91无线等大型并购交易中,对汤和松颇为放权。

在百度内部,汤和松一直主张百度收购UC,在内部推动过多次,却由于种种原因落败给阿里巴巴,这让汤和松感到惋惜,但丝毫未影响其与UC董事长俞永福的情谊。

对于百度高管的频繁更换,业内有专家认为这是公司的正常人事变动。不过,此前,著名互联网观察家洪波、互联网专家谢文建议百度应当反思高管引进机制。

注: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您可能还喜欢…

4 Responses

  1. 互联网思维说道:

    而最近很火的创业做电动自行车的天才少年原百度CTO李一男、原百度COO叶鹏、汤和松、沈皓瑜则代表了第三代百度空降高管的生态。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专栏作家陇之江特意盘点了一下这些年百度那些离职的高管们。

  2. 百度联合创始人徐勇:从建团队、找融资、应对危机来看百度早期创业说道:

    他聊了聊当初百度的创建与挑战。
    百度联合创始人徐勇:从建团队、找融资、应对危机来看百度早期创业
    亿方资本集团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百度联合创始人 徐勇先生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

    提到百度,你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是不是李彦宏先生?而此次,投投想给你介绍另外一个人——徐勇先生,早年他曾与李彦宏先生一起从硅谷回国创建了百度。这一期,投投就与你分享徐勇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他详细讲述了百度创建过程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过程中他的经验总结。

    多说一句,在2000年年底时,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突然崩盘,网络经济泡沫破裂,这对当时中国互联网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公司面临倒闭。刚刚创立不久的百度虽然在网络经济泡沫之前获得了第二轮融资,但是处境也十分险恶。而百度公司选择转型,最终逆袭而上,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段经历,或许能给如今同样处在市场环境下行当中的你一些启发。

    相识李彦宏

    1982年,我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9年完成生物学硕士学位后,我便赴美留学,随后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后来,我先后任职于两家跨国高新技术公司,并在其中担任高级销售经理。

    1990年,在一场同行聚会上,我认识了马东敏(李彦宏的妻子),当时她刚毕业,在一家生物公司做销售。由于我们两人既是中国人,又是同行,所以很自然地成为了好朋友。

    1997年,我通过马东敏认识了他的丈夫李彦宏。Robin(李彦宏)和我都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他又在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了他的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Robin还担任了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道·琼斯公司的实时金融系统就是他设计的,而且这套系统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华尔街各大公司的网站,其中包括《华尔街日报》的网络版,同时他还是国际互联网企业——INFOSEEK的资源工程师,是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领域专家。

    Robin对互联网非常感兴趣,并且十分认可硅谷的创业文化和创业机制。1998年,他出版了《硅谷商战》。这本书记录了1994年以来,硅谷几家大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分析。比如,技术本身不是惟一的决定性因素,商战策略才是决胜千里的关键;要允许失败;让好主意有条件孵化;要容忍有创造性的混乱;要有福同享等。

    和Robin一样,我同样为硅谷散发出的创业气息而着迷。恰巧在1998年这一年,我成为了大型专题纪录片《走进硅谷》的制片人之一,而我们拍摄《走进硅谷》就是希望能够客观地反映硅谷的发展历程,并探求硅谷成功的基因。

    于是我便经常找Robin一起探讨硅谷和互联网,两人逐渐加深了了解并有了志同道合的感觉。在我拍摄《走进硅谷》时,非常有意思的一次经历是, Robin扮成了记者,旁听摄制组对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的采访。

    创建百度

    1999年,美国全国上下都笼罩在互联网的热潮之中,所有人都在谈论「网」,我们预感到中国的互联网今后将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

    11月的一天,Robin约我到他家谈「大事」,第二天我应约而来。当时,Robin拿出一份保密协议,并对我说我们回国做一家互联网公司吧。我有些惊讶,但很快又很坦然,因为这在美国是一种常见的商业习惯。于是,我便在保密协议上签了字。

    创业的冲动,使我和Robin走到了一起。后来,我们两人便一起写好商业计划书,当时我们确定的盈利模式是:做出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然后卖给门户网站。商业计划书写好后,我们便开始一同寻找风险投资。

