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互联网+”的“+”代表相互连接——设备与设备的连接、设备与人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这三方面,人与人的连接因为主体的差异性和不可控无疑是三者中最难掌控的,起码在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开发出一套基于互联网和联网设备所能操作的模式化的拓展新关系、维护旧关系的体系。
由北大新媒体研究院杨伯溆教授及其所带领的北大新媒体学术团队为我们所译介的新书《超越孤独: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中,该书作者BarryWellman及Lee.Rainie教授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是一个孤独的个体,缩在电脑或者手机屏幕前,逃避所有的人际互动,另一方面是一个地球村,一个无边界的世界,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的朋友,瞬间可以即时跨越时空来交流。
到底哪个是真实的自我,可能我们自己都不清楚。
雪莉.特克尔教授曾在她的2011年出版的著作《群体性孤独》中提出了技术恐慌:与机器的连接取代人的互动。比尔盖茨、霍金、特斯拉的艾伦.马斯克等在近期都纷纷提出了这种担忧。
BarryWellman及Lee.Rainie教授在他们的新书《超越孤独》中引用皮尤研究中心多年数据所得出的结论是,网络化的关系、互联网活动与地方活动有很大的正向关系。网上的接触补充并增加了人际沟通,而不是代替了丰富的面对面接触。麦克卢汉的名句表达起来则更贴切:媒介是人的延伸。
可穿戴设备带来的:关系维护投入产出高、云端化的“轻关系”
除了像素高点、运行速度快点、电池续航更给力,未来的手机或者说是穿戴式设备的突破点,更多在于带来对于社交关系拓展和维护的颠覆式想象。即使许多人唱衰智能设备的过度使用将带来社会性的悲剧,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智能,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今天的我们,花在社会关系上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与所得到的社交价值和体验的比例肯定越来越小,分母变大,分子变小,基于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达,今天的我们花3个小时、100元所带来的社交价值比数年前多很多,例如异地的情人们传递心意可以通过电话、社交APP、视频通话来进行,可以通过互联网O2O服务订一束鲜花当日直达送到爱人的手中,通过情侣间的可穿戴智能手环,一对一传递对方的心跳,通过全息影像技术,创造“面对面”交流的虚拟现实。这些在数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按照摩尔定律,达到这些社交效果所花费的时间、金钱成本将会与日俱减。
当我们把交流改成线上、改成通过云端的即时交互、人际交往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变得更轻。
对比通过将产业链体系分工明晰,从而达到对市场快速响应的轻公司,云端化、联网化的社交工具所带给我们的正是关系的分类明确、关系间连接明确,关系维护都变得更简单、更轻。例如云端化的信息存储、多终端的信息同步,使得你无论在何地、何时采取何种终端都可以在上一次的聊天记录后继续着和朋友上一次的聊天话题。
技术带来掌控感:控制自己对于关系维护的精力分配
许多人都表示过,比起说话更喜欢微信交流,技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是它可以弥补我们脆弱的一面。技术的终极追求是达到“比你更懂你”的目的,带来“一切在掌控之中”的感觉,掌控自己的时间分配、兴趣分配、关系拓展、健康管理、娱乐分配、精力分配,通过手机,我们可以把精力随时分配到我们想关注的地方和人身上,而这在一个你非常不想继续下去的会面中无法轻松实现(例如你不想交谈的人的偶遇所带来的交流尴尬等)。
社交关系的“二八”定律:全家在共同空间下抢红包
今年过年抢红包成风,你会在许多大家族的团圆夜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人坐在同一空间的沙发上,大家都通过微信交流,在家庭群中发红包,线下和线上交流同时进行,新鲜的线上互动方式反而加深了强关系的维护。
正如威尔曼教授在《超越孤独》书中所说,面对面的接触和依靠通信技术的接触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因为可以使用互联网和手机保持联系、安排会面,我们才可以在后续跟进。尽管不少人担心互联网会把人们吸引在屏幕前远离面对面的接触,但是,重要关系的数量却有所增长。
在销售领域有个经典的“二八”理论,20%的客户贡献了80%的业务,同样在社交关系中,我们80%的精力大概都用于网络中20%的这一最核心人群。一个大的、活跃的和充满资源的联系本身就是巨大的社会资本。威尔曼教授在《超越孤独》书中表示,人们平均有10-50个亲密联系人存在于核心网络中,没有任何亲密关系的维持是只依靠互联网的,他们至少每隔一段时间会见一面。
为什么微信受欢迎?降低沟通预热成本
在现实见面中不熟悉的朋友,如果单独一对一见面会很容易尴尬和冷场,而这一点在社交工具平台上几乎不存在。沟通能略过“吃了吗”、“最近怎么样”等现实情境中的预热话题,直接进入给朋友动态、朋友主页、朋友圈发图等动态下进行回复,降低关系间沟通的成本,使关系资产变得更轻。例如曾经的开心网,通过奴隶买卖、抢车位、种菜等让人与人之间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互动;微信等朋友圈的分享可以更多地了解不熟悉朋友的不同面,继而发现彼此也许有着共同的兴趣领域;通过引导用户更高效、更大面积的互动,达到更好的关系维护。
我们可以相信的是,未来,基于兴趣、基于地点、基于行业、基于孤独感的关系维护拓展领域,还会产生许多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如以“基于地理的社区”的概念在美成功上市的陌陌、依据兴趣图谱建造公共讨论空间的豆瓣、挖掘职场人脉关系的脉脉。在社交领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越来越消灭“陌生人”这个词语,正如“脉脉”通过整合用户的手机通讯录,判断出用户的一度人脉,在一度人脉的引荐和信任背书下让我们认识二度人脉的朋友,在互联网的渗透下,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和陌生人携手未来共同经历的可能性。
正如社交网络的舞台正从Qzone、人人网、微博、微信等不停演变,老的朋友有些被留在原地,新的朋友不停产生(不论是基于共同兴趣、职场、原来社交关系、地理位置等)。熟人关系链中关系不断的沉淀和稳固,陌生人关系链中不断引入新用户,时代赋予了我们变化,而且变化所需要的成本正变得越来越低,效率越来越高。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唯一不变的是,社交网络已从过去从原始的部落、社区属性变成一个流动的网络,接受变化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
作者小邪媒体人TMT领域撰稿人微信公号“留白”(ID:xiaoxieliubai),关注智能硬件、移动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