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我们发布了一款给程序员使用的搜索引擎「极客搜索」,深得技术人员的喜爱。两个多月过去了,今天我们团队为技术人发布了一款新产品,产品的名字叫做「极客时间」。
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里我写了大量的代码,做过很多项目和产品,极客时间是最重要的一个。有人会说,你未来可能做出更好的东西。即便如此,极客时间也是最重要的之一。我想,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互联网的技术人都会记住这个名字:极客时间。
人的生活状态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防守状态,你处于某一个位置上,别人给你挑战,给你任务。给你一件,你想办法完成了,再给一件,又完成了。你会有成就感,但主动权在别人手里。我在洪恩、用友、锤子虽然做了很多事情,但从根本上没有脱离这种状态。另外一种是进攻态,确定方向找到目标提刀上马仗剑走天涯。就像崔健在蓝色骨头中吟唱的:
我要干我最喜欢干的,不管挣钱多少
只要我有笔 谁都拦不住我
极客时间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生长出来的产品。
今年3月初我和极客邦科技 CEO 霍泰稳规划这个产品的时候,有的朋友好心告诉我,这个领域太垂直了,用户群少,你能搞出什么花样呢?其实这个领域的人群并不算少。
参考 GitHub 官方数据及年度报告、IDC 报告和中国统计年鉴,预测目前国内 IT 技术从业者应该在700万到1000万左右。假设年增长率为30%,同时考虑编程教育进一步普及 —— 人人都需要懂一点编程的时代即将来临 —— 2022年这一人群将达到3000万人,甚至多得多。
另外,这个领域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技术和掌握了这些技术的人群。驱动商业世界和人类社会前行永远是最底层和最先进的技术,技术的价值就蕴藏在这个领域的人群中。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当然是价值最大化的事情。更多程序员解读:www.yangfenzi.com/tag/chengxvyuan
我个人从技术和技术社区获益良多,我在工作中所获得的一切成果,都得益于此。乔布斯说过,做出一件好的产品,也许是向这个世界表达感恩最深刻的方式。「你没见过那些人,没跟他们握过手,你没听过他们的故事,也没跟他们讲过自己的经历,但通过你倾注心血做出的这样一件东西,你传达给了他们一些东西」。
极客时间就是这样一款产品。三月份开始规划产品和组建团队,四月份开启了从零开始打造一款产品的历程,整个过程艰苦并充满快乐。我们构建了统一的账户系统、资源系统、支付和交易系统、直播系统,发布了极客搜索,并基于这些基础服务开始构建移动应用。
我常常在密密麻麻的程序员、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人不多地太小)之间走来走去,看着他们敲打键盘写下一行行的代码,为某个交互和设计细节争论的面红耳赤,确保每个产品的功能都灌注了团队成员的情感。我感受到了前端主程序涛哥的那句话:一切尽在掌握。当然,后来由于进度紧张工作量大,技术和业务复杂度增加,涛哥把这句话修正为「快掌握不住了」。我并没有过多的担心,因为这句话的核心逻辑是,一切依然在掌握中。
半年之后,我们完成并发布了极客邦历史上第一款移动互联网产品:极客时间1.0。
极客时间产品视频
极客时间可以说是一个知识产品的容器,容器中的每个产品都是贴着场景长出来的。
极客新闻:每天早上八点,极客时间的编辑们会推送四条图文加音频的极客新闻,工程师们可以在早晨上班的路上听每日新鲜的技术新闻。
热点专题:每月四个热点专题分析,编程、架构、微信团队解密、京东618、天猫双11……前沿的专题和独特的视角,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二叉树:每周你还可以看到属于技术人自己的视频和直播节目。与一线大咖面对面,不仅「听」他说什么,更要「看」他怎么做。
专栏 则是极客时间最核心的功能,我们邀请了业界顶级专家和我们的内容编辑,耗费大量的时间,基于图文、音频、小视频白板、直播等方式构建轻量级多样化的原创 IT 知识服务产品,帮助用户提升技能,拓展知识边界,让专栏作者和读者建立紧密的连接。读书是一种学习,阅读别人则是更高级的学习形式。
每个专栏都是高质量的、原创的、系统化的知识,它们新鲜,充满活力,并且深深的打上了创作者的烙印,就像清泉流水。流水不争,度渊而生。
首批上线的全年付费专栏有三个,一年365天,每天10分钟,三位顶级技术专家伴你每日精进。
1、陈皓(左耳朵耗子,骨灰级程序员):《左耳听风》,洞悉技术本质,享受科技的乐趣。
2、洪亮劼博士(数据科学家):《AI 技术内参》,系统剖析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找到 AI 领域的最佳学习路径。
3、徐飞博士(深度思考者):《大航海时代》,突破技术思维,用商业视角看世界,讲述100家互联网企业的兴衰史。
订阅专栏:199元/年
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试读
未来,我们会在极客时间这个平台上创造出更多全新的 IT 知识产品,让极客时间像 InfoQ、QCon 那样,为更多的互联网用户、编程爱好者、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极客提供不同类型的知识服务,利用大时代里的碎片时间持续学习,每日精进。
感谢的分界线:
极客时间在研发的过程中得到了外部团队的诸多帮助,比如淘宝的 Weex 团队,在产品上线前一天的凌晨还与我们一起远程调试解决问题。在与微信对接的时候,我甚至惊动了张小龙他老人家帮助协调资源。无码科技的二爷也常常给我们提出产品建议,还有其他公司的同仁,在此一并感谢,排名不分先后:
阿里 Weex 项目组
无码科技
微信分享和公众号相关的研发同学
阿里云和云盾的研发和产品同学