    经过一番努力,有三家投资机构表示愿意给我们投资,最终经过几轮艰苦的谈判,其中的两家投资机构决定给我们投资120万美元。敲定了投资,我们便从美国硅谷回到了中关村,并创立了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最初,公司的办公地点设在北京大学的「资源宾馆」里。之所以把公司选在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1)可以节省办公费用,当时融到的120万美元原本计划半年用完,但我们两人认为应当精打细算,争取能够支撑一年;

    2)北大资源宾馆离北大和其他高校都很近,便于找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做兼职。对于百度而言,当时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搭建一个技术研发团队,于是我们便把目标锁定在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刘建国身上。刘建国曾主持开发过国内第一个大规模中英文搜索引擎系统——天网,所以当时他是中文搜索的先行者和领军人物。

    那时让他选择加入我们两个人的初创公司的确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毕竟在美国95%以上的小公司都会在3年内自动消失,而且北大副教授的职位不是谁都能轻易放弃的,但后来我们问刘建国为什么加入时,刘建国说他意识到只有创业才能推动搜索引擎技术的开发,并让技术实现价值,于是便加入了我们。

    随后,我们又招了一些北大、清华、中科院、交大的硕士毕业生,这些人个个都是写程序的高手,于是我们便开始从事软件体系的总体设计,并分工写程序。

    我和Robin是比较典型的海归派创业者,和大多数创业者一样,带回来的是硅谷的创业文化。在公司创业初期,我们一直专注于技术,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搜索服务后台供应商,我们还做了产品计划。我们把主要精力一直放在核心技术(高端)的开发。在我们的团队中,技术人员比例一直保持在50%左右,而在做技术提供商时还高于这个数字。

    公司转型

    最初,我们将百度定位为是像美国Inktomi公司一样做门户网站的后台搜索技术提供商,也就是网民在门户网站上使用搜索时,搜索请求可以被转到百度的服务器,每个搜索收取一定的费用,Inktomi正是靠这种模式成为了雅虎等门户网站的幕后英雄并获利颇丰。

    经过4个多月的开发,「百度1.0」终于问世。开发出产品后,李彦宏和我便四处出击,做起了兼职销售,但事情并没有太多进展。2000年5月,在投资人的帮助下我们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客户——硅谷动力,每年收取8万美元的服务费。

    在拥有第一个客户后,百度的道路变得平坦了很多。2000年6月,我们正式推出全球最大、最快、最新的中文搜索引擎,并全面进入中国互联网技术领域,凭借着先进的中文搜索引擎技术,我们陆续拿下了一系列的重量级客户:2000年8月,开始服务搜狐;2000年10月,开始服务新浪;2001年1月,开始服务263;2001年2月,开始服务TOM……

    因为研发和销售进行得都很顺利,在2000年9月百度成立9个月的时候,我们又进行了第二轮融资,获得美国风险投资机构DFJ(德丰杰)和IDG(国际数据集团)的1000万美元投资。

    然而在2000年年底时,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突然崩盘,一直被某些人诟病为「泡沫」的网络经济也在一夜间破裂,这对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虽然我们我们刚刚获得第二轮融资,在短期内不必太担心生存问题,但是我们并没有占据最大的市场,特别是专业搜索引擎门户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百度的商业模式。

    而且,此时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苦恼的问题:尽管百度在细分市场已做到中国第一,但却并尚未实现盈利。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重视内容的门户网站并不看重搜索,所以百度能收取的费用并不多;又由于受网络经济衰退的影响,很多客户都提出了降低费用的要求,某知名网站甚至还一再拖欠费用。

    这时,我们面临着转型这一艰巨任务。尽管我们前后借鉴并尝试了两家美国公司的业务模式,但都失败了。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考虑,Robin决定借鉴Overture的商业模式,让自己的搜索引擎直接面对网民,靠竞价排名广告赢利。

    2001年8月,我们正式推出了面向终端的专业搜索引擎门户Baidu.com;2001年9月20日,Baidu.com开始竞价排名业务:第一天的收入是1.9元,第二天是3元多,第三天超过了10元,第五天超过了200元,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度的收入始终保持着令人吃惊的增长曲线,在2003年的第二季度,百度现金流方面的各项指数全部为正,并开始全面盈利。

    融资与花钱

    现在想来,与百度同时期一起创立的公司一开始都发展得很好,但是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后,许多公司都倒闭了,最后只有少数几家存活下来并且发展壮大进而盈利了。我想,这应该是主要得益于在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出现后,百度对商业模式的调整及对资金的良好控制。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创业公司来说,控制好融资及花钱都至关重要,我很多创业的朋友也都在资金控制方面踩过许多坑。在这里,我也想分享一下自己对于如何正确融资和花钱的看法。

    1) 如何融资?

