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建设应该树立这样的观点:既然要做就要做好。不能把政务微博当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应认真用好这个工具,认真研究其规律,主动探索其途径,自觉遵守其规则
上周,北京市出台7条关于改善政务微博工作的具体措施,要求今后政务微博以政务信息为主要发布内容,每日发布量不少于当日发布总量的60%。
这看似多余:政务微博,不发政务信息发什么?但这项规定绝非无所指。
翻看当下很多政务微博,励志寓言和心灵鸡汤俨然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微博阳光无害,正能量满满,转载率高还能少惹是非,对政务微博的小编来说,往往是最适合编辑的内容。所以今天的政务微博上,无论是公安还是交警,无论是城市发布还是气象发布,满眼都是各种“亲”,各种“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我国推广电子政务10多年来,信息公开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当前基本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政府门户网站,但其内容通常是些安民告示、领导活动、各方报道,相当一部分浏览量并不大。政务微博的出现,让很多人对政府推进电子政务有了新期待,希望微博能真正成为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主动回应各界关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正能量。
从2011年起,我国政务微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在新浪、腾讯两大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已超24万。短短3年时间,政务微博已经成为微博大家庭的一条重要分支,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途径之一,成为政府和群众之间一座重要的沟通桥梁。
但在自媒体这个复杂多变的生态圈中,政务微博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除了喜欢熬煮心灵鸡汤,有些政务微博在信息发布的要么是文件摘编,要么是工作汇报,信息基本上是“近日”“近来”打头,内容基本上都是明日黄花,语气基本上不痛不痒,看的少,评的少,转的更少,且不谈传播效果如何,估计传播的人都会觉得索然无味。
其实,政务微博也有自己的难处。一些政务微博无论是在机构设置、人员组成,还是资源配置方面都不处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很多核心的政务信息微博编辑要么不知道,要么很晚知道,影响了突发事件回应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有人担心,微博一旦说错点儿话不但会引起网民的围观和嘲讽,小事变成大事,这让很多政务微博都有“还不如不说”的委屈。
但是,职能机构既然选择新媒体这个工具作为改进工作的抓手,就应该认真研究其规律,主动探索其途径,自觉遵守其规则。既要及时准确地发布政务信息,应对各类事件,又要积极建立互动机制,回应各界关切。
政务微博建设应该树立这样的观点:既然要做就要做好,做不好还不如不做。不能把政务微博当成政绩工程,当做形象工程,而应认真用好这个工具,把它当作回应关切的喇叭,了解民情的窗户,沟通群众的桥梁,温暖民心的火炉,化解戾气的春风,让政务信息公开更加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也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31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