OpenResty 的研发同学
友盟的研发同学
同时感谢极客邦科技的企业客户、合作社区与媒体对「极客时间」的关注与支持。
再一次,人生最有价值的时刻,不是最后的功成名就,而是对未来充满期待与不安之时。天高水长,经年以后,相信极客时间会不辜负这些技术人的支持和厚爱。
转给你身边的技术人吧,让他们找回极客的时间!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程序员、黑客与开发者之别:开发者 ⊆ 程序员,黑客 ⊆ 程序员
➤ 池建强:没经历过裁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程序员都该懂点理财
➤ 硅谷Airbnb资深程序媛朱赟:女工程师到底有没有受到不公平待遇
➤ 硅谷Airbnb资深女程序员朱赟的编程之路,从汇编到C++、Java
➤ 程序员的黄金时代 王欣、赖霖枫、邹胜龙、程浩、冯鑫的那些事
➤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范永林:如何在风口中沉淀,从程序员到投资人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
最近「极客时间」App 的热点专题更新了一个主题「走向大前端」,做为一个老程序员,看完之后颇有点老泪纵横的感觉。程序员们以前总是为年龄所累,被迫成为吃青春饭的,这个误解还没消除干净,现在又陷入了各种职业纷争和角色认知的漩涡。全栈工程师很是流行了一阵子,后来大家终于认识到全栈并不是用 Python 或 Ruyb 语言写个个人博客就可以了。现在大前端的概念又横空出世,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写过的「后端工程师的危机」,今天写写前端吧,我这里说的危机,可能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什么是大前端工程师呢?其实就和打仗攻城掠地没什么太大区别,前端工程师们似乎对 JavaScript、CSS、HTML 以及层出不穷的前端框架有点不耐烦了,他们希望把移动工程师和后端的一部分工作和前端的工程化工作都拿过来,史称大前端工程师。比如,大前端与以前的 Web 前端的区别是,大前端将做更多的终端开发和工程化等工作,而不仅仅只是开发 Web 页面。大前端工程师将能搞定所有端上 —— 注意这里是所有,谁知道未来还会出现什么端 —— 的开发。与充满争议的全栈工程师相比,它更具可操作性。
注1:这意味着以前的前端工程师不仅要掌握 JS 相关的技术、标准、引擎和框架之外,他们还需要精通 iOS 和 Android 平台的技术,写到这估计很多工程师们已经在庆幸 WP 的倒掉了,毕竟可以少学一种技术体系:)
注2:很具备可操作性吗?我怎么没看出来呢,这还意味着,如果移动工程师 —— iOS 和 Android 工程师们 —— 如果不想被淘汰,就需要深入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前端领域,又是一场血腥的技术争夺战。
但是前端工程师并不管这些,他们认为,大前端工程师将会是一个拥有强大生命力的职业 ,未来显示终端设备的生命力会越来越强,全息影像的设备,穿戴设备,人机接口等技术,最终都将归于端内。人类的信息获取有 80% 以上是通过视觉,无论 Amazon Echo 这样的语音交互设备如何演化,显示终端都会有一席之地,大前端才是永远不会失业的职业:)
这一点我从极客时间的前端主程涛哥身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最初我准备做原生的 iOS 和 Android 应用,涛哥说我们用 Vue.js + Weex + 原生开发吧,应该没问题,一套代码多平台使用,效率妥妥滴。然后他在钉钉上扔给了我一条「一切尽在掌握」的表情。我并没有完全相信他,考虑到阿里开源的尿性,我特意咨询了淘宝的 Weex 团队,Weex 这事你们到底能不能一管到底?天猫扛把子恩阳和 Weex 的老大天施、小风、肯纷纷表态:池老师你敞开用,出了问题我们全力协助解决。
为啥不是没问题你敞开用呢?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
开发过程曲折而艰苦,涛哥带着前端团队从一切尽在掌握降级到了快掌握不住了,但毕竟还掌握着,他们艰难前行,解决着产品研发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涛哥做为一个典型的前端工程师,不仅对 Node.js 和服务器端颇为熟悉,在与移动端程序员配合的时候还经常对 iOS 编程和 Android 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时去写一些原生代码,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看着移动工程师幽怨的表情,我仿佛在涛哥身上看到了大前端的影子。
说了这么多,危机在哪呢?
1、这个时代终究是个分工合作的社会,每个人发挥自己最强的那部分,才能做出最好的产品,即使你是大前端,也不可能从都到尾负责所有的终端产品开发,你一样要和别人去配合完成自己最擅长的内容。否则前端有可能成为最大的瓶颈,除非你自己是个独立软件开发者。
2、要成为大前端,原来的 Web 工程师需要学习原生应用的开发,移动工程师则需要进入 JavaScript 这个极为复杂的 Web 领域,对双方来说都是挑战,也是机遇。
3、除了技术,大前端还需要你能更好的理解产品和用户体验,并与产品经理、设计师和交互体验师进行顺畅的沟通,这里面要学习的知识并不比技术领域少。毕竟端永远是和用户最贴近的。
你有能力有时间去学习和掌握这么多的知识并熟练应用么?如果你能的话,恭喜你,你已经是个大前端工程师了。其实大前端工程师哪有什么危机,就像我从来没看出道哥安姐这样的神童有什么危机。危机永远是给普通人准备的,是那些还没有成为大前端的 Web 工程师和移动工程师,毕竟,从软件架构的发展趋势来看,前端会越来越「大」,在整个系统中也越来越重要,单纯的技术体系是无法满足产品需求的。
那你危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