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如晨
百度与莆田系的话题,没有发生在315前,或者成为案例,有些可惜。对于百度来说,当然很幸运。
这个话题没有被工商总局曝出,而是百度主动与莆田系发生口角,强调规范治理,同样很幸运。
因为,在我眼中,这个话题跟阿里的假货话题,甚至微信去年年初扫荡一些放纵过度的公号话题,本质上异曲同工。
不怕得罪BAT。可以这么说,这些话题都是过度崇尚流量的结果。前两者是PC时代的积重难返,后者则是移动时代的难题。
百度这个话题,也是它过去多年备受质疑的核心,并直指它曾经的商业模式。
百度起步于搜索引擎。几年后发展处一种竞价排名模式,极大地刺激了广告业务。它是流量背景下的一种畸形、不公正的广告模式。谁有钱,谁掏得多,谁就最有可能成为市场的受益者。
要知道,医疗广告一度占据百度整体广告收入的三分之一。搜索业务发展出来的竞价排名,就算直接停掉,也难以彻底杜绝虚假医疗信息。这是顽症。跟坏人以合法的身份信息在电商平台售假一样。当历史数据缺乏,一个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的社会,不可能出现完全杜绝假货的平台。现实的平台,只能有限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追踪,彻底消除基本不可能。除非阿里关了平台,百度把搜索给停了。
大数据打击只是一个技术手段,它同样不能根治掉。骗子手段也是越来越高。
真正需要反思的,依然是整个社会层面的事。当局对于互联网的态度,如果缺乏包容,会出现工商总局某官员那种无视产业现状、扭曲的言论。互联网确实是整个社会建立信任的最有效的工具。
只是,放在百度身上,这个话题泛滥很久,非常敏感,毕竟它涉及人身健康。如今突然爆出,我猜想,多少带有315之后自清门户的用意。也许315本就让它担忧。至于幕后有没有努力公关,不得而知。
确实,百度这事没有发生在工商总局跟阿里口角前,也是比较幸运的。
这称得上百度洗白、消除商业原罪的动作。公众没有必要盲目鞭挞。毕竟亡羊补牢,算是好事。
另一重需要反思的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的流量幻影。PC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有限,梅特卡夫定律备受推崇。那时,互联网企业为了拉流量,烧钱的动作比现在还要优美、动人。因为,在整个商业氛围里,流量就意味着变现。
确实,BAT都依靠流量变现获取巨大收益。它们本质上都算是个广告公司。只是手段不同而已。
如今已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变现依然有价值。但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用户对于体验的感受更敏感,再依靠过去暴力般的流量经营,广告变现,将遭遇难度。很多时候不是技术、竞争,而是商业伦理。
百度这个话题,事实上早就被央视曝光两次。百度虽然有许多动作出台,以求规范,但基本不可能彻底消除。而且毕竟也是刮骨疗伤,牵一发而动全身。
流量是个粗放的概念,它其实更是数据经营,更精准。整体来说,未来只标榜流量为王,会成为幻影。它意味着,互联网业,开始走出单纯的规模竞争阶段,逐渐走向精耕细作阶段,精细化运营成为趋势。这也是移动时代的机会与挑战。
百度现在亲自曝光这个话题,带给外界两重感受:
首先,再继续这种模式,未来会遭遇拷问。整个社会对商业伦理的关注已到一个自觉阶段,转型中的百度需要消除许多风险因素;
其次,对外展示自身转型信心。前段时间,百度进行了架构调整,并伴随高管人士动作,李彦宏强调公司多个业务的“连接”定位。这是强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鲜明信号。
但是,莆田系曾贡献许多流量以及广告,无论百度的动作多么高尚,毕竟是它自身平台积重难返的话题,终会留下“过河拆桥”的印象。如果百度只是暴力性抛弃,而不是主动引导莆田系转型升级,走向规范,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行为,虽然它确实符合商业诉求。
最后补充一段。跟阿里假货话题、微信无良公号话题不同,百度的动作会直接影响自身广告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