    有些创业者常常认为,一个好的想法和市场前景的方案一定会有好的风险投资来投资,但是现实中他们经常碰壁。这是因为投资人总是希望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然后才是看盈利。投资人在选择项目时往往采用风险排除法,他们每天面对大量的商业计划书,所以要迅速从商业计划书中扫描出缺点并且迅速判断筛选。

    许多创业者在和投资人谈过以后,常常感觉很奇怪,为什么投资人只字不提项目优势呢?这是因为创业者和投资人的角度是相反的,创业者往往看到的是项目的优点,而投资人往往是先看项目的缺点或者是评估风险有多大,任何创业者在融资时都必须要认识到这个问题。

    2) 如何花钱?

    我身边很多的创业朋友融资很成功,但后来因为烧钱太厉害,公司都垮掉了。关于烧钱,我一直坚持的理念就是:这不仅仅是管理上的问题,更涉及到领导者责任感的问题。因为投资人对公司投入资金,这是基于他们信任公司的领导者,也是信任公司整个团队,所以在资金控制上公司的领导者一定要负起自己的责任。

  3. 特写:百度大清洗!说道:

    吴恩达、王劲等人的离开只是一个剪影,真正的故事还深埋在背后。

    智东西 文 | Lina

    2017年3月,随着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的离去,曾经兴盛一时的百度研究院被正式收编,成为COO陆奇手下五大业务体系中AI技术平台体系(AIG)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出身百度传统业务“搜索业务群组”的副总裁王海峰负责。由王海峰带领孵化的“度秘”团队也升级为度秘事业部,由度秘创始成员景鲲负责,直接向陆奇汇报。

    紧接着,高级副总裁王劲离职,同样脱胎于百度研究院的L4自动驾驶事业部被收编,成为COO陆奇手下五大业务体系中智能驾驶事业群租(IDG)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陆奇直接负责。

    百度,这个曾经三分天下,如今黯然掉队的前互联网巨头,正在对内部进行一场大清洗,据不完全统计有至少19人,最高甚至涉及百度核心决策层E-Staff成员,覆盖超过半数主要掌权人物,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吴恩达、王劲等人的离开只是一个剪影,真正的故事还深埋在背后,等待人们的挖掘。

    智东西同时了解到,就在今天,百度开除了三个美国工程师,由于他们尝试融钱创业。

    一、百度研究院之兴

    故事要从2010年开始讲起。

    2010年4月,前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王劲宣布加盟百度,成为谷歌离开中国内地后内部技术高管被同行成功挖角的第一人,在百度就任技术副总裁。一个月后,前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技术总监郑子斌也宣布加入百度,出任总监级别职务,此后一直留在百度。

    2011年7月,百度经历了一次大型业务结构调整(这是本文将会提到的6次结构调整中的第1次)王劲作为副总裁,负责四大业务体系中的“商业产品与技术体系”(包括云计算、无线技术业务等),直接向李彦宏汇报。

    2012年(有说是2011年),李彦宏推动成立百度美国研发中心(又称百度美研中心)。据闻刚成立时只有前谷歌广告团队的James Peng与吕厚昌两名员工。随后一直扩张缓慢,直到2014年才大幅度扩大人才储备,年底达到了100+人。

    注意,这个百度美研中心并不属于百度研究院体系。不久前一直被业内人士认定,可会能离职的百度总裁张亚勤刚刚接受了百度美国研发中心董事长的职位,前文提到的郑子斌作为副总裁兼任美研总经理,辅助张亚勤。在前几天的博鳌论坛上,张亚勤表示,“会花一点点时间去兼任美国研发中心的董事长,并不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外。”

