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整个互联网行业都缺CTO,特别是一些草根背景的创业者,这个问题更加显著。从我自己的感受,身边各种朋友委托我找CTO的需求,嗯,算下来超过两位数了,光最近一个月就有3个,而且这三家都是刚拿了A轮的。其他那些公司CTO大部分空缺了一两年,或者其他高管临时暂代过渡。实话说,我觉得每个公司都不错的,但通常也只能遗憾的说,真没有能推荐的。
其实,根据个人的观察,每个互联网团队都喊需要CTO,但是具体诉求却各不相同,如果说共性,就只有一点,那就是,公司老板对技术的期望值与目前技术团队的能力表现,有较大的差异,而这个差异,对于老板来说,就是一个想法,找个合格的CTO,一切就都解决了。其实,真不是这回事。
今天要说的第一点,就是期望值的控制;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希望自己走技术驱动的路线,期望小而美,复制美国技术新贵的市场表现;这不能说是一个错误的期望,但是,现实能有多少符合这种需求的人才呢?这样的人才需要技术有前瞻性,对产业格局有判断,对管理有心得,情商还不能低(算了一下,四项里我至少三项不符合。)。整个行业内这样的人有几个?凭什么会跟你?事实上我身边确实有这样的案例,一个以业务为主的公司,搞定了一个超棒的CTO,很快就转型成以技术为驱动的公司,公司价值极大提升,问题是,这种现象很难具有复制性。
下面我说一下一个最基本的让人纠结的问题,到底什么是CTO?其实,空谈这个名词的定义毫无意义,从我身边很多朋友公司的实例来看,他们对这个角色的定义和定位是差异非常大的。具体而言,不同创业团队,对CTO需求的真实想法,包括如下层面。
技术选型,这其实是创业公司最纠结的问题;他们往往一上来基于已有的程序员的个人习惯和爱好,选择了一个技术方案,然后到某一天一看,我靠,全是坑(当然,也可能与执行者的能力有关)。而更糟的是,这个技术方案相对冷门,市场上去招聘都很难做。还有就是技术方案成本过高,(不只是钱的问题,特别是时间成本!)结果严重影响到后续的发展速度。我举个简单例子,最近我给多个创业者提建议,比如做app,很多以内容运营为核心的app,不要用原生态开发,目前一堆第三方的跨平台开发架构,如果选择合适,可以极大减少开发成本,以及降低技术招聘的难度。微信开店开社区,也有一堆第三方平台,这些事情,对于一些创业者来说,就是特纠结的事情,第一,他们并不完全了解这个领域;第二,他们就算有所了解,也很难判断究竟谁家的方案更靠谱?难道要靠百度竞价排名来裁决么?
而对于技术人员,包括相当多技术高手,他们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打算,比如说,我就熟悉这个,为啥要用我不熟悉的?(没有考虑从公司长远的人力成本和开发效率)。比如说,我本来服务端技术很强,现在用了一个开源服务端框架比如skynet,我变成写脚本的了,我价值怎么体现?(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来自于产品的市场表现)。
万能适配器,公司有了一个基本的起步,比如在某个平台上有了一点成绩,然后希望扩展到不同领域,不同平台,然后老板突然发现,哦,原来程序员不是什么都会的。服务端,前端,运维,安全,数据库,甚至SEO优化(你敢说这不是技术?)最好有个牛人都能带起来,这个牛人,就是他们定义的CTO,咳咳。创业公司,人少而事杂,其实,真的可以理解。我认识不少创业者,最终万般无奈下,硬是把自己逼成了万能哥。话说当年我也是创业的时候,万般无奈才自学怎么做运维的,虽然很多都没学会,但是偶尔也能出去忽悠一下。
性能调优及架构扩展,很多小公司到了一定的用户规模和并发规模的时候,一下子就扛不住了,甚至严重影响业务的拓展,某著名淘品牌自己做了一个独立网店,结果一搞秒杀活动就崩溃,(吐个槽,他们运营人员也死心眼,就知道搞秒杀,知道技术架构不行,不会搞点别的形式么)。结果独立网店一直就没搞起来。其实很多这些偏传统的互联网公司,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在高手眼里不值一提,但是这个坎过不去,他们真就发展不起来。说个题外话八卦一下,当年腾讯叫oicq的时候,一堆*icq,只有腾讯牛了,其他的为啥不行?真的是产品原因么?其实都是这个问题,到了100万用户的时候,就只有腾讯还能发展新用户,其他的技术全都撑不住了。大家看到的都是剩者为王,我看到的是,数不清非常不错的产品,死在这个环节上了。严格的说,这其实不是CTO的工作,按照分工来说,通常涉及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以及DBA来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对于创业公司,根本就没这种角色设定,他们遇到这个问题,通常想到的是,有个好的CTO就好了。
