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中旬开始,国家审计署掀起全国首次土地财政大审计,直击土地出让金收支、土地征收、储备、供应等领域,而高达15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将成为严格审查对象。其中,土地领域的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也将在两个月后的审计报告中披露。(8月23日《华夏时报》)
此次全国土地财政审计,难免让舆论场联想到会有一大批官员因“卖地”而丢官甚至锒铛入狱。但其实土地财政审计,并不仅仅在于反腐,而在于摸清土地财政的“家底”,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扭转“卖地为生”的畸形发展思路,促其走上健康发展的“新常态”轨道。
许多政府在国务院出台控制房价的新政后,不是闻风而动贯彻落实,而是明目张胆的阳奉阴违、明顶暗抗。为什么?很简单,房地产商看透了地方政府的软肋,政府无力在宏观财政上出新招,只能靠卖地撑政绩、过日子,你越压,他越硬。
1994年分税制改革,结束了政府间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划分财政收入的年代。但是,中央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出现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县乡政府发不出工资,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严重的财政风险,很多仍无法靠自身财力支撑,严重依赖于上级转移支付。2011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9899亿元,当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为92415亿元,占比达43%。
不少地方的卖地收入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60%—70%。国家即将进行的财税改革中,去除增值税、营业税等隐蔽的间接税,改成一目了然的所得税、房产税、遗产税等直接税,再将房地产税、消费税、遗产税等稳定的主体性税种交给地方政府,这样,政府有了稳定的税收收入,就不会再只想着卖地赚钱了。
政府不再靠卖地赚钱,房价也不会再虚高,这样外来人员在进入城市时的门槛就会降低,整个城市的服务业就会发展得更好,环境问题、基础建设薄弱等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文/陈春春)