    真正的百度研究院体系源自2013年1月时,李彦宏与余凯创建的深度学习实验室(IDL),彼时李彦宏亲自挂帅院长,余凯任副院长。

    2013年6月,百度再次架构调整(第2次),此时由王劲负责四大体系之一“商业产品与技术体系”已然不见踪影,但在2013年12月由副总裁晋升为了高级副总裁。据称王劲辅助创办了IDL深度学习实验室,并将工作重心转移至百度研究院体系中。

    在随后的日子里,李彦宏四处网罗人才,并且在2014年设立了“少帅计划”——该计划主要针对30岁以下的优秀人才甄选和培养,年薪百万起步且上不封顶。在余凯、王劲、以及“少帅计划”的推动下,百度研究院体系中陆续引入了张潼、倪凯、顾嘉唯等技术大牛的加入,并增添了大数据实验室(BDL)。张潼任百度研究院副院长/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加入百度前曾任雅虎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倪凯主导百度无人驾驶和无人飞机项目,加入百度前曾为微软机器人项目组成员。顾嘉唯则是“少帅计划”的代表人物,在百度任主任研发架构师/首席设计师,加入百度前在微软研究院长期从事人机交互研究……

    随着人才的不断涌入,百度研究院的实力日渐加强,风头也日益兴盛;终于在2014年5月,达到它的鼎盛之日。

    2014年5月,百度研究院体系内第三间实验室——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SVAIL)——成立,百度研究院的三个实验室体系终于正式落成。(2017年1月增添了AR实验室ARL)

    (从左到右依次为吴恩达、郑子斌、李彦宏、王劲与刘辉)

    而在SVAIL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新址的启用仪式上,百度宣布任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学系教授、前谷歌的深度学习团队领导人、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吴恩达(Andrew Ng)为百度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百度研究院——据闻由IDL创始人兼副院长余凯推荐而来。

    吴恩达的到来更是为百度吸引了一大批新鲜技术人才,至此,百度研究院进入鼎盛之时,一时风头无两。

    二、王海峰的崛起

    有趣的是,今天收编了百度研究院的AIG负责人王海峰也与王劲一样在2010年加入了百度,负责传统业务线中的NLP自然语音处理部,并在2010-2013年间陆续负责过互联网数据研发部(包括KG知识图谱和互联网数据挖掘)、推荐引擎和个性化部、多媒体部(包括语音和图像技术)、图片搜索部、语音技术部等。

    (AIG总负责人、百度副总裁、E-Staff成员 王海峰)

    但彼时,王海峰的职位尚低于同年入职的副总裁王劲,直到2013年10月,王海峰才晋升为副总裁。上文提到,在2013年6月百度架构调整中(第2次),王劲负责的四大体系之一“商业产品与技术体系”已然不见踪影,但王劲本人在2013年12月由副总裁晋升为了高级副总裁。

    2014年,王海峰转岗至由向海龙领导的搜索业务群组,任副总经理,汇报关系为:王海峰-向海龙-李彦宏。

    2014年下半年,可能是王海峰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014年,曾经与李笛一起创造“微软小冰”虚拟问答机器人的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研发员景鲲加入百度,就职于搜索业务群组总产品架构师,在王海峰的带领下孵化打造一款类似“微软小冰”的“度秘”。

    “度秘”是一个被李彦宏高度关注的项目。在2015年9月8日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第一个出场的李彦宏没有向往常一样谈论百度的战略、或者分享百度的技术崇拜,而是直接跳跃到了产品发布环节,推出了手机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度秘”。

    在李彦宏的现场展示中,他先后提了该餐厅的位置、是否允许宠物进店、附近有适合儿童的电影等要求;完成基本要求后,度秘还顺手推荐了附近的宠物美容店。百度对度秘的优先级定的很高,糯米、外卖等都会用语音助手的方式接入,相当于是一个O2O的汇总大入口。

    2017年陆奇上任后,“度秘”团队更是直接升级为度秘事业部,由景鲲负责,向陆奇汇报。

    2015年2月的业务调整(第3次)中,王海峰依旧就职于向海龙领导的搜索业务群组副总经理,完成了PC和移动搜索的整合,启动了面向移动搜索新生态的哥伦布项目,上线了搜索结果页及PC首页的Feed流,开拓了内容分发新模式。

