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六岁就入上书房学习,清晨5点起读,下午4点放学。
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把对皇子的教育和培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来对待,逐渐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皇子教育培养制度。
注重对治国为政理论的学习。作为皇子,主要的学习内容基本分为两个方面:一类是以儒家经典、历史典籍为主的礼法和知识。以明代为例,朱元璋洪武年间,建大本堂,置古今图书于其中,并令四方名儒训导皇太子,选才俊之士作为伴读。其后逐渐发展,形成每日讲读之制。每天早朝过后,先由侍读官陪伴太子读《四书》、史籍,而后由侍讲讲解所读内容,其次再由侍书官指导练字。凡所读书,三日后要求背诵熟练,温书之日,不讲新书;练字则春夏秋日百字,冬日五十字。清代对皇子的培养更为严格和全面。一般皇子六岁开始就进入上书房学习,每日大约是清晨5点左右起读,下午4点左右放学,虽严寒酷暑而不辍。除了学习汉文典籍之外,满文和骑射也是清代皇子必须学习的内容,后西学传入亦需要学习一部分几何学等知识。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
皇子学习的另一类内容是帝王治国理政经验。皇帝会以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将总结出的为帝之道传授给太子,令其阅读和学习。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将自己亲笔撰写的《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命他学习。《帝范》分为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十二篇,囊括了为君之道的各方面内容,以后各朝也经常将之作为教育皇储的读本。清代皇子除了学习《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之外,清朝帝王圣训、顺治所辑之《资政要览》、雍正所辑之《圣祖庭训格言》等祖宗家训亦是必读书。通过对这类书籍的学习,皇子们不仅增强了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对祖宗之法产生敬畏心理,意识到为君责任的重大。史载,每逢雍正忌日,乾隆都要盥手焚香,将写有“宝亲王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于诸子孙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一段文字的皇父传位遗诏恭读一遍,以志思慕之诚,以凛继绳之重。这种家国责任感与身为皇子时期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建立完善的东宫官、王府官系统。太子所居之地一般称东宫,专门教育辅佐服务太子的官员便是东宫官。据《通典·东宫官》记载,秦汉以来延续了殷周制度,立有太傅、少傅、师、保。“太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师者也,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保者也,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均负有教习太子的责任。至晋代置六傅,后称三师三少,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以后历代相承,但人数多少不一。
加强对参政实践的培训。在注重皇子理论培养的同时,加强政事实习,即给他们一定的从政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熟悉国情,从实践中锻炼治国才能。培养的方式有很多种,历代也不完全相同,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其一,皇储“监国”。《国语·晋语一》曰:“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除了皇帝病危或者皇子夺权所产生的皇储“监国”现象外,正常情况下,皇帝在出巡、亲征、丧期等不能亲自理政的时期都会让皇太子代行君权,也就是监国。唐代太宗、高宗在出征或患病期间都曾令太子监国;明代永乐时成祖北行及嘉靖时南巡期间,也均由太子监国。皇太子留京监国,既全权处理朝中的一般事务,也预防紧急事变的发生,使太子在继位前就对政治情势有全面的了解。其二,兼任官职,协理政务。皇太子兼任官职的现象历代均有,如宋代常以皇太子兼任京城开封府或临安府长官,元代以皇太子兼任中书令,虽然任官不同,但都是以皇储佐理国政的典型做法。清代皇帝往往令皇子到六部或其他部门协办,虽无具体职务,但可以过问部内事务;或者皇帝指派具体任务令其负责,比如乾隆就曾命皇六子永瑢总管《四库全书》的编纂事宜,目的都在于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其三,皇储出巡或让皇储随皇帝出巡。洪武二十四年八月,皇太子朱标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出巡关洛,探访民情;而康熙在几次出巡时也曾带当时还为太子的胤礽和其他皇子一同前往。通过出巡,可以使皇子了解民情,同时锻炼其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
作者:赵璐璐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历史提问:嘉靖在位四十多年,有人说“嘉靖中兴”,也有人说“明之亡始亡于嘉靖”。嘉靖时期名臣辈出,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但他又好练仙丹,还差点被宫女谋杀。该如何评价嘉靖皇帝呢?
答:虽然这位在位四十六年的明朝帝王,一辈子的雷点槽点很多,甚至还闹出几十年炼丹修道的荒唐事。但有一条必须承认:如果以做皇帝的综合素质来衡量,这位奇葩的嘉靖皇帝,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是比较高的一位!
作为明朝少有的以藩王世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幸运儿,出身兴献王家庭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绝不同于一般吃喝玩乐的藩王家庭子弟,相反从小就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还曾在湖广府学里就读,就在这一帮府学学子里,他的学习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而且在父亲过世后,他以世子身份打理王府事务,更把一群手下管的服服帖帖。堪称天生的管理人才。
而在堂兄正德皇帝过世,皇位的大馅饼砸中他脑门时,当时只有十四岁的他,却是宠辱不惊,面对京城里杨廷和为首的一干老臣的掣肘,他却借力打力,提拔张璁夏言等名臣,掀起著名的“大礼之争”,打着争老爹名分的旗号,令这群朝臣们互相猛掐,不动声色就把大权牢牢抓在手里。如此帝王手腕,着实是天才高手!
但这位抓权高手,其实在登基之时,就是满怀理想。当年还是个藩王世子时,他就对一辈子吃喝玩乐的堂兄明武宗颇多不屑,甚至十二岁的年纪,就立下了有朝一日重振大明朝的理想。待到君临天下,更是从一开始就说到做到。
后人常津津乐道他登基之初,一场大礼之争闹的乌烟瘴气的场面,但就是在这场闹剧里,他不动声色的开始对明朝政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他登基后,白银正式成立中国的法定货币。工商业改革全面铺开,嘉靖年代更成为中国工商业的飞速发展期。他更曾信用张璁,进行大刀阔斧的吏治整风,后来张居正的“考成法”,更是全盘继承他登基初期的改革。他在位头二十年的“嘉靖中兴”,确实来自他强大的执政水平。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执政水平强大的牛人,人生的一个短板也十分要命:嘉靖皇帝朱厚熜,有着帝王应有的素养与情商,但唯独欠缺的,就是一个帝王应有的坚定担当精神,从头到尾,他的性格里就有优柔寡断的一面,甚至到了让大臣接不住的地步,就以他主持的东南抗倭战事来说,什么倭寇会肆虐数十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嘉靖皇帝自己的态度摇摆不定,每次总是在关键时刻朝令夕改。以至于明朝国策反反复复,平定倭寇的时机一再错过,直到最后才由戚继光碾平。
北方抗击鞑靼的战事同样如此,早在曾铣担任三边总督时,就曾提出收复河套战略,嘉靖帝也曾爽快拍板,可是在战略启动后,他却出现了摇摆,最后反而主动废掉了战略,更因怀疑曾铣勾结阁臣,而将这位威震北方的名将杀害。自坏长城的昏招也换来了悲催后果:被鞑靼堵在北京城,闹出大明朝丢人现眼的庚戍之变!
这样一个短板,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放大,所以他才会偏信报喜不报忧的严嵩,所以他才会好大喜功,而对眼前的贪腐视而不见,最终在他过世时,曾经中兴的明朝,也闹到了“岂有异于汉唐末世”的地步,幸亏他的儿子朱载垕,这位看上去无能的明穆宗,却以坚韧的担当收拾起了烂摊子,将明王朝挽救了过来。
一个领导人的优秀程度,各种五花八门的才能是表象,坚韧的担当决断力,才是关键。明朝十六世纪中叶的这一段兴衰,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