团队管理和效率提升,这还真是CTO的本职工作了,我遇到技术出身的创业者,他纠结的问题是,当时自己一个人做开发,连带着做运营,七七八八一堆事,也把东西做起来了,现在公司产品知名度有了,拿到投资了,开发团队也搭起来了,怎么开发效率反而下去了?所以,他的理解是,需要一个CTO。从技术人才招聘,团队培养,技术培训,到开发模式培训(比如现在流行的敏捷开发),产品质量测评体系,信息安全防护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事情,对于创业者来说,就全部归纳为“需要一个CTO”,嗯。
数据决策体系。自从“大数据”概念火了以后,基本上所有创业者都在谈,我的业务模式,发展了海量用户后,一定是基于数据驱动,可是数据咋驱动?没几个人真想清楚了,但是没关系,只要有CTO,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知道真有能搞定此事的CTO,真的有,不过,真的属于稀缺品种,目测比大熊猫还少。因为,要理解数据驱动,首先要理解业务,而理解业务,往往不是技术人员的特长。又要自吹一句,我在百度的时候,最牛逼的事情就是在产品部门里搭出一个技术团队,来做数据,为什么要坚持在产品部门编制?(实话说,当年技术部门的薪酬更高一些),我坚持认为重心在于数据目标和解读,而不是技术实现。
所以,这里我多说一句,数据决策体系,先想清楚具体目标和具体展现,再寻求技术支持,而不是一句话推给技术团队去弄,除非你公司里真有这么一只极品稀缺大熊猫。实际上,再吐个槽,最基本的数据处理的结果,经过正确严谨的解读,就已经有极大的价值了,而很多人往往无视这些,去追求更高深的技术实现,搞一些莫名其妙的算法和逻辑,来彰显技术价值,其实是舍近求远的表现。
重构商业模式,这个,咳咳,怎么说呢,公司觉得自己商业模式不够酷,不够吸引资本关注,希望从业务驱动转为技术驱动,嗯,来个牛逼的CTO,这事真可行,嗯,话说,这事真可行,点到为止,不展开了。
以上是我观测到的,身边以及业内一些典型的CTO需求,当然,不同公司诉求真的不一样。有的侧重管理,有的侧重解决瓶颈问题,但是对老板而言,只要他们认为目前技术团队不够好,不够给力,不够预期,那么,这就是他们认为缺乏的,CTO。不仅仅是创业公司,上市公司乃至巨头,这个问题也一样存在,比如说,百度的CTO,貌似空缺了好几年呢。是他们的人才不够优秀么?还不是达不到李厂长期望值。
下面说我的一些观点
第一,相当比例大公司背景的技术牛人,并不适合去创业公司做CTO,原因1:技术再牛,不够全面,这没辙,大公司求深,创业公司求全;原因2:技术再牛,要懂业务。创业公司没有完备严谨的产品经理,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划,很多工作是一个初步的目标,然后做起来看。如果技术人员不懂业务,很可能就会走弯路,做出很多不伦不类的东西,所以创业公司遇到这样的大牛,要先沟通到位再决定,不要迷信简历,当然,不乏这里有非常出色的。
第二,创始公司老板要想清楚自己当前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控制一下目标和欲望,有些事不能强求的。
第三,要给人才成长的空间,CTO也不是天生的,不要认为外面的和尚一定好念经。
第四,遇到真的特别合适的人才,要舍得本钱,理想可以谈,但是让人家舍弃各种丰厚回报的机会来跟你打拼,总要出示一些诚意。要知道这样的人才是稀缺品。
最后解释一下CTO所需要的四个领域的能力:
技术前瞻性,就好比2010年谷歌手机发布了,您还在那里吭哧吭哧跟老板说咱们好好弄塞班。(好多技术牛人,大公司的技术总监都是这样的!!!)。
对产业格局有判断,举例来说,移动互联网起来了,能知道工具型,娱乐性,生活性的应用大概的爆发周期和爆发规模。 能对移动游戏,电商的发展速度和市场顶点在哪里,这样才能给老板正确的技术投入建议和规划目标建议,别市场喷发的时候不去考虑准备架构扩容,还在角落里扣扣索索的算怎么比同行省点运维成本。
管理心得,技术团队的培养和带动,别光顾着自己牛逼,要让团队牛逼。
情商,各种沟通,协调,不解释。
文/曹政
听一个人的故事,认识一个人。
邱慧可能是所有女生想要活成的样子,15岁上大学,保送进入北大计算机系,毕业后供职腾讯研究院,负责孵化过QQ影音、QQ拼音、微信视频聊天等产品,是腾讯获得“S”级荣誉的最年轻管理者之一。现在她已经成为百亿估值的优信集团CTO,带领着一支有600多名员工的庞大技术团队。
29岁就已拥有十年互联网工作经验的“慧哥”,可能是目前业界最年轻的女CTO。在接受南极圈的独家专访时,她说:“过去的我有太多标签,但我今天更想说,我能走到今天,不是因为我是天才,而是因为我愿意和团队一起战斗。”
不仅懂技术,更懂怎么找战友