    同年12月,百度再次业务调整(第4次),与王海峰同级的副总裁刘骏、副总裁王湛被调离主要业务线,向百度战略办何海文汇报,王湛更是在2016年2月与总裁张亚勤一起因百度“血友吧事件”被处罚批评,4月因涉嫌腐败违纪而被终止合同。

    在这次调整中,王海峰获得了进一步整合搜索、手百、Hao123、新闻、手机浏览器等业务,发力手百及wise首页等多端Feed流,实现了百度Feed流半年30倍的高速增长,打造了搜索及Feed双引擎。

    2016年4月,百度再次进行业务架构调整。(第5次)

    反观百度研究院,情况开始变得没那么乐观。

    三、大牛陆续出走

    2015年5月,就在吴恩达就任首席科学家一年后,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创始人、百度研究院副院长余凯宣布离职创业,并且带走了深度学习实验室主架构师黄畅,成立了地平线机器人。

    2015年6月,前AMD异构系统首席软件架构师、百度美国研发中心杰出科学家吴韧因领导的百度深度学习小组团队在在ImageNet国际计算机视觉中涉嫌作弊而被解雇,之后成立异构智能。

    2015年12月,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团队负责人倪凯离职,加入乐视汽车,任乐视超级汽车中国智能驾驶副总裁。

    2016年7月,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李磊离职,加入今日头条,任首席科学家。

    2016年8月,曾经“少帅计划”的代表人、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研发架构师/首席设计师顾嘉唯离职,创办物灵科技。

    2016年年底,传闻百度研究院副院长/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张潼离职,一直到2017年3月23日才宣布担任腾讯AI Lab(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图为张潼)

    2016年12月,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邓亚峰离职,加入格灵深瞳,任CTO。

    ……

    王劲算是所有人中最游离于百度研究院体系之外的。虽然在百度2013年6月、2015年2月的架构调整(第2次、第3次)中,王劲都不曾跻身主要业务线前列。但在2015年12月的业务调整(第4次)中,由王劲领导的,脱胎于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的“L4自动驾驶团队”被升级为“自动驾驶事业部”,成为直接向李彦宏汇报的五大业务支线之一。

    此后,王劲带领着团队先在北京的五环上路试与宝马合作开发的全自动无人车、之后又与福特共同投资激光雷达制造商Velodyne、还在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组织了无人车的真人试乘,算是露了不少脸。

    然而,传统业务中也不甘示弱。2016年9月,原百度地图事业部副总经理、车联网事业部总经理顾维灏正式宣布,原百度地图旗下高精地图团队与百度车联网团队合并,成立百度L3事业部(后升级为为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顾维灏也将出任百度L3事业部总经理。

    2017年1月,百度二把手COO陆奇上任。3月,百度宣布将L4自动驾驶事业部、L3智能汽车事业部、以及2015年1月推出的Car Life etc.车联网业务合并组成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由陆奇亲自挂帅,兼任总经理。王劲不再负责自动驾驶事业部,“将内部休养一段时间”。

    最终,2017年3月22日,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在社交媒体上扔下一刻重磅炸弹,宣布自己将从百度离职,“开启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篇章”。百度方面也顺理成章地将百度研究院正式收编,整合王海峰负责过的传统业务线内的不同部门:自然语言处理NLP、数据图谱KG、语音技术Speech、大数据Big Data,组成AI技术平台体系(AIG)。并同时晋升王海峰为E-Staff成员(百度核心决策层),向陆奇汇报。

    3月27日,王劲宣布即将离开百度、自行创业,目前已获洪泰基金投资,新公司或名为“景驰”。

    (图为王劲)

    至此,除了2013年9月加入的前Facebook资深科学家徐伟外,一众早期加入的百度研究院大牛们已然几近全部离职,近10位技术顶级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专家的出走,间接成就了国内一批AI初创的崛起,可谓是继微软亚洲研究院后又一人工智能黄埔军校。

    四、一山不容二虎

    如果说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的到来是百度研究院全盛时期的一个缩影,那么他的离去,也同样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随之,同样脱胎于百度研究院的L4自动驾驶事业部被收编、高级副总裁/E-Staff王劲离职,更是在这个时代的木板上钉下了最后一根钉子。

