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晚年失误“在于政,不在制”

毛泽东、林彪、刘少奇等
毛泽东、林彪、刘少奇等

(文/胡鞍钢)

如何评价毛泽东对新中国制度的创新?特别是如何看待毛泽东晚年的失误?这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问题,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

一、对毛泽东的评价,实质上是对一个伟大创新者的评价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同样,人物也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也揭示了人物优点与缺点、正确与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物自身的矛盾性。我们可以用这两个“一分为二”来客观地、辩证地评价毛泽东。

对毛泽东的评价,实质上是对一个伟大创新者的评价。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毛泽东又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因此,毛泽东的创新就不只是他个人的创新,还代表着党中央的创新、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现代中国的创新。毛泽东最大的创新就是探索开拓了“中国道路”——这个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最大新生事物,它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即“一分为二”。从世界发展的角度看,凡是创新者,总会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常常是失败多于成功,而失败又是成功之母,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即使创新者有了成功,他再创新时,也还是有可能失败,从这个意义看,没有成功也就没有失败。以上两个方面都说明,创新者既可能是成功者,也可能是失败者。毛泽东也是如此,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误之处,不过成功大大多于失误。

对此,毛泽东是有自觉性的,也有“自知之明”。1963年9月9日,他对新西兰共产党中央主席威廉斯讲,我认识中国经过很长的时间,走过很长的道路,有胜利,也有失败。为此,我们评价毛泽东这样的历史伟人也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笼而统之的“三七开”。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成功与失误。具体地讲,1949—1956年期间,成功大于失败,正确多于错误,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也是毛泽东创新的黄金时期;1957—1976年期间,则失败大于成功,错误多于正确,也成为新中国曲折性发展的前进时期,也是毛泽东创新探索与失误最多的时期。在更具体的重大决策中,还要就事论事,而不是就事论人,因为许多决策也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做出的,许多信息也是其他人提供的(包括先后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以及林彪、陈伯达、康生、王洪文、张春桥)。但是无论是毛泽东的成功,还是他的失误,都是后来创新者的宝贵财富。例如,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创新、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理论和实践创新,都为后来创新者所继承、所发展;毛泽东晚年的决策错误,都为后来创新者所反思、所引以为戒。中国道路本质上就是一条不断创新、不断开辟的道路,既不可能在一代人手中实现,也不可能在一代人手中成功。它符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历史逻辑。

我们不是作为当事人而是作为后来人来评价毛泽东的失误,因此就需要学习柳宗元,放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段来考察、来评价,把毛泽东视为“历史之人”,而不是视为“个人之人”。

二、毛泽东的晚年失误在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政策失误

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提到: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同样的道理,毛泽东的晚年失误也是“在于政,不在制”。我的解释是:毛泽东的失误不在于创新建立发展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在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过程中的政策失误。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失败,而是领导人主观决策的失误;不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而是急于求成、脱离国情、超越国力的主观主义决策的失误,对此党中央进行了多次反思。这表明,晚年毛泽东的失误不在于他所创立的现代政党(指中国共产党)、现代国家(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而在于他所实行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政策思路和手段的过失。这就是说,毛泽东的晚年失误不是他所创建的制度的失败,而是他个人也包括他的战友的决策失误。对毛泽东时代的继承,也尤其应继承毛泽东所创建主导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与此相反的案例是苏联改革,它的失败是颠覆性错误的失败,戈尔巴乔夫实行总统制,放弃共产党领导,实行多党制,作为苏共总书记自行解散苏联共产党,作为苏联第一任总统宣布苏联解体,“一分十五”。俄罗斯沦为二流国家,就在于改变了根本制度。苏联的失败,在于制,不在于政。

毛泽东关于中国制度的探索发挥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历史作用。错误是正确的先导。1981年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公开表示:“我们党敢于正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有决心有能力防止重犯过去那样严重的错误。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观点看问题,我们党的错误和挫折终究只是一时的现象,而我们党和人民由此得到的锻炼,我们党经过长期斗争形成的骨干队伍的更加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更加显著,要求祖国兴盛起来的党心、军心、民心的更加奋发,则是长远起作用的决定性的因素。”这之后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表明,影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是这些长远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而已经发生过的错误的影响则随之减少。

毛泽东晚年错误是邓小平改革成功之母。邓小平是将坏事转变为好事,将失误转变为成功,引导中国从毛时代的先成功、后失误,走向邓小平时代的再成功。无论毛泽东的成功与失误,正确与错误,都是后人的历史财富。

“文化大革命”成为邓小平发动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因,也成为中国能够在1978年后保持“天下大治”(即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仅毛泽东的晚年失误是邓小平成功之母,而且关键是毛泽东的成功与正确之处,即毛泽东思想也是邓小平成功之母。“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而邓小平恢复了毛泽东思想,坚持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来源:本文摘自胡鞍钢等著《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2014年9月出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