谈到在腾讯获益最大的经历,邱慧说道:“毕业后能进入腾讯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体验。在腾讯的每一天我都是非常兴奋的、都是在成长的。腾讯在产品研发和团队管理方面对我的培养,至今让我受益匪浅”。
邱慧说:“这些宝贵的经验让我完成了一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标,比如在一个月组建完成了40人的技术团队,很多人都好奇我不是HR出身是怎么做到了这一点,我的经验是:选择团队不仅需要在专业度方面把控好,还非常关注候选人的价值观和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我是以一起“上战场的战友”这个标准选择团队的。
给邱慧找面试名单的HR对南极圈记者说:“慧哥曾经让我给她一天约20位候选者,那段时间我们下班了慧哥还在,我们去上班时,慧哥已经在了。但即使最着急的职位,她也绝对不会放低一点点要求,有时候我们HR都觉得她太“较真儿”。但她总说:我这是选战友。”
回忆起那段上线前的岁月,邱慧说:“那段时间大家都很辛苦,我感觉非常亏欠大家。但是当时业务发展很快,我们只能不断奔跑,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进行马拉松。跟团队一起,我每天也工作18个小时,因为不对自己狠一点,就永远无法跻身到最优秀的行列。最终我和团队都经受住了考验,困难嘛,就是为了被克服的。”
带领他们打胜仗是最好的管理
老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随着团队不断扩容,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规则,换句话说就是要动态的进行规则的升级。从事研发工作的同事大都性格内向,不善表达,需要用他们更习惯的方式,提供更符合他们特点的激励方案。
邱慧说:“我们每周都会组织针对不同岗位的培训分享课程;建立一对一导师计划,让有需要的小伙伴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帮助和指导;技术团队的每个同学都比较有想法,工作在第一线相对独立,很少和大家沟通,有的时候不太能跳出来看问题,其实这时候是需要有人主动引领他们思考,主动跟他们进行交流,对有潜能的人进行骨干培养。同时还必须坚持优胜劣汰。”
每月的末尾淘汰制听着非常的残酷,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整体水平和节奏。邱慧说:“我认为带团队最好的方式,就是带领大家打胜仗,成就感是最好的激励。”
市面上的大多数AI都是幌子,大数据和场景才是关键
女CTO在互联网行业绝对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作为一个计算机高手,邱慧对时下火热的AI概念有自己的看法:“市面很多AI公司都只是空有一个幌子。因为最好的人工智能不是纯比拼算法和模型,而是要落地,要有应用场景,要有真实的大数据支撑。”
在研发管理方面,邱慧一直强调「前瞻意识」。
邱慧说:“我们早在2015年就组建了人工智能团队,首次将人工智能引入二手车电商领域,招募了很多这方面顶尖科学家的加入,研发了业界绝对领先的“智能定价系统”。我们依托于优信集团的大数据,综合车辆车况、车型、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等,用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绘制出各车型的残值率曲线,能实时计算出精准的报价供用户参考。”
说到技术带来的便利,邱慧眉飞色舞:“还有我们针对车辆的图像识别技术,高达98%的识别率。大到车系车型车身部位,小到车辆外观的划痕,通过几张照片就能轻松识别。另外,为了方便用户在访问优信时能快速的找到心仪车辆,我们打造了个性化推荐引擎,完全实现了「千人千面」的推荐效果。还有业内首创的400电话动态分配技术,把之前需19秒通话时长才能准确定位车辆的行业平均水平降到1秒以内。所有这些我们做的努力,都是想借用技术给消费者提供便利。”
邱慧说:“我始终坚信,技术是企业最重要的壁垒,如果企业只追求当前业务数字的好看,而不去发展和进行技术建设,那么它很有可能在接下来面临着断崖示的衰退。只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才能决定这个企业到底能跑得多远。”
目前优信集团累计融资总额已经接近10亿美元,估值超过百亿人民币。投资方有腾讯、百度这些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巨头,也有美国华平、高瓴、君联等全球知名机构。拥有优信拍、优信二手车、优信数据、优信金融、优信新车等多条业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