    李彦宏当初创建深度学习实验室时,究竟是为了依靠外生学术力量、异军突起?还是为了制衡公司内部实力、刺激研发?真实目的我们已然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看见的是,除了徐伟仍就任百度之外,王劲、余凯、张潼、倪凯、顾嘉唯、吴恩达等一众百度研究院的早期大牛们已然陆续出走。而百度研究院——这个自2013年1月由李彦宏、余凯创建深度学习实验室以来,一直独立于百度传统业务之外的研究院体系——也随着吴恩达的离去而正式宣告收编完成,成为陆奇手下五大业务体系中AI技术平台体系(AIG)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院院长林元庆(2015年11月加入百度)向负责人王海峰汇报。

    至此,陆奇手下五大业务体系架构正式落成(第6次业务调整),各体系业务负责人除了COO陆奇(2017年)与总裁张亚勤(2014年)外,全都是来自传统业务的百度老将:副总裁王海峰(2010年)、高级副总裁朱光(2008年)、高级副总裁向海龙(2005年)。

    五、内耗加剧

    百度在2017年2月对外公布结构调整消息的稿件中提到,原有架构“不利于内部资源协调和业务统筹发展,外界也对相关业务的隶属存在疑惑”。

    这是一个非常中肯的描述。仅从百度内部传统业务的不同支线而言,同一范畴的业务团队经常隶属部署不同事业群组、拥有不同汇报关系、资源数据不开放共享、造成重复投入研发,内耗迅速加重,甚至一度严重到每支业务线都有自己的市场部,同一个活动重复推广,极大浪费人力物力,已成为百度的心头大患。

    此外,传统业务团队对与百度研究院也早已是积怨已深。知情人士表示,“别看百度人工智能那么风光,实际上搜索的数据根本不向研究院开放。做人工智能的这波人都是海归、精英,跟搜索那边完全是两种风格,两边互相看不上。”比如在乌镇试车时,王劲曾表示,“我们的高精地图是我们的无人车团队在做”,而从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顾维灏在公开场合对智能汽车事业部的介绍可以看出,智能汽车事业部也在推进高精地图相关工作。

    除了做事风格以外,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一位来自百度现金牛业务——搜索广告——的员工这样抱怨道,他们(不仅要挣钱养自己)还要被迫挣钱去养那些利润稀薄、却十分“吸睛”的业务团队。虽然没有直接点名这些团队是谁,但主打研究、学术的百度研究院不免首当其冲。而不少广告相关的员工也表示,随着集团人数增加,他们的“赚钱养家”的工作量也日益加重。其中一支团队的奖金在过去几年里减少了近80%,士气低落不说,简直就是变着法逼人跳槽。

    如今陆奇大刀阔斧地整改,一方面将独立于百度体系之外的百度研究院收入编制,另一方面大权独揽,肃清百度内部不同业务间的部门壁垒,控制内耗,对百度而言确实是一件好事。

    结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年2月,百度交出了2016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这是一份堪称“史上最差”的财务报表了。合算下来,百度2016年总营收为705.49亿元,仅为腾讯的46%;净利润为116.32亿元,仅为阿里的1/6;营收只增长6%,利润却跌了15%。

    在错过了社交、错过了O2O、错过了移动支付之后,2016年的百度更是因血友病贴吧事件、魏泽西事件等医疗丑闻而雪上加霜,王湛、李明远、曾良等业务负责人/E-Staff核心管理成员也陆续因贪污、违纪等原因被辞退。在阿里(A)、腾讯(T)彼此紧咬不放、齐头猛冲成中国市值最高的2家公司的当下(两家皆为2700亿美元左右),曾经风光一时的“B”已经悄然掉队,总市值不足600亿美元。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至于百度能否靠李彦宏三顾茅庐请出的这个“诸葛陆奇”扭转乾坤,我们拭目以待。

  4. 陆复斌这些百度高管们为什么都离职了 不知道下一个出走的会是谁?说道:

    作者:未澜

    从去年年末开始,百度的离职风波就层出不穷,从百度前副总裁王湛因违背公司价值观,被百度除名开始,百度内部的副总裁就相继因各样的原因离职。

    2016年11月,百度前副总裁李明远因参与公司某收购项目时,与被收购公司负责人存在巨额经济往来事件,随后提出辞职。

    2017年3月22日,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在英文自媒体平台Medium及微博、Twitter等个人社交平台发布公开离职信。

    2017年3月27日,百度前高级副总裁、前无人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公开表示,4月起将正式离职百度创业.

    当时在写这篇文章时就有预感,下一个离职的高管不会离得时间太短,果不其然,继王湛、李明远、王劲、吴恩达之后,百度又一名大将离职了。

    5月26日商务,百度副总裁陆复斌在朋友圈宣布即将离开百度:过了端午节就是其在百度的最后一天,并表示自己会继续从业于互联网高科技行业。而陆复斌距离加入百度尚不满两年。

    据公开资料显示,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电机工程和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的陆复斌,早年曾在美国航天局担任软件工程师,曾创立了覆盖球6000多所大学的海外华人社交网——友林网,也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教科书租赁网站Chegg.com的早期创始人之一,并曾担任亚马逊营销服务部门全球负责人。

    自2015年6月陆复斌加入百度任百度副总裁,同时担任百度贴吧事业部总经理,向百度前副总裁王湛直接汇报;2015年12月,百度贴吧和移动游戏业务及团队转入移动服务事业群组(MSG),陆复斌担任MSG事业群副总经理,兼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副总经理,向CBG主管EStaff兼贴吧事业部总经理王湛汇报;2015年底,百度贴吧“血友吧”事件引爆舆论,陆复斌与王湛,以及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一起为此事担责。在2016年2月百度内部出台的处罚通报中显示,陆复斌和王湛,管理失当、部署监控不到位,决定给予通报批评、记大过处分,并扣除当年全额奖金,张亚勤则给予通报批评,并扣除当年部分奖金;2016年6月,陆复斌转向搜索公司总裁向海龙汇报,分管贴吧、知识、百家号、图片搜索、联盟发展部及部分投资公司。

    进入2017年后,在陆奇上任提出百度的主航道与护城河概念,主航道包括feed流与人工智能之后,陆复斌也作为百度feed流业务的重要人物。随着feed流业务被百度不断扩大投入,并寄予了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更大营收的厚望,内容生态成为重要一环。

    内容创业风潮的涌起,使得内容成为各大公司的战略重要发力点,依靠着搜索引擎这个流量入口,百度曾经打造出了百度贴吧、百度百科等自有内容。在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蔓延后,百度上线手机百度资讯流,并于2016年6月份启动并正式内测百家号。

    百家号依托手机百度APP而存在,与天天快报、今日头条等拥有独立的APP不同,该业务也被作为百度对抗今日头条的战略级产品重心,类似于微信公众号,主要招募自媒体等为百度搭建内容生态,便于搜索等做内容分发。在9月份账号体系、分发策略升级、广告系统正式上线后,百家号于9月28日正式对所有作者全面开放。而陆复斌正是百度内容生态的负责人,在2016年11月,陆复斌还为百度百家号生态大会站台,并对表示,他最看重的入口有除了手机百度中的资讯版块,就是百度联盟的成员为百家号提供的入口,同时还宣布了2017年百家号将累计向内容生产者分成100亿的计划。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也曾在内部讲话中,将内容分发作为百度的一项业务重心,并将移动端内容入口手机百度划归陆复斌负责。从贴吧、百家号、百度知识、图片搜索到手机百度及部分投资公司等业务,可以看出陆复斌一直都是百度内容生态的主要负责人。

    而作为百度如此重视的当下正火的内容创业的重要将领,主管多块内容业务的陆复斌却在此时选择离职,是百度内容业务进行了内部洗牌才更换了操盘人,还是出于个人的考虑?

    当然也有分析认为:虽然百度贴吧“血友吧”事情不会是陆复斌此次离开的真正原因,但很可能是其职业生涯中的污点。

    最后一句:对于辞职后的具体安排陆复斌没有标明,而百度方面也没有回应陆复斌离职后的负责人安排~不知道下一个离职的又会是哪位高管~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